语言、方言与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四川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四川方言也不例外。
从文化角度讲,方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以四川方言为例,我们来分析四川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在四川方言中,方言形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一种历史特异性,它是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的一种语文,它反映出汉族迁徙历史及其特殊文化思想。
据记载,四川方言常常会改变一些与汉语不太相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一些有趣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规律,使四川方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其次,语言也促进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四川,方言被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四川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四川的文化精神,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使四川的独特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四川方言也参与到汉语语言体系中,它自身是汉语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政治上,四川方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政府会注重文化和语言的保护,以促进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四川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传播和保护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方言对汉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语言是一个文化的精髓之一,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文化的重要信息。
方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对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评估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呢?1.方言、语言和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存在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总是带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背景。
因此,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广东话就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而广东话里面充满了对广东地域文化的描述和体现,让广东的文化更加生动、可感性。
2.方言、语言和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方言、语言和文化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方言所包含的鲜活地域文化元素和特色,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性。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采用了老家话,既把地方文化体现出来,同时也丰富了小说情节内容与形式。
走出本地化的文学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传递当地的文化特点,也更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有更广泛的传播。
3.方言、语言和文化对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是表现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最直接途径,语言中包含的分类、比较、描述和推理等词汇及其使用方法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例如,有些语言在表达时间的概念时并没有分明的词汇,人们便会以其他方式去描述时间,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方言更加深入地影响着人们在地方文化中的生存方式、信仰和思维方式,例如,闽南人民习惯把“小事”称为“大事”,这个现象反映了闽南人民注重细节并重视和谐的文化生存方式。
4.方言、语言和文化对历史的影响方言、语言和文化也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地域的方言、语言和文化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例如,上海话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影响,既包括地域文化特色,也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方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点。
在中国,汉语是主要语言,而各地的方言则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语汉语是中国主要的语言,也是中国唯一被载入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的语言。
汉语以其广泛使用和丰富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汉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广东话等,这些语种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语言,是全国范围内最为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因为其被全国使用,所以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语言。
普通话在中国的教育、政府和媒体上被广泛应用。
而广东话则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等地的主要方言,流行于广东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群。
广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与普通话相互可理解程度并不高。
二、方言中国方言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一大特点。
方言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使用的语言变体,主要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而形成。
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使用的方言各不相同。
举例来说,上海话是中国上海地区的方言,属于吴语系,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比于普通话,上海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除上海话外,还有各地的方言如湖南话、四川话、福建话等等。
方言的存在与维护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各地的交流障碍。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和媒体的迅速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导致了方言的逐渐消失。
三、语言保护与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中国语言多样性的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普通话是中国政府推动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普通话的推广,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
同时,政府也重视对于方言的保护工作,努力保存和传承方言的丰富文化内涵。
除了政府的努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设方言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自己地区的语言。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
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例谈方言与文化

例谈方言与文化摘要: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本文以徐州方言为例,简述了徐州方言中存在的一些文化现象。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是各地的人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
我国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各种方言。
《论语》里说,孔子上朝时和平居生活时所说的话就不同(共同语;方言),西汉扬雄著有《方言》。
我国现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闽语,粤语,赣方言,客家话,(晋语)。
北方方言又分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四大次方言。
徐州话属于北方话中的徐蚌方言。
北起山东临沂、枣庄一带,南到安徽蚌埠、淮南,西到河南商丘,东到连云港一带。
北方方言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73%。
我国现存方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
一、方言与文化简介方言不仅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一)方言与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如北方人早期多从事游牧生活,方言中就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骑驴看唱本”等说法。
山西方言中关于“羊”的词特别多,如“公羊,绵羊,奶羊”,公羊又有羝羊、羯(jie)羊等。
腊月生的叫“早羔”,春节后生的叫“热羔”,一岁大的叫“羔羊”,五岁的叫“齐口”等,显示了畜牧业的发达(外地不多见)。
南方江海地区水多,方言也有反映。
广州话说“拍拖”(小船靠拢大船叫“拍”,大船拉小船叫“托”),厦门话“过水无痕”,表示时过境迁。
饮食方面,南方称稻谷叫“谷”,北方叫“稻子”;脱了壳,南方叫“米”,北方叫“大米,白米”;煮熟的,南方叫“饭”,北方叫“米饭,干饭”(徐州人的“饭”不限于米饭)。
北方以麦子为主,饼类分得细:玉米、小米面贴锅烙成。
“饼子”(徐州地锅鸡;老鳖靠河沿)杂粮面的叫“饽饽(bo)”,烤熟的发面饼有芝麻的叫“烧饼”,无芝麻的叫“火烧”;油炸的叫“油饼”;还有大家熟知的“煎饼”“烙馍” (玉米别称)(二)方言与丰富多彩的文学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用“魂灵”一词,属于吴方言,又叫“魂灵头,魂灵水,魂灵星”,一般则叫“魂,灵魂”。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言是一种地方性的口语,是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
在文化传承中,方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每个地区独有的语言形式,带有地域、历史、民俗等多层次的文化信息。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不仅是对方言的一种保护和发扬,更是对当地文化和民俗传统的重视和发扬。
第三,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也有着语言交流的作用。
方言在口传心授中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方言更容易传授、更接近生活和实用,所以方言在家庭、社区、村落中的口传,对语言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方言也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自然和贴近。
第四,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还起到了艺术传承的作用。
许多地方的方言都与音乐、戏曲、故事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当地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它们有时会被融入到相应的艺术作品中,成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助推当地的艺术传承。
最后,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还有着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
方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形式,承载着颇具历史意义的信息,包括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等。
通过方言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人的思想和行为,了解到地方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
这使得方言变得更加珍贵,也让它在保存历史文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方言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语言交流、艺术传承和历史文物的保存。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发扬方言文化,珍惜方言这种文化瑰宝,传承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传统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言与语言习惯

传统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言与语言习惯方言与语言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方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工具。
而且,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本文将从方言的定义、方言与语言习惯的关系以及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方言与语言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方言的定义方言是指在同一个语言系统中,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方言的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比如,广东话、四川话、福建话等都是中国的方言。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语音差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二、方言与语言习惯的关系方言与语言习惯是相辅相成的。
方言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地域上有所归属感,也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亲切自然。
而方言又通过语言习惯的传承和塑造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比如,粤语中特有的吃饭时的问候语“食咗未啊”(吃饭了吗)体现了广东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广东人为人热情好客的习惯。
而四川话中独特的方言词“吃货”(指爱吃零食的人)则表达了四川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
可以说,方言与语言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三、方言传承的重要性方言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传承可以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同时,方言的传承也有助于保护语言多样性,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方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传承方言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方言与语言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语音差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方言与语言习惯相辅相成,通过语言习惯的传承和塑造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方言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试举出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某方言)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讨论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语文教学建议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
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
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
所谓“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马显彬《中国没有“国语”——重谈“普通话”名称的规范》P61。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使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4。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都有体现。
首先从语音方面: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个区域有这自己特有的方言,这些特有的方言都是个区域的人长期生活长期在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n”和“l”的区分很明显,但是在陕西话中这两个拼音所发出的语音是相同的。
“奶奶”被称之为“濑濑”,原因在于陕西方言中没有“奶奶”这个称呼,当地,父亲的母亲被称之为“婆”,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奶奶的发音,因此,当地的文化影响到了语音的形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实例,陕西话中“qian”和”tian”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习惯致使操着当地方言的人们无法区分这些语音,拼音文字受语音的制约极大,一个词的发音稍有变化拼写方式也就会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其他词语的生成,例如陕西话中为了避免“qian”与“tian”的区分,“田”称之为“地”,宁夏人一般说:“在田里干活呢!”,而陕西人说:“在地里干活呢!”。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___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___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即方言。
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但也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快速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开始对方言造成强烈的冲击。
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普通话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但也会对原有方言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度,既要重视地方方言,又要积极普及普通话,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历史上,泰州方言圈长期属于扬州府,该府的区域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和盐城的南部。
因此,许多人经常将泰州与扬州混淆,但实际上两者在方言上有明显差异。
方言是中国人同乡认同的最重要载体。
只要方言相同,即使族系血统不同,人们也会感到亲切。
例如,江浙太湖片人与浙东人,虽然血缘上有明显差异,但因为方言相同,彼此之间认同感较强。
相反,如果方言不同,即使是同宗同族,人们也会感到隔阂。
因此,方言的不同决定了泰州与扬州在心理认同上的差异。
泰州属于南方,但这里的人不会特别执著地以南方人自居,因为毕竟在长江以北。
当然,他们也不会说自己是北方人。
正因为如此,泰州人称北方说下江官话北片、中原官话和山东官话的人为“侉子”,称南方说非官话方言的人为“蛮子”。
这种南北居中的状态有不少好处。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官话区,因此,东南沿海方言区的人会受到排挤。
相反,泰州方言圈的人处于官话与吴语区的交界处,对吴语和其他南方方言区有一定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不排斥官话区。
其结果是该地区人处于一个左右逢源的位置,对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较有认同感。
由此可见,区域方言与人们的文化语言认同感息息相关。
现在方言类节目越来越流行。
在艺术作品中,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够真实地表达一个地域的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
方言的地域性很强,能够更深刻更细腻地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地域风情,因此,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方言一直很受欢迎。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方言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语言,除了普通话和英语之外,方言更是每个地区都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工具。
方言之所以作为一门研究领域,是由于它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方言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使用的方言语言特点也各不相同。
例如,广东方言有六声调、粤语是从音轮部分构成的,它是吸气语音,而且有不少“感叹语”、呼称词符和动词辅助字,常常可用一个字形成一句话。
同时,广东方言还有“街话”和“山话”两种说法,街话相对于标准粤语来说,比较口语化,适合日常沟通和方便生活,而山话则倾向于吟诵,富有韵律感,适用于诗歌创作。
方言的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几个方面。
方言中的音节特别强调单纯元音(如“ei”、“ai”、“ou”等),而字元音则较少,在发音上也有其独特的音节。
方言的语调特点也很明显,除了普通话的4个基本音调,可能还会加上其他附加音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
词汇方面,方言可能对同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词汇表达,而且常常还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例如红糖、芝麻糊、龙虎山猴子等。
语法方面,方言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如闽南方言中存在“得”、“替”、“三”、“四”等独特的语法助词。
二、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
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或获得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包括了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播和文化心态四个方面。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每个地区或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方言文化不仅包含了方言的词汇、语法、音律等方面,更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是一种灵性的文化遗产。
方言文化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它集华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开始对方言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把两者的优缺点都扒开来看,目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文化认同感;区域隔离大家都知道,我国共由56 个民族组成,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
方言自很久以前就慢慢形成并且流传下来,而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由原来的“官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根基性和地方性。
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但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有些偏远村庄甚至会出现出村需带翻译的现象,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现在各地都在推广普通话。
自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是很大程度上都被统一了。
一方面大力提倡普通话,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加大,交流时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比较理解的方式,普通话就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了,而且年轻人,如果在学校或者在公司说方言会让人觉得很土。
流动人口大,从小就离开家跟随父母,现在接触的媒体太多都讲普通话,这也证明了社会的潮流和进步。
正常的发展。
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原有方言造成影响,使得原有方言向普通话“靠拢”,俗称“不正宗”了。
方言虽然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根基性,但是还是抵不过普及普通话的大流,因为全国各地人员的流动性就决定了方言一定会被人们慢慢地“搁浅“。
什么地方都有方言,但是现在的人都只爱或是只会说普通话,什么方言的都不会说或是不想说了。
方言与中国文化范文

方言与中国文化范文方言是指在不同地区、社会群体中形成并被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
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的因素,各地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方言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方言的形成与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如《红楼梦》就大量使用了北京方言和苏北方言。
方言也成为中国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一部分,通过方言的运用,使作品更加贴近当地人的生活,表达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方言也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得到了体现,许多古代音乐作品中的曲调和音律都受到方言的影响。
其次,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不同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言的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
方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习俗,还反映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举个例子,广东话中有大量与海洋、渔业相关的词汇,这反映了广东地区的海洋文化和渔民生活的特点。
同样的,四川话中的一些词汇和口音体现了四川人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最后,方言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方言不仅存在于汉族地区,还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方言在不同的地域中形成和传承,在文化交流、民俗传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广泛而多元的特点。
总之,方言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方言在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国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方言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特色。
方言与文化——精选推荐

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反应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或民族文化展开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另一方面,文化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从我国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语)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每一个大的方言区都是由固定的某一地区的人民使用的语言形成的。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的形成主要由于我国的领土辽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统一导致的社会不完全分化。
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不一,交流不频繁,就使得共同语在各个地区出现变体,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既然地域方言以地区划分为界,具有如此鲜明的差异,而语言又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那么地域方言形成的同时,势必也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方言也是这一地域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手段和形式。
例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语音差异上辨别出不同地区的民族性格。
北方方言说起来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符合北方人豪迈大气的性格;南方方言笼统的说,比较温柔缠绵,细声细语,也正如南方人性格温和,富有情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北方方言的“儿”化音较多,大家都喜欢叫“小孩儿”、“脸盆儿”、“板凳儿”之类,干脆利落,琅琅上口;南方方言中则多为“子”化音和“仔”化音,如“小孩子”、“盆子”、“凳仔”等等,读起来更具有亲和力。
这种差异的形成还要归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背景对方言产生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南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集,商贸活动频繁,人与人交往密切。
形成了心思缜密,头脑机灵,风流多情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方言上就是吴侬软语,绮丽缠绵,更善于表现感情,用于交际。
北方的发展历史以游牧为主,地广人稀,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居民的性格大多是奔放豪迈,热情好客,重情重义的。
在方言的体现上就是发音洪亮,能给人以爽朗的感觉。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代表了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变迁。
方言中蕴含着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该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中的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方面都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
2. 保护文化多样性:方言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文化更加多样化。
方言保护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防止了全球化对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塑造地方身份认同:方言也是地方身份认同的象征。
方言是一个地区居民的共同语言,使用方言能够促进地方居民的情感交流和归属感。
方言使得地方居民感到亲近和自豪,认同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4. 留存历史记忆:方言还可以留存历史记忆。
方言中传承着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这些记忆在方言中得以保留下来。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使得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
综上所述,方言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方言在跨时代的文化传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1 -。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言是一种地域语言变体,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仅代表着特定地域的语言特色,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习俗、信仰和社会关系等传统文化元素。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保存了历史记忆。
方言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当地人民漫长历史的痕迹。
通过方言,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地区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一些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发音、词汇和语法,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探索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
方言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方言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到地区的历史变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传递了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认识方式。
方言中的词汇和俗语,往往蕴含着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些地方方言中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等,它们记录和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智慧和经验。
方言中的发音和语调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代表了当地人民独特的语音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传承方言,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体验和感受当地文化。
最后,方言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引导角色。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和载体。
方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往往反映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方式。
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对地区文化的认识。
方言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可以培养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方言与中国文化方言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普通话之外的一种语言变体,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变体,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地域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这些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
例如,四川话中有许多独特的俗语和成语,如“巴适”、“撒娇”等,这些词汇与四川地区的独特风俗文化紧密相连。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地方特色的象征,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学艺术。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具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方言语音的变化和独特的词汇使用方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上海话中的独特语音和词汇成为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素材,如严歌苓的《岛上书店》就充满了上海方言的韵味。
方言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达当地特色,更能够传递情感、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再次,方言对于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方言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当人们听到这个方言时,会立即与某个地方联想起来。
例如,广东话在全国享有盛誉,就代表了广东地区的特色文化。
方言给人们带来地域认同感,使其感到自豪和归属感。
方言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塑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多样性。
最后,方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然而,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正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个背景下,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地方文化的一种措施,更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方言是一种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语言变体,是人们根据地域、历史和社会因素而形成的语言差异。
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方言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特定地域内的语言变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特征。
在不同地方的方言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在中国的不同方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民间故事。
无论是南方的粤语还是北方的官话,方言中都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俚语、民谣等,透露出地域文化的内涵。
方言还包含了地域文化中的特殊习俗、宗教信仰等信息,这些都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方言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同时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地域文化中的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都对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的形成与地域的物质环境有关。
例如,在山区和海岛地区的方言中,常常存在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对事物的命名和感知方式的不同。
地域特征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方言的演变与地域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这也直接影响着方言的变化。
方言会随着地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而演化出不同的特点和特征,这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历史记忆,通过方言的传承,地域文化在新的时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冲击和威胁。
很多地方的方言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导致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振兴方言。
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和传承方言,是保护地域文化的关键。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是指一种在其中一特定地区或群体中使用的语言变体。
方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方的方言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方言中的词汇、语法、发音特点等元素都与当地的文化密不可分。
例如,在中国,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但各个地方仍然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反映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如四川话、广东话、北京话等。
其次,方言是文化认同的标志。
人们使用特定的方言,表明他们属于一些群体或地区。
方言在语言使用中承载着个体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地域身份认同。
方言使用者之间可以通过方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比如,在英国,伦敦的方言与苏格兰的方言存在较大差异,方言差异成为了各自地区的文化认同的象征。
此外,方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化元素。
方言的使用传承着地方的文化智慧和传统知识,让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方言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特色。
例如,在英国苏格兰高地,苏格兰盖尔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言,它承载着苏格兰高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最后,方言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认知。
方言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接触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交融。
当人们学习和使用方言时,也会了解方言所属地区的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认知。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地的方言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方言与文化
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系统,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根据语法规则按照语用需要构造而成的复杂的开放性层级系统。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制度文化(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语言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制度文化层次。
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系统符号,言语作品记录文化,言语系统本身反映文化发展。
文化通过语言巩固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开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
现代语言学术语中,方言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地域变体,二是社会变体。
一般意义上至语言的地域变体。
方言与语言是特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存在于个别中。
方言是现实的,具体的,是语言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承载。
普通话也是语言的变体,是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的语言变体,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语言,只是它对方言起示范作用。
现代汉语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的分布: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分类的依据是共同性和差异性;语言分区有其复杂性,必然伴随着地理区域的划分,而地理区域又包含了各种历史的、行政的、文化的、族群的复杂因素,因而方言分类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学分类,只能称为方言分区。
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1896年由穆麟德提出的四大分区为粤语、闽语、吴语、官话;1990年张炳麟的《訄书》将方言分为10区;1922年《中国语言区域分化图》将方言分为5大区:官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
早期的分区均无说明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属于感性认识。
直至1935年,王力在《中国音韵学》中提出了一组语音标准,将方言分作5大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家话。
并对各大音系的语音特征作了描述。
后来的七大方言分区又增加了湘方言和赣方言。
发展到一九八几年时,李荣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又提出十大方言分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晋语、徽语和平语。
现当代对晋语的独立分区有很大的争议。
山西方言的早期研究,早在1910年时,瑞典学者高本汉对山西的七个点(大同、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凤台——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做了调查,并著成《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还在书中的《方音字汇》中列出当时的字音。
对晋语的争论最大,一部分讨论定为晋语包括今河北、河南、内蒙、陕西、山西除南部外的部分。
山西南部晋城属邯新片,陵川和高平属于上党片。
我出生在陵川,家乡话是最熟悉最亲切也最不可能忘记的。
我在晋城上了四年学,四年的生活已经让我对晋城话了如指掌。
近期去了陕西的西安、咸阳,河南的洛阳和郑州,山西的平遥,现住于太原,对晋语有所了解,最近还去了山西运城。
这邻近的一大片的方言中,语音上各地区还是差别挺大的,词汇上有少数在这其中的大部分使用一样,差别也较大。
比如说‘昨天’这个词,西安、平遥、太原、长治、运城、晋城都说‘夜个’,只是语音的音调上有区别。
说‘额头’用‘奔楼’这个词,西安和晋城都用。
‘利索’用‘麻利’这个词,西安和陵川都用。
‘上午下午’说‘前晌后晌’,晋城、长治、陵川、咸阳都这样说,语音上有区别。
‘后儿’意思是后天,‘大后儿’是大后天,‘老后儿’是大后天的次一天,咸阳、陵川、晋城、长治等都用。
说‘恶心’这词用‘格一’,晋城市、郑州都用。
说‘没有’是‘木牛’,郑州、运城都这样。
这是比较有共性的一面,所用词汇很多都一样,但是语音就有差别了。
西安的方言词语中,有些挺有意思的,如:‘bei雨’是大雨的意思,因为正好去西安的那几天在下雨,所以有听到这些词儿。
‘er 头’指太阳,‘饦饦’指烧饼,‘nian传’是说话的意思,‘麻眼’是麻烦的意思。
‘Chan活’是‘舒服’,‘帮尖儿’是‘还行’,‘乡党’
是‘老乡’的意思。
咸阳的方言词汇中,最标准的一个特别的词是‘课里马擦’,意思是立刻、马上、快点。
还有,‘把’意思是奶奶。
‘胛搁’是指肩膀。
‘尸气不拉’意思是说话又臭又长,同‘尸气派态’。
‘自阿格’是当然。
‘把娃搞个子’就是:把娃哄一下。
‘没麻达’是没问题。
运城的方言里,‘只达’——这里;‘五达’——那里;‘你包雪了’——你别说了;‘显华’——做事爱显摆;‘我滴个先(发音是三声)人哪’——我的小祖宗啊。
晋城的方言中,‘抛锚儿’——说话不诚实、吹牛;‘追汗’——小偷;‘戈矛’——东张西望;‘个顶碗筷’——物体表面不平整;‘瞎咪咕出眼’——眼神不好;‘秃咕噜’——光头;‘地豆’——土豆;‘汃池’——池塘;‘搁不住’——不值得,没必要;‘日怪’——反常;‘挵得慌’——形容很费劲;‘老出’——老鼠;‘浆水菜’——酸菜。
太原方言,最长听到的是‘倒歇’——聊天,‘怪到’——见怪,歇后语中‘狼吃了土地爷,告鬼也不信’等等。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是北方方言,最早的关于共同语的记载是《论语》中“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继而,是汉扬雄的《方言》一书中“通语”、“凡语”,晋郭璞的《方言注》“北方通语”、“正音”,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天下通语”,明朝张位《问奇集》“官话”,北方话逐渐成为共同语的代表方言。
方言与移民:施莱歇尔提出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谱系树理论。
方言的形成与几次历史上几次大移民有很大关系,西晋永嘉丧乱形成近南京即建康的客赣语;安史之乱形成长江中游洞庭湖的赣语;北宋的靖康之难形成今杭州即临安的客家语。
移民史对地名的影响:16世纪中叶,山西北部、陕西汉族农民开始流迁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垦荒,长达四个世纪。
“窑、房、营、村”成为所居地的地名。
语言系统演变途径分内部演变和外部混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除自身的演变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汉语是这样,外语也是这样。
语法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语法与民族文化中的思维、观念密切相关。
从一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
在“天人合一”世界观的指导下,汉民族思维表现出整体性、辩证性和具象性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映射了心理思维方式的差别,英语中,强调主从关系,最重要的事先说,它可以映射到文化的其他方面,各种文化的形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在绘画的领域中,一直以来,西方人采取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重视空间立体关系,看他们的绘画,呈现的是具象的某一个角度的空间的写实;而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重视物我交融的境界,看中国画,足不出户便可游天下。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演变使得有了越来越全球化的共同语,说话是言语,绘画也是言语,正因为全球化趋势的蔓延,才越来越凸显了个性的价值,方言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一种民
族特色,我们应该不失传统,又与时俱进。
留传下来的方言是一种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是语言的一种具体的形式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