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方言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方言与文化
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系统,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根据语法规则按照语用需要构造而成的复杂的开放性层级系统。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制度文化(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语言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制度文化层次。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系统符号,言语作品记录文化,言语系统本身反映文化发展。文化通过语言巩固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开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现代语言学术语中,方言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地域变体,二是社会变体。一般意义上至语言的地域变体。
方言与语言是特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存在于个别中。方言是现实的,具体的,是语言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承载。
普通话也是语言的变体,是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的语言变体,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语言,只是它对方言起示范作用。
现代汉语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的分布: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分类的依据是共同性和差异性;语言分区有其复杂性,必然伴随着地理区域的划分,而地理区域又包含了各种历史的、行政的、文化的、族群的复杂因素,因而方言分类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学分类,只能称为方言分区。
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1896年由穆麟德提出的四大分区为粤语、闽语、吴语、官话;1990年张炳麟的《訄书》将方言分为10区;1922年《中国语言区域分化图》将方言分为5大区:官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早期的分区均无说明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属于感性认识。
直至1935年,王力在《中国音韵学》中提出了一组语音标准,将方言分作5大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家话。并对各大音系的语音特征作了描述。
后来的七大方言分区又增加了湘方言和赣方言。发展到一九八几年时,李荣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又提出十大方言分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晋语、徽语和平语。现当代对晋语的独立分区有很大的争议。
山西方言的早期研究,早在1910年时,瑞典学者高本汉对山西的七个点(大同、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凤台——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做了调查,并著成《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还在书中的《方音字汇》中列出当时的字音。
对晋语的争论最大,一部分讨论定为晋语包括今河北、河南、内蒙、陕西、山西除南部外的部分。
山西南部晋城属邯新片,陵川和高平属于上党片。
我出生在陵川,家乡话是最熟悉最亲切也最不可能忘记的。我在晋城上了四年学,四年的生活已经让我对晋城话了如指掌。近期去了陕西的西安、咸阳,河南的洛阳和郑州,山西的平遥,现住于太原,对晋语有所了解,最近还去了山西运城。这邻近的一大片的方言中,语音上各地区还是差别挺大的,词汇上有少数在这其中的大部分使用一样,差别也较大。
比如说‘昨天’这个词,西安、平遥、太原、长治、运城、晋城都说‘夜个’,只是语音的音调上有区别。说‘额头’用‘奔楼’这个词,西安和晋城都用。‘利索’用‘麻利’这个词,西安和陵川都用。‘上午下午’说‘前晌后晌’,晋城、长治、陵川、咸阳都这样说,语音上有区别。‘后儿’意思是后天,‘大后儿’是大后天,‘老后儿’是大后天的次一天,咸阳、陵川、晋城、长治等都用。说‘恶心’这词用‘格一’,晋城市、郑州都用。说‘没有’是‘木牛’,郑州、运城都这样。这是比较有共性的一面,所用词汇很多都一样,但是语音就有差别了。
西安的方言词语中,有些挺有意思的,如:‘bei雨’是大雨的意思,因为正好去西安的那几天在下雨,所以有听到这些词儿。‘er 头’指太阳,‘饦饦’指烧饼,‘nian传’是说话的意思,‘麻眼’是麻烦的意思。‘Chan活’是‘舒服’,‘帮尖儿’是‘还行’,‘乡党’
是‘老乡’的意思。
咸阳的方言词汇中,最标准的一个特别的词是‘课里马擦’,意思是立刻、马上、快点。还有,‘把’意思是奶奶。‘胛搁’是指肩膀。‘尸气不拉’意思是说话又臭又长,同‘尸气派态’。‘自阿格’是当然。‘把娃搞个子’就是:把娃哄一下。‘没麻达’是没问题。
运城的方言里,‘只达’——这里;‘五达’——那里;‘你包雪了’——你别说了;‘显华’——做事爱显摆;‘我滴个先(发音是三声)人哪’——我的小祖宗啊。
晋城的方言中,‘抛锚儿’——说话不诚实、吹牛;‘追汗’——小偷;‘戈矛’——东张西望;‘个顶碗筷’——物体表面不平整;‘瞎咪咕出眼’——眼神不好;‘秃咕噜’——光头;‘地豆’——土豆;‘汃池’——池塘;‘搁不住’——不值得,没必要;‘日怪’——反常;‘挵得慌’——形容很费劲;‘老出’——老鼠;‘浆水菜’——酸菜。
太原方言,最长听到的是‘倒歇’——聊天,‘怪到’——见怪,歇后语中‘狼吃了土地爷,告鬼也不信’等等。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是北方方言,最早的关于共同语的记载是《论语》中“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继而,是汉扬雄的《方言》一书中“通语”、“凡语”,晋郭璞的《方言注》“北方通语”、“正音”,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天下通语”,明朝张位《问奇集》“官话”,北方话逐渐成为共同语的代表方言。
方言与移民:施莱歇尔提出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谱系树理论。
方言的形成与几次历史上几次大移民有很大关系,西晋永嘉丧乱形成近南京即建康的客赣语;安史之乱形成长江中游洞庭湖的赣语;北宋的靖康之难形成今杭州即临安的客家语。
移民史对地名的影响:16世纪中叶,山西北部、陕西汉族农民开始流迁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垦荒,长达四个世纪。“窑、房、营、村”成为所居地的地名。
语言系统演变途径分内部演变和外部混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除自身的演变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汉语是这样,外语也是这样。
语法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语法与民族文化中的思维、观念密切相关。从一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在“天人合一”世界观的指导下,汉民族思维表现出整体性、辩证性和具象性的特点。语言不仅是映射了心理思维方式的差别,英语中,强调主从关系,最重要的事先说,它可以映射到文化的其他方面,各种文化的形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在绘画的领域中,一直以来,西方人采取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重视空间立体关系,看他们的绘画,呈现的是具象的某一个角度的空间的写实;而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重视物我交融的境界,看中国画,足不出户便可游天下。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演变使得有了越来越全球化的共同语,说话是言语,绘画也是言语,正因为全球化趋势的蔓延,才越来越凸显了个性的价值,方言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一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