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摘要] 分层教学是借助教学平台完成分层教学,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存在的差异程度,利用教学平台等技术,有针对地加强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又要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各尽其能;“能够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快速前进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法。

[关键词] 分层教学结论的推导过程成效分析

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仍在进行,但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很多家长为了发展经济外出打工,结果留守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家长监督,小学生又不能很自觉地学习。因此有一部分的落伍者迈进了初中的校门。这些学生的知识断层较大,有15%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在数学的学习上无法跟上进度。对这部分学生若不采取响应的措施,数学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就近几年的七年级新生来看,好、中、差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别明显加大,八年级以后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加重。沿袭“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将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淘汰出正常的教育。这与“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数学义教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中也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就给目前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尽快有效地提高各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又要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各尽其能,学有所得,还要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的现象,实行分组区别对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就是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完成数学分层教学,即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程度,利用网络教学技术,有针对地加强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学习指导,以每个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按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处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是在他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地、不断地获取未知知识信息而进行的。如果他们原有的知识不一致,那他们所需输入的难度也将不一样。初中数学教学普遍面临着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受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影响,学生入学前的数学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大相径庭,数学水平客观上存在着悬殊。一些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条件较好,知识基础相对扎实,可以完全适应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而另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数学学习环境相对差一些,即使一些简单的数学用语,他们也听不大明白,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传统的统一教学目的、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教学内容,已再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制约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统一教学法造成了数学基础较好的尖子学生“吃不饱”,挫伤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从而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普遍存在着的自然班

级中的明显个体差异造成了数学教学的费时低效,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这种普遍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必要的。

2.可行性分析

理论依据。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贯穿于我国古代教育史。中国教育的祖先孔圣人是这一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他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爱好。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西方,美国著名的知识学家Stcphend, Krashe提出了“i+1”概念。Krashen认为,人们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知识输入。所谓可理解性输入,可用公式表示为i+1。其中,i表示知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知识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他把影响数学教学的因素归结为两条:一是是否有足够的能理解的知识材料(comprehensibleinput,或C,I),二是是否构成心理障碍。如果知识输入内容太难,远远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为i十2,学生就无法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沟通,他们就会失去自信心,产生焦虑感。另外,数学语言输入的内容也不能太接近甚至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即i+0,否则内容太贫乏,没有挑战性,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中国先哲们的因材施教原则,即针对学习者不同的知识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Krashen“i+l”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精髓之所在。

三、分层教学的准备

学期初,根据平时提问、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单元测验,按好、中、差分成A、B、c三组。必须保证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体现出大多数的主体。

向学生讲清分组教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确分组教学是为了使能力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进,是能顺利学好同一数学内容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清楚。现在的分组不是为了扩大差别,抛弃学生,而是为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全体学生的能力、数学素养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会与不会,往往取决于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保证。在分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信心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使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坚定信心。使全体学生都能早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数学分层教学构想

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兴趣、学习态度、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老师将自然班级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按优中差三个层次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实行组合搭配,以便于开展“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根据学生A、B、c三个层次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成三个分别适合三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时能“跳一跳吃得到”,让学生有学习之后的满足感和愉悦。将这三种难度的学习材料分别放入教学平台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不同的数据库学习,学习结果可通过数据库的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检验,合格后可以进行更高一层或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恰恰符合了“i+1”的理论。

数学课具有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的课。其他的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就可以理解和掌握,而数学是不同的。这门课要求的就学生长时间的练习,老师讲,学生不练,是不会有收获的。留出大部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在讲解时采用不分层的方式,主要以讲解学习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讲授内容的难度上分层,以B 层学生为主,同时兼顾A、C两个层次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