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现状
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
![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https://img.taocdn.com/s3/m/635d76fe3186bceb19e8bbc4.png)
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规划(以下资料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一、我国原油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原油生产大国之一,但同时也是原油消费大国和原油进口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致使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原油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
根据我国未来能源的供给情况,煤炭将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但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原油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会有所提高。
(一)原油供需平衡现状及原油进口需求预测1、原油供需平衡现状我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尤其是人均石油资源量更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
消费增长、资源短缺、依赖进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油消费需求相应快速增加,原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原油产量已跟不上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8%,1997-2008年一直徘徊在1.6-1.9亿吨之间。
而同期,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速达6.4%,目前消费量已达到3.6亿吨,产消缺口达到1.7亿吨。
自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国内原油供应保证率不断下降,自2004年起下降到60%以下。
为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口原油规模迅速扩大,到2003年进口量已达9112万吨,2004年突破1亿吨,2008年达到1.79亿吨,与1990年相比,18年间原油进口量增长了61倍多,年均增速高达25.7%;而同期原油出口则迅速减少,2008年出口量为373万吨,仅及1990年的1/6左右。
由下表可知,随着我国原油资源保证程度的不断下降,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中国对国外原油资源的依存度已达50%。
90年以来原油产量和消费量示意图9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示意图2、原油进口需求预测以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dc28ce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7.png)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近年来,中国石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
国际市场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
2017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进口量为8.43亿吨,占全球原油进口量的71%。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2017年消费量为6.54亿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9%。
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预计到203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2亿吨/年,占全球原油进口量的80%。
在国内市场,中国石油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和政策制度的影响。
由于国内油价管制,中国的石油价格并不完全与国际市场价格挂钩,但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仍会对国内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政策制度也是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之一。
例如,政府对石油贸易的税收、关税等政策会对石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状分析原油进口增长快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国内的产量却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加。
进口源地分布广中国的原油进口源地分布广泛,主要从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进口。
中东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占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非洲地区和俄罗斯也是中国的主要原油进口地。
进口通道多样中国的原油进口通道多样,除了通过进口港口直接进口原油外,还有通过管道、铁路、公路等不同的运输方式,保证了中国原油进口通道的多样化。
对策建议多元化进口源鉴于主要进口源地的政治、经济、地缘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建议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增加对多种进口源的依赖。
建议中国采取多种途径拓宽原油进口渠道。
可以发展多个海路进口渠道,同时发展空中、地面等进口渠道,保证原油进口的多样化和安全性。
稳定中国石油价格建议中国政府在稳定油价方面加强调控和管理,维护中国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于市场过热或过低,可以适时调整税负和市场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
2024年中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报告
![2024年中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0b20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3.png)
【摘要】【关键词】中国石油贸易;进口;出口;现状分析一、引言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石油贸易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石油贸易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推动石油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生产与进口1.国内石油生产趋势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国内石油生产总量为X万吨,与上一年相比下降X%。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油田老化、产能下降和环保限产等因素导致。
国内油田的老化程度较高,油井产能逐渐减弱,这对国内石油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石油进口增加与国内石油生产下降相比,石油进口量则有所增加。
2024年,中国石油原油进口量为X万吨,同比增长X%。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的。
同时,进口原油的价格相对较低,也促进了石油进口的增加。
三、石油贸易结构变化2.原油出口减少,成品油出口增加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和进口的增加,中国的原油出口量有所减少。
同样,由于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成品油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反映了中国石油贸易结构变化的特点。
四、现状分析1.境内供需矛盾加剧中国石油生产的下降导致了国内供需矛盾的加剧。
国内需求的增加是石油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石油生产的不足。
这种供需矛盾对中国石油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石油进口的风险与压力增加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给中国石油进口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对于中国来说,提高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程度,降低进口风险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五、对策建议1.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针对中国石油贸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鼓励国内石油生产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国内生产的能力和效率,从源头上解决国内供应不足的问题。
2.加强对进口石油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进口石油管控机制,加强石油进口的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918e0285901020207409ce3.png)
、
当前国内石油消费生产形势
( ) 一 经济发晨迅速 。 石油消费巨大
. 19 —20  ̄间年均增速为1 %。 6 . 与此同期石油需求 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 , 综合国力日 益增强。 速为1 %;9 5 0 0 1 1 19 年间年均增长了6 %;96 19年间 9 . 19 ~ 98 9 20年G P 04 D 总量已排在全球第六位 ,05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却快速增长, 9 — 95 20年
3 %。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96 . . 9 16 万吨。同比 4 增长
21 成 品油产量达8 8 . . %; 4 22 万吨, 同比增长56 . %。 为缓 解国内石油供求突 出矛盾 ,石油进 口数量逐年增加 ,
势 。20年 交通 运输 、仓储 及 邮 电通信 业 能源 消费 总 量为 00 吨, 超过煤 炭的消费量 l3. 万 吨。石油用量连年大 幅增 长 , 19 4 9
2 0 、0 3 02 2 0 年分 别为4 5 桶, 59 9万 日、3 万桶, 20 年增至6 8 日,0 4 6. 4 万桶, 在十年左右 的时间里 , 日; 石油净进 口量增加 了7 。2 0 倍 05
对外依赖 程度不断增大 。97 19年对外石油依赖 为2. 2o, 2 %。o4 3 度为4 %。20 年全 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 亿吨 , 中国内产油 8 05 . 2 其
. 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仅为1 %。 2 . 近几年我国原 5 l. 万亿元, 83 2 财政收入突破3 万亿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 2 年均增长了7 %; . 4 万亿美元 。 外汇储备达到88亿美元 。经济 的持续发展导致 中 l9 进 口国 , 9年成 为原油净进 口国。03 16 9 20 年成为第二 大石油 消 费 国。04 20年成为第三大石油进 口国。 97 自19年后 。 中国石 油消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9ace72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c.png)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进口依存度高达70%以上。
其中,原油占据了能源进口的绝大部分。
因此,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概述、现状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分析。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中国的原油进口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5.654亿吨,同比增长9.5%。
而中国原油出口量较少,2019年共计出口原油33.1万吨,同比下降29.7%。
1、原油进口贸易状况复杂多变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中东、非洲和俄罗斯等地。
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安哥拉等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家。
由于国际市场波动大,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原油进口贸易状况异常复杂和多变。
2、中国原油进口成本较高由于中国原油进口量占总量的比例较高,对原油的稳定供应和价格敏感度较高。
由于国内原油产量较低,加之国内原油开采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中国的原油进口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中国用能成本高企的原因之一。
3、随着中国原油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原油的进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单一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的一些成员国。
而原油进口安全问题也随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原油贸易的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
1、进一步加强海外交流与合作为了拓展原油进口市场,中国应密切与海外能源生产国家的联系,积极开展合作,加深友好交流,优化进口渠道。
同时,加强与传统原油供应市场之外的新兴市场的联系,以降低供应风险。
2、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为降低用能成本,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并探索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降低对原油的依赖。
3、加强原油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为应对原油进口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原油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控。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77437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9.png)
全球及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石油行业发展概述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
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
石油一词多用于说明油层渗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
而原油一词多用于国家统计的原油产量统计数字、评价原油理化性质及用于说明采收率、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石油作为矿产资源是指含水、含气的油,而原油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其中的水、气已从油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合格的工业产品。
二、全球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全球石油资源总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截至2020年末,全球石油证实储量达17324亿桶,储量寿命为53.5年。
地质构造对盆地演化、油气藏形成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各地区地质构造情况不同,全球的石油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储量区域集中度较高。
全球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中南美洲以及北美洲,2020年分别占比48.3%、18.7%和14%。
全球石油产量过去十年与需求量变动基本一致,市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据统计,2020年,全球石油产量达308亿桶,较2019年减少22亿桶;全球石油消费量达301亿桶,较2019年减少29亿桶。
三、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资源较为丰富,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储量保持稳定,2020年,中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6.2亿吨,同比增长1.7%。
中国石油消费需求远高于产量。
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不断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积极释放优质产能,石油产量总体保持稳定,2020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9亿吨。
需求缺口呈逐步扩大趋势,2020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7.4亿吨。
中国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且近年来加大开展石油储备,对外依存度逐渐增加,中国石油长期面临着资源约束和供需短缺的矛盾。
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达5.4亿吨,对外依存度提升至73.4%。
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11至2020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由4452万吨波动增长至5164万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66%。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dd42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6.png)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石油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供需情况、产量、进口依赖度、价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供需情况中国的石油需求一直保持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的石油产量并没有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石油自给率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且已经低于50%。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来满足国内需求。
产量中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虽然国内陆上油田的开发仍在进行中,但产量的增长无法弥补消耗的增加。
此外,国内油田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开采难度加大,也限制了国内产量的增长。
进口依赖度由于国内供应短缺,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超过70%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
这种高度的进口依赖度使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价格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的石油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控制油价、建设国内储备等手段来稳定石油价格,并减少对外界价格的依赖。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国石油行业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能源转型,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石油需求仍将继续增加,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
因此,石油行业在提高产能和增加进口渠道等方面仍需努力。
结论中国石油行业面临供需不平衡、进口依赖度高、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但仍需加大力度加快能源转型,提高国内产能和进口渠道,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f1fa75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9.png)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在中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中,将分析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趋势和主要进口来源国。
在中国原油出口现状分析中,会探讨中国原油出口量的规模及出口目的地。
而在分析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将详细探讨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应对策略探讨部分将提出应对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原油贸易发展。
结论将对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并提出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以促进中国原油贸易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中国经济影响、应对策略、国际合作、未来展望、长期发展规划1. 引言1.1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中国原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原油资源供给的不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
中国也在逐渐发展原油出口市场,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影响力。
在中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国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而且主要原油进口国也逐渐多样化。
中国原油出口现状分析中,中国的原油出口规模还相对较小,但正在逐渐增长,为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收入和价值。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油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成本。
我们需要制定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原油贸易的发展。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
在未来展望中,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内外部协调,推动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2. 正文2.1 中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费国之一,由于国内原油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原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原油进口量自2000年以来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接近3.7亿吨,占全球原油贸易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c3d93026c85ec3a87c2c51e.png)
中国石油贸易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石油贸易形势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如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以及未能适应时代变化、我国石油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我国石油贸易的市场模型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即形成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经营、发展石油技术服务贸易、逐步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模型、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等,为我国石油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石油贸易;相关建议;能源合作1我国石油企业现状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
我国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全球人均程度的54%,人均石油残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程度的8%,优良能源缺乏、油气少煤多、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石油探明储量并无显著增加,反而中国近几年的探明石油储量是每年降低,虽然世界石油勘探技术在持续的进步,而石油又是一种不可新生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石油资源是相当紧缺的。
由于中国石油消费的增加,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从1993年年初开始,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进口渐渐上升,在2008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经突破了50%“线”。
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扩展到55.14%。
我国在2012年石油产品贸易进口增加、出口有小幅度下降的特征(见下表)。
出口量为2 841.7万吨,石油产品总进口量为5245.1万吨,净进口量为2403.4万吨,分别同比下降6.8%,同比增加1.2%;同比上涨12.6%。
378.6亿美元的石油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为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0.9%和增长1.3%。
国内消耗低靡,出现成品油进出口贸易活跃水平下降的现象。
2012成品油进口7159000吨,出口12230000吨,净出口5076000吨,分别下降了16.9%,下降3.3%,同比上升25.7%。
进出口在汽油、柴油方面都降低迅速,只有煤油略有上升;全球需求不强烈是国际贸易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eeb3f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6.png)
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因此中国的原油进出口贸易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原油进出口贸易现状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原油进口情况、原油出口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原油进口情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之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中国每年要大量进口原油。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从2001年的约6000万吨增长到了2019年的超过5000万吨,进口量持续稳步增长。
中国从哪些国家进口原油呢?主要的原油进口国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安哥拉、伊朗和伊拉克等。
这些国家的原油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中国大量的原油资源。
随着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不断加深,中国的原油进口渠道也在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多元的原油供应网络。
中国的原油出口主要是出口到亚洲地区的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
中国的原油出口主要是为了满足亚洲地区国家对原油资源的需求,通过原油出口,中国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够加强与邻国的能源合作。
中国的原油进出口贸易一直都处于一个较大的逆差状态,即进口量远高于出口量。
中国的原油需求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而国内的原油产量却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需求,因此中国不得不大量进口原油。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占据了全球原油市场的很大一部分,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了国际原油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原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中国自身并不能成为一个主要的原油出口国。
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在积极开展原油贸易业务,但中国的原油出口量与进口量相比仍然较少。
四、对中国原油进出口贸易的对策面对原油进出口贸易逆差的现状,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
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对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国内原油产量,减少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
中国需要加强与原油供应国的合作,稳定原油进口渠道,确保国内原油需求的稳定供应。
石油进口依赖与能源安全
![石油进口依赖与能源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433772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3.png)
石油进口依赖与能源安全能源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能源的稳定供应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
而在众多能源资源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其进口依赖性以及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备受重视。
一、石油进口依赖的现状当前,我国石油需求量巨大,且产能有限,因此不得不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
数据显示,我国石油进口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石油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70%,远远高于国内产能。
这种高度的石油进口依赖性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石油进口依赖对能源安全的影响1.供应风险增加高度依赖石油进口意味着我国的石油供应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干预,都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石油供应。
一旦出现石油供应中断或紧张,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2.价格波动风险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利的。
由于石油进口依赖度高,我国无法对石油价格进行有效的控制,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
3.能源供给多样性不足石油进口依赖导致我国的能源供给多样性不足,能源结构相对单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能源发展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若出现石油供应中断,我国无法依靠其他能源替代,将对经济和民生带来巨大冲击。
三、应对石油进口依赖的策略1.加强国内石油产业发展通过加大油田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油田开发技术和产能水平,降低国内石油产能限制。
同时,加大对油砂、页岩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2.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推广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降低对石油的需求。
同时,加大对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辆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石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
3.优化石油进口通道积极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减少石油进口的单一依赖。
与多个石油生产国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确保石油供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我国进口能源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进口能源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d5156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6.png)
我国进口能源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是其能源供给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
本报告将从我国进口能源的现状、进口能源的结构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参考。
1. 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而能源供给依赖进口的情况也愈加突出。
因此,了解和分析我国进口能源的现状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进口能源的现状目前,我国主要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达到5.51亿吨,天然气净进口量为1.48亿吨,煤炭净进口量为3270万吨。
进口能源的规模庞大,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3. 进口能源的结构在我国进口能源的结构中,石油是最主要的进口能源,占据了进口能源总量的较大比重。
其次是天然气和煤炭。
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这也对进口能源的结构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影响因素分析我国进口能源的现状不仅受到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还受到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国际政治形势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进口石油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国际贸易摩擦也是我国进口能源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一些国家可能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导致我国进口能源受到一定的限制。
5. 对策建议为了应对我国进口能源的挑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继续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 加强能源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应对供求波动引起的能源供应紧张情况。
- 多方面开展能源合作,加强与能源供应国的合作与交流。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推动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结论我国进口能源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面临着进口能源供应风险和挑战。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应继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2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2022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d73fb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4.png)
2022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2022年我国石油产品贸易呈现进口小幅增长、出口有所下降的特点。
石油产品总进口量为5 245.1万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量为2841.7万吨,同比削减6.8%;净进口量为2403.4万吨,同比增长12.6%。
石油产品进口总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0.9%;出口总额为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国内消费不振,成品油(汽煤柴油)进出口贸易活跃程度下降。
国际贸易方面,2022年成品油进口715.9万吨,同比下降16.9%;出口1223万吨,同比下降3.3%;净出口507.6万吨,同比增加25.7%。
汽油、柴油进出口都大幅下降,仅煤油有所增长;国内外需求不旺是国际贸易下降的重要因素。
动力煤油在过去两年中暴涨造成煤油表观消费的特别2022煤油进口量为62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煤油进口主要来源于韩国、日本和新加坡,2022年进口量分别为410万吨、66万吨和60万吨。
煤油出口量为745万吨,较上年增长13.5%。
出口主要去往香港、越南和美国等地,2022年出口量分别为294万吨、84万吨和78万吨。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快速进展,带动航煤贸易大进大出。
航煤在煤油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全年航煤进口量达526.5万吨,下降1.9%,占煤油进口总量的84.8%;灯用煤油进出口很小。
其他煤油进口量为94.3万吨,同比增长20.6%,动力煤油曾在2022年中暴涨造成煤油表观消费的特别,但随着国家海关部门加大对进口货物的检查力度、防止煤油变相逃税后,动力煤油进口已经从高峰时期的163.3万吨大幅回落。
2022年航煤出口745.1万吨,同比增加14.1%,主要受到航空保税用油增长驱动,出口结构中航空保税油占到50%,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
柴油进口量剧减我国进口的柴油全部为轻柴油。
2022年我国柴油进口量大幅下降,全年进口柴油94.7万吨,同比下降61.2%;出口186.2万吨,同比下降8.3%。
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d4302d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e.png)
中国⽯油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9-10-27⼀、中国⽯油进⼝的现状1、进⼝规模越来越⼤由于我国⽯油储量和国内产能满⾜不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因此,我国⽯油进⼝规模越来越⼤。
1993年我国成为⽯油进⼝国,1999年我国原油及油品净进⼝达4000万吨,占当年⽯油消费量的20% 以上。
2000年我国⽯油进⼝达7000多万吨,2005年我国原油净进⼝11875万吨,成品油净进⼝1742万吨,全年⽯油净进⼝13617万吨。
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368万吨,同⽐增长1.7%;⽯油净进⼝16287万吨,同⽐增长19.6%。
其中,原油净进⼝13884万吨,增长16.9%;成品油净进⼝2403万吨,增长37.9%。
据预测,2010年,我国⽯油供需缺⼝将达到1亿吨,2020年为2亿吨,(如表所⽰)2、进⼝集中度较⾼⽯油进⼝集中度,反映⽯油进⼝来源地的集中程度,进⼝集中度⾼,表明⽯油进⼝来源太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其中,⽯油进⼝集中度=本国进⼝⽯油最多的前3位国家的⽯油净进⼝量之和 /本国净进⼝⽯油总量)。
⽬前,我国原油进⼝结构为:中东56.2%,⾮洲22.5%,亚太地区14.4%,欧洲中亚6.9%,⽯油进⼝的⼀半以上来⾃中东,其次是⾮洲,两者之和⾼达79%。
这种进⼝结构风险很⼤,2005年前10个⽉中东继续成为中国原油进⼝来源地区,进⼝量达5,095万吨,占前10个⽉中国进⼝量1.0548亿吨的48.3%,较去年同期增加13.11%。
进⼝西⾮地区原油同⽐增加10.3%达2,245万吨,进⼝俄罗斯原油也在继续增长,进⼝量达1,022万吨,同⽐增长10.48%,成为中国主要进⼝原油来源国。
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且在今后⼏⼗年内也难以平静,退⼀步看,即使中东局势很快得以平静,如果某个⼤国控制了中东,则⼜可以间接地对我国实施⽯油能源控制。
较⾼的进⼝集中度,再加上我国没有完备的⽯油战略储备,故我国⽯油进⼝的风险较⼤,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较差。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48bf8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f.png)
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状况一直备受。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中国石油进出口现状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了万吨,对外依存度为 8%。
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石油贸易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出口方面,中国的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少。
2022年,我国石油出口量仅为207万吨。
尽管出口量不大,但中国的石油出口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影响因素分析政治因素:国际政治局势对石油进出口具有较大影响。
例如,中东地区的政治冲突可能导致油价上涨,从而增加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
中美贸易摩擦也对中国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对石油进出口有着密切的。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推动石油进口量的增长。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国际油价波动,进而影响中国石油进出口的稳定性。
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对石油进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例如,页岩气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之一,进而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前景展望宏观政策:未来,中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石油进出口的监管,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
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应加大在海外油田的投资力度,以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
还应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以降低国内石油消费。
技术进步:中国应积极推动页岩气技术的发展,以降低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共同研发新型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文对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54d9c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0.png)
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国际油价下跌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加之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国际原油需求大幅下滑。
各大石油生产国为了维持市场份额,相继增产,造成供应过剩的局面。
原油价格受到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如中东地区紧张局势、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矛盾等,也对油价产生了波动影响。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受到关注,使得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逐渐减少,进一步推动了油价的下跌。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国际油价的下跌无疑对其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高度依赖石油进口,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能源进口成本和能源安全。
如何应对国际油价下跌,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中国能源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其石油依赖度高达70%以上。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由于国内产能有限,中国的石油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必须依靠进口来弥补缺口。
中国主要从中东地区、非洲和拉美国家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石油。
中国还与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石油合作关系,以保障国内能源安全。
中国石油进口的规模庞大,进口渠道多样化,但在国际油价波动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来自市场风险和价格波动的压力。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虽然稳步增长,但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和石油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下降中国石油进口成本下降是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影响之一。
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的成本相应地降低。
这对中国石油进口商来说是一种利好,能够降低其进口成本,提高盈利空间。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能够通过降低石油进口成本降低国内石油价格,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018a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7.png)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供应短缺,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因此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及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石油进口来源的现状从数据来看,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为4.1亿吨,其中进口石油占到了我国总石油消费的70%以上。
在石油进口来源方面,中东地区、非洲地区、拉美地区等成为了我国的主要石油进口来源地。
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供应来源地。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石油进口总量比上一年增加了10.1%,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增长最为显著,达到了18.7%。
石油进口来源的问题分析然而,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单一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地缘政治风险。
由于我国石油主要进口来源地都处在世界局势动荡的地区,一些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冲突等事件时常造成供应中断甚至是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由于我国石油进口规模巨大,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安全隐患。
在石油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此外,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单一性也会带来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我国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出现政治或经济问题,都可能导致石油供应的中断或减少,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解决石油进口来源的问题为了解决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大对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投入。
我国拥有的石油资源丰富,只要加大探测的投入和技术创新,就有可能取得更多的石油资源,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其次,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尽可能地替代传统的能源,减少我国石油进口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和前景1陈波摘要:中国的石油进口,涉及四大方面问题:一是,石油获取的多元化,从10年前侧重东南亚,转向控制中东、巩固非洲、开拓南北美、突破里海;二是,石油通道在巩固海运为主的同时,扩大陆运;三是,中国石油公司参与第三方贸易,在既买又卖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国际石油贸易的游戏规则,并影响基准油市场;四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库存建成后,有必要通过间接商业运作,盘活资源,做到以库养库。
我所在的中国联合石化公司,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
中石化在中国原油进口里面占78%,联合石化在中石化进口里面占78%。
本文侧重从进口企业、贸易公司视角,从四个方面谈谈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和前景:能源获取;能源通道;中国公司在国际贸易、第三方贸易的作用和影响;国家的商业储备问题。
一、能源获取的多元化10年前,中国能源获取主要来自亚太地区,比如印尼。
后来,随着炼油技术、炼油装置的改造和技术提升,运输的大型化,加上国内装卸条件、码头的改善,现在,中国从不同区域进口能源。
以我们贸易公司为视角,总体来看,中国对外能源获取的战略思路是:控制中东,巩固非洲,开拓南北美,突破里海,扩大陆运。
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确保中国能源安全。
这一战略对各个地区做出轻重缓急的重要依据是:相关区域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
我们初步把全球能源(石油)供应分为六大区域:首先,是中东。
从2006年来看,中东石油占全球生产链的31%。
尽管中东是国际冲突的热点,是一个火药筒,但OPEC的努力终成正果,已经在国际油价话语权上掌握主动,充分利用它油量大的优势,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同时,中东国家已经开始、并且在未来三五年里会更迅猛地发展其石油产业的中下游,包括炼油装置和化工装置。
中东石油产业这种变化,对中国未来的能源获取形成非常大的挑战。
也即,中东石油,即便产量不变,甚至还有所增加,但他的出口将减少,因为他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从而加速国际市场油品、化工品贸易的增速。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的国际市场中,油品产品的增速已经远远高于原油贸易的增速。
第二个,是非洲。
非洲地区2006年占全球生产链的12%。
对于中国而言,非洲主要有两大问题:其一,中国企业对非洲的需求是刚性的,现在中国每个月从非洲至少进口2000万桶,这是无可替代的,至少在目前这种状况还无法改变。
从油质来讲,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大多数是中质和低硫油,这是其他地区不可能替代的。
其二,非洲从发展来看,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全球力量最集中的就是在非洲的争夺,无论是上游的走出去,还是下游的贸易公司。
传统上,非洲石油主要供应欧洲。
现在,对中国的供应增长较快。
中国在非洲的主要竞争者,现在是美国,未来印度将加入进来。
美国这些年没建什么新的炼厂,炼油装备的改革进展不大,由于离非洲的距离近,因此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需求。
2 007年7月,美国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是其增强对非洲影响力的佐证。
第三个,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市场。
这一市场,占全球生产链的20%多。
具体的情况1据作者在“石油安全与国际关系研讨会”的发言编辑而成。
对会议主办方北京大学东北亚战略研究中心允许本刊编辑出版,表示感谢。
是:欧洲,主要指英国、挪威的北海地区,现在是自给自足,但产量已经逐渐下降。
俄罗斯的情形是,普京政府在过去几年大打国际能源牌,利用俄罗斯的能源实力,在国际上增强俄罗斯的实力,其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很大,而且作用越来越突出。
同时,俄罗斯一边致力于整合中亚地区政治势力,一边又于最近开始中亚的油气资源,而且动作很大。
以上三大地区,是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
具体来讲,中东我们可以发展,但它不可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远景,至少是非常有难度。
非洲,则相对乐观。
至于中亚和俄罗斯,近年进展不大,在可预见的将来调上去的难度不小。
第四个,是亚洲。
亚洲本身供不应求,最大的全球需求地带在亚太地区。
第五、第六个,就是南北美。
南北美地区,是中国这几年作为贸易公司大力发展的区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进口量逐年增加。
具体来看,北美是加拿大;南美主要是委内瑞拉、墨西哥以及巴西等。
从加拿大来看,油沙储量很大,潜力也很大,但是加拿大的主要市场是在美国,两国存在天然的关系。
南美的情况是,巴西和墨西哥,跟美国的关系不远也不近。
但是,委内瑞拉在政治舞台上和美国唱反调,美国出于其战略打算安排正在逐步疏远委内瑞拉。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贸易公司的角度,在南北美重点可能要突破像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与其建立起战略的、长远的、商业的关系,争取获取它的资源。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品质不太好,但这恰恰是中国的机会,或者说是中国的强项:由于中国石油、石化集团对炼油装置大量投资、大量改进,炼油技术提高很快,加工能力很强,在全球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说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
比如,中国的炼油厂什么油都能尝试着炼,包括任何一种新的油种。
2005年、2006年,中国的炼油厂共尝试超过23种品种的炼油,其中有其他国家炼厂根本不敢做的品质最差的原油。
而这,恰恰是中国炼油业在国际油价飞涨阶段仍有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苏丹原油,高含酸达四点多,很难加工,到岸后每桶减30多块钱,其他的非洲油到岸后每桶减一块钱,如此大的价差,中国通过炼油技术和加工能力拿到了。
二、能源通道说到能源通道,海上运输是重头,中国进口石油90%通过海上运输。
目前主要有几大要道:波斯湾,马六甲,巴拿马,苏伊士运河,等等。
航运石油贸易链如此巨大,咽喉要道又如此狭窄,波斯湾所在的中东地区时有热战,近年国际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理论上这些海峡在短期可以被封锁住,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要正视这些热点地区可能突发的冲突及恐怖行动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制定好必要的应对措施。
同时,对海上通道的安全危险也不能过分地渲染。
前几年国内对马六甲海峡若出现中断——美国关闭它——将重创中国石油海上运输这样的渲染太过了。
的确,马六甲海峡是波斯湾地区石油到中国最方便的货运路线。
但即便出现中断,中国仍有补救之道,可以从其他地区增加一些采购量,比如从中亚、俄罗斯通过陆上管线的增加。
同时,在马六甲海峡旁边还有两个海峡是可以绕航的。
更重要的是,不能极端地看问题,要考虑到政治和经济是相互联系的,不管怎么样,日本、韩国、还有台湾地区也都是依赖马六甲海峡通道的。
以日本为例,虽然目前它的石油消费量在中国之后,但日本石油是全部进口的,而且分布非常单一,中东占90%。
一旦马六甲海峡关闭,至少对日本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中国。
所以,就算美国真的对马六甲海峡控制,也不可能只是针对中国。
这种情况万一真的出现,多半是由于中国与美国发生了全面、重大的危机冲突。
如果出现这种前景,那什么都不安全了,不仅仅是石油运输。
在考虑海上运输时,近年加剧恶化的美国和伊朗间的关系,使人们担忧问题波斯湾的安全。
但由于波斯湾是中东石油惟一的水上出口,就算美国真的考虑封锁伊朗,也不可能不考虑争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具体到中国,目前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每天在26万桶左右,一旦美伊暴发冲突,中国是有能力通过其他地区的资源来弥补的。
关于运输通道、特别是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中国要正视。
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很多方面不是单单依靠中国自身就能解决的。
如果发生战争,任何线路都是不安全的。
三、中国公司的第三方贸易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亿吨。
同时,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不仅买也在卖,即做纯贸易。
2006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联合石化、中化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买卖上量达到5500万吨、110万桶,相当于进口总量的40%。
这个量是很大的,它供应了很多地区:首先是亚太地区,还有美国地区、欧洲地区。
我认为中国的石油公司做第三方贸易即国际贸易,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优化保障功能。
这是出于对一个大盘里优化的考虑。
因为,如果中国公司有了一定的贸易资源,对于中国代理进口这块、中国企业进口这块,必然带来很大的促进。
具体来讲,上述提到的5500万吨是怎么形成的呢?其中,2500万吨是中国联合石化完成的,1500万吨是中国石油完成的,余下是中化公司完成的。
第二,对于中国公司认识市场、掌握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帮助非常大。
通过买卖以后,中国公司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动趋势变动,尤其是更深入地介入了国际基准油价格市场。
中国买来的任何一种油都是挂靠一个基准油价格的,就是人们平时讲的每桶80块、90块伦敦布伦特、美国WTI基准油报价,而这又都和阿联酋迪拜的报价相关联。
正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的石油公司建立了介入基准油价格的机制。
只要在交易日,一到每天的北京时间四点半,中国联合石化公司就会在普氏窗口进行交易。
目前,鉴于油价涨得太快,中联化在交易中寻求压低基价。
因为,我们每天买的原油价格是以基价测算的,不是我们买了就知道最终价钱的。
比如,10月份,一船沙特油拉回了中国,加工了,产品出来了,卖了,但我们并不知道最终定价是多少。
什么时候知道?11月1号才知道。
为什么是11月1号?因为,这是每年国际公开基准油价格系统报的价格组成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每天要影响这个基价,把它往下压。
正是通过对基准油价格市场的介入,中国公司掌握了基准油价格市场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影响了基准油市场,并锻炼了自己的贸易队伍。
第三,扩大了合作,增进了跟广大最终用户的交往,这点从长远看尤为重要。
中国公司卖油,主要是卖给炼厂,比如在远东地区卖给韩国的炼厂、日本的炼厂、泰国的炼厂、台湾的炼厂、新加坡的炼厂;北美,卖给了美国的炼厂。
中国公司通过做贸易,取得了盈利,同时也建立了与最终用户更紧密的关系。
比如,我们跟很多国外炼厂,像韩国HK炼厂等不少于八九家大炼厂,每年进行两次论坛,探讨国际市场和相互合作问题。
中国石油界怎么获得国际市场话语权?怎么把中国的需求优势转为竞争优势、贸易优势?中国公司和通过与最终用户拉近关系、不断合作,有利于将来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种维护最终用户根本利益的机制。
现在,国际上有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不能在某一天建立一个石油进口国的合作组织?如果有了这样的组织,中国将在国际石油市场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四、国家商业储备我从商业的角度,谈谈国家的石油储备。
中国不是EIA国家,这给中国的石油储备提供了灵活性。
目前,对于国家石油储备,我们有了一些政策,但现实中很难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灵活性自然无从谈起。
在中国,搞SPR(原油库存),可行的模式是,要间接进行商业运作:盘活资源,以库养库,为国家减少负担。
比如,中石化为国家代理进口100万吨原油放在库里,现在国际油价已经冲至90块钱了,国家可不可以考虑放出来呢?若放出来,既减少了当期的采购,同时为国库实现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