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玉案-元夕学案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青玉案·元夕》。

3. 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

(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拓展延伸(1)介绍类似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2)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词。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背诵《青玉案·元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解读、视频讲解等。

2. 图片资料:辛弃疾画像、古代元宵节场景等。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五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领略诗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2. 领悟作者辛弃疾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节日氛围,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夕节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元夕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领悟诗境,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句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学习朗读技巧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朗读技巧。

8. 小结本课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意:描绘元夕节日氛围,表达作者情感4. 朗读技巧:注意节奏、语气、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略2. 拓展延伸:搜集其他关于元夕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到了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词牌、作者生平及词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宋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牌、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对宋词的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词牌。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词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代诗词,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玉案·元夕》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2. 《青玉案·元夕》词牌3. 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意象:东风、花市、灯火、明月情感:喜悦、哀愁、离愁、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宋代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运用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中的感悟表达一、词中意象的运用1.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花市:描绘元宵节繁华的市井景象,体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然后提问:“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瑞香飘飘烛影摇,千门灯火照夜宵。

”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解析:分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置身于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如“请简要分析‘瑞香飘飘烛影摇,千门灯火照夜宵。

’的意思。

”等,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意象:瑞香、烛影、灯火、夜宵情感:向往、关切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题材的诗歌。

答案:《元宵夜》月儿圆圆挂天边,花灯闪烁照夜宵。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全文解读、生僻字词解析、词的意境赏析以及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以及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全文解读、赏析以及朗读技巧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词句,解释生僻字词,分析修辞手法。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欣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朗读技巧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朗读并解析诗句,检验学习效果。

7. 知识拓展:介绍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境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并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解读、赏析方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1《青玉案·元夕》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籍和其作品《青玉案·元夕》。

2.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情节和意象。

3.能够熟练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分析诗歌。

4.能够具体地描述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重点:1.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研究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难点:1.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

3.深入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青玉案·元夕》,请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们是不是想到了“元宵节”?2.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很多地方都有庆祝元宵节的习俗。

3.古代的宫廷里,也有自己的元宵节传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第二步:学习1.张籍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就是《青玉案·元夕》。

2.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在元夕之夜相遇的情景,诗歌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3.《青玉案·元夕》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如“香冷玉烛”,“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意象都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境遇。

4.除此之外,张籍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借物喻人,比喻手法等,这些手法不仅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从《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还能够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和传统。

第三步:探究1.元夕是古代宫廷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唐代时期,元夕有很多的庆祝活动,比如点灯、赏花、猜灯谜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娱乐性。

3.张籍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古代宫廷里元夕之夜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宫廷的元夕文化。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包括:对词的整体感知、词牌、作者介绍、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掌握词牌、作者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分析词的内容,理解并把握词的主题思想。

3. 学习并欣赏《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宋词选读》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作者与词牌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讲解《青玉案》的词牌特点。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青玉案·元夕》的典型题目。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词意解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词牌:《青玉案》主题:元宵节的盛况与离愁别绪艺术手法: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示例:词中的意象如“灯火阑珊”、“明月高悬”等,既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又反衬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诗词章节,详细解读辛弃疾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文,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并欣赏诗词的美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讲解。

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辛弃疾的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打印稿、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展示辛弃疾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诗词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美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全文。

2. 黑板右侧:诗词解析、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2)修辞手法:如“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2. 课后背诵《青玉案·元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词美感的把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的: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作者背景1. 辛弃疾:根据导学练回忆有关内容。

2. 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篇文章又写了怎样的场景)2. 个别朗诵(正音)3. 再次读文章,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四.赏析词文(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提示内容: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

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合集)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合集)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合集)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1、题目解释: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元夕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2、关于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3、背景简介: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1、自由朗读文章2、个别朗诵(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4、疏通字词句四、研读词文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

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宋词鉴赏》中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字面意义,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宋词中意象、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辛弃疾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意象、意境的感悟,以及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字面理解:学生齐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字面意义。

4. 意象解析:分析词中的典型意象,如“花市灯火”、“宝马雕车”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词中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其意境美。

6. 修辞手法探讨:分析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主要内容: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背景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写出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句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体会辛弃疾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引发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全文,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的典型例子,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诗句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析:标注关键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修辞手法。

2. 情感分析:用表格形式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突出重点。

3. 词风特点:简要列出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读。

2. 答案要求:包括诗句的意思、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 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深入解读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等。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内容主要包括贾宝玉与史湘云在元宵节夜晚的欢聚以及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详细讲述了贾宝玉与史湘云在青玉案元夕的夜晚,赏花灯、猜灯谜、品美食、听曲儿的情景,同时描绘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波折。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了解曹雪芹的《红楼梦》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情节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纸质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阅读眼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回顾对《红楼梦》的整体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原文,指导学生注意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

3. 内容讲解:教师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例分析:选取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情感的描绘。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示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纠葛。

2. 情节发展线索:用关键词或句子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3. 语言特色:挑选文中的经典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讲解,展示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青玉案元夕》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贾宝玉性格矛盾,既有反叛封建传统的一面,又有对家族责任的担忧。

他在青玉案元夕的欢聚中表现出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但在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中,又显露出对家庭和谐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是长短句, 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规 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 有人认为: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 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 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 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 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2. 关于词人辛弃疾
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1.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式】 诵读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车
凤.箫.
蓦.然
阑.珊
2. 解释词语 元夕 蓦然千 阑珊3. 文学史常识填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 自由朗读整首词。 初步感知重要的字、 词和句子的 含义。
② 2 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三、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⑴ 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
2、三读诗歌,鉴赏“那人形象” 。 思考 1: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 乐。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所寻找的 “那 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文学常识
1. 关于词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
“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 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
体裁, 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 逐渐跟音乐分离了,
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
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
儿?书博山道中壁》 )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

⑧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
词是 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
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最初称为

”或“
”,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
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故又称“
”。
除此之外,词还称为“
”、“
”。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
,五
十九至九十字为
,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
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凤箫(音乐、花灯) ;玉壶、鱼龙——பைடு நூலகம்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五 、拓展思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第三境也。 ” 你认为自 己处在哪一种境界?这对你的人生有何启发?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爱国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与李清照一起并称 “济南二安” 。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为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多以国 家、 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 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表现了恢复中原, 统一南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北方地区怀念和抗金斗争的赞扬,对南宋朝 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
3..写作背景简介 该词是词人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大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
闹情景, 以反衬 “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作者当时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 他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但他操守不变、志向不改,不愿随波逐流,不肯 同流合污。 五、新课学习 一、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 题目为元夕。 从这首词的题目不难看出本词主要写的 是元宵节夜晚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青玉案 ? 元夕》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 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理解作品 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思考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 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3、四读诗歌,品味手法 的形象的?
思考:词人是如何通过背景渲染来塑造“那人”
四、读诗歌,总结全诗
①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课后巩固
辛弃疾名句知多少,请填写以下空白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书
江西造口壁》 )
③把吴钩看了,

,登临意。(《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 )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

凭谁问:
,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
口北固亭怀古》 )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