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生育制度》论文,读书报告
2024年生育制度读后感(三篇)
![2024年生育制度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bc9f0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4.png)
2024年生育制度读后感(一)14社会工作____班李冬蕾刚开始翻开书本的时候,我一再疑惑____潘光旦先生做的序读起来如此的吃力难以看的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差点放弃了这本书。
不过幸好是老师要求我们要读并写读书报告的,才让我用心坚持的继续读下去,但是越往下读下去越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智慧所在。
对于序我也最终坚持把它看完了,细细回味,竟也体会到序中幽默透露着的智慧。
____先生的这本经典著作,目前我也只是看了一遍,书中的语句是如此的通俗易懂且饱含幽默性。
开篇便通过一句通俗易懂的话道明:"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相互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
"相比于____式中的生育制度的定义,这样的解读更是简洁明了,更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读。
此书用最简单不过的语言带出一系列复杂无比的概念,全文围绕生育制度,深入浅出的论述家庭关系中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而且还讨论了有关种族绵续的一体系活动比如:双系抚育、婚姻确立、夫妇的配合、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扩展等等。
____先生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我在整本书阅读完后对其线索思路的大概总结及个人的思考。
人类社会在群居中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构成了社会的完整,社会结构的完整是社会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来维持最低限度人口从而保障社会的的稳定,因此人类总是在一个接一个出生、一个接一个死亡的无限循环中,新生命接替逝者的工作,从而达到种族绵续。
而种族绵续需要通过两性的生殖得以进行。
但是____与生殖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办法避妊,去躲开损己利人的生育。
因此生育制度要人为的去保障这些新生命的诞生,要通过父母两性的分工来形成双性抚育,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要在孩子的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中同时起作用,从而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分子,从而继续完成新陈代谢的作用。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27edb2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d.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书里讲了很多关于家庭里生育这件大事的东西。
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的家。
我的爸爸妈妈有了我,就像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总是陪着我。
我生病的时候,她会特别着急,一晚上都不睡觉,就守在我床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给我喂水。
爸爸呢,他会努力工作赚钱,给我买好多好吃的,好玩的。
这就是生育带来的家庭的感觉呀,大家互相关爱。
在我们家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家庭。
比如说邻居家的阿姨,她生了小宝宝之后,家里就变得特别热闹。
小宝宝哭的时候,全家人都围过去哄他。
有时候小宝宝笑了,那笑声就像最动听的音乐,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乐。
这就像书里说的,生育让一个家庭有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但是,我也从书里读到了生育不只是有快乐的一面。
就像我的同学小明,他的爸爸妈妈有时候会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而吵架。
小明就特别难过,他觉得是自己让爸爸妈妈不开心了。
这就说明生育之后,家庭里也会有一些烦恼和矛盾。
小明的爸爸妈妈后来意识到吵架不好,他们又一起想办法帮助小明学习,家庭又变得温馨起来。
我觉得生育制度就像是一个很神奇的规则。
它让人们组成家庭,有了孩子。
孩子就像小种子一样,在家庭这个小花园里成长。
家庭里的人都要用心去照顾这个小种子,给它浇水、施肥。
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暴风雨,就像家庭里遇到困难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小种子就能茁壮成长。
这本书让我更懂得珍惜我的家庭。
我知道爸爸妈妈生育我很不容易,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
我要好好听话,好好学习,做一个让他们骄傲的孩子。
我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像我家一样,充满爱和欢笑,大家一起幸福地生活下去。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832664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e.png)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在生育制度中求得平衡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薛淇150001682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一、《生育制度》的创作背景1938年,费老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
自1939年,费老在云南大学兼课讲授社会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
”1而《生育制度》就是费老授课讲义的汇总之一。
费老抗战前有两期工作的计划,第一期是做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第二期则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且指导实地研究。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同属于这第二期工作的先后成果,《生育制度》的写作与《乡土中国》在内容的一贯性和相互补充上,有着很多联系。
根据费老对中国社会学的“两种道路”2理解,他完成第一步《生育制度》,即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某一制度。
而《乡土中国》作为第二步工作,则是属于社会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畴。
《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本书全貌与重要概念本书主要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了生育制度的起源、性质、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矛盾冲突、演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详尽而深刻地剖析了生育制度中存在的两组重要关系: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最终都指向了生育制度的终极功能——社会继替。
在论述过程中,费老向我们展现了各个制度原则是如何有机组合在一起,全文叙述似水银泻地,各部分浑然天成,宏观制度体系完美自洽,实为难得的佳作。
在此,我努力呈现个人对《生育制度》成书体系的理解。
(一)总起: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主要阐释了功能主义的视角。
并运用这些思维,将婚姻和生育的现象抽象化,分析生育制度的链条,最终实现其功能。
首先,费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制度的定义出发,引出对生育制度背后需求的思考,进而推论出制度存在的功能也就是满足这种需要。
着重说明了生物的性欲非生育制度目的,而其根本目的是种族绵续。
在生物性本能之上的生育制度,是一套文化体系,规范了从产生子代到社会性抚育,再到完成社会继替的标准流程。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文(二篇)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5354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1.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文生育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思考如何制定和实施合适的生育制度。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报道,我对生育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生育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个明确、合理的生育制度可以帮助国家实现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控制生育数量和间隔来控制人口规模,避免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障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其次,生育制度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规划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制定合适的生育政策,可以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育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生育决策。
例如,一些国家鼓励生育二孩,通过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服务,让家庭能够更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发展。
这种政策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障家庭的权益和福利,提高家庭幸福感和社会稳定性。
另外,生育制度还与人口的质量和结构紧密相关。
一个健康和稳定的人口结构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合适的生育制度,可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能力。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鼓励高学历、高技能劳动者生育,提高了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生育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家、个人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报道,我对生育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个明确、合理的生育制度既可以为国家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指导,也可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实现规划和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生育制度,确保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文(二)生育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关系着国家的人口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个人的利益。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有感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f5b21c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b.png)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有感《生育制度》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
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
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全书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费孝通看来, 种族绵续并不是生物机能的表现, 而是社会性的。
婚姻家庭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性的需要和种族绵续的需要是两回事。
只有性的结合并不足以使两个人建立起稳定的婚姻。
种族绵续是人们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形成的种种活动就是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中包括着生和育两部分。
如果单纯将孩子生下来而不去抚育, 听之任之, 或采取人为的措施堕胎、杀婴,那么势必不能达到种族绵续的效果。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也就是要教会他们在社会中如何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比如近日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童一案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在思考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设置年龄是否合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究男孩家长监管失职的责任。
在孩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可以说起着决定作用。
教育孩子,监护人不可缺席,一旦缺位,不仅会让孩子陷入犯罪深渊,更会殃及整个社会!人总要经历生死, 因此不断地有新个体产生出来代替旧个体的位置即种族延续就非常重要了。
人是家庭的个人,还是社会的分子, 社会的完整依赖于人口比例的协调。
按照费老的话来说,“个人生活所依赖的不是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空架子,而是按着这结构活动的一辈人。
”社会分工结构靠着人发生作用,个体不能长久的生存, 那么社会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新陈代谢的机制。
而生育恰恰是对社会结构的修复。
通过生育婴儿形成社会分子, 以继替即将死亡或已经死亡的人。
浅析《生育制度》中的家庭社会学思想读《生育制度》有感
![浅析《生育制度》中的家庭社会学思想读《生育制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a276b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4.png)
浅析《生育制度》中的家庭社会学思想读《生育制度》有感一、概述《生育制度》作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深入剖析了人类生育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生育这一看似自然的生理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探讨了其与家庭、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紧密关联。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家庭社会学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书强调了生育制度在家庭结构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生育不仅是个体生理需求的体现,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关键环节。
家庭得以传承血脉,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基本单元。
生育制度也反映了社会对家庭角色的期待和规范,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角色定位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对生育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育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育观念、生育行为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进而揭示出家庭社会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本书还关注了生育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生育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适应这些变化,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对家庭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生育制度》是一部深入探讨家庭社会学思想的力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育制度在家庭结构、社会文化以及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为家庭社会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介绍《生育制度》的作者及背景简要介绍作者费孝通。
费孝通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本科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博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他的一生著作等身,多达数百万字,其中《生育制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6b7dfeba0d4a7302763a88.png)
读了费老的《生育制度》,给我的感觉是:书很薄,内容和思想很深很厚。
具体而言,读后,给了我两个比较大的启示:一是学术著作原来可以如此通俗、幽默;二是生育原来是如此这般的一件事。
真的没想到,书写的如此通俗、幽默。费老有生动、幽默的语言阐述了一个很专业的知识。刚开始看潘光旦先生做的序读起来非常吃力,差点放弃这本书。也难怪,给别人写序,既要照顾到作者的光芒,也不能消了自己的锋芒。好在这只是一篇序。而序中,倒是有一个注释,《迷信者不迷》看起来非常过瘾,幽默中透着智慧。回到《生育制度》,“‘抢婚’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人太当回事”“不得不说我们对性认识还很幼稚”,诸如这样的话,少了些枯燥,多了些趣味。
实验名称生育制度读书报告实验设备纸笔生育制度实验目的了解中国传统的生育制度并学习做读书报告实验时间2008月20日2008实验过程及内容1947年出版的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出色的理论著作之一可以视为他前半生学术经历的总结
实验名称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实验设备
纸、笔、《生育制度》
实验目的
了解中国传统的生育制度,并学习做读书报告
费老已经去世,但费老在社工界的地位及影响则有目共睹。在我心中,对其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就《生育制度》本身而言,要比一些教科书好看的多。这样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不管怎样,有好书读,始终是一件惬意的事。
指导教师意见
读之前,有点怀疑,这本写在50、60年前的书,能否适用于现在对于生育的认识。读过之后,就没了怀疑,因为书中很多的看法和观点依然很有见地。将生育视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必将存在一种延续性。我认为,生育涉及到道德,因为在我们看来性往往是社会伤风败俗的根源。费老通过生育阐述了婚姻、家庭和乡土文化,将生育纳入到一个大的背景。在其中,有责任,有义务,有选择。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本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034752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a.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范本《生育制度》这本书,通过详细分析和研究,全面介绍了我国生育制度的演变过程、目标和政策措施。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生育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作者通过对古代生育思想的回顾,深入剖析了我国古代生育制度的特点与优点,为后来的生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同时,作者也透过历史的长河,展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生育制度的变迁,阐明了政策制定的背后逻辑和政府的考量。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育制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政策,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联动的复杂系统。
其次,本书对我国当代生育制度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指出,我国当代生育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政策的介绍和分析,我对政府如何把握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制定生育政策时,政府需要权衡各种利益,既要考虑到人口问题,也要考虑到家庭、社会的利益,而且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再次,本书对我国生育制度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作者详细分析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这些政策的介绍,我对我国生育制度的具体实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政策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最后,本书还对我国生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生育制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老龄化问题、人口减少问题等。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建议和思考,为我国生育制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讨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育制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对政府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读完《生育制度》这本书后,我对我国生育制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eb900c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a.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是指国家对人口出生控制和管理的政策措施。
读完关于生育制度的文章,我对该制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生育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应对人口问题。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口压力日益加剧,资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通过控制人口数量和质量,生育制度有助于平衡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生育制度对个人权利有一定的限制。
在生育制度下,国家对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
这就意味着,个人的自由与选择权可能会受到限制。
一方面,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压抑和不满。
另一方面,生育权的限制也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感。
最后,生育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压力加大等。
因此,合理的生育制度应当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在我看来,生育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和考量。
在制定和实施生育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选择。
只有这样,在生育制度下,人们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幸福。
第 1 页共 1 页。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8e96da5b0717fd5360cdc19.png)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
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
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
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
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
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
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
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
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
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
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73624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6.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读完《生育制度》,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家庭的生育故事,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夫妇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到无比真实和触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夫妻二人为了生一个孩子不惜冒险,而他们的决定和行为却引来了无穷的麻烦和困惑。
他们必须要躲避计生办,偷偷摸摸地去生孩子,甚至被迫终止了孕妇期间的工作。
这其中表达出的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的爱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的。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着重描写了当下中国的生育政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早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到今天已经实行了40多年。
在政策的基础下,我国的人口出现了快速的下降趋势。
但是,这个做法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老龄化加剧、婚恋消费的增加、户政管理的棘手难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每个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地解决,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体而言,这部小说对于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它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个人命运的小说,还是一部关于生育制度的论述。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生孩子的重要性,不仅是对家庭的喜悦,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性的考虑,以减少政策制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到生育机会公平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一个家庭的权利和利益。
此外,更多的投资和研发也应该投入到婴幼儿育儿方面,以方便人们在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支持。
综上所述,这部小说虽然小,它的思想和内容却是深刻而丰富的。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作用也是深刻而广泛的。
通过阅读这个小家庭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生育观,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婚姻与家庭《生育制度》论文,读书报告
![婚姻与家庭《生育制度》论文,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657ce479563c1ec4da71c9.png)
婚姻与家庭1.摘要与引言婚姻是什么?家庭是什么?这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许多学者们的关注。
我也对有关婚姻家庭的问题很有兴趣,所以读了几本有关这些问题的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一书。
这本书使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婚姻的本质,其中,体会最深刻的是婚姻不那么简单。
具体说来,生育与家庭的含意很深刻,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育孩子、将孩子抚育成人,这些活动本身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在这本书中的分析比我想象的更复杂、深入.虽然它们属于社会活动,可是这本书的作者抛开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及其他因素,完全把这些关于生育的事情视为社会学问题,并以比较社会学观点来研究,从社会层面去分析生育制度,我想就这本书中的几个观点发表一些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我个人对费孝通先生观点的理解与我个人的观点。
2.关键词婚姻、家庭、男女、抚养、爱、稳定3.正文第一,人类如何形成生育制度?主要的因素是人类生存下去的特殊性。
人类的婴儿与其他动物的幼崽不一样,动物的幼崽一旦得到生命就能独立生存或者一段时间依靠母体后就可以完全独立依靠自然的保障而生存,但婴儿断乳后,虽然生理上可以独立长成,但是还要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些行为,且须要更长的时间.因此人类不能以其他动物式的生存方式来生活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本身不能不组成社会,这社会引用分工合作来渐渐提升生活程度与生存强度,社会分工结构靠着人发生作用,可人是不能永远生存的,因此,人类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完整性,在这里就发生生育制度,供给新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第二,结婚的社会意义.结婚,词典上的解释是男子和女子经过合法手续结合成为夫妻,社会的意义是这些意义加上抚育子女的任务。
上面指出,任何种族要延续下去,都要有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可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从生理性抚育到社会性抚育这一系列工作一般由家庭担负,再进一步说,通过结婚所肯定的夫妻来组成家庭,就被社会安排为担当这任务的恰当人选。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4cd3e95fbfc77da269b1d5.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篇一:《生育制度》读后感《生育制度》读后感——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看人口学的知识一、前言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
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
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从书中我可以读到一个家族的成员间相互的影响与关系,看到了世代的延续和扶持。
我的这篇读后感将从家族中连续的两代人出发,结合人口学课程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两代人间的延续,发掘书中所述与人口学知识的契合点。
二、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从《生育制度》中我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生命轨迹:婚姻的确立→双系抚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性的断乳→社会继替,之后又进入一个循环。
可能有的人一生不会按照这个轨迹来行走(比如无后的人),但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循环,在这循环中,紧邻的两代人关系尤为密切,延续性也更强。
(一)婚姻的确立婚姻的缔结不得不与性扯上关系,婚姻前后的性在传统看来是不一样的,婚后的性更具有道德意义上的正当性,同时也更加约束婚姻双方在性上的忠诚。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婚姻并不完完全全是一件私事,它是一个向社会宣告两人关系的社会文化产物。
因此,婚姻并不止是生物的交配,也是文化的交流。
在婚姻确定之前,择偶已经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择偶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人格的交流,达到精神上的接触,以至于混化。
择偶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由过去的他人为转为当今的自主,这为更多婚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生育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二)双系抚育种族的绵续是指这个世界上继续不断地有该种生物存在,婚姻后的生育就可以保证这一绵续的存在。
生殖只是新生命的造成,而抚育是生活的供养,后者往往比前者要艰辛一些。
孩子的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666a39051e79b896802261c.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的又一代表作品。
文中,费老反驳了B.马林诺斯基的观点,认为生育制度的功能并非是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而是满足社会性需要,种族繁衍。
费老承认生育与性相关,然而却并不意味着“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而就说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在满足这种生物需要”,而且,人类性欲的满足并不一定需要婚姻与家庭,一对一婚姻的产生反而是对性欲的一种限制,因此,这种限制性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
所以,费老认为“种族需要延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
种族延续既要靠生殖机能,亦需要抚育。
生殖与抚育两者并不能完全划开。
费老在书中所分析的生育制度是从种族延续的需要上所发生的活动体系。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
费老所分析的生育制度是站在功能主义的理论上所分析的。
人类生育是为了种族的延续。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把生殖或是抚育小孩认为是一种自然而然情感性倾向的个人行为,从未思考过其深层次的社会性意义。
遥想,这便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了吧。
又不经想到现代社会的一热门话题:丁克家庭。
丁克家庭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却选择不生育的家庭。
那么他们的行为又该怎么分析呢?他们的存在是立于生育制度之外吗?。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079234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4.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篇一《生育制度》读后感读了《生育制度》这本书,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书嘛,至于这样?嘿,还真就至于!这本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生育的种种观点和分析,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以前觉得生育嘛,不就是两个人相爱,然后有了孩子,顺理成章的事儿。
可这本书告诉我,没那么简单!比如说,它讲到生育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涉及到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延续。
这让我不禁想到,哎呀,那我们生孩子是不是就像在完成一项社会任务呢?可能有人会说,别瞎扯,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我觉得,有时候现实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书里还说,生育对于女性来说,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和风险。
这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些姐姐们,她们生了孩子后,生活完全变了样。
身材走样不说,还得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自己的事业也受到影响。
这难道就是生育的代价?我觉得吧,生育制度这个东西,既有着它的合理性,也有着让人纠结的地方。
也许未来,我们能找到一种更人性化、更能平衡各方利益的生育方式?谁知道呢!不过话说回来,读了这本书,我也在想,自己以后到底要不要生孩子呢?这真的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生吧,怕承担不起那份责任;不生吧,又好像对不起父母的期望。
唉,难啊!总之,这本书让我对生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篇二《生育制度》读后感哇塞,读完《生育制度》,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了!你们说,生育这事儿咋就这么复杂呢?以前我总觉得,不就是生个娃嘛,想生就生呗。
可这本书把生育背后的那些弯弯绕绕都给扒拉出来了,我才发现,我的天,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书里说,生育是为了社会的延续,这让我忍不住想,那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是社会的一颗棋子,被推着去生育?也许有点夸张哈,但我真的有这种感觉。
还有啊,提到生育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我就想起我邻居家那对夫妻。
有了孩子后,天天吵架,说是因为照顾孩子太累,压力太大。
这难道就是生育带来的必然结果?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吧,生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选择,而不是被社会或者传统观念绑架。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39293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7.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篇一《生育制度》读后感最近读了《生育制度》这本书,哎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说起来,生育这事儿,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顺理成章的,结婚了就生娃,好像没啥特别的。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视角。
我觉得吧,生育可不仅仅是生个孩子那么简单。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生个娃嘛,大家都这么干!”但真的是这样吗?就拿现在来说,好多人不愿意生孩子,为啥?压力大呀!养个孩子多不容易,奶粉钱、教育费,哪样不要钱?这让我不禁想问:生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社会的延续?书中提到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有时候让我觉得好像挺有道理,可有时候又觉得,哎呀,可能也不一定全对。
比如说,它说生育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可我就在想,那对于个人来说呢?个人的意愿和需求又该摆在什么位置?回想起我身边的一些亲戚朋友,有的为了生孩子,累得要死要活;有的生了孩子,却发现生活变得一团糟。
这难道就是生育制度带来的必然结果?我觉得可能未必。
不过呢,读了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生育这个复杂的问题。
它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简单的“生”或者“不生”。
也许未来,我们的生育制度还会不断变化,谁知道呢?总之,这本书让我对生育有了更深的思考,虽然还有很多疑惑,但这一路的思考真好!篇二《生育制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生育制度》的那些感受。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不就是生孩子那点事儿嘛!”可看着看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啦!这书里说的生育制度,可不是咱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
它牵扯到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一大堆复杂的东西。
我就琢磨着,咱们现在好多年轻人不想生孩子,是不是就是被这复杂的生育制度给吓住啦?比如说,以前的人觉得多子多福,不生孩子那就是大不孝。
可现在呢?也许有人会反问:“为啥一定要生孩子?我自己过得快活不行吗?”你看,这观念变化多大!我想起我邻居家的姐姐,结婚好几年了,就是不要孩子。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a78f2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5.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生育制度》是一部关于中国特色生育政策的著作,作者对中国的生育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生育政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的生育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生育制度》中,作者首先对中国的生育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指出中国的生育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作者指出,中国的生育政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性别比例失衡、老龄化问题等。
作者还对中国的生育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中国的生育政策在国际上并不是独特的,很多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政策。
在阅读《生育制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生育政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生育政策不仅影响着人口数量,还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的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结构和人口的素质,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同时,生育政策也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生育限制、计划生育政策等,都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通过阅读《生育制度》,我认识到生育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生育政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时,生育政策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生育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实现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阅读《生育制度》的过程中,我也对中国的生育政策产生了一些思考。
中国的生育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放开二孩政策等,这些变化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生育政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阅读《生育制度》,我对中国的生育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的生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85e5a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7.png)
生育制度读后感•相关推荐生育制度读后感七夕小木屋少年的我们,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最近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深感受益匪浅。
最初开始的时候,因为社会学基础薄弱,所以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读起来就比较费劲。
经过后来的深入学习,逐渐开始知道一些平时生活中看似平常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的事物合理的解释。
《生育制度》一共分十六章,费老从为什么要有生育制度开始引出人为什么出生,到人成长以后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再到繁衍后代。
如此反复循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生育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因为老师之前讲过前面几章的内容的缘故,我对前面几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我对于这几章内容的感受。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作者从生育制度的作用入手,说明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是种族的绵续不是种族有这个要求,而是人类需要种族绵续。
每个物种都会长大然后成熟,人类也一样,人类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性爱的冲动,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是性的需要产生了绵续后代的需要也是不对的,因为避孕的知识人类很早就知道,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是人类产生了绵续后代的需求,费老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出发告诉我们结果:种族绵续本质上不是人类的本能,因为生殖本来就是损人利己的,不可能用人得本能去解释种族绵续,就像书里说的,彻底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得设法避免生殖。
这样看起来,人的性欲根本没有产生绵续后代的愿望,但是造物主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类社会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才能生存,这个社会结构是要有人去填充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须有另外的人去继续他们的工作,这样就必须有种族绵续。
当然社会成员个人生活并不是依靠任何别的个人,而是社会成员的相互合作分工体系。
第二章,双系抚育本章接续上一章个人生活的健全必须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但是人的死亡又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所以人类必须为后面的工作做准备,即生育中的“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抚育都是由父母双方进行的,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抚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如果没有法律道德做限制,那也是本能。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doc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f23f878b10a6f524cdbf856c.png)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看费孝通《生育制度》后读书报告这段时间一直在看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虽然它写于解放前,时代不同了,但与当下经验和对生育制度等一系列观点对照着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开课时期以讲稿形式组合并整理完成的。
它给我的总体感觉是通俗易懂,这充分体现出费老的学术包袱和思维倾向,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著述理念,即“尽可能的用通俗而不是艰涩的语言讲道理说明白”这部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潘光旦先生写的序言,洋洋洒洒的序言不仅体现了潘先生作为中国人类学界的巨擘独特的视角、伸缩自如极富弹性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作品的人们,潘先生提出了很多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诸如派与汇,社会思想分类等等。
大致读完这一本《生育制度》,感觉费老先生完全把生育当作一个纯粹的社会问题在研究,“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领大”,生育制度包括生物性的“生殖”和文化性、社会性的“抚育”。
这当中并没有强调我们想象的两情相悦、心甘情愿等情感类的东西。
也即是说,费先生的的论述,几乎都是从社会层面去分析,它纯粹是为社会活动体系的需要而诞生。
人类所以逐渐形成生育制度,是基于人能够生存下去的特殊性。
人类不像生物界中的其它大多数种类,子体一旦得到生命就能独立生长,或者在离开母体后再依赖一段时间母体的荫庇就可以独立。
人类的婴儿期所需要的哺乳期特别长,断乳后,生理上虽则可以长成独立的个体,但是还须要一个更长的时期去学习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套行为方式。
由于人类不满足于低级动物式的生存,人类需要组成社会,这个社会利用了分工合作的经济社会原则,逐渐提升人类的生活程度和生存强度。
社会分工结构靠着人发生作用,可人是不能永远生存的。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完整性,这时发生了生育制度,供给新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之一,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团体的家庭的便应运而生。
“父母是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而这种抚育工作的进行与抚育行为的社会化必须经由婚姻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与家庭
1.摘要与引言
婚姻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
这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许多学者们的关注。
我也对有关婚姻家庭的问题很有兴趣,所以读了几本有关这些问题的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一书。
这本书使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婚姻的本质,其中,体会最深刻的是婚姻不那么简单。
具体说来,生育与家庭的含意很深刻,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育孩子、将孩子抚育成人,这些活动本身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在这本书中的分析比我想象的更复杂、深入。
虽然它们属于社会活动,可是这本书的作者抛开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及其他因素,完全把这些关于生育的事情视为社会学问题,并以比较社会学观点来研究,从社会层面去分析生育制度,我想就这本书中的几个观点发表一些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我个人对费孝通先生观点的理解与我个人的观点。
2.关键词
婚姻、家庭、男女、抚养、爱、稳定
3.正文
第一,人类如何形成生育制度?主要的因素是人类生存下去的特殊性。
人类的婴儿与其他动物的幼崽不一样,动物的幼崽一旦得到生命就能独立生存或者一段时间依靠母体后就可以完全独立依靠自然的保障而生存,但婴儿断乳后,虽然生理上可以独立长成,但是还要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些行为,且须要更长的时间。
因此人类不能以其他动物式的生存方式来生活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本身不能不组成社会,这社会引用分工合作来渐渐提升生活程度与生存强度,社会分工结构靠着人发生作用,可人是不能永远生存的,因此,人类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完整性,在这里就发生生育制度,供给新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
第二,结婚的社会意义。
结婚,词典上的解释是男子和女子经过合法手续结合成为夫妻,社会的意义是这些意义加上抚育子女的任务。
上面指出,任何种族要延续下去,都要有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可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从生理性抚育到社会性抚育这一系列工作一般由家庭担负,再进一步说,通过结婚所肯定的夫妻来组成家庭,就被社会安排为担当这任务的恰当人选。
在性生活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中,社会人类学家发现,参加性生活的所有男女中,只有一对男女通过婚姻被肯定为夫妻,担负抚育子女的主要任务。
有的社会,规定男女生了孩子以后才能举办结婚仪式。
有了新生儿女需要抚育,为了抚育就从事结婚,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就是婚姻和抚育的密切关系。
有的社会,女子婚后仍归娘家,一直等到有了孩子以后才能到夫家住下来。
在这里,促使夫妻聚在一起生活的目的很明显的是为了抚育孩子。
男女有了性关系以后,就不免要生孩子,打怀孕到出生都落在妇女身上,出生以后还要抚育的任务也是妇女推脱不了的,但同时男的会不但负抚育责任。
婚姻的目的,就是把男的圈进来帮助女的抚育工作。
从女的角度看来,不结婚也可以过着性生活,与男的一样,没有必要为了性生活去结婚,但是一旦通过性生活带来了子女的抚育问题时,女的就要找个共同抚育子女的伙伴,这个伙伴就是通过婚姻所确认的丈夫。
为了找个丈夫,就要结婚,在这里,为何结婚,结婚是为了子女的抚育。
有的社会,男女结婚以后,双方都可以公开的找情人,夫妻都互相不干涉,在夫妻之间和在情人之间,同样可以得到性生活的满足。
结了婚的男女,可以过性生活,但并不是为了性生活而需要结婚。
这意味着,婚姻是通过结婚所肯定下来的夫妻关系,在夫妻关系以外的一切性关系中的男女,都不应算入婚姻关系之中。
婚姻关系是一回事,性关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把两者区
别开来,才能明确认识婚姻的社会意义是为了子女的抚育。
第三,社会结构中的三角,明白了婚姻是为了子女的抚育,就易理解家庭是父、母、子三方所组成的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换言之,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
这种说法也许和我们通常的看法即“男女双方结婚成家庭”不同,其实“男女双方结婚成家庭”这句话是不具备的。
既然婚姻是为了子女的抚育,抚育必须有抚育的对象,因此子女是构成家庭的重要角色。
上面指出,有的社会要等到女子生了孩子以后才能结婚,需要抚育时,才把男拉入来组织一个三角形的家庭。
有的社会男女结婚后,妻子即回娘家,一直到生了孩子以后,才带着孩子在丈夫家同居。
这就说明了男女结婚以后到孩子生出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夫妻还没有必要经营共同生活。
孩子出生以后,为了保证孩子抚育得好,夫妻同居者共处的生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只有有了子女并进行抚育的时候,家庭在结构上才算完备,在任务上才算在发挥其作用。
第四是,社会为何用生育制度去控制家庭,家庭负担着子女的抚育任务,是为延续种族和保证社会各项活动有新人接替,所以社会对婚姻和家庭是极为重视的,从伦理上和法律上加以种种保护。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最基本、极为普遍的结构,因此我们既要从社会的需要来了解家庭,又要从家庭的需要来了解各种社会设施。
这些社会设施中需要说明的是:
首先,限制家庭以外的性生活。
婚姻是确定两性关系和个人开始性生活的仪式.可是在很多民族中两性关系并不以婚姻始也并不限于夫妇之间,而同时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夫妇以外的性生活无论如何自由,并不会引起婚姻关系的混乱,这使我们觉得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因此,我们似乎不应把限制两性关系视作婚姻的基本意义。
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的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这点是为什么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性的开放越来越收缩的缘故,换言之,一旦男女不愿意负担抚育子女的责任,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也就出现了不易维持的局面,从而给家庭和社会敲响了丧钟。
事实上,人类社会为了保证家庭的巩
固采用了各种制度及办法来限制家庭以外的性生活。
其次,限制生孩子权利。
在承认婚姻前性生活是正当的民族中,也并没有允许在婚姻前合法地生孩子。
可以说人类社会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就是有丈夫的女子才有生孩子的权利。
无论在什么地方,两性关系尽管可以在一定限制下享受相当的自由,可是关于生孩子这一件事,却很少含糊,一般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而且这种规定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
在这里强调的不是没有丈夫的女人不能
生孩子,或者不生孩子,而是,只有婚姻后生孩子,才能组成充分抚育的环境。
任何地方都生在婚姻关系之外的孩子,可是这些孩子时常就被溺死,或者在生后被已婚的人领养去,,没有父亲的孩子即使不致连生孩子的权利都得不到,但
常常不能充分享受一个完全的社会分子所有的权利。
他不是被挤在生活人世界之外,也总是部分地被挤于社会之外。
人间的悲剧是人造的。
以上所讲的是他的观点,同样我也支持他的这些观点,但他在这本书中只从人类社会的宏观角度阐述了他对婚姻家庭的观点,在这里再使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即对我个人来讲婚姻与家庭是什么?
我认为婚姻制度是稳定社会的良好工具,是人类诞生以来为了整体的生存和延续而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稳定社会关系的工具。
通过婚姻进而家庭的形式使每一个人都在某个小的组织中,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牵制保证该组织的相对稳定;每个个人都相对固定在自己的婚姻或家庭中,从而也减轻了给组织外部,即社会其他个人、组织或群体施加的影响。
这种网状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社会整体的相对稳定。
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其自身婚姻、家庭的意义显然并非在于稳定全社会,认为婚姻家庭的意义在于“爱”的人肯定比比皆是,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为了寻求个人的稳定,包括社会关系的稳定、经济的稳定、内心的稳定等,因为“爱”本身通常给人内心的充实、稳定感。
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说,我需要婚姻、家庭,表面上,婚姻、家庭的意义在于寻求“爱”、维护“爱”,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寻求“稳定”。
婚姻的成立只是个人在寻求“稳定”过程中的一个点,这个时间之前及之后,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稳定”。
假设我们切取某人的某段人生经历——成年后到结婚后孩子出生,并抽取其中一条线——婚姻家庭。
随着个人成长,因生理因素等原因,原有父母的家庭已渐渐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原本稳定的关系渐渐松动;经济不够独立的人,可能会寻求其他个人进行组合,从而达到经济上相对独立(经济的独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稳定),当然,寻求经济独立同时也在寻求其他方面的稳定;经济独立的人,可能因为经济足够独立,需要精神上或生理上相对稳定的关系,从而寻求其他个人进行组合。
这时,婚姻的形式便成为大家进行组合的良好工具。
顺利情况下,某人通过婚姻形式达到了某些方面的、某阶段的相对稳定。
但是,婚姻的开始本身使其进入了寻求新组织内部及个人在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稳定的过程。
新组织的稳定与个人在该组织中的稳定是几乎等同的。
新组织的内部稳定需要组织成员的相互竞合,现在社会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
下,违反社会主流模式本身便会给该组织带来一定不稳定性,因此,通常情况下,采取主流模式会给该组织达到稳定减少阻力;但是,我并不认为采取主流模式的效果是绝对的。
我认为该组织成员的互动本身必须结合各自的客观及主观条件,对主流模式进行相应程度的调整;而且调整是无时无刻都在持续的状态,随着内部成员情况的变化及成员结构的变化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例如,当婚姻出现新成员——孩子时,也会对该组织的稳定性带来波动,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对经济分配、情感分配等进行全面调整,才能让家庭恢复稳定状态。
当然,如上所述,调整是持续性且永久性的状态,没有终结点。
(具体调整方法鉴于比较复杂且本人没有直接经验,不予发表看法。
)
参考资料
1.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