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贺独特的诗歌精神
谈谈李贺诗歌的独创性
谈谈李贺诗歌的独创性谈谈李贺诗歌的独创性李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李贺诗歌以奇崛冷艳,朦胧晦涩,虚幻荒诞的独特个性而著称。
李贺诗歌是中唐璀璨诗坛上独具风采的一笔。
他也被称认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富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
[1]无论他奇诡的诗风,艳丽的遣词用语,幽冷的意境,还是瑰丽的神鬼世界都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无限的审美感受。
盛唐时期明星璀璨,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峰,中唐诗人似乎难以为继。
在大历十才子为主要创作者的中唐前期,他们的诗歌或描绘山水、或吟唱隐逸,风格不出清雅一派,在内容和风格上,流于平庸,没有太大新意和发展。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努力打破传统的诗歌风格,改变以往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追求诗歌内容和语言的新颖,和体格的变化,于是出现了韩孟诗派以求新求变为艺术追求的诗人群体。
年辈较小的李贺,深受韩愈的赏识,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高超的才华。
他的诗歌,继承了韩孟诗派诗人“奇崛险怪”的艺术追求,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表现出光怪陆离,想象非凡,造语奇特的特点。
有人称之为语言的“陌生化”(田耘《李贺诗歌的“陌生化”特征》),也有人称之为“边缘性”(杨远义《论“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或表述为“过度修辞”(蒋寅《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无论哪种表述,都是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表现。
一、“冷艳”的语言风格在李贺诗歌的语言风格上,历来人们以“冷艳”二字概括。
他的作品里有大量的诗句运用了秾丽的色彩词,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紫色、“三十六宫土花碧”中的绿色等。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2]。
他用这些艳丽的词汇勾勒出一幅幽冷的图画,如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描述冷落荒芜、被时光流逝洗尽铅华的汉代宫殿:有雕刻着精致图案的栏杆,悬挂着芳香花朵的桂树,碧绿茂盛的苔藓;在《开愁歌》中用凋谢枯萎的兰花比喻自己早衰的青春;在《湘妃》中,用静静的绿草和鲜艳的红花写九嶷山上因没有舜的灵魂而幽寂的境界等。
李贺诗歌语言风格
李贺诗歌语言风格李贺的诗啊,那可真是独树一帜。
李贺写诗的语言就像是在玩一场奇幻的文字游戏。
他的用词那叫一个奇特,就好像是从一个神秘的、充满奇珍异宝的宝库里掏出来的一样。
别人想不到的词,他随手就拿来用,而且还特别合适。
比如说“老兔寒蟾泣天色”,你看这“老兔寒蟾”,谁能想到这么个组合呢?可他这么一写,就把那种阴森、清冷的氛围一下子就给烘托出来了。
他的诗歌语言还特别有画面感。
读他的诗,就像是在看一部超酷的动画电影。
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画面感简直绝了。
沙子像雪一样白,月亮像钩子一样弯弯地挂在燕山之上,你就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就被带到了那个黄沙漫天、清冷孤寂的大漠之中。
李贺写诗还特别喜欢用色彩,而且用得那叫一个大胆。
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地用红啊绿啊的,他会用一些很奇特的色彩组合。
像“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碧血”,又有一种神秘又惊悚的感觉。
他就像一个拿着调色盘乱涂乱画的小天才,但是涂出来的画却是绝世佳作。
他的语言有时候还会有一种荒诞感。
他写的东西常常是超出现实的,可是又不是那种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就好像是他做了一个超级荒诞的梦,然后原原本本地把这个梦用诗的语言给记录下来了。
这种荒诞感反而让他的诗更加吸引人,就像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想要探究他到底在写什么。
而且李贺的诗歌语言很有节奏感。
你读起来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跟着他的节奏跳舞。
有时候快,就像一阵疾风骤雨;有时候慢,就像在月下散步。
这种节奏感也让他的诗更加有感染力。
李贺的诗歌语言风格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每一次读他的诗,都像是在这个魔法世界里又发现了新的宝藏一样。
李贺的诗风
李贺的诗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李贺具有多样的文学风格,他的诗词风格吸引了许多读者。
李贺出生于唐朝,他的诗歌流传至今。
他的诗内容深刻,深受许多读者的喜爱。
李贺的诗以简洁的语言,简明而深刻的表达、富有情趣的对比和内心的感受而著称。
他的诗歌在立意上往往具有深沉的思想,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为繁琐。
他很善于用简单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把深奥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贺擅长用抑扬顿挫的韵律,精准而抒情的行文,用具有深度的内容和寓意来演绎诗歌,使人们感受到深沉的思考。
除此之外,李贺的诗歌的话题也是广泛的,从山水风景、田园景致到家庭关系、社会生活,再到生死离别等,都是他的作品的常见话题。
他的诗歌题材也是千变万化,他也擅长书写能够表达抒情,欣赏自然风光、思想深刻的爱国作品。
而在写作技巧上,李贺虽然并没有创新诗歌文学写作形式,但却能运用已有的诗歌技巧,加以创新,使其作品更加精致、景象绚丽、思想丰富,动人心弦。
如此看来,李贺是一位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技艺表达情感的诗人。
他的诗作带有明显的感性特色,把他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素养,更体现了其哲学思维、文学审美观点及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具有很强的反映时代特征的价值。
从李贺的诗风来看,他有着超凡的文学才能,能够把深刻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完美地结合了方言与文言,把流畅的语言及节奏用在诗歌中,使诗歌内容朗朗上口,充满朗朗读书的乐趣。
虽然李贺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著作仍然活跃在当今诗歌界,举世闻名。
李贺的诗歌作品不仅被众多读者所欣赏,更是许多诗人的共同灵感源泉。
他的作品散发出深远的影响力,让人们了解到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文学上,他都为我们留下了智慧的礼物。
总而言之,李贺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风影响了许多人,也给当代文学留下了一份深远的影响力。
李贺的诗歌抒发出深沉而优美的情感,让人们收获到精神的滋润,从他的诗歌中获得智慧的礼物。
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
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
下面一起来看下!李贺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荒诞幻”黑格尔曾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
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
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的影响,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等。
比如同样是称颂丝织品的精美奇绝,白居易的《缭绫》基本上是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意象来进行比喻:“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而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却是大量借用让人感到诡异莫测的意象来表达:“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载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还表现为在塑造现实意象时,不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1. 引言1.1 李贺的诗歌风格李贺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奔放豪放的气息。
他的诗作通常充满了狂放不羁的个性,展现出对生活的豁达与超然。
李贺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将自己融入表达出内心的狂热和激情。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真实,意境丰富多彩,常常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一种狂乱而又畅快的感觉。
李贺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常常追求意境的超越和想象力的自由。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夺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冲击力。
他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热情奔放的气质,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羁的自由和激情的张扬。
李贺的诗歌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常常打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激情。
1.2 悲剧主题的引入李贺的诗歌以其奔放豪放著称,但其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悲剧意蕴。
悲剧主题在李贺的诗歌中被引入,使其作品更具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厚度。
李贺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苦难的思考和探索,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悲切的情感表达。
在李贺的诗歌中,悲剧主题如影随形,贯穿于其作品的方方面面,展现出诗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深刻触摸和反思。
2. 正文2.1 李贺诗歌的奔放豪放李贺的诗歌以其奔放豪放著称于世,他的诗行犹如狂风暴雨般激荡不羁,惊涛骇浪般汹涌澎湃。
李贺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他挥洒着无尽的激情和创造力,将诗歌写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豪情壮志,热血沸腾,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尽向往和不可抑制的冲动。
李贺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活力与张力,他将自然界的万物赋予了灵魂和生命,将人类的情感与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狂热追求,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叛逆精神和奔放气息。
李贺的诗歌奔放豪放的风格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
他敢于挑战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不拘泥于规矩,大胆创新,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如同一片狂风暴雨,带着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激起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和触动。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李贺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以豪放、奔放、激昂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这种悲剧意蕴来源于李贺的个人遭遇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李贺的诗歌悲剧意蕴来自于他个人的遭遇。
李贺生于乱世,家庭贫困,早年失去父母,生活十分艰辛。
他饱受贫困的煎熬,孤独无助的心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歌中。
《李太白集》中的《梦得杜鹃》一诗写道:“家家危乱恐魔功,五亩空田一撩鸿。
胡骑实来柴门外,空城绝郭掩归雄。
”李贺描绘了战乱之下的人民生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再游玄都观》一诗中,他写道:“豪华别样五侯宅,丝纶如故长门曲。
”表现了诗人内心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和幻想。
可以看出,李贺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无助、追求幸福的渴望,都是他个人悲剧经历的自然反映。
李贺的诗歌悲剧意蕴还来源于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思索。
《泪洒鄠县东郊》一诗写道:“好风帆尽朝云,白日当门映绿春。
”描绘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的怅惘和对人生的无奈。
《赠梁三平》诗中写道:“三载卧疾慵舟去,一川风月万寻心。
”表现了诗人对逝去青春和时光的追悔和无奈。
可以看出,李贺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常深感痛苦,这种深刻的思考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剧意蕴。
李贺的诗歌悲剧意蕴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战乱、动荡和社会矛盾的时代,这种社会背景使得李贺的诗歌充满了悲剧色彩。
《梦得杜鹃》中反映的战乱之下的惨状,正是唐代社会黑暗和动荡的真实写照。
《悯农》一诗中写道:“秋来集市尚苦寒,道逢富家不可看。
”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农民的艰难处境。
可以看出,李贺的诗歌是对当时社会黑暗和动荡的深切抨击和悲叹,这种社会背景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剧意蕴。
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的主要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丰富奇特的想象。
他多以主观的心理感受为线索驰骋想象,时空交错,变幻莫测,完全依据自己心绪的流动,绝妙奇特,独一无二。
②瑰丽幽冷的意境。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诗句、诗意、诗境无不带有凄神寒骨的冷意和浓郁的愁情,侬丽之中深蕴着凄冷的情调,构成诡丽幽冷的诗境。
③精妙绝伦的比喻。
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摹声,无不广泛运用精巧奇妙的比喻,生动、形象、传神。
④奇峭冷艳的语言。
诗人善用“恨”、“死”、“泣”、“哭”等冷寂之词表达强烈的感情;善用“寒绿”、“酸风”、“冷红”等冷艳色调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强烈印象和内心感受;常常把多种色彩交织起来,构成一副副浓艳班驳、令人目乱神迷的画面。
正因此形成了“长吉体”迥然有趣的一家之风。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放诞不羁”之作,充满了奔放豪放的气息,挥洒着无拘无束的情感。
与其豪放的作风相对立的,却是其诗歌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悲剧。
李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他的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遭遇,更是对整个人生命运的反思。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表现出对生命的悲怆和无奈。
《夜泊牛渚怀古》中“天地英雄谁敢望/他年行路无人问/青楼柳色娇欲语/南风遗恨回空林”便有着对生命短促和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助。
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爱情悲剧。
李贺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是悲剧收场。
他的诗歌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悲剧,让人感到悲壮和心痛。
《马诗》中“相看不相见/心似双丝网/虽然无言也/觉得意犹未忘”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眷恋和不舍,但却是在相思之中的无尽哀伤。
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悲剧。
李贺生于乱世,他的诗歌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悲剧感慨。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乱世动荡和社会矛盾的描写,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混乱的不满和悲愤。
《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表现了他对农民辛苦生活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体现出了一种对社会的悲剧感慨。
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悲剧。
李贺的诗歌充满了对精神自由和宣泄的追求,但却常常受到现实的局限和束缚,表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悲剧。
《夕阳歌》中“我行望归不见家/登楼殊路压征车/客子汲水湘东去/汉江何年与汉歌”的表现了他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一种对精神困顿的悲剧感慨。
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爱情、社会和精神的悲剧反思之中。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悲剧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现出了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悲剧意蕴。
这种悲剧意蕴,既是对他个人遭遇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悲剧感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情感。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李贺诗歌特色分析李贺诗歌充满奇崛冷艳、幽冥凄冷和荒诞离奇的风格色彩,他笔下的诗歌世界充满了鬼气和阴暗之色,却也不乏明洁的色彩。
中唐诗人李贺,其诗歌意境凄美神秘、清寂孤绝,意象统概天、地、人三才,给人玄异迷离,如梦如幻之感,被世人冠为“鬼才”。
却又一些人对其诗歌意境进行分析后得出李贺其人是个心理变态的结论,其言之凿凿的就是:认为艺术家多为精神病或介于精神病或常人之间的人,再者就是一些心理分析的观点,性压抑、自闭症,将诗歌意象中的“鬼气森森”或“玄幻迷离”统统算为是李贺的“临床病”的特征。
不可否认,这些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
但是,科学道理可以纯粹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么?而且如果李贺的诗歌全是给人变态、阴森恐怖之感,难道是说历来喜爱李贺诗歌的人的审美倾向都是阴郁的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未免太过于牵强。
在此,笔者将从李贺对生命的思考的角度、和李贺诗歌本身呈现的意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心理和写作状态,极力忠实于诗人的本真面目,呈给读者自如的美感体会和融入诗人的生命体验。
(一)李贺对生命的思考据载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新唐书》),给人孱弱、病态之感。
虽是皇族后裔,但却不是嫡系。
加之其父离世以后,因家道日渐终落,诗人成年后在贫病交集中英年早逝。
李贺所存诗歌为数不多。
现今所见,是其好友沈子明保存下来的,李贺亡故多年后,杜牧为其诗集作序,名为《李长吉歌诗叙》。
在序中,杜牧对李贺的诗歌评价甚高、甚妙:“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奢殿,梗莽球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他诗歌中的“态”、“情”、“和”、“格”、“勇”、“古”、“色”、“怨恨悲愁”、“虚荒诞幻”是世间的事物完全无法言说尽全。
透过这样的描摹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范本模板】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内容摘要:李贺在唐代诗坛上被誉为“诗鬼”,也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三李”。
李贺的诗歌风格瑰丽荒诞,创作方式独特,诗歌内涵丰富,这些都是他的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来源。
李贺身为中唐时期的一名重要诗人,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李贺诗歌风格诗歌内涵安史之乱后,盛唐衰落,经历了短暂的大历诗风时期,进入了中唐时期。
中唐时期除了孟郊、韩愈,还有一位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的诗人,他便是李贺。
李贺一生短暂,即使早早成名并获得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的举荐,却因进士考试的“进"与其父李晋肃的“晋”同音,为避讳便没有参见科举考试。
虽因是没落的唐宗氏后裔,做了个从九品的小官,终是托疾辞归,27岁时卒于故里。
纵观李贺一生的诗歌创作,这些遭遇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李贺的诗歌风格,也是这些遭遇使李贺对人生和生活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怪诞想象,幽凄意象李贺诗歌多是写情写心、想象成篇的作品,或写鬼魅之世界,或写人生之忧嗟,或抒内心之愁苦,均摆落世事,直指内心.①这些抒写内心世界的作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李贺的想象世界又是丰富怪异的,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标志:怪诞想象,幽凄意象,语言艰涩。
李贺诗歌中丰富的想象与他的人生境遇是脱不了关系的。
李贺性情孤僻,一生短暂,阅历不广致使缺乏对现实深刻的认识,却因才气高,天资聪颖,使他即使缺乏游历经验仍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令人惊叹的诗篇。
有一部分天资超人的诗人往往也会自视甚高,不愿重复其他诗人,李贺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自视甚高,但又缺乏人生阅历,李贺只能运用自己的想象来作诗。
虽然是以想象来作诗,但李贺想象怪诞离奇,也使他的诗歌富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诗中运用了华丽的辞藻来浓烈的色彩来表现战争的悲壮,李贺使用了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黄金台等词语,这些用词无一不是艳丽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
一般来说,描写战争的色彩大多比较沉重不宜使用艳丽的色彩,但李贺运用自己的想象给战争粉刷上了一层新奇又浓重的色彩,与他人形成了明显的区别,让人一看便知,这种大胆的措辞用色只可能是李贺所为。
浅谈李贺彰显独特的世界意义
浅谈李贺彰显独特的世界意义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的诗很奇,他进行艺术构思时,有着独特惊人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跟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并且,诗人的精神气质和生活经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的互相联系中存在的。
这种相互关联的脉络共同构成了他的生命感受。
这些生命感受在他的诗作里不时跳跃出来,深深刺激着读者的视觉和内心世界试看《秦王饮酒》一诗:“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泄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李贺个性极强,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的补偿,有很强的感官欲求,所写的物象往往具有特别的硬度和锋芒。
李贺用“骑虎游八极”,写秦王牢笼一世的雄才大略;用“剑光照空”来象征他震赫六合的煊赫武功。
“羲和敲日”指的是时光在不停地运转向前,在日轮的运转中,“劫灰飞尽”,秦王次第削平六国,结束了自古以来割据纷裂,结束了混战不止的局面,天下归于太平。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只能感受到太阳光辉的温暖,可是没有人接触过太阳的实体。
然而在佛教的经典里记载了:清净光明的“日天”由金和玻璃两种物体构成。
这个神话活跃在李贺的形象思维里。
从太阳璀璨耀眼的晶光,联想到太阳的实体是玻璃,再从玻璃的坚硬联想到羲和推动日轮运转时敲出的巨大声响。
这一部分充分表现了李贺奇特大胆的想象。
而我们再把“羲和敲日”、“酒酣喝月”联系起来看,就会意识到:这敲着日轮运转,发出震惊宇宙声响的,与其说是神话中的羲和,毋宁说是主宰时代的秦王,神仙羲和也是在按照秦王的旨意在办事。
李贺强烈的自我意识、生命的力量在诗中爆发出来。
他用神仙幻境这些题材入诗,以意识的流动为线索,根据心理对客观对象感受的强弱深浅来安排描写的先后顺序和主次轻重。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激昂豪放、奔放不羁而著称。
然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剧意蕴。
在李贺的诗歌中,悲剧意蕴凸显出来,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不满、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究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李贺的诗歌中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李贺生活在唐朝贞观之治后期,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
李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却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官僚主义、权贵阶层的批判和讽刺。
他在《南园十四吟》中写道:“贪夫怒食宝珠裘,人间释褐不复游”,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贪婪和腐败的不满。
他在《东京落日》中写道:“豪家犬吠日,风尘谁可愁”,则是对豪门气象的嘲讽和怀疑。
这些诗句中透露出李贺对现实的愤怒和不满之情,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沉重的心理负担。
李贺的诗歌中表现出对命运的抗争。
李贺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逢挫折和困苦,命运多舛。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对命运的抗争和不甘心的情绪。
在《夜泊牛渚怀李白》中,他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出他对命运的不甘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写道:“最爱长安古木荫,遥怜故国美人颦,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虎邑瑞蟠清”,则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诗句中蕴含着李贺对命运的挣扎和抗争的心理,展现出他生命中的悲剧意味。
李贺的诗歌中流露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李贺是一个性情奔放、不羁的诗人,他的内心常常充满了孤独与无奈。
在《魏集》中,李贺写下了“昔日登封五ie翁,众皆窃议此王雄,雄意凛然尊皇业,诎我空红爲虎威”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他对命运的不甘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菩萨蛮》中,他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是李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助,展现出他生命中的悲剧意蕴。
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 术 论 坛235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宜阳)人。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只做了一个职掌祭祀的小官奉礼郎,死时才27岁。
李贺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
他在短短的生命中,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这位身体孱弱多病,富于幻想、热情冲动、有远大抱负渴望实现的青年被当时腐朽的政治、官职的卑微给予沉痛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熔铸到自己的创造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长吉体”诗风。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在此,我主要就其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1 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如《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诗人当时的心情很糟糕,再加上寒风萧瑟、冷雨刺骨,心中那无尽的悲苦哀愁一触即发,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
李贺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李贺的诗歌特点是什么李贺的诗歌特点是什么每个诗人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李贺的诗歌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
”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
想象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
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
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
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
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
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
用“别浦云归”、“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
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
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
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
《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
高考作文素材——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宜阳)人。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只做了一个职掌祭祀的小官奉礼郎,死时才27岁。
李贺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
他在短短的生命中,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政治的腐朽、卑微的官职乃至孱弱多病的身体都给这位富于幻想、热情冲动、渴望实现远大抱负的青年以沉重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熔铸到自己的创造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长吉体”诗风。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在此,我主要就其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一、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请看他的《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
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
如此冰凉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无望的倾诉,几人能有?谁人能敌?李贺何以这般伤心叫苦,堕泪惊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李贺作为唐代诗歌中最具特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语言狂放、奔放、豪迈,情感深沉、悲壮、豪迈,艺术价值极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唐代士人在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历史背景方面的独特性,而且也抒发了对生命、人生、爱情、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是唐代诗歌中独特的代表。
本文试图从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的角度来审视李贺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中有许多悲壮的情感和主题,如死亡、失去、离别、衰老、病痛等,这些情感主题反映了李贺内心的孤独、苦痛和绝望。
例如《驾去蓟门》中写到:“白首不相离,日晚时戎衣。
路长人不至,独坐空庭里。
”表现了离别之痛,如《将进酒》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表达了人生之苦。
这些诗歌反映了李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是李贺诗歌中最饱含悲剧情感的诗篇。
李贺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爱情。
李贺关于爱情的诗歌既有情感深沉、热烈激昂的爱情赞美,也有失恋、离别、爱情变迁等主题,这些爱情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李贺的爱情态度和情感经历。
例如,他的一些诗句如“君子好逑,女子好施”,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等,表现了他对爱情美好的渴望和向往。
而他的另一些诗句如“舞罢长房无复宿”,“不见长安见尘雾”,则表现了他的失恋和离别之痛。
这些爱情主题反映了李贺在爱情领域中的矛盾、挣扎和痛苦,也是他诗歌中悲剧意蕴的一部分。
此外,李贺的诗歌中还有一些与政治、社会有关的主题。
他的一些诗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反映了他对于战乱、苦难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他还以讽刺、颂扬等方式表现了对于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人物的态度,如《庐山谣》中的李延年、《将进酒》中的韩信等人,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人治、权力关系等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歌中充满了悲剧元素,反映了他悲苦、挣扎、沉思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在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价值。
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价值
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价值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价值李贺的诗歌不但深具童心式的唯美,还有梦幻奇特的意境,诡秘神奇,艳丽幽美。
中唐诗人李贺天资奇俊,作诗能独辟蹊径,自成面目,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他的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所体现的美是绝伦的,总括起来包涵以下几点:一、撰写自己的童话世界,深具童心式的唯美李贺是天才,但诗人似乎一直没有长大。
他的童话心灵使得诗人是在爱与恨,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冲突中完成其作品的构思与创作。
在写作手法上,丰富多彩的幻想,夸张性的表述,都使其诗歌具有童话色彩和童话意蕴。
看《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忆君清泪如铅水”等句,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同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
只有象李贺这样天真、单纯的诗人才能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么深情的句子。
神话是人类上古时候的产物,童话是作为每个具体个人儿时的所爱。
童话和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同构的。
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在每个人早期,他的自主性很差,那时人的头脑有一部分是受集体无意识控制的。
集体无意识往往通过人类上古的神话原型来和人交流。
集体无意识和人交流的媒介主要是梦,李贺的善于写梦境正体现了这一点,其实就是用一颗未泯的童心,思维往来于上古神话和现实之间的。
二、梦幻奇特的意境,诡秘神奇,艳丽幽美掀开李贺的诗集,那些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而来,宛如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摘要:李贺,中唐时期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诗人,后世以“诗鬼”称之。
独特的身世和经历造就了他非凡的诗歌艺术风格。
幽冷溪刻的意象,诗歌审美边界的扩大,加上诗歌意象和内涵的主观化、感性化倾向,致使李贺的诗歌历来无法成为诗坛正统,其地位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沉浮。
但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吸引着后人去欣赏、研究。
关键词:李贺;意象;审美特点;生命意识李贺,字长吉,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年),卒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年仅二十七岁,是中唐诗坛中一朵最为璀璨而又过早凋谢的奇葩。
他生命短暂,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
但他的诗作却千年以还,代代相传,至今追慕者亦不乏其人。
李贺一生共苦心创作诗歌二百四十余首,意象虚幻怪诞,色彩幽冷凄艳,气氛神奇鬼怪,令人迷醉、向往。
杜牧评价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
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
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
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荒国陊殿,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1](杜牧序,439)这些呕心沥血的不朽诗作,奠定了李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无论从创作个性、写作技艺,还是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都是极其出色的诗人。
一、李贺诗歌中的幽冷意象李贺被后人称为“诗鬼”。
宋人严羽诩李贺诗为“鬼仙之词”,[2](187)明人王思任说他:“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3](卷5《李贺诗解序》,245)在李贺诗中,由“鬼”“泣”“死”“血”等幽冷之字组成的意象非常之多。
仅以此四字为例,“鬼”字组成的代表性的意象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1](卷1《春坊正字剑子歌》,442)中的“鬼母”;“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1](卷2《南山田中行》,451)中的“鬼灯”;“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1](卷2《感讽五首之三》,455)中的“鬼雨”等。
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
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狂放不羁的豪情和奔放的想象力。
在李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写作态度和风格。
首先,李贺写诗非常勇敢大胆。
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奇异的形象和离奇的情节,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文学界是非常新颖的。
其次,李贺写诗非常随性自由。
他的写作过程中不受任何束缚,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他善于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写作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李贺写诗非常富有感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爱情、思乡、怀旧等情感元素,这些情感通过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读者在阅读李贺的诗歌时,常常会被他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动。
综上所述,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是勇敢大胆、随性自由、富有感情。
他的诗歌不仅是当时文学界的一股清流,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贺独特的诗歌精神摘要:李贺是中国诗歌界一朵奇葩,其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应其独特的诗歌精神影响生成的。
其精神气格具体表现为:傲骨远志、高格、独化、冷不退避、哀绝不屈。
一个时代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个人身世背景同时作用下,诗人在接受和选择过程中生成的生命意识形态,并成为一切行为活动的本源。
本文主要从诗人被动接受的背景以及主动选择接受的艺术结构入手,试探究其最终形成的精神气格。
帮助读者更深层次解读艺术家艺术作品。
关键词:李贺背景接受精神气格Shallow LiHe unique poetry theoryAbstract:In general,thespirt of poetry is a subject fewer people deal with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reviews.In fact,it is a little vague to a certain degree.It is a psychoiogical ideology in deep level,which towers above creative methods,linguistic of social,cutur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of individuals influence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and selecting,is the cause of all activities.This essay trie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peculiar spirit of poetry in order to help the readers to explain and understand artistic works,from active and passive acceptance.Key words:LiHe background accpting spirit of poetry绪论:李贺,中唐诗人。
自唐杜牧为其诗作序赞赏后,后人多欣赏李贺诗歌,相关评论主要有:唐:杜牧-《李贺诗歌序》;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五代:王定保-《唐樜言》;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明:谢榛-《四溟诗话》;陆时雍-《诗境总论》;清:黄陶奄-《李长吉集》评本;沈德潜-《唐诗别裁》;王琬-《李贺诗歌集注》;现当代:王礼锡-《李长吉评传》;朱自清-《李贺年谱》;钱钟书-《谈艺录》。
2009年3月,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一书中,杨炼先生在序文开篇如是说:‚什么是诗歌精神?对于习惯肢解诗歌器官的学者,这个问题太笼统了。
对于热衷以小圈子划分地盘的诗人团伙,这个问题太宽泛了。
简单的说,它太‘大’了,大得容不下流行的诗歌分类学。
这个问题,不是要在一首诗里读出一段时间,一种观念,一个流派。
恰恰相反,它的提出,正在于真正是诗人对任何分类法发自内心的不信任。
……我们知道,确实存在某种贯穿了所有诗歌的东西。
‛先生还在《诗歌将拯救我们》(发表于《书城》杂志2003年第10期)中介绍过相关的观念,认为‚诗歌精神‛直接关系一位诗人的精神质地。
诗歌精神一说正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气论,蒲震元著《中国艺术意境论》系统论及‚气‛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影响,综合了古今汉语文学批评中涉及‚气论‛的观点,提出了‚气之虚境审美‛,本文以类似气之虚境审美的观念为支撑,主要结合相关李贺的诗歌创作背景、结构,谈论诗歌精神具体到诗人李贺身上是如何表现。
一、精神气格生成背景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在一定背景下生成。
背景即个体的被动接受,是最初心理气质形成的先决条件。
大的历史政治背景及个人身世背景、时代文化背景,无一例外对个体的精神气格起一定的作用。
在精神气格的作用下,直接影响个人观念。
表现在诗歌创作活动中,可概括为自居高格、心怀远志而又不得志,使得诗人艺术活动及艺术作品体现沉郁、冷怨的艺术特质。
1、历史政治背景影响李贺,中唐元和时期诗人。
姚文夑先生在《昌谷诗注自序》中形象描写了李贺生存社会背景:‚元和之朝,外则藩镇悖逆,戎寇交讧,内则八关十六子之徒,肆志流毒,为祸不测。
上则有英武之君,而又惑于神仙。
有志之士即身膺朱紫,亦郁郁忧愤,矧乎怀才无处者乎?‛1[1]又如宋琬著《昌谷注叙》:‚贺、王孙也,所忧家国也,和亲之非也,求仙之妄也,藩镇之专权也,阉宦之典兵也,朋党之衅成而戎寇之祸结也‛2[2]。
李贺为‚安史之乱‛后文人,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衰减,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都极力寻求各种变革以维持政权的稳定。
文学上,强调文学附于儒学,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有正统的来源,是非喜怒才合乎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
具体变革有‚古文运动‛,‚牛李党之争‛等。
作为‚皇孙‛的李贺,面对不平的历史格局,极力想贡献自己的才华,这种抱负因不得志而转变为幽怨愤慨,表现在诗歌精神上即为冷怨高格。
2、身世背景影响李贺,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生,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卒。
3[3]最早为李贺诗作叙的杜牧有言:‚贺,唐皇诸孙,字长吉‛4[4],后世多同意并沿用此观点。
李贺是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的后裔,李唐王室宗孙。
其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中写到:‚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以龙材自诩,被动接受皇孙身份,自己就进入了一座高台,继承高贵的传统气息,以高格自居。
另一方面,元和年代时隔唐建朝年代久远的,到李贺一代已经算得被遗忘的皇亲了,多少造成了诗人心中的沉郁。
被动的身世背景使得李贺对未来期望极高,他自小聪慧过人,学者如王定保曾论李贺七岁能作《高轩过》5[5],后虽有争议,但李贺的天才还是可以肯定的。
他想从仕,据记载,贺‚年未弱冠,丁内艰,他日举进士,或谤贺不避家讳,文公特著《讳著》一篇,不幸未登壮士而卒‛6[6],又:‚父名晋肃,不举进士,昌黎作《原讳》劝之,卒不就举‛7[7]。
如此身世遭遇,一定程度上成为诗人创作的情感基调,也是其诗歌精神的基调,表现为沉郁无奈的精神气格。
3、文化背景影响诗歌是中华文学的宗教,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数人把足够的虔诚和崇尚、信仰指向诗歌,诗歌就广泛流传开来。
李贺生于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朝代,各类诗作、诗风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
甚至唐朝文人皆可赋诗。
李贺自幼从文,又有过人天赋,自然接受了诗歌创作。
诗歌传播发展也体现出变革从新的规律,从《诗经》到骚体,再到汉乐府,魏晋风骨,发展到唐朝最先的变化体现为陈子昂主张的诗歌革新,后是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等人的‚古文运动‛。
李贺以前,盛唐诗歌如李白者已经发展到顶峰,不可逾越。
李贺是有野心之人,不甘居人下,顾自思变革,独成一家。
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虚荒诞幻实独具一格。
奇诡亦为李贺诗歌精神的的一种表现。
李贺诗歌创作继承(被动接受)了汉语诗歌的传统,深刻,意蕴深远。
有学者认为李贺学习屈原的诗歌理念,他多用‚香‛意象,常写‚美人‛,又意境怪诞奇诡,与屈大夫诗歌有极相似之处。
可见关于学习屈原的论点是成立的。
赞同者颇多,如宋琬,云:‚贺才学《骚》者也,而处时不同。
‛又云:‚李白,李贺皆取法于《九歌》,贺尤幽渺‛8[8]。
杜牧序李贺诗歌云:‚骚人之苗裔‛,‚少加于理,奴仆命骚可也‛9[9]。
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诗歌精神还体现在其艺术结构之中。
二、诗结构中体现的精神气格自唐以来,历代文人对李贺诗歌使用最多的评语是‚奇‛,‚怪‛等,如宋代周紫芝:‚李长吉诗奇而入怪‛,明代陆时雍:‚予以奇为骨……‛,近现代王礼锡:‚他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等。
自唐杜牧为李贺做诗叙后,李贺这一奇葩即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自古以今,文章体法,诗境语句,少有与李贺相近者。
李贺诗歌精神在诗结构体现出不协同,求新求异的精神。
诗歌创作是一种创作审美再现活动,这一审美再现活动过程一般包括情感思维、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几个层面。
最终形成艺术结晶。
一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常表现出来的风骨气质,即为作者选择赋予诗歌的精神。
1、艺术思维方面思维是一切有意识创造活动的第一步骤。
诗歌创作思维包括诗意生成、诗境构建、意象选择,是诗歌生成的最初准备活动。
综观李贺诗歌,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诗歌感情,无不体现奇而入怪的跳跃性,其诗句超脱常人想象,从现实写到神话,从欣喜落到悲绝,跨度之大,常人所不能及。
另一方面,大跨度的跳跃性未影响诗歌的整体性,其诗句奇而和谐,巧妙的有机组合为一体,最终形成李贺‚虚荒诞幻‛的独特精神品格。
这都是李贺不同与人的艺术思维的结果。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一文记载李贺从事诗歌创作的情况:‚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取书(指日间所书诗句),研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雒,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长吉诗稿)四卷而已。
‛10[10]李贺未按常规先确定题目再写诗句,而是通过生活真实体验,即兴抒写,再经加工提炼成篇。
一方面捕捉形象意象,另一方面对形象进行加工,加入想象幻想,使诗歌有机组合。
这种艺术思维拒绝了一切既定的约束,诗歌也就显得令人难以捉摸。
艺术思维是诗歌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思维是创作遵循的普遍规律。
李贺诗歌创作思维明显区别于普遍,具体到艺术形象上。
诗人沉入到驴背锦囊的创作激情和冲动之中,这本身的诗人独特的诗歌激情。
在此支配下,诗人自由选取独特的艺术安排,如常用通感,把奇特的意象组合成诗。
这种独特的创作思维应该被接受学习。
也只有把握了诗人的形象思维艺术,才更有利于综合感受诗人精神气息,使得审美活动更真实。
2、艺术样式之中诗歌精神强调的是整体把握。
审美活动应该是交叉可感的,即在审美活动中要能够从内容读到形式,由形式想到技巧,这一过程又加入到诗人本身的时代背景和生存背景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的审美活动才能还原一个具体的形象,更全局的把握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诗人李贺在不同于普遍的‚奇‛、‚怪‛的艺术思维支撑下,结合自身观念,自主选择了交错变换时空样式,蒙太奇的场景,为诗歌构成特殊的主观脉络。
开开阖阖,起伏跌宕,变幻莫测。
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怪异感觉。
这种诗歌样式融入了诗人极强的主观色彩,读李贺诗,心灵如被鬼魅牵引,闪突不定。
这种惊喜悲愁的变幻也是李贺精神所在。
3、语言艺术层面语言形成一定的体系,作为传播介质,所传达的信息中包含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
即古代文学批评的‚言外之意‛。
诗歌语言中就包含有隐藏的诗歌精神。
李贺诗歌语言刻工,上文已提到李贺写诗其母称为:‚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己尔‛,其在语言上投注的心血是诗歌成就的强有力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