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校内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校内公开课)

4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

(生自由回答)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来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展示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1.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明确文学知识: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今体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格律、韵脚等。

2.了解古诗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并能运用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进行理解和欣赏。

3.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

2.理解古诗四大家的代表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辨析古代诗歌中的格律、韵脚等。

2.如何进行文学鉴赏,理解古诗四大家的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分组朗读,通过学生分组朗读来逐渐达到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2.听课式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神韵和意境,增强文学鉴赏力。

五、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代诗歌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中授课(40分钟)(1)授课一: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15分钟)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格律、韵脚等。

2.古代诗歌的写作方法:如从事物本质上的感悟、间接表达等。

(2)授课二:古诗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25分钟)1.李白:《将进酒》2.杜甫:《登高》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王之涣:《登鹳雀楼》(3)授课三:文学鉴赏方法(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如借助生活和文化背景进行解读,以及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3.课后练习(10分钟)1.要求学生自己朗读一首古代诗歌,并进行鉴赏。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文学鉴赏方法,了解古诗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辨析古代诗歌中的格律、韵脚等,以及如何进行文学鉴赏,理解古诗四大家的代表作品。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表现为主,评价学生在诗歌朗读、鉴赏和讨论方面的表现。

同时,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八、相关知识点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格律、韵脚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天净沙·秋思》全诗的朗读与背诵。
3.词语解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押韵、平仄、节奏。
5.探讨“悲秋”主题在诗中的体现,感受作者孤独、忧伤的情感。
6.课堂讨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押韵等概念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朗读中感受到韵律美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在诗歌中识别修辞手法,并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情感的共鸣与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忧伤,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举例:在分析“枯藤老树昏鸦”时,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还代表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衰老等深层含义。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
另外,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内容感到困惑。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实践活动中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接触得不够多,缺乏足够的感知和体验。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朗读和欣赏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和模仿,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提高文学素养
五、激发民族自豪感
六、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所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江南逢李龟年》。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首诗歌的朗读、解析、鉴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对这四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并理解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以下四首古代诗歌:1.《登高》(唐代杜甫)2.《悯农》(唐代李绅)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4.《赤壁》(唐代杜甫)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示范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30分钟)(1)《登高》(唐代杜甫)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抒情风格和意境,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悯农》(唐代李绅)1.介绍李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特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农民苦难和诗人的同情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1.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并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措辞和句式上的巧妙运用。

(4)《赤壁》(唐代杜甫)1.介绍《赤壁》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理解史诗的特点和语言魅力。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仗和借代修辞手法。

3. 课文鉴赏(20分钟)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意义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歌。

4. 课后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文章或作文。

2.制作一本古代诗歌朗读集,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体诗一:《登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体诗二:《赵客缦胡缨》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楚体诗一:《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晴明小院闲窈窕,新蘸斗染又画桥。

天也妒嫉白了日,月也舒懒腰藏钩。

唐体诗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歌,并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学生能通过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意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能通过诗歌对比分析,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1.理解和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句,包括古体诗和楚体诗。

2.掌握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的方法。

3.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楚体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比较难以理解。

2.理解和演读唐体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学生先预习教材中的四首古代诗歌。

2.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字典,查询不认识的单词,包括生僻字。

新课讲解1.教师重新通过课本投影和黑板,展示《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让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

2.在讲解通过字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以及“飒沓如流星”的意义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3.通过上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不常见的词汇,如:“缦(màn)”和“胡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体裁的诗歌,如楚体诗和唐体诗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

课后作业1.学生需要准确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所有诗句,并能就语言和意境返思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意象理解:掌握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诗歌情感体会:深入体会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创作实践:学会仿写古体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背诵、仿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尝试创作。
在诗词创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尝试仿写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格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提供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们逐步掌握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6.诗歌鉴赏:学习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课后拓展: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其他作品、创作诗歌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和诗句解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诗文的能力。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歌主题与意境:把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所提高,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地描绘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采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某些难点,如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运用,仅仅依靠讲解和举例还不够,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观沧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二、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写作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

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四、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面浩淼,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百草丰美,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看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小小弹丸;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正音解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碣石()澹澹()竦峙()丰茂()2、解释下列词语临澹澹行其萧瑟若何洪波五、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客路:旅途.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2.解释下面词语.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暖树:向阳的树.没(mò):隐没.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3.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4.诗歌大意《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5.背景链接《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1)“从……中我看到了……”(2)“从……中我听到了……”(3)“从……中我感受到……”【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涨云舒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游人如织西湖早春图(最爱)五、拓展延伸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整体感知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三)深层探究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情--夕阳断肠人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

(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明确: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

《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行舟泊:青山外(颔联)望江面:两岸阔(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尾联)思家乡:望归雁江南春早游子思乡天净沙·秋思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凄凉、冷清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白描勾勒景物烘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