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1、远古历史与传说——口耳相传和刻木结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一百七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东方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造着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它各古老民族一样,都首先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等原始社会的各阶段。
首先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是与猿类揖别的古人类,它们依次是云南元谋人(图片云南元谋人化石)→陕西蓝田人(图片蓝田人化石)→北京人(图片北京猿人复原图)等直立人→广东马坝人(图片马坝人遗址)→陕西大荔人(图片大荔人头骨)→山西丁村人等早期智人→广西柳江人(图片柳江人化石)→北京山顶洞人(图片山顶洞人头盖骨)→四川资阳人等晚期智人,时间从170万年前到7000年前。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目前已经发现了近万处,著名的有河南仰韶文化、辽宁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等,相继出现在距今7000—4300年之间。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禅让制。大禹死后,夏启破坏禅让制,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继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朗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从此,原始公有社会结束,私有制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开始。但无文献记载,只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可以佐证夏朝文明(图片二里头柄形玉饰、二里头绿松石项链、二里头铜爵、二里头兽面铜牌饰、二里头文化遗址1、二里头文化遗址2、二里头文化遗址3)。现在看到的夏及夏以前的文字材料,那是后代根据传闻记载下来的。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历史仅仅是依靠口耳相传。为了帮助记忆,这种传述方式往往辅以结绳刻木的手段。结绳如何记事呢?“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周易正义》引郑注)我国有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记事方法表明,这种结绳刻木的手段主要依靠的还是口说。例如佧佤族记事,以木刻刻迹深浅,表示事件的大小轻重,事实本身则需老人指示讲述,口耳相传,延续下去。虽然,根据现在的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文字符号,但它们对于史事的流传,最初也不过取代了刻痕和绳结;脑记口说仍应是史事流传的主要方法。可以认为,这是人类史前社会的一般情况。
利用以上方式流传下来的事迹,在文字发展到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时,才断续地被记载下来。在古籍中零星地保存着这类材料。其中一些明显地经过后人加工,但确也包
含着阶级社会的人无法凭虚描绘的一些原始的内容。
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些基本状况,依靠传说经后世记述得以保存下来。有的书籍记述了先民最初的居处情况,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庄子·盗跖zhi篇》)。《礼记·礼运》、《韩非子·五蠹du》等篇,记有关于先民从茹毛饮血到取火为用的传说。还有转述先民生产工具和手段的材料。如《易·系辞》记伏羲氏时代“作结绳而为网罟gu,以佃以渔”;神农氏时代“斫木为耜si,楺木为耒lei”。有的传闻涉及到社会制度问题,如:《吕氏春秋”恃君览》称“太古尝无君矣”,《商君书·画策》谓神农氏之世“刑政不用甲兵,甲兵不起而王”;《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人们共同生活,和睦相处,“无有相害之心”。有的传说涉及婚姻关系,如说:“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商君书·开塞》);“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吕氏春秋·恃君览》)。另外,还有关于古代各部族分布及其流裔、军事民主制度及其瓦解过程等内容的传述。这些记述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传闻为依据,是不可能凭想象虚构出来的。
2、原始的历史意识
从远古的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
(1)征服自然和迷信自然相互搅混的天人关系。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方面,有两种思想:一种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它们经常搅混在一起,从整体上又显示出崇拜自然神的倾向。在社会生产力和思想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里,一方面先民们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依靠自己的力量的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维持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险恶的自然面前,有时候又不得不退却,不得不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这样,远古的传说,就往往和神话杂揉在一起。或一开始人的作为就具有神的力量,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战蚩尤等传说都是这样。或有作为的人最终还是归位于神,如治理汾水和洮tao水的台骀tai,成了汾水之神(《左传》昭公元年),发明筑堤防水的共工氏领袖后土,成了社神,善种庄稼的烈山氏的柱和周的始祖弃,成了农神(《国语·鲁语上》,《诗经·大雅·生民》)。这种把幻想的神力赋予成绩卓著的个人,或者反过来,把实际上凭人力取得的成就归功于神,都是和当时极低的生产力和思维水平相适应的。对自然神的迷信,是原始的宗教思想。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经过奴隶主阶级的改造,使它成了奴役被压迫者的精神锁链。它是后代唯心主义“天人观”的原始基础。同时,传说中表现出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的信念,对后代的无神论的萌芽,也发生过一定影响。
(2)敬重为民谋利、天下为公的英雄。远古的传说,重视为公众谋利益的英维;他们
不是凌驾于普通老百姓之上的君王,而是过着一般生活的劳动者。教民播种五谷的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为“令民之所辟就”,亲自“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日而遇七十毒”而不辞(《稚南子·修务训》)。平水土定九州的禹,“躬耕”(《论活·宪问》),“身执耒臿cha,以为民先,股无完胈(ba,毛),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韩非子·五蠹篇》)。尧的生活是“茅茨不剪!采椽chuan不斫,粝li粢zi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ni裘,夏日葛衣”(同上)。这些都是“天下为私”以前的英雄人物的素描。这种英雄的广为传扬,说明在先民们的历史意识中,是把献身公众利益和不脱离大众生活作为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的。
(3)重视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远古的传说,重视生产斗争知识。被颂扬的英雄的业绩,大多数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改造环境、创制器物、开辟新的生产活动领域,是传说中的主要内容。《世本·作篇》等古籍记载了不少器物的创造者,有的还涉及到创制时的思维方法,如“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有的还传下了生产过程,如“伯余之初作衣也,朗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治水方法改进过程的传述尤显出先民们积累知识的意向。先是共工氏“堕高堙yin庳bi”筑堤防水,遭到失败;禹则在共工氏后裔四岳的协助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国语·周语下》),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类传说,反映了先民们关心人类社会基本活动的意念。
远古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透露了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