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案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疑难杂症是指临床上病因不明,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疑
难杂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介绍三个成功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实验案
例。
实验案例一:
患者小李,男性,40岁,主诉多年来出现疲乏乏力、食欲减退、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就诊过程中,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中医医生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气虚弱的疾病。
遂
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每日服用一剂。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体力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以上三个实验案例都是通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获得成功。
补中益气汤是一
种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脾胃、提高机体能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相信脾
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运行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补中益气汤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使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等药材。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药材,具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的作用。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止汗的功效。
茯苓是一种
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材,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平衡。
这些药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补益脾胃、调节气血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有效方剂。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机体
能量和免疫力,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每个人的体质
和病情各异,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薛己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经验
薛己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经验
李成文;刘桂荣;姚文轩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2(32)3
【摘要】薛己已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或用于素体气虚,或用于气虚感冒,或用于病后气虚,或用于误治气虚,或用于巩固疗效等,其用意在于扶元养正,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补脾胃,实腠理,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293-295)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咳嗽;补脾胃;薛己
【作者】李成文;刘桂荣;姚文轩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5
【相关文献】
1.薛汉荣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枢机不利型咳嗽经验 [J], 郭春垣;王维;薛汉荣
2.薛汉荣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J], 卢京九;喻强强;薛汉荣
3.薛汉荣采用温宣理肺法治疗风寒咳嗽经验 [J], 程文斌;喻强强;薛汉荣
4.薛汉荣运用升宣降敛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浅析 [J], 王维;汤冬亮;薛汉荣
5.温补派薛己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探析 [J], 潘琳琳; 王淞; 孙君艺; 谢芳; 刘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天祝白牦牛反复性呼吸道感染1例
痊
天
其
者 补
理
正
,
之
精神沉郁 , 四肢乏力 , 食欲反刍废绝 , 咳嗽 , 流 临 症 :
便溏 , 舌淡苔薄白。此为脾肺气虚 , 卫外不固, 症 涕 ,
正气虚不能驱邪外出。因此 , 资 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 黄芪 6 0 g 、 白术 3 0 g 、 党 料 治疗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参4 0 g 、 陈皮 3 0 g 、 当归 4 0 g 、 柴胡 3 0 g 、 二花 3 0方 剂 著 作
《 中兽医名著与方剂 》 邮购办法
【 本 刊讯 】 南李 贵兴 研 究员 主 编 、 数 十位 学 界 既 有 很 大 的 临床 使 用 价 值 ,也 有很 高 的学 术 价 值, 是一 部难得 的 中兽 医学 专著 。 附言 : 为 了给 读 者 获 得 该 书提 供 方便 , 本 刊 编辑 部 特开展 邮 购该 书 服务 。该 书 篇 幅浩大 , 计 5 2 2万字 , 大 1 6开 , 1 4 3 5页 , 单 册精装 。每本定价
翘3 0 g 、 桂枝 2 0 g 、 防风 2 0 g 、 麦冬 2 0 g 、 桔梗 3 0 g 、 杜
“ 补 中益气汤 ” 出 自《 脾 胃论》 , 具甘补温通 、 升燥 , 而投脾之喜 , 故 有补 中益气 , 升 阳举 陷之 功 。治疗脾 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证, 为中兽医临 床常用方剂。此外 , 加强冬春季节的饲养管理 , 防 寒保暖, 科学饲喂, 是防治此病的关键。该病应早
6 1 9元 。 为支持 中兽 医学 的继 承和发扬 , 现低于 五 折销 售 , 每本 邮 购价 只 收 3 0 0元 。需要 者 , 请到 邮 局通 过普 通汇 款 3 0 0元 到 : 3 3 0 0 0 6江两省 南 昌市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补中益气汤(以下称本方)由黄芪、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甘草等药组成,为李东垣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名方。
彭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每获奇效。
兹举其治验数则于次,以就正同道。
1补中摄血疗崩漏例:王××,女,37岁,工人。
1991年9月2日诊。
患者一向月经正常,从今年5月起,经量逐渐增多,且迁延难净,当时疑宫环作祟,取出宫环后不见改善。
每次经至,必用止血敏、宫血宁等药,尚需10余日始净。
经B超探查无器质性病变。
末次月经8月12日,至今尚量多色淡未净,兼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短气乏力小腹空坠,喜按舌淡白,脉沉弱无力。
诊属脾虚气陷,冲任不固之崩漏。
治宜补中益气,固摄冲任,用本方加减。
炙黄芪20g,党参20g,煅龙、牡(先煎)各20g,白术10g,当归身(酒洗)10g,炙甘草10g,茜草炭10g,升麻3g,柴胡3,陈皮5g,海螵蛸15g,阿胶珠15g,藕节20g,荷梗15g。
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上方2剂,血止证减,尚觉头昏,腰酸疼,遂于方中去阿胶,茜草生用,加续断、寄生各10g,续服5剂,诸证皆愈。
于9月15日经至,量正常,3日净。
以后月经按时来潮,亦无其他不适。
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患者因脾虚气陷,化源不足,累及冲任,见清阳不升,摄血无权诸证。
故以补中益气汤合乌贼骨丸意,益气升阳,调冲任以摄血。
当归本为养血要药,但辛温且兼“窜动”之性,与血证稍形戈戟。
今以酒洗,使减其辛温窜动之性,而增强守补之力。
全方标本兼顾,故服之即效。
2补中温肺止遗尿例:代××,男,9岁,学生。
1983年10月20日诊。
患儿素体虚弱,一月前因尿频尿急,某医指为下焦湿热,予八正散加味治疗,不仅无效,竟致尿液淋沥不摄,家长惊惧辍学来诊。
见其发育欠佳,面白肢凉,阴茎包皮不长,小便滴沥而出,白天因尿湿频换内裤,夜间床上需用尿布。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 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 克、当归1.5~3 克、升麻 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
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
(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 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 克、当归0.6 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
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
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 1~2.5克,即使余药加至 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
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
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
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
病属内伤,故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
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发表时间:2012-12-27T15:39:4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利波[导读]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
利波(广西区灵山县人民医院 535400)【摘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
本方在临床运用甚广,脾胃之虚或中气下陷者,多可加减运用。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出血术后发热,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疗效较满意,现将验案介绍如下。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发热功血感染肠炎一、脑出血术后谢某,男,65岁,一月前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一直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西医;采取止血抗菌退热及支持疗法等,病人出现呕吐、纳差,转氨酶升高,故请笔者会诊。
诊见;面色萎黄、体瘦、舌淡、苔白、脉沉细、考虑术后气血亏虚、久卧伤气、诊为术后感染,证据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痰阻血瘀,建议停用抗菌素,治以补气养血,化痰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50克,党参20克,白术、苍术、陈皮、茯苓、法夏、当归、阿胶各15克;柴胡、升麻、甘草各10克,清水煎至250ml,分三次,每天一剂,连服一周,体温恢复正常,再服两周,痊愈出院。
按:脑出血术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伤口或併发颅内、肺部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单一或多种细菌感染所致,体温多在38~39℃之间,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抗生素还可致药物热,该例病人术后免疫机能低下,加之久卧伤气,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发热主要原因是脾胃气虚,故以补中益甘温除热,辩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DNB)简称功血,是由于机体内外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机制,使其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分泌失常所致子宫内膜失去其正常的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__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余于临床之中每遇诸虚劳不足之症,多喜用之,每获良效。兹将多年所得之验案撷取数则,介绍如下。
1 小儿遗尿
高某某, 14岁,2010年2月20日由其母携其来诊。患者自幼遗尿,于两年前寄宿于当地中学后,其症益重,几近每夜遗溺,恐其同学耻笑,乃于每晨先起叠床,不敢示人。其母隔日为其送干净被褥一次,不胜烦劳。先后诊于各大医院,查无所获,自述亦曾服中药百余剂(具体不详),未见寸功。视其形体肥胖,自述80余公斤,精神纳食俱佳,余无不适。验其舌略淡胖,苔薄黄微腻,脉滑略细。诊为脾虚气陷,升提失司。乃疏方:绵黄芪40g,潞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法半夏10g、广陈皮10g、绿升麻3g、细柴胡3g、生甘草6g、台乌药10g、淮山药15g,益智仁10g。嘱其不论效于不效,服满14剂。半年后其母因他病来诊,诉其服药3剂后即效,7剂后已无遗尿,因记余语,再予服7剂,半年来无遗尿一次。
按:此例小儿遗尿案,其虚证并不明显,然小儿之气未充,加之患儿家境殷实(其父乃当地餐饮业之富豪),膏粱之品摄入过多,又乏形体劳累之苦,其中气之虚可知矣。《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曰:“中气不足,溲便之为变。”气虚之论既定,处方则无所虑,乃合补中益气、二陈、缩泉三方,无所奇耳。
2 外感发热
李某某,33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个月以来,身重乏力,头痛,流涕,体温37.5~38.5℃之间,恶风,时有自汗,自述平时体质较差,纳食一般,大便微溏。曾诊于当地医院,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点滴数日,体温旋降旋升。查其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两寸浮而细数,关脉略沉。诊为气虚外感之发热。疏方:绵黄芪30g,潞党参12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广陈皮10g,细柴胡10g,生甘草6g,川桂枝12g,生杭芍12g,青防风10g,生姜5片,大枣5枚,7剂。二诊时发热已退,补中益气汤加减再服14剂,纳食转佳,诸症若失。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补中益气汤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补中益气汤病案一:内伤发热平××,男,37岁。
素体虚弱,肝胃不和。
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
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
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
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
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
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6克以泻心包之热。
服一剂即觉轻减,略事加减,三剂后体温正常,腹泻止,食欲逐渐增加。
改用归脾汤进退而愈。
病案二:内伤发热李××,女,35岁。
得病已数月,心烦口干,气弱食衰,周身发热如同火灼,必须将后背贴靠家中方石筑砌之墙方觉凉爽。
月经每来必多,下肢浮肿,动作乏力。
大便时有溏泻,小便微黄,脉大而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曾服滋阴凉血之方,非但无效,反增胸闷而纳呆不食。
当从内伤脾胃,清阳下陷,阴火乘于心胸辨治。
黄芪9克人参6克生、炙甘草各6克当归6克陈皮3克柴胡3克升麻3克葛根3克生姜3克大枣3枚服三剂。
心烦,口干等已去,燥热有所改善。
上方加知母,黄柏各3克,连服六剂而热退。
改服参苓白术散巩固。
病案三:习惯性流产酒××,女,32岁。
每次怀孕至三个月左右,即自行流产,已连续发生三次。
现又怀孕已三月,胎漏见红,腹内下坠,腰酸,白带极多,食少体倦。
舌淡苔白,脉滑无力。
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中气不足则胎元不固;湿渗于下则带下淋沥:治疗必须补脾升清,去湿固本,胎气方能安和。
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30克当归9克炙甘草9克柴胡3克升麻3克杜仲9克续断9克陈皮3克服三剂,带下已止,腹坠腰酸明显减轻,但漏红未止。
转用胶艾四物汤加炙甘草10克,服三剂后,血止胎安。
病案四:腹泻脱肛即××,男,56岁。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展开全文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共八味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诸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然此方的功用并不限于此,历代医家运用此方加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亦每获奇效,如方刚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暑热证、功能性子宫出血、骨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1];杨勤龙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嘴角糜烂、局部发凉、尿浊,每获佳效[2];丁能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泌尿系结石、老年便秘、乳汁自出、失眠,疗效显著[3]。
陶双友教授效仿前贤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外儿科杂症,疗效卓著,兹举医案4则如下。
综上所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新时期房地产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促进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企业要从预算编制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考核措施保障预算的有效执行,实现企业资源的高度整合、科学配置以及高效利用,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1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吴某,女,53岁,2017年3月4日初诊。
患者于3月前因外力致右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组织酸痛、活动障碍,于当地市级医院门诊就诊,行MRI检查,诊断为右肩关节脱位,先后予手法复位、绷带固定及推拿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随后出现右肩关节反复脱位,表现为提重物、穿衣、后伸、甚则稍发力则出现肩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苦不堪言。
本病手术治疗费用高、对机体正常组织损伤大、复发率高[4~6],故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形体肥胖,右肩关节动则脱位,右上肢乏力感,全身困倦乏力感,口干,腰膝酸软,怕风怕冷,纳呆,大便偏烂,小便不多,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证属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脉失濡养、软弱无力,不能固摄关节,而致右肩关节反复脱位。
治以益气健脾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五指毛桃各50 g,柴胡、升麻、当归、益智仁各10 g,炒白术、乌药、沙苑子各15 g,山药30 g,陈皮6 g。
补中益气汤临证举隅
补中益气汤临证举隅发表时间:2010-07-05T10:48:03.54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张显东 [导读]张显东 镇赉县中医院(吉林镇赉137300)[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4-0092-02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金元医家李东恒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恒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临床应用广泛。
近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1 支气管哮喘 刘某,男,50岁,干部,2008年6月2日初诊。
咳嗽、气喘5年,加重6个月,常在夜间突然胸闷、喉痒咳嗽、气喘、呼吸困难。
喉有痰鸣音,咳出大量泡沫样痰后,呼吸逐渐顺畅,哮喘停止,伴自汗,食少便溏,动则喘息更甚,舌质淡红,脉象虚弱。
望胸部饱满,叩诊有过度回响,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有湿性罗音。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0.08。
痰涂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胸透:两肺纹理增粗,透光度增强。
免疫功能检查:T4/T8比值1.8:0.8,T淋巴细胞转化率0.55。
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为肺脾肾气虚。
选方:党参、白术、葶苈子、巴戟天各15g,黄芪、鱼腥草各24g,五味子18g,升麻3g,陈皮10g,柴胡、当归、甘草、肉桂各6g。
服1剂咳嗽气喘稍减轻,3剂后,咳嗽哮喘稍减轻。
予上方加蛤蚧末3g冲服10剂后,病情显著好转,不咳喘,纳可,舌质淡,脉沉细。
将上方配置为蜜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坚持2个月后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病为久咳伤肺,肺气日弱,迁延不愈,由肺及肾,中气虚弱,累及于脾,故肺脾肾气虚,闭拒气道,而咳嗽发作。
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葶苈子、肉桂、巴戟天益肺健脾补肾,止咳定喘,使肺气足则气机畅,脾气足则清浊分,肾气足则气根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扶正固本,治疗咳喘的目的。
杨翠兰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3则
阳, 久而 及 肾 , 阳不 足 , 失 温养 , 胸 闷 ; 化 不 肾 心 故 气
利, 水饮 上 逆 , 心 射肺 , 气 喘 , 凌 故 动则 加重 ; 阳不 肾 足, 气化 不利 , 尿 少 、 故 水肿 ; 阳气 不足 , 感风 寒 邪 易 气, 故见 畏寒 发 热 ; 阴寒 内盛 , 阳于外 , 阳浮 越 , 逼 虚 真寒 假 热 , 见 畏寒 , 故 口渴 不 欲 饮 , 身热 欲 盖 衣 被 ;
陆
萍
( 上海 市 中 医医院 , 上海 2 0 7 ) 0 0 1
指 导 : 翠 兰 杨
关 键 词 反 复 尿道 感 染 耳 呜
补 中益 气 汤 验 案
反 复低 热
中图 分 类 号 支章编号
R 8. 29 5
文 献标 识码
A
治: 以麻黄 附子 细 辛汤 少 阴太 阳 同治 ,伤寒 论 》 : 《 云
“ 阴病 , 少 始得 之 , 发热 , 沉者 , 黄 细辛 附子 汤 反 脉 麻
1 7 — 9 X(0 1 1 — 0 8 0 62 37 2 1 )0 0 5 — 3
主之 ” 方 中麻黄 解 太 阳在 表之 寒邪 , . 附子辛 热 温 少
杨 翠 兰 主 任 医 师是 上 海 中 医 药 大学 附 属 市 中
肾 阳亏虚 。 能温 煦脾 土 , 化 无力 , 纳差 , 疲 。 不 运 则 神 病机 以心 肾阳虚 为本 , 补 心 肾之 阳气是 治 疗 的关 温 键 。心 肾阳气 健 旺 , 阳气 的温 煦 和推 动 才能 防止 血 瘀 水液 停 聚 ; 伤 寒六 经辨 证 则属 少 阴太 阴 太 阳合 从 病 , 宜 温 补 心脾 肾 , 纳 阳 , 阳解 表 , 卒 同 治 摄 温 标
临证治验|应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临证治验|应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后世医家对其推崇至极。
王金亮老师常以此方治疗妇人疾病。
笔者随师多年,受教颇多,临床常以此方取效。
兹举数例加以说明:1.产后气短付某,女,25岁,2014年9月6日会诊,剖腹产后3天,动则气短,自觉平卧则无不适,站起身则胸中憋闷,短气,欲咳嗽,干咳无痰,咳嗽则腹部切口疼痛,面色白,汗多,纳少,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滑无力,考虑术后宗气不足,大气下陷,肺气宣降失常,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
药用如下: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瓜蒌10克,香附6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桔梗6克,炒杏仁9克,知母6克,甘草3克,2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分服,日1剂。
9月8日查房,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要求继续服药治疗,给予原方3剂继服。
2015年因咳嗽就诊,诉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内外伤辨惑论》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患者病起于剖宫产术后,正气大虚,加之素体较弱,中气不足,升清无力,脾土不生肺金,宣降失常,故短气,咳嗽,气虚卫表不固则汗出,运化无力则纳少,本方乃补中益气汤与张锡纯升陷汤合方,加瓜蒌、香附,炒杏仁,针对产后多虚多瘀,肺失宣降,宗气不足,补气升提,宣肺止咳,则气升咳止。
2.妇人腹痛张某,女,32岁,2015年12月3日初诊,自诉下腹隐痛,劳累加重,带下黄,量多,腰酸,病起于剖宫产2次后,自觉体质下降,不耐劳累,面色无华,精神疲惫,形体偏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考虑久病正气不足,湿邪下注,阻滞气机,给予补中益气汤扶正驱邪,加减化裁,黄芪15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当归9克,陈皮5克,升麻5克,柴胡5克,木香5克,香附5克,枳壳6克,乌药6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甘草3克,3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分服,日1剂。
2015年12月10日复诊,自觉药后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腹痛不明显,带下减少,给予原方去乌药、枳壳、木香,加炒薏仁12克,炒芡实15,祛湿止带。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补中益气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乏力无力等症状。
在临床上,补中益气汤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就来介绍三个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案。
验案一:腰膝酸软、乏力无力患者周先生,男,45岁。
主诉腰膝酸软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干舌燥,大便干燥。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和辨证,确诊为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
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医师决定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处方:黄芪15克,炮吴茱萸10克,陈皮6克,干姜6克,甘草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薤白10克,大枣10枚。
上药煎汤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腰膝酸软、乏力无力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食欲明显增加,口干舌燥症状得到缓解,大便也正常了。
总体疗效良好,患者对中医药治疗获得了很大的认可和满意。
验案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患者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治疗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改善,腹胀腹泻也有所缓解,精神状态得到改善,体重开始回升。
通过连续的治疗,李女士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对中医药的疗效也表示肯定和认可。
验案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王先生,男,30岁。
患者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王先生的症状归因于脾胃气虚,中医医师决定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
经过连续数个疗程的治疗,王先生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疲劳乏力的症状得到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注意力也有所提升。
王先生对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他表示将继续坚持中医药的治疗,希望可以彻底摆脱疲劳综合征的困扰。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疑难杂症一:慢性咽炎
患者男,45岁,患慢性咽炎三年,症状为咽部不适,干燥疼痛,伴有咳嗽,痰中带血丝,经常感到喉咙堵塞,咽不下去食物。
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使用了西药、中药和中西结
合治疗,疗效不佳。
辨证:患者平素外感风寒易感,脾胃虚弱,气虚血燥。
治疗方案: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方药为黄芪、炙甘草、大枣、生姜、陈皮、半夏、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干姜、杏仁等。
疗程:连续服用30天。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后感觉咽部不适明显减轻,疼痛感减轻,咳嗽和咳痰明显减少,
痰中带血情况也明显改善。
经过30天的治疗,患者咽部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痰中带血情况明显减轻,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疑难杂症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辨证:患者脾胃气虚,导致脾胃失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男,38岁,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为乏力、无力、精神萎靡等。
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使用了西药、中药和中西结合治疗,疗效不佳。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后感觉乏力、无力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精力充沛。
经过30天的治疗,患者乏力、无力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精力充沛。
补中益气汤在治疗慢性咽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舒适的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调配,确保疗效最大化。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
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一)顽固性呃逆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
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
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
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
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
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
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
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
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
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
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
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
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
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
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
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
1979年8月17日求治。
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脉虚无力,脉来五至,寸部几不应指。
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_苏娟萍 (1)
,
患者 满意
度由 9 0
3
% 提 升到 10 %
护士 满意 度 由 7 5
%%
,
医 生 满意度 由 8 0 % 提升 到 9 8 %
,
,
基础 护理 4 9
%
。
2 % 提升 至 9 8 质量 由 9
讨论
,
0 专科 护理质量 由 9
”
% 提升到
7 % 9
健康 教育质量 由 7 8
,
% 提 升到
心
,
构 建优 质护 理示 范工 程 不 是单 纯 的强 化护 理技术 更 重要 的是 我 们应 当以 患者为 中 医 强调 疗 安全 治 疗效果 疾病转归 和 康复 的需要去 开 展 日常护 理工 作 并 将专 科护理 人性
。
主 任 医 师创 造性地 将体 质 学说
合 指导 膏方 的应用
” “
,
,
饮食 调 理 等理论 相结 在辨 证施 治 的过程 中 尤重脾 胃 从 《 内经 》 理 论 出发证实 了 脾 胃 在 春
, ,
、
运 气理论
、
心身医 学
、
温 补学说
、
四 季养 生
、
“
”
“
夏养 阳 中 占有重 要地 位 在专科专病 及 亚健 康疾病从 的治疗 中取 得 了满 意 的 的临床 疗效 充 分体 现 了 中医 治未 病 的 思 想
, , 、 ,
得 到的护理 更 到位 更 有保 障
、
,
同时也 提 高 了基 础护理
、
保障了 护理 安全
,
促进 医 患 和谐
。
补 中益 气汤 验 案 四 则
苏娟 萍
补中益气治疗慢性咳嗽
补中益气治疗慢性咳嗽补中益气治疗慢性咳嗽张某,女,42岁,咳嗽一月余。
一个月前因感冒发热咳嗽,经静脉输液治疗,诸症好转,唯遗留咳嗽缠绵难愈。
期间去齐鲁医院拍胸片检查,报告为肺纹理增粗,考虑支气管炎,静滴阿奇霉素等药物2周,效果不好。
后又服用中药,观其方,皆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药,效果也不明显。
慕名来我处门诊。
患者中年妇女,面色萎黄不华,甚显疲惫,咳嗽声音微弱,中医上讲“咳声不扬”,很少有痰,咽部不痒,无充血,扁桃体不重大。
患者拍片检查后确诊没有大的问题,就不想治疗咳嗽了。
患者为一个体经理,平时工作辛苦繁忙,准备休息出国旅游,因担心旅游时身体不支,所以想来门诊看中医吃几幅中药,调养一下身体,为出国旅游蓄积能量。
疲劳乏力,失眠多梦,频频咳嗽,咳出为快,食欲不振,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淡,大小便正常。
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综合病史脉症,典型的属于气血亏虚。
若果单纯使用宣肺止咳、清肺化痰,法不对证,方亦不对证,怎么能取效呢?一见咳嗽,不看兼症,不辨患者体质,就用宣肺止咳、清热化痰止咳,这不就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么?因此,四诊合参,当属于气血亏虚,应以益气养血为主,宣肺止咳为辅,方选补中益气汤与三拗汤加减:生黄芪50g当归15g人参15g白术30g鸡血藤30g升麻12g柴胡15g白芍30槟榔12g厚朴10g麻黄10g杏仁10g甘草10g炙米壳10g炒枣仁30g水煎服,日一剂,7剂。
药用一周,咳嗽完全消失,气力倍增,睡眠好转,上方去麻黄、炙米壳,继续服用7剂。
后放心地出国旅游去了!刘某,女,39岁,咳嗽三周。
患者为一保险销售员,工作劳累,再加上带孩子,素体虚弱。
三周前,感冒发热,最高温度38.5°C,经过输液治疗,热退,但留咳嗽未愈,而且越咳越剧,以致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咳嗽致醒。
又在居住附近诊所静滴阿奇霉素、服用7服中药,仍不能取效。
慕名来我处治疗。
患者体型瘦长,面色光白无华,显疲惫之象。
刘立昌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
刘立昌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
张李兴;刘立昌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4
【摘要】补中益气汤为治劳倦内伤之名方,后世众多医家因忌“闭门留寇”,外感疾病很少应用本方.刘立昌教授极为推崇东垣思想,明晰东垣名方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及运用思路,并联系《内经》《伤寒论》之精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考薛立斋、张景岳、王旭高等名家对本方的发展运用,形成了治病首重正气的临床思路.认为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均有肺气、元气之虚,补中益气汤培土生金,见效最速.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拓宽治疗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痉咳(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总页数】3页(P631-633)
【作者】张李兴;刘立昌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
【相关文献】
1.吴立文教授运用宣肺法治疗咳嗽经验 [J], 韩红帼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刘良徛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 [J], 何媚燕;梅叶;梁璠琦;刘良徛
3.刘敬霞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验案 [J], 虎喜成;刘敬霞
4.刘立昌运用人参败毒散经验 [J], 张李兴;刘立昌
5.刘沈林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消化道肿瘤验案3则 [J], 陈敏;刘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方药:北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5克,当归3克,升麻3克,柴胡8克,甘草3克,青蒿(后下)5克,黄芩5克,杏仁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脾肺止咳。
案例:陈某,男,6岁。
1998年3月18日就诊。
患儿平素体弱,每感风寒易致发热咳嗽,年发作3~4次,历3年余。
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达39.5℃,在某门诊部静滴抗生素,服中西药治疗乏效。
接诊时患儿体瘦、神疲乏力,懒言,面微红,体温达39.6℃,微恶风,咳嗽,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次日体温渐退至38℃。
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进1剂热退咳止,诸症悉除。
嘱服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调理善后。
按语:补中益气汤之党参、北芪补益脾肺之气以圃奉,佐白术以健脾,取当归以和血,陈皮理气以消甘药之滞,升麻、柴胡既升清气又能清热,加黄芩、青蒿组成药对以清热,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于补中益气之中配轻透之药以清虚热,临床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梁少勇 2005-9-21摘要: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
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
其中4周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
以上患者曾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
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
10天为1 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
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
“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气受损,清肃及通调水道失职,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水液停留,聚而为痰为饮,肺气上逆,形成咳嗽。
气虚型慢性咳嗽多伴面色少华,纳呆、乏力等脾胃虚弱之证。
由于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土不生金,肺脾虚弱,抗病能力下降,故咳嗽缠绵不愈。
加之脾的运化水湿失责,聚而为痰,亦使咳嗽加重。
久病多瘀,气虚水滞,瘀血中停,肺道不利,发为咳喘。
如清·唐容川《血证论》中有血瘀致咳的论述:“又有瘀血作咳……盖人身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
治病必求于本。
由于本病虚中挟实以肺脾气虚为主,痰饮瘀血为次,故治以补中益气汤补肺健脾[1],临床药理学观察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还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具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和抗突变、抗肿瘤的作用。
紫菀、百部、款冬花等化痰止咳,当归除养血之功外,尚有行血活血之效。
诸药合用,脾肺气旺,痰饮能化,瘀血得祛,慢性咳嗽自然而愈。
作者单位:543200广西岑溪市中医院·咳嗽如何挂号就诊挂号时原则上按部位区分。
喉以上的病变挂耳鼻咽喉科;喉以下的病变挂呼吸内科。
l2岁以下的患儿挂儿科。
吸入异物者挂胸外科。
但是,患者如何初步判断病变是在喉以上部位还是喉以下部位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鉴别方法:1.干咳无痰伴咽痒或声音嘶哑,多为喉部以上炎症。
2.咳嗽痰多,呈泡沫状或粘液脓性痰,或痰液静置后分为3层:上层泡沫,中层粘液,下层脓性,多为喉部以下的炎症。
3.咳嗽伴胸痛,多为喉以下炎症。
4.咳嗽伴咯血,多为喉以下炎症。
以上仅为粗略的判断方法,只是作为挂号选择科别时使用,至于疾病的确诊,还需医生作详细而周密的检查。
概述咳嗽是一种生理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7月31日□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
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
”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
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
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量轻效宏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
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
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
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
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辨脉:右脉大于左脉数中显缓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
”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那么,补中益气汤所治证的脉象是什么呢?李东垣在“饮食劳倦论”中直接提到的是“脉洪大”。
脉洪大提示阴火盛,如阴火不太盛时该是什么脉象呢?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
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
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
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
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
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
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
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
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
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
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
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
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
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
”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
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
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