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固端所在层号问题的讨论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两层地下室嵌固端选取的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两层地下室嵌固端选取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02f7b8ee53a580216fcfe47.png)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两层地下室嵌固端选取的探讨摘要: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对结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论证了其对结构内力配筋的影响情况,提供了一种如何确定结构嵌固部位的方式,并为以后结构设计人员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层建筑;刚度比;嵌固端;PKPM软件1.前言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而嵌固端的选取却面临着各种不同情况,如不设地下室但基础埋深较大,从设计的角度讲不经济;有地下室但层数或多或少,且基础形式各种各样;另外,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软件的计算模型对嵌固端的选取也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针对上述诸方面的考虑,因此,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结构计算中某些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而且还影响结构产生侧移的真实性和局部结构的经济性。
2.地下室顶板作为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嵌固端的条件及技术措施根据《高规》第5.3.7条及《抗规》6.1.14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规范要求,地下室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应塔楼侧向刚度的2倍,但实际上地下室的侧向刚度与塔楼的侧向刚度是不连续的至少很大部分是不连续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室往往比塔楼平面大,抗侧力构件数量增多;2)地下室往往有较厚的侧壁和地下水池、人防墙体等混凝土墙,从而大大增加了地下室的侧向刚度,但这些构件与上部结构是不连续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当然如果地下室与基础设计成箱形基础时,刚度的均匀性要好得多。
因此,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往往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一种弹性的,这个条件就是地下室与上部结构之间必须有良好的侧向力传递。
基于这个条件,地下室的嵌固作用就与带转换层的结构非常类似了。
1)结构竖向构件的连续性,上部的框架柱、抗震墙都尽量能落在地下室,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能尽量的加强;2)楼板的作用,如加厚板厚,加大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加大楼板的配筋率。
嵌固端相关问题个人认知.pdf
![嵌固端相关问题个人认知.pdf](https://img.taocdn.com/s3/m/b0b8f9f48762caaedd33d4a6.png)
一、结构设计如何合理判断复杂情况下结构底部嵌固部位? 1、概述嵌固端作用和意义 任何结构在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之前,必须首先合理确定结构 嵌固端所在的位置。
嵌固部位的合理正确选择是结构设计安 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假定,它将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模型与结 构实际受力状态的符合程度,影响到杆件内力及结构侧移等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所谓“嵌固”部位,物理意义就是此处的水平位移及转角均 为零,实际工程没有绝对的嵌固,只有相对的嵌固;由力学 角度看嵌固端是一个面,从工程抗震概念看应是一个区域, 也就是结构依据概念设计预期塑性铰出现的部位;确定嵌固 但部位可以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 现。
如图6.7.1所示计算参数注意事项嵌固部位(戴国莹)基础埋深、钢筋锚固长度的确定,应 与嵌固部位一致。
▲嵌固部位是地震动输入的位置,反应谱法、时程法、 推覆法计算的模型嵌固部位需一致。
▲一般应采取措施满足地下室顶板嵌固, 刚度比可按有效数字控制。
▲可在不影响停车位处设置地下墙体, ▲应利用地下室的隔墙减少地下的偏心。
▲上部结构设计应只取地上模型;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可取上下联合模型, 相当于按GB50011-5.2.7条考虑共同工作。
计算参数注意事项嵌固部位例▲ 某工程(裙房4层并略有偏置),当按上下联合模型计算时,结构平动振型含有明显的次方向分量振型 周期X: Y: T1 2.70s ( 0.88:0.10:0.02 )2 2.66s ( 0.09:0.90:0.01 )3 1.69s ( 0.04:0.04:0.92 )仅取地上模型计算时, 平动振型的次方向分量减小 1 2.55s ( 0.98:0.00:0.02 ) 2 2.50s ( 0.00:1.00:0.00 ) 3 1.64s ( 0.04:0.03:0.93 )为了实际工程计算方便,避免地上与地下整体计算的复 杂性,规范要求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的条件 是:《抗规》6.1.14 -2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时,应符合下列要求: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 地下一层”相关部位”楼层侧向刚度的0.5 倍;地下室周边 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高规》5.3.7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 小于2.《抗规》和《高规》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一条是: 结构 地上一 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侧向刚度 的0. 5 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及计算模型选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及计算模型选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8cdd9c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3.png)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及计算模型选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发布时间:2021-01-18T02:23:02.018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0年20期作者:邓荣斌[导读] 不同于多层建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载将成为控制因素,在水平力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类似于一个竖向悬臂构件,其倾覆弯矩与高度的关系呈二次方的关系,结构顶点的位移与高度呈四次方的关系。
广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摘要:从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性来看,水平作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分析和设计中起着主要作用,由此带来结构的侧向刚度、位移、地震效应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因此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和设计要比一般的中低层建筑复杂得多。
而嵌固端及计算模型的选取,无疑是影响计算结构和分析计算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及计算模型选取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并结合实际分析计算结果,提出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计算模型引言不同于多层建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载将成为控制因素,在水平力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类似于一个竖向悬臂构件,其倾覆弯矩与高度的关系呈二次方的关系,结构顶点的位移与高度呈四次方的关系。
由于高度的增加,结构的振动周期加大,结构柔度更大,顶部位移迅速增大,使得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关键,即必须设置有效抵抗水平力的结构体系(柱、剪力墙、筒体或支撑等抗侧力结构)。
在建立计算模型时,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嵌固端的确定,以及计算模型的选择问题,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重点论述。
1、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若干关键问题:1.1、关于计算嵌固端与设计嵌固端:计算嵌固端为计算模型的嵌固端,或成为力学嵌固端(或刚度嵌固端),设计嵌固端为预期塑性铰出现部位或成为强度嵌固端。
高层建筑结构由于地下室土体约束作用,在地下室顶板产生刚度突变,地震作用下,地下一层吸收了绝大部分上部传来的地震力,可能使高层建筑的塑性铰由基础顶部转移到地下室顶板以上,故规范要求地下室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适当加强,可考虑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即预期塑性铰出现部位,确定嵌固部位后就可以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
关于高层建筑嵌固端位置的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嵌固端位置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2fec55d2b160b4e767fcfb7.png)
度大于相邻上部楼层的侧 向刚度, 《 高规》 和《 抗规》 均作出相应规定, 既当地 下 室顶 板 作为 上部 结 构嵌 固 部位 时 ,地 下一 层 与首 层侧 向刚 度 比不 宜 小 于2 规 定 。值 得 注意 的是 , 很 多建筑 的地 下室 面积 远 大 于上 部建 筑 的地 面 投 影 面 积, 因此 在 计算 嵌 固端 刚度 比时并 不是 所 有 的地下 室 抗侧 构 件 均作 为 有效 的 刚度参 与 计算 ,通 常可 考虑 地上 结构 外扩 不超 过三 跨且 不超 过2 O 米范 围内构 件 作 为有 效刚 度参 与地 下室 的抗 侧刚 度计 算 。高层 建筑 地下 室顶 板 作为 上部 结构的嵌固端 , 除了满足刚度要求外 , 还应满足相应 的构造措施 , 《 高规》 1 2 . 2 . 1 条对 高层 建筑 地下 室顶 板作 为上 部结 构嵌 固端 的构 造措 施作 出明确规 定 。
时塑 性 铰 出现 在首 层柱 的下端 , 而不 是 出现 在梁 柱 节 点两 侧 的 梁上 或柱 子 的
其 他部 位 , 既嵌 固部 位设 计 成强 梁 弱柱 的结 构 体系 。实现 强 梁 弱柱 应 通过 提 高 梁 的抗 弯能 力 和增 大地 下 室柱 顶 的抗 弯能 力来 实 现 。 实现地 下 室作 为 上部 结构 的 嵌 固部 位 , 首 先应 满 足地 下 室 楼层 的 侧 向刚
一
求, 也 就 可 以认 定 地下 室部 分 与 “ 地球 ” 连为一体 , 地 下 室 顶 板 应该 可 以按 照
嵌 固端 考虑 。对 于 第 ( 2 ) 个 问题 , 在 满 足刚 度 比及 相关 的技 术措 施 要 求外 , 并
关于结构设计嵌固端位置的探讨
![关于结构设计嵌固端位置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7cb191649649b6649d74711.png)
关于结构设计嵌固端位置的探讨摘要:确定建筑结构嵌固端位置对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不仅影响诸如位移角、基底剪力、刚重比等结构整体指标,而且对结构构件内力分布、配筋等均有影响。
结合规范对嵌固端的计算和相关构造要求,对地下室顶板嵌固条件以及对地下室顶板不嵌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同时结合结构设计软件对规范与嵌固端相关的整体指标、构件内力指标与配筋处理等,加深结构设计人员对结构嵌固端相关问题的理解及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
关键词:嵌固端;刚度比;1、前言对于嵌固端是一个老生常谈一个问题,对嵌固端这个概念部分设计人员是比较模糊的,只是机械的参照规范的比值来确定,虽然无论选择哪个部位作为结构嵌固端,都可以通过结构计算程序获得相对准确的计算结果,但是我们期望的是计算结果较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实际情况,从而使结构体系安全合理。
然而选择合理的嵌固部位对结构的安全和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应该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而影响嵌固端位置、嵌固端的选取不仅仅简单是一个计算刚度比的问题,应该属于概念设计的范畴。
2、嵌固端的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嵌固端即为出现预期塑性铰的部位、并非力学嵌固概念(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均为0),规范多处提及的嵌固端的概念,提出的各种措施均为保证剪力墙或柱在嵌固端以上部位首先发生屈服,对嵌固端以下部位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规范中的嵌固端,涉及到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及延性,其重点是得到较为准确的计算模型及保证抗震作用下的延性。
通过确定嵌固端,得到清晰准确的计算模型进行内力分析、配筋设计及规范指标判定。
3、地下室顶板满足嵌固端的条件能否作为地上结构的嵌固部位是根据周围的环境条件来判断的,即地下室周围必须有覆土,室内外高差不能太大,这样才能保证地震剪力的可靠传递。
《抗规》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讨论
![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6191b0c77da26925c5b0b3.png)
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讨论结构底部嵌固部位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HiStruct读过张维斌总工的一些观点,觉得相当不错,整理出来与大家探讨交流。
高层建筑一般都带着多层地下室,而在进行结构分析之前必须确定结构的嵌固部位,该嵌固部位的正确选择是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模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状态之间的符合程度,涉及到构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那么什么是嵌固部位呢?一般的观点是嵌固部位可以认为就是预期竖向构件塑性铰出现的部位(HiStruct注:有些人认为嵌固层应满足刚度的要求,即嵌固层的位置不影响整理结构的周期和位移等,这样的观点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实际上非常难满足)。
嵌固层部位分析和选择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一、地下室的建筑宜将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设在地下室顶板,此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 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不能太大,一般宜小于本层层高的1/3。
(HiStruct注:假如高差过大,那么其实相当于此处存在一个错层,这对于水平力的传递非常不利)2) 地下室顶板应为梁板体系,楼面框架梁应有足够的抗弯刚度,地下室顶板的梁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的承载力之和。
(HiStruct注:对于一般高度的高层建筑而言,这一点或许可以实现,但是对于较高的高层建筑而言,这一点很难实现,因为柱很多是轴压比控制了尺寸,而非实的承载力,这一点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根本无法满足)3)地下室结构的布置应保证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各层楼板有足够的平面内整体刚度和承载力,能将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传递到所有的地下室抗侧力构件上,为此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且该层楼面不得留有大洞,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30,并应双层双向配筋,每个方向每层配筋率不小于0.25%。
(HiStruct注:实际上塔楼的水平力传递一般不会到所有的地下室抗侧力构件,比如大概45度锥体范围内的构件能共同作用才是最关键的,这个范围内的稍大开洞都必须根据传力途径做剩余楼板承载力复核)4) 地下室结构应能承受上部结构屈服超强及地下室本身的地震作用,地下室的楼层剪切刚度不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剪切刚度的2倍。
关于高层建筑嵌固端选取的讨论
![关于高层建筑嵌固端选取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b1d5af5acfa1c7ab00ccd5.png)
关于高层建筑嵌固端选取的讨论一、引言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嵌固端的所在位置。
而嵌固端位置的正确假定不仅影响结构产生侧移的真实性,还关系到某些结构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以及结构局部的经济性。
由于高层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嵌固端的选取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情况。
二、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需要满足的条件规范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是,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室一层的侧向刚度宜大于结构地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2、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3、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应满足下列规定之一:1)地下一层柱结构面每侧的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2)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两端顶面和地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4、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三、关于嵌固端位置选取的讨论1、当地下室顶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1)地下室顶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地震基底剪力,其厚度不宜小于180mm。
地下室顶板及裙房地下室与主楼相关范围内的地下室顶板应采用梁板。
现在较多工程在地下室顶面采用无梁楼盖结构,由于一般无梁楼盖的平面外刚度较普通梁板结构小许多,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梁楼盖将产生较大的面外变形,地震作用时,地下室顶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将承受很大的水平地震剪力,加剧了无梁楼盖的面外变形,对传递水平地震剪力和协调变形不利。
高层建筑中嵌固端问题与处理策略研究
![高层建筑中嵌固端问题与处理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b9289958fafab068dc029b.png)
高层建筑中嵌固端问题与处理策略研究一、前言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嵌固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其合理选取问题及处理措施,能够更好地提升高层建筑嵌固端的选取的合理性,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可靠。
本文从概述嵌固端的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嵌固端概述嵌固端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计算嵌固端,另一种是抗震嵌固端。
计算嵌固端是指力学计算模型的不动点,和楼层抗侧刚度有关,又称力学嵌固端或刚度嵌固端。
抗震嵌固端是指通过承载力和延性的调整使得塑性铰出现在预期楼层而人为设定的加强部位,与楼层强度有关,又称强度嵌固端。
其实这两个嵌固端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指的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刚度、强度及延性。
计算嵌固端是客观存在的,是为了计算模型的简便与准确而设定的,是上部结构与地下室或与基础顶的交界处作为结构模型计算的固定点。
计算嵌固端是结构模型计算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结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嵌固端以下部位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即也没有相对位移(包括水平位移和转角位移),也不承受风荷载作用。
抗震嵌固端是一种抗震设计的概念,是为了迫使塑性铰出现在特定部位而选定的抗震加强部位,是客观不存在的,是人为确定的。
抗震嵌固端不同于计算嵌固端,在抗震嵌固端部位结构也同样会有位移(包括水平位移和转角位移),只是在抗震嵌固端部位的承载力和延性会比嵌固端上一层加强,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塑性铰会出现在抗震嵌固端的上层部位,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
在特定条件下,抗震嵌固端和计算嵌固端也有可能是同一部位。
三、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及技术分析高层建筑嵌固端的确定对于技术的要求较为严格,在确定的过程中要讲求技术和方法,下面本文就针对不同情况对结构嵌固端确定技术进行分析。
1.从单层地下室的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如果高层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单层,在结构嵌固端确定的时候则会选择基础底板作为结构嵌固端,这样能够充分的利用基础的刚度性能,为高层建筑首层楼面的结构选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结构嵌固端问题的探讨
![有关结构嵌固端问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6816f96336c1eb91b375dc3.png)
有关结构嵌固端问题的探讨简单阐述了结构设计软件PKPM的SATWE分析参数中的地下室层数、嵌固端所在层号以及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的取值合理性分析,给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标签:地下室层数;嵌固端;土层水平抗力系数引言假设某个工程,含2层地下室,首层楼面标高为±0.000,负一层楼面标高为-4.000,负二层楼面标高为-7.600。
pkpm模型建底板层(即模型的第一层为-7.600标高的底板),建筑层与模型层示意如图1所示。
首层是否作为嵌固端,SATWE10版有关参数为:地下室层数、嵌固端所在的层号、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如何取值是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1 嵌固端与土层水平抗力的概念对设有地下室的建筑,地下室外的回填土对结构侧向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且回填土的约束作用从上倒下越来越强。
回填土只对结构的侧向变形有约束,对竖向变形没有约束。
回填土的约束与土的压缩模量有关,只与土质、深度、地下室迎土面积等有关,与地下室的层刚度无关。
何为嵌固部位,能约束结构所有位移和转角(Dx、Dy、Dz、θx、θy、θz)的部位,称为嵌固部位。
因此,嵌固端是设计概念。
何为侧向约束,只约束结构的水平位移和整体扭转(Dx、Dy、θz)的部位,称为侧向约束。
当这种侧向约束很大时,也可以称之为侧向嵌固。
因此,回填土约束为力学概念。
由此可知,嵌固端与回填土约束两者没有任何关联,回填土约束总是应如实填写,与嵌固端层号无关。
回填土约束一般不应填负值。
2 带地下室结构的分析模型的选择风荷载计算均扣除地下室的高度。
地下室是否约束、约束的程度与风荷载(外力)计算无关。
程序自动考虑:(1)地下室部分的基本风压为零;(2)在地上部分的风荷载计算中,自动扣除地下室部分的高度,地下室顶板作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起算点。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周期、振型、位移、内力)受地下室外的回填土约束程度的影响。
由地下室质量产生的地震力,主要被室外的回填土吸收。
关于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问题探讨
![关于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4b0ccb27375a417876f8f20.png)
摘要:嵌固端的合理选取对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文章从嵌固端的概念出发,分析嵌固端的理论要求,另外结合规范条文应证其提出的合理性,最后讨论在设计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下嵌固端设置的要求及设计时应采取的构造要求。
关键词:嵌固端;顶板嵌固;刚度比一、结构嵌固端的相关概念结构嵌固端,从字面理解即为结构的嵌固部位。
从内涵上来说对于结构的嵌固端意味着在地震水平作用下,嵌固部位及以下的结构,可能包含地下室,基础等,将随土体一起运动,与土体不产生相对运动,但嵌固端以上结构会与嵌固端及嵌固端以下结构产生相对运动。
从力学概念来说,该运动包含了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此外还有转角。
二、概念上对于结构嵌固端的要求从概念上出发,结构嵌固端控制的核心要素即为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意味着变形。
在力学概念中当某个物体的刚度无限大时,那么这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不会产生形变的,所以从嵌固端的概念上来看,首先就是要控制刚度,只有把刚度控制好了才能限制相对运动或变形。
但是仅限制刚度是否能满足要求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刚体虽为不发生形变的物体,但是是在一定条件下,要么外力小到一定范围,要么刚体足够强,强到很大的外力也无法破坏这个刚体。
控制外力到一个足够小的范围显然是不科学,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只能把刚体做到足够强,这在客观上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对嵌固端的另外一个要求即为对其强度的要求。
三、规范对嵌固端的相关要求对于在设计中常出现的地下室顶板嵌固的情况,规范上对其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基本要求亦是从刚度与强度方面提出的。
(一)限制水平位移及传力连续性从限制水平位移方面来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中12.2.6条要求地下室外周应采用级配砂石、灰土、砂土作为回填料,并应严格分层夯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第8.4.24条对其有更加准确的要求—回填时应先清除杂物,在相对的两侧或者四周围同时回填,并分层压实,对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提出大于等于0.94的要求,而从此条的条文说明里面亦能得到如下信息:回填土的质量能显著影响结构的埋置作用,若无法保证填土和地下室外墙间的紧密联系,将会减弱土对其的约束作用,降低基侧土对地下结构的阻抗。
嵌固端所在层号问题的讨论
![嵌固端所在层号问题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60a255011ca300a6c39095.png)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2)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4 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楼盖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3.6.3条的有关规定;2 地下一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本规程第5.3.7条的规定;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一层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应比计算值增大10%采用。
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及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及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f57628c71fe910ef12df84b.png)
当然地下室作为防空地下室时,其 顶板通常具有作为结构嵌固端的刚度, 此时通常可取其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 端。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五、结束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端的选取,直 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周期、位移、内力方面 等,正确选择嵌固端,并使之成为真正的 嵌固端,还有许多细节需要研究和完善, 这也是广大设计同行不能忽视的问题。
嵌固部位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嵌固部位设计常见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07582cf360cba1aa811da1a.png)
嵌固部位的一般要求
一、计算要求 ●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以上部结构嵌 固在地下二层顶为例),仍应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 实际存在的嵌固作用,应取不同嵌固部位(地下一层顶和
地下二层顶)分别计算,包络设计。
二、构造做法 ●地下室顶板为嵌固部位: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 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 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嵌固部位在地下室顶板是最经济的选择。因为顶板作
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结构的加强部位明确,地下室
结构的加强范围高度小,结构设计经济性好。 二、由于场地绿化覆土及室外总体的要求,地下室顶板在 室内外存在高差。为确保地下室顶板标高变化处水平力的 有效传递,对室内外交界处常采用加强处理措施。
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
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嵌固部位的一般要求
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
周边外延不大于20m。
●地下二层顶为嵌固部位:地下二层顶做法同顶板为嵌固 部位时顶板的做法。对地下室顶板厚度的要求可降低为不 宜小于16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 率不宜小于0.20%。
嵌固部位的确定
嵌固部位的确定
嵌固部位的确定
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A.当该参数填负值时:表示需要约束的地下室层数,程序 对这几层地下室侧向施加原层刚度1000倍的附加刚度,以 达到侧向完全约束的程度,从而使这几层地下室无水平位 移。 B.当该参数填0时:表示地下室侧向没有约束。 C.当该参数填N(N>0)时:该参数可以参照《桩基》规范 表5.7.5的灌注桩项来取值。M的取值范围一般在2.5-100之 间,在少数情况下的中密、密实的沙砾、碎石类土取值可 达100-300。
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嵌固端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嵌固端相关问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429e9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3.png)
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嵌固端相关问题的探讨发布时间:2022-07-12T07:37:25.79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4期作者:王开琼[导读] 高层建筑结构中,嵌固端就是平常说的固定端,不允许构件在此部位有任何位移。
浙江恒欣设计集国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海南海口 570125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而可建用地的的日益减少,促使高层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充分利用建筑使用空间及有效地提高结构整体的抗倾覆能力,地下室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层建筑当中。
对于地下室而言,嵌固端位置的选取至关重要,正确选取结构嵌固端,是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模型与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的符合程度,以及构件内力、结构侧移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就高层建筑地下室嵌固端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嵌固端地下室顶板刚度比侧向刚度高层建筑结构中,嵌固端就是平常说的固定端,不允许构件在此部位有任何位移。
这里的位移在结构力学中是指平面X、Y两个方向的位移和围绕此支座的转角;而对应的简支端(边)则允许有转角,但是不允许有X、Y方向的位移。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结构嵌固端所取的位置是结构设计人员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建筑能否嵌固于地下室顶板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假定,所以结构设计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上部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
因此有必要对地下室嵌固端作一个研究探讨。
1、规范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嵌固端的条件(1),对于地下室嵌固端,国家现行各种规范对于地下室嵌固端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与要求,这对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起到了规范与指导作用。
国家规范的规定如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第3.2.2条: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第3.5.2条:当首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首层与相邻上层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
高层设计中嵌固端的有关问题
![高层设计中嵌固端的有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60443fae009581b6bd9eb51.png)
i
臣四圈
高层设计 中嵌 固端 的有 关问题
摘要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中其嵌固端的确定会对计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为 了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中有效提高其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 , 首先 要 求设 计人 员 要正 确选 择结 构嵌 固端 , 这 样 才 能使 嵌 固端 的的 正确 选取 可 以有 效 保 障高 层 建筑 结 构设 计 质量 , 对 提高 高 层 建 筑物 的整体 结 构 的稳定 性 、 安 全 性 以及 实用 性有 着 重要 意义 。本 文对 高 层建 筑 结构设 计 中嵌 固端的选 取 进行 了深入 探讨 , 并对
1 、 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果 塔楼 投 影面 积 比例为 1 时, 并 确 保 筑整 体结 构 中构 件 内力 分配 的准 确性 , 同 时也 对高 层建 筑 结构 产 生侧 移 的真 地 下 室顶 板 作为嵌 固端产 生 一定 影 响 , 则 可 以将 该条 件 下 实性 与 结构 局 部 经济 性 有着 很 大影 响 , 因此 , 关 于高 层设 计 中嵌 固端 选 取 的 高层 建筑 的首层 楼 面各项 参 数均 符 合嵌 固端 的 选取 要 求 , 相关 问题 进行 讨 论有 着 重要 意义 。 的地 下室 顶 板作 为结 构嵌 固端 。但 是如 果塔 楼 投影 面积 比例 < 1 时, 这不 仅 可
嵌 固端 选取 中存 在 的 问题及 解 决措 施进 行 详细 阐述 。 关键 词 : 高层 建 筑 ; 结构 设 计 ; 嵌 固端 ; 基础 埋深
如果单层地下室底板是普通的梁板结构, 在该种条件下依旧要选取地板作为 高 层建 筑 上部 结构 的嵌 固端 , 但 是地 下 室在 设计 过 程 中是 作 为防 空地 下 室 的 由于顶板厚度较高且可以承受很高荷载 , 则可以将该种条件下的单层 高层 建筑 设计 中 在进 行结 构分 析 计算 前需 要 对嵌 固 端位 置 进行 选 取 , 而 时候 , 并 且可 以保 证 其不 会 对 高层 建 筑整 体 结 嵌 固端 在选 取 过程 中 会 面临 多种 不 同 的情 况 , 例如 , 高层 建 筑 结 构设 计 中没 地 下 室顶 板作 为 上部 结构 的嵌 固端 , 有地 下 室结 构 , 但 是 该 种设 计 中基 础 埋 深 相对 较 大 , 或没 有 地 下 室但 是 其 整 构产 生不 良影响 。 3 . 2塔楼 投 影 面积 比例 体 层 数 多少 不一 , 并 且 在基 础形 式 上与 常见 基础 相 对较 为 不 同 。设计 人 员 要 高层建筑塔楼在地下室顶板上的投影面积比例 , 在实际上会对高层建筑 根据 高层 建 筑整 体结 构 的差 异对 嵌 固端 进行 选取 , 这 样不 仅 可 以确 保 高层 建
浅谈结构设计——关于结构嵌固端
![浅谈结构设计——关于结构嵌固端](https://img.taocdn.com/s3/m/e76cc42f19e8b8f67d1cb9aa.png)
浅谈结构设计——关于结构嵌固端在一个结构技术交流群里,提出了如下问题:当地下室顶板无法作为设计嵌固端,嵌固端下移,顶板和B1分别作为嵌固端包络设计.如何操作?这个问题的背景是:虽然顶板无法完全满足嵌固条件,但事实还是具有一定的嵌固作用,应该考虑嵌固作用对结构的影响,这就是包络设计的原因.记得以前,超限会上,也有专家提过这一点.两种办法分别如下:1)包络设计的两个模型,如果顶板嵌固,要删掉全部地下室,按顶板嵌固,进行上部结构配筋设计;然后B1层嵌固,模型保留一层地下室,B1楼板作为计算嵌固端,再设计上部结构,最后两个模型包络配筋.2)两个模型均带全部地下室,计算嵌固端永远在基础底板.比如共有3层地下室,取B3楼板作为计算嵌固.然后将顶板和B1分别设置为设计嵌固端(通过设置嵌固端所在层号),然后进行包络配筋.(注意:采用第二种方法,要同时修改地下室层数和设计嵌固端对应层号,同时改变m值高度范围.)刘孝国等人写过一篇文章,曾提到:“不带地下室的结构,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铰一般出现在结构最底部;对于带地下室的结构,由于地下室土体的约束作用,导致地下室顶板下层产生刚度突变,地震作用下可能使高层建筑的塑性铰由基础顶转移到地下室顶板以上.”为了保证塑性铰出现在地下室顶板,规范对地下室刚度和承载力提出了一定的加强措施.从这点来说,对半嵌固位置加强,是有必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塑性铰确实出现在预估的位置.与此相关的一个相似问题是,“对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假如嵌固端选在地下室顶板,上部结构配筋时,是否需要按带地下室与不带地下室两个模型进行包络配筋?”针对此问题,上篇文章给出的解答是,“当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按取消掉地下室进行上部结构的内力分析、配筋设计及规范相关控制指标的判定.地下室部分不进行地震作用的分析,上部结构计算的剪力即基底剪力通过地下室的顶板直接传递给地下室,在地下土体约束作用下,上部地震作用仅仅传给地下一层,不再向下传递.诸如,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周期比、位移比及层间位移角指标,也应该是在取消掉地下室的模型上计算得到的,并与规范限值进行比较.”仅按上部结构来配筋的做法,不少人可能觉得不放心,因为毕竟带地下室的模型才更“真实”,一些工程师倾向于按包络配筋.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带地下室的模型,柱底、墙底约束其实是更弱的,因为少了转动约束,所以底部弯矩应该更小,配筋也应该更小(如果是按计算配筋控制的话),如果采用嵌固模型,相当于人为放大了配筋,岂不是不利于塑性铰出现在柱底?”然后,我们再来说回“真实”.如果带地下室的模型更真实,那为何指标分析又采用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呢?中震及大震分析,通常又采用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呢?楼板和梁为何不在模型中通过偏移做到顶平呢?还有,计算倾覆弯矩的时候,采用轴力方式和抗规方式,究竟哪个更真实?我们整个规范体系都是建立在一些假定条件基础之上的,过度“真实”是否有意义,是否能与规范要求匹配?与其追求“真实”,不如考究现实条件与计算假定是否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之内,说到底,这才是工程师的价值.有些项目,嵌固端做在基础顶,结构计算时,很自然地按简单嵌固模型来计算.但对应地,是不是应该保证基础顶满足嵌固条件呢?恐怕有些工程师就疏忽了这一点,忘记了复核.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出了一个《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若干规定》,其中提到,“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或空心方桩基础,当地梁线刚度不能达到底层结构柱线刚度2倍以上时,不应采用单柱单桩和单柱梁桩”.这个规定,就是为了保证柱底的嵌固假定,当然,是否需要这么严格,值得讨论.嵌固端是结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边界条件,这是应该做实的地方.但是否要做得绝对“刚”呢?也未必,其中的辩证关系,可参考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说说结构设计中的“相对性”》.对应地,有些地方,是应该做虚的,比如预设塑性铰的地方.遗憾的是,更多时候,我们是按照规范来设计,很多工程师(包括本人)对结构性能掌握得比较浅,容易误用规范,盲目加大.我记得有一次超限审查,有位专家提问说,“这个结构在Y向没有连梁,你们的耗能机制如何实现?大震作用下,耗能构件耗散了多少能量?”结构设计本身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一个确定性,荷载是怎样的?我们不是完全搞得清楚,但我们要搞清楚,地震来了,哪些构件需要它们先破坏,做出点牺牲.整个结构破坏是否能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式出现?结构不怕破坏,怕的是始料不及,出乎意外地破坏.林同炎大师设计的美洲银行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完美地利用连梁损坏拯救了整个大楼.结构设计,是一门讲究虚实的艺术,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才能实,盲目地追求高冗余度,将所有的地方都做实,即如《孙子兵法》所言,“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
![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8e73ad376a20029bd642d62.png)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做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
如底框等结构型式。
结合论坛上的讨论和自己的认识,我提出以下几点,请同行们一同讨论。
1、对地下室埋臵深度较浅时,是否做为嵌固。
在常规概念中,地下室的顶板应与室外地坪基本平,高差多在600以下。
但有些地下室为半地下室,有时露出地面的部分多于埋臵于土中的部分,当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做为嵌固,其比例应控制在多少为宜?2、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时,是否做为嵌固。
在多数结构中,板面的高差一般不大,即便时有较大高差时,也仅时地下室顶板中的一小部分。
那么当高差大于多少时,不应当认为是在同一平面内,当其面积超过整层面积的多少比例时不能做为嵌固?以上两种情况,我想只要是视做嵌固的,其地下室顶板所做的加强应当高于规范中的要求,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这只是个概念性的问题,对度的衡量应该如何把握呢,请各位说说看法。
我的几点思考,请同行们一同讨论。
1 嵌固的概念,这里我们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
强度嵌固--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2 对于第一个问题,地下室埋臵深度较浅时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多层建筑,这时的地下室周边一般不会有伸到地下室顶的钢砼墙,规范要求的2倍刚度很难满足,嵌固点不会取在地下室顶.3 对于第二个问题,基于1的理解,只要楼板是连续的,在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的前提下,是可以认为是嵌固点的.但有2点应注意:一是保证剪力的传递;二是注意错平处梁的受扭问题.对于梁受扭的问题,如果可以考虑错平处只传递平行于建筑外边线的剪力(横向外墙错平处只考虑传递横向剪力,纵向外墙错平处只考虑传递纵向剪力),则此问题不存在.4 同意"地下室顶板所做的加强应当高于规范中的要求"的观点,只是要如何加强?愿听各位高见主体结构计算模型的底部嵌固部位,理论上应能限制构件在两个水平方向的平动位移和绕竖轴的转角位移,并将上部结构的剪力全部传送给地下室结构。
嵌固端所在层号问题的讨论
![嵌固端所在层号问题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6fc0a0dd3383c4bb4cd21e.png)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6.1.10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2)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4 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地下室高层结构嵌固端判定问题的探讨
![地下室高层结构嵌固端判定问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e79288dc850ad02df80419a.png)
地下室高层结构嵌固端判定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地下室高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日趋完善,理论技术也不断提高。
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大面积地下室结构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嵌固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实例对嵌固端的影响因素及选取方法做了探讨,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嵌固端;影响因素;有效范围0引言由于带地下室高层结构嵌固端的位置与地基约束作用有关,因此,合理考虑地基回填土的约束作用对于保证结构计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1]。
现阶段,我国建设用地资源有限,为提高建筑面积使用率,高层建筑设有地下室的结构较为常见,但较大面积地下室结构对上部建筑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1地下室高层结构嵌固端判定条件《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高层建筑上部嵌固端为地下室顶板时,地下室顶板侧向刚度应大于等于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就是当楼层刚度大于2时,则嵌固端稳定性达到规范要求,也是其判定条件[2]。
当地下室一层刚度无法满足嵌固端设置要求时,需编制新设计方案进一步核算刚度比值re,使刚度达到规范要求。
比如以某一设有地下车库的高层建筑为例,地下设有两层地下车库,地下一层和二层均受侧向约束力影响,因此,侧向约束力不能作为判定嵌固端是否稳定的必要条件。
该工程地下二层按照普通住宅结构设计,可能不满足作为嵌固端的条件。
当地下二层作为嵌固端时,则设计规范规定地下二层顶板抗侧刚度应大于地上一侧刚度的2倍。
该工程建筑设于地下车库上方,因此,地下一层侧向约束既与回填土高度有关,也与建筑与地下车库位置有关。
现阶段,高层结构设计中所使用的分析软件并不能衡量出填土对地下室侧向变形作用产生的约束力大小,因此,在使用软件分析地下室侧向变形和刚度计算时,还需结合相关工作经验进行审核[3]。
当地下室层数大于1层时,将地上建筑嵌固端设置于地下室顶板,其顶板需满足以下条件:1)地下室顶板刚度应大于等于地上建筑结构剪切刚度2倍;2)地下室顶板与地面距离应小于地下室层高1/3,但在计算地下室顶板剪切刚度时,应忽略地面土层对地下室产生的影响,回填土对地下室剪切刚度造成的影响可计作零;3)地下室顶板刚度和承重能力应满足设计规范,为增加地下室顶板承重能力,应将顶板设为梁结构,顶板厚度应大于180mm,采用双向双层配筋方式,配筋率大于 0.25%,同时,混凝土强度应大于C30;4)地下室顶板梁柱截面设计时应确保实际受弯承载力和大于上下柱端实际承载力之和,保证梁结构抗弯刚度达到设计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6.1.10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2)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4 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楼盖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3.6.3条的有关规定;
2 地下一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本规程第5.3.7条的规定;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一层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应比计算值增大10%采用。
2)地下一层柱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不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且地下室顶板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与下柱上端同一方向实配的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下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的1.3倍。
4 地下室与上部对应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1、确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时,将起算层号取为“嵌固端所在层号-1”,即默认将加强部位延伸到嵌固端下一层,比抗规要求的严一些;
2、针对《抗规》第6.1.14条和《高规》第12.2.1条规定,自动将嵌固端下一层的柱纵向钢筋相对上层对应位置柱纵筋增大10%;梁端弯矩设计值放大1.3倍;
3、按《高规》第3.5.2.2条规定,当嵌固层为模型底层时,刚度比限值取1.5;
4、涉及“底层”的内力调整等,程序针对嵌固层进行调整;
注意:如果指定的嵌固端位置位于地下室顶板以下,则程序并不会自动对地下室顶板和嵌固端位置执行同样的调整。
结构设计超级群385181780,里面有很多结构设计方面的资料,可以申请加入下载,对结构设计很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