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
古代汉语第二册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重点字词解释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汉语第二册里那些重点字词。
先说说“爱”这个字,在古代可不只是咱们现在说的那种喜欢哟!它有时候指“吝啬”,就像有些人守着自己的财宝,舍不得拿出来分享,这能叫爱吗?哈哈!“兵”字也不简单呐!咱们现在一说兵,就想到军人。
可在古代,它还指兵器呢!你想想,手里拿着兵器才能打仗,对吧?“病”这个字,古代的意思可比现在严重多啦。
现在咱们有点不舒服就说病了,古代那得是重病才叫病,不然都不算呢!再来讲讲“除”。
不是咱们打扫卫生那个除,在古代它指授予官职。
这是不是跟咱们平常理解的大不一样?还有“贷”,可不是贷款那么简单,有时它表示宽恕。
这就好像别人犯了错,咱们大度地不去计较,给个机会,就是“贷”啦。
“当”字也有讲究,它能表示判罪。
想象一下,衙门里官老爷一拍惊堂木,大声说“当某某之罪”,是不是特有画面感?“度”也很有趣,它不光有度量的意思,还能指常态。
比如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度可不是测量,而是说春风没有像往常那样吹到玉门关。
“恶”字也别小瞧,它除了表示不好,还能读“wù”,表示讨厌。
这就好比你讨厌吃某种食物,那就是“恶”这种食物。
“奉”字有时指恭敬地捧着,有时又表示进献。
就像臣子给皇帝献上宝贝,那动作得小心翼翼,这就是“奉”。
“负”可不只是背负的意思,还能指依仗、依靠。
是不是感觉一个字有这么多意思,就像一个人有好几副面孔?“顾”字也有门道,除了看,还有回头、拜访的意思。
比如“三顾茅庐”,那就是多次去拜访啦。
“过”字,不仅仅是经过,还能指过错、责备。
这就像我们走路走偏了,那就是有“过”啦。
“假”字有时表示借,有时又表示凭借。
是不是像个多变的小精灵?“间”字,有间隔的意思,还有偷偷地、参与的意思。
就像间谍,偷偷摸摸地做事,这就是“间”的一种用法。
“见”有时表示被,比如“见笑”“见弃”。
这就像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被别人怎么样了。
“解”字,除了解开,还有理解、和解的意思。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詩經》的韻部
四.分部的結果:清人及后來的學者通過對古韻 的歸納及和《廣韻》的比較,顧炎武分古韻10 部,段玉裁分17部,江有誥分21部,黃侃分28 部。王力分為30部。現在學術界一般用王力的 分部。
五.歸部不統一的原因:由于各人掌握的材料不 同,或者對同樣的材料看法不同引起的。主要 有下麵五個方麵的原因。
《詩經》的韻例
一.韻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的韻部
二.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古(上古音)韻部異 同的語音標準應該是古音。如果以今普通話 的語音標準去衡量,我們讀先秦時的韻文時 會出现下面情况:1.古代押韵,现在依然押 韵。如《关雎》的第一、二章中的“雎、洲、 逑”。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如“得、 服、侧”等。3.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如《靜女》会把“荑”看成同“異、貽”押 韻,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韻。其主要的原 因是古今音不同。明代陳第第一個懂得這個 道理。
协(叶)韵
1.提出的原因:后來的人讀《詩經》不押韵,但 是為了讀《詩經》的和諧,于是認為某字該改 讀某音。改讀某字音以迁就押韵的和谐。
2.主要的代表人:宋代的朱熹。如《關雎》第四 章中的“彩、友”,朱熹分注“叶此禮反”和 “叶羽已反”。但是他在《匏有苦葉》又說: “友,叶羽軌反”,即同“委”的音。這樣字 無定音了。此種觀點是錯誤的。
四.假借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或者說有本字的假借)。如“四 之日其蚤。”“蚤”通“早”。“八月剝 棗。”“剝”通“攴”。
通论二 词汇(二)
注意区分偏义复词与由相同语素组成 的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得失”: “尽思虑,揣得失, 智者之所难也。”(《韩非子·八 说》)
三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一)复合词
2.同义复词: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 词,叫做“同义复合词”,简称“同 义复词”。 宾客、干戈、悦怿 而帅偏师,以修封疆。 跋履山川,踰越险阻。
古代汉语
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主讲教师 许秋华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单义词
定义:只有一个意义,只概括的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或某种行为,某种性状。 觥:“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膢:“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 非子· 五蠹》 膑:“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 书》) 屦:“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 许行》)
偏义复词的特点
(1)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无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第一个语素 “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 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车马”:《礼记· 玉藻》:“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
(2)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有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贬义或消极意义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后汉书 何进传》) “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则作数日 恶。”(世说新语 言语)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三)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
要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把一词多义现 象和同音同形词区分开。凡是用同一字形表 达的词,只要它们之间意义有联系,就是一 个多义词;反之,则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 同形的词。
二、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供 参证的最早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词本来的 意义。 及 《说文》:“及,逮也。”本义是追上、赶 上。《左传》:“故不能推车而及。” 既: 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 者曰。” 即:《说文》:“即,即食也。”《易经· 鼎》: “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焚:《说文》:“焚,烧田(畋)也。从火 林。” 殷墟卜辞:“癸卯允焚,获兕十一、豕十 五……”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 蚤” 通“ 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
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
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
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9、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 后人注书,。
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
10、疏:训诂学术语。
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
“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
唐时,“疏” 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222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名称作者时间特点★《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清(公元1716)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
释字体例:先音后意。
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
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
注音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辞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舒新城,沈颐,张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新)。
古代汉语通论(二)2010
(2)班固《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 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 假借,造字之本也。 (3)郑众《周礼解诂》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 谐声也。 (4)许慎《说文解字·叙》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后人讲“六书”时,名称及定义大多采 纳许慎之说,顺序则依班固之说,因此 “六书”的名称和顺序应该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问”与“讯”、“杀”与“戮”是一般的同义字;
“木”与“杨”、 “福”与“祸”是有相同部首的 “同
类字”,均非转注。 转注字字例如下: 顶、颠:《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又:“颠, 顶也,从页,真声”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假借字是语言中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 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的词文,
(2)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50卷
王筠:《说文句读》 30卷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 18卷
第二节 六书说释例
1.象形:《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 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 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 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汉字的构造
请坐
奉茶
有一天,祝枝山去访唐伯虎,刚一进门,唐伯虎 就迎上前来说 :“祝兄来得正巧,我刚做了一则 四个字的灯谜,你若猜对了,才能接待你。”祝 枝山笑着说:“猜谜是我的拿手戏,你有什么好 谜,倒要领教。”唐伯虎说:“那你就听着:言 说青山青又青,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缺只 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 祝枝山听完,推开唐伯虎就走进堂中 ,在太师椅 上一坐,然后说 :“唐老弟,先送杯茶来如何?” 唐伯虎一听,知道他已猜中了,就恭恭敬敬地捧 上一杯香茶,笑说:“祝兄猜谜高手,果然名不 虚传!”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基本概念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基本理论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的特点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的差异主要内容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二、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三、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四、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汉语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1、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
2、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zhù),五月生羔;羳(fán),黄肚羊;犙(sān ),三岁牛;牭,四岁牛;豯(xī)(三月小猪)豝(bā)(二岁)豣(jiān )(三岁)。
3、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yuè),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4、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yì)、黥(qíng )、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1、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2、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抢”是“撞”的意思。
今有成语“呼天抢地”即是此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精心整理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汉语通论(二) 单音词,
• 在第三阶段,即复音词阶段: • (1)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 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作为词素看,它们 还留存在复音词里。 • 例:“虑 ”—古代单音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弗虑弗图。(小雅•雨无正) • 现在“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 “考虑”等复音词或“深谋远虑、深思熟 虑”等成语里,不能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 了。
辨析方法
• 1、设置反义词。 贫—富 穷—达 • 2、探源的方法: 对汉语的早期词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词 义的内部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因素:一 种是词的表层使用意义;另一种是词的深 层词源意义。
• 词源的深层意义来源于造词的理据。 • 观察上表同源词,可以看出使用义与词源 义的关系:同源词的使用义不论怎样不同, 包含在其中的意义特点,即词源意义,是 没有改变的。而且,词源意义虽然不在使 用中直接实现,但它对使用意义的特点有 决定作用,非同源的同义词,只在使用意 义上相同,词源意义却不可能相同,用这 个方法可以辨析同义词。
• • • • •
婆娑。 辟易。 (4)非双声叠韵: 滂沱 梧桐
B.结构构词法
• 采用语词组合方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 素组合起来,代表一个概念,构成新词, 这种结构构词词法是最简便的构词方式, 也是最能产的构词方式。
• a.联合式构词法 把两个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语素,联合 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新的意 义。 它是先秦复合词最能产的构词方式。 • (1)名+名—〉名词
• 在联合式中,谓词性语素组合成的复合词 远比名词性语素组合成的复合词多,这是 由于谓词的语义比名词更具有模糊性特点 所决定的。 • 例如“疾”和“病”都指生病,但有轻重 之分,然而轻重的界限是模糊的,“疾病” 连用,泛指一切病痛,已不考虑轻重之分。 • “伤—悲”“荒—芜”“穷—困”都存在 界限模糊的特点,这正是一种“析言则异、 浑言则同”的现象,也是谓词性联合语素 比名词性联合语素容易凝固成词的原因。
古汉语通论复习提纲
古漢語通論復習提綱(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一、二冊)緒論1、古代漢語的定義2、古代漢語的兩個系統古漢語通論(一)1、字典辭書的編排方式2、字典辭書的注音方式3、常用字典辭書古漢語通論(二)1、古今詞義的異同2、古今詞義變化的三種情況古漢語通論(三)1、單音詞、雙音詞、複音詞2、古代單音詞與現代複音詞的比較3、連綿字、曡音詞4、同義連用、偏義複詞5、混言、析言古漢語通論(四)1、本義、引申義、假借義2、字的本義和詞的本義之間的關係3、探求詞的本義的依據和意義古漢語通論(五)1、六書2、四體二用3、形聲字義符和本義的關係4、形聲字義符和部首的關係5、隸變對漢字形體的影響古漢語通論(六)1、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2、異體字差異的表現3、確定異體字的標準4、繁簡字的對應情況古漢語通論(七)1、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2、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常用格式3、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4、語氣詞“也”字的用法古漢語通論(八)1、雙賓語句2、賓語前置句3、古代漢語數量表示法4、古代漢語被動句的常用格式5、古代漢語被動句的表達功能6、語氣詞“矣”的用法7、語氣詞“也”、“矣”的區別8、“焉”的用法古漢語通論(九)1、古代漢語常見否定詞2、古代漢語常見否定詞的用法3、賓語前置句古漢語通論(十)1、古代漢語常見疑問代詞2、古代漢語常見疑問代詞的用法3、賓語前置句4、古代漢語常見疑問語氣詞5、古代漢語常見疑問語氣詞的用法6、古代漢語常見的反問表達格式7、句尾語氣詞的連用古漢語通論(十一)1、名詞用作動詞2、使動用法3、意動用法4、使動與意動用法的區別5、名詞用作狀語6、動詞用作狀語古漢語通論(十二)1、古代漢語常見的人稱代詞2、古代漢語常見人稱代詞的用法3、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複數表示法4、古代漢語人稱代詞使用較少的原因5、古代漢語常見的指示代詞6、古代漢語常見的指示代詞的用法7、代詞“者”的用法8、代詞“所”的用法9、常見的“所”字結構10、代詞“所”和“者”用法的異同古漢語通論(十三)1、連詞“而”的用法2、連詞“以”的用法3、連詞“則”的用法4、“然而”、“然則”、“雖然”的用法5、介詞“以”的用法6、介詞“以”和其賓語的關係7、介詞“於”的用法8、介詞“為”的用法9、介詞“之”的用法古漢語通論(十四)1、句首語氣詞“夫”的用法2、句中語氣詞“其”的用法3、句中語氣詞“惟”的用法4、句中語氣詞“唯”的用法5、詞頭“有”的用法6、詞頭“其”的用法7、詞頭“于”的用法8、詞頭“薄”的用法9、詞尾“然、乎、焉、如、爾”的用法古漢語通論(十五)1、韻例2、《詩經》韻的位置3、《詩經》韻的數目4、《詩經》韻腳的距離5、古韻三十部6、合韻7、叶韻古漢語通論(十六)1、雙聲、叠韻2、中古三十六字母3、上古三十二聲母4、連綿字和雙聲叠韻的關係5、古音通假古漢語通論(十七)1、經、傳、箋、注、疏、正義、章句、集注、集解2、十三經注疏3、十三經注疏體例4、常用訓詁術語及區別古漢語通論(十八)1、《史記》三家注2、《文選》注3、《莊子》注疏4、《四書集注》5、清人十三經新疏6、常用校勘術語[附錄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附錄二]漢字部首舉例。
z古代汉语-通论2词汇解析
第三,重言不等于叠字。 心之所虑,非特知于麤粗也,察于微眇。(管· 水地) 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 (三· 吴· 三嗣主)——本、借字
窃见度辽将军马续素有谋谟。(后汉· 南匈奴) 曲池何淡澹,芙蓉蔽清源。(晋诗· 曲池歌)——异体字 宫室卑庳,无观台榭。(左· 襄三一) 智虑不足以避穽井之陷。(韩· 奸劫弑臣) ——古今字
应该注意: 第一,重言词与构成词素未必具有意义联系。 拟音者与词素意义无关:关关、丁丁、喈喈。 状物者与词素意义可能有关:春日迟迟、杨柳依依;也可能 无关:桃之夭夭、信誓旦旦。 指称者与词素意义有关:燕燕、飞飞。
第二,重言不同于叠用。 行行复行行,与君生死别。(古诗十九首之一) —— 动词叠 用,表示动作持续。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唐王绩:野望)——名词叠用, 表示遍指。
并列复合词的内部排序原则: 第一,以四声为序。两词根若声调不同,大多按平、上、去、 入定其先后。 朋友 安稳 孤寡 寒暑 ——平上(平声不分阴阳) 安定 灾害 优秀 天地 ——平去 登涉 重叠 劫掠 优劣 ——平入 喜好 缓慢 陡峭 毁誉 ——上去 喜悦 抢夺 管籥 损益 ——上入 利益 叛逆 事物 祸福 ——去入
(2)复合词 由不同词根按一定语法关系结合构成。 1)并列复合 两词根平等联合,意义互不制约。 舟船 民氓 雕琢 祭祀 饥馑 壮丽 ——同义并列 古今 阴阳 呼吸 毁誉 刚柔 安危 ——反义并列 股肱 甲兵 干戈 春秋 聪明 将士 ——类义并列
由于词根意义互不制约,故其次序不稳定: 朋友—友朋 险峻—峻险 穷困—困穷
不可“字别为义”是联绵词的意义特征,它导致联绵词书写形 式的多样化,因为不可“字别为义”,字形与意义即逐渐脱 节。 徘徊 盘桓 彷徨 犹豫 犹与 犹预 容与 犹夷 夷犹 逶迤 委蛇 委迟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前(或者从先秦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以前)一直使用;也不是 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意义直到现代才出现。例如:
禽,指飞禽走兽,主要见于汉以前;汉以后,多专指鸟类。 涕,上古时表示“眼泪”,但在汉朝时期比较通俗的文献中, “涕”已经有了鼻涕的意义。 2、古义的保留 我们说一个词古今的意义不同。主要是就常用的、主要的意 义以及单独作为一个词的情形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古义就消失了, 不使用了。有些词义作为词素在后来的双音节词中保留,也有些 词义,在成语中保留。
(二)词义轻重的变化 1、由轻到重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诛,《说文》:“诛,讨也。”指责备、谴责。后引申为惩 罚。现代汉语指杀戮。
诬,《说文》:“诬,加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 引文作“加言也。”)指说话夸大其实。后引申为欺骗。现代汉 语指捏造事实冤枉人。
2、由重到轻 购,《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 “县重价以求得其物也。”现代汉语指一般的买。 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指(捕获到野兽 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指用强力取得,据为己有。现代汉语 指一般的获得。
睡:《说文》:“睡,坐寐也。”指坐着打瞌睡。现代汉语 “睡”,可以是打瞌睡,也可以是卧床睡。
洗:《说文》:“洗,洒足也。”指洗脚。 现代汉语“洗”指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 西。 彊:《说文》:“彊,弓有力也。”现代汉语“彊”指力量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注意:“脸”,古代汉语指脸颊,现代汉语指脸部。不是 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由一个小类上升为所属的一个大 类,而脸颊和脸部不是小类和大类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
有语言文献资料,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
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通论(一)文字第一节汉字的构造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
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
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汉语中就有许多同音词和同形词。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1.表意字:日、出、林等2.表音字:自、我、西、南等3.表音兼表意字:即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不是不可以的。
二.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宋代郑樵《六书证篇》:“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
”清代孙诒让《名原》:“盖书契权舆本于图象。
”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之说。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其实,仓颉造字之说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公ㄙ之相背,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
以教后诣。
”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宋代罗泌《路史》谓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另外,荀子、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学者都相信仓颉作书之说。
对这一问题,近代学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之生,必以寝渐,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然后解之而无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类词尾由语气词退化而成,若未退化,即非词尾,如教材 (2/270)所举《论·泰伯》:“焕乎,其有文章!”“乎”, 感叹语气词。
词汇一
C.加虚词词尾。主要有“以/用、复、当、乃、自”。 郡下劝职,永以康宁。(汉·王莽传上)——永以:永,副词。
故乃:故,连词。他如:“无乃、亦乃、何乃、或乃”等。
词汇一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言语)——正自:只是、 止不过,副词(“正”即“止”字)。他如“乃自、固自、 何自、虽自、既自”等
此数词尾由虚词退化形成,近三十年发现。
词汇一
D.加“子、儿、头”词尾。 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二婢子夹我。(礼记·檀弓下)——
词汇一
B.反义并列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刺客)——说“失”而连及“得”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汉·周勃)——连及“缓”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何进)——连及“成”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刑法志)——
连及“利” 为爱憎所白,复徙苍梧猛陵。(吴志·虞翻传裴注)——连及
“然”本代词,义为“象……的样子”,虚化而为词尾,其 它各字均为其语音变体。“然”类词尾加在形容词、副词 后,习惯称“形容词词尾”,以求简便。
词汇一
B.加“乎”类词尾。包括“乎”、“于/於”、“夫”、 “其”。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庄·天下) 小国之君尚有奋不顾身之臣,况于明天子乎?(史·张敞) 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於不可。(孟·离娄下)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楚辞·离骚)——用夫:
词素结合而成。 A.类义并列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宪问)——说“稷”而连及“禹” 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成三)——连及“馘” 润之以风雨。(易·系辞上)——连及“风” 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连及
“马”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墨·非攻上)——连及“圃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韩·外储说右上)——连及“概” (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史·李将军)——连及
词汇一
❖ 把复音词当作联绵词。 狼狈 主谓结构,最初写作“狼跋”,见《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音制)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 胡。”“跋”,踩。“疐”借作为“踬”,踩。“胡”, 胡垂。依音又写作“狼狈”、“剌癶”、“剌跋”等形式, 字形与意义脱节,于是被误认为联绵词。 狐疑 偏正结构,象狐狸一样多疑。“狐”,名词状语,与 “龙腾虎跃”、“蝇营狗苟”的“龙、虎、蝇、狗”作用 相同,但清代王念孙认为“狐疑”是“嫌疑”的一声之转, 于是被误认为联绵词。
单纯复音词 联绵词:仿佛
复音词 派生词(词根+词缀):忽然
合成复音词 复合词(词根+词根):国家
1、叠音词
词汇一
叠音词由一个字重叠构成,古人称为“重言”或“重语”。
叠音词意义特征 第一,模拟声音。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第二,描写物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词汇一
第三,指称事物。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邶风·燕燕)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汉民谣:刺巴郡太守) 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晋释支遁:咏怀)
C.动宾式 两词素支配与被支配。 更衣 知音 障面 象人 司寇 执事
词汇一
D.主谓式 两词素陈述与被陈述。 沙涨 地震 鸡栖 胆寒 霜降 日出
E.后补式 后一词素补充说明前一词素。 匡正 标明 消尽 斩断 摧弱 持久——结果补充 迫急 忠至 峻极 艰酷 秀特 确切——程度补充
词汇一
(2)偏义复词 并列式复合词中的特殊类型,由一个表义词素和一个不表义
3、派生词
词汇一
派生词由词根加词缀构成。
词根是词义主体,词缀是词的附加成分。词缀在词根前的叫 “前缀”或“词头”,在词根后的叫“后缀”或“词尾”。
汉语词缀不具有普遍性,其作用主要是为词根补配音节,使之 复音化,一般不具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词汇一
派生词构成 (1)词头+词根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为政)——名词前加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小雅·四月)——“烈烈”形容天气寒 冷,郑玄笺:“烈烈,犹栗烈也。”“栗烈”即《豳风·七 月》“二之日栗烈”之“栗烈”。“烈烈”《鲁诗》作“栗 栗”。“烈烈”、“栗栗”,叠音词,“栗烈”,联绵词。 “ 发 发 ” 模 拟 风 声 , 即 《 豳 风 ·七 月 》 “ 一 之 日 觱 发 ” 之 “觱发”。“发发”,叠音词,“觱发”,联绵词。“觱发” 《说文》引作“滭冹”,也是联绵词。
匍匐 扶伏 扶服 蒲服 匍伏 蒲伏
词汇一
联绵词易于误解 ❖ 字别为义。 《尔雅·释诂》:“覭髳(音明蒙),茀(音扶)離也。”郭
璞注:“茀離即弥離,弥離即蒙蘢耳,孙叔然字别为义, 失矣。” 窈窕 扬雄《方言》卷三:“美状为窕,美色为艳,美心为 窈。” 辗转 《周南·关雎》郑玄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集注: “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犹豫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 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斯乃豫 之所未定也,故称犹豫。”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不单独表示意义,因而不可分释。
后使用逐渐推广:
孔甲扰于有帝。(左·昭二九)——普通名词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动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形容词
“有”能否看作词头不可一概而论。先秦“有×”之“有”大 多因节奏需要而加进句子——特别是《诗经》,应视为 “音节助词”,而后代仿词“有×”之“有”属词头。
词汇一
双声:
犹豫 伶俐 蜘蛛
叠韵:
蹉跎 烂漫 依稀
双声兼叠韵:优游 展转 缱绻
非双声叠韵:滂沱 寂寞 浩荡
词汇一
萧瑟 憔悴 峥嵘 朦胧
词汇一
联绵词大多为双音节,写成两个字,但每个字只记录声音,不 单独表示意义,因此:1)两个音节只是一个词素(同时也 是一个词);2)联绵词常有多种写法。
参差 参縒 差参
零丁 伶仃 仃伶
第二,单音词缓读。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豳风·七月)——“壶”字缓读即为
“葫芦”。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逍遥游)——“扶摇”,“飙”之缓读。
词汇一
大 圭 长 三 尺 , 杼 上 终 葵 首 , 天 子 所 服 。 ( 周 礼 ·考 工 记 ·玉 人)——郑玄注:“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终 葵”,“椎”之缓读。
4、复合词
词汇一
复合词由不同词素按一定语法关系构成。
(1)复合词结构类型 五种: A.并列式 两词素平等联合,意义互不制约。 舟船 民氓 雕琢 祭祀 饥馑 壮丽——同、近义并列 古今 阴阳 呼吸 毁誉 刚柔 安危——反、对义并列
词汇一
B.偏正式 两词素修饰与被修饰。 ❖ 前偏后正 强弩 救兵 叔父 南蛮 兆民——定+名 草创 流言 先驱 殊死 无须——状+动 ❖ 前正后偏 炬明 粉白 胆核 钗朵 笔管——+形貌 经奥 婢贱 主上 女弱 家累——+性质 楼望 臣佐 玺封 宫居 津济——+作用 欣抃 喜舞 欢跃 京华 禁密——+状态 日车 法网 权轴 忧灼 悲裂——+比况
古代汉语
通论·词汇
第一节 词的形式与构造
词汇一
❖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义结合体。
❖ 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文字是词的书面记录。
❖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复音词为辅。单音词意义多样, 而且能够构造新词。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词汇一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写成一个字,如:
可能无关:桃之夭夭、信誓旦旦。 用于指称的与单字意义有关:燕燕、飞飞。 第二,叠音词不同于词的叠用。 行行复行行,与君生死别。(古诗十九首之一)——动词叠
用,表示动作持续。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唐王绩:野望)——名词叠用,
表示遍指。
2、联绵词
联绵词由两个无意义音节构成。
根据读音,联绵词分为四种类型:
他如:“难以、因以、可以、所以”等。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僖三十年)——焉用:焉/何,疑问副
词。 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魏志·明帝纪裴注引)——乃复:
乃,副词。他如:“无复、岂复、虽复、况复”等。 就当深入,还道宜利。(魏志·董昭)——就当:即、即使,
连词。他如:“会当、政当、皆当、若当、犹当”等。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魏志·邴原)——
天 走 之于
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音节构成,写成两个或几个字,如:
朋友
将军
君子 忽然 犹豫
秦始皇 如之何 藉弟令 欣欣然
谏议大夫 松赞干布
双音词是复音词的主体。
词汇一
复音词分为两类: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音节代表的一个词素构成;合成复
音词由两个或几个音节各自代表的词素构成。 叠音词:潺潺
第四,指称动作。 去去自无他,奉事二亲,劳心可言?(汉乐府:满歌行)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曹植:野田黄雀行) 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词汇一
应该注意: 第一,叠音词与组成该词的单字未必具有意义联系。 用于拟音的与单字意义无关:关关、丁丁、喈喈。 用于状物的与单字意义可能有关:春日迟迟、杨柳依依;也
他如: 浑—囫囵 孔—窟窿 蜩—蝭蟧、知了 矬—侏儒 天—祁连 第三,模拟声音。 铿锵——模拟金石击打之声。 澎湃——模拟水流冲激之声。 布谷、蟋蟀——模拟鸟虫鸣叫之声。
词汇一
第四,复音词改换字形。 艨艟 艨衝”、“艨艟”,被当作联 绵词。“艨艟”无所谓大小,《宋书·王镇恶传》:“镇恶 所乘皆蒙衝小舰。” 茱萸 名词,一种植物,因果实为红色,称“朱萸”、“丹 萸”。“朱”受“萸”同化,写成“茱”,“茱萸”被当 作联绵词。 觊觎 动词,《说文》:“觊, (音即)幸也。”又: “觎,欲也。”两字同义。“觊”又写作“冀”、“幾”、 “ ”,“觎”又写作“欲”。“觊觎”由于偏旁一致, 被当作联绵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