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精选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精选5篇)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篇1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
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
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 keating老师吧。
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
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记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
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
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
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
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 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
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
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
写到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个光明的明天吧。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心得篇2《死亡诗社》的背景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一所优质教会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
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7篇)
死亡诗社读后感(精选7篇)《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一所谓经典必是值得人们反复温习的。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
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
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和规则是完全对立的。
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
当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学生的所作所为相对传统来说是叛逆的,但这种叛逆行为本身并不是对所有规则的否定与反叛,而主要集中于对教育中僵化、禁锢人的思想部分的抗争。
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
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
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
正如上海世博会,我觉得留给中国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可能正在于培养了中国人的规则意识。
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经过世博会之后,中国人不但懂得排队,而且还能排9个小时的队了。
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
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
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
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
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与其说他在培养学生,还不如说他是在生产一件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推荐死亡诗社观后感8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
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
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
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
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
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
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杀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
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
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
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
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2《死亡诗社》是威尔顿学校的一个组织,而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师,也曾经参加过"死亡诗社"这个组织.基廷给同学们讲说了诗社的秘密,在尼尔同学的倡导下,"死亡诗社"得以重建,查理,纳克斯,米克,卡麦隆等同学热烈的响应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进来,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威尔顿学校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麻烦和不幸在这悄然变化中也随之而来,尼尔参加的<仲夏夜之梦>演出遭到父亲极力的阻拦,纳克斯暗恋上名花有主克丽丝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长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开心的结局.在影片当中,我最反感的尼尔的父亲在关涉尼尔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家长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自己的孩子,都不问孩子是否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某一方面有感兴趣,家长不要去扼杀孩子的兴趣,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基廷老师最好的一点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也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部影片中,我很喜欢这两句话:及时行乐;认不是受契约束缚的奴率.死亡诗社观后感3《死亡诗社》是威尔顿学校的一个组织,而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说的是沉闷严谨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基廷老师。
他与众不同,他鼓励学生撕书,不要受教条的控制,抛弃别人的理论,追随内心的感觉;他告诉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鼓励他们站在象征老师权力的讲台去看周围的东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诉他们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它,做自己想做的事。
与其说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师,不如引用影片的话说,他是孩子们的船长。
在孩子们思想和自由被束缚的时代,他出现了。
他是伟大的船长,带领迷茫的灵魂穿过层层迷雾,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并无所畏惧去表达自己。
何为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从来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雕琢心灵的米开朗基罗,一刀一刀用爱雕刻完美的大卫。
江湖时代,高手苦练,只为达到最高境界。
依我之见,从学生爱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师就是个教书的。
他踏着铃声而进,例行公事上课,不管你学到了什么或你什么也没学到,在他看来,老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与爱无关,你的分数只是他的工作绩效。
对于他,你不爱也不恨,他对于你也不痛不痒。
你是学生,他是老师,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师是有爱的。
只是他爱你的方式太严格了。
他怕你学不好,于是给你定了无数的“宫规”,例如要提早十分钟上早读,写错格式作文就没有分等等,你还是学生,没办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天敌一样。
当你深夜还在赶作业时,我想你不会爱他。
这类老师是负责任的,或许多年以后你不会再抱怨他的严格,甚至有点感激他的严格。
但是,当你还在他的手下混时,知识对于你,只是被接受,或许你学的很好,但你并没有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这个世界。
观死亡诗社有感8篇
观死亡诗社有感观死亡诗社有感8篇观死亡诗社有感1在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为四大支柱的贵族男子学校中,几个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岁左右的男生们,总结的四大支柱却是“嘲弄、恐怖、颓废、排泻”。
反应了年轻人对身处其中的学校教育现状的扺触与无奈。
尼尔的父亲强迫他放弃自己喜欢的、课余校史年鉴编辑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医学院,他的争取立即被父亲的恩威并重镇压了,他甚至没有太多的难过,说明年轻人成长中被强制、无自我的现象普遍而深远,观者对学生有点同情。
学校来了一名新的英语老师基丁,他曾经是该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因为在该校受过学生们正在受的传统教育之苦,他理解学校教育缺失的是什么,理解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人需要的是什么,他实施了与传统教育相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他让学生撕了课本上的序言,认为序言中对诗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读僵化,诗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
这一撕掀倒了权威、解放了思想,让学生不是用观念去理解诗,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诗。
他让学生在课堂上站到讲台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引导循规蹈矩的学生托德发现内心的激情,语言的诗意。
他让几位同学一起走步,最后他们走向一至而围观同学也鼓掌击节,以此告诉学生每个人本来是独特的,但坚持自己不容易。
他告诉学生: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诗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时行乐,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唤醒了学生们内心压抑的自我,他们效法老师年轻的时候成立了死亡诗社,个别同学甚至冒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在校报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建议学校招女生。
尼尔在基丁的鼓励下,说服了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
学生们个性得到张扬,激情得到释放。
他们爱戴让他们的生命有新的体验的基丁老师,称他为“船长,我们的船长。
然而,校报发表传统教育者认为不堪的文章的风波未平,尼尔又因不堪忍受父亲要他转学上军校的强制安排自杀。
尼尔的父亲认为尼尔的死与基丁的影响有关,向学校提出控告。
在学校调查这件事时,死亡诗社成员发生分化,有人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老师头上,有人被迫在调查报告上签字,基丁老师被学校开除。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范文5篇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传统教学和以人为本的反传统教学冲突的影片,很有观看意义。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死亡诗社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1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要过的人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诗在远方,也在生活。
倘若诗可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等级,那么其已不能称为艺术。
在我看来,艺术在于令人体会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远方,勾起人生的憧憬。
艺术从未有等级之分,其价值也因人而异。
诗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诗意地生活。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这是《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梭罗大概也赞成的吧。
Carpe diem或许是死亡诗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当下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做到。
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那么也要接受诗的抑扬顿挫。
基廷教授选择了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尔选择了《仲夏夜之梦》,也意味着父亲的愤怒和反对。
可是,一个是笑着离开的,一个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尼尔的死,部分原因在于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于教授。
基廷教授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学生们开始站到讲台上,换个角度去看生活。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及时行乐的度,接受得了诗的跌宕。
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
其实电影本身是在抨击规范化的教育模式,规范化不好吗?不见得如此。
规范化的教学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我们是无法抛弃这种模式的。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死亡诗社》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领衔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
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
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
他让学生撕前言,捂住学生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
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害羞,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
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
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
虽然结局以学生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
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
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2《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无法说出的无奈。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
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
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
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
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
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
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
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
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
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
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
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
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
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每次大家欣赏完一场影片后,肯定有不少启示,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人们在观看完一部励志影片后,一定都有认真写好观后感,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选20篇)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选20篇)观死亡诗社有感篇1(一)天才的导师,伟大的基丁。
基丁,就是千里马,而世间缺少伯乐,平庸的我们反而视他为另类,视他为洪水猛兽,一群庸才自以为是,反而把责任归咎于基丁身上,这是天大的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可能并不是他们故意犯的,在他们平庸的脑袋中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
他们没错,错在他们太平庸,平庸到根本就分不清对错。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上演,只不过平庸的我们不知道,发现不了而已。
基丁很可贵,基丁是个宝,基丁很难找,基丁很稀少,而相反地,现实中,《小孩不笨2》中的华文老师却无处不在,多如牛毛,让我如何是好。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再平庸,所以,学习,对每个平庸的我们来说是非常需要的事情。
让我们彻底变得不平庸,很难,但我们尽量努力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要变得不再平庸,尽量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少犯错误。
家长少一点错误,孩子就少一份伤害!让知识充实大脑,下次遇到基丁要一把抓牢,最起码不会愚蠢地把他赶跑。
最不济也要向他学习怎样带领孩子向前奔跑。
(二)亲手杀子,错不自知,迁怒他人,冤枉基丁。
片中案情略过,不想多谈。
只说说自己的感悟。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因为我爱好摸索,喜欢研究,长大后从事的也是技术行业,虽然我没能如愿当上科学家,但我觉得我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正确的。
虽然在我所从事的行业小有名望,但没能当上真正的科学家,对我来说是遗憾的。
自从有了孩子,特别是当我感觉到孩子的有些个性与爱好和我类似时,我心底没有达成的梦想就想让孩子来实现(可能这也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吧)所以我给她的定位也是当科学家。
自从小学高年级以后,我就经常与孩子谈论理想,告诉她我对她的期望,可她的想法是不想当科学家,只想当作家。
此时我就会在她面前大谈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列举一些科学家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例子,科学的实用性等等给她听。
可她却始终坚持自己要当作家,不想当科学家。
慢慢地现在上初中了,再经过几次家长课过后,现在我也想通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在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为四大支柱的贵族男子学校中,几个被家庭寄予厚望的17岁左右的男生们,总结的四大支柱却是“嘲弄、恐怖、颓废、排泻”。
反应了年轻人对身处其中的学校教育现状的扺触与无奈。
尼尔的父亲强迫他放下自我喜欢的、课余校史年鉴修改工作,要他一心一意考医学院,他的争取立即被父亲的恩威并重镇压了,他甚至没有太多的难过,说明年轻人成长中被强制、无自我的现象普遍而深远,观者对学生有点同情。
学校来了一名新的英语教师基丁,他以往是该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因为在该校受过学生们正在受的传统教育之苦,他理解学校教育缺失的是什么,理解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人需要的是什么,他实施了与传统教育相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他让学生撕了课本上的序言,认为序言中对诗的思想性、哲理性的解读僵化,诗本身就是生命的歌唱。
这一撕掀倒了权威、解放了思想,让学生不是用观念去理解诗,而是用生命去感悟诗。
他让学生在课堂上站到讲台上,引导学生从不一样角度看世界。
引导循规蹈矩的学生托德发现内心的活力,语言的诗意。
他让几位同学一齐走步,最终他们走向一至而围观同学也鼓掌击节,以此告诉学生每个人本来是独特的,但坚持自我不容易。
他告诉学生:文字和思想能改变世界,诗才是生存的原因,人生很短,及时行乐,活出自已。
基丁的新教育唤醒了学生们内心压抑的自我,他们效法教师年轻的时候成立了死亡诗社,个别同学甚至冒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在校报上以死亡诗社的名义提议学校招女生。
尼尔在基丁的鼓励下,说服了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
学生们个性得到张扬,活力得到释放。
他们爱戴让他们的生命有新的体验的基丁教师,称他为“船长,我们的船长。
然而,校报发表传统教育者认为不堪的__的风波未平,尼尔又因不堪忍受父亲要他转学上军校的强制安排自杀。
尼尔的父亲认为尼尔的死与基丁的影响有关,向学校提出控告。
在学校调查这件事时,死亡诗社成员发生分化,有人为求自保把一切算在基丁教师头上,有人被迫在调查报告上签字,基丁教师被学校开除。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_1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
从来没有和孩子进行等位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欢的东西。
以一位长辈的口吻强势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去做自己强加给他的事情(真想一个巴掌甩过去)。
尼尔妥协了。
结果尼尔开枪自杀,父亲和学校却把责任推给了尼尔的老师,一位对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启发的好老师。
“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
(台词)“殊不知家长的逼迫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
“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
(台词)”不知道多少家长以此为由进行着无形的杀人行动。
我想很多老师和家长应该都没有想过,逼迫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利益至上的长远目光我是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可以理解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谋求好的发展而迫使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学习。
但我更想说的是,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活到八十岁的人七十岁退休也还有十年时间是脱离自己的工作的。
而对生活的热情和理解才是一辈子的。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赚钱,赚很多钱,赚更多的钱。
”听到这样的回答如何不让人难过。
物欲已经超越精神世界而称霸了吗?那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闻说到某某学校某学生跳楼自杀,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深层原因。
学习压力大的背后是什么,元凶就是这些自以为是为了学生和孩子好的家长和老师。
为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无法避免的是在求学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学这学那,我的专业也是我自己喜欢和热爱的。
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的学子,我可以深深的体会到,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心酸。
希望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仍然骇人听闻。
《死亡诗社》观后感2初看影名,第一反应是电影剧情可能会比较悲凉凄惨,但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带给我的却是震撼与感动。
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5篇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
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
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
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
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
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
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
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
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
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通用8篇)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通用8篇)《死亡诗社》的观后感(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死亡诗社》的观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1《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
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
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
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
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
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
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杀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
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
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
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
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2《死亡诗社》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节的打造都十分着力,让观者领会到探索生命本质的热情,仿佛纵身一跃就走出阴霾,获得新生,有时,想要的没那么复杂。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日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观后感内容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死亡诗社观后感内容一最初以为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诗诗人的电影,看完后才发觉与诗无关。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维命题。
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了追求他们的独立思想,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自杀,一个被开除,其余的放下自我坚守的阵地。
死亡诗社反映了两个截然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传统,荣誉,纪律,优越被作为校训长期钳制着学生的思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学生私下的反叛承诺,恐怖,颓废,排泄,一个体现了自由的梦想世界,那么,作为这两个世界联系点的基丁教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翱翔的勇气和向往翱翔。
但对传统与纪律的颠覆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旨,影片以尼尔自杀,基廷被革职,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终.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答应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
基丁最终被开除的命运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对于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人,应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我却只能永远背负着恶名,默默舔犊着自我的伤口。
他被传统打败,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日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学校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些题目都能够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教师,由于他的教育聪明;由于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教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
从来没有和孩子进行等位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欢的东西。
以一位长辈的口吻强势要求孩子放下自我的爱好去做自我强加给他的事情(真想一个巴掌甩过去)。
尼尔妥协了。
结果尼尔开枪自杀,父亲和学校却把职责推给了尼尔的教师,一位对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启发的好教师。
“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
(台词)“殊不知家长的逼迫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
“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
(台词)”不明白多少家长以此为由进行着无形的杀人行动。
我想很多教师和家长应当都没有想过,逼迫自我的学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利益至上的长远目光我是真不明白该如何评价。
能够理解他们为了让自我的孩子谋求好的发展而迫使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学习。
但我更想说的是,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活到八十岁的人七十岁退休也还有十年时光是脱离自我的工作的。
而对生活的热情和理解才是一辈子的。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赚钱,赚很多钱,赚更多的钱。
”听到这样的回答如何不让人难过。
物欲已经超越精神世界而称霸了吗?那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闻说到某某学校某学生跳楼自杀,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深层原因。
学习压力大的背后是什么,元凶就是这些自以为是为了学生和孩子好的家长和教师。
为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无法避免的是在求学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
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学这学那,我的专业也是我自我喜欢和热爱的。
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的学子,我能够深深的体会到,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心酸。
期望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仍然骇人听闻。
《死亡诗社》观后感2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通用12篇)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通用12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
”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
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
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
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
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
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
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
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
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死亡诗社》观后感2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教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4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1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
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CARPE DIEM 及时享乐,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
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必将凋零!“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
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
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
(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
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
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
2022教育意义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通用20篇)
教育意义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教育意义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意义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1那天加厚老师在电话里跟我提到电影《死亡诗社》,因为他知道我酷爱惠特曼,而《死亡诗社》里主人公也酷爱惠特曼,并大量引用他的诗句。
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电影,有同样的印象。
但那时还是录像带时代,我租的录像带很不清晰,而且不完整,所以没有看得太明白。
昨天我在电视里点播了这部电影,又认真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教育电影。
教育电影是教育叙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我看过好多部国外的教育电影,但国内的教育电影似乎没有印象。
现在想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或教育工作者没想过也拍一两部教育电影呢?从教育电影来看,国外的教育也遇到我们在国内同样的困惑,似乎也比我们先进不了多少。
例如,我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被大学录取,感觉抬不起头,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就伪造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还虚构了一个该大学的网站。
没想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高中生也需要一份这样的假录取通知书。
于是,这帮假大学生索性弄假成真,在一个废弃的工场里开办了一所大学。
在这所他们自己办的大学里,他们自定课程、自请老师、自我教育,把大学办得有声有色,最后居然战胜了临近一所名牌大学的挑战,成功赢得了办学资格。
这部喜剧电影表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假期里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可惜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XXX 的奇异世界》之类,讲的是一个多动症儿童如何让学校和老师烦不胜烦,几乎要将他开除。
甚至他的班主任老师也因为他的顽皮而受伤住院。
后来,临时接替班主任的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他懂得如何发挥多动症儿童的长处,因材施教,让孩子转变了学习态度,也让老班主任转变了对孩子的看法。
这部电影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强求一律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个性化教育才是正确之道。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死亡诗社》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死亡诗社》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一)《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
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
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
他让学生撕前言,捂住学生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
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害羞,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
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
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
虽然结局以学生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
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
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二)电影《死亡诗社》是北美高中的电影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高的评价。
电影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贵族学校,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可是新来的基廷老师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无法说出的无奈。
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musttellyouwhatIfeel!”他的父亲说“Telluswhatyou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
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
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
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
生命的价值。
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
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
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
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
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
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
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2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
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
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
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
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
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
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
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
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3
刚才看完了电影死亡诗社很受触动,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看了开头,以为是很普通的校园青春剧,但是,整部电影在尼尔父亲出现在剧院那一刹那改变了。
变得无比沉重。
在我看到尼尔那无助的眼神的时候,在我听到他说nothing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要想尼尔那样,顺从父母的意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我们自己的思想呢?没错,父母们是爱我们的,是为我们好。
但是,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显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
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
就像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关于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较深,我也讲不好。
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说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会签的,这是实话。
我绝对不会像卡麦隆那样背叛诗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会为此而退学。
我想,换了我,我也会踩在桌子上,大声的喊一声captain,mycaptain!我坚信John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还有,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结尾和闻香识女人太像了!
最后用电影里面的一首诗来结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观后感4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
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
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
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
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
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
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
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
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
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