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_2013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案标题:《论语》第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第十二章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孔子在这一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3.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他们的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论语》第十二章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孔子在这一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在这一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他们的行为准则。

教学准备:1.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作业本、笔记本。

3.相关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预习 (10分钟)学生阅读于学的作业,预习《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并记录下个人的疑惑和问题。

Step 2 导入与展示 (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是图片,呈现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Step 3 理解文本 (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并进行逐字解读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个人观点。

Step 4 探讨思想观点 (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在这一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包括“不以教书,以方式”,“言不可道,道不可名”等等。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阐述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Step 5 思考品德修养 (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孔子在这一章所强调的品德修养,包括“君子”、“德行”、“仁义”等等。

教师提出一些列问题,如“作为一个好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Step 6 运用技巧 (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论语》第十二章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如用字精练、句式简练、比喻手法等。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对比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Step 7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和重点,梳理出《论语》第十二章在思想观点和品德修养方面的核心要点。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论语》整本书,细细揣摩、梳理串联,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来明晰书中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孔子主要思想及其框经验,明确研习任务
1.回顾经验:筛选归纳,内引外联。
2.明确任务:探究“仁”和“君子”的内涵。
二、解答质疑,理解孔子之“仁”
1.缘形索义,推测“仁”的本义。
2.答疑解惑,辨析“仁”的真谛。
(1)心怀仁德就不会感到忧愁了吗?
(2)国君暴虐,臣子若忠君则不爱民,仁者该如何自处?
三、解答质疑,理解孔子之“君子”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缘形索义,比较“仁”“君子”本义与孔子之说的差异,认识儒家对其内涵的发展。
2.通过内引外联、辩证分析,解答自身困惑,从而获得了对关键概念更为深入和质实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使用内引外联的方法,梳理课内外文本信息,解答预习中产生的具体困惑。
教学难点:
在解答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仁”“君子”的抽象准则。
2.在内容上获得结论:仁者克己复礼、不忧不惧。但“仁者无忧”并非是说仁德之人永远无忧无虑,而是强调其言行坦荡因而问心无愧。“仁者好礼”也不意味着僵守四勿、愚忠一君,而是要带着真挚爱人之心,灵活变通地合宜处事。“君子”自省修身,谦逊爱人,礼乐治国。但“君子”并不追求衣衫褴褛、口舌笨拙,而是爱财有道、言行一致,“文质彬彬”也不是要我们拘泥于外在的和顺温雅,其核心要求在于表里如一、澄澈真实。
1.缘形索义,推测“君子”本义。
2.答疑解惑,提炼“君子”原则。
(1)非衣衫褴褛、口舌笨拙者不可为君子?
(2)“文质彬彬”是怎样的境界?
四、获得结论,形成小结
1.在方法上形成小结:聚焦于看似熟悉的概念,边阅读边思考,提出具体问题,而后联系与此话题相关的更多章句,形成一个框架体系,从而获得了对关键概念更为质实的理解,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关于“诗”的章句,进而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

2 .理解孔子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从而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及美学原则,以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深入理解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观。

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例证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诗'”。

教学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一:理解孔子以《诗》教的相关背景。

学习了《论语》中的“学”,大家知道孔门弟子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吗?☆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 这句话中的“文”指先代典籍。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

那么,先代典籍具体指什么?周代人是特别重视《诗》的教与学的。

《诗》是结合着歌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流行于春秋贵族阶层的,《诗》是外交场合的交流语言,也是道德教化、政治教化,以及提升智慧、培养人格的主要教材。

《诗》与礼、乐结合,借助艺术形式的诠释,就成了礼仪教化的理想载体,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

“诗教”也因此逐渐成为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周代雅乐制度渐废。

孔子欲恢复周代礼乐制度,于是删《诗》《书》,定礼乐,晚而赞《易》、修《春秋》,至此,孔门之教得以确立。

☆子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罕》)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鲁哀公十一年冬(公元前484年),孔子自卫反鲁。

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

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

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朱熹的注释有两个知识点需要了解,其一是诗乐在鲁国有留存,但是有缺失,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参互考订,找到了很多补阙内容;其二是孔子到晚年发现自己的治国理念难以推行,最后回到鲁国,开始了自己教化民众,修订诗乐的工作。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一:12 《论语》十二章(教案)】12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理解文章大意,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 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某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 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 讲解法:讲解重点字词和文言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1. 播放孔子讲学的视频片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提问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7 分钟)1. 孔子(公元前551 年-公元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20 篇。

(三)朗读指导(15 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礼貌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资料。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两个课时四、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十分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以前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精选5篇】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欢迎阅读!论语十二章语文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片段。

2、学生谈感受。

3、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4、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孔子和《论语》)2、浏览相关资料(PPT幻灯片)并讲解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学还知道老子、庄子、墨子等古代先哲。

那么“子”是他们的名字吗?结合你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知道“子”的含义是什么?4、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练读。

3、生代表范读,生互评。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释,导入此知识点。

5、由此知识点导入“举一反三”,继而引入《论语》在学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阅读课文,4人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哪几章是与学习有关的?同时指导学生试着翻译相关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实。

3、精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文章并思考,六章内容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五、总结提高从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到那些启示?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论语十二章篇二中学导学案第周第课时科目语文课题10.《论语》课型新授备课时间:.9.14主备人:张亚亚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 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学习目标】复习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知识,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具体包括: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的精神风貌;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指导;
举例:在“仁者爱人”一句中,“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仁”不仅是关爱他人,还包括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这一概念。
又如,“君子务本”中的“本”指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原则,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论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时可能过于局限于某些方面,导致学生的思考不够全面。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将在提问时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更广泛的思考。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论语》教学中,既要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内化与践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使他们能够在《论语》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中关于仁、礼、信等的基本概念。例如,“仁者爱人”中的“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这些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十二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并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掌握阅读、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掌握阅读、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论语》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而引出课题《论语》十二章。

2.知识点讲解:(1)字词解释:教师针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包括读音、含义、用法等。

(2)语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和思想内涵。

(3)《论语》相关知识:介绍《论语》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4.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教师组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2)作业:布置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进行阅读理解题的练习。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教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2.互动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论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有关论语十二章原文以及翻译哪里有呢?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阅读》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的十二章经典语句,分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些章节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古文,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内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导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孔子的学习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其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仅仅讲解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例如,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的重要性。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篇一:论语十二章 2013人教版经典教案】10.《论语》十二章马鞍山成功学校王香【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爱人”是仁的核心,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

二、仁之本:孝悌请翻译下面的章句,思考:如何理解孝悌是“仁之本”?PPT6【翻译】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悌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悌该是仁道的根本吧?”【教师解说】亲也。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

(《说文解字》)善兄弟也。

(《说文解字》)圣贤施教,以孝为本。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礼记·大传》云:“上治祖祢,尊尊也。

下治子孙,亲亲也。

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礼义,人道竭矣。

”)“孝”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但并未占主流地位。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以来的“孝”观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开创了儒家系统的“孝”思想。

孔子学说最核心的就是“仁”,认为“仁”的根本要求是“爱人”。

而“爱人”之情首先是亲情之爱,即“孝”。

“孝”是“仁之本。

孔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孝是每个人的天性,《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指的是仁,仁是古代智者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看来,仁与孝是本与道的关系,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君子做人治国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注释是,以孝悌为(是)仁之本。

第二种注释是,孝悌是行仁之本。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1.由孝达仁移孝于忠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

孔子的孝强调子女对于父辈的尊敬,在亲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尊尊、长长的重要性。

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自主学习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3、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4、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
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四、归纳拓展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用
5.特殊句式
五、达标测评
1.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2.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
二、自主学习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三、合作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归纳拓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达标检测
1.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2.完成《配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