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1-8章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

人格心理学笔记总结 - 陈会昌第一章绪论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超越常识的分析能力;若主试客观上不是那么熟练,可以从主观上设立一些有目的的观察指标。

(二)、自然实验法(三)、测验法(四)、个案法(五)、相关研究法二、对人格的理解1、定义: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2、各理论党派对人格的理解(1)、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理论)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2)、特质理论(核心理论之一)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和心理过程决定了人格的个别差异。

(4)、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认为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

人格由我们经历的事情所构成,它是行为的习惯系统,而行为则是由环境造就的,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不同,我们的人格也不同。

如何认识各种人格理论对人格内涵的认识? A、有关遗传和环境假设的回答;特质理论回避了这个问题;遗传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都强调了遗传的作用;社会学习和人本主义则强调环境决定人的行为或者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造成了人格的差异。

B、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很多行为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控制;行为主义则认为人们是能够理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原因的;特质理论则从个体自我报告的资料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清楚地报告出他们的社会焦虑水平,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人本主义认为没有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同时也认为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C、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他是我们面对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斯金纳认为自由只不过是个神话而已;人本主义更多地考察个人的选择和责任感,并把这些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精神分析则一般不采取绝对化的立场但他们强调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意识机制;在个人态度上应该把人格理论理解为各种人格理论的相关物,究竟哪种人格理论更重要取决于你个人研究的需要和目的;第三章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主要著作:《梦的解析》《日常工作中的心理病理学》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格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说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功能性【答案】C【解析】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

2.以下概念与个性特征内在联系相对较低的是()。

A.应激反应B.特质应对C.A.型行为D.客观事件【答案】D3.人格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说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功能性【答案】C【解析】独特性指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

整体性是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功能性指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4.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特征属于()。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答案】A5.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答案】C6.()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

A.品质B.人格C.性格D.气质【答案】C7.下列属于胆汁质特点的是:()。

A.有耐性B.易冲动C.活泼D.好交际【答案】A8.人生观和世界观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范畴?()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答案】A9.勤奋与懒惰属于()。

A.气质特征B.能力特征C.性格特征D.意志特征【答案】C10.某人动作缓慢、平和、执着、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其气质属于()。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一、什么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一)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源于沙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催眠术)2.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3.评价优点: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能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缺点:(1)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难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别人重复和验证(二)相关研究1.涵义: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2.代表高尔顿(个体差异、测量和遗传)卡特尔(把人格单元或特质作类型划分)艾森克(通过对问卷项目的反应进行因素分析)3.评价优点:(1)容易操作,省时,短时间可获得大量数据(2)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3)可以研究一些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三)实验研究1.涵义: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2.代表冯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3.评价优点:实验取向在很多方面代表了科学思想,因果关系缺点:实验情境的局限性(避免不了人为性)人格元素之间纷繁关系研究上的局限(四)综合取向实例:1.A型行为模式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测量-实验验证启示:共同的科学目标,不同的研究途径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一、人格结构1、意识:可觉察的心理活动,只占很小的部分,弗洛伊德不予重视。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第一章绪论1、识记:当心理学词典中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中国古代的人格思想和现代的人格研究概况:分为四种:1 阴阳五行的气质类型个性说2习与性成个性说3性品德个性说4 物情不齐个性说。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人格心理学得到发展。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两部人格结构模型,一个是潜意识系统,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后来改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气质理论及当前动态:“四液”说即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的社会起源理论。

活动一人格理论。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高级活动类型学说、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人格研究的各种方法:1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2、领会:各种人格定义的优点与不足;书本4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的含义:1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2人格具有稳定性,还具有或塑性3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4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

人格的三秒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3狭义的人格不包手智力各理论的主要观点:人性论:向善,向恶,不为,各个理论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各种方法的过程及优缺点:22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1、识记:(1)人格动力: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的作用。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又为某种目的而消耗能量。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包括饥、渴、性等本能。

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

表现为自杀等动机,破坏等动机。

(2)人格结构: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 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概论ppt课件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概论ppt课件

三、活跃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从20世纪30年代以社会精神分析学派人格 理论的产生和人格测量的兴起为标志,直到20 世纪50年代被称为人格研究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发展速度快 2.研究范围广 3.理论纷争激烈 四、平稳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受系统科学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开始进入平稳阶段,学派间 的纷争趋于缓和。 这一时期的特点表现为: 1.人格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2.强调自我研究 3.当前人格研究的几大趋势: A. 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B.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C. 人格认知理论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一)人性论与人格心理学 (二)人格心理学思想 1、儒家人格心理学思想 2、道家人格心理学思想 3、佛家人格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一、孕育期(公元前5世纪——19世纪中期) 1.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 性善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性恶论:奥古斯丁、霍布斯 白板说:亚里士多德 2.关于人格结构 柏拉图:理性、意志、欲望三因素合成说 亚里士多德:营养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 理性 的灵魂

教学课题: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起源、 历史,研究方法;理解人格的概念、对象,掌握 人格理论模式及其要点。 教学材料: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2007第二版, 张海钟主编《人性人格人生—现当代心理学视野 的理论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教学难点:人格心理学起源、历史 教学重点:人格理论模式 教学形式和方法:采用班级上课制下的师生互动、 讲解讲演、相互问答、自学讨论等形式方法。 教学时间和安排:共计安排5学时,每学时一节。 第一节讲解讲演人格心理学对象任务;第二节讲 解讲演中国人格心理学;相互问答西方人格心理 学历史;第三节讲解讲演人格心理学理论;第四 节五节师生互动人格心理学方法并简单介绍老师 看法。

人格心理学课件-绪论

人格心理学课件-绪论
本性天生是恶的
善恶混在一起
人性论方面
a. 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理性
b.亚里思多德、赫尔巴特:中性 C . 基督教:原罪说
霍布斯:人性本恶 d.人文主义:欲望、情感的合理性
卢梭:人性本善
二 人格结构
• 神经心理结构。 • 整体人格结构观。
三 人格动力
• 内在驱力特征 • 什么影响行为? • 如何影响行为?
c.亚里斯多德:知德与行德相结合
五 人格成因
先天与后天 内因与外因 遗传与环境
六 人格改变
• 如何变: • 条件? • 过程? • 内容?
七 人格测量
自陈法、投射法、观察法、情境法、实验法
人格分类方面
恩培多克勒 希波克拉底 盖伦 康德
四根说
四液说
气质类型
人格观察评估方面
亚里斯多德 形相说
鲍多 弗朗茨.加尔
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 (一)价值 • 1 确定学科框架 • 2 指导实践研究 • 3对研究者的思维起过滤作用 • (二)如何认识理论 • 1 人格理论是人类思考的工具 • 2 对理论的偏重 • 3 敢于使用理论 • 4 如何使用理论 • 描述、解释、预测
第3章 人格界定
第一节 什么是人格
人格概念的来源: 人格(personality---面具 (persona) 西赛罗(古罗马)
笔迹学
颅相学
第三节 人格 (一)人格的一般模式 • 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一般性规律 • (二)人格的差异模式 • 个体心理差异
二、人格研究途径
• (一)人格的理论研究 • (二)人格的实验研究 • 1特殊规律研究策略 • 2一般规律研究策略 • (三)人格的临床研究
第二节 人格研究的主题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心理学笔记第二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消极假设人性是消极的是本能的是欲望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1.潜意识理论(早期)哈特曼《潜意识哲学》理论→实践在另一个强大的刺激来临时会打破以前的较弱的刺激(1)意识:一般情况下人能够感知到的精神生活,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

(2)前意识:一般情况下,感知不到,但经过努力的回忆和别人的提醒等仍能够感知到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生活。

(3)潜意识:一般正常情况下,人所不能感知到的精神生活。

潜意识理论反应了弗洛伊德受到哲学的因果论的影响.潜意识决定了人的最根本的行为。

2、人格的理论结构(晚年)(1)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我,是与生俱来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的。

快乐原则(2)自我:是现实环境的反复教化之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化了的本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

力争回避痛苦有想获得满足。

(现实原则)(3)超我:(理想自我)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发展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按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正常情况下相对处于平衡状态(道德原则,理想自我,至善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很大取决于童年时期的经历。

3、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蒋人是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时最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

4、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要求。

(1)本能:最原始是为冲动或本能是人生命最基本的要求。

①本能的原动力:力的大小或能量的多少,本能所具有的力,其大小有本能所拥有的精神能量的多少决定。

②本能的目的:需求满足和消除紧张③本能的对象:能够减少或消除身体欠缺的经验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④本能的来源:身体的状态或需要的欠缺。

人格心理学 第六版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人格心理学 第六版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2)意识决定行为还是无意识决定行为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遗传影响
生物学派 特质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认知
环境影响
无意识 决定因素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生物学 人本主义 特质 认知
意识决定
决定论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精神分析 特质 认知 生物学 人本主义
四、人格与文化
心理学者近来逐渐认识到,文化在理解 人格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格是 存在于文化背景中的。
五、人格: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什么是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 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它不同于内隐人 格理论, 格理论,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人格特征的判断 和推测。这种理论是不知不觉形成的,是片面的、 和推测。这种理论是不知不觉形成的,是片面的、表 面的。 面的。而人格理论力求对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做出一致 性的解释,对不同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说明; 性的解释,对不同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说明;它不仅要 说明一个人现时的或过去的行为, 说明一个人现时的或过去的行为,而且力求预测其未 它不仅停留于推测, 来;它不仅停留于推测,而且力求以实证资料加以检 经得起实践检验。 验,经得起实践检验。
六、小结
1、人格心理学在人群中受到的关注是不同的。关于人格,尚没 、人格心理学在人群中受到的关注是不同的。关于人格, 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在本书中, 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在本书中,我们把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 式和起源于个体内部的人际过程。 式和起源于个体内部的人际过程。 2、大量的人格理论归为六个一般类型: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 、大量的人格理论归为六个一般类型:精神分析流派, 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和认 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流派和认 知流派。 知流派。 3、一个人所处的文化氛围对个人的人格有影响。 、一个人所处的文化氛围对个人的人格有影响。 4、更好的了解人类的人格,不仅仅需要理论研究。因此我们要 、更好的了解人类的人格,不仅仅需要理论研究。 考察每一个流派是怎样被应用于实际生活的, 考察每一个流派是怎样被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个流派怎样进行 人格评价,此外还将介绍与应用问题有关的一些研究, 人格评价,此外还将介绍与应用问题有关的一些研究,以及理论 所派生的一些问题。 所派生的一些问题。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师保国Email:baoguoshi@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凶杀、战争、弑师)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自杀,做决定)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什么是健康人格?(不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抽象画?小说?问卷)怎样改变异常行为?(抑郁;焦虑;强迫)等等(飞跃疯人院)归结起来,人格研究的主题:1、人性哲学(Humanistic Philosophy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6、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7、人格测量(personality assessment)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掌握其它心理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录像、讨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

充分利用学员的主动性实施互动教学,创造积极的讨论、学习氛围。

成绩考核平时成绩(40%)与期末成绩(60%)结合。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讨论发言、期中作业的情况。

《心理学》第八章考试重点

《心理学》第八章考试重点

第八章人格本章重点: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2、人格的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人格差异的表现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5、人格理论6、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系统:某时刻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结构制约和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

作为动力体现在所有活动中。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属于人格的核心内容。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意识概念: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007.7)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2007.4)13,俗话说“江山易改,察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A.独特性B,复杂性C.稳定性D,综合性(2007.7 名词解释)人格(2009.7 简答)29、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007.7 论述)3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二)系列型与同时型:左脑优势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其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逐步分析,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展开全文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1、人格的定义(教材)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格心理学是以认识和研究人的人格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人格构成与表现、人格产生与发展、人格培养与提升、人格适应与矫正等方面规律和机制的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学习人格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①树立正确观点②明确学习目的③注意方法5、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科学背景和哲学背景。

社会背景为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需要,科学背景为其产生提供了条件,哲学背景则奠定了相应的方法论基础。

6、人格心理学诞生的主要标志:一种观点认为: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应首推弗洛依德,其主要标志应是1900年《释梦》的出版。

7、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根本特点:①以人性为核心②把人性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依据③以实证的方法为基本方法8、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趋势:①经典理论的修正②小型理论的出现③研究方法的融汇和改进④理论研究中的认知趋向⑤相互作用论的思想倾向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什么是人格理论(教材)2.人格理论的制约因素:①人性观②研究策略③个人因素和文化因素3.人格理论流派(教材)4.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教材)5.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教材)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格研究(personality research)——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人格研究的重要性:赋予理论生命、延伸或修改理论;决定一个理论的效用和周期二、人格研究的研究过程(一)观察和描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二)理论和假设: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通过推论做出假设,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多个变量之间的预测(三)检验假设:理论本身无法验证,通过检验假设来支持或反对该理论三、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取向)许多人格理论常受到批评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基本概念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

含义见下。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基本问题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的性质:第一、整体性(形诸于外,蕴蓄其中。

)第二、独特性第三、稳定性(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第四、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3、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4、人格理论体系及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00年,弗洛依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新精神分析(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行为学习论(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社会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凯利)5、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方法:投射测验、自陈测验、行为评定)6、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唯一从整体层面上研究人的心理、探讨人性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相关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人格心理学(根据考纲整理的考点)

人格心理学(根据考纲整理的考点)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概念: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如何理解人格的定义:(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937年奥尔伯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导致人格心理学产生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上的来源,主要有2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美学的发展。

其他来源: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

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他于1883年发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理论科学理论: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前科学理论(日常理论):人们关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

前科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特殊性,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最重要的标准)可检验性简洁性,有用性,逻辑一致性,概括能力。

吉尔和齐格乐提出9对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元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是人格心理学研究需要强调的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3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1.(名解)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

(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

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验法;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了解)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

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第三章: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3)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4)假设-检验方法 (4)个案研究法 (4)数据的统计分析 (5)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5)地形学模型(冰山模型)【The Topographic Model】P28 (5)结构模型【The Structural Model】 (5)力比多和塔那托斯【Libido and Thanatos】——人格动力 (5)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6)心理性欲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P32(不考) (6)获得无意识的内容【Getting at Unconscious Material】 (6)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7)梦的解读【Dream Interpretation】 (7)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Neo- psychoanalysis). 8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P60 (8)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8)荣格(分析心理学) (8)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 (9)凯伦.霍尼(女性心理学) (10)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11)焦虑和应对策略 (11)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12)第七章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Trait Approach】 (13)特质流派P94 (13)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亨利.默里、卡特尔)P95 (13)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P99 (14)情景论与特质论之争P104 (15)第八章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15)A型人格 (15)情绪 (16)第一章什么是人格1人格的定义1.1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和内部过程(intrapersonal processes)2人格的四个特点2.1.1整体性(Systematic, organized):缺乏整体性——精神分裂,幻觉,妄想2.1.2稳定性(Consistency, enduring):跨情境的稳定性,跨时间的一致性2.1.3独特性(unique):表现在整体模式上2.1.3.1并不排除共性,同一文化中人们所具有的相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2.1.4社会性(adaptive):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2.1.4.1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社会剥夺——狼孩的事例3人格的六个理论:精神分析、特质、生物、人本主义、行为/社会学习、认知4人格理论、应用、评价、研究:4.1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4.2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争议4.2.1遗传生物基础研究方法:选择性繁殖、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4.3意识和无意识的争论: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导致自己行为的原因4.4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假设-检验方法1一个好的理论有两个特征:简约的(parsimonious),有用的(可检验的假设)2假设:假设是关于从理论逻辑推导的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化预测。

3自变量和因变量3.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决定着实验如何分组3.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有研究者测量而得出的4操纵与非操纵自变量4.1操纵【Manipulated IV】:有平等的机会被分配到实验中的各个条件中去4.2非操纵自变量【Nonmanipulated IV】:研究者不对其加以感与的自变量5事前预测和事后认识6重复研究:检验不同于最初研究使用的被试群体6.1“文件柜”问题个案研究法1对单个人(或少数人)进行深入考察的方法2研究对象常常是心理治疗的来访者,个案研究的资料一般是描述性的,很少有对照组3局限:3.1很难从一个个案向其他人推论3.2无法确定因果关系3.3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常常会妨碍科学的客观性4优点4.1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4.2当研究者认为他们研究的个体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别的时候也适合采用4.3在说明一种治疗方法是,也适合采用4.4研究者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一些可能而采用个案研究法数据的统计分析1统计显著性2相关系数3信度: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致性4效度:一项测验所测量出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地形学模型(冰山模型)【The Topographic Model】P281.意识【Conscious】2.潜意识【Preconscious】3.无意识【Unconscious】结构模型【The Structural Model】1.【Id】本我:天生;快乐原则principle,愿望实现(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主题:性欲和攻击2.【Ego/self】自我:现实原则3.【Superego】超我:道德原则力比多和塔那托斯【Libido and Thanatos】——人格动力1.生或性的本能——力比多2.死与攻击的本能——塔那托斯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1.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2.压抑【repression】3.升华【sublimation】把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4.替代【displacement】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被丈夫打的妻子向儿子撒气5.否认【denial】否认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6.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避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7.理想化【intellectualization】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使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志。

8.投射【projection】把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P32(不考)1.认为成人的人格在生命最初的五六年里形成2.固着3.根据力比多的投放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攻击性)、肛门期(整洁固执或过于慷慨)、性器期(俄底浦斯情结-对异性父母产生欲望)、潜伏期、生殖器获得无意识的内容【Getting at Unconscious Material】1催眠、梦、自由联想、投射测试<projective tests>、象征行为,意外,口误,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梦的解读【Dream Interpretation】1不同的梦的理论1.1弗洛伊德1.1.1梦来自人们在正常社会中无法表达的压抑情绪One of the most famouspsychologists who believed that dreams occur from repressed emotions thatpeople cannot express in a normal society1.1.2无意识的思想表达了在醒来的生活中被扼杀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想法和欲望The unconscious mind acts out the unacceptable behaviors, ideas, and desiresthat in the waking life are stifled1.1.3他相信梦常常是基于性欲的象征He believed that dreams were most oftenbased on symbolism for sexual desires1.2荣格1.2.1卡尔荣格相信梦想成为在“清醒的世界”中反思自我的时间Carl Jung believedthat dreams served as time to reflect on one’s self in the “waking world”1.2.2梦想也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并习惯于思考特别困难的问题Dreams could alsohelp solve problems and are used to think about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ssues1.3Allan Hobson and Robert McCarley1.3.11973年,这两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关于梦的起源和目的的全新理论。

1.3.2当睡眠时,大脑通过“随机大脑脉冲”从梦者的记忆中汲取经验和图像,这些动作一起形成梦境。

1.3.3研究人员也认为从大脑中拉出的图像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故事,但是梦者的意识思维创造了一个故事,以试图破解无意识心灵中发生的事情,这一理论被称为激活-合成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2人们做什么梦2.1象征主义:性符号2.2无意识2.3梦不是随机的:环境和孩子的梦,梦中的性别差异,重复的梦3梦的功能(Freud)3.1为了表达无意识冲动3.2为表达无意识冲突提供安全和健康的渠道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Neo- psychoanalysis)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P601不承认青少年期和成年初期的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2没有认识到社会文化影响力对人的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理论整体上很消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个体心理学)P601.自卑感(sense of inferiority)、寻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人格动力2.父母影响i.Pampering(溺爱)Neglect(忽视)3.出生顺序阿德勒认为是第二个小孩适应力最强荣格(分析心理学)1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补图)2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2.1由原始意象组成,荣格把这些意象称为原型(archetypes)2.2一些重要的原型:Anima——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Animus——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shadow——人格中的阴暗面,本质上是消极的2.3集体无意识的支持证据:古代和现代的传说神话,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1.1认为自我(ego)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的、独立的部分,他的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identity)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1.2同一性Identity:复杂的内部状态1.2.1包括人关于自己的个体性、唯一性、完整性以及从过去到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1.3Identity crisis 同一性危机人在缺乏同一性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一生中都有一段时期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或自己生活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