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影像诊断学
临床表现
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但有时可出 现左上腹痛,左膈抬高和胸腔积液。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脾梗死早期表现脾内三角形低密
度影,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 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少数梗死灶可 成不规则形,可伴有囊变。当病灶内伴 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影,少数 脾梗死可伴有包膜下积液。
脾梗塞
脾 脏 血 管 肉 瘤
(二)脾梗死
脾梗死是指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 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阻塞的原因 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心 脏内附壁血栓脱落等。此外,脾功能亢 进病人进行介入放射治疗,用明胶海绵 作部分脾动脉栓塞,可造成部分脾组织 坏死而减轻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病理表现
脾梗死多数发生在脾的前缘,近脾 切迹处。梗死灶大小不等,常有数个梗 死灶同时存在,或几个梗死灶相互融合 形成大片状。梗死灶形态多数成锥状, 底部位于被膜面,尖端指向脾门,有时 可成不规则形。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MRI:与脾囊肿相近。
影像学表现
1、腹部X线平片表现: 1)脾阴影外形不清,脾增大密度增高。 2)胃体右移左半结肠及脾曲间隙增宽,
这是由于血液沿胃大弯流向胃与结肠之 间所致。 3)腹腔内有游离液体征象,胃、小肠和 结肠有轻度扩张。
2、CT表现
CT检查能确认脾损伤的存在及损 伤类型和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 性。
局限性包膜下积血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培训课件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17
脾囊肿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18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19
脾囊肿并钙化、 肝内胆管结石、 脂肪肝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0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有增强现象。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35
脾梗死。CT平扫(上图) 示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边界 模糊。增强扫描(下图)示 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31
爱滋病AIDS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32
脾脓肿(abscess of spleen)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脾大+脓肿(环征),发现气泡或
液平有特征性。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33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 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 死。医源性现多见。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12
脾弥漫性疾病
表现为脾大。 【脾大标准】 厚度超过4cm,脾外缘大于5个肋单元,下缘超过肝下缘。 【脾大病因】 炎症性 淤血性 增殖性 肿瘤性 寄生虫性 胶原病性
脾脏和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脾脏CTMRI影像诊断
十七、脾先天发育异常-一、游走脾-二、副脾-三、无脾综合症-四、多脾综合征
一游走脾-冬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的其他位置。-冬原因:脾蒂及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多无症状, 生扭转时产生右上腹痛严重者-可致急腹症。-冬查体:腹部扪及一活动包块。
二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多位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多为单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512-y2802-m36.5-FOV 35.llcr-圈-V120-k250-rtH德-a-0/1.01 arge-it市0-m第5-面42-m04候-3.5▣-+10-①-多发脾脓肿-图
二十、脾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性肿瘤-一囊肿-二脾血管瘤-脾恶性肿瘤-一脾恶性淋巴瘤-(二脾转移瘤
一良性肿瘤-脾囊肿-【概述】-良性病变。-冬多见于40岁以下,男女发病比率为2:1。-冬多单发。
0-b-副牌-g-d-e-6
十九、脾脓肿-【概述】-冬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最常见的病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冬亦可见于腹部脏器 严重感染。
【临床】-冬败血症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水-典型症状:局限于左上腹痛或左肩胛区痛。 必-体征:左上腹触痛和摩擦音,左侧胸腔积液-脾大
四、脾脏异常影像学表现-一正常CT表现-脾脏大小的异常-冬正常脾外缘累计肋单位不超过5个,下缘消-失早于肝 缘。-脾囊肿-冬脾内局限性低密度,为脾内肿瘤;钙化则见-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寄生虫感染后。
二正常MR表现-副脾-%信号始终与脾相同。-脾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境界清楚。
【CT表现】-冬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冬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冬增强:对比剂快速注入,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1. 引言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防御器官,在临床中常常发生各种疾病。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对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诊断要点。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脾脏疾病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成本低的优点。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纹理等特征,并可以评估脾脏内部的异常结构、肿块、囊肿等病变。
超声检查还可辅助引导其他检查方法的进行,如穿刺活检等。
2.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脾脏解剖信息和病变特征。
CT检查可以对脾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图像。
在CT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密度、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对于脾脏肿瘤、囊肿、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3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脾脏的详细影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细节和更丰富的病变信息。
MRI检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脾脏的形态、灌注、信号特点等,并对脾脏肿瘤、脂肪沉积等疾病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
MRI检查还可提供功能影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2.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脾脏的功能和病变。
核医学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脾功能显像、脾造影等。
脾功能显像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状态,对于脾功能异常、脾脏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脾造影可以观察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空情况,对于脾脏梗死、异位脾等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3. 诊断要点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轮廓等特征,对比左肾和胃的位置关系;鉴别脾脏的病理性增大与生理性增大,如脾脏肿瘤、脾亢等;视觉评估脾脏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肿块、囊肿、出血、梗死等病变;判断脾脏的强化特点,对强化或弱化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023修正版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一、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腔,被胃、左侧膈肌和大网膜所包裹。
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反应、造血调节、储存血细胞及细菌清除等。
它由纤维组织与血管组织构成,并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
二、正常脾脏的影像学表现1. CT扫描在CT扫描中,正常的脾脏呈现均匀且稍高密度的状态,与周围组织有清晰的分界。
脾脏容积通常在100-300ml之间,大小通常为11-14cm之间。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脾门、外形及脾囊等结构。
2. MRI扫描常规MRI扫描中,脾脏呈现均匀的低信号强度。
使用短T1加权序列(如T1-加权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脾脏边缘,并准确评估脾脏的体积。
三、脾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 脾囊肿脾囊肿是脾脏的一种常见囊肿病变,通常表现为脾脏内或脾脏边缘可见的液性低密度影像。
在CT或MRI扫描中,可见囊肿壁光滑,内部液体密度均匀。
根据病变大小和临床表现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脾梗死脾梗死是一种由于脾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脾脏组织坏死的疾病。
在CT扫描中,脾梗死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
MRI扫描中,梗死区域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梗死的大小和范围取决于缺血时间和梗死的原因。
3. 脾脓肿脾脓肿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由脾创伤、感染或脾梗死引起。
在CT扫描中,脓肿呈现为周围水肿,大部分为囊性或实质囊性混合性病变。
脓肿的边缘模糊,并常伴有局部梗死。
4. 脾肿瘤脾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良性脾肿瘤有脾血管瘤、脾囊肿等。
良性肿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
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脾白血病、脾肉瘤等,在CT或MRI扫描中呈现不规则形状的病变,边缘模糊或不规则。
5. 其他脾脏疾病其他脾脏疾病包括脾静脉曲张、脾血管瘤、脾结核等。
这些疾病在影像学中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扩张的脾静脉、脾内可见的异常血管形态、脾内钙化灶等。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系统器官之一,对维持免疫功能和血液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
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炎症和损伤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
二、常见的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脾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非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在脾脏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血流灌注情况等。
2·脾脏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脾脏的横断面图像,能够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和血供情况。
CT扫描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3·脾脏MRI检查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解剖分辨率,可以提供脾脏的详细解剖结构图像。
同时,MRI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脉序和造影剂增强等技术,对脾脏病变进行评估。
4·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通过放射性标记剂和显像设备,可以获得脾脏的功能信息。
例如,脾脏造影可以评估脾脏的代偿功能,脾脏SPECT或PET-CT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等。
三、常见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1·脾脏肿瘤脾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如脾囊肿、脾血管瘤、脾血管肉瘤和脾转移瘤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肿瘤的特点和诊断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清晰度、内部密度或信号强度等。
2·脾脏感染和炎症脾脏感染和炎症可以是继发于全身感染的,也可以是局部感染和炎症。
常见的疾病包括脾脓肿、脾结核和脾脓毒症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以及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3·脾脏损伤脾脏损伤常见于外伤,如交通事故、体育运动中的暴力撞击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损伤可表现为脾脏的裂伤、挫伤、积血等。
对于脾脏损伤的诊断,CT扫描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与循环、造血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脾脏疾病常见于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其中包括以下五大点:一、超声检查1. 脾脏大小和形态的评估2. 脾血流动态的观察3. 弥漫性疾病的超声表现4. 局限性病变的超声征象5. 脾脏穿刺引导下的超声诊断技术二、CT检查1. 脾脏CT扫描的基本原理2. 脾脏病变的CT特点分类3. 强化扫描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4. CT引导下的脾脏穿刺活检5. 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应用三、MRI检查1. 脾脏MRI的基本技术2. 不同脾脏疾病的MRI表现3. MRI在炎症性脾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4. 功能性MRI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5. MRI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与评价四、放射性核素扫描1. 脾脏放射性核素扫描的原理2. 脾脏炎症性病变的核素扫描表现3. 脾脏肿瘤性病变的核素扫描诊断4. 其他脾脏疾病的核素扫描应用5. 核素扫描在脾脏疾病中的局限与发展五、影像学诊断1. 脾脏疾病的综合评价准则2.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和临床的关联3. 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4. 利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5. 影像学在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总结: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在临床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准确评估脾脏的形态和功能,并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然而,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影像表现与病理学和临床的关联,并结合多模态影像学技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在脾脏疾病治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
脾脏的解剖
1、大小、重量、形状 、位置、脾切迹、毗邻 、位置、韧带、脾门 2、脾脏的血管
可编辑课件PPT
2
1 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脾个体差异
较大,成年人的脾 长约10cm~12cm ,宽6cm~8cm, 厚3cm~4cm 2 正常人脾重100250g. 3 位于左季肋深部 ,9-11肋 4 韧带: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膈脾
38
脾脓肿(abscess of spleen)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脾大+脓肿(环征),发现气泡或
液平有特征性。
可编辑课件PPT
39
位于左上腹,膈面及胸壁侧光滑,脏面不平。
呈新月状。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 胰腺近似。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 单元等于一个肋间或肋骨断面)。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 匀。
可编辑课件PPT
8
可编辑课件PPT
9
脾脏正常强化
可编辑课件PPT
10
可编辑课件PPT
)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可编辑课件PPT
31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概述脾脏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代谢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是评估脾脏疾病的首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各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腹部超声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二维超声扫描:用于脾脏大小、形态和结构的评估。
⑵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评估脾脏血流情况,检测脾脏血管病变。
⑶基于超声造影剂的增强超声:用于脾脏血供情况的评估,有助于脾脏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⑷床边超声: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脾脏快速评估。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超声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大小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内部回声的特征与意义。
⑷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表现与诊断要点。
三、腹部CT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常规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大小、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
⑵动态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动态灌注和血流量,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量有较高的价值。
⑶螺旋CT扫描:用于快速获取脾脏的高分辨率图像。
⑷三维重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的立体结构。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密度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CT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磁共振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 T1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形态、信号强度及周围组织关系。
⑵ T2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病变的信号强度、组织的异常改变。
⑶增强扫描:用于评估脾脏血供情况、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磁共振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信号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MR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图示、影像等详细资料,请参阅附件部分)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鉴别诊断:通过比较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疾病类型的诊断方法。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精品课件
脾脏的解剖
1、大小、重量、形状 、位置、脾切迹、毗邻 、位置、韧带、脾门 2、脾脏的血管
精品课件
1 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脾个体差异 较大,成年人的脾 长约10cm~12cm, 宽6cm~8cm,厚3cm ~4cm 2 正常人脾重100250g. 3 位于左季肋深部 ,9-11肋 4 韧带: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膈脾 韧带,脾结肠韧带
精品课件
多脾综合症。CT平扫(上图)示腹腔器 官异位,右腹部可见多个脾脏。增强( 下图)示多个脾增强情况相同(箭头) 。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呈新月状。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胰 腺近似。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单 元等于一个肋间或肋骨断面)。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 匀。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脾脏正常强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脾脏异常CT表现
脾大小的异常:
脾密度异副常脾: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脾脏大小异常
多织脾,综密度合或征增强CT特表性现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位 的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 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 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 副脾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
为先天性变异。 游走脾或异位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其
他部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参与免疫调节、造血、滤波等多种功能。
脾脏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其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要点。
二、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分类1:超声检查1.1 传统超声检查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 脾脏动脉血流检查2: X线检查2.1 胸部X线检查2.2 腹部X线检查3: CT扫描3.1 螺旋CT扫描3.2 增强CT扫描4: MRI检查4.1 T1加权像4.2 T2加权像4.3 动态增强MRI三、具体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1:脾脓肿1.1 影像学表现1.2 诊断要点2:脾血管瘤2.1 影像学表现2.2 诊断要点3:脾囊肿3.1 影像学表现3.2 诊断要点4:脾肿瘤4.1 脾脏良性肿瘤4.1.1 影像学表现4.1.2 诊断要点4.2 脾脏恶性肿瘤4.2.1 影像学表现4.2.2 诊断要点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一。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检测和显示血液流动情况的超声检查方法。
2:螺旋CT扫描:一种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检测器的相互运动,快速获取连续切片图像的CT扫描技术。
3:动态增强MRI:一种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并连续进行多个时间点的图像采集,以观察器官或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的MRI技术。
六、全文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纤维瘤等,少见良性 肿瘤,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合形成。 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小------无症状 大------疼痛、左上腹包块 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像学表现
平片:脾大,有时可见星芒状钙化。 胃肠造影;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属富血供肿瘤。 CT: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缘锐利清楚,可有钙化,囊变。 增强显示不规则、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脾自发性破裂
.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常见疾病常为 二尖瓣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动脉炎 脾动脉瘤 动脉硬化等疾病 当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 梗死
.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
影像学表现
平片 可见偏大,或偶见钙化 胃肠造影 胃、结肠受压移位 CT 境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接近0
合并出血感染时,密度可出现不均改变 囊壁有时可见条形钙化 增强时,无强化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盈缺损
.
MRI T1 为单发或多发低信号病灶,信号均匀,轮廓 清晰 T2 明显高信号,看不出囊壁
.
MRI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号,由于病变内含脂肪(对 定性帮助较大)或出血,T1内可出现高信号,需 做脂肪抑制序列以区别 T2 不均匀高信号且境界清,内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GD-DTPA 早期病变显示不清,以后边缘首先强 化,逐渐向中心发展。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 边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度强化
部分外伤性或寄生虫性脾囊肿,其内可有出血、机化、 钙化,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I对囊壁或囊内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 GD-DTPA囊内成分无强化,囊壁可见增厚,增强晚期
有时可见囊壁强化
.
.
.
脾、胰腺多发囊肿
.
肝脾囊肿
.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小儿为毛细血管瘤,成人为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 上腹痛、肿块、压迫感、恶心、呕吐等 平片:可见点状、星芒状、条纹状钙化 胃肠造影与脾囊肿相似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
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可提示脾大小,形态、位置及邻近器官状态等,可显示钙化灶 胃肠道造影 可显示脾肿大和异位而引起的受压移位 CT 脾的大小、形态、先天异常、肿瘤、炎症,外伤清楚显示 血管造影 诊断脾动脉血栓,动脉瘤、脾梗塞、脾脓肿,脾肿瘤、囊肿、脾
破裂
.
脾的生理
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 破血 滤血 免疫等多种功能
.
脾的炎性病变
.
脾脓肿(spleen abscess)
血行感染多见,死亡率较高 症状:寒战、高热、局限于左上腹疼痛 平片 左膈上升,肺不张、胸膜炎脾内液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血管造影 动脉期可见脾内有一限局无血管区,边缘粗糙,可见血管拉直、
移位,有时可见小动脉瘤 实质期呈边缘不规则、模糊的充盈缺损区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脾脏囊肿(Spleen cyst)
可分三类
真性脾囊肿: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 假性脾囊肿: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多数由于外伤脾内血肿、梗死或脓肿吸收所致,多
见,占脾囊肿的80%左右 脾包虫囊肿: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于牧区
.
临床表现
多不引起症状,但囊肿较大时 可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 包虫性脾囊肿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
CT平扫呈限局性低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欠规 则。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 增强扫描:可明确区别脓肿与正常界限 MRI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 肿壁,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T2 均匀性高信号 脓肿壁表现为略低信号 周围伴 有宽窄不等略高于脾 实质信号的水肿带 GDDTPA延迟扫描可见脓肿壁及间隔可有强化
光滑锐利边缘模糊不清,连续性中断 脾实质内不规则透亮带,示脏器撕裂
腹腔内积血
.
脾破裂
.
脾破裂被膜下出血
.
外伤脾破裂
.
脾外伤后血肿
.
脾破裂( 13岁少年摩托车外伤)
.
脾破裂腹腔积血
.
非外伤性脾破裂(影像改变同前)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病 血管性疾病 脾自发性破裂
.
脾自发性破裂
.
.
先天性脾疾患 游走脾、额外脾、多脾
.
游走脾 (异位脾migration of spleen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肋 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后肋部位,其长 轴与第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CT:位于左上腹后方 横断面:脾长径不超过10cm(12cm ),短径不能超过 6cm(7cm)。头尾长度方向不超过15 cm。脾的CT值为49Hu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 患者感觉左上腹疼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
脾恶性淋巴瘤 平片 脾脏增大 血管造影 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动脉可见浸润狭窄、充盈缺损
.
脾恶性淋巴瘤 CT
脾脏增大 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 病变显示清(病变稍强化,而周围脾 实质强化显著)
.
MRI
多发脾转移瘤可见脾呈轻到中度增大 T1 病灶可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轮廓不清 T2 实质为主的表现为轻度高信号
厚壁囊肿为主的表现为明显高信号 合并出血则T1 T2均为高信号
GD-DTPA大多数转移瘤早期强化不明显,以后逐 渐明显,肿块界限较清晰。典型转移瘤可呈“牛 眼状”或“靶状”
.
肝脾多发转移瘤
.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 部增强,呈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脉短路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斑点、棉絮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
.
MRI
3cm以上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局限性突 出 T1 境界清晰的低信号区,园或椭圆形。较大血 管瘤中央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T2 呈高信号,一般较均匀。中央瘢痕表现卫星芒 状等或低信号 GD-DTPA 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节结状。逐渐 向中央填充。
.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 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 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 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 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
脾梗塞
.
脾梗塞
.
.
•脾的弥漫性病 变
.
脾大 平片 脾影增大 胃肠造影 压迫移位征相 血管造影 有助于鉴别脾大原因,主动性门脉高压还是被动性门脉高压 CT: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头尾长度超过15cm,脾大于5个类单元
延迟扫描可见完全填充,与脾实质信号相等
.
脾血管瘤
.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
属真性囊肿之一 单纯状 海绵状 囊肿状 淋巴管发育畸形,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淋巴液积聚并呈囊性扩张,非真正肿瘤
临床表现 压迫左上腹不适 疼痛
.
影像学表现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弥漫性脾内浸润结节影密度不均 可见增强效应 脾门处及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
脾恶性淋巴瘤 MRI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现为脾弥漫 型肿大 脾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型 T1表现为等或等低混合信号 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 发生囊变和纤维化 T2肿块信号可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号,且不均 匀 GD-DTPA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秒后由于脾 实 质增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边 缘强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 分布
.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
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
临床表现
多有原发灶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 体重减轻 左上腹包块 影像学表现
.
•脾恶性肿瘤
.
脾恶性淋巴瘤 (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 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 前者较为多见
病理学上,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累及脾 脏 弥漫的细小结节型 多发肿块型 单发巨大的肿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