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课程论》教学辅导2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原理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一)目标模式的发展

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确定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就这一价值定位而言,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

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回答这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

(二)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目标模式经由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课程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形态之一,几十年来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模式强调应根据预期的行为确定课程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设计课程学习过程,运用教育的力量,将这些行为“塑造”出来。

目标模式的设计者批评过去的目标叙述太模糊、不明确,因此,开发能明确叙述的目标,以引领课程设计与教学,测量预定的行为是否达到,由此评价课程与教学的成效,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目标模式把课程目标按其不同的心理领域、不同水平,作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以形成一个意义明确、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以便课程实施。

尽管目标模式自产生后一直处于不断地修改、完善中,但由于受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其基本的目标—手段、效率—控制、预期—检验思想和技术机制却始终如一,因此,目标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

目标模式将教育简化为科学的活动,把学校比作加工厂,教师就象工人操作某些材料一样,可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蓝图塑造学生的心理,也可以运用物理或生物学的原理分析、解释学生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目标模式倾向于把一些定义好的、狭隘的东西教给学生,强调教的过程而不重视内容,

把内容视为工具性的,仅是达到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选择内容的依据不是其自身的价值,而是其能否达成某些外在的目的,倾向于将内容灌输给学生。事实上,先决定目的,后决定手段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吸收了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发展心理学的不少研究表明,儿童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学习过程是个体能动地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趋向于注重内在的、整体关联性认知结构的生成,反对琐碎、片断经验的堆积,注重内在的同化、顺应与迁移机制的形成,反对外在的、机械的刺激——反应或输入——产出的物化机理,这些都为过程模式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过程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认为:课程内容本身有着固有的内在价值和优劣标准,教育应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不必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的预设。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教育本体功能和知识本身固有的价值为标准。而不是以预期的儿童行为为依据。

过程模式的目标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

第二,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三,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并将进一步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幼儿园课程编制的角度评价过程模式,能够使我们从该模式的长处和不足中发现很多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改革有关联的启示,如: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

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

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都与过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近几年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大家了解的意大利瑞吉欧教学方案就体现了过程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理论上,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两种十分对立的模式,但是,在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实践中,课程编制者完全可以吸取这两种课程模式各自的长处,补偿对方模式的短处,在它们之间建立互补关系,以求课程在总体设计思路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课程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课程评价的终结性与形成性等之间达到平衡。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行为目标必须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第二、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第三、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也就是说,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表述:“能在户外的树木、花草、土里寻找小虫。”“能和同伴一起利用放大镜观察不同昆虫的身体。”在这里,“寻找小虫”、“观察不同昆虫的身体”是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在户外的树木、花草、土里”和“能和同伴一起利用放大镜”是行为表现的条件与表现的准则。他认为这样的陈述如“爱惜公物”、“能集中注意力”、“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信心”等不是行为目标,因为该目标没有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具体化的可观察的行为。

(二)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个演进过程,课程目标反映的应是此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此过程的某些阶段的或外部东西的性质。生成性目标反映的是前者,它反映的是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艾斯纳认为,在编制课程时,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它们是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课程中预先规定好的,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结束后所应该习得的知识、技能等,它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它通常对于大部分儿童而言是共同的。表现性目标与教学性目标不同,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目标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适合于表述复杂的智力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艾斯纳认为,只要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他在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和所学得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儿童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例如,“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样一个艾斯纳所列出的表现性目标,他强调的并不是儿童在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后能做些什么,而是识别儿童将际遇的形式。由是,以表现性目标为取向的课程评价就不是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即对儿童活动及其结果作鉴赏式的批评,依据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评价活动的质量。

艾斯纳提出表现性目标这一概念,其用意并非在于替代教学性目标,而在于完善教学性目标。艾斯纳认为,如果教师希望儿童富有想象力地运用技能和观点,希望儿童能建立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