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独立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培养模式思考

独立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培养模式思考

独立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培养模式思考[摘要]基于建筑装饰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以至未来的良好发展前景,展望“十二五”,新的形式和新的社会需求为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

本文以家具设计课程体系的建立为研究基点,立足于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具体探索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下,以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实践依据的培养模式,为教学提供指导,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建筑装饰家具设计培养模式建筑装饰业是建筑业的延伸,随着市场的细分和建筑业专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和成熟起来。

伴随建筑装饰的从业人员不断密集,良莠不齐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这就涉及到学校教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这只输送人才大军中的一员,需要立足自身的办学特点谋求发展。

同时,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从人才培养的问题着手,本文即通过家具设计课程的培养模式的思考,加强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使课程由原来的单一型、孤立型向着组合型、群体型转变,以推动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向着课程群建设方面良性发展,促进其教学方式向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变革。

1.建筑装饰行业现状及独立学院本专业发展定位的要求建筑装饰专业培养的是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和施工组织的综合技能,而家具是室内空间组织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讨论稿中,总结了在十一五规划阶段,该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行业在工程设计中具有创新的原创设计少,抄袭、克隆、仿制的现象极为普遍。

设计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已经受到普遍认同,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将高度重视设计工作,提高工程产品文化创意水平和技术水平放到重要位置。

这同样也对家具设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同时,随着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的建筑空间营造的观念发生的根本性转变:重装饰——重装饰、轻装修——重陈设,使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核心和一直扮演着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道具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

这些正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背景因素。

2.建筑装饰专业培养目标下,家具设计课程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学以致用”应是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原则之一,这也是市场导向的必然结果。

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也需要有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支撑。

本篇文章将围绕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探讨。

二、创新教育1.概述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创新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重点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掌握以下三个核心要点:(1)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不仅侧重传授知识,更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案例教学、课堂互动、探究式学习等。

(2)引入前沿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创新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需要引入最新的技术、理论和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学生精准地定位到自己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能够及时地反馈和解决。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1.概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指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经验技能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成长。

2.重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核心要点:(1)进行创新能力的测评和评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评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测评,包括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制定培养方案。

(2)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如创新项目、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锻炼。

(3)构建强大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来支撑,包括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等。

四、结语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培训机制,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柳冠中: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

柳冠中: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

柳冠中: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柳冠中来源:《设计》2014年第03期一、知识社会的一些特征社会通讯的畅通以及节奏的加快,是导致知识社会到来的原因。

以前的社会也有知识创新,但是消化知识的能力远没有今天这么快,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没有今天这么畅通,所以以前的整个社会形态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相对缓慢的形态。

实物生产正是在这种比较缓慢的社会中获得快速发展的,这种实物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流通,对于新知识的消化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加强,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很快就会在全球获得应用。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人们如果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新知识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种知识必须是以前没有过的,重复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种理解下,我们来探讨—下实物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差异。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知识经济是从实物经济演化而来的,实物经济中必然含有一些知识经济的特征,但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不明显,不占据主要地位,而知识经济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实物经济而存在,只是知识经济相对于实物经济而言,显出其独有的一些特点。

我们将从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的设备、知识生产的原料、知识生产的规模以及知识生产的主体五个方面来探讨知识社会的特征。

1、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与实物生产有很大的差异,知识类型的产品应该分为三种,第一种融入了很多知识,但产品还有一个物质的外壳,如各种精密仪器;第二种,很多知识产品就是最终的消费品,如各种游戏软件。

第三种知识是观念知识与管理知识,虽然这种知识也可以用各种载体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这种知识关注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用一个饭店作为例子,这种类型的知识不是关于盘子的,也不仅仅是关于人的,而是如何协调人与盘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协调盘子与碗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切不可小看这种知识,这种知识实际上操控着整个过程的运作。

化腐朽为神奇的直接原因往往是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更新。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未来的创新能力培养将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 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 知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 质。
跨界创新
未来的创新能力培养将更加注重跨界创新, 鼓励学生跨越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界限,进行 跨领域的合作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
总结与展望
06
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总结
腾讯公司
腾讯通过开放式创新、跨界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途径,拓展自身的创新领域,提升创新能力。
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巴巴重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结合,通过投资、孵化、合作等方式,推动创新项目的落地,提升 企业的创新能力。
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案例
要点一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通过实施“创新人才计划”、建设创新创业实践 基地、举办创新创意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提升创新能力。
定义与内涵
创新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激发个体的创新精神,培养 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要素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和 创新人格。
理论框架
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知识的构建 、创新技能的训练和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
要点二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通过开设科技 类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举办科技节等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组织创新能力培养案例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通过科研项目、学术交流 、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科研人员的 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通过院士制度、学术交流 、科研合作等方式,培养工程科技人 才的创新能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的 发展。

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

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

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论文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人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又快又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课题。

文章在总结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从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学术交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近年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地探索实践,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一些学生分别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等。

作者结合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合作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师要想讲好所授课程不但要经常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而且还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及时地凝练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

把生产实际和自己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一些典型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一些不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出其原因,作为老师切不可随意予以指责或批评,以免影响这些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自信心。

这样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与实践

思想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与实践

和创新能力
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 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 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等方式,培
和实践能力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通过比赛、展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和创新思维
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教育方法在课外活动中的拓展实例分析
• 以创客教育为例,分析创新教育方法在课外活动中的拓展
方法
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
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
尊重和鼓励
• 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 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和动力
• 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 缺乏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
•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
• 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对创新思维的限制及其原因
创新型人才具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
心态调整和适应能力
•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
• 能够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
• 能够面对挫折和失败保持积极心
• 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 能够自我激励,保持创新热情

•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机
• 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 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和挑战
• 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尊重和鼓励
•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05
创新教育方法在课外活动
中的拓展与实践
课外活动中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途径与方式
课外活动中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
几点
课外活动中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方式主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建立灵活的课程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核,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

因此,学校应该创新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交叉,引入创新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思考的机会。

2. 引入创新教育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引入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方法包括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合作等,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和合作,学生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建立创新实践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建立起创新实践机制,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创新项目中。

学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训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创新的过程。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本质和要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提供创新资源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科研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设备。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创新奖学金、创新项目资助等制度,激励学生投入到创新中去。

5.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创新比赛、创新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结:通过建立灵活的课程设计、引入创新教育方法、建立创新实践机制、提供创新资源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有效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人才培养总结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途径

人才培养总结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途径

人才培养总结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途径人才培养总结--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途径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途径,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优化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优化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教育,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新兴科技和前沿技术。

其次,要注重跨学科的教学,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引入项目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实践培养。

学校应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此外,老师也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

四、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因此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其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和活动。

例如,对于对数学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开设更高层次的数学课程,提供数学竞赛的培训;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开设相关的艺术课程,提供艺术展览和表演的机会。

五、建立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一个导师来指导和帮助他们的成长。

导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导师制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多种途径的综合运用。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及建立导师制度,都是有效的教育途径。

浅谈知识结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知识结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知识结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作者:周婷李伟陈书兵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知识结构构建过程,既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能力的生成过程。

应当深刻认识不同类型知识结构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构建既能满足综合素质培养需求,又能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知识结构;构建;创新能力;培养1 知识结构的内涵知识结构指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也就是外在的知识体系经过主体的输入、储存、加工,在头脑中形成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集合体。

如果把各知识体系看成是基础,那么依据对不同知识体系及其内部知识点的理解及认识,将其以某种特定模式进行组合联结,使其相互融通、形成整体,就成为知识结构构建的关键和核心。

而这,恰恰是学生将所学内容升华提高,由单纯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以恰当方式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知识结构类型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人才知识结构主要有宝塔型、蜘蛛网型、一字型、大字型等。

就中学生而言,因所受教育层次较低,其知识结构类型必然与以上几种有所区别,但仍可用宝塔型和蜘蛛网型两大类型来区分和表述。

考虑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而不同类型知识结构的构建,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习惯,产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方式和运用方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必然不同。

2.1宝塔型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培养宝塔型知识结构形如宝塔,由基础知识构成塔底,高深理论构成塔顶,其体系构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每一级知识体系的建立均以下一级为基础,又为上一级知识体系的形成提供保障。

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结构严密、逻辑清晰且层次分明。

以此为契机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基础扎实、思维缜密,主攻方向明确,善于钻研和应用。

但其知识结构中除逻辑主线以外的其它交叉和联系往往会被忽视,造成学生的思维僵化,难以延展和跳跃,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常较弱。

2.2蜘蛛网型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中学生而言,蜘蛛网型知识结构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以辐射多方面内容的核心知识点为“纽结”,按照从内到外、由浅入深的原则分布排列、相互联结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周彩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民族进步、国家振兴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和体验创新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引入新理念、采用方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内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案例,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专项培训,解读创新成败,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亲身经历真实、可控、完整的创新实践是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的,必然是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的一方。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转变增长方式,谋求弯道超越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途径在于“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紧扣三个关键环节。

一、培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强则国家强,创新精神弱则国家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创新精神也是支撑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并积极创新实践的精神力量。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志和信心、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1、培育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1)培育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

创新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更替,每一次盛世的开创,无不是破旧创新的成果;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件艺术瑰宝无不是推陈出新的结晶。

近代中国的腐朽没落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必然结果,今日西方的强势之源恰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创新。

(2)培育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如何在教育行业中培养创新人才

如何在教育行业中培养创新人才

如何在教育行业中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行业中,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育行业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新教育理念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方法。

创新教育理念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培养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团队合作。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学会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开设创新课程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学校可以开设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

创新课程可以涵盖各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编程课程、创客课程、创意设计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

通过开设创新课程,学生能够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对问题的挑战精神,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激励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奖学金、科技创新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创新课堂、创意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学生能够感受到创新思维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创新活动。

五、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创新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校可以制定创新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

评价体系要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简单地追求分数和成绩。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化学实验中心教学及管理体系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化学实验中心教学及管理体系

要: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 目标 , 结合我校化学 实验教 学 中心建设过 程 中的具体 实践 ,
介绍 了如何改革 实验教学与管理体 系, 以适应 时代发展的 需要 。
关键 词 : 创新 ; 人才培养 ; 实验教学 中心 ; 管理体 系
1 引言 .
跨入新世纪, 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 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 量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 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 的结合 日益强化 ,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高等学校实验室 的功能和作用 变得越来越重要。 《 国务 院 关 于 实 施科 技 规 划 纲 要 增 强 自主创 新能力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和《 划纲要》 提出了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上 , 打破了原有实验室 资源分 散、 规模小 、 功能单一 的模式, 进行 了实验室功能、 资源的整合与调整 , 科学、 合理地设置实验室。在 此基础上, 各院( 成立实验中心 , 系) 由一名主管院 长( 主任) 担任 中心 主任 , 统一负责本单位实验室 及实验教学的管理。 规定理论课教师必须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原则上 逐步取消专职实验教师 , 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融为—体。各院、 系根据实验设备的维护及实验教学 准备的工作量 , 确定若干名实验等。 32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对实验教学进行规范 化管理的基础条件。我们在这方面新订或修订完善 了有关实验教学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 辽宁工 如《 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 《 、辽宁工学院关于实验室 资源共享的管理规定》 等文件, 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 管理, 保证实验 教学 正 常有序 地 进行 。为保 证有 关 规章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我们还统一印制了《 实验项 目登记卡》 《 、实验记录》 《 、 实验室工作人员 日志》 、 《 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 仪器设备维修记录》 及《 等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经济趋势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

特别是对新建本科大学而言,树立并凝练怎样的办学思想体系、可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

该文认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的教育理念与智慧的教学管理三者的高度融合就可以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人文智慧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性别研究。

王奋前(1957—),陕西宝鸡人,研究生学历,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书记。

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

一、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飞速发展的经济趋势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

特别是对新建本科大学而言,树立并凝练怎样的办学思想体系、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这当中,作为体现办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人才培养目标——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问题,而是将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文的教育理念与智慧的教学管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有机系统。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而后三个功能是人才培养这个主要功能衍生出来的。

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质素就应该是科学,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期待其他三个功能的有效实现。

这里所言的科学包涵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理念意义上的科学,一个是实践意义上的科学。

理念意义上的科学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实践意义上的科学是: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具有系统思维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具有系统思维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具有系统思维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针对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不理想的问题,分析当前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以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阐述系统思维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以及在“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进行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系统思维;精品课程;社会化培养0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信息化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上到国家安全,下到民生需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点也会随着信息化的过程不断变化。

随着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如何培养适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一课题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目前,全国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数很多,但是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①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学会了大量课程,能够解决一些计算方面的问题,但不能领会课程之间的关系,无法将其联系起来解决某一综合问题。

②一些非计算机专业也在学习计算机,甚至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能力也会超越计算机专业学生,而且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具有所学专业的优势。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法展现更强的实力,严重缺乏竞争力。

这也导致了优秀生源可能会抛弃计算机专业,导致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③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3个层次,但是具体到每种类型中,各个层次学校的特色不够明显,而且跨学科能力不够,无法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

如何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成为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

1 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计算机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院士把它分为3个维度。

一维是向“高”性能方向发展。

二维是向“广”度发展,也就是普适计算时代(或无所不在的计算机时代),近年来更明显的趋势是各种智能终端的出现和普及。

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共5篇]

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共5篇]

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共5篇]第一篇:心理-结合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谈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老师好,我只是一名临床带教老师,不敢妄谈“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过通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网络浏览,对“如何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们先谈人才,后说创新,再论培养。

所谓人才,先必学识广博。

从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有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尤其是要突出教会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问题。

再则能力卓然。

能力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首先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并且会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当然,这还不够,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新思想,有创造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一句话,要培养有能力的人。

三则素质全面。

创新需要创造性工作,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具备艰苦顽强的工作作风、有时还要富有灵感和灵活性、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在构成创新人才的要素中,还有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较高素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

而素质不高的人必然影响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水利水电及矿山能源开发、对外公路铁路援建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全面兴起,各行各业尤其是工学行业对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愿望与日俱增,如我国水利类和土木类人才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4%和9%左右。

然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21世纪初便严厉地指出,我国迄今尚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激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如李宾初步解析了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缺陷[1];张京京等认为我国目前高校统一的教学安排一定程度上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陈洪凯Chen Hongkai;唐红梅Tang Hongmei(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Chongqing Transport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但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内涵迄今尚未达成共识,其培养缺乏必要的指导思想。

本文着力于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源”、“师”、“教”、“评”、“结”等五个方面系统提出了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各环节优化设计的宏观指导思想,对于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借鉴作用。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olleg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our country,bu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lack necessary guide ideolog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tual demand of 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puts forward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of 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from“origin”,“teacher”,“teaching”,“review”and“summarize”five aspects.It is a macro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optimal design of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ach link,having cretain guiding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关键词:系统工程方法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专业Key words: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cultivation of talents;the innovative talents;engineering specialty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89-02———————————————————————基金项目:重庆市重点教改项目(编号092014);重庆交通大学重大教改项目(编号0801004)。

注重教学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重教学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重教学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文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观点,并从创新教学指导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评价等论述了搞好教学创新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教学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教育应如何主动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并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认为,教学创新是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搞好教学创新,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的向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应试教育”的年代里,教学以“知识为本位”、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成绩轻个性塑造、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创新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创造性一般与个体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

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除注重个体知识积累、智力发展外,更要注重个体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应坚持以“人本思想”和“能力人格本位”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思想”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位”的思想。

教学中的“人本思想”是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思想。

“人本思想”要求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乐学”、“好学”、“好问”。

要求教师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保护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能力人格本位”是指教学应始终围绕培养学生方法能力、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进行。

完善创新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5页文档资料

完善创新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5页文档资料

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也强调:“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边远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必须要面对和不断为之探索的问题。

本文以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探讨适合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问题。

1.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前提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1.1确立创新的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有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学校的教育理念才能变为现实,才能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好地满足当地的需要。

”各医学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围绕办学目标,转变观念,确立适合本校发展和能够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

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显示为:每千人平均拥有执业医生数为1.49人,城市为2.8人,农村仅为0.95人。

在基层农村,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医疗人才的流失现象极其严重。

因此,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医疗人才应是高等医学院校予以重视的问题。

早在1990年11月22日,江泽民、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在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师生座谈时,即对其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柳冠中摘要:本文通过对知识社会的分析,探讨知识结构对于知识创新的价值,进而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论的指导进行知识人才培养。

关键词:知识结构创新系统论人才培养在探讨知识结构人才培养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我们所处的知识社会的特征。

只有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怎样培养人才。

一、知识社会的一些特征社会通讯的畅通,以及节奏的加快,是导致知识社会到来的原因。

以前的社会也有知识创新,但是消化知识的能力远没有今天这么快,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没有今天这么畅通,所以以前的整个社会形态显得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相对缓慢的形态。

实物生产正是在这种比较缓慢的社会中获得快速发展的,这种实物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流通,对于新知识的消化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加强,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很快就会在全球获得应用。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人们如果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新知识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种知识必须是以前没有过的,重复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种理解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实物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差异。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知识经济是从实物经济演化而来的,实物经济中必然的含有一些知识经济的特征,但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不明显,不占据主要地位,而知识经济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实物经济而存在,只是知识经济相对与实物经济而言,显出其独有的一些特点。

我们将从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的设备、知识生产的原料、知识生产的规模以及知识生产的主体五个方面来探讨知识社会的特征。

1、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与实物生产有很大的差异,知识类型的产品应该分为三种,第一种融入了很多知识,但产品还有一个物质的外壳,如各种精密仪器;第二种,很多知识产品就是最终的消费品,如各种游戏软件。

第三种知识是观念知识与管理知识,虽然这种知识也可以用各种载体进行记载于传播,但是这种知识关注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用一个饭店作为例子,这种类型的知识不是关于盘子的,也不是仅仅是关于人的,而是如何协调人与盘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协调盘子与碗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切不可小看这种知识,这种知识实际上操控着整个过程的运作。

化腐朽为神奇直接原因往往是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更新。

2、知识生产的设备第一种知识产品与传统的实物产品还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第二、第三种知识产品与实物产品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

无论传统实物生产的投资,还是知识产品生产的投资都要要花很多的资金放在设备上。

但是设备所承载的价值是不同的,以前设备的价值更多地体现的是设备本身的材料价值,无论什么厂家生产同样的产品,都要耗费同样的材料与能源;而进行知识生产的设备也很贵,但是这些设备更多地体现的是知识的价值,其材料本身可能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关于这些设备的知识储备,则不可能生产出同等功能、质量的设备。

一旦这种知识泄露出去,很多厂商就可以以很廉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

3、知识生产的原料实物产品生产每一件东西都要消耗同样多的物质和能源,而知识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这些物质与能源的使用效益,这种知识产品的生产对资源保护是十分有利的。

在同等资源的情况下,采用新的知识产品可以造出更高效益的产品。

知识产品在开发成功前,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在开发成功之后,其复制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

4、知识生产的规模进行实物生产的都是操作工人,只要增加工人数量、投入新的设备、增加劳动时间就可以无限制的生产实物产品。

进行知识生产的都是知识阶层,一件知识产品的生产,不是投入更多的人、更多的设备就能完成的,而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入过多的人力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知识产品的生产。

对于生产实物的设备可以进行破坏性地使用,但是对人来讲,不可能对人脑进行破坏性使用,人脑在过度的压力下往往不能有效产出。

脑力劳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确定一件知识产品什么时候能完成,知识产品的投资是一件风险很大的投资。

5、知识生产的主体在实物生产时代,资金是最为重要的,只要投入了资金,就可以扩大生产,就可以占领市场,就可获得利润。

在知识社会则不同,最重要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人才是知识生产的主体和关键要素。

一般而言,这些人应该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有适合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够相互协作,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实物经济时代,生产的主体是机器设备,工人仅仅是操作者,产品的生产需要机器设备的大规模协同工作,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是刚性,一旦协调好就很少出什么问题。

但是,在知识生产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替代了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动的关系,所以如何协调好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实物生产需要机器、设备、生产人员在时间、空间上的一致,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而知识生产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开始阶段的研发,知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件消耗很低的工作。

由于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所有的知识生产这并不一定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工作,所以很多从事知识生产的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知识生产者自由上下班,只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

二、传统人才与新人才的比较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标准,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张屹教授在2001年第11期《全球教育展望》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一文中对传统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比较。

对于其图表中的一些内容,有一些是赞同的,有一些是不赞同的。

根据这张图表,我们对于传统人才与新人才进行了以下的对比,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引用了上面的图表,有一些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加以补充:表2、传统人才和新人才的比较(打星号*是直接引用的)知识型、技巧型的人才是适合于工业社会的大机械工业生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一枚螺丝钉。

社会要求这枚螺丝钉在为它设定的范围内工作。

如果,这枚螺丝钉不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正常工作或在自己的工位范围之外也工作,将会给整个社会大机器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当时的工业社会是在牛顿的静态力学体系下建构的,把这些不老实的螺丝钉看成是负面因素,是要清除的。

基于此,整个社会就要求培养知识型、技巧性的人才,要求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居有长久的稳定性。

在工业时代,知识过时的速度远没有今天这么快,学校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前经验的总结。

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尽可能好的学会这些知识,而不用思考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

因为学习是获得已有知识最有效率的方式,远比自己摸索获得节省成本。

所以学校传授的是经典的、长久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不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既然学校教授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当然可以采用工业化的手段生产人才,而灌输就成为十分高效的手段,可以面对大量的人群进行一次性教育。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技术的累积性发展,造成了今天的社会,知识获得渠道十分畅通,实物生产的主导地位让位于了知识生产。

社会关联度的增加就使得一些问题超出了传统的学科范围,仅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可能单独完成问题的解决。

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得再也不是把这种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之能够完成工业化的生产,而是要应用以前已有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其来,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上。

但是,传统的知识教育不可能对于新问题做出回答。

于是,创造出新的知识以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必需要做的事情。

这种新的知识在形态上与传统的知识形态不一样。

这种新的知识形态不是从外部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机械地添加”,结果产生“一个笨拙不堪、负重前行的知识怪物”,而是对于知识形态进行“内部的重新构建”,使之适应新的条件。

针对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大规模灌输的方式显然就不合适了,必须是根据对问题的判断,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一个团队。

老师并不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因为老师也不可能知道答案。

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启发与诱导这些学生产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解决方案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只是有相对合理的。

毋庸置疑,知识结构创新将在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知识结构创新的含义。

三、知识结构创新的含义知识创新主要包括知识系统中知识要素和知识结构的创新。

知识要素是指分别针对解决的特定问题所需的陈述性(如概念、定义、原理等)知识与程序性(如操作过程等)知识。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其中包括各种知识间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

由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的不同,人们形成的知识结构总是形态各异的[1]。

”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越来越大,现代社会不可能出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是人们又必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由于社会是变动不居的,那么人们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处于一种静态的平衡、静态的稳定性,而必须是动态的平衡、动态的稳定,是一种不断地打破、重建的过程,那么必须调整知识结构。

因为一个人所有知识组成了一个知识系统,在其中,孤立、破碎的知识单元是没有意义的。

知识单元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意义,知识单元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形成了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能够实现特定的知识功能,解决特定的问题,从而具有现实意义。

知识的接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等都是通过知识结构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种知识单一地起作用。

知识结构决定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一定的知识结构所能容纳的知识存量是有限的,所具备的潜在功能也是有限的,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就需要重组知识单元,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具有解决问题的功能。

结构的创新是一种方向性的创新,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

没有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要素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以专业为例,对于专业结构的了解也是专业知识的一部分,知识结构与知识单元在任何一个层次都是水乳交融的,不存在没有结构的知识。

今天之所以再次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是因为以前社会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进一步造成的知识的细化,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的发展了,需要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知识结构。

没有昨天的社会分工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发展,但是如果还要使用以前的社会分工,则不会有未来的社会发展。

社会的结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结构性的变化可能带来全行业的萧条,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失业。

一个人在这种被淘汰的行业中,知识再丰富,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避免失业,因为社会不需要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人们必须经常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进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而是要有的放矢的。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个“的”是很难确定的。

系统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