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合集下载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的PH。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存在饱和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转运有饱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1)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

包括协同转运和交换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通过胞裂外排或出胞,从胞内转运到胞外。

药物转运体摄取性转运体: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促进吸收外排性转运体: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限制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生物膜的类脂质中而扩散,故较易被吸收;(2)分子量:分子量大(大于100-200Da)的水溶性药物不易被吸收,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易被吸收。

(3)解离度:非解离型易被吸收,解离型药物不易被吸收。

2、给药途径:吸收速度:气雾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1)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影响因素:A.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型剂种类等)、等。

B.机体:(1)胃肠内PH,胃内容物的PH值为0.9—1.5,肠内容物的PH值为4.8-8.2,胃肠PH决定胃肠道中非解离型的药量。

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Strait Phamiycepticaf Jonmal Vol33No52661养模式。

我们应正视现阶段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4〕马国,侯爱君,张鹏.临床药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4〕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711,21(6):377-3321〔2〕Hepler CD,Stunt LM.Opportuaitics ant responsibibbcs in pParmc-ceut/af ccu〔J〕Am J Hosp Pharm,1992,47(5):535-545.4〕Kihlstrom LC.The evolution of professional pharmacy PBMs:OBRA-92,ant coonibve services〔C〕.Absls Boob Assoc Health Seu Res Mi/WasPOc ton DC,1998,15970527.4〕蒋君好,杜萍•我国高等临床药学专业设置硕士学位的探讨4〕中国药房,2710,25(8):7610601〔5〕刘克辛,孟强•日本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4〕医学与哲学,2712,35(0):82-CX4〕林以宁,瞿融,马世平•日本药学教育改革现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029,1):45D5.4〕张踞玮,十桦•日本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简介及思考〔〕〕•中国药师PO67P5):277D79.〔8〕秦阳P长峥,胡明,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及启示4〕中国药房,212,5(24):2685D6&/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缪明星、,刘李2*(1.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南京610022;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610022)摘要:药代动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药学课程,依据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思政冶”为中心,分别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经典案例,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药代动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新思路。

王广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王广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O
HO
OH M87 O
O
O OH
O
HO HO
HO GA-O
O
+CH2
O
O
+O
+CH2
+CH2O
O
M113
Oleanolic acid +2 GA ???
Y(Oleanolic acid)+2 GA
M114
Candidoside
Y(Oleanolic acid)_O+2 H+2 Glc+Ara+Xyl
M115
3-O-Glucopyranosyl-glucopyranosyl-glucopyranosylglucopyranoside-12-oleanene-3,28-diol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ovide
novel insight into liquid chromatography”为题专文评价了 该项策略
Peer reviewers: The work is important, original and interesting. In my opinion the approach is very clever and original.
Sch is an d rin Sch is an th erin A Sch is an d rin B Deo xy s ch izan d rin γ-Sch is an drin A n g elo y lg o mis in H A n g elo y lg o mis in P
1000.0 100.0 10.0 1.0
确定共有离子化学结构,根据亚结构信息,对数据库中所获得的候 选结构进行再筛选,进而根据碎裂规律推测化合物结构。

药物代谢动力学闰际高层研讨会

药物代谢动力学闰际高层研讨会
箍豸
论 坛 会 议展
7 1
药物代谢动力学国际高届研讨会
暨放射性 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创新药物研发 中的应用论坛隆重召开
药物代谢动力学 国际高层研讨会开幕式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药物代谢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刘 昌孝教授出席席 次会议开幕式并为本次论坛致词

2 l 年 6月 4 日至 5日 “ 物 代 谢 动 力 学 国际 高层 研 讨 会 ” 01 药 暨放 射 性 同位 素标 记 技 术 在创 新 药物研 发 中的应 用论 坛在 中 国药 科 大 学 学 术 会 议 厅 隆 重 召 开 , 来 自全 国各 地 和 美 国、 英 国 等 地
物系统 中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新药研发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 几 十年 中 ,低 能量 放 射 性 同位 素如 碳 . 1 氚 在 国 外新 药的 临 床 4和 及 临床 前 药代 动 力 学如 组 织 分 布和 生 物转 化 途 径等 研 究 中 广泛 采
用。
江苏药理学会理事长王广基教授出席本次会议 开幕式为本次论坛致词
的 2 0多名 药理 科技 工作 者 和 专 家会聚 紫金 山畔 ,参加 了本 次 会 0 议 。 中 国工程 院 院士 刘 昌 孝 、 国药科 大学校 长 吴 晓 明教 授 、美 中 国 X n Boi Lb rtr c 总 裁 吴 晋 博 士 、 江 苏 省 药理 学会 理 e o i c aoa yI . t o n 事 长 王广 基 教授 、世 界 最 大放 射性 同位 素 化 合物 合 成 公 司 ( 国 英 Q oi t代表 Mi hpel博 士 ,美 国全 身放 射 性 自显 影技 术 utn e) k C apl e e ( WB Q A)专 家 Se nLnhn tf i a ,美 新 诺 医 药科 技 有 限 公 司副 总 经 a e 理顾 哲 明博 士和 中 国 国 家食 品 药品 监 督 管 理局 官 员 等 药 学 专 家 、 领 导 出席 本 次会 议 开 幕 式 并 为本 次 论坛 致 词 ,对 本 次会 议 隆 重 召 开表 示热 烈祝 贺 。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

中国药科大导师简介(非官方)药理专业及临床药理、药代动力学鉴于版里朋友询问药理导师情况的较多,我现在集中介绍一下,有些我也不太了解,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说的不对的予以更正。

王广基老师和刘晓东老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这边的了,已经不和药理统一招生,王友群老师是临床药学的,也不和药理统一招生了.戴老师明年招的最后一年,钱老师明年招不招了不清楚.戴老师去年是全校sci发文章最多的老师,7篇,王老师第二,4篇,刘老师第三,3篇.戴老师研究方向是心血管药理,高风亮节,很少做横向,有点穷,不过科研思路是一等一的棒,因为很少做横向,所以做的东西水平比较高,所以发sci发的多.王广基老师和刘老师都是药代动力学的,王老师主要做吸收,caco-2细胞小有成就,刘老师做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药代这边这两年火的要命,前一阵王广基老师发狠,说药代这边硕士要发一篇sci,博士两篇,否则不让毕业,我还不知道怎么毕业呢.钱老师和王友群老师那边就是药理,没什么特点好说。

王秋娟老师是博导,主要方向是心血管药理,大老板,是我们学校生理教研室的带头人,生理教研室还有丁启龙和李运曼老师还有傅继华老师和吴玉林老师。

张陆勇老师是新药筛选中心的负责人,很有钱,而且风头也很盛。

季晖老师是抗衰老药理,不过现在主要在做女性避孕药等计划生育药品。

郭青龙老师是抗肿瘤药理,但现在主要做些小横向,比如帮哪个厂家做做什么急毒常毒一类的药理毒理实验。

陈真老师是钱之玉老师的博士,明年钱老师恐怕要占陈老师一个名额,因为明年钱老师好象不能招了。

于锋老师在我们学校做的是标准的临床药理,主要是临床实验的设计,编盲,统计之类的,至于王友群老师和陈丁丁老师是挂着临床药理的名字,实际做的还是药理的东西,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于锋老师有些实验是到医院上人的,而王友群老师和陈丁丁老师好象就没有做过上人的实验。

至于各个老师谁有前途,我实在是不好说,我先问问你,什么叫有前途?恐怕连你自己也说不清,其实前不前途关键在个人的能力和发展,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占重要作用但也不是绝对作用,个人努力还是不可少的,好了,先说到这里吧,哪位还有具体问题请跟帖。

《药代动力学完整》word版

《药代动力学完整》word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I相II相代谢

I相II相代谢

(1)体液的pH值及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 布
(2)与组织的亲和力
(3)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2、影响药物分布 的因素
①暂时失活
(4)与血浆蛋白的 ②分子变大
结合率
③可逆性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24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转运
D- 药物的分布
--Distribution
❖ 药物进入血液后,通常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


肾排泄率=滤过率+分泌率-重吸收率 35
E- 药物的排泄
--胆汁排泄(biliary excretion)
Liver
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
Bile duct
Portal vein
Gut
Feces excretion
36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转运
想一想
❖ 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过量中毒,为了加速其排泄,应采取 的措施是: A. 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 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 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加,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 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Drug’s ADME
副作用 药物蓄积
有效性 毒性
吸收(A)
分布(D)
排泄(E)
代谢(M)
1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转运
A- 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16
A- 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口腔
消化道
首过消除

肝脏

直肠
血液循环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了动脉和静脉给药物外,其它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从吸收不问进入血浆后,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药物分布。

药物与某些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长期连续用药使机体某些组织中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称为蓄积。

表观分布容积(Vd) 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单位: L 或L/kg ),V = D / C体内总药量/分布平衡时的血药浓度伊文思蓝,引躲花青素-------血浆容积2.5L溴离子、氯离子---------------细胞外液重水、安替比林--------------总体积容积36L利用V来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特点,如药物和蛋白结合的程度,药物在体液中的分布量和摄取浓度。

白蛋白与大多数酸性药物和部分碱性药物结合a1酸性糖蛋白与碱性药物结合脂蛋白与碱性蛋白和中性蛋白结合影响分布的因素毛细血管血流量、通透性以及组织细胞亲和力等生物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化学结构和构型,Pka,脂溶性,极性以及微粒给药系统的理化性质,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分布的影响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以非解离型存在,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的同时,在体内各种酶或体液环境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了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也叫生物转化。

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受胃肠道消化酶、肠道内微生物产生的酶、肝脏中肝药酶的降解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

药物代谢被促进的现象称为酶诱导作用。

能使代谢加快的物质称为酶诱导剂。

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酶抑制作用。

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称为酶抑制剂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使药物活性降低,使活性增强,使药理作用激活,产生毒性代谢物。

《药动学大纲》word版

《药动学大纲》word版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隔室模型的概念及其特性。

熟悉药物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了解药物动力学发展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1学时)1.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发展简况。

2.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隔室模型与室的概念。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 识记:(1)药物动力学概念;(2)单室模型概念;(3)双室模型概念。

2. 领会:(1)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2)药物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单室模型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药时曲线下面积几个基本概念的定义、意义、求算方法及单位;掌握单室模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给药的血药时关系、参数求算及相关计算。

熟悉单室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时关系、参数的计算方法;熟悉静脉注射给药后,利用尿药数据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了解Wanger-Nelson法求吸收速率常数以及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8学时)1.静脉注射单室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血药时关系、参数计算及相关计算。

静脉注射给药尿药速度法和亏量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使用范围及特点。

2.静脉滴注单室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血药时关系和参数计算。

3.血管外给药单室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血药时关系、残数法、W-N法计算参数的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血管外给药尿药速度法、亏量法、W-N法计算参数。

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 识记:(1)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的定义和意义;(2)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负荷剂量的定义和意义;(3)吸收速率常数、达峰时间、峰浓度、滞后时间的定义;(4)血管外给药单室模型的血药时关系。

2. 领会: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单室模型的建立及血药时关系。

3. 简单应用:(1)静脉注射给药尿药速度法和亏量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提高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王广基教授

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提高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王广基教授

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9月第17卷第27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7No.27September 2020·封面报道·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提高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王广基教授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8月14—15日在苏州举行。

本届大会在传承往届年会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环节,邀请我国多位院士、著名学者围绕科研方法、转化医学、血液学进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讲座,与会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同探讨了血液病学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说,年会特色鲜明,为开阔医生的职业生涯和临床视野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德沛教授介绍说,年会每年举行的辩论赛,辩论内容紧密结合临床,辩出了水平和辩出了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广基教授在题为“精准医学背景下药代动力学新技术在新药及临床研究中的探索”的主题报告中介绍说,由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细胞PK/PD 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药代动力学研究从血浆到细胞的突破。

循证医学需向精准医学转换王广基院士首先介绍说,基于循证医学建立的临床用药规则对药物使用有着的统一标准,所有患者用药“一刀切”,但却临床疗效各异且常常伴有不良反应,同一个用药方案部分患者有效,部分患者无效,部分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对2015年Nature 发表的文章统计发现,常见临床药物对同一患者群体治疗的有效率仅为4%~65%,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复杂,既有基因多态性和遗传等基因方面的因素,也有饮食、吸烟、伴随药物等环境因素,因此,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转换是提高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方向。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

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

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内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 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 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 所组成。 所组成。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 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 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极 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 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 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2.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 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 关节囊屏障 另外还有血 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眼屏障
和药物pKa 三、体液的pH和药物 体液的 和药物 药物pKa和体液的 决定药物分布 和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布 药物 和体液的 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 度较高, 度较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较 高。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进行解毒 。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 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 学参数的意义。 学参数的意义。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跨膜转运
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 药物的药动学, 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代谢(生物转化) 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 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 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代谢的场所:肝脏、 代谢的场所 肝脏、肠、肾、肺。 肝脏
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药物转化的方式、
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水解 第一步: 药物 第一步 代谢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

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

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1目录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药物体转运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一、生物膜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第三节药物的吸收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第四节药物的分布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三、药物在特殊屏障中转运第五节药物的排泄一、肾排泄三、粪排泄四、其它途径第六节多药耐药与外排转运载体一、多药耐药现象二、P-糖蛋白2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四、乳腺癌耐药蛋白第三章药物的代谢研究第一节药物代谢方式及代谢后的活性变化一.药物代谢方式二.药物经生物转化后的活性变化第二节药物代谢部位和代谢酶一.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及其代谢酶二.药物的肝外代谢及其代谢酶第三节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一.代谢相互作用二.种属差异性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遗传变异性五.病理状态第四节药物代谢研究常用的方法一.药物体代谢研究法二.药物体外谢研究第四节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一.药物的代谢研究与创新药物的开发和筛选二.药物代谢与药物的毒性评价三.药物代谢研究与药物的代谢相互作用第四章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第一节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一.房室模型及其动力学特征二. 拉普拉氏变换三. 房室模型的判别和选择四. 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第二节一房室模型一. 单剂量给药动力学二. 多剂量给药动力学第三节多室模型一. 单剂量给药动力学二. 多剂量给药动力学第五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第一节非线性药物消除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表达方法二、动力学特征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鉴别方法四、t1/2和AUC与C间的关系第二节米氏参数的估算方法第三节非线性药物消除的个体化给药第四节非线性药物吸收一、对抗癫痫药Gabapentin的非线性吸收研究[1]二、对头孢呋辛酯的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消除研究[2]第五节非线性药动学的研究进展一、最近新发现的一些非线性消除的药物二、其它因素引起的药物非线性消除现象三、新技术在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四、药物的非线性结合研究第六章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方法一、各阶统计矩定义以及计算公式二、生物利用度三、清除率四、MRT和半衰期的相互关系五、吸收动力学六、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七、代谢分数求算八、稳态浓度的计算九、预估到达稳态浓度的时间十、非房室模型和房室模型的优缺点比较i十一、附录:非连续取样AUC变异的计算第七章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第一节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目的与意义一、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的意义二、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和临床评价之间的关系三、生物利用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的主要参数四、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五、生物利用度的分类第二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试验原则和方法一、受试者的选择二、受试者的例数三、参比试剂选择四、试验设计五、数据分析第三节.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学方法一、方差分析二、双单侧 t 检验法三、(1-2α)%置信区间法四、Wilcoxon方法五、研究功效(power of study)六、实例第四节.缓控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一、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实验容二、缓控释制剂的评价第五节个体生物等效性评价和群体生物等效性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二、试验设计三、统计模型四、个体生物等效性的评价五、群体生物等效性的计算六、群体等效性,个体等效性以及平均等效性的关系第八章临床药物动力学第一节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临床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目的二.哪些药物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三.血药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四.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容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一. 在老年人中的药物动力学二.在儿童中的药物动力学三.在肝功能不全病人中的药物动力学四.在肾功能不全病人中的药物动力学第三节新药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临床试验应遵循的原则三. 试验设计第四节群体药物动力学一、关于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二、群体药动学参数的估算方法分类[2]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法)四.非参数期望极大值法(NPEM法)五.个体给药方案的制定—Bayesian法第五节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一.基本原理二.肌酐清除率的测定方法三.给药剂量的调整方法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合模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药效学模型一.药效指标的选择二.血药浓度-效应曲线的类型三.药效学模型第三节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一.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理论基础二、效应室的归属三、一房室PK-PD模型四、二房室PK-PD模型五.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的估算方法及其意义第四节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应用一.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研究二.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研究三.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研究第十章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实践第一节概述一、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二、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基础第二节药物在组织中的命运一、药物清除模型及清除率一) 肝脏清除二)胆汁清除三) 肾清除二、分布三、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来源一) 生理学和解剖学参数二) 组织/血浆中药物浓度比Kp测定三) 药物的清除率四) 其它参数第三节整体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收集资料二、整体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三、物质平衡方程四、组织中药物浓度预测五、模型的验证和修订第四节种属间比放(Species scaling)一、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二、异速增大方程第五节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应用一、在新药研制中的应用一)体外代谢结果预测药物在体的清除率二)表观分布容积(Vd)的预测三)在临床试验中的初始剂量的确定二.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 毒性暴露剂量的确定二) 靶组织浓度预测第十一章手性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一、手性药物的作用模式二、手性排斥、静态手性和手性易化三、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类型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立体选择性一、药物吸收二、分布三、药物代谢四、排泄第三节临床用药复杂和对新药研究的影响一、体外对映体优/劣活性比的比较二、临床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的复杂性三、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血药浓度检测中的复杂性四、动物种属间的差异与药效学、毒性研究的复杂性。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第一节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容和方法一.临床前药动学研究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二.临床前药动学研究方法和容第三节生物样品分析技术的特点与要求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特点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第四节新的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前研究的容与方法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三.研究的容和方法第十三章药动学数据的曲线拟合以及常用软件一、最小二乘法的一般原理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算法的比较三、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中的若干问题四、曲线拟合的影响因素五、目前常用计算机药动学数据拟合程序第一章概述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进入机体后,出现两种不同的效应。

一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包括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即所谓的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和毒理学(toxicology)。

另一个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即所谓 ADME。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对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同时药物还需要从体消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