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与公共卫生_张国成

合集下载

病毒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
二者基因组同源性为47%~50%。
单纯疱疹
人是单纯疱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约70%— 90%的成人皆曾感染过HSV Ⅰ。
原发性HSV Ⅰ的感染,主要发生于5岁以内 的幼儿,但很少发病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但也偶 见于成人。
单纯疱疹
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分泌物及 粪便中。
其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亦可 通过被唾液污染的餐具而间接传染。
单纯疱疹
初发型单纯疱疹
5.复发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recurrent herpetic keratoconjunctivitis) 常见的为树枝状角膜炎,同侧耳前淋巴 结可肿大。 初起时只发生表浅角膜浑浊,但反复发 作后,可引起瘢痕,而致永久性视力障碍。 除角膜外,晶体、视网膜、脉络膜等亦可 受损,发生白内障及视网膜色素改变。
治疗和预防
病毒感染的预防要比治疗成功得多,其中疫 苗接种非常有效,重组(DNA)技术支撑的病毒 疫苗如HSV -2的重组gD2亚单位疫苗已进入临床 试验阶段。
治疗和预防
抗病毒化学药物近年来已有很多种类,如三 氮唑核苷、阿昔洛韦、万乃洛韦、泛昔洛韦、更 昔洛韦、喷昔洛韦等能特异性地治疗和预防某些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所致。
HSV为DNA病毒,呈球形,由核衣壳及病毒 包膜组成。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
根据其抗原性质的不同,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 I 、II型 (HSV I及HSV II )=(或1、2型)=(HSV -1 、HSV -2)
干扰素(IFN)对所有的病毒感染都具有潜 在的作用。IFN-α、IFN-γ在病毒性皮肤病,如带 状疱疹、尖锐湿疣等病,其疗效已被临床所证实。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11.30•【文号】卫办医政发[2010]190号•【施行日期】2010.11.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有关要求,我部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白癜风、淋病、慢性光化性皮炎、荨麻疹、系统性硬化症、寻常痤疮和寻常型银屑病等皮肤性病科7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依照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胡鹏、张文宝电话:************、68792730附件: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白癜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白癜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ICD-10:L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白癜风治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

白癜风为后天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一般无自觉症状。

白斑常呈乳白色,大小、形态不一,毛发可正常或变白。

白癜风分为寻常型和节段型。

寻常型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可局限于某些部位或散发、泛发全身,故寻常型又分为局限型、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四个亚型。

节段型一般为单侧,白斑沿某一皮神经节支配区分布。

VVC治疗理论与现状PPT课件

VVC治疗理论与现状PPT课件
程,长期口服用
药须注意肝功能。
27
VVC治疗:阴道用药

价廉。 全身吸收低(1.4%)。 安全,孕期可用。
28
VVC治疗:全身用药

优点

方便,同时治疗其他部位感染。

月经期、处女、出差、复杂型VVC适用。

副作用
– – –
消化道反应
肝毒性 孕期禁用
酮康唑 10 %,其他少。

CDC所推荐的STD治疗方案,参考了世界范围内的 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是从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方案 中筛选出的最有效、经济及方便的方案。
39
美国CDC VVC治疗指南(200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 治疗是STD治疗中的一个部分。
版别:2006, 2002, 1998, 1993, 1989, 1985.
34
VVC治疗:复杂性-复发性(RVVC)

维持治疗
– – – –
氟康唑 克霉唑栓 咪康唑 克霉唑栓
150mg,口服,qw×6个月。或 200mg,PV,biw。或 1200mg, PV,qw。或 500mg,PV,qw。
35
VVC治疗:复杂性-妊娠期

妊娠期治疗效果不如非孕期
禁止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
抑制,或妊娠妇女。
23
24
25
VVC治疗:现代概念

无症状体征,不需治疗; 消除诱因; 恢复阴道环境,不常规作阴道冲洗;
性伴侣不需要常规治疗。
26
VVC治疗:选药原则

非孕妇VVC用药可选择局部或口服。 孕妇选择局部用药,妊娠3个月内应慎用。 复杂性VVC治疗应延长疗程。

银翘散加减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银翘散加减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分两 次 服用 。 13 统 计学 方 法 : 组数 据 采用 S S 1 . 计 学 方 法 进行 处 理 , 量 . 本 P S3 0统 计
甲周 围及 足 跟 的侧 缘 出现 , 为米 粒 至 豌 豆 大 丘 疹 斑 丘 疹 , 快 变 成水 疱 , 很 圆 形 或椭 圆 形 , 底 绕 以红 晕 , 基 水疱 壁 薄 。 口腔 、 部 、 腭 、 粘 膜 、 龈均 可 咽 软 颊 牙 受 累 , 疹 为 1~ mm的 水疱 , 围有 红晕 , 疱 很 快 破 裂 , 成 糜烂 或浅 表 皮 3 周 水 形 溃 疡 面 。由 于本 病具 有 自限性 , 往 J床 上 采 用 对 症 处 理 即可 , 院通 过 配 往 } 缶 我 合 中药 治 疗往 往 能起 到 缩短 病 程 、 快缓 解 临 床症 状 的效 果 。 尽 手足 口病属 于 中 医“ 温病 ” “口疮 …‘ 疹 ” 范 畴 , 为 温 毒 犯肺 、 蕴 斑 等 认 体 湿 热 为 主要 病机 。风热 兼夹 时气 侵 袭 人 体 , 毒化 火 , 灼 于 肺 , 经上 扰 热 熏 循 咽 部 , 邪入 血 , 热 伤及 肉膜 , 使 口腔 黏膜 发 红 , 内 、 边 、 腭 出 现散 在 的 致 唇 舌 软 红 斑 与疱 疹 , 喉 肿痛 ; 咽 热毒 伤 及 肺 之 血 分 , 肤 出现 斑 疹 , 有 湿 热 , 蒸 皮 夹 郁 肌 表 , 为 水 疱 ; 儿 体 内湿 热 蕴 藉 , 受 时 邪 之 后 , 毒 夹 杂 湿 热 护 结 脾 发 患 感 热 胃 , 蒸 化 火 , 毒 上攻 则 口唇 黏 膜 红 疹 、 烂 , 胃 主 四肢 , 郁 热 溃 脾 火毒 外 溢 四末 则 手 足形 成 斑疹 或 水疱 。银 翘 散本 为 吴鞠 通 《 病 条辨 》 的一 个 治 疗 温 热 温 中 初起 的方 剂 , 来 辛凉 透 表 、 用 清热 解 毒 。温 病 初 起 , 在 卫 分 , 正 相 争 , 邪 邪 故 出现 发热 , 微恶 风 寒 , 汗或 有 汗 不 畅 , 痛 等 症 ; 无 头 风热 邪 毒 塞 于 咽喉 , 咽 故 喉 肿 痛 ; 邪 易伤 津液 , 口渴 , 尖 红 ; 之 既要 辛 凉 透 表 , 要 清 热解 毒 。 温 故 舌 治 又 此 方 所治 主 症与 手 足 口病 非常 相似 , 根据 中 医 的辨 证 论 治 理论 , 以 将手 足 可 口病病机归于温邪犯肺 、 湿热蕴脾。方 中金银 花、 连翘 既能清热解毒 。 因 又 其 质 轻而 气 味芳 香 , 有 透解 卫 分表 邪 的 作用 , 兼 故重 用 为 君 。薄 荷 、 芥穗 、 荆 淡 豆 豉辛 散 表邪 , 透邪 外 出 , 臣 药 。牛 蒡 子 、 梗 清 利 咽 喉 , 叶 、 根 清 为 桔 竹 芦 热 生 津 , 草生 用 , 甘 意在 清 热解 毒 、 和诸 药 。 有关 研 究表 明1]本 方 具有 抗 调 4, 病毒、 菌、 抗 抗真 菌 作用 , 时还 能促 进 淋 巴细 胞 转 化 率 , 同 对变 态 反 应 有一 定

异维A酸胶丸口服联合药物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异维A酸胶丸口服联合药物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异维A酸胶丸口服联合药物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作者:丁雄飞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第01期瘢痕疙瘩是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通常继发于皮肤损伤后[1]。

其临床特征为:①向周围侵犯生长超出原损伤范围;②病程超过9个月仍不能自发消退;③外科手术切除后复发[2]。

由于其治疗困难,复发率高,一直成为临床的难点。

2008年9月~2010年9月,笔者应用异维A酸胶丸口服联合5-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3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67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龄18~50 岁,平均32.5 岁,病程9个月~13 年,平均3.9 年,共有瘢痕疙瘩58 块;对照组32 例(男17例、女15 例),年龄18~52 岁,平均33.2 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4.1年,共有瘢痕疙瘩46 块。

两组患者的皮损均为红色肿块、质硬,发病部位在躯干、四肢及头颈部,皮损面积:0.8cm×1.3cm~5.1cm×7.3cm,高出皮面0.1cm~1.5cm。

所有患者心、肺、肝、肾及凝血功能均正常,孕妇及1年内拟孕育的男女排除在外。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瘢痕数目、大小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异维A酸胶丸(特维丝,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制药厂生产)10mg,2次/天,同时用曲安奈德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ml:50mg/瓶,国药准字H31021257)+ 2.5%氟脲嘧啶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公司生产,10ml:0.25g/支,国药准字H31020593)+2%利多卡因(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095),按2:1:1的比例混匀后行局部封闭,1次最大用药剂量为曲安奈德2ml,5-氟尿嘧啶1ml,2%利多卡因1ml,皮损过大、过多者,分次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选用曲安奈德针+2.5%氟脲嘧啶+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方法同治疗组。

麻风病的传染流行早期诊断及控制策略

麻风病的传染流行早期诊断及控制策略
– 其中13个>1/万
• 四川(9);云南(2);西藏(2)
麻风病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的定义
• 观点一:
– 病期(从发病到确诊)在三年以内
• 发病时间估计的不准确
– 患者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自己不知道或忘记了 – 患者隐瞒病史:不愿意或不配合提供 – 医务人员询问病史的能力:不会采集病史 – 医务人员询问病史的态度:询问不仔细
麻风病的传染流行、早期诊断及控制策略
张国成教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医院)
内容简介
• 麻风病传染的环节与因素 • 麻风病全球流行状况 • 麻风病国内流行状况 • 麻风病的早期诊断 • 麻风病的控制策略
麻风病简介
•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 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 性传染病
• 非密切接触者:几乎做不到
早期诊断的定义
• 观点五:
– 延迟期(病期)在2年以内,且无可见性畸残(无2级 残疾或畸形)
• 《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0-2010年)》的定义 • 结合了观点一和观点二的优点 • 弱化了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缺点 • 缺点:未评估1级残疾的风险
早期诊断的研究
• 发表的文献较少
麻风病传染的三个环节
• 传染方式和侵入途径
– 传染方式:
• 间接接触传染
– 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水和土壤 – 节肢动物也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 但尚没有证据表明
麻风病传染的三个环节
• 传染方式和侵入途径
– 侵入途径
• 破损的皮肤 • 呼吸道
– 鼻粘膜
麻风病传染的三个环节
• 易感个体
– 每个人都是易感个体; –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发病:
– 发表的文献主要是

皮肤病理学 第2版

皮肤病理学 第2版

皮肤病理学第2版引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起着保护内部器官、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功能。

然而,皮肤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其中包括皮肤病理学所研究的皮肤疾病。

皮肤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分析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诊和治疗各种皮肤疾病。

本文将介绍皮肤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以及第2版中新增的内容和改进之处。

一、皮肤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皮肤病理学主要研究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包括层级的异常改变、细胞的增殖或减少、组织的破坏或增生等。

了解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对于诊断和鉴别各种皮肤疾病至关重要。

二、皮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皮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取材、标本制备和病理学检查。

组织取材是指从患者体表或患处取得皮肤组织标本的过程,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或活检的方法。

标本制备是指将取得的皮肤组织标本进行标本切片、染色等处理,使其适合于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标本切片,以获得有关皮肤病理变化的信息。

三、皮肤病理学的临床应用皮肤病理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皮肤病理学可以用于帮助医生进行皮肤疾病的诊断。

通过观察和分析标本切片中的病理变化,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从而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其次,皮肤病理学还可以用于评估疗效。

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观察和分析标本切片中的变化,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皮肤病理学还可以用于研究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第2版的新增内容和改进之处第2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和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了更多的疾病分类和病理变化的描述。

第2版对各类常见和罕见皮肤疾病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详细描述了其中的病理学特征和变化。

2.引入了先进的病理学技术和设备。

第2版新增了许多先进的病理学技术和设备,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遗传学检查等,提高了对皮肤组织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名单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名单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名单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备注王陇德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院士)主任委员饶克勤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副主任委员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分委会主任委员齐小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副主任委员艾滋病与性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周晓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研究员副主任委员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孙殿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委员地方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赵铠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院士)副主任委员免疫规划分委会主任委员李立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副主任委员慢性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饶克勤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主任委员2张瑜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副主任委员3郝模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委员4马骁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委员5马家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委员6王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委员7王磐石上海市卫生局副巡视员委员8邓瑛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委员9毕振强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委员10何晓军江西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处长委员11张义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委员12李书凯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委员13汪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委员14陈政全国公共卫生基层学组副组长委员15施培武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委员16顾清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委员17梁占凯河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委员18黄建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委员19董柏青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疾病控制处处长委员20颉学辉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委员艾滋病与性病防治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齐小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主任委员2王宝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3吴尊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4邵一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5尚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副主任委员6尹跃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7王健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委员8王哲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9王绍华新疆红十字会主任医师委员10王临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1王新伦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委员12计国平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3卢洪洲上海市华山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4刘伟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5孙永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6何云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7何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18吴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9张北川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委员20张林琦清华大学教授委员21张福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2李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教授委员23李太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4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委员25李建华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委员26李敬云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委员27汪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8陆林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9陈曦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30陈祥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31林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32郑和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委员33赵红心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委员34钟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35袁建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710所研究员委员36贾曼红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37傅继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38童戈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委员39蒋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40蔡涛中国爱之关怀组织负责人委员结核病麻风病防治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王撷秀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主任委员2张国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3梅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4傅瑜北京市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5王晓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6王国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委员7王黎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8宁湧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委员9刘志敏山东省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0成诗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1朱桂林中国防痨协会主任医师委员12许卫国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委员13严良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4何广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5吴雪琼解放军第309医院研究员委员16张连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委员17张拓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18李尚伦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委员19沈建平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委员20肖和平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1陈树民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2郑金凤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3姜世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4胡代玉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委员25赵雁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委员26钟球广东省结核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委员27徐飚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28袁燕莉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9谢艳光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委员30黎明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委员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周晓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主任委员2汤林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3余新炳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副主任委员4方悦怡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5王建军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6王虎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教授/主任医师委员7王善青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8王谦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9伍卫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0刘新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11许汴利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2张山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3李岳生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14李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5杨恒林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研究员委员16汪天平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17邱东川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8陈红根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19周水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0林矫矫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1段绩辉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2闻礼永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3郭家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4高琪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5梁幼生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6黄希宝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7温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委员28童苏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9董兴齐云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委员30蔡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31黎学铭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孙殿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主任委员2王三祥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3申红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4孙贵范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副主任委员5安冬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6王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7王生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8王健辉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9邓佳云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0白广禄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委员11边建朝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委员12刘开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委员13刘守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4何多龙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委员15张育新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6张雪英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委员17李卫东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委员18李素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9陈志辉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0陈祖培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教授委员21周令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实验师委员22姜庆五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23相有章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委员24夏雅娟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5格鹏飞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6郭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委员27高彦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委员28阎玉芹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9黄文丽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主任医师委员30戴为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委员免疫规划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赵铠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院士)主任委员2王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副主任委员3杨维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4俞永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院士)副主任委员5方刚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6王军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委员7王华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8申昆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委员9任军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0孙美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1孙莲英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2庄辉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院士)委员13朱会宾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4许文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5李凤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副研究员委员16李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教授委员17李兴旺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8李慧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9杨永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研究员委员20杨晓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研究员委员21沈心亮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2苏华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3卓家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4闻玉梅复旦大学教授(院士)委员25徐爱强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6贾继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7梁国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8梁晓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9魏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委员慢性病防治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李立明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主任委员2王兴中华口腔医学会/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副主任委员3胡盛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教授副主任委员4赵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副主任委员5赵文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6丁钢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委员7马冠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8马爱国青岛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9方宁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委员10毛群安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委员11王玉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12王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委员13王辰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委员14王广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委员15王安荣四川省肿瘤防治办公室研究员委员16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委员17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委员18王继光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教授委员19冯世良辽宁省糖尿病医院教授委员20叶真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委员21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委员22边专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委员23乔友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委员24刘又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委员25刘小立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主任医师委员26刘洪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委员27孙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委员28汤哲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委员29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委员30许樟荣解放军306医院教授委员31何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委员32吴先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33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委员34张苏展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委员35张铁梅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委员36李光伟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委员37杨文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委员38杨晓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39贡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司长委员40陈君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院士)委员41周学东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教授委员42周清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委员43林江涛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委员44武阳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研究所教授委员45俞光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委员46姜玉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委员47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委员48胡德渝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委员49赵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委员50赵铱民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委员51郝希山天津市肿瘤医院院士委员52钟南山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院士委员53凌均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教授委员54徐永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委员55徐韬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委员56翁建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委员57贾伟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委员58顾东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教授委员59高占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委员60高润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院士委员61章锦才广东省口腔医院教授委员62游伟程北京肿瘤医院教授委员63程义勇中国营养学会教授委员64董碧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委员65翟凤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精神卫生与伤害控制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张明园中国残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主任委员2王克安新探健康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3洪震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副主任委员4于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委员5马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委员6马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委员7王文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委员8王国才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委员9石其昌浙江省同德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0刘中民同济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1孙承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2吴宜群新探健康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委员13李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委员14李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委员15李丽萍汕头大学教授委员16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教授委员17杨功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8肖水源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19肖泽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委员20周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委员21周雅荣北京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原副主任委员22赵旭东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委员23郭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24钱铭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委员25谢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委员传染病防治分委会(委员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担任职务1徐建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主任委员2张建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3李德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4舒跃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委员5王大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6王子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7王世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8王传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委员9冯子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0成军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委员11何剑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2余宏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3吴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4张红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委员15张永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6张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17李琦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8李金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医师委员19杨瑞馥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委员20陈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1陈志海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2孟庆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3罗会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4金奇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委员25姚文清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委员26殷文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27黄文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主任医师委员28董关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委员29蒋秀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30阚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聘任第一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通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聘任第一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通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聘任第一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13.12.24•【文号】科协发普字[2013]75号•【施行日期】2013.12.24•【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聘任第一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13〕75号)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3〕40号),各全国学会认真组织推荐,经研究审查,决定聘任朱邦芬等156名专家为第一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期3年。

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时,可以“**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义进行宣传和介绍。

各全国学会、各级科协组织要为科学传播专家搭好台、服好务,紧紧依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大力推进科学传播工作,不断提升学科科普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希望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珍惜荣誉、承担责任,带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总体部署,围绕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大力开展科普创作、科学传播,推动拓展学科科普工作,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附件:第一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单中国科协2013年12月24日附件第一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单(共156人分学会按姓氏笔画为序)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造纸学会:中国毒理学会:。

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平阳霉素及氟尿嘧啶治疗瘢痕疙瘩

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平阳霉素及氟尿嘧啶治疗瘢痕疙瘩

A s atO j t e T be etecncl fcc fh o pu dbt e aoei etnadpnynm e — bt c: be i : oosr l i i ayo e m o n e m t sn jc o n i ag yi t r cv v h i ae t c a h n i g no
关 键 词 : 痕 疙 瘩 ; 方 倍 他 米松 ; 阳 霉 素 ; 尿嘧 啶 瘢 复 平 氟 中 图分 类 号 : 7 1 文 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47 1 (00 0 -060 R 5 A 10 —15 2 1 ) 1 3 -3 0
C ii l eerho etet n f e i c rb jcigc mp u d l c sa c n t ame t l dsa yi et o o n nar h r ok o n n
g t e i u r u a i i h r ame t f eod s a .Meh d :T o h n rd a d sxy c s swee r n o y d vd d i t eh rw t f o o r cl n t e t t n li c r hl e ok to s w u d e n it a e r a d ml ii e n o
瘢痕疙 瘩是皮 肤伤 E或 不明原 因所 致皮损 病理 l
瘩 , 得 了较 好 的疗 效 , 取 现报告 如下 。
1 资 料与方 法
性 愈合后 形成 的异 样 瘢 痕组 织 , 表 现为 隆 出 正常 它
皮 肤 的形状 不规则 、 红色 或粉红 色 、 质硬 、 增厚 、 肥大 的 良性肿块 。 因其 具 有持 续 而 强大 的增生 能力 , 治
i et na dpnynm c gte wt f oorc , hl te ot l opw si etds p i i cnl eae n co n igag yi t ehr i ur ai w i nr u a j e i l wt ta i o c— j i no hl u l eh c o g r nc m y h rm o n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的MPH培养模式思考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的MPH培养模式思考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的MPH培养模式思考【摘要】本文针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的MPH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要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学生评价及反馈也需要重视。

结论部分指出MPH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MPH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学生评价、优势、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评估背景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对该专业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过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评估背景是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要求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评估,可以为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评估背景还包括对当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深入了解当前的教学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培养质量。

评估背景不仅可以揭示当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问题所在,也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对MPH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探讨当前MPH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提升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具体包括深入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学生评价及反馈,从而为MPH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MPH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提升,为培养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做出贡献,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皮肤病学与公共卫生_张国成

皮肤病学与公共卫生_张国成
WHO 于 1987 年就提出了到 2000 年“人人享受卫 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但这个目标忽视了皮肤保健 , 随 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皮肤 卫生保健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1 皮肤功能的重新认识
皮肤的功能传统地描述为保护和调节 。 保护包 括它们的屏障功能 , 阻止毒素和过敏源进入 。温度调 节包括汗液的排泄 、脂肪组织的绝缘 , 控制到达皮肤 的血液 , 以及适当利用穿衣和住房来调节 , 已认为触 觉和痛觉是保护功能的一部分 。 至于温度调节 , 尤其 是新生儿 、老年人以及皮肤病患者 , 更易受到冷 、热的 伤害 。 垂死的生命 , 尤其是儿童 , 是否可以通过对皮 肤温度调节障碍的良好处理而延长 ? 而且其它的重 要功能还认识不足 , 研究这方面的人为数不多 。 皮肤 是一交流的器官和尤如一个弹性的保护袖样器官 , 很 容易受到其血供 、神经支配 或淋巴系统 损害的影 响 (麻风 , 褥疮溃疡 、橡皮肿)。目前认为 , 皮肤是一个复 杂的细胞因子工厂 , 以及 维生素 D 等的主要代 谢场 地 。另外 , 人类许多疾病都会影响皮肤或在皮肤上出 现反映 , 如艾滋病 、糖尿病等 。 因此 , 皮肤病学与公共 卫生不可分割 。 2 皮肤残疾 :皮肤衰竭 , 包括皮肤病的结果
Finlay 和 Ryan 认为皮肤衰竭应象心脏 、肝脏或其 它器官衰竭一样引起重视 , 皮肤衰竭必须包括下述功 能障碍 , 包括常见于毁形的外表衰竭 。
“残疾”这个词应当用于皮肤科 。例如 :测定某些 足部皮肤病患者能行走的距离或手部皮肤病患者的 手的功能的丧失 。 当皮肤破裂或外伤后不能自行修 复 , 以及整个手残疾时 , 患者往往失去自信心 , 并因外 观而感到不受欢迎 , 这种自主功能的丧失是不能发挥 自身潜力的因素 。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性病学》总论

病史
一般资料 主诉 现病史:诱因、皮疹初发特点;皮疹性质、部 位、先后次序;病情发展情况(快慢、规律、加重、 缓解、复发);全身症状、治疗经过、不良反应、 疗效如何;与鉴别诊断有关的一些情况等。 既往史 个人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视诊 触诊 压诊 刮诊
实验室检查
一、病理室 二、真菌室 三、变态反应室 四、性病化验室
抓痕 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达到 真皮浅层的缺损。
痂 为创面上浆液、脓液、血液、药物、上皮细 胞、鳞屑、杂物及细菌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
瘢痕 为真皮或深部组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损或破坏后, 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苔藓样变 也称苔藓化,为皮肤局限 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 粗糙,似皮革样。
色素沉着斑、色素脱失(减退)斑是色素增加、消失(或减少)所致,压之均 不消失,如黄褐斑、白癜风和花斑癣。
出血斑是由于血液外渗至周围组织所致,压之不褪色,色泽初为鲜红,继变紫红, 陈旧时变为紫蓝或黄褐色。直径小于2mm的出血斑称瘀点,大于2mm称瘀斑。
丘疹 为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损害,直径小于1cm,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 一般由炎性渗出或增生所致。 丘疹的外观可呈扁平,如扁平疣;圆形,如传染性软疣;乳头状,如寻常疣。 颜色可不相同,可呈紫红色,如扁平苔藓;
角质形成细胞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 细胞,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 蛋白。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角质形成 细胞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 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角质形成细胞
基底层 basal cell layer 是表皮的最下层,主要细胞为基底 细胞,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细胞可 进入分裂相,产生新生表皮细胞,故也 称生发层。

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准分子激光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

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准分子激光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白斑为主,往往覆盖患者身体多个部位,对患者的外貌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故临床上需对白癜风积极治疗[1、2]。

308nm 准分子激光是临床上治疗白癜风的主要手段,可有效促进皮肤复色,而在药物治疗方面,白癜风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近年来,匹多莫德逐渐用于治疗白癜风,起到了一定的疗效,为了探讨匹多莫德分散片联合308nm 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针对2014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皮肤科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入组对象选择我院皮肤科在2014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白癜风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白癜风。

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 准分子激光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曹斌【摘要】观察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 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

选择我院皮肤科2014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为观察对象,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采用308nm 准分子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308nm 准分子激光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皮损处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指标在治疗后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对照组为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病种类繁多 , 已达 2 000 多种 , 皮肤病的患病 率和发病率 , 在发展中国家达 70 %左右 。其中有不少 皮肤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 大多数患者往往在当地治 疗 , 很少需要转诊 、实验室检查及住院治疗 。
传统的皮肤病研究方法着眼于患者个体 , 是在微 观上研究皮肤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 。 这在 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 , 但在很多情况下使研究者无法 从宏观上来考虑皮肤病 在人群中的 发生 、流行和转 归 ,更无法找到对整个人群的皮肤病防治的有效措 施 , 极大地阻碍了皮肤病研究的进展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有必要动员流行病学专家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年 3 月第 22 卷第 3 期
广大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参与皮肤病的研究和防治 , 搞 清皮肤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及其防治需求 , 并加强对社 区卫生人员培训 , 以满足人们对皮肤病诊疗和皮肤保 健的需要 。社区皮肤科医生应当把改善皮肤健康作 为卫生保健计划的一部分 , 流行病学方法十分重要 , 以利于明确优先考虑和评价 、干预 。 在计划拟定 、实 施和评价中 , 社区卫生人员的参与是关键 。
基本的修复愈合的机制是可以调整和控制的 , 目 前有培养的替代物 , 生长因子和三代创口愈合敷料 , 但只有当这些替代物能为人们服务 , 它才具有最好的 价值 。 全民健康教育包括对首要帮助 、创口和皮肤替 代品 , 早期处理的全面了解 , 使公众能及时获得疾病 预防与健康保护和促进的最新知识 , 提高自我保健能 力 , 鼓励其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 皮肤卫生保健知 识还应扩大到感染的控制 、血供的改善 、淋巴水肿的 处理 , 包括继发性残疾的预防和处理 , 皮肤手术的改 进也是需要的 。 4 气候和皮肤
在基层 , 皮肤病医疗的分布不佳 , 尤其在第三世 界国家 。 国际皮肤病学基金会提出通过其区域中心 的发展来解决 。给缺乏或没有皮肤专业人员的诊疗 机构 卫生保健站 提供皮肤科医疗队 , 这 样的医疗队 社区能承担得起费用 。 6 发展中国家皮肤科服务的重点目标 6 .1 皮肤感染的控制 从事皮肤病诊疗的工作者应 能识别和处理社区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和常见病 、多 发病 , 使其得到及时治疗 。 6 .2 麻风的基本消灭 麻风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消 灭几乎达到了预期目标 。 但当麻风处于低流行状态 时 , 它竟成为被遗忘的疾病 , 并很少能得到早期诊断 , 甚至一些高等院 校附属医院 , 皮肤科医 师不认识 麻 风 , 经常误诊 、漏诊 , 有的把传染性很强的瘤型麻风或 结节性红斑反应的多菌型麻风当一般皮肤病来处理 。 其实 , 麻风的早期诊断并不难 , 重要的是麻风防治机 构应把培训所有卫生工作者掌握麻风病的基本症状 、 体征和检查方法当作首要任务 , 也就是一体化可持续 发展策略 。以提高他们处理常见皮肤病和诊治麻风 病的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 近几年与荷兰协会合作 , 在福建 、江苏 、湖南 、四川和 陕西开展了一体化试点 , 并通过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 分会及各省皮肤病分会 , 对所有皮肤科医师进行短期 麻风病的诊疗培训 , 收到很好的效果 。使大多数皮肤 科医师认识到麻风病属皮肤病的范畴 , 诊治麻风病是 他们的责任 , 如此可减少麻风的漏诊 、误诊 、误治 。 6 .3 性病的控制 性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 问题 , 自 1977 年长沙报告首例淋病以来 , 我国累计报 告的性病数已达 700 多万 , WHO 估计 , 我国每年的实 际新发性病数在 1 600 ~ 2 000 万 ,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性病中心调查结果 , 实际性病发病数是各地 报告数的 20 倍左右 。我国性病发病在传染病排序中 位于第三位 , 即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菌痢 , 在许多发 达地区已位于首位 。 我国性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 每年在 100 亿元以上 , 间接损失每年在 300 亿元以上 。 性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生殖健康和下一 代的健康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 而且 , 我国性病的流行 正在加速艾滋病的传播 。 对艾滋病的控制已成为关 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 我国性病流行的 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 包括社会的 、行为的 、医疗服务
Finlay 和 Ryan 认为皮肤衰竭应象心脏 、肝脏或其 它器官衰竭一样引起重视 , 皮肤衰竭必须包括下述功 能障碍 , 包括常见于毁形的外表衰竭 。
“残疾”这个词应当用于皮肤科 。例如 :测定某些 足部皮肤病患者能行走的距离或手部皮肤病患者的 手的功能的丧失 。 当皮肤破裂或外伤后不能自行修 复 , 以及整个手残疾时 , 患者往往失去自信心 , 并因外 观而感到不受欢迎 , 这种自主功能的丧失是不能发挥 自身潜力的因素 。
气候变化对皮肤的影响已引起了公共卫生领域 和皮肤科学界的重视 , 日晒可诱发皮肤癌 , 气候对昆 虫引起的疾病 、水短缺的问题或由于雨淋的破坏带来 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的影响 , 或多或少 起一定作 用 。因气候引起的人口流动和难民数量很大 , 这些流 动人口携带着各自的疾病 。皮肤不仅含有黑色素 , 而 且还有温度调节作用 。 皮肤癌和黑素瘤的一些问题 还没有能解决 , 但皮肤科学界已对其生物学特征有所 了解 。 非洲白化病人群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和疾病 问题 , 现在正在进行处理 , 尤其在坦桑尼亚 。 5 皮肤病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地位
通过检查 、测定和寻求残疾的处理 ,“人人享受皮 肤保健”的概念对人类的完美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 3 创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 人人 享受 皮 肤保 健 ” 强 调 了 创 口 愈 合 作 为 皮 肤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 南京 , 210042
科医师的主要目标 其愈合机 制的研究 。 延迟修复或修复障碍或愈合不良导致瘢 痕或外形丑陋 , 这是最常见和费用负担最高的因素之 一 。褥疮溃疡 、小腿溃疡 、烧伤或擦破或划破性外伤 , 是失业 、繁重的换药和护理需求最常见的原因 , 而且 , 继发感染 、创伤或肿瘤愈合不良 , 可导致严重的社会 歧视和个人自理能力的丧失 。
WHO 于 1987 年就提出了到 2000 年“人人享受卫 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但这个目标忽视了皮肤保健 , 随 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皮肤 卫生保健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1 皮肤功能的重新认识
皮肤的功能传统地描述为保护和调节 。 保护包 括它们的屏障功能 , 阻止毒素和过敏源进入 。温度调 节包括汗液的排泄 、脂肪组织的绝缘 , 控制到达皮肤 的血液 , 以及适当利用穿衣和住房来调节 , 已认为触 觉和痛觉是保护功能的一部分 。 至于温度调节 , 尤其 是新生儿 、老年人以及皮肤病患者 , 更易受到冷 、热的 伤害 。 垂死的生命 , 尤其是儿童 , 是否可以通过对皮 肤温度调节障碍的良好处理而延长 ? 而且其它的重 要功能还认识不足 , 研究这方面的人为数不多 。 皮肤 是一交流的器官和尤如一个弹性的保护袖样器官 , 很 容易受到其血供 、神经支配 或淋巴系统 损害的影 响 (麻风 , 褥疮溃疡 、橡皮肿)。目前认为 , 皮肤是一个复 杂的细胞因子工厂 , 以及 维生素 D 等的主要代 谢场 地 。另外 , 人类许多疾病都会影响皮肤或在皮肤上出 现反映 , 如艾滋病 、糖尿病等 。 因此 , 皮肤病学与公共 卫生不可分割 。 2 皮肤残疾 :皮肤衰竭 , 包括皮肤病的结果
2 32
皮肤病学与公共卫生
China J Lepr Skin Dis.Mar 2006, Vol.22, No .3
·专家论坛·
张国成
皮肤病学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 , 本文拟通过阐述 皮肤病学与公共卫生间的关系 , 强调皮肤科医师必须 重视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 , 树立公共卫生观点 , 为全 人类的皮肤保健作出贡献 。
非传染性皮肤病的控制对策 :以银屑病 、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防治 , 应积极推进以社区为基础 , 以健康 促进为主并建立适宜的各种急慢性皮肤病防治政策 环境 、为各地培养骨干人员 、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及针 对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等综合防治策略 。 7 人人享受皮肤保健
要达到人人享受皮肤保健的目标 , 必须发展综合
传染性皮肤病预防与控制对策 :传染性皮肤病的 预防与控制 , 是针对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两个因素 而展开的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和 或因素同时 采取措施称综合性措施 ;一般人群与易感人群各有侧 重 , 人群防治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 对三环节 、两因素 中某一个薄弱点重点突破的措施称为主导措施 , 防治 传染性皮肤病力求掌握 主导环节 , 对其采 取主导措 施 ,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而对于某些病因未 明皮肤病 , 则应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防治 。
2 34
的 、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计划 , 包括社区诊断 、评估和 监测各种皮肤病主要危险因素及当地居民的皮肤健 康需求 ;建议并帮助社区开展预防及自我保健 、皮肤 自我护理训练 ;提供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咨询 ;开展 筛检 , 发现高危人群 , 并且提供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措 施 。 其目标如下 :
(1)减少皮肤病患病率 ;(2)开发卫生潜力 , 提高 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质量 ;(3)给残疾人更好的机会 , 如 那些不能行走的 , 或手部残疾的 , 以及由于其外观不 美而受社会歧视的人 ;(4)减少疾病和残疾 ;(5)消灭 致残的疾病 , 如麻风 ;(6)通过防止新生儿发热或冻伤 以及杜绝接触性感染 , 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7)提高受 高患病率皮肤病(如银屑病)影响的社区人群的生活 标准 ;(8)血供性疾病 , 减少由于血供不良导致的皮肤 愈合不良的患病率(如小腿溃疡 、糖尿病和褥疮);(9) 皮肤癌的识别 、黑素瘤的早期诊断 , 日光的防护 ;(10)
233
和生物学因素等 。 我国性病的控制策略与措施 :(1)总的策略 :①政
府承诺 、部门联动 、以人为本 、全社会参与的策略 ;② 全面准确摸清情况 、加强干预措施 :加强落实和性病 患病率监测 , 提供规范化的性病医疗服务 , 加强行为 干预和安全套推广使用 。(2)针对不同人群的性病控 制策略与措施 :①对性病病人提供规范化的性病医疗 服务 ;健康教育 、咨询与检测 ;安全套发放 ;性伴通知 ; 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 。 ②对卖淫妇女 、嫖客与吸 毒人群 :减少歧视 ;健康教育与咨询 ;行为干预 ;100 % 安全套使用 , 安全套的社会市场营销 ;性病筛查 ;群体 治疗 。 ③针对男男同性恋人群 :减少歧视 ;同伴教育 及热线电话 ;自愿咨询与检测 ;100 %安全套使用 。 ④ 针对孕妇 、婚检人群 等 , 宣传与健康教育 ;100 %梅毒 筛查与其它性病 检查 。 ⑤针对青少 年等 :早期性教 育 ;广泛宣传与健康教育 ;热线电话 ;安全套推广 。 6 .4 皮肤肿瘤的预防 “人人享受皮肤保健”的全国 计划包括了皮肤癌 。 皮肤科医生提供了大量皮肤癌 和黑素瘤的流行病学数据 ,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皮肤 肿瘤是预防残疾和延长生命的主要策略 。 6 .5 其它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 皮肤病的预防与控 制是指在皮肤病出现或 将要出现时 , 针对 皮肤病种 类 、性质 、特点及变化等 , 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手 段及方法 , 及时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减轻症状或彻底 治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