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5.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结合课文,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通过学习红军长征历程,了解中国革命史,培养家国情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军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红军长征的场景,体会红军的艰辛与勇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红星照耀中国》名著背景及作者简介;
2.红军长征的历程及意义;
3.课文节选分析,包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革命领袖的形象、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革命精神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将《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理解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从教学过程来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但感觉这一环节还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今后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红军长征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
-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比句子的改写、排比句式的创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和习题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整理《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阅读这本名著,你可以对以下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两个重点:1.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2.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既然两个重点都与人物有关,小编就先为大家献上一份《红星照耀中国》的重大人物资料。
聚焦人物01毛泽东人物特征: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
相关章节/情节:《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①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②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③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④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⑤为了专心读哲学新书,要求斯诺改期再谈。
⑥在与斯诺谈话时松下裤带捜虱子。
⑦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02周恩来人物特征:平易近人,温和文雅,他细心热情。
同时他理智冷静,善于分析。
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关章节/情节:《造反者》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
03贺龙人物特征: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急躁而又谦虚。
相关章节/情节:《贺龙二三事》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
④行军神出鬼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教学课件第3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作者简介】 李鸣生,作家,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
创作,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主要内容】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 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 描绘了中国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 场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记录 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刻画了一群默
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 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 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 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 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彭德怀: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他 个性率真,大公无私。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作为 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又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 弯抹角的作风”。
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年过半百,仍很健康,不 知疲倦。他行军以神出鬼没著称。
专题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周恩来(1898—1976),1898年3月5日生于江 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8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 1919年回国,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 人,9月入南开大学。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 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回 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 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主要 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 记》)、《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 《复始之旅》《大河彼岸》等。斯诺于1928年来 到中国,1933年秋到1935年底兼任北平燕京大学 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 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 区的西方记者。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 他在序言的最后一句写到; • ——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遥祝 最后的胜利! • 他临终的遗言是什么? • ——我热爱中国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 人不了解他们作为 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 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走近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你,遇见更好的我
红星照耀中国
贺龙 李长林 周恩来 邓发
毛泽东 彭德怀 徐海东 朱德
蔡树潘
红星照耀中国
•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 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失孩子气。
•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 过半百,仍很健康。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 和正直的纯正品性。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 是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
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 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 基本的礼貌。
红星照耀中国
体会纪实作品中的启示性
走近真实的你,遇见更好的我
红星照耀中国
• 朱总司令大胆无畏、大公无私、 无比勇敢、经历很多苦难但仍然 忠于民族,甚至放弃了个人享受 ,财富和地位,他是一个伟大的 人。
红星照耀中国
体会纪实作品中的文学性
红星照耀中国
•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这些故事却 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 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描写的故事活着。
• 他,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腿却像铁 打的一样。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4张PPT)
2024/8/27
自主+合作
示例
• 阅读《造反者》选段46页—53页:
1.圈画梳理周恩来的这段经历。
2.除了让你了解了关于周恩来的事实之 外, 你读到作者对周恩来什么样的态度?
• 周恩来,1898.3.5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
• 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三年都是奖学金维持生计,成 绩优异。
• 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遭逮捕,关了一年监牢。
2024/8/27
6.《红星照耀中国》共( 12)篇,请将篇目说出来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五篇 长征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二篇 去红都的路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 职业 驻华记者、通讯员 大学讲师
: 工作经历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 地记者
代表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2024/8/27
文本讲读之
“红星知识竞赛”
形式 知识竞赛 组队 10大组 竞赛 规则 先举手抢得答题机会,答错不扣分,答对
2024/8/27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4/8/27
讨论与思考
• 4.当代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 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 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 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不 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 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物形象。
4.活动展⽰,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初步了解书中历史事件和⼈物形象。
3.规划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教学过程】⼀、导⼊新课有这样⼀个外国⼈,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上⾰命之路,使加拿⼤的⽩求恩医⽣毅然奔赴抗⽇前线。
这个外国⼈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起⾛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的简单介绍,激发学⽣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快速进⼊学习和阅读状态。
⼆、了解作者,⾛进作品1.解题1927年8⽉1⽇南昌起义,中国⼯农⾰命军成⽴(翌年改名中国⼯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枚嵌有镰⼑和锤⼦的⽩⾊五⾓星,红军的帽⼦上带有⼀枚红⾊的五⾓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英国出版斯诺的英⽂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个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译本曾易名为《西⾏漫记》。
2.了解作者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 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 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 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 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 边”,文中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 ( A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 的象征。 •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实战演练
•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的不朽名著
,这是一部纪实性性很强的作品。作者真实记录
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
பைடு நூலகம்
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1:《红星照耀中国》(下图)是美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 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 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 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 材料2: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 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 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 ,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 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 材料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 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艰难的国际 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 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 请回答:
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
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 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 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 耀中国》。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复习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复习《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书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分析姓名出身外貌(原文)性格毛泽东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
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
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
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刻苦努力,精明博学;勇于反抗,勇敢无畏;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自尊心极强的人。
周恩来大官僚家庭。
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他是一个温和文雅;忠心耿耿;吃苦耐劳;不折不挠;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
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朱德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
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
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负责,诚实可靠;聪明睿智,经验丰富的人。
贺龙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二、选择题。
6.斯诺是首先把 A 的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A.鲁迅
B.胡适
C.梁启超
D.闻一多
7.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 A 出版。
A.伦敦
B.纽约
C.中国
D.莫斯科
8.《红星照耀中国》出版的时候,作者正在被国民党控制的上海,想要在 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 A 》作为掩护出版,
五、简答题。 12.斯诺出发去中国前做了什么预防准备工作? 当时在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在臂 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13.在斯诺顿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第二,毛主席是个天 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第四:毛主席是整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 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 R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是 美国 记者 埃德加·斯诺 的纪实作品,是西方人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一部传世佳作。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 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 西行漫记 》。
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 研究中国革命的 “经典的百科全书” 。堪称 “红色经典” 中的经典。 3.作者真实记录了 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 _安__为__中__心__的__陕__甘__宁__边__区__)_进__行__实__地__采__访__的____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 __中__国__工__农__红__军__以__及__许__多__红__军__领__袖___、__红__军__将__领____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
东方将明——红星照耀中国新闻,有一个一般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所以新闻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真实,另外一个是新鲜。
当我们生活在新闻事业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对除了周围村庄的事情,基本一无所知,交通工具主要靠车马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更迭都是十分缓慢的。
而如今依靠着科技,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大小事宜。
但是,新闻界还存在着一个观点就是,报纸的头条能够决定我们的关注点。
例如:出现电梯吃人事件之后,各地报纸纷纷报道,会增加恐慌,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非是个别现象,我们称之为“议程设置”。
新闻报道的事件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所以反转新闻才如此层出不穷,对于新闻我们需要谨慎的甄别,不要做一个盲目的键盘侠。
【作者简介】斯诺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的小资产阶级家庭,23岁时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
斯诺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
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国内起伏不断的革命浪潮吸引了他,进步人士鲁迅、宋庆龄影响了他,“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困扰着他,这些促使他留在中国。
在宋庆龄的安排下,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写出了《西行漫记》这本影响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看法的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19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斯诺因《西行漫记》而被帝国主义分子攻击,不准发表文章,住所受到窃听。
在失业和迫害的双重压力下,斯诺在1959年不得不离开故土,避居瑞士。
1971年底,斯诺因胰腺癌手术后病情恶化,周恩来等曾经邀请他来中国治疗,可是斯诺拒绝了,斯诺每一次来到中国都是自筹旅费,因为他觉得,如果由中国政府来接待的话,外国人会怀疑他对于中国那段历史叙述的真实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时间1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意义2、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课前阅读:教材P64-—68内容一、师生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初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价值生齐读教材阅读提示内容三、埃德加斯诺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四、思考、回答1、简介《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2、《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有何意义?五、阅读《长征》(王树增)1、长征简介2、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3、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4、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六、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要用事实说什么“话"。
4、注意从书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在本次《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较为复杂,学生们在把握上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作品背景的讲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人物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作品中的重点难点时,往往难以抓住核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引导,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红军长征精神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星照耀中国》的奥秘。
3.阅读作品选段,品味作者斯诺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探讨《红星照耀中国》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5.拓展思考:如何从名著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节课将紧密围绕课本内容,通过深入剖析《红星照耀中国》,使学生在了解名著的基础上,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炼精神品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这些品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举例:分析长征过程中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3)感悟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联系实际,讨论革命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举例:通过讨论红军长征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教学难点
(1)对斯诺纪实文学创作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斯诺如何将客观、真实的写作态度融入到作品之中。
其次,关于红军长征历史意义的讲解,虽然我尽力结合历史资料和图片进行详细讲解,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体会到长征的艰苦和伟大。我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授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未来我计划尝试引入更多生动、感人的长征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从而加深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因此,我认识到在组织讨论活动时,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引导工作,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提高课堂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内容、斯诺的纪实文学创作手法以及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斯诺的纪实文学创作手法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苛捐杂税。他们从事冒险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报复和很快到手的钱财。
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 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 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 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地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 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 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 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1)选段中“这条战线”指的是抗抗日日民族民统族一统战线一 ,是由西西安安事事变 变的
和和平平解解决决(事件)促成的。 战线
的
(2)选文提到了“民团”,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说说什么是“民团”。
“民团”就是“白匪”,是由地主和乡绅挑选、组织和指挥的。他们的
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主义,帮助收租交谷,讨欠债本息,帮助县长勒索
【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 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 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 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卷,毛毛泽泽东 和周周恩恩来 是其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东
来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
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的转移”是指
中中国国工农工红农军红长征军长。 3征.斯诺及其夫人海伦都曾在不同场合承认,《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可是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人物形象】斯诺: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
去西安的慢车一天午夜,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并在那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
因为情况有变,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
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人物形象】邓发:热情活泼、勇敢大胆。
通过红色的大门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
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遭白匪追逐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姓姚的青年。
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
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
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可是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人物形象】斯诺: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
去西安的慢车一天午夜,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并在那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
因为情况有变,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
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人物形象】邓发:热情活泼、勇敢大胆。
通过红色的大门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
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遭白匪追逐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姓姚的青年。
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
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
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斯诺心里对这旅程有所保留,可是,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人物形象】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从他为斯诺作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贺龙二三事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
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
贺龙在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
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人物形象】贺龙: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红军旅伴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
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篇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
在他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
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
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人物形象】毛泽东: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对外实行反帝政策、对内实行土地革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此外,毛泽东还回答了斯诺关于“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等问题。
对此,毛泽东表示,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
论抗日战争在1936年7月16日晚上,斯诺围绕抗日战争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毛泽东。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人物形象】毛泽东:杰出的军事战略,深刻的政治洞见。
悬赏两百万的首级斯诺参观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是一个28岁的指导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
红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27岁,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
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
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银洋,而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却超过200万元。
斯诺被邀请作题为《英美对华政策》的讲话,学员提出了许多让斯诺难以回答的问题。
随后,斯诺又参观了各个教室,了解了红军大学的招生情况。
红军剧社斯诺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
节目有三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
这些表演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题材鲜活,演出生气勃勃,风趣幽默,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
演出结束后,斯诺在第二天访问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她把红军剧社的历史向我作了一些介绍。
斯诺认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利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童年斯诺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说,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
毛泽东于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
毛泽东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
由于老师态度粗暴,他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体验到了抗议行动的效果。
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吝啬苛刻,由此家里分成了两个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一党由毛泽东、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在与父亲的矛盾对抗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斗争经验。
在十三岁后毛泽东便离开了学堂,在家里帮父亲干活。
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盛世危言》对其影响深远,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父亲不肯,他便离家读书。
长沙暴乱、哥老会的反抗、激进派教师劝人改庙为校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的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影响。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人物形象】毛泽东:从其成长经历中可见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性,也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步,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意识。
在长沙的日子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
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毛泽东和几位同学在学堂剪去了辫子,并强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
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
毛泽东报名交费了几间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
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进行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
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后顺利毕业。
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
【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剪辫子、参军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特点;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已经慢慢形成领袖气质。
革命的前奏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到了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
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投身到政治中去,成为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主笔、帮助创办文化书社、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组织反军阀运动、和陈独秀讨论“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锡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
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利,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实现。
1920年,毛泽东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从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红军的成长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
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
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在家乡的一些亲人遭到了杀害。
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影响,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
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
毛泽东总结了红军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第五篇长征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在第五次战役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
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并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技术装备、现代化作战武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持续一年的战役成了消耗战。
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
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
红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到底,打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举国大迁移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后,挥师北上,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
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过长江进入四川,把大量部队从湖北、安徽、江西撤出,匆匆西运,要想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
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去长江的捷径短道,把歼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止红军渡江上面。
蒋介石下令把所有的渡船撤至北岸焚毁,企图阻止红军渡江。
一营红军悄悄地倒转过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80英里,走到了唯一一个没有被焚毁的渡口——皎平渡。
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悄悄地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
为了弄到一条船到南岸,红军押着一村长到河边,谎称是国民党的军队到了,需要一只渡船,对岸没有起疑,派了船过来,红军伪装成“南京”部队,不久就在北岸登陆,顺利进入四川境内,并俘虏了国民党的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