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明斯诗歌中的非常规因素及其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非常规因素的巨大表意功能 非常规因素不是文字游戏 ,因为它们具有表意 功能 ,并且不仅是一般的表意功能 ,而是常规手段无 法实现的非凡的表意功能 。韩礼德说过 “: 语言一直 在为满足人的需要而改变 ;旨在满足这一需要的语 言的构成方式是功能的而非随心所欲的 。功能语法 是一种‘自然’的语法 。”[ 1 ]卡明斯在创作时几乎无 视所有的语言成规 ,但他的创作实践 (不断发掘潜在 的表意功能 ,毫无随心所欲之心) 与语言这一进步的 新概念不谋而合 。 卡明斯诗歌中非常规因素一个公认的意义是 : 它们向诗歌赋予了视觉艺术 (visual art) 的品质 ,使
从艺术效果看 ,由于该过程持续极短 (几秒钟) , 并且表现的对象是几乎无法言说的本能 ,本身就混 乱不堪 。全诗的状况与这一实际非常吻合 。所以 , 如果不用卡明斯的非常规手段 ,我们简直想象不出 还有更好的表现方法 。
二 非常规因素的翻译 非常规因素具有如此强大的表意功能 ,就必须 在译作中如实译出 ,而不应忽视它 。但是 ,由于英 、 汉语表意机制的巨大差异 ,有的学者将非常规因素 归入“不可译”之列 ;还有的学者主张对这类诗进行 “义解”(parap hrase) 。笔者认为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 都具有无穷无尽的表意功能 ,诗人 (例如卡明斯) 能 够挖空心思利用非常规手段营造非常意境 ,作为译 者 ,则应“不择手段”,发挥汉字的优势 ,力求实现非 常规因素在译作中的对等 。这里有两层意思 :首先 , 原诗具备的非常规因素应在译诗中一一体现出来 ; 其次 ,原诗和译诗应具备同类非常规因素 (比如 ,原 诗不符合英语语法 ,译诗也应违背汉语语法) 。为 此 ,笔者试着提出几条原则 。
摘 要 :卡明斯诗歌中的非常规因素具有巨大的表意功能 ,是对传统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段的大胆冲击与革
新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不遗余力 ,挖掘汉字的潜在表意方法 ,发挥汉字的象形优势 ,力求实现非常规因素在原 作和译作中的对等 ,再现原诗意象 ,挑战诗歌的这一传统“不可译”领域 。
关键词 :卡明斯诗歌 ;非常规因素 ;翻译原则 ;意象对等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5981 (2003) 03 - 0138 - 04
是他的诗具有“图画”的视觉效果 。贺兰德 ( Hollan2 der) 教授说过 “: All poet ry has some form : it may use it t ransparently , or may call attention to it …by poet2 ic form a great many t hings can be meant . ”[ 4 ]卡明 斯自己也说过 ,读他的诗是一个巨大而痛苦的“非思 想”过 程 ( a “vast and painf ul process of unt hink2 ing”) 。用我们的话说 ,是一个“望文生义”的过程 。 非常规诗歌 ,如真要传神 ,就不仅要译出文意 ,还要 译出“画”意 ,即使其兼有视觉艺术的因素 (具有“观 赏”价值) 。
第 27 卷 第 3 期 2003 年 5 月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Social Science Journal 源自文库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 27 No. 3 May. ,2003
卡明斯诗歌中的非常规因素及其翻译 Ξ
叶 洪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75)
Ξ 收稿日期 :2002 12 09 作者简介 :叶洪 (1971 - ) ,女 ,湖南常德人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 ,硕士 。
13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此时只是朦朦胧胧 、影影绰绰 。但人还是看了它一 眼 ……
PPEGORHRASS : 拼写顺序改变了 ,且都为大 写 。这一改变是要表示 ,经粗略扫视后 ,有关的知觉 改变了 ,蚱蜢引起了观察者的主意 ,但看不清晰 ,所 以仍是无序拼写 。随后蚱蜢跳了起来 ……
gRr EaPsPhOs: 现在 ,复合词 grasshopper 的两 个成分 grass(草) 和 hopper (跳跃者) 分别用小写和 大写拼出 ,其中 grass 各个字母虽被间隔 ,但顺序正 常 ,而 hopper 的拼写无序 。其效果是 ,与“草”相应 的部分十分清晰 ,与“跳跃者”相应的部分仍然模糊 。 这样的拼写排印足以直观表明 ,蚱蜢已跳进草丛 ,并 且忽东忽西 ,看不真切 。
r- p- o- p- h- e- s- s- a- g- r w ho
a) s w) e loo) k
up nowgat h PPEGORHRASS eringint (o -
A The) :l eA ! p : S a (r rlvIn G . gRr EaPsPhOs) to
树叶下落的情况有如电影中的分解慢镜头 ,旨在表 现动作的“支离破碎”的“细节”;此外 ,让人感到“孤 独感”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意识到的 ; (5) 词 的字母被分割排列 ,尤其是 loneliness 一词的三个字 母“one”(意为“一”) 和字母“l”(也是数字“1”) 被排 为两行 ,直观地表明“单一即孤独”的概念 ; (6) lone2 liness 中的字母“l”被诗人变为数字“1”,表现出一种 触目惊心的孤独感 ; (7) 最后一行的“iness”等字母 在视觉上状如一堆落到地面的枯叶。
乍 - 虫 - 虫 - 孟 它 当 我 (们抬头) 看 时聚 孟乍虫虫 集 (成 一只/ 我们熟悉的) :蹦
了 ! 起 : 来 进 (入
了 重新 (成) 组合 (了) ,蚱蜢 ; 显然 ,这是一个追求“等值”的尝试 。钟教授将 “蚱蜢”两个汉字拆开 ,译成“乍 - 虫 - 虫 - 孟”,最大 程度上达到了与原文的对等 ;除了非常规拼写 ,还有 标点的无序 。它们的无序状况 ,旨在表明诗中的行 为在行为者的意识中就是无序的 、突发的 、猝不及防
grasshopper : 现在采用正常拼写 ,令人一眼看 出该组字母的含义 (蚱蜢) 。原来 ,蚱蜢这突然的蹦 跳 ,终于引起了心不在焉者的极大注意 ,确定无疑看 清了这是一只蚱蜢 。有关的知觉最终形成了 。
如此表现的有关一只“蚱蜢”的知觉形成过程 , 是一个被常人视为微不足道 、简单不过的过程 。但 没有人去认真体验这样的过程 ,自然也没有文学家 去表现它 ,结果是我们对它永恒的无知 。本诗就是 将这样一个过程解剖开来 ,以电影分析慢镜头特有 的生动和细微 ,令人信服地 、视觉地 、直观地呈现在 读者的眼前 ,充分表现了一个生命的体验 。显然 ,这 样的作品是对诗歌主体的开拓和挑战 。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强烈直观 ,符合诗歌艺术的根本 宗旨 。请看一首小诗 :
1 (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例诗只有一个句子 : a leaf falls ,外加一个词 : loneliness。非常规因素的效果是 : (1) 单词经拆解 排印后 ,整首诗形同一片缓缓下落的树叶 ; (2) 从拼 读开始到拼读结束 (即明了诗句的含义) 需经历一段 时间 ,按诗人的用意它相当于树叶从脱离树枝到触 及地面的时间 ,这就进一步渲染了这段时间的漫长 ; (3) 直到拼读完毕才意识到诗首的“1”与诗尾的 one - l - iness 共同拼出“loneliness”(孤独) ,直观地表明 “孤独”实际上早已开始 ,只是尚未意识到 ,而是当树 叶触及地面后才意识到这就是“孤独”; (4) 不仅单词 被拆解 ,全诗八行被分为若干“节”,互相隔离 ,尤其 是最后一行与前一行隔离 ,这至少有两种直观含义 :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 。诸多非常规手段营造出的 “落叶”意象不禁会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是谁眼中的 情景呢 ? 谁会有这般“闲情逸致”,眼巴巴地盯着一 片枯叶缓缓地 ,缓缓地 ,缓缓地落到地面上呢 ? 对 ! 这是一位孤独者眼中的景象 ,那飘零的枯叶诉说的 正是彻骨的孤独 !
这首诗巨大的感染力主要来自于非常规手段的 使用 ,它不仅是基于文字的诗歌艺术 ,也是供人观赏 的视觉艺术 。请再看一例 “: Grasshopper”(蚱蜢)
现代诗歌中违反语法和句法 ,非常规拼写 、非常 规使用标点符号和间隔 ,非常规使用诗歌的行 、节等 形式和其他许多反常手段 ,本文作者建议将它们统 称为非常规因素 (或现象) 。美国诗人卡明斯 ( E. E. Cummings ,1894 - 1962) 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 之一 ,他最重大的业绩是对英语诗歌的主题以及表 现形式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激烈 、最大胆的革新 ,是对 诗歌传统极为罕见的冲击 。在他的诗中 ,非常规因 素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结果 ,他的诗歌成了“不可 译”的典范 。笔者认为 ,语言文字具有无穷无尽的潜 在表意手段供我们发掘 ,对翻译行业来说 ,并无“不 可译”性 ,而只有译者 (暂时) 的局限性 。本文从非常 规因素在卡明斯诗歌中的功能和如何进行对等翻译 这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
139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 等值原则 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译作与读者之间 的关系应基本等同于原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3 ] 。 “义解”忽略原诗的特殊表意功能 ,对诗歌进行“解释 性”的翻译 ,剥夺读者自主“欣赏”的机会 ,显然违背 了“等效”原则 。其实 ,中国人使用汉字是比较保守 (缺乏灵活性) 的 ,因而汉字的许多优势并未得到充 分的发挥 。比如 ,汉字是象形文字 ,在发挥文字的直 观功能方面 ,应比卡明斯具备更充分的条件 。 试以“蚱蜢”一诗为例 。原诗的文字经过辨读后 应 为 : Grasshopper/ as we look up now/ arriving grasshopper/ who leaps/ gat hering into a grasshopper/ to rearrangingly become t he grasshopper , 外加 6. 5 对括号 、一个连字符 、一个分号 、两个顿号 、一个逗 号 、一个句号 、一个感叹号 。 北方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良明对其翻译进 行了大胆的尝试 ,他的译文如下 : [ 2 ]
rea (be) rrang (com) gi (e) ngly
. grasshopper : 本诗的意境也很简单 :一只蚱蜢 ,本不被注意 , 存在于朦胧中 ,最后终于被看清确是一只蚱蜢 ,表达 的是有关蚱蜢这一“知觉”形成的过程[ 2 ] 。 本诗的非常规因素首先是 grasshopper (蚱蜢) 一 词具有四种拼写方式 ,其中三种非常规拼写 ,但又各 不相同 。这是本部分表意功能的关键 。它们的含义 分述如下 : r - p - o - p - h - e - s - s - a - g - r : 各字母用 “ - ”隔开 ,给人以支离破碎感 ,表示有关知觉的初始 状态 ,即 ,在此阶段 ,知觉是不连贯的 、破碎的 。实际 (生活中) 情况可能是 ,由于不经意或心不在焉 ,蚱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