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三:哈代

合集下载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第三节 哈代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第三节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 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
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题词: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 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
——威廉·莎士比亚
《德伯家的苔丝》人物:
苔丝·德贝菲尔 亚雷·德伯维尔 安玑·克莱 玛丽安 伊兹
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敢于自 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 好的愿望,苔丝也是世俗谬见的牺牲品。
苔丝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 剧、命运悲剧。
(1)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 入农村,苔丝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悲 惨的生活境遇促成苔丝的悲剧。
(2)苔丝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 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 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直接原 因)
(3)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 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认为,苔丝是纯洁 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 ,他无法接受 苔丝有不贞洁的过去。
(1)控诉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底பைடு நூலகம்平民 百姓的剥削。
(2)对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道、非正义 给予了讽刺和谴责,控诉整个资本主义 制度。
(3)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
第三节 哈代
英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小说家和 诗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开辟了英 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领域。
威塞克斯小说
(1)以威塞克斯为环境背景把各部独 立的小说联系在一起。
(2)哈代把威塞克斯小说分为三类: “罗曼史和幻想”、“机敏和经验小说” 及“性格和环境小说”。
(3)性格与环境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的 最高成就,主要包括《绿荫下》、《远 离尘嚣》、《林地居民》、《卡斯特桥 市长》、《还乡》、《德伯家的苔丝》、 《无名的裘德》。
(4)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 的羁绊,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 戕害的同时,她同样用这一道德标准来 静观自己。这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主观内 在原因。

英国作家哈代个人及作品简介1_thomas_hardy__

英国作家哈代个人及作品简介1_thomas_hardy__
哈代在多塞特郡的本地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伦敦的皇家学院学习建筑。然而,他对文学的热爱逐渐胜过了对建筑的兴趣。
教育经历
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文学起步
01
哈代在伦敦期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并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作品。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融入了多塞特郡的乡村风情和人物的悲剧色彩。
小说创作
02
哈代的小说作品最为人所熟知,其中包括《远离尘嚣》、《无名的裘德》等。这些作品通常描写了乡村人物的命运与挣扎,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继承与颠覆
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英国乡村,展现了丰富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怀,与英国文学中的乡村主题紧密相连。
乡土情怀
现实主义风格
哈代的作品以其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对后来的作家如D.H.劳伦斯和格雷厄姆·格林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悲剧色彩
他的作品中弥漫的悲剧色彩和宿命论观念,也影响了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
戏剧成就
03
除了诗歌和小说,哈代还涉足戏剧领域,创作了一些舞台剧作品。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和人物命运的关注。
晚年生活
哈代在晚年时期依然坚持创作,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他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些不幸,包括亲人的离世和健康问题。
文学影响
尽管哈代的作品在他去世后才逐渐受到重视,但他的创作对20世纪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又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
细致入微的描绘
他运用客观的叙述方法,让角色和事件自然展现,不加过多主观色彩,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真实感。
客观的叙述方式
命运的无情
哈代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摆布,人物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束缚,展现出一种深深的悲观主义色彩。

哈代

哈代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 哈代
托马斯·哈代( 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 托马斯 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 世纪初英国 哈代 ) 世纪末 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多塞特郡 宿命论、宇宙意志 宿命论、 诗歌—小说 诗歌 诗歌 小说—诗歌 小说 小说多以家乡多塞特郡质朴宁静的自然环境为主要 背景。 背景。 性格和环境小说、罗曼和幻想小说、 性格和环境小说、罗曼和幻想卡斯特桥市长》 1886) 《卡斯特桥市长》(1886):再次强调命运对 人无情地嘲弄 《无名的裘德》(1896):哈代最后一部长篇 无名的裘德》 1896)
农民亨察尔卖妻、悔过、经商失败、孤独死去的故事。 农民亨察尔卖妻、悔过、经商失败、孤独死去的故事。 2. 5. 小说
小说描写了裘德一生壮志不遂以及与淑的爱情悲剧, 小说描写了裘德一生壮志不遂以及与淑的爱情悲剧 , 揭 露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婚姻、 露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 、 婚姻 、 道德和宗教教规的不 合理。 合理。
2.
《远离尘嚣》(1874): 远离尘嚣》 1874)
以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为背景, 以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为背景 , 青年军官特洛伊代表的是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利己主义的原则,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利己主义的原则 , 他骗取了聪明美丽 的女农场主芭斯谢芭的婚姻,诱奸而后遗弃农村姑娘芳丽, 的女农场主芭斯谢芭的婚姻 , 诱奸而后遗弃农村姑娘芳丽 , 最终被深爱芭斯谢芭的青年博尔伍德杀死, 最终被深爱芭斯谢芭的青年博尔伍德杀死 , 而博尔伍德也 因此神经失常。芭斯谢芭最终和始终深爱她的农民盖伯瑞 因此神经失常 。 尔结婚。 尔结婚。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 反映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对宗法制农村生活的 破坏,即使是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也难逃种种社会罪恶。 破坏,即使是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也难逃种种社会罪恶。 特点:悲剧气氛加强,哈代创作中的悲剧主题开始萌发。 特点:悲剧气氛加强,哈代创作中的悲剧主题开始萌发。 哈代自此后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哈代自此后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哈代

哈代

《一个改变了的男人》
《晚餐及其他故事》
五、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是多塞特郡及其附近地区
的古称。哈代的 “威塞克斯”小说 ,复活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古老王国 ,同时企图复活一种与现代资本主 义文明对立的宗法制生活方式,一 种与道德文明反悖而与自然人性亲 和的人的情感世界。
威塞克斯小说
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表
<苔丝>姊妹篇 事业与爱情双重 线索 孤儿/石匠学徒/梦 想进大学/当牧师 爱情追求: 艾拉白 拉 、 淑(表妹) 命运: 失学/失业/ 流浪/自杀/被杀 自觉认识: 思想行 为先进五十年
《无名的裘德》有较多的哈代个人传记色彩,主
人公裘德和作者一样是个石匠,因家境贫寒没有 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渴求知识,利用工作之余 刻苦自学,向往到基督寺大学(影射牛津大学) 去接受高等教育。可是这所大学接纳的是那些腰 缠万贯人家子弟,裘德被拒之门外。
3、宿命观念
哈代受叔本华影响,认为支配宇宙
的是一种无所谓善恶、冷漠无情的 “内在意志”,人生悲剧便是在它 的冲动驱使下酿成的灾难。 哈代的人物都是无辜受难的典型, 宿命祭坛上的牺牲。苔丝最后躺在 祭坛上被捕,正具有这种意味。
4、抒情色彩
诗人哈代所有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
抒情特色,比如小说情景交融的环 境,诗意氤氲的人物性格,凄婉动 人的心理描写,悲怆离奇的命运, 朴素从容、散文化的叙事风格„„ 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1、荒原之子
1840年6月2日,托马斯·哈代出生在英
国西南荒原多塞特郡多切斯特县博克汉 普顿村。 1862-1867年,哈代在伦敦求学,此外 一生基本都在家乡“隐居”。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骨灰葬在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按 照他的遗愿,心脏被安葬在故乡斯廷斯 福德教堂墓地。

哈代

哈代

1848-56 Educated on different schools – The National School (Church of England) in Lower Bockhampton, the British School in Dorchester.
1856-62 Apprenticed as an architect for four years to John Hicks.
1928 Thomas Hardy died on January 11. His body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whereas his heart was buried in Stinsford Churchyard.
创作
16岁开始做建筑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 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 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 学方面有广博学识。受当时科学重大发现进化论影响, 在宗教方面成为怀疑论者。25岁写诗,1866年开始小说 创作,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未出版。随后创作了 一部以爱情、阴谋、凶杀、侦破为内容的情节小说《计 出无奈》,出版后受到肯定性评价。1874年与爱玛· 拉 文纳结婚。在爱玛的鼓励下,连续创作了《绿林荫下》、 《一双湛蓝的秋波》、《远离尘嚣》。《远离尘嚣》一 书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获得极大成 功,他从此放弃建筑行业,走上专业创作道路。从1869 年至19世纪末近30年间,共创作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 小说近50篇。小说创作辍笔后,将早年诗作汇集成册, 并继续诗歌及诗剧创作,直至逝世。
《无名的裘德》
女主人公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 的青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 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 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 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 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向来不乏成功之例,但 终属凤毛麟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 约,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哈代 以他自称的“诚挚派”小说家的态度,塑造了这一对失 败者,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的力度。 艾拉白拉诱惑裘德

哈代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哈代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哈代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哈代,这个名字在英国文学史上可不简单,别看他写的小说被大家推崇得像黄金一样,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要知道,哈代可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他的诗歌也是相当有分量的,虽说相比起他的小说,诗歌可能不那么出名,但绝对不能小看。

哈代的诗歌啊,说它有种“透着一股英伦的孤独和忧伤”也不为过。

他的诗,不是那种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味道的写景抒怀的东西,而是充满了情感波动,带有对生活深刻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你读他的诗,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哲理的世界,情感是如此真切,思想又那么深邃。

哈代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对人和事的表面描绘,更多的是从人生的苦难和生命的无常中挖掘出深层的意义。

他是个把人生的“悲哀”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师,尤其是在描写人性的时候,他的诗就像是一个镜子,把生活的阴暗面、苦涩面以及人类脆弱的本质照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是相当罕见的。

大家都知道,哈代活在19世纪末,那个时候英伦的社会正经历着剧变,很多传统的观念都开始动摇,人们开始质疑信仰、道德,甚至开始迷茫于人生的意义。

你想想,那个时候很多诗人都在用各种浪漫的手法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哈代呢?他却用诗歌去揭示那些不太为人所见的阴暗面、人生的悲剧性。

他写得很直接,也很有冲击力。

说到哈代的诗歌,他的风格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与其说他是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个带着疑问的哲学家。

他不是那种一写诗就让你感觉温暖如春、心生向往的诗人,他的诗歌里有更多的是“失落”和“反思”。

他不像浪漫主义的诗人那样,用华丽的语言去包装美丽的风景,而是直接用简单有力的语言揭示人性中的脆弱和矛盾。

他的诗歌中没有太多的修饰,反而让你感受到一种冷静的力量。

他关注的是生死、爱情的破裂、社会的虚伪,甚至是上帝的漠视。

哈代的诗不愿意给你任何“甜头”,你读完之后可能会心情低落,甚至会觉得自己好像也在某种层面上被他的诗歌击中了。

托马斯哈代的简介

托马斯哈代的简介

托马斯哈代的简介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的诗人,也是英国的小说家,是一位横跨了两个世纪的作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托马斯哈代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托马斯哈代的简介托马斯·哈代出生在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中,他的父亲是一名爱好音乐的石匠,非常重视对托马斯·哈代的文化教育。

在托马斯·哈代17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学校。

他先是当建筑师学徒,后来成为了建筑师助理,负责教堂的修建工作。

他曾写了一篇建筑论文,并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

托马斯·哈代有着音乐、回话和预言的才能,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都有着广博的学识。

在1862年的时候,托马斯·哈代前往伦敦担任建筑绘图员。

与此同时,他还在伦敦大学中进修英语,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一开始的时候,托马斯·哈代写的是诗歌,但是这些诗歌都没有机遇发表出来,于是,他便开始创作小说。

1874年,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城嚣》成就了他。

这是他的第四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之后,他便放弃了建筑职业,开始专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穷人与贵妇》、《计出无奈》、《绿林荫下》、《一双湛蓝的眼睛》、《还乡》、《卡斯特桥》、《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等相继出世,除了《穷人与贵妇》没有出版之外,之后的小说都相继出版。

他的一生当中相继发表了将近二十部的长篇小说,九百一十八首诗。

托马斯·哈代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在晚年的时候则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有很多,诸如《计出无奈》、《绿林荫下》、《一双湛蓝的眼睛》、《还乡》、《卡斯特桥》、《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等都出自与托马斯·哈代。

在托马斯·哈代的早期和中期,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以小说为主。

他的小说以他从小生活的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为背景,有着浓重的地方色彩。

托马斯 哈代

托马斯 哈代

着得爱站温自来,上着知,
的冷我到柔己到你一的的你
时淡,我的能我却句时歌却
分无没身情够跟披。候曲对
?情有边感复前着 ,,我
,争,!活;月 你 歌
吴 笛
论 ,
光却唱 不


——
遗言争执
哈代留下的遗言是死 后葬在故乡的家墓里。可 是政府为了表示对当代有 名作家的重视和敬意,坚 持要举行国葬,把遗体安 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 诗人角。
(二)苔丝的形象
• 1、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坚强并具有牺牲精神和 反抗精神的英国农村女性形象。
• 环境
历程
多重因素
• 布蕾谷
纯洁女孩
绝对贫穷
•↓

• 纯瑞脊
失节女
金钱、暴力、宗教
•↓

• 塔布篱
被弃妇
虚伪的道德
•↓

• 棱窟槐
雇工
残酷的剥削
•↓

• 群鹤公寓
杀人犯Leabharlann 不平等的法律(二)苔丝的形象
多塞特郡的建筑师
• 在当建筑学徒的时候,哈代就开 始写诗歌。总是退稿。后来又改 写小说。1874年,他的小说《远 离尘嚣》出版获得成功,从此哈 代放弃了建筑师的工作,专事写 作。
责备
如你象当来啊心现或但我现
同是现你赢,情在者是们在
我否在死得我沉我不,曾我
俩会这了这真重死想我经死
活变般,份盼地了唱活熟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托马斯·哈代
多塞特的悲剧作家——哈代
哈代的故居
一、复活了威塞克斯的哈代
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 英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

4、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

4、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
从1869年—19世纪末近30年间,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近50篇。 小说创作辍笔后,将早年诗作汇集成册,并继续诗歌及诗 剧创作,直至逝世。
二、哈代的创作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活的英格兰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 重的地方色彩。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三类:“性格与环 境的小说”、“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其 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
安矶· 克莱 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代表。一方面,作者出于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美化了克莱; 另一方面,作者出于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痛恨 ,揭露了克莱。 克莱对苔丝的压迫体现为道德和精神的压迫。
2、命运悲剧
与作者哈代的命运观密切相关。哈代认为,宇宙间存 在一种冷漠、无情 、不知善恶的“无意识推动力”或“ 内在意识”,它主宰大自然,统治人的命运,其表现形式 为巧合和偶然事件等,并通过这种形式决定人的命运。 在《苔丝》中,主人公苔丝常在接近幸福的时刻,突 然由命运或宇宙意志支配着,偶然的不幸就降临在眼前。 哈代用一系列的巧合和暗示,来说明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是 早安排好的,无法避免的。
苔丝生于有姊妹7人的穷苦人家。作为长女,苔丝代 替醉酒的父亲驾马车送货,却偏偏不幸地使家中唯一的劳 力——拉车老马——被邮车撞死。老马被撞死看似是偶然 ,但事实上却暗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失去了劳动力的苔 丝一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在父母的“怂恿”下,本身自 责的苔丝来到了以为是本家的德伯家认亲,在这里遭到了 亚雷的奸污。苔丝命运的悲剧由此开始。
在与安玑举行婚礼的前夕,不愿欺骗安玑的苔丝决定 用写信的方式向他讲述自己的过去。冥冥之中,苔丝的命 运就像是宿命早就安排好的一样。仿佛在苔丝人生命运的 每一个时期,都因为偶然、巧合等因素,由命运作祟,一 步步把她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哈代
参考资料 1 清新自然派诗人哈代 .凤凰网.2011年11月15日[引用日期2013-07-13] 2 常耀信主编,英国文 学通史 第二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05,第560页 3 托马斯·哈代 .时光网 4 何宁著.哈代研究史.南京:译 林出版社,2011.12:第314-317页 5 无名的裘德 .网易云阅读[引用日期2019-10-17] 6 简论托马......
在19世纪末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哈代也积极在思想内容、题材和技巧方面力求创新,如在表现女性 形象时,力求展现真实女性及其生活体验,摆脱将女性形象进行“天使”“魔鬼”式简单二元性分化,展现她们 丰富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见解。但作为一位男性作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这是男权社会文化和男 性身份在他思想意识和作品中打上的双重烙印。如他仍旧带着男权中心文化的思想来看待女性和描写女性,在表 现她们时将其塑造成男性双重的客体仍旧以第二性的“他者”身份存在:在同情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时也谴责她们 的欲望对男性和秩序的威胁和破坏。但同时,在哈代身上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性是建立在时代变革 的客观根基上,他自己也无法从男权思想主导的历史语境中抽身而出。此外,他时常在小说中流露出唯心主义和 宿命论色彩,人不过是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女性的不幸也是命定的,是个无意识的意志力在操纵一切, 女性的抗争也是徒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力度。
1 8 4 8 年 , 哈 代 开 始 在 下 伯 克 汉 普 顿 由 朱 丽 亚 ·马 丁 资 助 建 立 的 国 立 学 校 学 习 。 1 8 4 9 年 , 哈 代 转 入 多 切 斯 特 的 不列颠学校学习。与母亲杰迈玛赴姨妈玛莎·夏普家探亲,期间第一次在伦敦停留。
托马斯·哈代 1856年,哈代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成为多切斯特当地建筑师约翰·希克斯的学徒。结识霍勒 斯·莫尔,从此成为挚友。1860年,哈代的学徒期结束,受雇希克斯,开始在他的事务所担任助手。

哈代及其作品

哈代及其作品

哈代及其作品1.评价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

2.小说创作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及“性格和环境的小说”。

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

(1)长篇小说《绿荫下》开始描绘英国西南部农村的生活,揭开了一系列“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序幕。

(2)《远离尘嚣》是哈代第一部得到一致赞扬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田园诗的气氛已渐消失,全书中悲剧气氛多于喜剧气氛,已透露出作者创作中的悲剧性主题。

(3)《还乡》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对宗法制社会的必然灭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但由于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从而转向悲观主义。

在这部作品中,爱敦荒原成为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具有一种驾临宇宙之上并支配着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而人类在它面前是渺小的、软弱无力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4)《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宿命论色彩比前几部小说更为浓厚。

作者通过亨察尔的悲剧告诉读者,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的命运,把人的生活变成一系列的不幸和绝望。

(5)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由于加强了对造成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的现实主义描绘,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

(6)《无名的裘德》对社会进一步展开批判,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

小说通过裘德与淑的悲剧,指出了社会道德、婚姻制度等如何扼S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但作者又把小说中的婚姻悲剧归结为宗J上灵与肉的搏斗以及命运对他们的播弄和他们对家族命运的反抗,因而把这一社会悲剧加以神秘化,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控诉力量。

3.诗歌创作(1)早年诗歌有一部分收入他的《威塞克斯诗集》和《过去与现在诗集》中。

此外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人生小景》等,以及在他去世后出版的诗集《冬话》。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哈代

哈代的小说大都以他的家乡——英国西南 部的多塞特郡为背景,表现十九世纪中后 期在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侵袭下,这块英 国宗法制乡村的最后绿洲逐渐沦陷的历史 遭遇。多塞特古称“威塞克斯”,故哈代 将这些小说命名为“威塞克斯小说”,其 中的《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 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 等无疑代表了哈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代小说的主题

哈代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宗法制的乡村 生活和工业化的城市文明的对立,在 这主题下展开了一些相关的子命题: 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自然与文明的冲 突,女性与男性的矛盾,心灵与理智 的碰撞,……虽然他的思想并非完全 一致,但其总体的倾向是贬斥后者而 心仪前者。
哈代的悲观主义

哈代思想深受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 和德国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 具有浓厚的命运观念和悲观主义情绪,这 使得哈代同十九世纪英国主流社会和伦敦 文学圈子始终格格不入。他小说的人物或 是受一种难以抑止的本能的驱使,或是因 某种无法逆料的偶然的捉弄,往往陷入可 怕的悲剧结局。
“威塞克斯小说”的组成

罗曼史和幻想故事

机敏和实验小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格和环境小说
“荷兰派的乡村写生画”: 《绿荫下》
一般认为,《绿荫下》 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 第一部作品。小说表现 了传统农民恬静愉悦、 风俗淳美、人情纯美的 日常生活,把宗法社会 理想化,充满了牧歌情 调和田园色彩。作品具 有浓厚的乐观明朗基调。
“Critics can never be made to understand that that the failure may be greater than the success... To have the strength to roll a stone weighting a hundredweight to the top of a mountain is a success, and to have the strength to roll a stone of then hundredweight only halfway up that mount is a failure. But the latter is two or three times as strong a deed.” Thomas Hardy

哈代

哈代

我真活该呀,多么妙的事!哈,哈,哈!多 么肥嫩的一个大妞儿!” 苔丝已和别人结婚的事实,激起了亚雷的绝 对占有欲,他威胁苔丝说:“你记住了,我 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 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 就得作我的太太!”这是亚雷肉欲激情发生 的质变,由一般玩弄女性发展为绝对占有的 狠毒凶残。
哈代的家乡----多塞特郡
2.著名的诗人
哈代34岁与笃信宗教的爱玛结婚,终身
没有孩子。两人因宗教信仰、性格旨趣、 出身不同,婚后生活沉闷。 1912年哈代72岁,爱玛去世。对妻子的 回忆、眷恋激起他的无限诗情,一首首 抒情诗从他心中涌出。怀念爱玛的诗集 总题名为《1912-1913年的诗》。
一失足成千古恨,失贞女难续佳缘。 老爸逝显无根萍,被弃妇再偿孽债。
盼夫归秋水望穿美梦终成空, 恨孽缘杀之圆梦难逃审判绳。
为真爱飞蛾扑火殒身不恤 断孽缘美梦难求安然赴死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苔丝
□ (1)完美的女性
形象:美丽、纯 洁、善良、自尊、 坚韧而具有反抗 精神。
※ (2)无辜受难的典型 苔丝之所以受苦,与其说是罪过,毋宁说是 美德。她的善良使她为家庭付出巨大代价; 她的自尊和纯洁使她既向往美好生活,又无 法摆脱心灵的阴影,最终以暴力反抗的手段 进行复仇。美德使人受苦的典型,可参照古 希腊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等英雄 形象,以及《圣经· 旧约· 约伯记》中的约伯 形象来理解。
(一)故事情节

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 而勤劳的姑娘,从小就承担起 家庭生活的重负。多事的牧师 从族谱中偶尔发现苔丝一家原 本是早已没落的贵族后裔,加 之父母欲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 苔丝不得不来到富有的德伯家 攀亲戚,从此苔丝踏上了苦难 的道路。

哈代

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

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

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

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

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

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

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

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Thomas Hardy was born on June 2, 1840, in Higher Bockhampton in Dorset, a rural region of southwestern England that wa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his fiction. The child of a builder, Hardy was apprenticed at the age of sixteen to John Hicks, an architect who lived in the city of Dorchester. The location would later serve as the model for Hardy’s fictional Casterbridge. Although he gave serious thought to attending university and entering the church, a struggle he would dramatize in his novel Jude the Obscure, declining religious faith and lack of money led Hardy to pursue a career in writing instead. He spent nearly a dozen years toiling in obscurity and producing unsuccessful novels and poetry.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published in 1874, was the author’s first critical and financial success. Finally able to support himself as a writer, Hardy married Emma Lavinia Gifford later that year.Although he built a reputation as a successful novelist, Hardy considered himself first and foremost a poet. To him, novels were primarily a means of earning a living. Like many of his contemporaries, he first published his novels in periodic installments in magazines or serial journals, and his work reflects the conventions of serialization. To ensure that readers would buy a serializednovel, writers often structured each installment to be something of a cliffhanger, which explained the convoluted, often incredible plots of many such Victorian novels. But Hardy cannot solely be labeled a Victorian novelist. Nor can he be categorized simply as a Modernist, in the tradition of writers like Virginia Woolf or D. H. Lawrence, who were determined to explode the conventions of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nd build a new kind of novel in its place. In many respects, Hardy was trapped in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between Victorian sensibilities and more modern ones, and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Soon after Tess of the d’Urb ervilles (1891) was published, its sales assured Hardy’s financial future. But the novel also arouse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controvers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other novels, Hardy demonstrates his deep sense of moral sympathy for England’s lowe r classes, particularly for rural women. He became famous for his compassionate, often controversial portrayal of young women victimized by the self-righteous rigidity of English social morality. Perhaps his most famous depiction of such a young woman is i 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is novel and the one that followed it, Jude the Obscure (1895), engendered widespread public scandal with their comparatively frank look at the sexual hypocrisy of English society.Hardy lived and wrote in a time of difficult social change, when England was making its slow and painful transition from an old-fashioned, agricultural nation to a modern, industrial one. Businessmen and entrepreneurs, or “new money,” joined the ranks of the social elite, as some families of the ancient aristocracy, or “old money,” faded into obscurity. Tess’s famil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llustrates this change, as Tess’s parents, the Durbeyfields, lose themselves in the fantasy of belonging to an ancient and aristocratic family, the d’Ur bervilles. Hardy’s novel strongly suggests that such a family history is not only meaningless but also utterly undesirable. Hardy’s views on the subject were appalling to conservative and status-conscious British readers,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met in England with widespread controversy.Hardy was frustrated by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his work, and he finally abandoned novel-writing altogether following Jude the Obscure.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career writing poetry. Though today he is remembered somewhat more for his novels, he was an acclaimed poet in his time and was buried in the prestigious Poet’s Corner of Westminster Abbey following his death in 1928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生于英格兰多尔切斯特的一个小村子里。

外国文学欣赏_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

外国文学欣赏_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

3. 哈代的理想社会是农村宗法制田园社会。 他看到农村宗法家长经济必定衰亡的趋势, 描写它的灭亡过程。
三、诗人的哈代
插曲的尾声
我们再也不会沉浸在 这段酸甜的过去的时光里; 爱情的光圈那时罩在 你,亲爱的,和我中间。 再也找不到当初 让我们紧紧相依的地方 当时看见我们相爱 相聚的地方已经空空荡荡 那些花朵和芬芳的空气, 他们此时会不会想起我们的来临? 那些夜鸟会不会尖声鸣叫 发现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连?
她的父亲约翰· 德北刚才听本村 的牧师说,德皮菲尔德其实是古老骑 士名门德伯维尔的直系子孙。穷极潦 倒的约翰听后信以为真喜出望外,赶 紧把这喜讯告诉了老婆乔安娜。乔安 娜想起了在德兰特山那边,住着一位 姓德伯的有钱的老太太。于是他们决 定让苔丝去认这门本家。苔丝为了想 帮助家里度过苦日子,勉强答应了, 但心里很忧郁。
小说体系
性格和环境小说
《绿荫下》《远离尘嚣》《还 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 居民》《德伯家德苔丝》《无 名的裘德》
威塞克斯小说
机敏和经验小说
《计出无奈》《一个冷淡的女 人》《晚餐及其他故事》
一、复活了威塞克斯的哈代
哈代小说都是乡村题材,故 事发生在他的家乡,但是他 从来没有用过他家乡的真名 “多塞特”(Dorchester) 来称呼他所描写的乡村,而 是统一用“威塞克斯” (Wessex)这个古老的名 称。1874年,哈代在《远离 尘嚣》中第一次再现了威塞 克斯。他复活了一个被人遗 忘了的古老王国。
《德伯家的苔丝》讲的就是农民阶级毁灭后 的威塞克斯破产农民在新环境中的命运。 旧的还在约束着她们的行动,新的观念也 已经蠢蠢欲动,正是这种新旧交替的过渡 时期,使苔丝的形象也显得模糊而多义。
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南部的德瑟特。傍 晚,暮色笼罩着辽阔的田野,一群少女穿 着白色的连衣裙,戴着白花编成的花冠, 踏 着明快的乡村舞节奏,在草坪上跳舞。 她们中间有个姑娘叫苔丝,生得秀丽、端 庄,周围没一个姑娘比得上她。然而,就 从这一天起,厄运一直追随着她。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三:哈代21页PPT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三:哈代21页PPT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三:哈代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Hale Waihona Puke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第三节 哈代

第三节 哈代

第三节哈代⏹一、生平和创作⏹二、《苔丝》分析哈代⏹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英国作家。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

即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

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

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一、生平和创作⏹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

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浪漫爱情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图景。

⏹精于结构的小说有《计出无奈》、《埃塞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

他的中短篇小说,或嘲讽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动,或记述浪漫传奇。

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跻入世界中短篇小说佳作之林。

哈代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因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为英国19世纪后期的代表作家。

哈代作为诗人,也颇有声誉。

哈代晚年因在诗歌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而获得巨大荣誉。

逝世后,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诗人角,其心脏则按本人遗愿葬于故乡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

二、《苔丝》分析⏹苔丝:59章⏹温顿塞斯特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威塞克斯的首府;在七月的早晨,威塞克斯起伏不平的匠陵充满了光明和温暖,温顿塞斯特城就位于这片丘陵的中部。

那些带有用砖砌的山墙和盖有屋瓦的石头房子,外面的一层苔藓已经因为干燥的季节差不多晒干脱落了;草场上沟渠里的水变浅了,在那条斜坡大街上,从西大门到中古十字路,从中古十字路到大桥,有人正在不慌不忙地清扫大街,通常这都是为了迎接旧式的集市日子。

⏹从前面提到的西大门开始,所有的温顿塞斯特人都熟悉的那条大道,向上延伸到一个长达一英里的长方形斜坡,渐渐地把那些房屋抛在后面。

哈代简介资料

哈代简介资料

• 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
常生活
• 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使哈代的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思考意
• 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

热爱和怀念
哈代的写作风格: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元素
现实主义风格
• 以真实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
• 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哈代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世界和情感变化
• 通过鲜明的人物个性,使哈代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 通过深刻的心理描绘,使哈代的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思考
和艺术价值
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03
哈代的社会思想与道德观念
哈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
• 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哈代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对托马
• 哈代的作品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思考空
斯·哈代、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巨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间,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探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产生了很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产生了很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哈代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哈代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哈代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的乡村
• 父亲是一位石匠,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 童年时期在农村度过,对乡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

7第六节 哈代

7第六节 哈代

一 生平
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英国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 小说家和诗人。他是 继狄更斯之后,19世 纪后期英国现实主义 的杰出代表。 他生活的时代是英国 女王维多利亚在位期 间(1837—1901。
1、多塞特郡的建筑师
哈代的家乡多塞特郡(Dorchester)在英国
1.人物的三角关系 哈代小说的人物关系十分单纯和简洁,
通常表现为三角关系。 在这种感情纠葛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种 自然激情的代表。
人物自然激情模式图表
作品
《无名的裘德》
灵性人物 肉性人物 灵肉性人物
淑 艾拉伯拉 裘德
《卡斯特桥市长》 苏珊
露赛妲
亨察尔
《还乡》
克林
韦狄
游苔莎
《德伯家的苔丝》 安玑
①灵性人物(soul)
所谓灵性人物,是指性格温厚,情感节制,富

有理性,灵魂空灵剔透的人物。哈代常用“灵 魂”(soul)的字眼来形容他们,称他们是 “灵魂的人”。灵性人物有: 淑(《无名的裘德》) 苏珊、伊丽莎白(《卡斯特桥市长》) 克林、朵荪 (《还乡》) 克莱(《德伯家的苔丝》) 如同哈代对波提切利的评价那样,哈代刻画这 类人物的共同特征是有如神一样的空灵,“灵 魂显露在形体之外”。
伊丽莎白和朵荪的性冷淡
伊丽莎白和朵荪在情感上几乎都是性冷
淡者,她们天真纯洁,情绪稳定,没有 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在心中默默地爱 着自己的恋人,当被抛弃时,又默默地 忍受失恋的痛苦,对人对已充满理性的 分析。
男权文化的理性激情
克林虽然爱游苔莎,但他对夫妇之爱表
现冷淡。在他心目中,母亲的地位比妻 子高,以致母亲的去世使他与妻子反目。 他的理想是兴办教育改变家乡的落后面 貌。当他的愿望与妻子的愿望发生冲突 时,他毅然舍弃提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之歌》 希望之歌》
风儿载着我们 象载着过眼烟云的往事, 象载着过眼烟云的往事, 向黎明飞驰 迅速地靠近黎明; 迅速地靠近黎明; 云雀为我们歌咏 美好的明天! 啊,美好的明天! 灿烂的曙光 曙光即将来临—— 曙光即将来临 从今后 即将来临! 即将来临! 再也不会有 抹掉黑暗的记印 今朝这番忧愁。 今朝这番忧愁。 穿上红色的鞋 让我们借助 修理好、 修理好、重新拨正 希望, 希望,因为光明 断了弦的六弦琴, 断了弦的六弦琴, 用琴声掩盖 即将来临, 即将来临, 哀伤的话语声, 哀伤的话语声, 再也不会遮住光明的黑 夜空的浮云已经露出光明, 夜空的浮云已经露出光明, 暗—— 明朝的曙光即将来临—— 明朝的曙光即将来临 没有黑暗! 没有黑暗! 即将来临! 即将来临!
《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 (1891)赏析 )
讨论: 讨论:苔丝是怎样从一个美丽纯洁的 姑娘“堕落”成一个杀人犯的? 姑娘“堕落”成一个杀人犯的?
“‘典型’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 典型’明正了, 典型 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 完结了。 完结了。”
《苔丝》的艺术特色 苔丝》
作品通过外部行动描写和内心描写突出了人物 性格特征(如苔丝的善良诚实, 性格特征(如苔丝的善良诚实,亚雷的无耻狡 诈,安玑的虚伪软弱),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安玑的虚伪软弱),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结构上采取集中叙述主线的结构方式, 结构上采取集中叙述主线的结构方式,顺序铺 列有条不紊的叙述方法,显得精整严谨, 列有条不紊的叙述方法,显得精整严谨,不枝 不蔓; 不蔓; 对威塞克斯乡村自然景观、 对威塞克斯乡村自然景观、风尚习俗的描写细 微新鲜,以田园诗的背景映衬人物的悲惨遭遇, 微新鲜,以田园诗的背景映衬人物的悲惨遭遇, 更使人感到触目惊心(以乐景写哀情)。 更使人感到触目惊心(以乐景写哀情)。
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
我将回答, 多美丽的眼睛, 我将回答,“多美丽的眼睛, 把我带走吧,亲爱的人, 把我带走吧,亲爱的人, 带我去你穿着幽灵服的地方; 带我去你穿着幽灵服的地方; 带到那胜过人世的天堂! 带到那胜过人世的天堂!” 可是, 可是,我记起来了 这是你难以办到的事一桩: 这是你难以办到的事一桩: 我必须等着,等到我身躯死亡, 我必须等着,等到我身躯死亡,跟 着你去天堂。 着你去天堂。
打草人亨察尔 资产者伐尔伏雷
《卡斯特桥市长的 生与死, 生与死,一个有性 格的人的故事》 格的人的故事》
《无名的裘德》(1896) 无名的裘德》 )
裘德 轻薄的女人 表妹淑布莱德赫 表妹淑 布莱德赫
特点: 特点:将个人的悲剧 扩展为社会的悲剧
作为诗人的哈代
从小说家到诗人
外界的压力( 德伯家的苔丝》 外界的压力(《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 遭到评论界和社会的指责); 德》遭到评论界和社会的指责); 个人对诗歌的偏爱。 个人对诗歌的偏爱。他一生最大的愿望不是成 为一位有成就的小说家,而是一位卓越的诗人。 为一位有成就的小说家,而是一位卓越的诗人。 哈代的第二位夫人:要知道哈代的一生, 哈代的第二位夫人:要知道哈代的一生,读他 100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
但是我将迎来你啊, 但是我将迎来你啊,象棵美丽的白 杨 当你惊奇地向四处张望, 当你惊奇地向四处张望, 用虚弱的、幽灵似的惊恐说, 用虚弱的、幽灵似的惊恐说, 我怎么还滞留在这个地方? “我怎么还滞留在这个地方? 我记起来了! 啊,我记起来了! 那是因为有他那欢畅的笑容 他那时不曾爱我, 他那时不曾爱我,如今却热恋着 把我吸引到这个小巷! 我,把我吸引到这个小巷!”
作为小说家的哈代
三类长篇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均以南部威塞克斯农 均以南部威塞克斯农 性格与环境小说 村地区为背景 罗曼史和幻想小说 机敏和经验小说
作为小说家的哈代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 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 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 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 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 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 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 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 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 上启下, 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 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 秀传统,也为 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 路。
《离别》 离别》
当送别的乐声在远方消遁, 当送别的乐声在远方消遁, 大型战舰乘风破浪去远征, 大型战舰乘风破浪去远征, 一艘艘战舰慢慢地隐没在灰暗的天边, 一艘艘战舰慢慢地隐没在灰暗的天边, 连舰上显眼的红色烟囱也变成了灰蒙蒙的点点。 连舰上显眼的红色烟囱也变成了灰蒙蒙的点点。 到处是一片离别的气氛, 到处是一片离别的气氛, 伴随着战士上船沉重的脚步声, 伴随着战士上船沉重的脚步声, 伤佛是人们不断地在问: 伤佛是人们不断地在问: 战斗的条顿人、斯拉夫人、盖尔人, “啊,战斗的条顿人、斯拉夫人、盖尔人, 难道你们只是因为相互间勃然大怒地争论, 难道你们只是因为相互间勃然大怒地争论, 就利用人的生命 作为手里玩弄的傀儡这样打个不停? 作为手里玩弄的傀儡这样打个不停? 何时才有我们梦寐以求的明君, 何时才有我们梦寐以求的明君, 能在每个自豪的国度把令来行, 能在每个自豪的国度把令来行, 让爱国主义能象上帝那样神圣, 让爱国主义能象上帝那样神圣, 不屑于成为某一地域的奴人 却象一只自由的鸟,把全球的国家结成睦邻? 却象一只自由的鸟,把全球的国家结成睦邻?”
哈代的代表诗作
《威塞克斯诗集》(1898) 威塞克斯诗集》 ) 今昔抒情诗集》 《今昔抒情诗集》(1901) ) 时光笑柄集》 《时光笑柄集》(1909) ) 环境讽刺集》 《环境讽刺集》(1914) ) 《人生景象诗集》(1925) 人生景象诗集》 ) 冬日杂诗集》 《冬日杂诗集》(1928) ) 列王》 《列王》较》
我再看,依然是漆黑一片, 我再看,依然是漆黑一片, 刹那间,生活把手抬起, 刹那间,生活把手抬起, 露出光辉的明星一盏, 露出光辉的明星一盏, 一颗明星升起在潮雾迷漫的远方, 一颗明星升起在潮雾迷漫的远方, 放射出照亮天际的光芒 象火炬般明亮。 象火炬般明亮。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三
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
生平介绍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 哈代 ),19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 (1840-1928), 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 ),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是维多利亚后期一位 伟大的小说家, 世纪因果第一位重要的诗人 世纪因果第一位重要的诗人。 伟大的小说家,20世纪因果第一位重要的诗人。 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一个小镇上, 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一个小镇上,其作品 多取材于此。年轻时承父业从事建筑业。 多取材于此。年轻时承父业从事建筑业。
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
象当年那样同我相会吧 在这空荡荡的小巷; 在这空荡荡的小巷; 再也不会象年少时那样羞怯地走过 这地方 每当黄昏降临的时光。 每当黄昏降临的时光。 我记起来了! 啊,我记起来了! 要重逢, 要重逢,你得再瞧瞧 这让人伤心的地方, 这让人伤心的地方,一条再也见不 到你的小巷! 到你的小巷!
长篇小说代表作
《 远 离 尘 嚣 》 ( 1874 ) 尔 芭丝谢芭 加布里埃尔
《还乡》(1878) 还乡》 )
克林姚伯 克林 姚伯 游苔莎 韦狄
克林: 克林:“我们不能打 算 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 进,而只能打算怎样 不丢脸地退出人生。 不丢脸地退出人生。”
《卡斯特桥市长》(1866) 卡斯特桥市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