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2011年5月17日,继张玉柱教授之后,我又一次聆听了朱勇副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报告,此次报告依旧令我收获颇丰。
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关系,在当代的中国,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广泛的、国家性质的宗教信仰,而在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中,国民的信仰又是不可或缺的,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民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诞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其理论的成功在于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吸纳和彻底的批判、忘我的奋斗以及艰难的探索,他在研究中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发现了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兴的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他倾其一生完成了世界性的著作——《资本论》,为全世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针对马克思主义,朱勇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的统一与结合。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
原因。3.我们的国家在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今天,没有完全贯彻其内涵,社会上充斥着信仰危机,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社会诚信体系濒临崩溃。与其他世界上的强国相比,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贯彻还有一定的偏差。4.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形象的理论,而不是空洞的、冲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地域的老百姓会误解和无视马克思理论,是因为我们的有些党员存在腐败现象,从而导致了引导上的错误,使老百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误入了歧途。
说到青年与时代的关系,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新鲜血液,充满活力,血气方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践行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关于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要培养四种意识,拥有四种精神。所谓四种意识,即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忧患意识和高尚意识。权利意识是一种做事的资格与可能性,它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平等意识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但真正的平等却不是十分容易达到的;忧患意识是最不易培养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才能实现;高尚意识则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一个人立足的有利因素。所谓四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利他精神和法治精神。理性精神是一个大国国民所理应具有的,是大国之崛起所不可缺少的;批判精神则是现今国民所缺少的,它要求我们敢于批判现状,而不是人云亦云;利他精神就是为他人着想,在当今“自我之心”急剧膨胀的现状下,这样一种精神是尤为可贵;而法治精神则是我们
幸福生活的保证,只有守法,我们的社会才有和谐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用人文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立足,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电气工程学院
电技一班
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