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理论与实践、普遍规律与具体实际、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等多个层面的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本质,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体系,而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思维、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哲学与人文科学相辅相成,哲学提供了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理论支撑。
2.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也对自然界进行了科学的认识。
哲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哲学关注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3. 哲学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人文科学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的对象,与哲学的实践观点是一致的。
4. 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价值观的研究。
人文科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学科,与哲学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文科学的具体表现1. 哲学指导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鼓励人文科学家运用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全面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2. 哲学指导人文科学研究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在研究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人文关怀
接 着马克 思在《 资本 论》 中, 详尽地 研究 了资本 主义生 产方 式, 揭示 了资 本主义的 内在矛盾及其 发展的必然趋 势 , 渗 透和体 不被认为是关于思想 的锻炼 , 而是被简单 地视 作知识 、 技术教育, 现着马克思对工人 阶级 和劳动群众 的真挚 情感 ,体现着 伟大的 受教育者仅仅被 简单地理解为 “ 受教 育” 的对象, 成为一种被剥夺 人 文精神 和人 文关怀 。 了思想权 利和想象权利 的“ 不在 场” 者 。但 现代 出现的儒家热现 由马克思 以上著作 中可 以得 出,人文 主义是马克思 哲学的 象 ,很大原 因在于思想家们 的哲 学追 寻中坦露 的人 文精神 引起 题 中之义。面对现在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人文精神的遮 蔽 , 我们应 人们 的共鸣 。人 生问题 、 价值问题可 以说是人 与生俱来会去 寻找 当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 系。以物质世界先在性 为前 提 , 以实践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唯科学论 ; 人 文精神 ; 中西文化
很 多人 认为 ,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人文主 义是 对立 的 , 即使 不
是对立 的这 种尖 锐关系 , 至少认 为二者没有太大 的联 系。其实在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 , 最为重要 的一个话题则是 “ 人文关怀” 。但 很
说 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者 , 主要根据是《 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 的 自然存 在物, 人类 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特性 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
一
总结 阐述 , 如 果仅仅 站在 “ 科学论 ” 的角度 上对 马克 思 主义哲学 稿 》 。在《 手稿 》 中, 马克思认 为人不仅是 自 然存在物, 而且是属人 对 马克 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 时 ,往往会 把重点放 在阶级斗争方 种“ 自由 自觉的活动 ” 。《 手稿 》 中特别 对资本 主义 社会 私有制 面, 对于人文关 怀的理解并没有 过多的重视 。更 为严重 的是 , 有 造 成人的异化进行了相关论述 。马克思认为 , 人要成为真正的 的人将 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 单纯 的阶级 斗争 ,将其 与人文关 怀 人 , 必须扬弃 劳动异化 , 消灭资本主义 , 只有这样 , 才能 到达共产 对立 了起来 。 主义这种通过人并 且为了人 而对人 的本质 的真正 占有 。到 了此 之所 以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生 以上误 解 ,缺乏对 其本质 的 学思想 的情况严重存在在应试 教育和工具理性 主义的支配下, 哲 学教育 区别 于其他文化知识 教育的独特性 被忽视 了。哲 学教育 时, “ 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 离了动物界 , 从 动物的生存条件 深刻认识 , 很大程 度上在于我们 的哲 学教育缺乏 人文精神 , 唯科 进 入真正人 的生存条件” 。②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思想体系,强调人类的尊严和平等,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情怀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对群体的关怀上,更体现在对每个个体的关爱与关注上。
作为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他们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中,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一、人文关怀的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劳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情怀驱使我们关注并关怀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贫困和困苦中的人们。
我们将人文关怀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各种努力,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奋斗。
首先,我们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致力于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机会。
例如,在政府工作中,我们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扶贫政策,努力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我们还关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努力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我们关心弱势群体,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和尊严。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关注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
我们倡导平等、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最后,我们关注社会中的道德风尚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我们鼓励人们表现出真诚、友善和关爱的态度,传递温暖和希望。
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善和自我批判的能力,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社会责任的践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意识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因此,我们将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行动中,通过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首先,我们坚持良心和正直的原则,在各个领域中担任起守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色。
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我们都努力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反对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严于律己,并积极呼吁他人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共同守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人文精神解读
活动 过程 与所 形成 的存 在 方 式 , 以此将 人 的全 面 自
由发 展 作 为 社 会 发 展 的 最 终 目标 。
一
、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思 想
人是 马克 思 主 义学 说 的 逻辑 起 点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为 , 人 的社会 关 系 、 需 要及 能力 发展 构成 人 的全 面 发展 。人 的普 遍 的社会 关 系或者 说交 往关 系 的建立 为人 的全面 发展 创 造 了前 提 条 件 , 人 的需 要 的 发展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 0 4 — 2 2
交往 , 人 的全 面发 展离不 开 人 的全 面性 活 动 , 人 的发 展程 度 取决 于其 交 往 范 围 的宽 度 和 交 往 关 系 的 深
会关 系 的总 和视 为人 的本 质 , 体 现 了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以及人 所 固有 的社会 属性 。 _ 3 其 中, 社会 关 系 的主
发, 立 足于 主体人 的价值存 在 和价值 关 系 , 把 人 的价 值 实现 和完 善作 为 伦 理 思 考 的最 高 对 象 , 将 历 史 与
中共 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0 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 MM I 1 T E E
作者简介 : 王艺霖 , 中共上海市委党 校党史党建教研 部 2 0 0 9级 硕 士 ; 刘芸瑞 , 中共 上 海 市 委 党 校 哲 学 教 研 部 2 0 1 0级 硕 士
原创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21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近代人文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人文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作用张纯成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借用这个提法是为了说明共产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令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惶惶不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决非偶然,它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
由哥白尼(N Coperni2 cus)1543年举起的近代科学革命大旗和蒸汽机、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近代技术革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历史汇流。
在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统治地位,以恢复古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为旗帜,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这场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于14—16世纪,它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后波及整个欧洲。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宗教神学的文化斗争,是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制造舆论,制造精神武器的运动。
这一运动以复兴古典学术和艺术为口号,故名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二是“文”。
在西方,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
在中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人文”有二层意思,一指礼教文化,二指对自然而言的人事。
纵观东西方对“人文”的理解,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人”指的是人的理想、理性,“文”指的是文化、教化。
正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对人、对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使人产生了重新认识世界的信念。
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歌颂世俗,蔑视天堂;鼓吹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解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解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又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是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渗互促的关系,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性质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人文关怀思想为指导,以经济事实为基础,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起点是雇佣工人遭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并研究了工人遭受剥削压迫的原因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他们研究的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显著特征是从研究的起点到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发展,运用的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研究和表述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经济学是科学,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无情地批判了“异化劳动”,这种批判的本质乃是对人的问题的真正关注。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使人文精神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使科学精神充满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观和方法论选择,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一)以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矛盾,物质财富是人生活的手段,而不是人生活的目的;经济过程的主体是人,是劳动者,不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即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作用于物质的结果,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并非物本身的力。
论马克思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人性 、 的本 质 、 的 价 值 等 方 面 的 人 文 精 神 , 即 人 人 也
人道 主义 思想 。马 克思 哲学 批判 地 反思 了作 为 现实
之观念 反 映的传 统 科 学 与 人 文 , 对 历 史 运 动 的批 在 判认识 复 马克思 理论 的本 真 状 态 , 不 仅 具 有 重 大 的 理 这 论意义 , 而且具 有 重 大的 现实 意义 。 科学 精神 与 人文 精神 的 二 元对 立
的理论 体 系 , 是关 于世 界最 一 般 的学 问 , 因而 具有 严
格 的科学 性 。人 文 主 义 则 从 人 的 意 义 、 值 角 度 对 价
遍 规律 , 现 的是 一 种科 学 的世 界 观 、 体 方法 论 。其 核
心是 辩 证 唯物 主 义 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是 一 种 科 学 它
原貌传诸后人。在 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 阐释马
克思思 想 中所 固 有 的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的 统 一 ,
A u 200 g. 2
Vo . 8 No 4 11
论 马 克 思 哲 学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的 统 一
孙 显 蔚
( 京 大学 哲学 系, 京 107 ) 北 北 0 8 1
[ 摘
要 ] 马 克思哲 学是 一 个 完整 的理 论 体 系, 中 关 于 自然 界 和 社 会 发 展 客 观 规 律 性 其
。
然而 , 在学 界 存 在 着 把 马克 思 主 义 的 科 学 精 神
与人文 精神 进行 割 裂 的 倾 向 ; 纯 用 科 学 主 义 或 人 单 本 主义来 解 释 马 克 思 , 不 仅 肢 解 了马 克 思 思 想 的 这 完整性 , 而且 曲解 了马克 思 , 马克思 的 思想 不能 以 使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网络人文精神探析
其次 , 社会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也成为可能 。 虚 拟社会成为人们 日 常生活的新空间,人们可以在 虚拟社会里 自由地放松休 闲,可以与全球任何一 个地方的人一起聊天 , 一起玩最新版的游戏 , 一起
讨 论某 一 个热 门话 题 ;也可 以在 虚 拟社 会 里有 选 择地 学 习 , 自由接 受 远程 教育 ; 还可 以通 过 虚拟 网 络在 全球 范 围购物 消费 。以此 为前 提 , 人交 往 活动 的全 球化 、 普遍 化便 成为 可能 。 再 者 ,虚 拟技 术 为个人 的交 往创 造 了一 种 新 的“ 网缘 关 系 ” , 即 用 户在 虚拟 空 间 中构 建 一 种 特
有的人际关 系,这种关系不同于农业 时代以地缘 和血缘为主的交往方式 ,也不 同于工业时代 以业
缘为 主 的交往方 式 。 特别 是在 现实世 界 中缺乏 表 达能 力 、 表 达机 会 和表 达条 件 的人 , 网络 空 间为 这 些人群 提供 了 自由平 等 的交往平 台。 第 四 ,网络 虚 拟交 往改 变 了以往 国家 民族交
人与人 、人与机器 、人与虚拟空 间互动 的交流平
台 ,更 为人 的发 展 提供 了更 大范 围的社 会 化 实践 环境 , 近年较热的“ 网络 公 益 ” 正 是 网络 互 动 精 神 最 为 生 动 的体 现 。如 2 0 0 8年 汶川 地 震 后 , 网络公 益 以其优 越 的及 时性 和 独特 的互 动性 ,在 灾 区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践和交往 。 而在这一现象背后 , 网络空间所体现 出的 自由平 等 意识 是 人 在 虚拟 社 会 中 实践 与交 往 的 首要条 件 。
首先 , 网络 化使 得 经 济 活 动全 球 化成 为 可 能 。
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解读贵州人文精神
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 三个 方面,分析把 “天人合一 ,知行 合一”作 核心之一 的 “知行”思想是 中国传统 思想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为 支撑 贵州 社会发展 的精 神理念 的科学性 、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贵 州人 文精神是 由习近平 总书记 系列讲话 而提 出的,是其
作为精神理念 指导贵州发展 的又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的重
方 面进 行 解 读 本 文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社 会 科 学 方 法 论 解读 贵 州 人 贵 州 人 文 精 神 中 的 “知 行 合 一”也 是 根据 传 统 文 『匕提 出 的 “知
文精神,从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在 实践 中检验理论 以及人民 行 合 一”由王 守 仁在 “龙场 悟道 ”时 首 次提 出 ,怍 勾王 守 仁 “理 学”
人 合一,知行合一”的解读甚 多,《贵州 日报 》多次发 表关于解读 传 统 文 化 思 想 的 主 体 ,已然 是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贵 州 人
责 州人 文精神 的篇章 ,大都 从精 神构建 、精神 内涵、重要意 义等 精 神 中的 “天人 合 一”由此 社 会存 在 而 提 出是 有 据 可 借的 此 卟 ,
社会存在 的积极表 现。
持 将 “天人合 一,知行合 一”放在实践 中检验。
贵州 人文精 神充 分考虑贵 , Ji’j当前 发展现 状 ,是体现社 会存
曰 豕 野 l Columns
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 学方法论解读贵州人文精神
当前的贵州正处’j 快速发展的阶段 ,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 ,考虑丰寓 彩元的民族特色,打造 独具魅力的贵州发展道路 ,以此提 出的“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正是对贵州天道顺畅 、物人和美,顺应 贯州 发展 的最 好 反映 。
古句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
古句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2023年,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被重视,其理念和思想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同,不断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着巨大的贡献。
这种人文精神的核心,即是关注人的尊严和自由,致力于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理念,是任何先进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深深注重人类和社会的幸福,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探索人类智慧和理想的实现路径。
这种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哲学内涵,还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在它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下,人类社会不断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人类的幸福和尊严,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与标准。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的演变,都是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完成的。
历史的每一步都与人文精神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史观不仅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在这个不断膨胀的全球化世界,不同国家的人民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却是他们的共同认同和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理论,而且是事实。
当代人类凝视着未来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探索这条路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架。
人类文明的未来,只有在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迎来新的黎明。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为实现人类社会进步,保障人类自由和尊严,我们需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
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爱与博爱的理念,推进全人类的精神和道德素质,让全球人民享有更祥和、更美好的生命和未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必须得到全球关注和认同;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普及和宣传这种人文精神,让所有人都了解它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完善和更新这种精神的内容和指导,以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全球人民能够共同努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人为本再现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再现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人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
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标签: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人本主义一、“以人为本”不等于人本主义有一种意见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人本主义命题,或者说就是人本主义。
持这种观点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人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另一种情况是对人本主义持肯定立场,认为“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治国原则,它还应该是一种哲学,一种”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
这两种意见是对立的,但在对“以人为本”的解释上却是一致的。
然而,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本主义,把它看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根据。
而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观。
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资产者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资产者的根本利益。
资产阶级一面对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一面高唱“以人为本”。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
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以及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认为社会的一切权力都导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
只有个人才是实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关系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形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精神问题研究
世 纪桥
No 01 2 1 .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J Qa H i i o
( e ea N .9 ) G n rl o 12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人 文 精 神 问题 研 究
王 欢
( 长安大学 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0 6 ) 10 4
摘 要 : 文 精 神 是 高校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本 应 包含 的重 要 内容 , 是 我 国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 却 很 少 重 视 人 人 但
文精 神教育 , 至将 两者分 离。我们在 马克 思主 义理论教育环 节 中不但 要重视 理论课 的教育 , 甚 也要 更加 关注人 文精
神 的提 升 。
关键 词 : 高校 ; 问题 ; 文精 神 ; 策 人 对
在 物质利 益 和需 求不 断膨胀 的今天 , 们 对精 神层 面 人 三、 加强 高校马 克思 主义理 论人 文精神 教 育的对 策 的要求越 来越 高 。这 就 意 味着 社 会 的发 展 需 要精 神 力 量 1 提 高认 识 , 思想上把 高校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人 文精 . 从 的推 动 。因此 , 文精 神的教 育尤其 重要 。 人 神教 育放在 重要位 置 人 文精神 和高 校马 克思主 义理 论教育 的关 系 首先 , 高校 领导 和教师要 提 高对 高校 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 人文 精神 是 人 类 的 一 种 思 想 观念 , 现 为人 类 对 价 人文 精神教 育的重 视程度 , 样作 为 受教 育者 的大学 生 才 表 这 值 、 富 、 运 、 求 、 命 等 一 系列 内容 的高 度 关 注 和 重 能不 断的提高 自己对马克 思主 义理 论人 文 精神 的认 识 、 财 命 追 生 理 视 。高校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中蕴含 着人 文 精神 , 它们 之问 不 解和运 用 ; 其次 , 学生不 能只 靠高 校 领导 和教 师 的 引导 , 大 可分 割 。加 强人 文 精神 的教 育 能够 极 大 地促 进 马 克思 主 我们 自身也必 须对 高校 马 克思 主 义 理 论人 文 精 神 教 育 重 义理 论对大 学生 的影 响 , 大 学生 得到 全 面的 发展 。人文 视起来 。作为 高校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教 育 的最 主 要 接 受 信 使 精神 是高校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这是 因为 马 息 者 , 大学生 必须 充分调 动 自己对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人 文精 克思 主义本 身就 包含 了丰 富的人 文精 神 。 马克 思主 义理 神 这一课 题 的热情 , 且 通过 自己不 断 的努 力 和 学 习 , 而 并 逐 论 的追求和 人文 精神 的终极 目标 一致 , 都是 为 了实现 人类 步提高 自己的人文 素质 。 的全 面发展 , 明 了两 者存 在 内在 的统 一 。 说 2 从 高校课 程 的设 置 着手 , 强 高校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 加 二、 高校 马克思 主义理 论人 文精神 教育 的现状 人 文精神 教 育 1从 高校 方 面看 , . 高校 对马克 思主 义理 论人 文精神 的 在 高校 课程 的设置 上 , 改掉过 去 只重 视科 学 理论 和 应 教 育 重视 程 度不 够 专业 知识 的教育 , 给高校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人 文 精神 教 育更 高 校总 是把科 学 知识 和专 业 技 能方 面 的 教育 放 在 最 充 足的时 间。在此 基础 上 , 高校 教 师在 讲授 马 克思 主 义理 重要 的位 置 。虽 然也 设置 了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课 , 是从 大 论课 的时候 , 但 不应 该 只局 限于科 学理 论 的填 鸭 , 必 须 结 而 学 生学 习的 角度来看 , 这似 乎只 是一 种形 式 。 由于 很少 对 合各 种科学 活泼 的方式 教学 。除 此之 外 , 校 领导 和 相关 高 大学 生进 行马克 思 主义人 文精神 教 育 , 因此 高校 大 学生 都 人员应 经 常组织 开 展有 关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人 文精 神 教 育 认为 学 习马克思 主义 理 论对 自己将 来 的成 长 和 发展 用 处 的理论讲座和实践活动 , 让大学生在理论 的不断熏陶和实 很少 。高校总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对 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 践 的不断深 入 中加 深 自己的人文素 养 。 理论 的教 育 , 是 随着 时 间 的发 展 , 以后 的学 习和 生 活 但 在 3 加 强马克 思主 义 理论 人 文精 神 的 宣传 工作 也 是 重 . 中却 很少 组织这 样 的理论 和实践 活动 。 中之 重 2 从 学生 方面看 , 分 大学生缺 少人 文精神 . 部 马克思 主义理论 是我 国 的重 要 指导 思 想 , 强它 的宣 加 人文精 神 缺 失 现 象 在 高 校 中普 遍 存 在 , 得 我 们 重 传 很有 必要 , 精神 又是高 校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 的重 要 内 值 人文 视 。第一 , 由于社会 主义 市 场 经济 的发 展 , 们 对 物质 利 容, 人 那么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绝不能忽视 。人文精神 的宣 益 的重视 和追求 影响 着大学 生 的思 想 , 使 得他 们认 为学 传 能够使 人文 精神 的 内涵 、 心 和 内 容深 入 人 心 , 够 给 这 核 能 习科学 知识 、 加社 会实践 等都 是为 了过 上 高物 质享 受 的 广大的大学生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导和精神力量。 参 生活 , 导致 了人 文 精神 的缺 失 ; 二 , 高 校 中 , 多 的大 第 在 更 因此 , 们必 须把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教 育 放 在 首 位 , 我 不 学 生都 是为 了学 习科学 知识 而不 断的努 力 , 往 忽视 了人 断地使人 文精 神的光 辉照耀 大学 生思 想和行 为 的每一 处 。 往 格和道德的成分。他们经常埋头苦读, 常在为考英语 , 参 考文 献 : 经 计算 机 和其他 等级证 书而 苦恼 , 总是 把人 文精 神 的培养 抛 [ ] 1 李素萍. 增强高校哲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关于马克 在脑 后 , 而对 生命 、 自我价 值 、 自由等人 文精 神方 面 从 对 对 思主义哲 学教 学的 思考[ ] 西南 民族 大学 学报 ,03 J. 20 , 的内容认 识不 够深刻 。因此 , 高校 中更容 易 出现 心理 疾 在 () 7. 病 、 德滑 坡等不 良现象 。 道 [ 责任 编辑 : 建武 ] 王
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在我看来,要想弄清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首先要知道它们实际是什么。
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或者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可以说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 价值,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人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和合理。
接着,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真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其中真理对价值的引导作用是指真理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提出新的相关的价值追求,真理本身也具有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发展。
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
真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内在环节,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真理指引自身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社会和自然,满足人的价值要求。
真理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实践而创造价值。
这种由真理向价值的运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要求,同时也是真理发展的要求。
反之价值对真理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价值目标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的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客观实现必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价值目标、价值要求对发现和认识真理具有引导作用,并且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的价值对人们继续认识新的真理也具有引导作用。
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而人文精神,“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即“求善”和“求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心人的本质,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
他批判了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错误,阐发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立场。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的人;全面发展;价值观所谓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无不贯穿和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着人文魅力。
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一系列著作中表现出来。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刻关注着人类命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从敬奉神转向关照人,从关注人来世的命运转向关注人现世生活的幸福,从倡导神性转向注重人性。
他们高歌对人自身的赞美,倡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不应当被作为手段,不应当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
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1]268这些思想都曾深深震撼着马克思的心灵,加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抨击专制制度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系列展现人文精神的哲学著作。
在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批判只是起点,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而且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2]2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思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它提倡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人际关系和谐,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得到思想上的解放,全面发展自身,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导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文理念、和谐社会、思想解放、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人际关系和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学习、构建、重要、指导原则。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理念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理念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生产力,人的自由和幸福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文理念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主张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不在于其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理念还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主张人们在行为上应该遵循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理念是以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为核心,致力于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1.2 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包括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它认为只有在一个和谐、公正、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旨在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正正义。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和谐。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摘要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把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家从古典经济学那里归纳出来“理性经济人”假定,作为经济学的主要假定之一,用“自利理性”替换了斯密的“人文理性”,使经济学走向数量化、工具化、“科学”化,取得了“主流”地位。
金融危机表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几乎不受节制地在全球的蔓延,与主流经济学抛弃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当今全球经济中存在的乱象,呼唤经济学回归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充满伦理的经济学,我们应当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吸收东、西方的经济学成果,扎根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挖掘提炼鲜活的理论素材,给力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体系带来震荡和冲击,也给思想理论领域带来震荡和冲击。
主流经济学在危机面前,暴露出其理论体系只是简单地将人视作“经济动物”的方法论缺陷,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所具有的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洞察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很好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底蕴,因此,它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时,对于资本的贪婪刻画得深刻且易于被理解,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有深刻地解释力。
处在这样一个“事件透析”的认识档口,联系这些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自觉主动引进西方经济理论对于经济管理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诸多影响,需要我们客观地加以评价;与此同时,也需要认真地检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和传播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重新温故人文精神之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建设的丰富意义。
扎根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挖掘提炼鲜活的理论素材,给力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与人文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人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高度尊重,反映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高度自觉。
军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就要贯注以人为本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军队特点加以创造性运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一般认为是把人自身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的精神。
它起源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理念是反对屈从于教会和神权,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对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扬弃,它汲取了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摒弃了把人抽象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阐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人文精神,对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第一次作出了具有完全科学意义的阐释,为无产阶级以及整个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发展问题是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从“物本”转向“人本”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高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和推动。
以人为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它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理解,既把握了“人民本位”这个基点,又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诉求。
以人为本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2011年5月17日,继张玉柱教授之后,我又一次聆听了朱勇副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报告,此次报告依旧令我收获颇丰。
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关系,在当代的中国,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广泛的、国家性质的宗教信仰,而在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中,国民的信仰又是不可或缺的,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民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诞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其理论的成功在于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吸纳和彻底的批判、忘我的奋斗以及艰难的探索,他在研究中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发现了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兴的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他倾其一生完成了世界性的著作——《资本论》,为全世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针对马克思主义,朱勇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的统一与结合。
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
原因。
3.我们的国家在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今天,没有完全贯彻其内涵,社会上充斥着信仰危机,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社会诚信体系濒临崩溃。
与其他世界上的强国相比,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贯彻还有一定的偏差。
4.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形象的理论,而不是空洞的、冲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地域的老百姓会误解和无视马克思理论,是因为我们的有些党员存在腐败现象,从而导致了引导上的错误,使老百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误入了歧途。
说到青年与时代的关系,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新鲜血液,充满活力,血气方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践行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关于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要培养四种意识,拥有四种精神。
所谓四种意识,即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忧患意识和高尚意识。
权利意识是一种做事的资格与可能性,它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平等意识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但真正的平等却不是十分容易达到的;忧患意识是最不易培养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才能实现;高尚意识则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一个人立足的有利因素。
所谓四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利他精神和法治精神。
理性精神是一个大国国民所理应具有的,是大国之崛起所不可缺少的;批判精神则是现今国民所缺少的,它要求我们敢于批判现状,而不是人云亦云;利他精神就是为他人着想,在当今“自我之心”急剧膨胀的现状下,这样一种精神是尤为可贵;而法治精神则是我们
幸福生活的保证,只有守法,我们的社会才有和谐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用人文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立足,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电气工程学院
电技一班
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