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末中国城市贫困的增加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贫困, 包 括 没 有 本 地 户 籍 的 贫 困人 口 。另 一 部 分 研 究 者 出 于 数 据 的可 获 得 性 、 以及 流 动 人 口的 不
稳定性 , 把 城 市 贫 困仅 看 作 是 城 市 户 籍 人 口的 贫 困 问题 。基 于 两 种 不 同 认 识 。 研 究 出 来 的结 果 可 能有很大差别 。本文使用 的数据仅限于有城市户 籍 人 口的数 据 , 但 认 为 城 市 贫 困群 体 应 该 包 括 城 市 里 的 贫 困 农 民工 , 因 为 这 是 比较 符 合 中 国城 市
没 有 一 个 广 泛 认 可 的贫 困 人 口规模 。在 谈 及 中 国

有 关城 市 贫 困研 究容 易 争 论 的 两个 问题
问题 一 : 城 市 贫 困 的界 定 。 城 市 贫 困 是 指 城 市 里 居 住 的人 口因 缺 乏 满 足 其 基 本 需 要 的手 段 。
生 活 处 于 困难 境 地 的一 种 状 态 。 中国 实行 城 乡分
贫 困 问 题 伴 随着 城 镇 化 的不 断 推 进 、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以及 国有 企 业 改 革 逐 步 凸显 出来 。城 市 贫 困 问 题 的研 究 和 政 策 干 预 将 变 得 E t 益重要 。

人I : 3 规 模 。贫 困线 是 度 量 贫 困 的基 础 , 但在 中国 , 由 于缺 少 一 条 全 国城 市 统 一 的 官 方 贫 困 线 , 所 以
证 测量 结 果给 出 系列缓 解城 市 贫 困的 建 议 。
[ 关键词 ] 城市贫 困; 贫困发 生率 ; 相 对贫 困; 绝对贫 困 [ 中图 分 类 号 ] C 9 1 3 .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8 1 8 2 ( 2 0 1 3 ) 0 2 0 0 7 6 — 0 6

九零年代的人口变化有哪些趋势?

九零年代的人口变化有哪些趋势?

九零年代的人口变化有哪些趋势?一、城市化程度显著上升九零年代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重要时期。

根据统计数据,九零年代城市人口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和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同时,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和改善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中,九零年代的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少特点。

首先,跨省和跨市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这表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其次,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是由于年轻人更有动力和决心去城市打拼。

此外,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二、性别比例出现失衡现象九零年代,中国人口的性别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九零年代男女孩出生比例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一些地区,男孩的出生比例超过了女孩,出现了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

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婚育观念的转变导致了家庭对生育孩子的“偏好”。

由于家庭需要男孩继承家业、承担养老等责任,一些家庭更偏向于生男孩。

另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思想和男女优势观念的影响,也使得一些家庭对男孩更偏爱。

性别比例失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农村地区的“光棍潮”。

由于女性较少,大量男性无法找到合适的配偶,导致农村地区婚姻市场的严重失衡,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九零年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浮现。

一方面,九零年代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延长了人的寿命。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就业、医疗等,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困扰。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增加了社会养老负担,需要更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其次,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经济增长。

最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1.1 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我国的贫困群体可以归纳为无法合法地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并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人的集合。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6万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的入户调查,确定农村贫困标准2003年为人均年收入637元,按照这一标准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 900万,城市中有2 000~3 000万的贫困人员需要救助。

这两部分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群。

这一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组成:一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

一般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农村中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

二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在农村中因城市化,而“上班无岗、种田无地、劳保无份”,生活陷于贫困的失地农民,以及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部分农民工。

除了这一绝对贫困人群外,我国还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是在850~950元之间,以及一些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的人群。

1.2 中国的贫困现状1.2.1 计划体制下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表现为“普遍性的区域贫困与极端贫困”。

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得以能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一些贫困地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 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约合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一)城市贫困的定义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根据国家标准,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

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子法和生活形态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从绝对标准出发的。

而相对标准通常是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资料,按家庭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然后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分成若干等,最末等即为贫困户。

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1 社会构成。

大体可分为四类人员: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救济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政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的在职和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四类是其他的贫困人员,即由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

2 性别与年龄构成。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女性人口在实际生活中与男性人口相比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少、教育程度较低、专门技能较差,而老年丧偶者又较多(因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原因,因而大城市贫困人口总体上是性别比偏低,即女性比重较高。

略谈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略谈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略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郭宝文庆阳744400内容提要:自1842年开始,中国人古老的“天朝上国”的美梦在英国人的枪炮下惊醒。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饥饿、贫穷、战火从此便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一百年。

晚清统治者卖国求荣、屈膝媾和,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混战不息,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内战不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举步维艰,人民大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直到1949年8月15日,中国才再一次真正地取得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贫穷落后的面貌才开始改变。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是两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关键词:封建专制统治;排外思想;闭关锁国;中断中西文化交流;贫穷落后不可否认,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在我国文化传递、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后来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奇葩,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但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要求有维护其继续存在即维持封建专制统治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例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文字狱”等政策,这些严重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与一切灾难的总一根源。

一、晚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给自足的商品经济的产物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其形态以“男耕女织”的种植农业为主。

当然,也有很少量的手工业产品。

封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田赋,手工业、外贸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统治,牢牢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防止商品经济对其的经济基础分解。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中国的9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中国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市场的需求迅速增长,进口商品大量涌入,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此外,政府也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加上高通胀预期,导致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下降,进而加速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其次,90年代初期中国正面临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使得城市人口数量激增。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工资水平不断攀升,拉动了整体物价的上涨。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受限于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不完善,供应不足也加剧了物价上涨的问题。

另外,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90年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和规范,银行制度薄弱,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这使得货币供应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加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股市的兴起,投资炒作盛行,热钱流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严重侵蚀了人民的购买力,导致生活成本的大幅上升。

奢侈品和房地产价格的飞涨,使得一般民众越来越难以负担得起高消费品和住房,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

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给实体经济带来困扰。

此外,通胀还削弱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货币政策调控,采取紧缩措施,以抑制过快的货币供应增长。

同时,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吸收过剩流动性,限制金融机构过度放贷。

其次,加大财政支出调控的力度,尤其是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增加农产品供应,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现象尤为严重。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地区中的人口生活困境,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贫困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1.收入不平等: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因为教育水平低和技能欠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导致他们陷入贫困。

2.就业困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发展。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机会有限。

低收入岗位占据了大部分就业市场,缺乏稳定职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部分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3.社会福利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中,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障。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常常无法得到必要的救助和援助。

4.教育资源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培训费用,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潜力。

三、解决中国城市贫困的对策1.扩大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和提供培训机会。

此外,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增加援助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增加投入,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教育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加强教育公平监管,防止学校以各种方式实施随堂收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真正的免费教育。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一、增长与结构(一)经济增长概况中国经济自1991年开始出现回升,GDP增长从1990年3.9%的波谷上升到8.0%。

1992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经济增长迅速加快,全年GDP实际增长达13.2%。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刺激了本已旺盛的投资热情,使来年的经济形势更趋高涨。

1993年上半年,GDP的增长幅度高达14.1%。

虽然下半年开始的金融整顿使经济增长势头趋缓,全年GDP增长仍高达13.4%。

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以及投资、价格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相继出台的同时,政府在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上采取主动和适度的调控,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高水平上稍有回落。

全年GDP的增幅为118%。

(见表1)表1 增长与结构其中:制造业 3.413.821.921.118.0第三产业 2.1 5.58.99.38.7名义GDP结构(%)第一产业28.426.223.821.218.8第二产业43.645.148.051.848.5第三产业28.028.728.227.032.7实际GDP结构(%)第一产业28.426.924.822.721.0第二产业43.645.849.052.154.6第三产业28.027.326.225.124.5*注:制造业指除建筑业的第二产业口径,含采掘工业。

**注:1994年第三产业统计口径调整,与以前年份不具可比性。

表中实际GDP结构具有可比性。

增幅为118%。

(见表1)十四大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既反映了周期性经济扩张的固有趋势,也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构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主线,决定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以稳定经济、整顿经济秩序为着眼点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政府调控的基本内容,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宏观环境和结构变动。

9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

9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

9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关键词日本经济中国经济企业治理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泡沫经济过程。

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一般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关键是日本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并不试图解释日本经济这一由盛而衰的过程,而是力图通过揭示日本经济逆转的因果机制,比较中日两国经济体制的相似点,这种比较涉及到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也涉及到宏观的政府的财政政策及社会保障乃至国际经济环境。

一、企业治理结构中国的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也向来有重协调轻监督的传统,尽管两国在形成这一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方面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国家层面对生产进行统一协调,对监督机制的构建并不热心。

尽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但是这种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另外,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国企经理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因为第一,规模越大的国有企业就意味着越高的行政等级以及社会地位;第二,他们可以从工程承包商那里收取回扣;第三,过度投资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保证企业的运转比掩盖其损失。

这三种因素重叠的结果,也就使得国有企业一直有盲目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往往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很低。

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至少占90%以上(其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这种企业往往也表现出对监督机制的轻视而更重于协调的倾向。

比如,企业的绩效制度难以完善建立,所出现的问题使得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低水平重复。

虽然机制不同,但与日本性质相同的重协调轻监控的中国企业治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问题,但是一旦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则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由轻视监控的企业的肆无忌惮的投资模式很容易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制造大规模的危机。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转型期城市扶贫困境及对策选择——以河北石家庄市为例

转型期城市扶贫困境及对策选择——以河北石家庄市为例
型的产物 , 着明显的“ 型期” “ 渡期 ” 征。 有 转 或 过 特
第一 , 贫困人 口构成发生重 大变化 , 阶层性 贫困出现 。传统的城市贫困层 主体是所谓 的“ 三无 ” 人员( 无依无靠 、 固定 职 “ 无 业 、 固定收入” 无 的人员 )主要是 由于个人或家庭 的原因导致 贫困。而进入转 型期后 , , 这一部分 贫 困人 口在城市 贫困层 中所

66 —
普通社会成员满足需要的重要途径。 中国城市家庭资产积累过程较短 , 数量相 当有限 , 因此大 多数城市人 口对失业 的承受能
力是相 当有 限的 , 对就业依赖程度相当大 。 e ) J 9 就业 岗位 的丧失 可 以使 一个 家庭一夜 之 间陷入贫 困的境地 , 一个就业 机 2( 7 r 而
第2卷 1
第 1 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t f hn cu i ri f cn l y Sc l cecs io ) o mao agh nUnv s yo h o g ( oi i e tn C e t Te o a S n Ed i
Vl . 1 贫 困
20 年 8月 , 01 石家庄市户籍改革突破禁 区 , 落户门槛 大大降低 , 之后约有 l 0余万人 口涌 入石 家庄。城市人 口数量骤增 ,
构成渐趋复杂 , 石家庄 市面临较之其它城市更为严峻的贫困问题 。石家庄的城市贫 困是 与城市 的改革 同步发展的 , 社会转 是
Z 88。 H0 0 )
[ 作者简 介] 闰翅鲲(9 4 , 硕士, 17 一) 女,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讲师, 主要从事人 口社会 学研 究; 张昆玲 (92一)女 , 16 , 石
家庄 学 院政 法 系副 教 授 , 要 从 事 劳 动 与 社会 保 障研 究 。 主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一、增长与结构(一)经济增长概况中国经济自1991年开始出现回升,GDP增长从1990年3.9%的波谷上升到8.0%。

1992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经济增长迅速加快,全年GDP实际增长达13.2%。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刺激了本已旺盛的投资热情,使来年的经济形势更趋高涨。

1993年上半年,GDP的增长幅度高达14.1%。

虽然下半年开始的金融整顿使经济增长势头趋缓,全年GDP增长仍高达13.4%。

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以及投资、价格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相继出台的同时,政府在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上采取主动和适度的调控,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高水平上稍有回落。

全年GDP的增幅为118%。

(见表1)表1 增长与结构十四大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既反映了周期性经济扩张的固有趋势,也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构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主线,决定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以稳定经济、整顿经济秩序为着眼点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政府调控的基本内容,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宏观环境和结构变动。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因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是以投资推动为明显特征的。

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85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其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27.29%上升至32.24%;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12458.0亿元,比1992年上升58.61%,其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至39.70%;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3%。

与前两年相比,尽管增长率有较大下降,但由于是在前一年的高基数上继续增长,投资规模的增幅仍是较大的,其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6.53%的高水平。

论文格式样本

论文格式样本

写作提纲(3#黑体)(写作提纲内容小4#字宋体)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一)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念及类型(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的主要特征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第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城市贫困程度有所加深,贫困差距加大,并有日趋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一)从宏观上分析1.产业结构的变迁2.就业体制的变迁3.单位体制的变迁4.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变迁5.收入分配结构的变迁6.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农民工流入城市(二)微观上的原因1.平均人口多,就业人口少的家庭容易陷入贫困。

2.导致城市居民陷入贫困的另一个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的户口类型。

3.城市居民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家庭文化也与其生活状况密切相关。

三、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的对策(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抓紧对城市离退休老人保障体制的改革。

2.尽快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

3.要加大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教育扶助”。

(三)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1.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我们的各项经济政策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

3.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实现扭亏增盈。

4.借鉴各地在解决贫困、推进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5.创造就业机会,需要社会全都行动起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行为。

(四)注重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社”重要作用论文摘要(3#黑体)(内容300字左右,小4#字宋体)本文就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末,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缓解我国现存的贫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对策研究。

本文认为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被严重低估。

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统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它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

因此,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优化就业环境,促进自主就业。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1.1 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的加剧。

一些地区或行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则面临资源匮乏和就业机会有限的困境。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边缘化。

1.2 教育和技能匮乏教育和技能水平的不足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城市贫困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往往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没有掌握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无法应对快速变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1.3 职业歧视和社会排斥职业歧视和社会排斥是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移民工人和残疾人等,常常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能够获得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1.4 高房价和生活成本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对于城市贫困问题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贫困人口通常无法负担高昂的房屋租金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被迫居住在质量较差的住房中,或者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

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途径2.1 公平的资源分配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资源分配政策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分享城市的机会和资源。

这意味着需要加强对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投入,缩小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2.2 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为了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将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泸州城市新贫困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泸州城市新贫困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泸州城市新贫困的现状及原因探析摘要:城市化是一个衡量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从1949年开始进入了城市化起步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泸州市为典型,进行实地调查,对泸州城市新贫困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对城市的扶贫解困有所启发。

关键词:新贫困;现状;原因一、引言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提到贫困时,一般是指农民的贫困;而如果提到城市的贫困时,更多是指城市“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贫困。

但是90年代以后,人们也开始日益关注城市的新贫困。

这是因为中国在从传统的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以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中国的贫困也经历了从农村的整体性贫困到农村的边缘性贫困,再到城市贫困的转变过程。

正如定义贫困一样,目前关于城市新贫困的内涵,学者观点也不太一样。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尹志刚教授在其1999—2000年主持的课题《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中,率先提出“城市新贫困”的概念,他认为:“城市新贫困是近年在我国城市出现的,因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而诱发的贫困。

过去旧体制下是以单位进行的养老、病残救助、子女安置等福利功能基本上不复存在,而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两者之间的空档,使之出现了大量的市民贫困”。

①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贫困问题,并不是“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而应该是“发生在城市中的贫困问题”。

这种城市新贫困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即虽然他们的收入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但是比较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标准仍然比较低,属于弱势群体,单靠自身的努力很难摆脱目前的贫困,不能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

而之所以把这种贫困叫做新贫困,主要是为了突出当前的城市贫困有别于中国的农村贫困,也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城市贫困。

农村的贫困更多是与长期的二元社会制度设定和政策安排有关,传统的城市贫困更多是“三无人员”的贫困,而现在的城市新贫困,明显区别于前两者,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特征,并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后体制转轨的烙印。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一、题目: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居住环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法覆盖等。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贫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城市中表现更为严重。

二、原因分析1、职业结构的问题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城市的职业结构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城市工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低技能工人。

他们往往是失业、无业或者受到聘用者的剥削。

2、教育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要低得多。

这也是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3、城市的基础设施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陷,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

例如,城市中的住房、水电气、交通等设施,如果不完善,就会限制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城市贫困的出现。

4、人口流动问题人口流动是导致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城市中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而这些流动的人口往往是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

这些人口往往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没有保障,从而会导致他们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5、社会保障问题城市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贫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些群体无法得到社保。

例如,城市中的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都面临不便。

三、案例分析1、“低保难保”问题我国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低收入家庭,他们依靠低保生存。

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在申请低保时,却发现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审核期间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以及层层审核,甚至还要求提供身份证原件等。

这些种种情况导致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落入危机。

2、城市流浪人员问题城市中的流浪人员,通常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或其他贫困地区。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流浪人员在拟定住宿和就业的时候,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限制,很容易生活陷入危机。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就业机会。

然而,城市贫困问题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失业与低收入城市里的大量人口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由于缺乏适应城市需求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缺乏工作机会导致人们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陷入贫困。

2.不平等分配与社会阶层固化城市中的资源分配不平等,财富和机会倾向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

少数人享有繁荣与机遇,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境地。

3.教育和技能匮乏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种教育和技能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未来的发展。

4.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包括房屋、食品、交通和医疗等方面。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基本需求,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二、解决方案1.促进就业机会政府和企业应该合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技能不足的人提供培训和机会。

同时,鼓励创新和创业,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2.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确保资源和机会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市民。

通过改革税收和财政政策,减少财富和贫富差距,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

3.改善教育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同时,推出教育援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局限。

4.降低生活成本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房屋租金、提供廉价食品和公共交通等方式降低生活成本。

同时,建立普惠医疗制度,减少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的压力。

5.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贫困人口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这些组织的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九零年代有哪些重要的经济危机?

九零年代有哪些重要的经济危机?

九零年代有哪些重要的经济危机?九零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重大危机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多次危机和挑战,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九零年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几个重要经济危机:一、中美贸易摩擦九零年代初期,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渐升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美国以中国违反贸易规则为由,多次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制裁,导致中国的出口受到限制和扰乱,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

1. 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口受到限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并积极争取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

2. 反倾销措施的打击:中国的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面临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的压力。

美国对中国的一些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限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起诉讼、进行反制措施等,以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

3. 贸易制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的一些企业受到制裁,无法获得美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金融风暴及亚洲金融危机九零年代中期,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亚洲地区,中国也受到了重大冲击。

这场金融风暴引发了亚洲多个国家的货币贬值、经济崩溃和金融体系瘫痪,使得中国经济陷入深重危机。

1. 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中国的金融体系遭受巨大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陷入混乱,资本外流加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人民币贬值与经济危机: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人民币贬值严重,出口受到了重创,外贸额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压力。

3. 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亚洲金融风暴迫使中国政府加快金融体系的调整和改革步伐。

中国政府通过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与改革,加强监管,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目录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1)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2)(一)失业问题 (2)(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3)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4)(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4)(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5)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5)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5)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6)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6)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6)参考文献 (8)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

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贫困人口措施研究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

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

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

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

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

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十年代末中国城市贫困的增加及其原因李 实一、前 言贫困一向被看作是中国农村的一种现象。

然而自1995年以来由于公有制企业的重组,中国的城市贫困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问题。

根据官方统计,1999年失业和下岗的职工人数已达1200万(NSB ,2000)。

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中央政府对此也日益关注。

城市贫困是九十年代后期出现的新问题,也被称为“新贫困”(Knight,2000)。

人们认为这与城市职工的失业和下岗有关。

对此,政府的主要政策是给失业和下岗职工提供资金支持,但这一政策在各省市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大量的下岗职工并未能从地方政府和企业得到他们应得的资助款项(劳动科学研究所,2000)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城市的贫困规模以及失业和贫困发生率的关系就是很有意思的题目。

为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计算了样本城市和分组数据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强度指标,然后用probit模型分析了个人陷入贫困的概率和下岗失业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发生率并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那么高,但是高于官方发布的数据。

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贫困和失业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城市贫困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职工下岗失业的人数增加了。

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二部分是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有关研究文献。

第三部分说明本文所采用的贫困线。

第四部分是数据情况。

第五部分是贫困发生率的分析结果以及按家庭和个人特征的分组分析。

第六部分着重分析了城市家庭贫困增加的原因。

第七部分提出了贫困的新概念,即“自愿贫困”,这是与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相联系的。

实证分析说明了城市贫困有别于这三种贫困。

第八部分以模拟分析为基础,对缓解城市贫困的政府政策进行了评价。

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研究结果及其政策含义。

二、文献述评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决策者和学者均未把城市贫困看作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与农村贫困的大量研究文献相比,在此领域可参考的文献不多。

但是尽管各种估算的的结果差别很明显,有些研究仍值得一提,。

根据基本生活消费的假设和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配的分组数据,世界银行对1978-1990年间中国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World Bank,1992)。

他们的估算显示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很小,八十年代的城市贫困人口不到1%。

阿齐兹卡恩(1988)利用中国社科院的两次调查数据估算了1988和1995两年中国城市的贫困发生率。

他发现如果采用经调整的标准的贫困线[2],这两年的贫困发生率分别是6.7%和8.0%.更有意思的是,他的估算显示,如果采用极端贫困线,这两年间的贫困发生率将有较大的提高。

采用同样的1988年的数据,以及国家的相对贫困线,这一贫困线相当于个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古斯塔夫森和李实(1997)估计中国城市的贫困发生率不到1%,和中国农村的数字相比非常之低。

古斯塔夫森和魏众(2000)重新计算了1995年全国的相对贫困线,据他们估算,城市贫困率相当于1988年的46%[3].国家统计局的课题组在九十年代初期提出了中国城市贫困发生率的另一种估算。

三、对贫困线的说明为了度量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强度,需要用贫困线来划分贫困家庭和个人。

绝对贫困线可以收入或消费做基础,前者可称为收入贫困线,后者则可称为消费贫困线。

当把贫困定义为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用以维持最低生活的费用要用货币表示。

定义贫困人口的生活费用的传统做法有两个步骤。

首先确定满足最低营养需求的一组食品及其成本。

然后,给定食品贫困线,一旦确定了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就可以得到收入贫困线。

本文在定义贫困线时,采用了国家统计局认可的贫困线。

统计局的研究人员利用1998年的家庭调查数据估算了当年中国不同省份的城市食品贫困线。

这份数据包括了17000户城市家庭,但是不包括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

我们采用的是统计局相关省份的食品贫困线,详细内容请参见表1.为了得到可靠的贫困线,估算非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非常重要。

我们用以下公式测算贫困线,即:PL=PLf +PLnf =PLf (1+Rnf ),其中,PL是总体的贫困线,PLf 是食品贫困线,PLnf是非食品贫困线,而Rnf 是非食品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率。

显然,如果假定非食品支出的比例较高,那么贫困线会较高。

统计局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平均水平认定非食品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三分之二属于城市贫困。

但这种算法不适合中国的情况。

考虑到有关消费支出最低的百分之十的家庭的统计量,1999年城市的非食品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率将近90%.用这一指标,我们得出的贫困线要高于统计局的估算。

各样本省份的贫困线请参见表1。

表1:1999年样本省份的城市贫困线资料来源:王有娟《中国的贫困指标》,待出版,2000。

注:各省市的贫困线按以下公式计算:食品贫困线X (1+Rnf ),其中,Rnf 是中国城市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的非食品支出占食品总指出的比例。

1999年的Rnf 是0.887。

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活费用是不同的,因而城市的贫困线不同于分省的贫困线。

由于缺乏准确的地区的生活费用数据,我们只能依靠主观判断来对城市贫困线进行调整。

根据分省的贫困线,省俯城市的贫困线上调5%,其他城市的贫困线则下调5%[4].表2列的百分数,各省市的贫困线是不同的。

北京由于生活费用高,其贫困线是13个被调查城市中最高的,比郑州高90%,比开封高110%.从城市人均收入的百分比看,城市贫困线的范围在人均收入的34%到47%之间。

不仅如此,它们与收入水平负相关,即意味着较富裕城市以人均收入的百分比衡量的贫困线较低。

表2:1999年经调整的城市贫困线资料来源:1999年城镇家庭调查。

注:经调整的城市贫困线由表1所列的分省的贫困线推算得到的。

省俯的贫困线由表1数据乘以1.05,其他城市乘以0.95。

四、数据说明2000年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协助下进行了一次住户调查,本文所用数据即来自此次调查。

数据主要反映的是1999年的情况。

调查覆盖了五个省和一个直辖市,即:辽宁、江苏、河南、四川、甘肃和北京。

除了北京以外,在五省中选出了12个城市,四川和河南等大省份选三个城市,辽宁等小省份选两个城市。

五个省俯城市都是调查对象,所以此次调查偏重于大城市。

调查数据包括5300个住户,其中,4500户是有城镇户口的正式的城镇住户,800户是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庭。

在有城镇户口的住户中,又专门抽选了500户1999年有失业或下岗成员的住户。

抽样过程如下。

五个省份代表五大地区,例如,辽宁代表东北地区,江苏代表沿海地区,河南代表华中地区,四川代表西南地区,甘肃则代表西北地区。

北京代表四个直辖市。

为了加强样本对所在城市的代表性,每个省份只限于选取两三个城市。

样本分布基本上是根据省市的人口比率确定的。

有城市户口的住户是从统计局的大样本中抽取的,农村流动户则是通过居委会另外抽取。

在本文中我们只采用有城镇户口的住户样本。

查问卷,农村流动住户问卷以及失业下岗人员问卷。

城市住户问卷和农村流动户的问卷中的问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个人的问题,另一部分是针对住户的。

因此,调查数据包含个人信息,有些是关于个人特征的,如: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是否是党员、就业状况及健康状况;另外一些问题则是关于职业特征的,如:工作单位的所有制类型、职业、任期、工作单位的盈利情况及所在行业等。

个人信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个人收入及收入构成。

住户信息的重点是家庭消费、财产和住房条件等。

五、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结构找到可靠的贫困线对于贫困的度量是极为重要的。

自从森的论文发表以来(1976),人们不仅要计算贫困人口数,而且要设法在衡量整体的贫困时把贫困程度和不平等因素考虑进去,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意见。

在近期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是福斯特等人提出的另一套指标(1984):其中,Zi是贫困线,yi是第i 个人的收入,其收入低于贫困线;gi =Zi –yi 是第i个人的贫困距;α是参数,其数值越大贫困距的权重越大。

α=0时,FGT 成为贫困的人头指数的比重,α=1时,FGT 是成比例贫困距,α=2时,FGT 则成为成比例贫困距的平方(加权贫困距),它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分配更为敏感。

在应用上述公式时,我们首先用计算了各样本省市的贫困发生率。

我们给出了一些假定,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我们估算了1999年中国城市整体的贫困发生率。

计算结果列在表3中。

从中可以发现,不论样本加权与否,城市贫困在5%-6%之间。

有了这一贫困发生率,我们可以认为1999年城镇贫困人口在1950万到2330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不涉及农村流动户,而他们的贫困发生率可能较高。

表3:1999年城市的贫困发生率到的;加权样本III 是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口对城市样本加权得到的。

表3也显示了城市间和各省之间贫困发生率的差异。

江苏和北京的城市贫困发生率低于其他省份,而四川和河南贫困发生率较高,分别达到54%和22%,高于城市地区的平均水平。

十三个城市中,河南开封和四川自贡的贫困发生率尤其高,请参见表3.我们还计算了各样本省市的贫困距和加权贫困距指标(见表4)。

贫困距指标测量的是贫困人口的收入与所定义的贫困线之间的差距。

加权贫困距衡量的则是贫困人口的收入不均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城市较多的贫困人口的收入远远低于贫困线,而且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较大,那么它的贫困距指标和加权贫困距指标作为平均收入百分比的数值就会较高。

例如,从表4可以看出,和平均水平相比,郑州市的贫困率较高达122%,其贫困距则高达167%,加权贫困距高达255%.1999年,郑州市有一大部分贫困人口的收入远远低于贫困线水平。

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河南开封和四川成都。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辽宁沈阳,尤其是锦州,这两个城市有较高的贫困率,但是贫困率和加权贫困率较低,这说明两市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较高。

表4中后三栏的指标变化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扶贫规划,这一问题将在第八部分讨论。

表4:1999年样本城市的贫困指标资料来源:1999年的调查数据。

中国城镇不同的年龄组当中贫困发生率相同吗?女性是否象在别国一样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贫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把样本按性别分为了14个年龄组,分别计算率比男性高出0.7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的性别差异却并不显著。

此外,表5还显示了不同年龄组的贫困发生率的温和差异。

城市中,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陷入贫困。

值得注意的是21-25岁和51-55岁的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这两组人很可能是同一家庭的两代人。

如果这两代人同时是就业人员,那么赡养率则较低。

这肯定了我们的假设,即城市贫困与失业的关系较为密切。

和其他国家对照来看,中国城镇退休人员的贫困发生率并不低。

表5中60岁以上的年龄组的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70岁以上的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