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 1 -。

土壤形成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过程
大气因素对土壤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土壤的生物性、物理性、
化学性特性,影响其地表可利用性有着重要意义。

1.氧化过程:大气污染物的沉积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矿物质
得到氧化,由矿物质分离出氧化物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影响土壤结构及其
养分含量。

2.化学反应:大气污染物与土壤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催化水解、
氧化等作用,产生新物质,影响土壤特性。

3.侵蚀作用:降雨造成的强烈风和冲刷,使土壤粒子和质地发生改变,使耕作土地和植被落后,使在陆地分布上发生一定改变,进而影响土壤的
形成和类型。

4.热效应:太阳辐射与土壤物质的反应,产生热效应,对土壤形成起
着重要作用,影响土壤的活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活性有机物
质含量,从而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物转化。

土壤地理学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

土壤地理学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
=-200mv强还原 =100mv通气不良 =300mv中度氧化 =500mv强氧化
还原条件化学元素迁移顺序: Ca>Mn>Mg>Na>P>K>Fe>SiO2>AL
配合迁移(Coordination transport):
金属离子与电子给予体的离子或分子 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配合物随水迁移 的过程.
在土壤表面积累的过程。如许多地方黄土的形成、风 沙的形成都是风力搬运的结果。2.不下雨时,大气中 物质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的过程也是干沉降; 这对土壤形成影响很大,尤其在某些特殊的地质环境
或气候环境下。
2)湿沉降:.物质以液相沉降通常称 为湿沉降。 包括水和溶于它的气体 和溶质以及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的颗 粒物质。
复钙作用(recalcification)
在气候变干,或石灰岩地区由径流 水带入,或过量使用石灰,少钙或已经 脱钙的土壤重新聚积碳酸钙的作用。
脱钙作用(decalcification)
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碳酸盐与水和 二氧化碳作用,形成可溶的重碳酸盐, 并随土壤水移动而从某一土层或土体淋 失的作用。
从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如下:
泥炭化作用(peat formation) 在高地下水位
或地表积水的情况下,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的积 累作用,这主要发生于沼泽或河湖岸边的低湿地段。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微生物作用 有机物质中矿质元素分解、氧化转变 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
过程。
土壤形成特殊过程
这是指不同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 特殊过程,它决定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 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2.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过程. 3. 熟化过程 4.退化过程

第九章 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

第九章 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
第三阶段是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
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 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
过去认为先有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形成碎 屑物质,释放出部分养料与水分的贮存条 件,而后才有生物着生,开始了生物风化 与成土过程,现在研究看出,岩石风化与 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同时同步进行。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盐基离子遭到降水
不断的淋洗,使土壤胶体呈不饱和状态。
上述这些现象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的形 成过程中,都强烈地表现出来。
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土和西北 的荒漠土是在怎样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
黑土
砖红壤
棕漠土
(四)地形
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引起
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它和母质、生物、
壤微生物活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养分的
转化也很缓慢。 反之,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除石 英外大部分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
质形成量大,微生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
环较寒冷地区快。
降水量: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盐类不断积累,使
土壤发生盐渍化现象。土壤的淋溶作用 较弱,富含盐基物质,交换性盐基呈饱 和状态。
地形:地表的形态,又称地貌
地貌类型:高山、低山、谷地、平原
地形部位:岗、土旁、冲,在不同地形部位分布不同的母质 和土壤。
2. 地形对地表能量(水热)的再分配
(1)海拔高度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2)不同地形影响着地表温度的差异。这是由于高度、 坡度和方位等不同,引起太阳辐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不 同造成的。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 着地下水的流动情况,因而在同一地区内,不同地形有 着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这也称之为地面水热条件的重 新分配。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最上层,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由三部分组成:沙子、泥土和有机质。

沙子是土壤中最小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手指捏成小球。

泥土是由沙子和有机质混合而成的。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细胞组成的,在土壤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其中的有机质就越多。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岩石风化:岩石在水、气、温度的作用下,逐渐被腐蚀、磨损、溶解,形成碎石和砂粒。

2.沉积:水流或风力会把碎石和砂粒带到河流、海洋或平原上,并在这些地方沉积下来。

3.淤积:河流、湖泊、海洋会在其中形成泥沙,而平原上的砂土会被风力吹走。

4.有机物的添加:随着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土壤中会添加大量的有机物。

5.蚯蚓和其他动物的作用:蚯蚓和其他动物会帮助土壤中的物质混合,使土壤变得较为平均。

这样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氧气、水分和养分的流通,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6.气候变化:土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如降雨、日晒、冬雪等,会对土壤结构产生影响。

7.人类活动:人类的农耕、开垦等活动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应该保护土壤,避免土壤污染和土壤流失,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长期健康发展。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12+2)2013.10.111、原始成土过程(1)形成条件:在冰雪覆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2)形成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3)剖面表现:淀基层(B)(4)概括:指低等生物(真菌、地衣苔藓)开始在岩面上着生,促使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

(5)主要特点:土体浅薄,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2、腐殖化(生草化)过程(1)形成条件: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作用下(2)形成过程:分为两个过程①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过程。

②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3)剖面表现:腐殖质层(A h)(4)概括:是指腐殖质形成并累积于土体中尤其是表层形成腐殖质层的过程。

3、土壤泥炭化过程(沼泽化过程)(1)形成条件: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2)形成过程:湿生植物因嫌气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

(3)剖面表现:泥炭层(H)(4)概括:在低洼积水的沼泽土中,在厌气条件下,有机残体进行不彻底的分解和微弱的腐殖化过程,而以泥炭的形式聚积形成泥炭层。

4、土壤灰化过程(1)形成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2)形成过程: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质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灰化层。

(3)剖面表现:灰化层(E、A2)(4)概括:是指在冷湿的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下,土壤表层尤其是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失的过程。

5、土壤富铝化过程(1)形成条件: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2)形成过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造成铝、铁、锰氧化物且相对累积,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潴育淋溶过程。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4Fe+2、Mn+2(淋失)白色脱Fe、Mn层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十二)人工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 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 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 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 华北平原潮土区。
3.[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 ]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性质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Fe+2(兰灰色)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Fe+3、Mn+4
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 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八)灰化过程 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气候温和湿 润,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地面堆积了较 厚的枯枝落叶层,在针叶林残落物中,富含 单宁与树脂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真菌微生 物的分解,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 这种强有机酸对土壤矿物起着强烈的破坏作 用,并产生强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 的碱金属和碱土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 发生分离,铁铝胶体淋溶淀积与下部,而二 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 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简述土壤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形成过程

简述土壤形成过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厚薄不等的覆盖物,它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受到地质、气候、生物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岩石的风化、土壤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以及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三个方面,对土壤形成过程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

岩石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如风力、水力、温度变化、植物根系的侵蚀等,逐渐破碎成颗粒状的物质。

风化的方式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分膨胀和收缩等物理力量的作用,使其破碎成小块或颗粒。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与水、气体和有机酸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分解。

这些风化产物逐渐堆积,形成了最基本的土壤。

二、土壤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环节。

通过水流和风力的作用,风化产物逐渐迁移和堆积。

水流可以将颗粒较小的风化产物迁移到较远的地方,形成淤积层。

同时,水分中的溶解物质也会被带到更深的土层中,与原有的土壤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风力也会将风化产物吹到较远的地方,形成风积层。

土壤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对土壤的肥力和物理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是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有机物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形成有机质层。

有机质层富含有机质,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

同时,有机物也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

这种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的过程称为有机质循环,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土壤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是土壤形成的中间环节,有机物的积累和分解是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和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2、气候 气候是土壤形成主要的环境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密切 的因素主要有热量和降水。
返回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岩石的分解、物质的淋溶和淀积, 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3、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包括绿色植物、土壤微生物 和土壤动物,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
( 1 )最初自生固氮菌的出现使母质中有了氮 素,接着地衣、苔藓植物相继出现,形成有 机物质,为高等绿色植物生长创造了一定的 养分和水分条件。 (2)植物能够选择吸收和集中土壤养分。 ( 3 )生物有机体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以及生 物的生命活动(如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和 蚯蚓等土壤动物),这些都能改善土壤的基 本性质,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 肥力得到发展。 返回 在生物的作用下,最终使母质发生了质的 变化而成为有肥力的土壤。
概念: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堆积物。母质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也叫做成土母质。

母质疏松多孔,能透水、通气,含有一定的养分,是植物 矿质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既不同于岩石,也不同于 土壤,在母质中还没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氮素,水、气、热 状况也不能很好协调,因此母质尚不具备土壤的本质特征, 即土壤肥力。
( 3 )心土层。受生产活动影响较小,对作物生长中后期的水 肥供应有重要意义。 (4)底土层。也叫生土层,几乎不受生产活动的影响,植物 根系很少,大多保持了母质的性状。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与肥力发展
形成:农业土壤是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 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肥力发展:如果按照自然规律,科学改土培肥,改造低 产田,改良盐碱地等,土壤会越种越肥沃;相反,不合理 利用土壤资源,就会导致地力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消 失。
土 壤 剖 面
1.土壤剖面与土层

土壤形成过程【可编辑全文】

土壤形成过程【可编辑全文】

钙积层
钙积层
7.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
盐化:土体中易溶性盐类随毛管上 升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的过程。
发生条件: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 程多发生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图2-13 盐化过程图解
脱盐化:盐化土中的可溶性盐类被 大气降水或灌溉水溶解,随土壤下渗水 流从土体中淋失的过程。
8. 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2.3.2 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和母岩层 过渡层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2.4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 演替
2.4.1 土壤的个体发育 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
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 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 史。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2)地表物质迁移转化的主要形式 ①溶解迁移 ②还原迁移 ③配合迁移 ④悬浮迁移 ⑤生物迁移
※ 溶解迁移 *特点:受重力作用,向下淋溶迁移 *迁移顺序: 最容易迁移元素:Cl,S 容易迁移元素: K > Na > Ca > Mg (理论); Ca > Na > Mg > K (实际);
(为什么?) 惰性元素:Fe, Al, 几乎不能迁移:SiO2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4.2 土壤系统发育(略)
2.4.3 土壤的演替(略)
图2-14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图解
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 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 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 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 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 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 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

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

7、潜育化过程
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土层缺氧,还原占优势,高价铁锰转化为 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 还原层。
8、潴育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 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 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 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 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 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2.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3.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
泥炭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3、灰化过程
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 铁铝氧化物及腐殖质 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下最发 育。
形成两个差别明显的淋 溶层和淀积层。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 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4、铁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 育,在弱酸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 子随水淋溶,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起来。 红壤、砖红壤上表现最突出的一种成土 过程。
5、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育。
淋溶作用较弱,易溶 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 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 发生移动,钙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 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11、人为熟化过程

5.2.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5.2.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思考:为什么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土壤比较贫瘠?
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的有机质 来源丰富;气候湿冷,微生物的活动较 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 积累。同时受气候的影响,东北一年一 熟,耕作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 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气候 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 质积累较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作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活动
亚马孙热带雨林-“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思考:热带雨林区为何会植被茂密? 为何又
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热带雨林水热条件适合植物生长,枯枝落叶多, 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旺盛,营养致淋溶流失作用强养分几乎全部 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 贫瘠,但是植被茂盛。
提示:高温和强降水有利于岩 石的风化作用,风化壳越明显。
有机层与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母岩层
较粗
较细
山坡土壤发育程度分布示意图
水热条件不同 成土母质颗粒大小不同
思考:从山顶至山前平原,土壤存在哪些差异?
同一地区,山顶土壤颗粒粗,土层较薄.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 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 山前平原土壤颗粒细,土层较厚.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 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有机质分解快,黏粒比重高;土壤淋溶作用强,有机 质积累少,土壤较贫瘠;偏酸性。例如热带雨林区。
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表土层有机质积累多,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中国东北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平原、乌克兰大平原)
干热环境:有机质积累少,贫瘠,偏碱性。
干冷环境:岩石风化较弱,成土速度慢,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贫瘠,冻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