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洪洞大槐树-最接近先祖的地方
洪洞大槐树:最接近先祖的地方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是“老家”和“根”的象征。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移民档案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山西洪洞县了。
洪洞县之所以芳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难掩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玉堂春》,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进个苏三来,于是“洪洞”便深嵌在国人的记忆中。
现如今,名扬海外的洪洞大槐树,让亿万华人子孙有了归家的冲动,千里迢迢的来到这个最接近先祖的地方,一偿父辈的夙愿,祭拜600 年前的那一天。
当年,先祖们在大槐树下伤心泪洒;今天,后世子孙在古槐之前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脉相连,心心相印。
“五百年前是一家”移民, 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却割舍不了浓浓的乡情。
当年,许多苦难的移民含着热泪告别古槐,告别家乡,离开了丰沃厚重的黄天厚土,离开了富足安康的中原大地,再也看不到汾水岸畔的渡船,再也听不到萦绕槐园的鹳鸣,背井离乡的他们把对故乡的追忆,编织成一代代人期盼的梦,永远镌刻在古槐后裔深深的记忆中。
中国有句俗语,两人相见,若互通姓名,如同姓即随口而出:“五百年前是一家”。
这个典故要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谈起。
从明初移民到清末及民国初年,时间大致为五百年左右,大槐树移民后裔早已遍及神州大地甚至海外。
人们相见互问老家,都会说:“啊!洪洞老乡”。
再问及:“老乡贵姓?”若回答为同姓,问者就会说:“啊!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同姓相见,五百年前是一家。
这句俗定成语,也就一直延续至今。
关中的中华文明渊源地大全
关中的中华文明渊源地大全炎帝陵在宝鸡黄帝陵在黄陵县神农后稷在武功县道教祖庭在周至县佛教佛祖真身舍利在扶风县丝绸之路起点在西安中国唯一农科城在杨凌中国唯一飞机城在阎良新中国孕育诞生地在延安中国的大地原点在泾阳.中国授时中心在蒲城酒圣杜康的故乡在白水县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在韩城市药圣孙思邈的故乡在耀县文字初祖仓颉故乡在白水县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在周至县集贤镇戏曲祖庭梨园遗址在西安仓颉造字台在长安区郭杜镇长里村华祖陵在蓝田县华胥镇,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氏是华夏子孙的繁衍之根周原在岐山县一带蓝田猿人遗址在蓝田半坡遗址在西安耀州窑遗址在耀县兵马俑在临潼众多的佛教流派祖庭在西安大兴善寺是佛教密宗祖庭大慈恩寺为唯识宗祖庭香积寺为净土宗祖庭和日本佛教净土宗祖庭净业寺是律宗祖庭草堂寺是三论宗祖庭和日本日莲宗祖庭中国百家姓的起源,多数都来自祖先受到周代周天子的分封和奖励。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的渊源地都在镐京,青龙寺是日本真言宗祖庭,空海在此借鉴汉字创造日本文字关中之最世界史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遗址·唐长安城遗址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地宫·法门寺地宫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明西安城墙世界上最庞大的修陵大军·秦陵修陵大军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石制甲胄坑·秦陵甲胄坑世界上罕见的绝活·乾陵“三绝”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世界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秦俑军阵世界上最早的“高速路”·秦直道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技术·秦兵器标准化技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检疫法律文献·秦代养马法律世界上最早的驾车方法·轭靷法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地方·陕西延长县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桥纸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桥梁·西汉长安“便门桥”中国第一帝陵·黄帝陵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陵墓·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土木工程·秦始皇陵园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数量最大的骑兵俑·秦陵骑兵俑中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秦陵二号铜车中国古代青铜冶铸的奇迹·铜车马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冢墓·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昭陵中国最早的乐府钟·秦乐府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瓦当·秦代瓦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帝陵碑·无字碑中国考古发掘最大的古墓·秦公一号大墓中国最早的动物陪葬坑·秦陵动物陪葬坑中国最早的智人头骨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卫星测控中心在西安中国皮影之乡--华县西周南宫将军墓在周至青化中国的金子塔群--五陵园(长陵,安陵,平陵,阳陵,茂陵)在咸阳周丰镐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四大国家遗址保护区在西安-关中72座帝王陵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陕西是中国的DNA库,秦俑和唐仕女就是中国审美的制造标准;太白山是中国东部的雪山关于西安的50个传说1:盛唐人口达到100万,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的城市2:看地图就会发现,有8条河组成一种很奇怪的图形环绕着这座伟大的城市3:唐朝的时候,皇帝住在大明宫,因为这里是西安城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可以鸟瞰全城4:西安有条龙脉,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灵气,从秦岭里冲出,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附近5:唐朝的皇宫和汉朝的皇宫是对称的,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都在“龙头”附近,是西安最高的地方6:动物园后面有个小山,那是秦始皇父亲的陵墓7:吕洞宾被点化成仙的酒馆在八仙庵前,那里有一石碑。
德庆龙母庙
龙母祖庙坐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水口,是供奉龙母娘娘的庙宇。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传说一天,温氏在西江边濯洗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长大后五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他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 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后改为“龙母祖庙”。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历代有封赐修葺。现存的龙母祖庙重建于清光绪晚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厩、妆楼、行宫、龙母坟。龙母祖庙最为值得称赞乃其精湛的建筑艺术,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堪称一绝,被誉为"古坛仅存"。其建筑系按低水区特点设计;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每逢水淹过后,庙内稍作清扫便干净如故。此乃龙母庙建筑之中的神奇。 龙母祖庙,系集两广能工巧匠,运作七年才完成。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为百粤龙的子孙朝拜龙的母亲的圣地。
龙母祖庙地处“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之上,她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左右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式“五龙护珠”之势。庙前,“灵水洄澜”,波不扬涛,西江水流经龙母祖庙前似有灵性,团团回旋,不愿离去。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集中两广能工巧匠和技艺大师历时七年时间建造而成,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并称为岭南古建筑的“三瑰宝”。
龙母祖庙是我国古建筑的明珠,享有“古坛仅存“的美誉。她由巍巍的牌坊、雄伟的山门、独特的香亭、溢彩流光的大殿、神秘的梳妆楼、古朴的碑亭、庄严的龙母墓等建筑物组成。庙内殿中有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石雕、砖雕、木雕、灰雕技艺精湛,独具匠心;陶塑、壁画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历代名人石刻对联,对仗工整,意蕴隽永,书法各具特色,堪称珍品。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移民记忆与历史真实从明嘉靖年开始,“大槐树”开始出现在关于移民的传说中,成为北方人群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并经过清初的修谱牒、碑文逐渐凝结为一个精神意象。
至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槐树”已经不再是山西移民的家园象征,而成为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济南“槐荫”得名便来自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槐荫人对山西洪洞大槐树有深厚的感情,这里面包含了厚重的移民文化。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
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乐陵一县,仅剩400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与元政府武力统治国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经济来发展国家。
当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复农业,离不开劳动力,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
明初移民席卷全国,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可以说,当时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选。
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400多万。
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护佑下,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
但晋北、晋中都是山地,只有晋南地区可以耕种,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
于是,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数十万的山西农民,不得不被迫离开故乡,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寻根问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对祖先、家族、故土、文化等方面的追溯和探究。
以下是一些探寻血脉里的中国精神实践活动:
1.祭祖: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按照传统的礼仪和方式进行祭祀活动。
祭祖既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拜大老爷: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信仰活动,人们会前往庙宇或涂鸦中的大老爷庙进行拜祭,祈求安宁和保佑。
3.传统节日庆祝: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人们会在这些节日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放烟火、吃团圆饭等。
4.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艺术活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练习,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精神。
总之,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
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一、河南省淮阳县淮阳古称“宛丘、陈州、陈”又称“羲皇故都”、“陈楚故城”这里是中华姓氏起源地、“中国魅力小城”是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的地方有“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之说每年农历的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有会期一个月的“二月会”,又称“太昊陵庙会”并举办“太昊陵祭祖大典”和非遗展览曾创下基尼斯“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的世界纪录二、河南省新郑市新郑古称“有熊、苑陵”又称“郑韩故城”、“黄帝故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又名“祝融之墟”、“有熊之墟”,也是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三月三,拜轩辕”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并在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嫘祖文化节”三、山西省洪洞县洪洞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华人老家”之称同样还是“中国武术之乡”每年的4月1日—10日会举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活动”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四、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十三朝古都”,世界文化名城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六大都城遗址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五、福建省永定区永定是“客家故里”、纯客家县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全国对台工作重点县“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福建省八大侨乡之一同时永定还是“土楼之乡”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六、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有“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三明市保留了很多的晋、汉、唐、宋历史上几次客家大迁移的古代民俗文化七、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又称“虔城、赣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八、广东省梅州市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版画之乡、客家菜之乡”等之称九、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古称“大梁、陈留、东京、汴京、汴梁”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享有“中国戏曲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汴绣之乡、中国菊花之乡”等美誉开封每年又会举办“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十、河南省固始县固始是河南人口第一大县被称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并被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固始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第一侨乡”之称固始每年都会承办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每一个姓氏都有故乡作者:霜剑如歌来源:《晚晴》2014年第11期中国有很多地方被人们认为是某些姓氏的起源地。
逢年过节,中国人有祭祖思宗的传统。
而在国人心目中,扬名建业,不但是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有关家族的荣耀。
姓氏变迁的背后,是一部人口迁徙、发展的大史书。
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
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
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
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
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江苏苏州阊门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
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
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
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
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小兴州历史上的移民圣地
小兴州历史上的移民圣地小兴州--历史上的移民圣地[转贴]来源:新华网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河北小兴州就是其中之一。
河北小兴州位置图兴州行宫遗址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
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遁,元朝灭亡。
元朝残余势力虽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对明王朝北边构成很大的威胁。
为此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东西两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地区,屯兵卫戍。
同时,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圴 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
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于良乡、顺义、平谷、大兴、宛平、通州、蓟县、宝坻、香河、遵化、卢龙、武清、丰润、清苑、容城、新城、安国、徐水、任丘、涞水、霸州、定兴等地区和河北各县,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
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位于辽东、内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也就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
由于年久日深,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的集散之地视作先人故籍祖地。
因而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现存的众多族谱家乘中,追溯家世渊源时,多称其"先世自小兴州,徙至XX地"。
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潮州刘氏文化(正月十九、廿日一梅州见)
氏总祠,全称开七公派状元及第氏总祠,是中国目前己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为纪念入粤始祖开七而设立,由闽、粤、赣、桂、琼,华南五省氏宗族合建,是开七2000多万裔,共同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每日由大江南北来总祠祭祖的后裔络绎不绝,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联宗祭祖,更是香烟敞日,鞭炮轰鸣,盛况空前;氏总祠金碧辉煌,重檐翘角,雕龙画凤,美轮美奂,大量使用皇族象征的五爪金龙做为装饰,祠供奉有邦、秀、备三位开国皇帝的神主牌,悬挂两汉二十四帝画像,因此被世人誉为龙廷帝殿。
氏总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重建于2008年,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集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剪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客家和潮汕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总祠门坪有个极具氏特色的石群雕,巍然耸立着血缘圣祖尧帝、得姓始祖源明,十八世祖累以及汉高祖邦的雕塑。
氏总祠是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华夏宗祠文化基地、华夏汉文化研究基地,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姓氏文化、客家民系、氏春秋等五大部分,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
氏总祠已成为兴宁的旅游圣地,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热情欢迎氏宗亲来祖地寻根谒祖,热情欢迎四海宾客莅临参观指导。
开七公(1180~?)146世祖省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广传公(1338~?)147世祖:兴宁岗背榕树村氏总祠(汉文化研究基地)背后建一座广传公纪念墓,正月十九、廿日一并祭拜马氏:龙川县赤光镇乾头村田垅里蛤蟆井形氏:巨莲公:兴宁水口盐米沙上角马鼠子落田形176世祖廷字辈巨涟公房:巨涟→君玹→法清→文忠→法禧→伯岗→志高→念十一郎→德珠→大二郎念八郎→大一郎→百三郎→信怀→毓芝→伯玉→雷丝→仕晟→福庆→光则→前积→万安→昆照→月池→玉岗→冲汉→旌儒[旌预]巨涟公二房君玹公传下德珠、大二郎公父子从丰顺县赤草迁居县大洋再转入霖田都狮头约良田坑尾寨开基立业,其另一支毓芝公同样从丰顺县赤草迁入县京溪园石湖山立业,另一支旌儒、旌预公兄弟清朝初年从惠来县施家輋迁入塔头镇鹅毛溪立业。
中华文明五大祭祖圣地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根”在一起
中华文明五大祭祖圣地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根”在一起天下第一陵陕西延安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华夏祖庙河北邯郸娲皇宫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为中国神话传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地。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
后经历代修葺续建,娲皇宫现今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如今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共6部,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女娲诞辰,女娲祭典之日。
是时全国多地的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华夏族人文先始,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为全国祭祖圣地之一。
中华民族从这里起步河北涿鹿黄帝城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
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
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
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
遗址呈不规则正方形,长宽各5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
潮州刘氏文化(正月十九、廿日一梅州见)
刘氏总祠,全称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是中国目前己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为纪念入粤始祖刘开七而设立,由闽、粤、赣、桂、琼,华南五省刘氏宗族合建,是刘开七2000多万裔孙,共同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每日由大江南北来总祠祭祖的后裔络绎不绝,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联宗祭祖,更是香烟敞日,鞭炮轰鸣,盛况空前;刘氏总祠金碧辉煌,重檐翘角,雕龙画凤,美轮美奂,大量使用皇族象征的五爪金龙做为装饰,祠内供奉有刘邦、刘秀、刘备三位开国皇帝的神主牌,悬挂两汉二十四帝画像,因此被世人誉为龙廷帝殿。
刘氏总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重建于2008年,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集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剪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客家和潮汕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总祠门坪有个极具刘氏特色的石群雕,巍然耸立着血缘圣祖尧帝、得姓始祖刘源明,十八世祖刘累以及汉高祖刘邦的雕塑。
刘氏总祠是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华夏宗祠文化基地、华夏汉文化研究基地,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姓氏文化、客家民系、刘氏春秋等五大部分,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
刘氏总祠已成为广东兴宁的旅游圣地,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热情欢迎刘氏宗亲来祖地寻根谒祖,热情欢迎四海宾客莅临参观指导。
开七公(1180~?)146世祖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广传公(1338~?)147世祖:兴宁岗背榕树村刘氏总祠(汉文化研究基地)背后建一座广传公纪念墓,正月十九、廿日一并祭拜马氏:广东龙川县赤光镇乾头村田垅里蛤蟆井形杨氏:巨莲公:广东兴宁水口盐米沙上角马鞍山鼠子落田形176世祖廷字辈巨涟公房:巨涟→君玹→法清→文忠→法禧→伯岗→志高→念十一郎→德珠→大二郎。
潮州刘氏文化(正月十九、廿日一梅州见)
刘氏总祠,全称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是中国目前己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为纪念入粤始祖刘开七而设立,由闽、粤、赣、桂、琼,华南五省刘氏宗族合建,是刘开七2000多万裔孙,共同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每日由大江南北来总祠祭祖的后裔络绎不绝,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联宗祭祖,更是香烟敞日,鞭炮轰鸣,盛况空前;刘氏总祠金碧辉煌,重檐翘角,雕龙画凤,美轮美奂,大量使用皇族象征的五爪金龙做为装饰,祠内供奉有刘邦、刘秀、刘备三位开国皇帝的神主牌,悬挂两汉二十四帝画像,因此被世人誉为龙廷帝殿。
刘氏总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重建于2008年,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集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剪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客家和潮汕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总祠门坪有个极具刘氏特色的石群雕,巍然耸立着血缘圣祖尧帝、得姓始祖刘源明,十八世祖刘累以及汉高祖刘邦的雕塑。
刘氏总祠是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华夏宗祠文化基地、华夏汉文化研究基地,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姓氏文化、客家民系、刘氏春秋等五大部分,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
刘氏总祠已成为广东兴宁的旅游圣地,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热情欢迎刘氏宗亲来祖地寻根谒祖,热情欢迎四海宾客莅临参观指导。
开七公(1180~?)146世祖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广传公(1338~?)147世祖:兴宁岗背榕树村刘氏总祠(汉文化研究基地)背后建一座广传公纪念墓,正月十九、廿日一并祭拜马氏:广东龙川县赤光镇乾头村田垅里蛤蟆井形杨氏:巨莲公:广东兴宁水口盐米沙上角马鞍山鼠子落田形176世祖廷字辈巨涟公房:巨涟→君玹→法清→文忠→法禧→伯岗→志高→念十一郎→德珠→大二郎念八郎→大一郎→百三郎→信怀→毓芝→伯玉→雷丝→仕晟→福庆→光则→前积→万安→昆照→月池→玉岗→冲汉→旌儒[旌预]巨涟公二房君玹公传下德珠、大二郎公父子从丰顺县赤草迁居揭西县大洋再转入霖田都狮头约良田坑尾寨开基立业,其另一支毓芝公同样从丰顺县赤草迁入揭西县京溪园石湖山立业,另一支旌儒、旌预公兄弟清朝初年从惠来县施家輋迁入塔头镇鹅毛溪立业。
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
揭秘你不知道的“湖广填四川”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35期麻城孝感乡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单一,它既是元末明初移民迁川的中心,后来又成为清初以来以湖广籍移民公认的“共同祖籍”。
“试问故乡在何处,湖广麻城孝感乡。
”巴渝大地上,重庆人的记忆里大都有“麻城孝感乡”。
这是许多“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的家族口口相传的祖籍地,也是许多人心头一缕模糊而久远的乡愁。
孝感乡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重庆人中十有七八祖籍麻城?下面我们将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路的过程,揭开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的神秘面纱。
麻城孝感乡,移民“中转站”近年来,到湖北省黄冈麻城市寻宗问祖的人络绎不绝,来者都称祖籍是“麻城孝感乡”。
但在研究者看来,很多人疏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小小的孝感乡,怎么可能前前后后移民到四川200多万人?采访团队走访重庆及四川、湖北等地的历史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麻城孝感乡并不是所有寻祖人的真正故土。
最早到麻城的移民是为逃避高赋税的江西人,他们此后又向无赋税或赋税更低的四川移民,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说,麻城正好就是一个移民中转站。
同时,麻城还是周边七县移民的登记出发地,由政府发给路条和盘缠。
路条上的“麻城孝感乡”也就留在了万千移民及其后代的记忆中。
由此,“麻城孝感乡”作为文化符号代代相传,成为每个家族的记忆保存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也有学者认为,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先集中于麻城后统一迁往四川,使后人误认麻城为故乡;也有说法称在移民潮中,最早的一批移民来自麻城,他们势力大、资格老,后来者为寻求荫庇而冒充麻城人。
而移民的增多,为联络感情、相互帮助,催生了湖广会馆,会馆是明清时城镇中供外乡人歇脚、聚会的场所,按地域划分,一般由同乡移民或商旅创办,供奉家乡神灵先贤。
书生赶考,商人买卖,大都首选本乡会馆投宿。
就地理分布而言,四川盆地西南部土著居民存留较多,而东北部则较少。
总体而言,今日大约有70%的四川人为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也因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氛围。
轩辕黄帝故里
轩辕黄帝故里引言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君主,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他的故里是中国的烽火古县,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距离北京约500公里。
这个地方被誉为轩辕黄帝的故里,因为据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诞生、生活和统治。
这个据传的历史地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他们都希望能够亲身感受这位伟大君主的故里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轩辕黄帝故里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据史书记载,黄帝于公元前2697年出生于轩辕山,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市。
他在位时统一了中国的各个部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轩辕黄帝的故里因此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第二部分:文化遗产1. 轩辕黄帝祭坛:轩辕黄帝祭坛是轩辕黄帝故里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坛之一。
祭坛建于明代,呈方形,分为三层,高达九米。
每年的农历黄帝诞辰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2. 轩辕山:轩辕黄帝故里的最重要的景点之一是轩辕山。
这座山紧邻安阳市区,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黄帝的居住地。
山顶上有轩辕黄帝陵,黄帝庙等纪念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3. 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的重要一座,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皇帝陵墓。
陵墓位于轩辕山的山顶,规模宏大,保护措施完善。
陵墓内设有黄帝铜像等文物,是了解古代帝王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部分:旅游景点1. 大川故城:大川故城是轩辕黄帝故里中的一座古城遗址,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曾是黄帝时期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建筑遗迹,如宫殿、城墙、祭坛等。
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2. 黄金钟景区:黄金钟景区以轩辕黄帝的故事为主题,展示了黄帝文化的丰富内涵。
景区内有黄金钟广场、黄帝行宫、黄帝墓等景点,游客可以观赏到各种文化表演和黄帝传说的展示。
3. 文昌阁:文昌阁是轩辕黄帝故里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也是中国保存完好的明代文昌阁之一。
湖北麻城孝感乡-十大寻根基地
湖北麻城孝感乡“中国十大寻根基地”来源:中原姓氏寻根网编辑:贺晨曦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
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
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寻根问祖对联
上联:捧一瓣心香,客至山前参祖德
下联:昌千秋族脉,根留故里奉灵台
上联:古城开虎步,文明续脉追踪,五千年对话,华夏精魂妆凤阁
下联:始祖惠先民,厚重扎根印迹,九万里萦怀,沧桑绮韵润心头
上联:万里寻根,鼎湖峰下迎赤子
下联:千秋祭祖,缙云堂中拜轩辕
上联:一脉相承,万古同根,圣地祖山常入梦
上联:汇历年诸姓谱书,为寻根祖
下联:秉是邑群贤德本,以教儿孙
上联:一脉寻根,鲁地曾传儒教礼
下联:九州享誉,庄河再起孔家军
上联:中土南迁,筚路蓝篓,厚育客家民系,追远长怀胜地石壁
下联:环球播衍,瓜瓞连绵,丕振诸姓门风,溯源敬谒百氏公祠
上联:一脉相承,万古同根,落地客家光祖德
下联:千年迁徙,五洲散叶,参天神韵漫乡山
下联:忠孝立身,诗书济世,祠宇增光待后昆
上联:佛境为邻,祖德不孤,九域千秋传鼎鼐
下联:天穹置顶,宗祠无恙,一堂万姓正纲常
上联:溯汾水源流,历鄞江,迁岩邑,同树连枝,悉本太原世胄
下联:缅杭川氏族,敦诗礼,肇科名,经武纬文,永绵聚笏家声
上联:饮水思源,几许梦魂牵故里
下联:寻根问祖,三千珠履壮随州
上联:遗迹在嵬山,义门最著,愿斯人孝友咸敦,绳其祖武
下联:凝石壁精神,溯源祭祖,张扬浩气仰千寻
上联:根脉溯临汾,诗礼相传,勋名无负龙人誉
下联:宗祠崇敖邑,家山不老,瓜瓞长延岱祖风
上联:五千年源远流长,循流溯源,崇奉人文初祖
下联:十亿胤根深叶茂,拂叶寻根,忝列奕世遐孙
上联:不分海角天涯,问祖寻根连血脉,刘氏谊联,长忆汉宫月
下联:无论民营国企,搭桥牵线献心香,瀛寰誉起,宏扬华夏风
上联:捧一瓣心香,问祖寻根,声响太平双口氏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盘点华夏民族寻根问祖八大圣地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盘点华夏民族寻根问祖八大圣地中国古代的移民活动自史前时期起,就一直不断进行着。
它们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其中有自发的,但更多是被迫的。
战乱、国家政策、经济重心的转移,是造成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寻根意识在跌宕奔波的岁月中,或许暂时被生存取代了。
但是在和平的年代,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成了许多华夏子女的期盼。
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八大著名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
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为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
据各方资料显示,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
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它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
二、苏州闾门史料记载,明朝有一次大规模移民叫“洪武赶散”,当时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于是数十万江南百姓自苏州闾门迁移至苏北。
背井离乡600多年,寻根问祖便成了这些昔日江南人的后裔的夙愿,苏州阊门也成为了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
三、江西瓦屑坝在中国移民史上,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的一个渡口,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西一跃成为全国首富,人口数量也是首屈一指。
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
于是明初统治者开始从较少受战乱影响的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古老的渡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以安徽安庆为例,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安庆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瓦屑坝。
敦化清祖祠:世界最大的满清祭祖祠堂,大清皇帝的龙兴之地
敦化清祖祠:世界最大的满清祭祖祠堂,大清皇帝的龙兴之地关于东北,《山海经》中有这么一段话:“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是满族的祖先。
爱拼娱乐提到满族,不由想到爱新觉罗和清宫剧,其中康熙、雍正和乾隆是当下人们最喜欢的三位皇帝,也是大清朝最昌盛时期。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是在1644年,在此之前,满清贵族的统治一直是在东北,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主要代表。
努尔哈赤是满清皇室历史中的第一位皇帝,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被称之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
但说到清太祖,就不得不说一说清始祖了。
敦化,这一座跃然而起的历史名城,远在一千多年前是渤海国的都城所在。
几百年后,布库里雍顺在此建立了满族早期第一个政权,号称满洲,开启了满族辉煌的历史风云。
而他,就是满清皇室的清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满族人的始祖。
布库里雍顺是一位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清稿史》中是这么记载他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
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
满洲自此始。
”这一段记载,在敦化的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的清祖祠内,展现得非常清楚。
祠堂内的两处壁画概括了布库里雍顺的来历和他定三姓之乱事迹。
总的来说,这是仙女下凡洗浴,不小心吞了一只喜鹊叼来的一颗红果子而怀孕,不久就生下了布库里雍顺。
据记载,布库里雍顺生下来就能说话,见风就长,很快就成为了伟岸少年。
随后仙女告诉他的来历,送给他柳木筏,布库里雍顺就乘着木筏来到了敦化所在地,平定了三姓之乱,建立了满族早期第一个政权,号称满洲。
因而,敦化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满清皇室的发祥地,位于敦化市六鼎山风景区内的清祖祠是探索满清皇室文化不得不去的地方,它是世界最大的满清祭祖祠堂,是满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地,也是人文精神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
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
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
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
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
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
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
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
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二、苏州阊门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
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
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
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
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
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三、江西瓦屑坝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
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
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东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
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之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
如在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
因此,安庆民众多把江西瓦屑坝视作自己的始迁祖地。
由于历史的变迁,江西瓦屑坝的确切地址已难以确考。
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四、湖北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
“湖广”一词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即行省)”的简称。
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行政区域。
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广北部,即今湖北。
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
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
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
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
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
明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又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
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
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
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经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五、山东枣林庄山东枣林庄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
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
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
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
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笔者近年来在从事姓氏、族谱研究中,也曾多次收到辽宁、吉林等地民众的咨询电、函,称其祖籍原系山东枣林庄。
清初移民加强边疆,迁居关外,要求帮助查证山东枣林庄的确切位置和迁徙史实。
这也可作为山东枣林庄为明清移民点的旁证。
六、广东南雄珠玑巷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
在众多的族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大同小异地反映了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事实。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
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户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
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当然,珠玑巷作为幅员有限的弹丸之地,不可能会有大量人口以供迁移,但其地处南下岭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会成为岭南移民最为眷恋、印象最深的集散之地。
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支。
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七、福建宁化石壁村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
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绕,中间是开阔的平原盆地,物产富饶,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
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
此后,有西晋永嘉之乱,在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
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由于宁化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激烈变动的唐末五代,各割据势力均鞭长莫及,成为较为安定的世外桃源,凝聚了众多的北方移民。
据史书统计,宁化在唐末人口仅1万余人,到南宋时已达11万之多,其中土著仅5000余人。
由于高山的阻隔和战乱频繁,才中断了与中原的联系。
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与当地土著的民风习俗混合在一起,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既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和创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
同时也形成了客家民系,并随着子孙后裔的播迁繁衍,洒向各地。
而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
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八、河北小兴州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由官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
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遁,元朝灭亡。
元朝残余势力虽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对明王朝北边构成很大威胁。
为此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东西两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地区,屯兵卫戍。
同时,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约1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
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于良乡、顺义、平谷、大兴、宛平、通州、蓟县、宝坻、香河、遵化、卢龙、武清、丰润、清苑、容城、新城、安国、徐水、任丘、涞水、霸州、定兴等地区和河北各县,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
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据《元史·地理志》所载:“兴州,……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
元中统三年隶上都路,领县二:兴安、宜兴。
”明初为防御漠北元朝势力南侵,在兴州建立了左、右、中、前、后五个卫所,屯兵戍守。
使元代的兴安小县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军事重镇,但当地民众习惯上仍以“小兴州”称之。
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位于辽东、内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就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
由于年久日深,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的集散之地视作先人故籍祖地。
因而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现存的众多族谱家乘中,追溯其家世渊源时,多称其“先世自小兴州,徙至××地”。
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关外的小兴州,南到广东的珠玑巷,东起山东枣林庄,西至湖北孝感乡,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汉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反映了姓氏迁徙的大致脉络,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谒祖的人文景点。
(原文载:《寻根认祖丛书·姓氏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