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 五年级 数学 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 五年级 数学 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一、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知识点一: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

如:3.60 “0”应划去知识点三: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如0.02×2=0.04 知识点四: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知识点一: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2、用计算器来验算三、积的近似数知识点一: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

如6.597 保留两位为6.60四、连乘、乘加、乘减知识点一: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知识点二: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

先乘法,后加法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位置与数对1. 横排与竖排: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 数对的概念: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 数对的表示与读法:表示方法: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4. 数对的应用: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二、图形与面积1. 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数格法重叠法分割平移法公式计算面积法借助参照物比较法2. 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数格法分割法大面积减小面积法综合计算法注意: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接近半格的按半格算,超过半格的按一格计算。

3. 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高(s平= ah)三角形面积= 底× 高÷ 2 (s三= ah ÷ 2)梯形面积= (上底+ 下底) × 高÷ 2 (s梯= (a + b)h ÷ 2)三、其他几何知识1. 底和高: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

2. 常见图形的周长与面积:长方形周长= (长+ 宽) × 2正方形周长= 边长× 4长方形面积= 长× 宽正方形面积= 边长× 边长圆的周长= 圆周率× 直径= 圆周率× 半径× 2圆的面积= 圆周率× 半径× 半径四、比与比例1. 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局部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展计算。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存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存两位小数。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

如:0.3636……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

如:12.0.46。

2022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2022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梳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a-b-c=a-(b+c)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除法:a÷b÷c=a÷(b×c)a÷(b×c)=a÷b÷c第二单元《位置》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一、内容概括数的运算:重点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技巧。

运算定律:掌握并应用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基本的运算定律,为简化计算和提高计算速度提供方法。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如面积和周长的计算、速度与时间的实际问题等。

几何初步:初步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学习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的运算,理解运算的算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回顾本学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重要性进入五年级的学习,数学的领域将变得更加广阔,挑战也将随之增加。

本学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第二单元学习的展开,我们需要回顾并强调本学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目标。

首先本学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

学生需要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理解并解决各类数学问题。

此外通过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数据处理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科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其次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学科,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再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单元知识点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班级::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第四单元《可能性》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两个数相乘,如果积都相同,一个因数越小,另一个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除,如果商都相同,除数越大,被除数就越大。

解方程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解形如±a=b和a=b ÷a=b的方程。

依据等式性质来解此类方程。

解方程时要注意写清步骤,等号对齐。

3.验算。

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把解代入原方程的左边算出得数,再算出右边的得数,如果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那么这个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4、解方程原理:
(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应统一单位,在方程求出解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6、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找出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议程;
(3)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三看两原则”
三看:一看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前面是否有“ - ”(减号),若有,先处理;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_及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_及复习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观察物体(一)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3.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时,可以假设自己是观察者,站在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观察物体(二) 1.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要注意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 《四简易方程》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数和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后,一律将数写在字母前面。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是 a+b=b+a ;加法结合律是 (a+b)+c=a+(b+c); 乘法交换律是 ab=ba ; 乘法结合律是 (ab)c=a(bc);乘法分配律是 (a+b)c=ac+bc 。

3.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指定的数量,再把字母的取值代入式子中求值,只要在答旬中写出得数即可。

方程的意义 1.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解方程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是使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2.解形如 ±a=b 和 a =b 的方程。

依据等式性质来解此类方程。

解方程时要注意写清步骤,等号对齐。

3.验算。

把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看等号左边的值是否等于等号右边的值。

稍复杂的方程1.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知识点归纳总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坐标系:介绍了二维坐标系,包括横坐标、纵坐标和原点。

横坐标表示横向的位置,纵坐标表示纵向的位置,原点是坐标轴的交点。

2. 方位词:介绍了方位词的用法,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左前、右前等。

通过了解方位词,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 直线运动:学习了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的概念。

可以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4. 距离和方向:介绍了物体的距离和方向的概念。

距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表示,方向可以用角度来表示。

5. 点、线段、直线、射线:学习了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点是没有长度和宽度的,线段是由两个点确定的有限部分,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确定的一条直线,射线是由一个起点和一个方向确定的。

6. 平行和垂直:介绍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平行线是在同
一个平面上但不相交的线,垂直线是相交成直角的线。

7. 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学习了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

对称图形是两部分完全相同的图形,轴对称是以某条直线为轴,左右镜像对称的图形。

通过掌握以上知识点,学生可以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二维坐标系的运用,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判断线段的位置关系和图形的对称性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笔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笔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

一、列与行的概念。

1. 列。

- 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

- 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第3列……2. 行。

- 横排叫做行。

- 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第3行……二、数对的概念。

1. 定义。

- 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

- 数对的表示形式为(列数,行数)。

例如,第3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4)。

2. 注意事项。

- 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不能颠倒,先写列数,后写行数。

- 数对是一种简洁、准确表示位置的方法。

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 方格纸的特点。

- 方格纸的横纵线交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 方格纸的横向表示列,纵向表示行。

2. 确定位置的步骤。

- 先看物体在方格纸中的列是第几列,对应的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一个数。

- 再看物体在方格纸中的行是第几行,对应的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

- 例如,在方格纸上有一个点A,它在第5列第3行,那么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5,3)。

四、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1. 电影院座位。

- 电影院的座位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例如,某电影院的座位排列中,第8排第12座可以用数对(12,8)表示(这里先列后行的顺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按照数学上的数对规则,应该是(12,8),但有些电影院可能会把排数写在前面,座位号写在后面)。

2. 地图上的位置。

- 在地图上,城市、地点等的位置也可以用类似数对的方式来表示(可能会结合经纬度等更复杂的概念,但基本思想是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

例如,在一个简单的城市地图中,某个景点在横向第3个街区,纵向第2个街区,就可以用数对(3,2)来表示其大致位置。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小数除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所学内容,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

如:0.3636 1.587587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

如:12.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

第二单元概念一、平行四边形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S=a×h或S=ah。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3、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底(或高)不变,高(或底)扩大(或缩小)几倍,面积就(或底)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三角形1、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原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h÷2或S=ah÷2。

2、底和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3、一个三角形,它的底(或高)不变,高(或底)扩大(或缩小)几倍,面积就(或底)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梯形1、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个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或S=(a+b)h÷2。

2、两个梯形,它们的高相等,两底之和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一、填空题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任意的一条()剪开,就能拼成一个()。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上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上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上下册)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基本知识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也就是说整数被分成了三类:负数、0、正数。

0是负数和正数的分界线,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相对应的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友情提醒】在看温度计上的温度时,一定要看清楚每一小格是多少度,有时一小格表示2度,有时一小格表示1度。

【经典例题】下面4个数中,最接近0的是( )。

A.-1.5B.-2C.+3D.1.6☆☆☆最接近0的数不是挑其中最大的数,而是看哪个数在数轴上和“0”最接近,应该选“A”。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基本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即S=ah。

这里的“底×高”是指对应的“底”和“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有两种不同长度的高,分别对应两条不同长度的底,所以,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对应关系。

例如:如图所示,底BC(或AD)与高AF是对应的,底CD(或AB)与高CE是对应的。

而底BC(或AD)与高CE、底CD(或AB)与高AF是根本没有关系的。

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注意:这里一定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或面积相等的三角形都不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只能保证面积相等,而面积相等又有无数种情形。

另外,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也就是说如果将AB看作底,那么BC就是高;如果将BC看作底,那么AB 就是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1. 单位换算- 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克、克、斤、吨)-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认识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升、毫升、立方米)2. 数的读法和写法- 能够正确读写五位数、六位数和七位数- 理解数字的位数和对应的单位- 掌握有效位数和零位数的概念3.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比较数的大小- 掌握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 理解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关系4. 使用算术符号- 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 运用算术符号解决实际问题5. 数据统计- 能够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统计- 学会用表格和图形来表示数据- 分析和归纳数据统计的结果6.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7. 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 学会用整除法计算两位数除一位数- 掌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Note: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key knowledge points covered in the second unit of the fifth grade mathematics textbook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t includes topics such as unit conversion, number reading and writing, number relationships, arithmetic operations, data statistics, and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two-digit numbers.。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内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内容一、小数除以整数——商大于1: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思考并回答: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二、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注意: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要注意。

三、一个数除以小数:填写括号里的数:被除数15150()除数550500商()()3问: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12.6÷0.28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运用一看、二移、三算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四、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6.037.98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8.7857.6024.0035.8973.996做完第1、2题后,要明白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知识全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知识全面

五年级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空知识框架:间与1、小数除以整数* 计算法规:按整数除法的法规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图2、一个数除以小数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若是有余数,要添形0 再除。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 0,点上小数点。

(一位一位落数,不够商 1 就用 0 占位。

)小数除法3、商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结合生活本质,详尽问题详尽解析 )有限小数4、循环小数:小数无量不循环小数无量小数无量循环小数5、用计算器研究规律6、解决问题小数除以整数一、基础操练知识点一: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知识点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写上0,点上小数点。

若是有余数,要添 0 再除。

5 .6 依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 5 .65 6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4 22.4 4 2 2 4数的小数点对齐;4 2 2 . 42 02 02 40 . 1 52 02 412 1 . 82 4 ⋯⋯24个一2 4 0⋯⋯24个十分之一1 2 2 42 46 0整数部分不够除,6 0商0,点上小数点。

除的方法和整数除法的方法基真同样,不同样的是在做22.4÷4时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添0再除。

【练习 】÷1396÷15 ÷15 ÷51二、感悟与实践例题 1:学校买了 13 盒白粉笔和 10 盒彩色粉笔,共付元。

每盒白粉笔元,每盒彩色粉笔多少元变式练习: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圆珠笔价钱的 4 倍。

王小东买了一支钢笔和 3支圆珠笔,一共花了元。

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例题2:衣饰厂做校服。

原来每套衣饰用布 2.2 米,现在每套用布节约0.2 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下面为大家分享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
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

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

如:12. 0.46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
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