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作文
【推荐】《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精选11篇)
![【推荐】《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ac75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9.png)
【推荐】《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精选11篇)《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篇1《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点燃又狠狠碾灭的希望。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为背景,真实的再现了南京城的沦陷,六朝古都覆灭,满地横尸。
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该剧并没有侧重表达军队官兵如何不顾生死,保家卫国。
在那个年代,女性注定是弱势,注定要备受欺辱。
在日军屠光全城时,南京城中仅剩的一支残存军队,拼死护住了教堂的女学生,破败的教堂成了女学生唯一的庇护所。
那时兵荒马乱,强行进入教堂寻求庇护那群风尘女子,和女学生之间的相处是怎么都不会和谐的。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
她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
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世事,但却不幸地见证了南京城的沦陷,在快乐安宁的日子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
风尘女子,成熟,妖艳。
霸占了女学生的地窖。
人心惶惶,她们却依旧在地窖中莺歌燕舞。
在世人眼中她们粗俗,低贱。
与高贵矜持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
暂时的宁静被打破。
谁都清楚,那场名为庆功会是一条通向阴沉黑暗的不归路。
当初教堂顶楼那句“姐姐们替你们说去”,只是挽留女学生不做傻事的借口。
但回到地窖后气氛却并不轻松。
“窑姐”玉墨的提议有人反驳,但最终这群女人的善良打败了恐惧。
“我妈就想让我成个女学生嘞!”剪了学生头,换上朴素的学生服。
浓妆艳抹实在是无奈之举。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让自己的女儿成为高雅,有学问的女学生。
那身学生服上身,女人们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悲凉又苦涩…那首最后的《秦淮景》透着多少心酸与恐惧呢?电影结尾只讲述约翰含泪载着女学生逃离南京,并未交代女人们的下场。
但谁都心知肚明,当她们代替女学生踏上日本军车的那一刹那,前方等待它她们的是死亡都无法比拟的恐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污秽浑浊的外表下是一颗干净纯善的心。
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却真正可称勇士《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篇2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4816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5.png)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5篇影片是以1937年南京被攻陷一名教堂十二三岁的女学生的回忆展开的,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勾勒南京大屠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
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特别凄惨。
《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
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
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这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
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
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
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
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集体自杀。
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
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
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
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精选五篇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76a1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9.png)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精选五篇《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精选五篇(一)今天,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电影——《金陵十三钗》。
1937男,日军侵占着中国南京,千万条生命死于日军手里,这就是当时的南京大屠杀。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群刚从日军手里逃出来的女学生来到了教堂,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为神父遗体化妆的美国人约翰·米勒,这时还有十四个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最后为了保护那群女学生,她们梳妆打扮去了日军营地唱歌。
看完了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最佩服的人就是王墨,这个风尘女子,在最危险的时刻,她勇敢的站了出来,她忘记了她的职业,她忘了她的安危,她忘了她的生死,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在女学生们准备集体自杀的时候,她立刻阻止了她们,同另外十三名女子替女学生们去了日军营地。
或许有人说,去日军营地不是送死吗?对,她们就像是去送死。
可是为了女学生们的生命,为了新一代的希望,她们也是在所不辞。
南京大屠杀可想而知,战火硝烟,血洒战场,在那个多彩大窗户的教室里,在那个古钟声声的教室里,见证了她们的勇气,她们是英雄!当我来到了南京,历史的悲愤好像都涌上心头,当导游与我们讲起《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画面中,十三个女子毅然坐上了车,开向了不归路。
回到今天,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在这一刻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
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心中就像被沸腾着的热血填满,我们不会忘记大屠杀那一年,1937年;更不会忘记今天属于我们的荣耀。
让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永远记住辉煌的这一年,此刻让我们尽情绽放!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精选五篇(二)张艺谋2011年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我2019年才观看。
很早之前就听朋友们说起过这个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好评,但是只要我想起是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时就心生胆怯,不敢观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1a61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d.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
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
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原作者严歌苓表示,她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是从1993年开始的。
那时在芝加哥,华人社区展示了第一批大屠杀的图片。
之后的每年,她都参加大屠杀纪念活动,之后也参加了1997年在南京举行的由中、日双方举办的“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大会。
她就是在参观一个个大屠杀刑场时,感到得为这个历史大杯具写一个作品。
于是才有了这部小说,也才有了张艺谋的力作。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
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
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
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必须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
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杯具。
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当故事中的牺牲铺展开来时,她期望读者和她一样发现,她们的牺牲不仅仅悲惨,而且绚烂。
张艺谋是在北京奥运会前看到严歌苓的这个小说,随后便买下版权,他说故事的视角很独特,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
他期望影片能给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感受,肯定与以往的南京题材影片都不一样。
张艺谋称,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加入了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一条故事线索,需要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
片中也有不少战争场面,但是不会太过强调大场面,战争场面是要靠细节才能让人记得住。
张艺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齐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范文5篇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56b45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5.png)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心得范文5篇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近年来一部史诗级的战争巨作,这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被寄予厚望。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1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
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
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
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
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
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回到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回到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生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忙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
这些女生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通用4篇)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通用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ad933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1.png)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通用4篇)金陵十三钗篇1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
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
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
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
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
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
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的力量。
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
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
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
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堂的历史。
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
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
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
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a54b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4.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电影《金陵十三钗》以一群秦淮河畔女子为中心,讲述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对于金陵十三衩,我并不陌生,因为在它刚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体验了其中的彻骨心酸。
今日坐在教室里,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无从逃离的恐惧,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铭记。
真正的,看着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处在其中,我想对那满目的疮痍,我只会感到无力了吧。
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对于这个年代的她们,近日网上的新诗应该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
兴我中华,休忘魂,魂,这是一个带着尊严与信念的载体。
整部影片,阴沉抑郁,灰暗的整体色调,看着就让人揪心,想着那里,人无安逸,恐惧扎心。
小的时候,还记得在美术课上的水彩课,在多么美丽绚烂的色彩上,只需一点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开来,腐蚀着多彩。
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丽的色彩只是转瞬即逝,刚刚延开的触角一眨眼便淹没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远不会再起来。
她们,一群拥着色彩的女子,被那一双双暗淡的眼睛透过美丽的窗子凝望着,有欢声飞扬,有笑语回荡。
为了这群孩子,她们失了色彩,掩埋了,在这炼狱般的世界。
金陵十三衩里包含着与以前电影一样的情感,爱国,奉献。
中国人,很伟大,或者,人都是伟大的,在一个场景中,一段年代里,一波,又一波的涌现。
教堂,在那么一个满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难之地了吧。
外出却受死的她们,到底为了什么,琵琶弦,亦或是耳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她们也愿冒死而寻,处在世界的边缘,在边缘有如何呢,战火还是烧到了她们。
当她们乔装学生,那怀中的剪刀,是她们赴生死之约的武器。
一直记得在地窖里,她们的光彩,那般夺目,她们的歌声,虽然穿着朴素的学生棉衣,但那首透着苍凉凄美的秦淮曲,直到现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里,却飘浮着多少的侠义真胆与真情心语,眼湿了,心碎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c45ad3910ef12d2af9e771.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
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生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
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这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个性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
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
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个性有男子汉的味道。
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
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
(lz13)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
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正因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
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5篇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b55c5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7.png)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5篇《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1看了金陵十三钗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壮、愤怒、特憋屈!看完后,我太气愤了,真实的反应了战争背后的罪恶!犹记那句:“小妹妹你把钱收好姐姐还要拿这钱赎身呢”我便泪流满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远忘不了这14个女人拎着包风情万种的走进教堂的场景有一句话真的好“现在的我们没有资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谅当时的侵略者”。
铭记国耻,吾辈自强!我们很幸运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来的江山,哪有什么资格抱怨这个那个,珍惜生活,珍惜当下。
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
我是一个动漫爱好者,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小时候我就接触到了日本动漫,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动漫的时候总会说我几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嘛?”那会儿我只当他老了,不懂我们小孩子的乐趣,虽然之后我爸爸也会和我说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有多么讨厌,但那会儿我还什么都不懂,也没了解过关于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敌国。
不过后来慢慢长大了,也慢慢的了解到了日本残酷的作为,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为什么爸爸在我看动漫时会叹气,虽说有句话是“现在的日本和那时候不一样了,日本后辈的人也是无辜的”但我们也确实没资格代替死难的中国先辈原谅日本。
我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卑微、无奈、无助,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
她们是最没有能力反抗的群体,也是最无助的,特别是那个女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特别震撼,为了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希望永远没有战争。
一个民族,躺在地上,做着最卑微的抵抗,为的只是保护那一点点希望。
这希望不仅是那些女学生,那些已经死去的士兵,即将死去的女人和即将死去的男人,他们本应都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配评价那些死去的人们,因为我们、父辈、或者祖父辈都只是他们眼中需要他们去死才能保护的孩子。
电影里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给了女学生,现实中三十万白骨把希望留给了我们。
这电影不是为了让我们延续仇恨,也不是让我们去原谅,更不是让我们去讨论剧中人谁应死该活。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22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d968d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6.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22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1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辜的妇女被糟蹋;看到无家可归的孤儿,心如刀绞。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
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
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残忍面前唤起良知。
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
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
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
可想结果,无辜的孩子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2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d867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a.png)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怀的日子。
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这次事件史称南京大屠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精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
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
青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江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
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妓女的出现,如此而已。
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
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尸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
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爱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
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奸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10篇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af26eac8d376eeaeaa31b7.png)
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1):【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一样在于贝尔,正因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
能够这么说吧,我之因此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能够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够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安慰死者家属的话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生的。
十三个女生(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
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主角的招牌动作。
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貌。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
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
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
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必须没见过女生。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能够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一举两得造句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五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4065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3.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五篇《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五篇(一)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
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
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
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
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
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
”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
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
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
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
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
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
“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dff76dc0066f5335b81211f.png)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第一篇】在图书馆里读完《金陵十三钗》,心内感到沉重,悲怆难耐!耳边是南京一座城市的哀嚎,尸魂遍野,血流成河。
这本书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人占领南京,在南京城实行大屠杀,一群妓女和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逃到一座美国天主教堂寻求庇护,最后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一群女学生,五个中国士兵挺身而出在教堂里被来搜查的日本兵决,平安夜十三个妓女为了解救这些学生冒充她们去为日本兵唱诗。
这一群十三四岁的女学生,不谙世事,一座城市的屈辱和悲剧使她们成长。
代价却太过惨烈。
而那群为她们不耻的妓女却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个人来换取了她们的苟且偷生-请原谅我的用词,潜意识里我一直感到在那样的境地里存活下来总有着苟且偷生的意味-即使活下来了,也一辈子抹不去那些残烈灰败的记忆留下的阴影。
女主角书娟便是这群学生之一,对妓女赵墨玉充满仇恨。
而所有的恨在这些妓女代她们去日军司令部时烟消云散,在生死存亡,在人性善良面前,是没有仇恨的,只有悲悯,悲悯个人,悲悯他人。
或许,书娟从来没有真正地恨过,她的恨来源于父母独留她在南京的行径,但她的仇恨没有出口,墨玉的出现让她找到了出口。
所以,她后来向英格曼神父忏悔,忏悔她对父母的怨恨诅咒,以及她对墨玉未遂的毁容。
这只是一部小说,但凡小说都有杜撰有夸张有虚假。
这又不只是一部小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沉重惨烈的史实再现。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说: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人文情怀;那是对人类命运的拷问和同情,既是理性亦是动人的。
严歌苓的作品一向立意深远,思想厚重,发人深省,小说大都涉及对人性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东西方文化冲撞的深层次探讨。
《金陵十三钗》也自是不朽之作。
少女时代,曾见过那场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见过那些惨死的无辜百姓,以及日军侵华时给那些慰安妇拍下的照片,可谓触目惊心。
我活在清如水明如镜的当下,那些照片昭示的是泯灭人性的屈辱和侵略,远离当下,却和时代并存。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7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3eed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b.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7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1刚刚看过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第一次为老谋子的片子凑票房,也是因缘一天中午无意间看到的拍摄背后的故事,加上身边好评如潮,于是感觉似乎有非看不可的意思。
于是落座影院,犹如坐在灯光摇曳的一方四方桌前,听一个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艳动人的悲惨故事。
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听者用心。
看他挥洒所有气力,泼墨挥毫,堆砌出一个多维度的废墟,最后,让一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顶上灿烂盛开!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鲜血的残垣、在他的指挥下,统统成为舞台的半尺背景。
能够看出摄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诚于画面镜像中巨大的视觉反差:行走于硝烟烽火中的女孩,炮火声中低吟浅唱的女子,还有一个维系于她们之间的异国男子。
毫无疑问的是老谋子这次拿到了一个好剧本,想比之前的几部作品,这个故事更加撼动人心,情节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逻辑。
观影完毕,感觉身边的人与我一样,沉重、悲愤的情绪犹如拥堵在喉,无法言语。
纠结其中的,无非爱国情、民族恨之类的东西。
但细细品味整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却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雾蔼蔼,模糊难辨。
手捧琵琶吴侬软语的绝色女子也好,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智勇双全的狙击手也罢,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义的假神父,人物一个个的都浓墨重彩一一呈现。
就如张艺谋本人所说的,整个故事就是想要展现出战争中的一抹粉红,他最终做到了。
但是,于我,也仅仅是这样一副精美画面,仅此而已。
想起同样战争题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让人在快乐中流泪、悲伤中微笑。
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迹。
此片曾囊括3 项奥斯卡大奖以及 6 项提名。
老谋子这次也想要角逐奥斯卡,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姑且不论整个故事描绘的方式是否得当,众多初试演戏的演员肤浅的表演也会成为此片的一大致命伤。
也许老谋子真的是距离平淡的生活太久远了,用尽各种雕刻的工艺技术、耗费巨资所雕琢出来的作品,外表炫目却无法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66f94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c.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
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
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我想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约翰在紧急关头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日军的耳目,修好教学中那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十二位女学生离开南京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责任感,近段时间一连串的事件正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何时才能唤醒这些鲁迅笔下的看客?何时才能像片中的人们一样,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我会不会勇敢地面对灾难?如果面前有数不胜数的虎狼之狮,势单力薄的我会不会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是否我们都应该在紧急的时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6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e50be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a.png)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6篇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近年来一部史诗级的战争巨作,这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被寄予厚望。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刚给自己博客取名字的时候觉得很可笑,记得小时候,老师每次在观影后都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那时候的我们总是憋了半天劲才写出一篇完成任务。
现在呢,别人不说,我们也会自觉得写点了,真是进步啦每次老谋子的电影总是能引起轩然大波。
我本人也十分欣赏张导的才华。
他每次的电影总是在芸芸众生中追求独特,唯美而独一无二的布景,与众不同的演员,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细节的完美,我觉得这是许多华语电影所缺少的。
在这个以票房论输赢的年代,许多电影已经为了盲目追求票房数字的上涨丧失了作为电影人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标准。
而我觉得张艺谋是这个年代导演中的例外。
他拍每一步电影,总是力求最好,不论是挑演员,选剧本,还是场景的布置。
他对艺术是一种热爱,至于票房,就是他无心插柳的事情了。
自从金陵首映以来,好评就不断,特别是一些我认为有极高判断水准的人,都认为此片必火,倪妮所扮演的玉墨也深入人心。
实在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今天也特地去电影院看了一回。
可能因为前期看了许多关于此片的报道,许多部分对于我来说已没有了新鲜感,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不错。
细节完美,场景壮阔,任务个性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确实有冲击好莱坞的潜力。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老谋子不愧是老谋子。
把两群完全不同的女人安排在一起,共同对待命运。
一群女学生,一群青楼女子,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和一个专门伺候死人的化妆师,还有一个军人,组成了这部电影。
从《集结号》的战斗场面中,感觉真实而残酷,从以往的大型战斗片到现在的动镜头深刻描写,加上震撼的音效,使得战争显得尤为逼真。
《十三钗》也是,残忍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这是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而且银幕上多次出现这段历史。
老谋子没有雷同,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来展示战争的残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作文《金陵十三钗》影片以一个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的小姑娘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故事。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作文周末带着我的助理一起看了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心灵受到很大的撞击。
非常震撼的一部电影,有深度。
影片以一个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的小姑娘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故事,南京的十二个妓女和一个小男娃代替十三个女学生去给日本人庆功的故事。
战争的场面很让人震撼,日本人在中国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鲜血淋漓的展现在每个人眼前。
我是四十岁的人,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全场的观众几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很多人不知道抗日战争的严酷,竟然还有男性观众发出笑声,这是多么无知的笑声!我感到中国教育的失败!年青的一代,他们太需要这种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了,他们一味的享受着今天的美好生活,不知道这样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的先人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看完了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1。
我们一定要强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被外族入侵,才能让我们的老人儿童过上平安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要加紧工作,为自己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 2。
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出现了,贝尔有一个普通人变成了神父,战争激发了他作为男人的正义感责任感,他不顾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教堂里的女学生。
在所有人眼里很不屑的妓女,也真情流露,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保护小女学生。
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
3。
要在年轻人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很多人只想享受,得到,不想着奉献,这样下去很可怕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作文怀着一丝不安走进电影院只为看一场名为金陵十三钗的电影,看看张导演的大制作,在脑海再重复一遍日军侵略南京的悲痛影像,我们要记得些什么,要做些什么,感慨一下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不容易啊。
一种沉重的素材,虽然历史已经远去,可是当你看见被复活的历史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时,心情是悲衰的。
虽然短短的两个钟,却是浓缩时间来表现出当年日军的残暴冷血,是如何对待国民,正所谓杀烧抢奸样样齐,看得心是怦怦的紧张,在每一个镜头下,多么害怕又会死掉一个人,不管出于剧情的安排还是在当年日军侵略的时候,死一个人在侵略者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扫平,霸占他国的国土和国民,在用高科技的军备里,侵占一个国家不仅是土地的占有,还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此时南京城里的一切只能是肉板上的肉等待的是任人宰割,当时的国军又去了哪里呢?国需要有人保护,家亦是需要有人保护,当进入视野的一群学生面临危险时,这就俨然成了一个家,保护他们的人竟然是一群女子——秦淮河歌妓,她们无力抡大刀不会发射枪,但是她们却是用生命去守护一个小家,人与人之间的命都是可贵的,没有人会说自己不怕死,在特定的时间里上升的责任感不是因为一个人要为国家牺牲,在她们看来只是用生命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坐在舒服的凳子看坦克隆隆的前进,机关枪不停的扫射,眼泪不停的流,虽然编剧只是用了严歌苓说的“只有一点儿南京大屠杀里的影子”,可影子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在教育我们青年的一代勿忘国耻。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看完了,心情很低落,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印象总是沉痛的,8年的抗战胜利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不管是电影《南京,南京》还是电视剧《亮剑》、《雪豹》等,都是以日本侵华为素材。
中国成立前,就是处于一个战争年代,很多家庭被迫分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例子频频不断。
《金陵十三钗》一个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抗日题材,抗日战士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护女学生的安全,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学问,但是一旦遇到外敌的时候,都会展现出一种爱国精神,一种军人无私的勇气。
人肉炸弹保女学生,镜头中的他们也只是一闪而过,但他们的作用却是伟大而不可磨灭的,没有他们女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最后一名士兵也是战斗到最后一刻。
秦淮河的女人们,没有人愿意一生下来就从事这种职业,他们也是被逼无奈。
整理发型后的他们,也是一样充满孩子气息,他们心底也是保有一份纯洁的。
牺牲自己救赎那些孩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从这里也反应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
不把一颗子弹留给敌人。
每个人都有一颗无私的心,一旦触及不管是什么岗位层次的人,都会爆发出来,拾荒的老人会抱起小悦悦,过路的行人会跳下水救困在公交车的同胞等,希望每个人多奉献一点无私的心,让社会充满爱,让国家充满温暖,那么这个冬天我们就不会感到寒冷!《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5000字《金》片正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上演,从上演前的宣传,到上演后的评论、争议,都对观众的吸引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怀着好奇心,本人也走进了影院,一睹为快,观后心得如下:应该说,与历来反映中国战争题材的影片在制作上是有很大的突破的,在音响、色彩、拍摄角度、道具、场景诸如此类方面都给人有一种震撼和冲击力。
比如激烈战斗带来的残垣断壁、神秘深遂的欧式教堂、二战时的日本坦克、以及惨不忍睹的血肉横飞、爆炸掀起的断臂残肢等等,对渲染侵略者的暴行与兽性都起到了极大的批判和谴责效果,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和平的重要。
然而人们关注得更多的似乎不完全在影片的制作上,而是在事实的真相与作者向观众传达一种什么意图上。
本人愚见如下:首先,中国军队确确实实是战败了,南京城失守了,然而影片却并没有着意去描写这个不争的事实,而是用了一小队中国士兵的顽强抵抗,以及最后一名战士没有苟且偷生,而且在危急时刻仍然挽救了青年女生惨遭蹂躏,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给人以虽败犹荣的强烈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独具匠心。
当然,某些细节有待磋商,比如用狙击步枪在几十米开外引爆手榴弹,不说准确度难以置信,即使打中了手榴弹,也不一定就能引爆的。
其次,作者要把一群从事人肉生意的妓女,经过手上的妙笔,将她们一步步转化成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英雄,不能不说是有点勉为其难,费尽心机了。
既要写出妓女们丑陋、猥狎的一面,如衣冠不整、出言粗俗,又要写出她们人性中善良、有侧隐心的一面,如为了让临死的伤病员能听一段秦淮唱曲,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回花楼取琵琶弦,最终十二位妓女集体替代学生前往魔窟无一而返的英雄壮举。
固然,妓女行当是丑陋的,然而妓女本身却不乏沉鱼落雁之人。
为了烘托其正面,推出了一位绝世佳人,且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画龙点睛之笔。
正因为如此,引起部分有心观众的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三、那位冒牌神父同样存有争议。
他不是来传教的,也不是来行善的,仅仅只是一位殡葬师,给死人化化妆之类来赚钱的。
他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他酗酒、好色、想占妓女的便宜,然而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于危难而不顾挺身而出,更有意思的是,他不仅会开车,竟还能将一辆报废的卡车给修好,最终将一群女学生带出了南京城。
这种人性的跳跃性显然会让人产生怀疑,但作为一个故事听听,也不乏有令人感动和佩服的一面。
其四、女学生们是让人揪心的,在战火中她们是那么地无助,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随时随地都有被蹂躏的可能。
试想如果没有士兵们的相助,没有假神父的呵护,没有妓女们的牺牲,她们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她们开始对妓女们是不屑一顾的,不和她们搭话,甚至不和她们共用洗手间,然而在最危难的时刻,她们又相互掩护,这唯一的动力大概就是民族感了。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上,不管其人其事,中国人这三个字都会让他们团结起来呢?还有那位为了救女儿出魔窟委身当汉奸的爸爸,最终还是死在日本鬼子的枪下,都说明了难分难解、血融入水的骨肉情,民族情。
宣传中将《金》片冠以史诗之作,这一点我倒不敢苟同,说来说去也就是南京事件中一个片断,更何况是以妓女为题材,有小题大做的嫌疑。
倒是在电影创作与制作上,与以往相比有一定的突破。
至于争议,现在就是一个争议的时代,不说谁都难创作出十全十美的史诗之作,即使你写得再好,演得再妙,也是一人难称百人心。
更何况我们的创作者们同样面临着浮燥、利益趋使、黔驴技巧的尴尬时期,能拍出这样有突破的片子,已经让人看到一线希望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金陵十三钗》紧紧围绕“南京大屠杀”中,为拯救十几名教会女学生而展开的故事。
国军残余士兵,为拯救被日军追逐的女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让女学生们逃进了战场上唯一残存的外籍教堂;美国殡葬人士约翰.米勒(贝尔饰演),为阻止追逐进教堂对女生施行暴行的日军士兵,假扮神父,正气凛然,惨遭毒打;最后的国军英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为分散教堂里日军的兽行,一人对付几十个日军,直到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一群逃难躲进教堂的秦淮青楼妓女,目睹女学生们为保护她们而引开日军注意力而惨遭欺凌,在看到女学生们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准备集体跳楼自杀的时候,在头牌妓女玉墨(倪妮饰演)的提议下,顶替女学生们前去“赴日军庆功宴”;接受神父遗愿保护女生们的陈乔治(黄天元饰演),在最后差一名额(因有两名妓女之前死于日军之手)的紧要关头,男扮女妆顶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父亲(曹可凡饰演)为了能让女儿离开血腥的南京,不惜倾家荡产并遭受亲生女儿的歧视,假作汉奸在日军中周旋,最后时刻没有暴露妓女顶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惨遭日军枪杀;最后,假神父约翰终于成功把十三名女学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车送出了南京。
整个电影的场景真实性再现,让观众是在精神极度压抑中看完的。
从而,也让观众对那场人为灾难怀有极其沉痛的深思。
更让观众对战争中人性的认识得到一种别样的感知。
可是,剧情场景的真实掩盖不了故事情节的虚假。
首先,南京大屠杀时外国人的“安全区”都没有安全可言,何况一个小小的教堂。
特别是日军士兵已经对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个人的重创(李教官的打击)”之后,更不可能有日军军官假惺惺的致歉。
其次,清纯女学生与堕落妓女之间的矛盾开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后来却能和平共处,相互救赎,令人难于信服。
再次,人的天性“大难临头各自飞”,却被《金陵十三钗》演绎成了“大难来临,舍命救他人”的壮举,这能让人相信吗?!虽然这样的主题是应该提倡,也必须提倡的,可体现在对社会、对人生都“看破”的妓女们身上就更难以让人信服!《金陵十三钗》最大的败笔是没有交待清楚妓女们顶替女学生们“赴日军庆功宴”的最后场景。
她们的结局最终如何成了一个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画外音里书娟的“迷”,更让观众产生这真是个“壮举吗?”的疑问。
已经花费六个亿,难道就舍不得多点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妓女们“真实的悲壮”?!从而让观众更多相信她们的“伟大”?!好的电影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故事真实感人,二是场景艺术逼真,三是主题正派具有广泛社会教育意义。
而《金陵十三钗》欠缺的正是第一条,故而,本人觉得《金陵十三钗》算不上好的电影,也不具备进军奥斯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