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历史试卷+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解析版)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海雀村是黔西北的一个小山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的民居经历了四代(图1)发展历程。
“四代房”不仅能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也是反映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地区“不断发展、脱贫奔小康”成果的一个真实窗口。
1.从“四代房”看,当地的气候 A.炎热 B.多雨 C.凉爽 D.多风【解析】四代房的共同特征是房顶为“人”字型,坡度大,利于排水,可推断该区域降雨较多。
答案B 2.第四代房的突出优势是 A.占用耕地更少 B.避光防晒最好 C.消耗建材更少 D.居住环境最优【解析】据图可知,第四代房占用耕地没有减少;楼层高,门窗大,采光条件更好;使用建材相对较多;第四代房的居住环境明显要比第一、二、三代房优越。
答案D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对湖面上空及其周围区域气流运动影响显著。
图2为夏季正午前后、图3为夏季午夜沿着36.8°N青海湖区垂直剖面风场差异状况分析。
3.图示青海湖产生的湖陆环流A.大气水平运动很微弱B.大气垂直运动速度更快C.可达湖面以上7千米D.夜间影响的高度更大【解析】由两图右下角比例尺可以看出,图中大气水平运动的表示距离是垂直运动的10倍,所以湖陆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不微弱,大气垂直运动速度较慢;图示的湖陆环流达到海拔7千米,是湖面以上4千米左右;两图对比,夜间湖陆环流影响高度更大。
答案D4.受湖陆环流的影响,青海湖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较多的是A.夜晚;陆地B.白天;湖面C.夜晚;湖面D.白天;陆地【解析】由湖陆环流的大气运动状况可以看出,湖区夜间气流上升运动更明显,所以夏季降水夜晚多、湖面多。
答案C5.受东、西两岸地形差异的影响,湖陆环流A.白天西岸低空环流更明显B.白天下沉气流中心更偏西C.夜晚湖区西部上升势力弱D.夜晚湖区东部气流下沉【解析】从两幅图所示的气流运动状况可以看出,白天西岸低空环流更明显,这是因为西部山坡白天盛行谷风,气流顺山坡而上,到空中与湖面气流一起下沉,形成环流;白天下沉气流中心更偏东;夜晚湖区气流东西部都是上升,东部气流虽然运动速度快,但分解到垂直方向上升部分就相对较小,西部上升势力更强。
河北省2021年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诊断试卷(II)卷
河北省2021年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诊断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高二上·宁阳期末)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A .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B . 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C .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D .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2. (2分)(2017·天津模拟)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即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3. (2分) (2017高一下·怀仁期中) 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这说明()A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 .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 . 自然经济解体D . 商品经济的发展4. (2分)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 . 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 . 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 . 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 . 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5. (2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A . 《二十一条》的签订B .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C . 上海“三罢”斗争D . 一战的爆发6. (2分)(2020·衡水模拟) 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凡在1936年底以前,属边区所辖之区域,其地主被没收之土地、房屋、森林、农具和牲畜等所有权,属被分配者所有。
2021年3月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2021年3月本试卷16页。
总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的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这些责任和规矩是强制性的,由周天子负责维持。
在春秋时期,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与规矩才能称霸。
材料表明这套规矩A.保持了周王权力高度集中B.巩固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C.避免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D.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25.图7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
这组作品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A.丝织业领先于全国B.社会生产多元并存C.家庭经济农牧互补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26.宋朝劝学诗歌的数量庞大,其创作者有身居要职的高官,也有寒门学子,有理学大家,也有僧人道士,创作主体十分广泛。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兴起C.科举取士的实行D.崇文意识的流行27.据统计,清朝乾嘉年间,河南各地有山陕会馆32处,山西会馆32处,江西会馆6处,湖广、湖北各5处,福建会馆4处,江浙、四川会馆各3处,江南、山东会馆各2处,江宁、湖南、两江会馆各1处。
这反映出当时A.河南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较为活跃C.河南商品生产居于全国首位D.陕西和山西地区以经商为主28.1907年,《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凡商人无论独资、合资、附股营业,应得爵赏,即以个人资本之大小、所用工人之多寡为等差”“凡商人原有官阶职衔在应得奖励之上者,准将此项奖励移奖该商之胞兄弟、子侄”。
河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II)卷(新版)
河北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5高一上·武汉期中)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 分封制B . 三公九卿制C . 郡县制D . 郡国并行制2. (2分)(2016·新课标Ⅱ卷)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 . 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 .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3. (2分)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A . 立法权B . 财政权C . 军事权D . 监察权4. (2分)《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A . 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B . 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C . 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D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5. (2分)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A . 中书省、中书省B . 中书门下、中书省C . 尚书省、中书省D . 门下省、中书省6. (2分)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 ①②B . ①④C . ②③D . ③④7. (2分) (2015高一上·双流期中)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河北省2021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
河北省2021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2019·定远模拟)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
这象征着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
这反映了在商代()A . 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B . 将祖先与神的崇拜相结合C . 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D . 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2. (2分)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3. (2分) (2016高一上·赣州月考)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 .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 .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C .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D .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4. (2分)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 .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 .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 . 扩大了统治基础D . 实现了选贤任能5. (2分) (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 .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 .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 .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 .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6. (2分) (2018高二下·南京期末)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最高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立法束缚,以公平、正义理念审理纠纷,形成了罗马法的一部分。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怀疑夏商历史的真实性。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中国上古史。
能够推翻疑古学派学者观点的是A.甲骨文的识读与解释B.铁农具的发明与使用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礼乐制度建立与巩固2.《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
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
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C.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3.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
这一举措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C.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D.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4.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著名的“通工易事”论,“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间要互通成果,交换产品。
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仁政”思想得到了践行B.社会经济各行业间联系加强C.官营工商业垄断地位被打破D.民间工商业急需政府的扶持5.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
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
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
这说明了A.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B.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C.史书私修优于官撰D.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6.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 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
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此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因此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开展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促使中央权力实现高度集中2.董仲舒曾经提出三天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两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3.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极少以郡命名;反观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所处时期以后的人物籍贯,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推知A.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B.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4.“衣冠南渡〞语出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著作?史通?,原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下,南京出土的唐琅琊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
〞下面推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朝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琅琊王氏墓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C.?史通?和琅琊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5.北宋水军数量不多,规模大小不一,战斗力薄弱;南宋那么在江淮地区和海路大规模扩建水军,战斗力也大大提升,这一变化客观上A.改变了“重文轻武〞的策略B.维护了南宋的长治久安C.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通D.开启了经济中心的南移6.?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说: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二调考试题答案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二调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项错误。
2.C【解析】“立太学”“地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其思想服务于政治,是适应汉朝“大一统”需要的体现,C项正确。
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项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设立太学的措施不符合,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于官僚队伍的“全面管理”,D项错误。
3.A【解析】汉朝人物籍贯从以封国国名居多到以县名、郡名居多,反映了汉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封国的影响力变小,故A项正确。
材料与宗法关系无关,排除B项;C项在秦朝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封国影响力变小,排除D项。
4.B【解析】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作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用来证实史书中“衣冠南渡”,故选B项。
A项错误,题干中两个材料体现的都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发展现象;题干中材料主要记载的是中原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没有提及家族发展的历史,故C项锴误;“衣冠南渡”得到考古证实,说明不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故D项错误。
5.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水军包括海军的强大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故选C项。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南宋一直偏安江南,饱受内忧外患,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宋朝以前,故D项错误。
6.C【解析】“宫府合一制”取代“宫府分离制”是指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 直至明朝废除丞相,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C项正确。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I)文综历史【含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I)文综历史24.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杞国国君杞桓公朝鲁,《春秋》记载这件事为“杞子来朝”。
杞桓公为夏氏之后,按其封爵应称侯,因其“用夷礼”,故被称为“杞子”。
这个记载表明当时A.杞国国君并非华夏族后裔B.文化认同影响政治认同C.华夷有别的观念尚未形成D.宗法秩序得到显著强化25.图6所示为公元前186年西汉政府颁行的授田律文(部分)。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入十六顷....大夫五项,不更四顷,簪袅三项,上造二顷,公士一项半,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项,司寇、隐官(二者为犯有轻罪的官员)各五十亩。
不幸死者,令其后先择田,乃行其余。
A.土地兼并较为严重.B.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C.军功爵制已经废除D.政府控制了大量土地26.宋仁宗时蔡襄曾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
”甚至有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表明当时A.文武官员皆通过科举人仕 B. .政府无意收复北方边土C.统治者推行重文抑武政策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27.清代小说《红楼梦冲描述的“粥”多种多样,既有民间常见的腊八粥,也有贡米熬制的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碧梗粥,还有滋补的燕窝粥、益气的“鸭肉粥”、养心的“枣粥”,以御田胭脂米为原料的补血的红稻米粥等,这些粥多半要经过烦琐工序熬制而成。
《红楼梦》对“粥”的描述体现出A.贵族日常生活奢靡B.传统农耕经济进步C.等级差别日益明显D.百姓饮食丰富多彩28. 1897 年,张謇在泰折中指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一在平工与农,而农为尤要。
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有固然。
”这表明张賽重视衣业的日的是A.推进向西方学习进程B.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C.保证国家的赋税收人D.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29.1917年至1921年间,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知识界从以单纯“暴力政变”形象出现,迅速转型为代表“社会革命”新方向、昭示中国未来出路的重大事件。
2020-2021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分)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
这说明商周时期()A.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B.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2.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那么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那么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表达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抗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3.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开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这反映出汉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4.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
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
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那么大率是北方人。
”据此推断()A.经济的开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5.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
这带来的影响是()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开展进程6.如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
由此可知()A.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影响B.民间传说反映历史开展趋势C.统治者态度决定文学开展走向D.民本思想借助传说广泛传播7.辛亥革命后,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有人曾与农夫交谈,问其代议制及选举投票的好处,农夫皆瞪目而不解,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3.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A正确;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错误;1927年后中共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
5.北宋水军,数量不多,战斗力薄弱:南宋那么 江淮和海路大规模扩建水军,战斗力也大大提升。这一变化,客观上
A. 改变了“重文轻武〞政策B. 维护了南宋的长治久安
C. 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通D. 开启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南宋水军包括海军的强大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应选C;“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根本国策,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南宋一直偏安江南,内外压力颇大、故B错;经济重心南移开启于宋代以前,故D错。
7.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
2021届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联合考试(II卷)历史试题 PDF版
D.增强了古代制
3.图 2 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这组作品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
第 1 页(共 12 页)
采桑图
耕种图
牧羊图
图2
A.丝织业领先于全国
B.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C.社会生产多元并存
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4.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
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平均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
价值。(11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 分) 材料
美国学者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写道:“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面貌。”
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
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
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
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1071 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
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
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第1-11题为地理,第12-23为历史,第24-35为政治,共35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12.有一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
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
”这位官员处于:A.西汉后期 B.唐末 C.北宋初期 D.晚清时期13.某学者指出:“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
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
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这位学者论述的是A.宗法制度与观念在秦汉魏晋隋唐的演变 B.科举制度隋唐两宋的发展C.皇帝继承制度在两汉的演变D.八股取士在明清的发展14.历史学者估计,明初(1400年)中国约有6500 万人,到明末(1600年)人口增加为1亿5千万人。
康熙年间(1700年),人口为1亿5千万人。
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玉米等新作物的大量种植,取代原有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养活较多人口B.玉米等新作物未取代原有作物,但可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地,增加粮食的供应C.从明初至明末未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人口的剧增可能与粮食供应增加有关D.明末至清初粮食生产条件改变不大,人口亦未见增加,应与其间的动乱有关15.一位学者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
这位学者是A.两汉儒者 B.隋唐儒者 C.宋明理学家 D.明末清初儒学异端者16.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妇女以“土话”说唱,内容多是男女私情故事。
某一时期,花鼓戏在一个城市风行,“观者千百人,一日数处”,引起卫道之士非议,江苏地方首长下令查禁。
不过,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在租界区,不仅旧戏馆未能禁绝,甚至还开了不少新戏馆。
报纸报导许多妇女随意进入茶馆、酒肆、戏园等,“座上客常满,红粉居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21 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 8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因此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促使中央权力实现高度集中2.董仲舒曾经提出三天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两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3.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极少以郡命名;反观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所处时期以后的人物籍贯,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推知A.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B.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4.“衣冠南渡”语出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著作《史通》,原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下,南京出土的唐琅琊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
”下面推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朝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琅琊王氏墓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C.《史通》和琅琊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5.北宋水军数量不多,规模大小不一,战斗力薄弱;南宋则在江淮地区和海路大规模扩建水军,战斗力也大大提升,这一变化客观上1A.改变了“重文轻武”的策略B.维护了南宋的长治久安C.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通D.开启了经济中心的南移6.《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说: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
这样的一种制度相对完善,但最终结果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代替。
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中国A.中央集权趋势加强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政治开明程度降低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7.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他认为“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B.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C.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D.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8.清朝中期,棉花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四周是去只保留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A.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9.清承明制,沿袭了内阁制度,下表是明清时期内阁职权和阁臣选任方式变化表,表格反应了清朝A.内阁成员权利扩大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内阁可以参与决策D.皇帝权力高度集中10.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2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C.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11.1911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只有 50 万-60 万,而到 1919 年,全国产业工人已有 260 万,其中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就有 90 万,这一现象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想的出现B.说明了中国铁路与采矿业较为发达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为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12.下表为 1985-1913 年我国民族工业各部门设厂和资本额的情况统计。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工业部门设厂数占总数的比重资本额占全部资本额的比重矿冶35 个7.5% 916.6 万元10.1%金属加工13 个 2.8% 228.7 万元 2.5%水电41 个8.8% 1787.1 万元19.7%硝酸盐工业28 个 6.0% 474.1 万元 5.2%纺织159 个34.2% 2712.8 万元29.9%食品122 个26.2% 1866.5 万元20.5%其他轻工业57 个12.3% 1006.4 万元11.1%杂项10 个 2.2% 89 万元0.9%合计465 个100% 9081.2 万元100%A.机器生产已占主导地位B.工业生产结构扔不合理C.纺织品生产技术有优势D.民资工业得到较大发展13.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由此可知,他认为新文化运动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3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14.1926 年 9 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这一观点反应出当时A.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B.“工农武装割据”细思昂基本形成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国民革命的革新任务是土地革命15.1930 年 10 月 7 日,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东固)苏府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红军歌等各种革命歌曲,达到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这说明当时A.社会主义证券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广泛传播C.人民群众已融入革命斗争中D.革命群众发帝斗争形势多样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
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
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史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材料二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对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革,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从而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统一的国家行政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
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
——据魏光奇《官治与自治:中国近代的县乡行政体制》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9 分)417.(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发扬光大,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倡导理学,表达文化认同;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辩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午外之分论哉!”——据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整理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及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重新进行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据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整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2 分)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土地占有情况的比率表5占全国总耕地百分比70 30 0——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史简编——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2 分)(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9.(12 分)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主干知识,某同学整理了如下春秋战国知识结构简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时期的主干知识,整理画出知识结构简图,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阐释。
(12 分)(要求:阐释清晰,史实准确,逻辑合理,结构简图清晰简洁)6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 C 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 B 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