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一、本文概述梯度理论,作为一种深入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理论工具,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梯度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并阐述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深远意义。
文章首先将对梯度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起源与发展脉络,接着分析梯度理论在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最后总结梯度理论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梯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还能够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梯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梯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框架,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到空间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梯度理论应运而生。
梯度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观察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经济活动梯度。
胡佛认为,这种梯度是由于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所导致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梯度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空间经济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他在其著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详细阐述了梯度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缪尔达尔认为,梯度现象是由经济发展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所导致的,富裕地区通过累积优势不断吸引资源和要素,形成经济发展的高地,而贫困地区则由于资源流失和要素不足而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此后,梯度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梯度理论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梯度理论及其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疑都是 十分 重要 的。
关键词 : 梯度理论 ; 中部崛起; 路径选择
中圈分类号 :2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8 ( 0 6 O — 0 4 0 1 0—9 7 20 )3 05- 4 0
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四个发展 阶段 的演变 。其 中, 一个发 展阶段都是对 前一个阶段理论 中缺 陷的否定和修 每
正, 因而, 每一个新理论 阶段 的出现 , 都使这 一理论 更趋合理和 完善 。
当前, “ 在 中部 崛起” 发展 战略 中, 扬长避短的 宗 旨, 遵循 综合运用梯度推 移理论 中的精华 , 予中部地 区以客观 、 科 学的定位 , 积极培 育增长极 、 疏通扩散渠道 、 大力 有效 限制 回程 效应 , 以此为 中心 , 并 界定地 方政 府的职责 、 建立人
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 区转移 。梯度转移的方式有
本文拟在 阐述梯度理论演变并取其精华 的基础
上, 就我 国 “ 中部崛起 ” 战略选择的路径做 出初步的 探讨 。
一
. 梯度理论的演变及其精华
、
早在 2 世纪 6 ~ 0 0 0 7 年代 , 在赫克曼 ( icm n Hr h a, s
优劣又取决于该地区或该国主导专业化产业在产业 生命循环四个阶段 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一个地 区的主导专业化产业是 由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 的部门组成 , 则被列为高梯度地 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 主导专业化产业多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 段的部 门组成 , 则该地区被确定为低梯度地区。 高梯 度地 区具备的有利条件较多,创新活动大多起源于 该地 区, 而且会随产业生命循环 阶段 的变化 , 逐步由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原料利用率提高。 • 第二,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使许多损重原料接近于纯原料。 • 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
应。 • 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运费率普遍下降。 • 第六,大企业(骨干企业)需要原料多样。 • 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
13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 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 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 回程(波)效应(前面已经讲过)。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 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 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 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会削弱低 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19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发达地区的工业(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 业、石化业、建材业等)集聚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 大,需要与之服务和配套的产业、行业就越来越多,如运 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 生产与修理行业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为区域 内市场服务的非基础部门就会扩大,因而乘数效应会进一 步扩大,从而大大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17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 在美国北部、西部、南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形成 的权势集团,它们的力量对比与权势斗争直接左 右着美国的总统选举、参众两院的人选及其主要 决策,从而影响着地区间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分配、 国防订货与国家建设项目在地区间的分配,使之 有利于发达地区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
基于梯度推移理论下的大旅游区构建——以江西庐山大旅游区的建设为例
素 继续 超 前 发 展 ,从而 进 一 步 强 化 和 加剧 区域 问 的 不平 衡 ,导 致 增长 区 域 和 滞 后 区域 之 间 发 生 空 间 相互 作 用 .由此 产 生 两 种 相 反
根 据 江 西 省 统 计 局 和九 江 统 计 局 相 关资 料 分 析 。
从以上相关统计 数据分 析 .庐山风景名胜区都在江 西省旅游
处 于满 负荷 状 态 。 如何 运 用 扩 散 效 用 带动 其 相 邻 景 区 的 发展 ,使
嚣位s力场 l
√
}
您
≈
∥
f 一
{
餐
‘
~
客流分 流,达到一种区域 内各旅游景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 作的
状 态 .从而 在 另 一 个态 势 上 构 建 一 个 大旅 游 区 . 已成 为一 个 相 当 严 峻 的 问题 。
庐 山旅游 收入:
( 人民币) 亿 所 占百分 比
3 5 48
3.7 78
3.l 89
鬻
区证 科力场构 成豳
然 而 .旅 游风 景 名 胜 区 由 于 其所 处地 理 位 置 .生 态 环 境 以及
江西省旅 游收入: ( 亿人民币) i55 5 8 i 5 4 8.1 i 7 4 9.7 2 0 8 4.1 30 2
经 济 和社 会 的关 系 .它 不 可 能 可 以无 限 制 的 接 待 旅 游者 。 根 据可 持 续旅 游 发展 的基 本 理论 : 是 从 生 态 的 可 持 续 发 展而 言 ,人 类 1 为 了 发展 开 发利 用 旅 游 资 源 和 环 境 时 要 考 虑 自 然 生态 环 境 的承 受 力 范 围 。2 从 经济 的可 持 续 发 展而 言 应该 在 生态 环 境 承载 力 是 范 围 内加 快 旅 游 产 业 的发 展 。从 近 几 年 庐 山旅 游 发 展 的 实 践 而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 势。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将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 ① 原因是,北方的发展会出现城市拥挤等环境同题,南方的
落后则从国内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北方的经济扩张。 ② 同时,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因南方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受到损害,而且还会伴生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将干预南 北发展的不平衡。 ③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就将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促进南方 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
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 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 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 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 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 理论。
(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 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 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 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 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 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 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重要性
加强联系,互通有无。
雁行理论与梯度转移理论的区别
雁行理论与梯度转移理论的区别一、雁行理论又被称之为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
1、雁行理论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学者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认为东亚国家是雁行理论的经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
即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产生变化时,这些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
接着亚洲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发展此一产业。
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
同样地,当亚洲四小龙在该一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
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后秩序的发展。
2、雁行理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第一,重视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坚持出口导向战略,包括向外地区提供商品,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依靠本地区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第四,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政府调控行为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
二、梯度转移理论1、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2、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适用条件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适应性应包括这样的条件。
那就是:(1)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2)发达国家新产业所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剩余的夕阳产业所创造的剩余市场需求之和必须大于“原来产业”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否则产业梯度转移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进行。
第二章 梯度转移理
• 第四,把梯度静态化,使得对梯度的理解 从静态走向绝对,阻隔了梯度理论的发展 壮大,削弱了其解释力度。 • 总之,随着客观现象世界的日益丰富多彩, 梯度理论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创新,这对区 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 践都 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 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 特点
• 一、梯度转移理论的提出 • 梯度转移理论是从弗农(Vernon)的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工 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 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的产品由于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不 同,其布局指向也不相同。
• 3、梯度主导论 •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 从理论上说,技术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方面 是扩散地区有其内在动力和外来压力,愿意扩 散出去;另一方面,更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 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的方向的选择,主要看 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 • 所谓引力场,是指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 市场场、技术场、资金场。由于种种原因,这 六个引力场的引力强度不同。其中资金场、技 术场,由于新技术的开发,新产业的建立,耗 资较多,对技术要求高,因此,这两个引力场 引力很大,而且有递增的趋势。这种情况,通 常楚翔在发达和较发达地区。而在不发达地区, 通常只能以其资源场、劳动力场或区位场来吸 引较低层次的技术。所以,持这类观点的专家 和学者更赞同梯度主导论。
• 广义梯度及其梯度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 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 史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成不变、 永远最优的高梯度结构状态是不存在的。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三)广义梯度理论
传统的区域经济梯度只是考虑某一方向上的情形, 即只选择单一测度作为梯度指标,如GDP或GNP,或 者以此为主,以其他指标为辅,其数学表达式为:
grandψ=△ψ/△s △s是指所考察区域上的空间距离,分子△ψ为单一 的梯度现象的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如自然资源、 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劣程度、人口密 度等。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人文地理 吴亚娟
1
汇报内容
梯度理论的形成 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理论述评
2
一、梯度理论的形成
(1)梯度理论产生于西方(欧洲)
雏形
杜能 (Thunen)
马歇尔( Marshall)
11882266
1890
农
外
业
部
区
规
位
模
论
经
济
思
想
韦伯 ( Weber)
1909
工 业 区 位 论
3
27
三、理论述评
传统梯度理论 缺点: 1. 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 发展差距。 2. 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 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 3. 梯度转移往往是核心区的成熟技术甚至衰退技 术或产品向边缘的扩展,可能引起低梯度陷阱和 落后的增长。
28
13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一)传统梯度理论 李新运、张海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了22项
指标对山东省的110个市(县)进行经济发展梯度测算, 划分出了5个梯度区,此方法较好地刻画了山东省经济 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
李湛、施金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并存论
以为梯度转移同步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旳国家,不同旳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旳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旳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旳国家或 者地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旳形式依然
是以高梯度区域旳发展来带动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旳生命周期情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旳行业一般是盈利旳,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旳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假如是长久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旳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旳关系
假如一种区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于创新阶段旳新兴产业所构成,就阐明 这个地域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域。
假如这个地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旳衰退 产业构成,则地域经济必然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动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域。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来自创新阶段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旳几种阶段 ,在市场机制旳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旳转移。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旳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旳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旳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旳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旳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原则化旳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旳项目。
(3)梯度转移旳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旳 转移涉及对新兴市场旳开发和饱和市场旳转移。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摘要: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产业梯度理论在产生及发展和在国际范围的认识,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梯度转移;区域一、产业梯度转移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也称梯度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这是一个包括国家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基础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美国学者雷?弗农,他认为产业转移是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
产业区际转移是产业生命周期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具体经过从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开发更新产品→……,这一依次循环上升的过程。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雁行形态”用于形容和说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依次起飞的客观过程。
赤松要在研究日本的棉纺工业史时,发现由于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增加,棉线、棉织品的进口也随之扩大,随之国内产量猛增,逐步取代进口产品,随着国内产量的不断增加,出口便开始扩大。
即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
赤松要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之为“雁行形态”,因为如把这一过程用曲线绘成图形,在图表上呈倒“V”型.迈达尔对资本主义社会地区经济发展总趋势的观察研究,提出累积因果论,从而把梯度理论从静态提升到动态上来。
根据累积因果理论,地区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同时在起作用,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扩展效应也在起作用,因为随着城市带发展梯度上升,附近地区可能在城市带的帮助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相关理论及程序
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相关理论及程序
但是这一负效应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在增长中心的区 位选择、产业选择以及经济活动方面注重强化空间经济的 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那么,增长极理论的负效应会在很 大程度上得以消减,从而使增长极理论既能够在较短时期 内推进特定地区经济增长,又能够将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机 制传导到周边落后地区,带动周边落后地区共同发展。
工程技术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物 流 结 点 流 量
时间
图7.2 物流结点数量演变规律示意图
物 流 结 点 数 量
物 流 网 络 发 展 水 平
时间
图7.3 物流网络发展演变规律示意图
物流网络发展水平
图7.4 物流结点数量与物流网络发展水平关系示意图
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相关理论及程序
三、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的程序 物流园区规划确定的程序应是一个动态的规划过程,
工程技术学院
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相关理论及程序
(二)梯度转移理论 1.原理描述与理解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非均衡增长理论中较具
代表性的一种区域增长理论。它认为区域发展的实质是由 技术的转移、产业经济活动的转移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转 移。梯度推移作为发展转移的基本方式,是由于技术、经 济具有“亲和力”,会使这些转移一般是沿着一定的梯度 进行的。
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相关理论及程序
佩鲁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在 空间上呈点状分布,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按各 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个 的增长极相继出现,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 自身规模,并对周围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
工程技术学院
梯度推移理论
•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到中 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 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展 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 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在东部发展起来后, 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 崛起战略。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 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 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实行梯度推移 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 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rnon)等 人创立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生命周期阶 段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创立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其主 要观点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 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 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2)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 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 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 (3)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 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 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 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论,它指出,地质演化是由梯度推移的过程,即地质演化是由一系列的梯度推移过程构成的。
首先,梯度推移学说认为,地质演化是由一系列的梯度推移过程构成的,这些梯度推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构造梯度推移、构造演化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
构造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变化,构造演化是指地质构造的演化,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中的梯度推移。
其次,梯度推移学说认为,地质演化是由梯度推移的过程,即地质演化是由一系列的梯度推移过程构成的。
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构造梯度推移、构造演化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三个阶段。
构造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变化,构造演化是指地质构造的演化,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中的梯度推移。
最后,梯度推移学说认为,地质演化是由梯度推移的过程,而梯度推移的过程又可以分为构造梯度推移、构造演化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三个阶段。
构造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变化,构造演化是指地质构造的演化,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是指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中的梯度推移。
梯度推移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地质构造的变化引起地质构造的演化,而地质构造的演化又会引起地质构造的演化梯度推移。
总之,梯度推移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论,它指出,地质演化是由梯度推移的过程,即地质演化是由一系列的梯度推移过程构成的,这些梯度推移过程可以分为构造梯度推移、构造演化和构造演化梯度推移三个阶段。
梯度推移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地质构造的变化引起地质构造的演化,而地质构造的演化又会引起地质构造的演化梯度推移。
梯度推移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演化理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解释地质演化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节区域间经济发展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 )由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 O. Hirshman)提出,⽤来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及影响。
(⼀)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来形容⾥根经济学,因为⾥根政府执⾏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最好的⽅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受益。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作⽤。
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发达区域称为“南⽅”。
北⽅的增长对南⽅将产⽣不利和有利的作⽤,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有以下⼏个⽅⾯:⼀是,随着北⽅的发展,南⽅的要素向北⽅流动,从⽽削弱了南⽅的经济发展能⼒,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是,在国内贸易中,北⽅由于经济⽔平相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是,如果南⽅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上涨,北⽅就有可能寻求进⼝。
由此导致南⽅的⽣产受到压制。
2、涓滴效应体现在:北⽅吸收南⽅的劳动⼒,有利于南⽅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向南⽅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刺激南⽅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北⽅的先进技术、管理⽅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为⽅式等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素向南⽅的涓滴,将对南⽅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多⽅⾯的推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展背景
现有梯度推移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
早在1862 年, 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 H . Tunen ) 就开始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 提出了农业圈理论。
该理论阐述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
后来, 阿尔弗雷德•韦伯(A. Weber ,1909又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 并据此得出了工厂的最优区位, 初步揭示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机制, 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
马歇尔(Marshell,1 961 ) 在上述理论特别是韦伯产业集聚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思想(external scale economies则为现有梯度推移理论奠定了雏形, 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梯度推移理论最终成形于美国哈弗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 r n o n )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转移理论被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
展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
在东部发展起来后,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崛起战略。
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
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
实行梯度推移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梯度
推移理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存在静态性、反对跨越发展和不全面的局限性,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2、内涵及具体内容
1)狭义梯度推移理论还可以细分为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和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1)静态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雁行形态论在生产按比较优势在国际间
转移这一问题上,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相似之处。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2)鉴于上述弊端,近年来梯度发展理论正由静态定位理论发展为动态理论。
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展趋势;前者受极化效应支配,后者受扩展效应支配。
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在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一些梯度的产生或消失导致了另一些梯度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经济水平提高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并存的困境。
如何避免经济梯度推移的负面效应,并使其与社会的、文化
的、自然生态的等多种梯度的改变协调起来,是广义梯度理论区别于传统梯度理论的要旨所在。
广义梯度的内在规定,揭示了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扩充了梯度推移的内容。
就经济技术方面的梯度推移而言,它不仅是经济总量和科学技术的单向运动,而且包括了多种生产要素在多个方向上的运动——人口流动、资金流动、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等等。
在区域经济学中,所谓梯度一般只需考虑某一方向上的情形,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grad^= △巾/ △ S式中的分母△ S 一般是指所考察区域上的空间距离,分子△巾书为表征梯度现象的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源、GDP 、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劣程度、人口密度等。
通过对定义式中分子△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广义梯度理论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具有梯度分布的特征。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基本的底蕴都有梯度特征并且逐渐多样化。
作为自然界主体的人类正是在自然界诸多要素梯8 度分布的基础上,从事着必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二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发展水平上存在梯度分布。
不同于直观的自然现象的人类文明中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在发展程度上也存在着客观的梯度分布。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梯度是梯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是指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害的环境梯度及其推移则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除了对△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外,广义梯度对其分母厶S 的含义也作了拓宽,它将△ S不看作空间距离而看作经济距离。
在经济生活中,两地间交往的难易程度,并不主要地决定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往往决定于交通、通信条件的便利与否。
以经济距离来代替空间距离,更符合空间经济活动的特征。
空间距离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经济距离却可因人类的努力而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