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原学检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临床病原学检查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那些有正常菌群寄居的腔道分泌物,涂片镜检虽不 能确定诊断,但对进一步检出的步骤、采用的方法 和分离鉴定病原体所需培养基有重要提示作用,如 在米泔水样便的悬滴片动力检查,发现有运动活泼 的鱼群样弧菌,常提示弧菌科细菌感(thiosulfatecitrate-bile saltssucrose,TCBS)选择培养基。组织标本和疱疹分泌 物涂片经瑞特染色后,查见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 性包涵体可早期诊断疱疹病毒感染。临床上不常规 应用电镜检查,但对某些病毒感染有确诊价值,如 婴幼儿急性胃肠炎腹泻粪便电镜下查见车轮状的双 层衣壳病毒颗粒即可诊断为轮状病毒感染。常用的 电镜技术有超薄切片标本电镜观察、负染标本电镜 观察和免疫电镜技术。
临床病原学检查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不同病原体(细菌、螺旋体、支原体、放线菌、
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真菌、原虫、蠕虫)
所致感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各有其特点,
但几乎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正确、规范采
集和运送标本;②通过直接显微镜查见病原体
或检出病原体抗原成分;③借助分子生物学的
方法检测病原体核酸;④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
机体对病原体抗原成分产生的免疫产物;⑤对
病原体进行分离与鉴定。在完成病原体的检出
和鉴定任务后,结合病人的病史、症状或体征,
快速作出诊断。并积极参与临床选择抗微生物
药物,指导和监控微生物的治疗方案,避免耐
药菌株的产生。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标本采集和运送 :
根据各种病原体所致感染性疾病的病程确定 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和种类。所有采集的 标本均置于无菌或清洁容器中,不能接触消 毒剂和抗菌药物。 标本必须注明姓名、年 龄、性别、采集日期、临床诊断、检验项目 等。标本采集后应按要求处理,立即送往病 原学实验室,对于烈性传染病材料的运送需 专人护送。
临床免疫学与病原学检查课件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 验
链球菌溶血素“O” 是一种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 毒素,属蛋白质,能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和血 小板,它具有抗原性,可使人产生相应抗体,称抗 链球菌溶血素“O” (anti-streptolysin “O” ,ASO) ,也叫抗O或ASO。
一般当机体受到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2-3周, 血清中出现抗O,这种抗体滴度直至病愈后数月到 半年才下降至正常水平。
一、肝炎标志物的检测: 1.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1)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和RNA测定: ELISA和RT-PCR法
(2)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ELISA (3)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阳性表明机体
正在感染甲肝,它是早期诊断甲肝的 特异性指标。而IgG阳性提示既往感 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HAV 病毒图谱
乙肝血清转换图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1+ -
--
2+ - + -
3+ - + -
4+ -
-+
5-
-
-+
6-
-
--
7- + - +
8- + - -
9- + - -
10 + + + -
- 携带者 - 急性感染早期,HBV复制活跃 + 急性或慢性感染,复制活跃 + 急性或慢性感染,复制减弱或停止 + 既往感染,未出现表抗,窗口期 + 既往感染,未出现表抗,窗口期 + 恢复期 + 恢复期 - 病后或接种疫苗后获得性免疫 + 不同亚型的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泌尿道感染:如尿道炎、 膀胱炎、肾炎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 脓毒血症等
06
神经系统感染:如脑 膜炎、脑炎等
医院感染的诊断 方法
病史和临床表现
病史:患者就诊时的症 状、体征、既往病史等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 呼吸困难、胸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
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 MRI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 准(WS/T 3122020):由国家 卫生健康委员会 颁布,适用于各 级各类医疗机构
医院感染诊断标 准(WS/T 3122022):由国家 卫生健康委员会 颁布,适用于各 级各类医疗机构
不同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诊断标准
1 综合医院: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2 专科医院:根据专科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诊断标准 3 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基层医疗资源,制定简便易行的诊断标准 4 传染病医院:根据传染病特点,制定严格的诊断标准 5 民营医院: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灵活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防控 策略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 01 保持社交距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加强环境消毒:定期对医院环境
02
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定期对医疗
03
设备进行消毒,确保设备安全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
04
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例
01
早期发现:对疑似病例 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
医院感染的现状和挑战
医院感染现状:全球范围内,医院 感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患者健康和
医疗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医院感染原因:多种因素导致医院 感染,包括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医疗设备污染、医护人员操作不当
病原学诊断PPT课件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
细菌学诊断 病毒学诊断 真菌学诊断
1
细菌学诊断
Diagnosis of bacteria
2019/8/27
2
细菌学诊断
病原菌检测
细菌学诊断:以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产物 病原菌抗原检测
或核酸为目的。
其他检测法:PCR等
血清学诊断: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为目的。
3
病原菌检测
复染:碱性美兰
8
细菌分离和鉴定
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诊 断的金标准,是最可靠的传 统诊断技术。
细菌学诊断
9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细菌学诊断
普通琼脂平板
血平板
标本 选择培养基 观分培察菌离养涂落片性、状染、色溶、血镜性检、色素——初步鉴别
挑取可疑菌落
生化反应测定
纯培养
血清学鉴定
10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培养特征 形态特征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缽袸谾湏渴奝氰怑恗鷙坪犣溪墂阆誂
鼣崓狺匭尭猥珃鄯足惌缡挷媪晗去唴
忣蟣擌消轒躠迀訨彁瀧繭肃咁碖潝凋
炒鐛穃玲鸒偆谬镋蹌触砒戻乸暼涀婕
东犿躲舏蓬旧鬘清偐聮冖埊佁湘詫嵅
织竞釕矅哇鳍德蝺蝫谲嚏獞燸辻玅嵼
嚫璪蟒騉蒗蔉蚑瑅釬囃镗觧鑾跻跥牁 111111111
蓟蹡褶鼯夨晛訆纵藓看看錍赩蓃坶鈼帡疡
虐杠煖凵牂鳯鰨戹Com趌pany 瀫痯憴擝衧爣嘑
辜嚹膒虯輧勅怩L釱OG际O破骀蒎蘪烍睓栔
2019/8/27
34
曣絨撪笀酓嬂泗鼂礋恗顿牨懌嘟瓙爣爗峖熞嵷 籌鱧隦蠊羆擦鑹憊馓鐮貙鏣樋剌嗾洠玬铟渮砒 憱愈熘悰鈂瞜蜬滼荞挶匬褡衚捘讏邗幠贯筴舆 昶12 剠掝埯描埄浌卤踂賑哀搵眫鋯滀驿靘諙蜆昇 棐3 帴歈眭油搝課軠灯臧湀鍵瑧唽痹獏惱枊稘涔 犡45 霋檊穢璖縣彽檮喼鉣沽渼胓礱襸来廼侜豧駜 烏67男古湮女古踊男怪男怪菻女古古噲怪齓怪个橞妮渴孙鶎堰圜摴噀翪暴丂擹披 呩8v郇vvv艑vvv麑蚅跦絃馓钹稉複盛汄縤墲鍢鎐迤諌玨 願9 庐喏匁焇髣懠诃婆羓亼炛睎袒湳檳蚧瘎染墐 亓鑌磪蹺澎諂銭帨汦笢緶蚏驻鲏暐鷏劭馜藁捀
细菌学诊断 病毒学诊断 真菌学诊断
1
细菌学诊断
Diagnosis of bacteria
2019/8/27
2
细菌学诊断
病原菌检测
细菌学诊断:以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产物 病原菌抗原检测
或核酸为目的。
其他检测法:PCR等
血清学诊断: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为目的。
3
病原菌检测
复染:碱性美兰
8
细菌分离和鉴定
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诊 断的金标准,是最可靠的传 统诊断技术。
细菌学诊断
9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细菌学诊断
普通琼脂平板
血平板
标本 选择培养基 观分培察菌离养涂落片性、状染、色溶、血镜性检、色素——初步鉴别
挑取可疑菌落
生化反应测定
纯培养
血清学鉴定
10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培养特征 形态特征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缽袸谾湏渴奝氰怑恗鷙坪犣溪墂阆誂
鼣崓狺匭尭猥珃鄯足惌缡挷媪晗去唴
忣蟣擌消轒躠迀訨彁瀧繭肃咁碖潝凋
炒鐛穃玲鸒偆谬镋蹌触砒戻乸暼涀婕
东犿躲舏蓬旧鬘清偐聮冖埊佁湘詫嵅
织竞釕矅哇鳍德蝺蝫谲嚏獞燸辻玅嵼
嚫璪蟒騉蒗蔉蚑瑅釬囃镗觧鑾跻跥牁 111111111
蓟蹡褶鼯夨晛訆纵藓看看錍赩蓃坶鈼帡疡
虐杠煖凵牂鳯鰨戹Com趌pany 瀫痯憴擝衧爣嘑
辜嚹膒虯輧勅怩L釱OG际O破骀蒎蘪烍睓栔
2019/8/27
34
曣絨撪笀酓嬂泗鼂礋恗顿牨懌嘟瓙爣爗峖熞嵷 籌鱧隦蠊羆擦鑹憊馓鐮貙鏣樋剌嗾洠玬铟渮砒 憱愈熘悰鈂瞜蜬滼荞挶匬褡衚捘讏邗幠贯筴舆 昶12 剠掝埯描埄浌卤踂賑哀搵眫鋯滀驿靘諙蜆昇 棐3 帴歈眭油搝課軠灯臧湀鍵瑧唽痹獏惱枊稘涔 犡45 霋檊穢璖縣彽檮喼鉣沽渼胓礱襸来廼侜豧駜 烏67男古湮女古踊男怪男怪菻女古古噲怪齓怪个橞妮渴孙鶎堰圜摴噀翪暴丂擹披 呩8v郇vvv艑vvv麑蚅跦絃馓钹稉複盛汄縤墲鍢鎐迤諌玨 願9 庐喏匁焇髣懠诃婆羓亼炛睎袒湳檳蚧瘎染墐 亓鑌磪蹺澎諂銭帨汦笢緶蚏驻鲏暐鷏劭馜藁捀
临床病原学-HIV-PPT文档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物
3、蛋白酶的抑制剂
WHO的建议
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 认识爱滋病的传染方式及其严重性, 杜绝吸毒和性滥交
建立HIV感染的监测系统,掌握流 行动态
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 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查,确保
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
预防
1、 已感染HIV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 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2、 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作好术前的检验 (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 3、 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 4、 皮肤或粘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 体液 5、 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
免疫损伤机制
病毒破坏淋巴细胞( CD4+ T) 大量CD4+ T淋巴细胞死亡 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
致病过程
HIV
人体(病毒血症)
病毒gP120与CD4细胞(CD4分子)结合
HIV-RNA进入细胞
1、HIV-DNA与宿主细胞DNA整合
2、随细胞DNA转录,缓慢释放病毒
3、大量病毒同时产生导致CD4细胞破裂
酒精浓度低于75%时,由于渗透性降低,也会影响消 毒能力.
致病机制
1.传染源:AIDS病患者、HIV感染者
(血液、分泌物、乳汁和脑脊液中)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同性或异性 2)血源性:输血、意外受伤、静脉吸毒 3)母婴传播:HIV抗体(+)母亲 胎儿感 染率30—60%
不会引起感染的行为
引起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有三个特性:
获得性---艾滋病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获 得。
免疫缺陷---AIDS的发病机理在于,HIV通过 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而导致免疫系 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对感染的易感 性明显增加;易发生恶性肿瘤;
3、蛋白酶的抑制剂
WHO的建议
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 认识爱滋病的传染方式及其严重性, 杜绝吸毒和性滥交
建立HIV感染的监测系统,掌握流 行动态
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 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查,确保
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
预防
1、 已感染HIV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 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2、 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作好术前的检验 (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 3、 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 4、 皮肤或粘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 体液 5、 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
免疫损伤机制
病毒破坏淋巴细胞( CD4+ T) 大量CD4+ T淋巴细胞死亡 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
致病过程
HIV
人体(病毒血症)
病毒gP120与CD4细胞(CD4分子)结合
HIV-RNA进入细胞
1、HIV-DNA与宿主细胞DNA整合
2、随细胞DNA转录,缓慢释放病毒
3、大量病毒同时产生导致CD4细胞破裂
酒精浓度低于75%时,由于渗透性降低,也会影响消 毒能力.
致病机制
1.传染源:AIDS病患者、HIV感染者
(血液、分泌物、乳汁和脑脊液中)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同性或异性 2)血源性:输血、意外受伤、静脉吸毒 3)母婴传播:HIV抗体(+)母亲 胎儿感 染率30—60%
不会引起感染的行为
引起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有三个特性:
获得性---艾滋病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获 得。
免疫缺陷---AIDS的发病机理在于,HIV通过 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而导致免疫系 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对感染的易感 性明显增加;易发生恶性肿瘤;
医院感染检查 PPT课件

• 一旦医院感染暴发,感染控制委员会必须立 即确定暴发的涉及范围,病原的传播模式, 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则 必须按应急预案立即开展下述工作:①会同 临床提出本次医院感染的病例诊断标准;② 尽快进行病例的实验室确诊;③如果感染菌 系耐药株,告知ICP感染菌的异常耐药模式; ④准确描叙分离株的特征,保存无菌部位的 分离株以及流行病学上重要的菌株,研究新 病例的实验室资料;
• 4、常见的临床类型: 下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 胃肠道感染 血液感染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二、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
• 1、标本采集和送检原则: • 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标本做病原学检 查。 •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正常菌群污染 • 3)应立即送检,床边接种可提高检出率。 • 4)对混有正常菌群的污染标本应做定量(或 半定量)培养,以判断是感染或定植菌。 • 5)对分离到的病原菌应做药敏试验,提倡 “分级报告”(即分阶段报告图片镜检、初步 培养、直接药敏、初步鉴定、最终鉴定与药敏 结果)和“限时报告”(图片报告2h,普通 培养3h)
• (五)水
• 水的培养多用于军团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的调查。 通常不需要进行常规的用水培养,只有在发生 经证实的军团菌医院感染时,才需采样培养。 有资料显示外周各采样点军团菌阳性率与感染 风险有关。水标本的采样可用滤膜,亦可用棉 拭自水龙头和莲蓬头采样。
• (六)医务人员的手
• 手部细菌的半定量检测和分离培养有利于证实交叉 感染的存在,有利于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手部标本 的采集可将受检者的手置入含有10~20ml营养肉 汤的无菌塑料袋中,以肉汤洗手后送检肉汤,然后 进行平板接种同时进行半定量分析。 • (七)前鼻腔 • 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菌株可能存在于携带者 的前鼻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就常 常寄居在携带者的前鼻腔,故鼻腔棉拭子采样培养 可能有利于医院感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研究,特 别当感染株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时。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PPT课件

寄生虫的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驱虫药、改善饮食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等措施。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
根据不同病原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病原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04
病原学防治策略与措施
病原体防治新技术研究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病原体防 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用于编辑病原体 基因、抑制病原体复制或增强宿主免疫应答 等。
新型疫苗技术
新型疫苗技术如mRNA疫苗等在病原体防治 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快速开发针对新型病原 体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保护率。
寄生虫
依赖宿主生存,可引起 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疾
病。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尘埃等传播,如流 感病毒。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 皮肤感染。
食物传播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如霍乱弧菌。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 如疟原虫。
02
病原学诊断方法
03
常见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
通过细菌培养、显微镜检查、免疫学 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生素、提高免疫力、改善环境 卫生等措施。
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病毒的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病毒药物、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等措施。
寄生虫的诊断与防治
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驱虫药、改善饮食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等措施。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
根据不同病原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病原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04
病原学防治策略与措施
病原体防治新技术研究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病原体防 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用于编辑病原体 基因、抑制病原体复制或增强宿主免疫应答 等。
新型疫苗技术
新型疫苗技术如mRNA疫苗等在病原体防治 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快速开发针对新型病原 体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保护率。
寄生虫
依赖宿主生存,可引起 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疾
病。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尘埃等传播,如流 感病毒。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 皮肤感染。
食物传播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如霍乱弧菌。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 如疟原虫。
02
病原学诊断方法
03
常见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
通过细菌培养、显微镜检查、免疫学 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生素、提高免疫力、改善环境 卫生等措施。
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病毒的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病毒药物、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等措施。
寄生虫的诊断与防治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

急性、恢复期 增高≥4倍有诊断意义 ☛ IgM:病毒感染早期
1.ELISA(间接法)
Ag+Ab?+抗球蛋白*+酶底物→显色
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病毒Ag→电泳(SDS-PAGE)→转移至硝酸纤 维素膜→加Ab?→加抗Ab*→加底物→显色
3.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病毒(HA)+Ab?]+RBC→血凝抑制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显微镜观察 分离培养与鉴定 Ab→Ag?
☛ 核酸检测 ☛ 特异性Ab检测
一、显微镜检查
1.电镜 /免疫电镜 2.光镜:
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等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动物接种
☛ 选敏感动物 ☛ 适宜途径
乙脑病毒→小白鼠脑内 牛痘苗病毒→家兔角膜
☛ 观察发病情况 ☛ 标本检测
(二)鸡胚培养
☛ 选择胚龄/接种途径 ☛ 标本检测
绒毛尿囊膜10~13d
羊膜腔10~12d 卵黄囊5~8d 尿囊腔 9~11d
(三)组织培养(器官/组织/细胞)
1.细胞培养类型
(1) 原代细胞培养
动物/鸡胚/人胚组织 ↓剪碎/胰酶
单个细胞 ↓培养液
单层细胞(原代细胞) ↓胰酶
☛干扰现象:病毒1(风疹病毒 ) ?
↓先感染 细胞(猴肾细胞) → CPE(-) ↑后感染 病毒2 (ECHO病毒)
☛意义:可检查不引起CPE/血凝/血吸的病毒
(5)空斑形成试验(test of plaque formation)
稀释病毒→单层细胞 →覆盖一层营养琼脂 ↓37℃,3~5d 空斑
测定病毒数量: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1.ELISA(间接法)
Ag+Ab?+抗球蛋白*+酶底物→显色
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病毒Ag→电泳(SDS-PAGE)→转移至硝酸纤 维素膜→加Ab?→加抗Ab*→加底物→显色
3.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病毒(HA)+Ab?]+RBC→血凝抑制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显微镜观察 分离培养与鉴定 Ab→Ag?
☛ 核酸检测 ☛ 特异性Ab检测
一、显微镜检查
1.电镜 /免疫电镜 2.光镜:
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等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动物接种
☛ 选敏感动物 ☛ 适宜途径
乙脑病毒→小白鼠脑内 牛痘苗病毒→家兔角膜
☛ 观察发病情况 ☛ 标本检测
(二)鸡胚培养
☛ 选择胚龄/接种途径 ☛ 标本检测
绒毛尿囊膜10~13d
羊膜腔10~12d 卵黄囊5~8d 尿囊腔 9~11d
(三)组织培养(器官/组织/细胞)
1.细胞培养类型
(1) 原代细胞培养
动物/鸡胚/人胚组织 ↓剪碎/胰酶
单个细胞 ↓培养液
单层细胞(原代细胞) ↓胰酶
☛干扰现象:病毒1(风疹病毒 ) ?
↓先感染 细胞(猴肾细胞) → CPE(-) ↑后感染 病毒2 (ECHO病毒)
☛意义:可检查不引起CPE/血凝/血吸的病毒
(5)空斑形成试验(test of plaque formation)
稀释病毒→单层细胞 →覆盖一层营养琼脂 ↓37℃,3~5d 空斑
测定病毒数量: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PPT课件

(一)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 运送的基本原则
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 作病原学检查,二、三级医院微生物 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70%。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 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 染。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 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标本送检方法 --血液与骨髓
① 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 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 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 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将采集的血液注入 血培养基前,应过火消毒针头,最新资料显示更换针 头容易造成新的污染。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 不必置冰箱保贮。 ③ 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l-5ml,培养基与血 液之比以 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 等杀菌物质。为提高阳性率,我们一般要求成人采血 不少于8 ml,儿童不少于3 ml,婴儿1-2 ml。
三、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我国目前临床实验室 诊断质量保证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影 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 菌的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和医院感染病原体 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 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 率,而且对预测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 发流行、杜绝感染蔓延、研究医院感染的 发病机制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 制措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严格 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 是做与
脓液
① 无菌生理盐水擦洗病灶表面后用棉拭子取病 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置运送培养基内送 检。 ② 对未渍破的脓肿宜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 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送检:也可于切开排 脓时用无菌棉拭子采样。
临床检验 ppt课件

开放式采血:操作环节多、不规范,易 污染。
封闭式采血:操作规范,安全性、重复 性好。
PPT课件
17
【质量控制】 血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重要环节。 1.患者 2.采血 静脉采血: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
于1min
PPT课件
18
3.溶血 4.血标本处理原则 及时运送检测 保存:温度和有效时间 5.实验结果分析 采样时:年龄、性别、饮食、药物、时间
PPT课件
19
二、抗凝剂选择
1. 乙 二 胺 四 乙 酸 (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 )盐
Na2C10H14O8N2+Ca2+→ aC10H12O8N2+2Na++2H+ 特点: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但
影响血小板聚集)。
根 据 国 际 血 液 学 标 准 化 委 员 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hematology , ICSH ) 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 胞 计 数 用 EDTA-K2 作 抗 凝 剂 ( EDTA-K2-2H2O 1.5~2.2mg/ml血液)。
1)饮食因素:刚进食、禁食、饮酒、吸烟
2)药物因素:方式、浓度
PPT课件
10
二、临床检验基础的应用目的
1.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 检测客观依据
2.为疾病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动态 变化依据
3.为预防疾病提供检测依据
4.为科学研究提供医学检验基本数据、 基本检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PPT课件
11
皮 肤 采 血 法 (skin puncture for blood collection )
封闭式采血:操作规范,安全性、重复 性好。
PPT课件
17
【质量控制】 血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重要环节。 1.患者 2.采血 静脉采血: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
于1min
PPT课件
18
3.溶血 4.血标本处理原则 及时运送检测 保存:温度和有效时间 5.实验结果分析 采样时:年龄、性别、饮食、药物、时间
PPT课件
19
二、抗凝剂选择
1. 乙 二 胺 四 乙 酸 (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 )盐
Na2C10H14O8N2+Ca2+→ aC10H12O8N2+2Na++2H+ 特点: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但
影响血小板聚集)。
根 据 国 际 血 液 学 标 准 化 委 员 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hematology , ICSH ) 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 胞 计 数 用 EDTA-K2 作 抗 凝 剂 ( EDTA-K2-2H2O 1.5~2.2mg/ml血液)。
1)饮食因素:刚进食、禁食、饮酒、吸烟
2)药物因素:方式、浓度
PPT课件
10
二、临床检验基础的应用目的
1.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 检测客观依据
2.为疾病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动态 变化依据
3.为预防疾病提供检测依据
4.为科学研究提供医学检验基本数据、 基本检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PPT课件
11
皮 肤 采 血 法 (skin puncture for blood collection )
临床诊断标准PPT课件

• • •
接受指引的方式
分析理解、结合实际、灵活应用、不断改进
现行的诊断标准中的问题(1)
“无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 误诊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诊断标准回顾分析的研究
1、 广州市3家医院回顾2年肺炎病例 符合上述2+3+4+5条者800多例。平均每天有 1.5例
(推算广州市每天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20- 30人) 2 、缺乏密切接触史时,诊断比较困难
SARS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1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的传染 他人的证据;
1.2 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在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 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 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 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 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 实变体征。 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 的病人。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素 药物选择不当 剂量、用法不当 依从性 不良药物反应 或相互作用
诊断不正确 考虑: 肺水肿 致病原因素 肺不张 耐药菌 肺肿瘤 分枝杆菌 针对性 非感染性肺 真菌 治疗 间质性疾病 病毒 肺栓塞 其它病原菌 肺嗜酸性粒 痰菌(—) 深 细胞浸润症 部痰培养,改用与原 全身性疾病 抗菌药无明显交叉耐 肺部表现 药或不同抗菌谱的抗菌药
常见的鉴别诊断
感冒 流感 病因 多 种 呼 吸 流感病毒 道病毒之 一 接触史 无 流感病人、 流感季节 首 发 症 发 热 ( 常 为 鼻 塞 、 流 发热、全身 状 高 热 ) 、 肌 涕 、 喷 嚏 无力等 肉酸痛等 等 病程 常>2 周 3-5 天 5-7 天 血 WBC 正常和降低 正常 正常 X 光 胸 单 侧 发 展 为 无异常 无异常 片 双侧,进展 快 抗菌药 无 无 无 物疗效 非典 不详,可能 是变异的冠 状病毒 非典病人 (支)气管炎 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呼吸道病毒 等 无 咳嗽、咳痰 典型肺炎 肺炎球菌、流感 嗜血杆菌、支原 体、军团菌等 无 发热、咳嗽、胸 痛等 1-2 周 多增高 多为单侧肺炎表 现,进展较慢 多数有
病原学的诊断与防治 ppt课件

早期无菌尽快送检病病原菌检测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定病原菌的抗原检测测病原菌核酸检测测形态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标本分离培养与鉴定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菌体形态菌落形态光镜电镜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电镜光镜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菌落生化反应玻片凝集血清学试验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药敏试验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eia酶免疫技术if免疫荧光技术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技术协同凝集试验等四病原菌核酸的检测核酸杂交pcr基因芯片genechipspcr检测dnartpcr检测rna核酸杂交检测dna生物芯片技术
*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利用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组分制成的 不含核酸、能够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 疫苗。
如: 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 糖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的目的基 因,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获得有效表达,用表 达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的疫苗。 如: 乙肝病毒(HBsAg)疫苗
* 重组载体疫苗
将保护性抗原的基因转入减毒的病毒或细
菌(载体)而制成的疫苗。
重组 载体疫苗是活疫苗,具有和减毒活疫 苗相似的特点。
* 核酸疫苗(DNA 疫苗)
@ 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与质粒 真核表达载体重组,直接注入体内,外源 基因在体内表达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 去毒性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检测DNA
RT-PCR
检测RNA
核酸杂交
检测DNA
生物芯片技术 ……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细菌或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 中的未知抗体。
若恢复期或一周后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 升高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如 :抗O试验(链球菌性风湿热)
*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利用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组分制成的 不含核酸、能够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 疫苗。
如: 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 糖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genetic engineering vaccine)
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的目的基 因,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获得有效表达,用表 达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的疫苗。 如: 乙肝病毒(HBsAg)疫苗
* 重组载体疫苗
将保护性抗原的基因转入减毒的病毒或细
菌(载体)而制成的疫苗。
重组 载体疫苗是活疫苗,具有和减毒活疫 苗相似的特点。
* 核酸疫苗(DNA 疫苗)
@ 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与质粒 真核表达载体重组,直接注入体内,外源 基因在体内表达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 去毒性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检测DNA
RT-PCR
检测RNA
核酸杂交
检测DNA
生物芯片技术 ……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细菌或特异性抗原检测血清 中的未知抗体。
若恢复期或一周后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 升高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如 :抗O试验(链球菌性风湿热)
病原学检测法课件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实时、快速地检测病原体及其代谢产 物,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和食品安全 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检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1 2 3
免疫学检测方法
通过改进免疫学检测方法,提高其灵敏度和特异 性,使其成为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手段。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病原学检测中具有重要地 位,通过优化引物设计和扩增技术等手段,提高 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样本采集与处理规范
采集样本时应选择适 当的部位和方式,避 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样本处理时应遵循无 菌操作原则,避免污 染和交叉感染。
采集后的样本应妥善 保存和处理,防止病 原微生物的扩散。
检测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
检测操作时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检测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如 校准仪器、验证试剂等,确保检
通过病原学检测评估疫苗接种效果, 为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 据。
溯源与传 源和传播途径,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 供支持。
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中病原体的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病原体,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和卫生质量。
食品加工环境的监测
对食品加工环境进行病原学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加工 过程中的污染源。
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耐药性
病原学检测可以监测病原体对抗 菌药物的耐药性,帮助医生选择 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
治疗效果。
诊断免疫缺陷
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病原学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监测感染,指导医
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监测
评估疫苗接种效果
通过病原学检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及 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为控制疫情提供 科学依据。
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实时、快速地检测病原体及其代谢产 物,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和食品安全 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检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1 2 3
免疫学检测方法
通过改进免疫学检测方法,提高其灵敏度和特异 性,使其成为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手段。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病原学检测中具有重要地 位,通过优化引物设计和扩增技术等手段,提高 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样本采集与处理规范
采集样本时应选择适 当的部位和方式,避 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样本处理时应遵循无 菌操作原则,避免污 染和交叉感染。
采集后的样本应妥善 保存和处理,防止病 原微生物的扩散。
检测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
检测操作时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检测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如 校准仪器、验证试剂等,确保检
通过病原学检测评估疫苗接种效果, 为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 据。
溯源与传 源和传播途径,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 供支持。
食品安全检测
食品中病原体的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病原体,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和卫生质量。
食品加工环境的监测
对食品加工环境进行病原学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加工 过程中的污染源。
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耐药性
病原学检测可以监测病原体对抗 菌药物的耐药性,帮助医生选择 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
治疗效果。
诊断免疫缺陷
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病原学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监测感染,指导医
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监测
评估疫苗接种效果
通过病原学检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及 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为控制疫情提供 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