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和调控对策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和调控对策
区县 ;三 峡经济 区主要 由原涪 、万 、黔 三地 的绝大部 分
区县组成 , 1个 区县 。2O 年,都市经济 区 、渝西经 共 9 O3
济区和三峡经济 区的人均 G P的标 准差 为 57 元 ,加权 D 23 变异系数为 O54 .8 ,加权 变异 系数也 略高 于全 国东 、中、 西三个地 带水平 。20 03年都市经济 区与渝西 经济 区的绝 对差异为 88 ,相对差异为 23 倍 ;渝西经济区与三 82元 .1
重庆 市共 有区县 4 ,在反映县 际经济差异 的主要 o个 指标 方面 ,首先 ,全市 县际两极差 异很 突出。20 03年全 市人均 G P最高的渝 中区达 257元 ,最低 的是酉 阳县 D 51 仅为 1 7 ,两者的绝对 差异高达 2 50元 ,相对差异 97元 r 34
由原重庆 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其余 区县构成 ,共 1 个 2
重庆 市是 我 国西部 唯一 的直辖 市 ,也 是人 口最多 、 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由于 自然地理环 境、交通区位条 件 区县总体差异也相 当大 。2 0 年 全市区县人均 G P的标 03 D 准差为 68 元 ,反映区域 总体相对 差异的加权变 异系数 0O 为 O76 ,而 同年全 国 3 个 省市 人 均 G P的标 准差 为 .15 1 D 86 元 ,加权 变异 系数 为 O67 13 .2 。重 庆 区县人 均 G P的 D 标准差低于全 国 ,但加权 变异系数 高于全 国水平 ,说 明 重庆在 总体经济发展水 平 比较低 的情况下 出现了很大 的
标 ,因而本文 主要依 据这一 指标 研究重庆市 的区域经 济
差异。区域经 济差 异可 以为绝对差异 和相对差异 ,衡 量 区域差异 的统 计指标也 可分为绝对差异指标 和相对差异 指标 。我们根据 l 庆市统计 年鉴>提供 的数 据计算 了 = 重 重庆 市 区县 和三个 经 济 区人 均 G P的标准差 、变异 系 D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投资( 万元 )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 x、 万元 ) 货运 总 x、
量 ( 运 + 路运 输 ) 万 吨 ) ,引入 外 资 ( 元 ) 水 公 ( X、 万 X, 专 、 人 员 数 ( ) 城 镇 经济 单 位专 业 技 术 人 员数 + J 人 ( 专 任 教 师 总数 ) 均 量 指标 : 均 GD ( 元 ) X, 人 P万 X
缺省 值 , 能够实 际计量 或计 算指标 . 保证 时 间和空 问 的可 比性 。 ( ) 简 洁性原则 :选取具 有 代表 性 的指标 , 5 减
少指 标 信息 的重叠性 。
基 于 以上 原则 , 笔者 选取 了 】 个 反映 经 济发展 1 水平 的 蕈要指 标 。 它们是 经 济 总量 指标 : D ( G P’ ) 万元 X 、 一 产业 总 产 值 ( 元 ) 2第 二 产 业 总 产 值 ( 第 万 X、 万 元 ) 第 三 产业 总产 值 ( 元 ) 全社 会 固定 资 产 X、 万 X、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3期
20 0 6年 5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 o g igC l g fE u ain o ra n qn ol eo d c t o Ch e o
V0 .9 I N03 1 . Ma y, 2 0 0 6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简 学琴 , 海 荣 宋
( 庆 师 范 大 学 数学 与 计 算 机 科 学学 院 , 庆 4 04 ) 苇 蕈 0 0 7
摘 要 : 先 采用 因 子分 析 法 对 重庆 市 4 首 O个 区 县 2 0 03年 的 主 萼 经 济 指 标 进 行 分 析 . 到 各 区 县 4个 主 要 园子 的 得 得 分 , 后 用 聚 类分 析 法将 4 然 O个 区县 按 经 济 发 展水 平分 类 . 过 比较 因子 分 析 和 聚 类 分 析 的结 果 。 究 重 庆 经 济 发 . 通 研 展 水平 存 在 区域 差 异 的 原 因 。 关键词 : 庆; 重 因子 分 析 ; 类 分 析 ; 聚 区域 差 异 中图 分 类 号 :17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9 ( 0 )3 0 6 — 5 10 — 3 02 60 — 0 3 0 0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引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经济结构现状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服务业方面,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筑业在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尽管重庆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虽然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重庆市需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2.2 人力资源短缺重庆市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短缺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人才储备仍然不足,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2.3 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重庆市主城区与渝东、渝西、渝南等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城市整体发展不够协调。

2.4 环境问题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重庆市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 思考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庆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重庆市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重庆市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重庆发展。

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需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整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高新技 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 柱。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逐渐向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的传统产业如机械制造、汽车制造 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集群效 应,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庆市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市人均收入水平分析
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城乡差距缩小
重庆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比较全国人均收入
将重庆市的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重庆市人均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逐渐缩小。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01
环境保护
02
资源利用
重庆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 力,空气质量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
重庆市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 方面的措施。
03
社会公平
重庆市在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利。
04
的影响。 • 城乡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 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保Leabharlann 和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环保法规和 标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正处在工业化中级向高 目前对中国区域 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 主要 不同阶段 , 级阶段 过渡 的时期 , 西经济 走廊则 处于工 业化 的 渝 有: 刘树成 等 (94 用加 权 变异 系数 , 用人 均 国 19 ) 使 民收入标准 差 指 标 , 计算 1 5 - 19 9 2 9 0年 三 大 地 带 初 级 阶段 , 三峡 库 区生 态经济 区则要 以 自己的特 色 20 ) 地 区差别 的变 化 , 结论 表 明三大地带 间 的差 异表 现 启 动工业 化 。胡 传东 等 (04 运 用 主成 分方 法 分
(9 6 计算 1 7 - 19 19 ) 9 8 9 4年 人 均 G P的变 异 系数 由于生产力 空 间布 局 的不 平衡 和 区县 的经 济 增长 D
[ 收稿 日期 ]09— 2 20 7— 2
[ 基金 项 目] 育部 2 0 教 07年度人文社科项 目( 7A 9 10 0 J 70 4 ) [ 作者简介 】 曹学明( 9 3一) 男, 西九 江人 ; 18 , 江 硕士研 究生 , 在西 南 大学学 习, 主要从 事城 乡统 筹 与协调 发 展
21 00年 2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i dt Ju a o hn qn eh ooya dB s esU ie i ( oilS i n es E i on ) orl f og i T cnlg n ui s nvr t S a c e c n C g n sy
呈 19 ) 重庆 市作 为 中西部地 区唯一 的直辖 市 , 又是 全 降外 , 扩 大 之 势 。魏后 凯 (96 采 用 泰 勒 系 数 9 5 9 5年 国统 筹城 乡综 合配套 改革 的实验 区 , 在促 进 区域 协 计 算 1 8 - 19 间三大 地带 间的居 民人 均 收入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能仅仅简单比较一两项指标数据,特别是现在社会经济各行业错综交汇,更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考察,从而描述社会经济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政策制定依据。

我对重庆市40个区市县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各区县市的数据(见附页),并按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各区市县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在分析过程中,我选取了能足够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9 项主要指标(万元) :x1: GDP x2:工业总产值 x3:农业总产值x4:水陆货运总量(万吨) x5:邮电通讯总量 x6:固定资产投资x7:预算内财政收入 x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x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数据分析:sig值为0,选择a=0.05,由于sig值小于a,则认为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

同时,KMO检验值为0.766,根据KMO度量标准可以得出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表示合适;0.7表示一般;0.6表示个因子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变量原有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3个因子是合适的。

80%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

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 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所示:邮电通讯总量=0.975F1+0F2+0F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02F1+0.336F2+0F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828F1+0.311F2+0F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0.815F1+0.451F2+0.119F3GDP=0.707F1+0.608F2+0.273F3固定资产投资=0.660F1+0.651F2+0.165F3水陆货物周转量=0.631F1+0.525F2+0F3工业总产值=0.123F1+0.967F2-0.103F3农业总产值=0F1+0F2+0.993F3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除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外,在其它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为除工农业外的各经济指标的综合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工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义为工业发展影响因子;同理,第三公因子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定义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

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摘要]经济对于一个地区乃至一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否协调也就极为重要。

现如今,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全世界的目光也开始转向中国这个极具潜力的国家。

虽然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使得其他国家不得不信服。

其中,对于西南地区的核心发展城市一重庆,其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也就作为我国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作为直辖市,重庆带动着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也就极为重要。

本研究对现目前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并根据现状提出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战略措施,以此为各位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0.引言正如温家宝同志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国的经济是决定该国是否能够迅速发展的命脉。

许多年来,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也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研究一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其中,重庆一西南地区的中心地带,更是使得此次研究更为重要。

作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城市,重庆也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加之两江新区的开发,建设“五个重庆”的观点被提出:更加需要在战略上与实践相结合,使得重庆市的经济能够以稳健迅速并且协调的状态去发展。

1.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概况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地区的中心,气候宜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多种植物:重庆市也是我国特大城市中矿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也吸引着许多人前来,不论是旅游观光,还是考察投资。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现状概述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

2019年,重庆市GDP达到2.57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其中汽车、电子、化工等产业表现出色。

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增大,重庆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区域经济市场概况1. 市场规模扩大重庆市经济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目前,市区内拥有多个大型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如重庆金鹰、重庆步行街等,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商家。

同时,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电商平台的出现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

2. 产业结构优化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重庆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激励和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同时,众多创业孵化器和创投机构的涌现,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

重庆市区域内的创新创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为经济市场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动力。

4. 人才集聚效应显著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集聚。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包括优惠政策、人才引进计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重庆市的经济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重庆市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领域。

2. 重庆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匹配,需要加快投资建设,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环境。

3. 重庆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确保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术界普通关注的热点 问题 。 科学认识和评 分析 ,避 免了人为评分 的主观性 和随意 和 聚类分析 的结果进行 分析 ,采 用基 于
性分区 , 其经济差 一 区域 经济差距 因子分析 和聚类 1 ( )注:由于主城九区在 重庆 市尚未从 范
因此在 a c g S 过矢量 r i 通 理与调控提供科 学依据 。 本文 以重庆市为 分析 。根据所采用 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围上加 以区分, 0 9年 《 重庆市统计年 鉴》 中重庆 市 例, 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 分析法对 以 2 0
O个 区县 20 0 8年相应 1 2项指标数据 为 各 地 区进 行 了大 类划 分 , 析 重 庆 市 各 地 4 分 表 1 重庆市各区县综合得分及分类
地区 综合得分 地 区 综合得分
按照因子分析法 的基 本原理与 城 口县 一. 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差异类 别, 从而为 原始资料, 69 1 步骤 ,采用数理统 计软件 S S 1. P S70进行 双桥 区 -. 其经济的快速协 调发展提供参考 。 54 8
来实现对评价对象 的等级排序或聚类 区域经济 差异 问题 已成 了近 年来学 析, 价区域经济 差异状况 , 对于 区域 经济 协调 性, 结果客观 、 准确, 操作简便 。 发展有着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同 时也可 以为区域 内各级政府 实行区域 管
二、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分 析
收 录 日期 :0 1年 1 21 0月 4日
第一类 : 中区、 渝 江北 区、 巴南区、 江
涪陵区。
亿元) X: : :外 贸 出口总额 津 区 、 岸 区 、 川 区 、 川 区 、 坪 坝 区 、 南 合 永 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 法, 探 定 资产投 资 ( ( ) 二 评价 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区域经 济发展评价常用 的多指标评价方法之一 , 第二类 : 渝北区 、 九龙坡区 。 第三类 : 大足县 、 奉节 县、 渡 口区 、 大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环境分析引言本文对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

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内陆城市,其经济市场环境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市场环境的现状、特点和潜在问题,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区域经济市场环境概述重庆市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综合实力。

其区域经济市场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经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1.1 政府政策重庆市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例如,实施差别化的税收政策、提供各种扶持措施和优先发展领域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兴业。

1.2 经济基础设施重庆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

这些设施为企业的生产和物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3 产业结构重庆市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近年来,重庆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和竞争力。

1.4 市场需求重庆市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消费能力较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区域经济市场环境的特点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环境具有以下特点:2.1 政府扶持政策力度大重庆市政府为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扶持措施和政策,包括减税减费、补贴支持和土地优惠等。

政府扶持政策力度大,对市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2.2 市场竞争激烈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各个行业竞争对手众多。

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价格竞争、品质竞争和创新竞争,需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2.3 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环境的竞争力。

2.4 外部环境压力增加重庆市作为内陆城市,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较大。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引言: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直辖市,也是中国的中央城市,辖区面积达到比较大的50000平方公里。

重庆市具备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拥有极高的经济发展活力。

重庆市的经济差异在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总量的扩大与区域差异的拉大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例如,经济差异、增长福利等都是重庆市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重庆市受制于其地域,拥有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性,以及乡镇之间的经济差异性。

根据数据显示,重庆市中山北路在城市核心地位上其他城市不可比拟,因而富有富裕家庭、高端产业资源和服务资产。

这造成城市中心非常繁华,而周围地区大量停滞,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2.不同地区开发程度不平衡随着重庆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建设,重庆市的商业、金融、服务、旅游、制造等行业处于相对发达的状态,特别是重庆市的核心城市区域,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其他城市重要地区。

这造成了不同地区开发程度不平衡的现实状况。

3.贫富差距大在重庆市内,富裕家庭不断增多,因此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尤其是重庆市的城市中心地带,贫富之间的差距尤为明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市的西部山区、沿江地区等地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而在此过程中,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南北差异甚至国际差异。

4.经济结构差异严重重庆市的经济结构由于地区差异,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极为明显的差异性。

重庆市的制造业发达,而其他一些地区则受到经济结构的限制,包括重庆市的电子产业、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等,相对于制造业的比重较小。

因此,经济结构差异严重,成为限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5.区位发展优势不明显区位发展优势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发展历程的差异,各地区区位发展优势也不尽相同。

因此,如何挖掘各地区的区位发展优势、实现区域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是解决重庆市经济差异性的重要问题之一。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

区域经济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的生态保护发展 区,具体包括黔江、石柱、秀山、酉 阳、彭水、武隆共6个区县,面积 1.98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6%。

该区域以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为主 体,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 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 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 态功能区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为此,必须针对渝东南地区现有社会经济发 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方 向进行进一步确立,并对其发展过程 提出建设性建议。

2014年是渝东南地 区成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重点区的 转折年,因此对该年相关社会经济发 展数据进行提取和对比,最能够体现 出该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便与给 出最适合的发展性建议。

一、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1.地区经济总量。

GDP是最能够 直接体现出渝东南地区经济的关键性 指标数据。

自2013年重庆市提出了重 大规划策略后,渝东南地区在成为生 态保护发展区后得到了国家和重庆市 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年内该地区的 GDP总值达到791.52亿元,但由于各 县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内生产总值也 有所差异,各个县人口、土地面积和 经济发展总量也存在一定差别。

例 如,黔江县在六县中的人均GDP最高 达到40804元,而酉阳县的人均GDP只达到19531元,其中石柱县和武隆县 的人均GDP达到3000元以上,而彭水 县、秀山县只达到2000元以上。

由此□重庆黔江姚长林可见,东南地区的六个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发展极为不均衡,且该地区的GDP总值只达到重庆市的5.5%,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虽然近几年来在逐渐发展旅游事业后有所提升,但其GDP总产值仍未达到标准,是导致渝东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渝东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渝东南地区属于连片山区,其周围包括较多山体,包括武夷山、大娄山等,且因其属于西部地区,该地区内多为少数民族居民,整体经济水平处于低下状态,地区政府因受到经济、地区特点以及地区封闭性等因素限制仍处于贫困状态,不仅较为闭塞,同时因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对当地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导致该地区与重庆市其他地区无法沟通,形成阻断之势,导致该区域更加封闭,对该地区社会水平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分析技巧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分析技巧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分析技巧经济发展是各国各地区不可避免的话题,而区域差异则是经济发展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差异,人们需要运用适当的分析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分析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领域。

一、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区域差异分析技巧,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因素,找出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例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受到人口、资源、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区域差异的原因。

二、分位数回归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测量区域差异的有效方法。

它通过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百分位数进行划分,并对每个百分位数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各个百分位数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它通过将地理数据与经济数据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地图、分析热点区域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区域差异。

四、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通过收集不同区域的经济数据和相关因素数据,再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这种方法可以为区域差异分析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进而指导政策制定。

五、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区域差异分析。

SWOT代表了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对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其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

总结: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了解和解决这些差异需要适当的分析技巧。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比分析报告一、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体区情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较大,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骨干组成部份。

其幅员面积占全市%,集聚全市%的常住人口、%的经济总量,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区情概况。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散布在重庆主城区外的“一圈两翼”。

其中: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重庆主城之外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黔江地处渝东南,武陵山腹地,渝鄂边区结合部,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地处重庆“1小时经济圈”。

合川是建国后唯一不是“地域行政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表1: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概况(2008年末数据)。

1到主城区里程是以高速公路从所在城市到重庆绕城的距离。

除黔江、江津外,其余为全程高速。

(二)区位交通。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均位于重庆与周边省区域中心城市的骨干道上,均与都市区构建起快速通道,交通方式均已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1.万州区。

1917年设立海关。

经渝万高速距重庆主城327千米。

318国道穿越全境,达万铁路、万州机场、渝万、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成开通,鞍子坝客运中心、江南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利用,渝万城际铁路即将动工建设。

万州港是长江十大口岸之一,1700万吨深水港码头已具雏形,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体形成。

2.涪陵区。

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

经渝涪高速距重庆主城100千米,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80千米。

黄旗港集装箱码头年内将建成,一期工程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0万标箱、滚装船18万辆,海关已在涪陵设立办事处。

重庆—上海沿江高速、铁路等正在计划建设中。

着力打造重庆交通副枢纽。

3.黔江区。

经国道319距重庆主城330千米约5小时车程。

渝湘高速黔江段年内通车。

经渝怀铁路距重庆江北站312千米,距怀化站300千米,3小时内可抵达重庆主城,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省会城市。

黔江舟白机场按4C级建设,明年试飞,设计能力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知足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本文旨在对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市场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在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发展,重庆市的经济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规模扩大、外部环境变化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能够提供对重庆市经济市场前景的深入理解。

2. 产业结构调整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关键的作用。

过去,重庆市以重工业为主导,如钢铁、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市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注重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将成为重庆市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的经济市场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态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市场规模扩大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还需要依靠市场规模的扩大。

重庆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内陆城市,其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重庆市的市场规模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此外,重庆市的市场还具有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物流网络,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庆市还将继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重庆市的经济市场将具备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外部环境变化重庆市区域经济市场前景的发展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重庆市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此外,重庆市还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

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重庆市还将面临来自国外企业和产品的竞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重庆市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差异调控对策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

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

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

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

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

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

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

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

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

重庆区域经济学论文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重庆区域经济的分析,探讨了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的现状。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了重庆经济稳步增长。

然而,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不够平衡、生态环境问题等。

其次,本文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着重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本文探讨了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动,重庆地区在未来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重庆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促进重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重庆政府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交通优势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正在加快建设“两型”现代化交通体系,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更多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更多的人才向西部地区聚集。

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提升,也将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是制约重庆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

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
11 指 标 体 系 、 价方 法 . 评
表 1 协 方差矩阵的特征值 主成 特征 方差贞献 累计方差 主成 特征 方差贞献 累计方差 分号 值 ( ) 率 ( ) 贡献率 () 分号 值 ( ) 率 ( ) 贡献率 ( ) A % % A % %
1 882 . 8 2 L8 8 3 3 10 3 1 5 4 078 . 2 5 056 . 0 6 023 . 8 7 028 . 6 6 . 4 346 1. 3 3 1 7 5 .2 5 2 .O 3 6 .1 2 O .2 19 _1 6.6 3 4 7.8 6 5 8 .1 4 O 8 .3 9 O 9 .9 2 l 9.3 4 9 9.4 6 8 8 9 O 5 1 14 .1 6 _ 1 O 1 0 84 .1 9 . 8 9.6 7 9 9.O 8 8 9 .3 9 2 9.O 96 9 81 9. 9.3 9 9 10 O O.O
Ke o d : hnqn ; eo o i ony r o a df rne rgoa codnt n yw rsC og i g cn mc cu t e nl ieec ; einl oriao s g i i
重庆市 4 O个区县的经济表现 很大的差异性。重庆直辖 以 来, 区域经济差异有逐步拉大 的趋势 。因此 , 要实现 区域的协调 发展 , 需要科学评价 区域差异 , 明确 经济差 异的 空间格局 , 以便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 1 重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n mi e e o me t n p r a h d t e c o d n t d r g o a c n mi e eo me t l tae i si h n q n . o c d v lp n d a p o c e h o r ia e e i n le o o cd v l p n a r tg e n c o g o g a s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于 全 国水 平 ,说 明 重 庆在 总体 经 济发 展 水 平 比较 低 的情 况 下 分 布 。 该 圈 层 区 位 与 交通 条 件较 好 ,工 农 业 发 展 水 平 相 对 较
出现 了很 大的相 对差 异 。 2 、经济发展 水 平 西高 东低 ,地 带性 差异 显著
高 ,面 积 、人 口分 别 占全 市 的3 . ̄ 4 . 67  ̄ 48%,G P / D 占全 市 的


重 庆 市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现 状 及 其 特 征
异 明显 ,其 中尤其 以都 市经 济区 与三峡经 济 区差 异最 显著 。
3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呈 明 显 的 圈 层 分 布 格 局 、
பைடு நூலகம்
1 、县 际 经 济 差 异 悬 殊
重 庆 市共 有 区 县4 个 ,在 反映 县 际经 济 差 异 的主 要 指标 方 0
4. 39%。第三 圈层 ,指 数在07 以下 ,包 括荣 昌县 、黔 江区 、潼 5
首 先 ,经 济发 展 水平 两 高 东低 。按 照重 庆 直辖 以前 的行 政 南县 、垫 江 县 、梁 平 县 、丰 都县 、开 县 、石 柱县 、忠县 、秀 山 区 划 ,可 将 重庆 划 分为 东 、西 两 个地 带 。两部 为 直辖 前 的小 重 县 、彭 水县 、巫 山县 、城 口县 、云 阳县 、巫溪 县 、西 阳县 1个 7
维普资讯
重庆区域 鼍‘ 。

o李炯 光
( 重庆 三峡 学 院 重 庆 4 4 0 ) 0 0 0
【 要 】本 文 以人 均G P 基本 评 价 指 标 ,运 用 衡 量 区域 步 根 据经 济 地理 特 点将 市 域 划 分 为都 市经 济 圈 、渝 西 经济 走 廊 摘 D为

重庆市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重庆市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2 F1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9 2 1 ) 4 0 7 — 1 0 — 3 0( 0 1 0 — 0 5 0 4
经 济发 展 的 过程 是 一 个 区 域差 异 变 化 的 过程 重庆 设立 直 辖市 1 0多 年来 . 国民经 济 和社会 发展 取 得 突破性 成绩 . 体水 平 已处 于 中西 部 前列 。 由于 总 但 历 史和 体 制等 多 重 因素 的影 响 . 区域 经济 和社 会 其
东低 和 圈 层分 布 格 局 以及 单 核 结 构 的经 济 发 展 模 式 . 重 庆 市 县域 经 济 差 异 的 现 状 特 征 : 域 经 济 综 合 发 展 能 力 差 是 县 异 缓慢 缩小 和 经 济 综 合 发 展 能 力 较 高 县 域 集 聚 的空 间 范 围扩 大 . 重庆 市县 域 经 济 差 异 的发 展 趋 势 。 是 关 键 词 : 域 经 济 ; 济 实力 ; 空 差 异 县 经 时
< 0 8年 重 庆 市 各 区 县 单 位 G P能 耗 等 指 标 公 < 0 2 D
报 》 。
二 、 庆 市 县 域 经 济 实 力 的 评 估 重
( ) 究 方 法 与 指 标 选 择 一 研
影 响 县 域 经 济 的 因 素 是 多 方 面 的 . 一 指 标 法 单
本 文 利 用 巴特 利 特球 形检 验 法 和 K MO检 验 所
发 展显 著不 平 衡[ ] 重庆 市 县域 经 济差 异及 差 异 1 - 对 4
时 空 变 动 的深 刻 分 析 能 够 使 我 们 了 解 区 域 差 异 的 现
( 人均 G P 元 )X ( 均 固定资 产投 资/ )X ( D / 、2 人 元 、 3 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74 0.199 608 75.90 0.197 088 75.75 0.203 073 75.22 0.208 121 75.81 0.205 023 77.18 0.203 167 78.93 0.196 993 77.90 0.236 853 79.52 0.243 377 79.85 0.238 416
找到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所以本文基于重 中 j区 、县的 GDP总量 , y为全市的 GDP, pi为 i地
庆市的实际情况 , 按照地理位置将重庆 40个区 、县 带的人口数 , pij代表 i地带区域中 j区 、县的人口
划分为 4个区域 :九大主城区 、一小时经济圈 (不包 数 , p为全市总人口数 。
一小时经济圈 (主城区除外 ):万盛区 、双桥区 、 反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 Theil-T指数
及 Theil-T指数的分解值 (见表 1)。 涪陵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表川1区 重、永庆川市区经济、南发川展区水平、綦区域差异的 Theil-T指数及其分解
主城区 一小时经济 内部差异 圈内部差异
的分析方法或是单一地使用主成分分析法 , 并且所
渝东南翼 :黔江区 、武隆县 、石柱县 、秀山县 、酉
选取的指标和划分区域的方法都不一样 。 笔者认 阳县 、彭水县
为尽管 Theil—T指数 可以分析整体上的差 异 (地
(二 )Theil-T指数的定义及分解
带间差异 ), 也可以分析局部差异 (地带内差异 ),
4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7卷
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导致了差异的形成 。
江区 、潼南区 、铜梁县 、大足县 、荣昌县 、璧山县
上述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文献一般都采
渝东北翼 :万州区 、梁平县 、城口县 、丰都县 、垫
用极差 、极均差 、标准差 、变异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 江县 、忠县 、开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 Tpi = j
yij ln yij/yi yi pij/pi
异 );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2007 年重庆市 40
如果用 Tpr表示地带间的差异程度 , 则 :
个区 、县进行综合分析并打分排名 , 以确定重庆市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进而根据主 要原因对症下药 ,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目前对中国区域 经济差异 的实证研 究 , 主 要 有 :刘树成等 (1994)用加权变异系数 , 使用人均国 民收入标准差指标 , 计算 1952— 1990年三大地 带 地区差别的变化 , 结论表明三大地带间的差异表现 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 但在 1952— 1957年扩大的 趋 势并不明显 。杨开忠 (1994)使用人均国民收入的 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指标 , 计算的结果表明了 三大地带相对收入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 , 并且认为 我 国 此 期 间 的 差 异 呈 “V”字 形 变 化 。 袁 钢 明 (1996)计算 1978— 1994 年人均 GDP的变异系 数 和加权变异系数 , 地区差距除 1983 年有短暂的下
0.019 304 0.018 134 0.016 789 0.017 265 0.017 742 0.017 189 0.013 579 0.015 557 0.019 314 0.022 436
0.024 532 0.026 464 0.032 572 0.034 925 0.034 646 0.034 993 0.037 707 0.041 780 0.047 305 0.051 902
i y j yi pij/pi i y pi/p
市 40个区 、县划分为 4个区域地带 ,具体划分如下 :
(三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九大主城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
根据上述公 式 , 将重 庆市直辖 10 年 (1998—
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2007)来各区 、县的 相关数据代入 进行计算 , 得到
Theil-T指数的定义为 :
但只能分析出差异的存在情况 , 而不能找到差异的 原因 ;而主成分分析法则不能体现经济差异的变化
∑∑ Tp = i

yi ln yij/y y pij/p
趋势 , 但能够在选定指标的基础上 , 通过打分排名 ,
其中 yi是 i地带的 GDP总量 , yij是 i地带区域
注 :计算涉及的数据均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 (1999— 2008年 )
1.Theil-T指数的总体差异分析
由图 1可 以看出 , 1998— 2007 年重庆市 经济
42
第 1期 曹学明 , 张应良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发展的总体差 异可以分 两个阶段 来考察 :1998— 劲 , 并在 2006 年达到最大值 0.243377, 尽管 2007 2004年 , Theil-T指数保 持稳定 , 只 有小幅波动 , 年有微弱下降 , 但其指标值仍高于 2006年前的所 这可能是由于重庆市是内地相对较保守地区 , 2004 有年份的指标值 。从实际来看 , 这一阶段也的确是 年前还没有大力 、全面采取各项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高速期 , 其总体区域差异也是快 所致 , 亦或是这一阶段已经采取的各项经济发展策 速扩大 期 , 这 也充 分验证 了刘易 斯的 “二 元经 济 略还没有发 挥作用所 致 。 2004— 2007年 , 此阶 段 论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 区域经济发展 的差 的 Theil-T指数快速增大 , 区域差异扩大的势头强 异也必定扩大 。
24.26 24.10 24.25 24.78 24.19 22.82 21.07 22.10 20.48 20.15
0.151 189 0.149 594 0.153 828 0.156 555 0.155 428 0.156 798 0.155 490 0.184 509 0.193 543 0.190 368
图 1 Theil-T指数及 Theil-T指数的分解
通过表 1和图 1, 我们还可以发现地区间的差 告诉我们地区内部的差异也是造成总体差异变化
异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 一直保持在 75%以上 , 并且 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呈现上升趋势 , 在 2007年达到 79.85%, 表明造成
2 .地带 内部 差异 的分 析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曹学明 , 张应良
(西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重 庆 400716)
[摘要 ]运用 Theil-T指数对 1998— 2007年重庆市 40个区 、县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 2004年之前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 而后呈现快速扩大趋势 ;其区 域差异有近 8成是来自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 同时 , 主成分分析也表明区域差异主要是来自于 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 充分证实了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的发展 差异 。
*[ 收稿日期 ] 2009 -7 -22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 2007年度人文社科项目 (07JA790140) [ 作者简介 ] 曹学明 (1983 -), 男 , 江西九江人 ;硕士研究生 , 在 西南大学学习 , 主要从事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 。
张应良 (1970 -), 重庆潼南人 ;教授 , 在西南大学任教 , 主要从事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 。
括九大主城区 )、渝东北翼 、渝东南翼 , 运用 Theil-
Hale Waihona Puke 如果用 Tpi表示 i地带内的各区 、县之间经济
T指数及 Theil-T指数的分解 , 分析 4个区域之间 发展差异程度 , 则 :
及每个区域内部的差异情况 , 找出重庆市整体区域 差异的 主要 形 式 (是 区 域间 差 异还 是区 域 内 差
关于重庆市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主要有 :俞荣 根 (2002)认为重 庆的都市发达经济圈 、渝西 经济 走廊 、三峡库区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处在工业发展的 不同阶段 , 都市发达经济圈正处在工业化中级向高 级阶段过渡的时期 , 渝西经济走廊则处于工业化的 初级阶段 ,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则要以自己的特色 启动工业化 。胡传东等 (2004)运用主成分方法分 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差异 , 得出重庆市域空间上存在 显著的梯度性差异的特 征 。 陆远权 (2004)、李炯 光 (2006)认为重庆区县绝对差异表现出逐年扩大 之势 , 三峡经济区与都市经济区的两极差距在逐年 拉大 。 陆远权认为重庆市区域差异的存在主要是 由于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不平衡和区县的经济增长 差距造成的 。李炯光认为历史原因 、交通与区位条 件的差异 、经济结构因素的作用 、城市体系失衡 、区
二 、Theil-T指数及实证分析
∑ Tpr = i
yi lnyi/y 。 y pi/p
根据上述情况 , Theil-T指数可以分解如下 :
∑ Tp = i
yi y
Tpi
+Tpr
(一 )区域的划分 本文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因素将重庆
∑ ∑ ∑ =
yi
yij lnyij/yi +
yi ln yi/y
渝东北翼 渝 东南翼 内部差异 内 部差异
区域内差异 及占 区域间差异及占 总差异的比重 /% 总差异的比重 /%
Theil-T 总差异
1998 0.091 848 1999 0.090 049 2000 0.090 579 2001 0.093 574 2002 0.087 303 2003 0.078 835 2004 0.068 868 2005 0.086 432 2006 0.074 061 2007 0.065 961
降外 , 呈扩大之 势 。 魏后凯 (1996)采用泰勒 系数 计算 1985— 1995年间三大地带间的居民人均收入 差异 , 发现差异 一直在扩大 。 周玉翠 等 (2002)以 人均 GDP为测度指标 , 定量研究了 20世纪 90 年 代以来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 , 结果表 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 ,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扩大 , 而 沿海各省市之间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