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谷风参考)

合集下载

查灭钉螺技术资料

查灭钉螺技术资料

9.1
29.9
100
50.5 39.2 10.3 49.5
100
32.3 41.2 26.5 67.7
100
60.6 30.8
8.6
39.4
100
2021/7/13
16
2、秋季
➢优点 · 气候——适宜钉螺活动
· 繁殖——钉螺数量增加
· 螺数——土表钉螺亦多
· 水位——明显下降
➢缺点 · 草多——效力低
·两个螺段间的无螺区≤30米,为1个螺段
无螺区>30米,为2个螺段 ·从有螺段最远点各延伸15米为有螺段长度;若延伸段不足15 米,则按实际长度延伸 ·孤立螺点的长度按30m计算。
· 实际有螺段长度=有螺段机械框数×5=(4+2+3)×5=45m
· 计算有螺段长度=实际有螺段+ 30m = 45m + 30m = 75m
2021/7/13
23
查螺资料整理
1、查螺框数 · 机械框=7+4+2+3+4=20
2、查螺面积 · 长度=(机械框—1)×5=(20—1)×5=19×5=95m · 宽度=1.5m; · 面积=长×宽=95×1.5=142.5m2
2021/7/13
24
3、有螺面积
·以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结果计算
?坳 2
植被 种类
1
宽度 经 (m) 度
1.5 —
纬框 度别
机 —

日期:200 年 月 日
查螺及有螺框记录
8、9、10、11
14、15、16
8 10
12 14
16
环境类型:河流=1;沟渠=2;水田=3;塘堰=4;旱地=5;江滩=6;洲滩=7;湖滩=8;其它=9 植被种类:杂草=1;芦苇=2;树林=3;水稻=4;其它=5

浙江查灭残存钉螺技术方案-浙江血吸虫病防治中心

浙江查灭残存钉螺技术方案-浙江血吸虫病防治中心

浙江省查治血吸虫病技术方案(修订稿)浙江省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但目前部分地区尚有残存钉螺,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发现,存在着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威胁。

为巩固血防成果,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结合我省血吸虫病防治现状,特修订本方案。

1 查病对象1.1 内源性传染源当年查到钉螺自然村,对6岁以上人群和全部放养的牛、羊、猪等家畜普查1次;连年查到钉螺的村,每3年普查1次;查到感染性钉螺的村每年普查1次,连续3年;其他地区应结合门诊和各种体检开展传染源监测。

1.2 外源性传染源1.2.1 范围有残存钉螺分布的乡(镇、街道);历史血吸虫病流行乡(镇、街道);其他有条件的地区。

1.2.2 对象来自或往返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省份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和疫情回升县人群及家畜,重点是渔民、船民、水产养殖、学生等人员,从疫区抗洪抢险归来人员等。

2 血清学检查2.1 人群血清学检查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乳胶微球免疫层析试验(D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根据情况任选1种。

2.1.1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基本原理:可溶性血吸虫虫卵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

致敏红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与待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相结合,使红细胞被动地凝集起来,肉眼可见。

操作方法:①在“V”型微量血凝反应板的第1孔中加生理盐水100μl,第2、3孔中各加25μl;②第1孔中加待检血清25μl,混匀后吸出25μl加入第2孔中,在第2孔中混匀后吸出25μl 加入第3孔中,混匀后弃去25μl,此时第1、2、3孔中的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5、1:10、1:20;③第2、第3孔各加致敏红细胞悬液25μl,将反应板放在振荡器上振荡1 min,室温下静置45 min,观察反应结果。

结果判断:①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下沉在凹底部,形成紧密的圆点,周围整齐清晰;②阳性反应:待检者血清以1:10稀释度出现凝集反应为阳性起点。

钉螺调查原则、方法及相关统计20101014

钉螺调查原则、方法及相关统计20101014

二、现场调查

1、江滩 首先确定查螺的起点,该起点应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以
便每年保持相同的起点。确定起点后,以堤脚边为第1线,与大堤平
行依次向江边等距离设线。每条线的起点为该线第1框,然后间隔等 距离设框。线距和框距可采取20~50m,最大不能超过50m。

2、洲滩 同上。 3、湖滩 同上。 4、沟渠 在常年水位线沿沟渠两边每隔5m或10m设框。 5、洼地 沿洼地周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6、田 7、塘 8、河 沿田周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在常年水位线沿塘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在常年水位线沿河道两边每隔5m或10m等距离设框。
要安排钉螺调查专项劳务补助费用。
物资器材经费与劳务补助经费。
劳务补助对象仅为参加查螺的非血防专业技
术人员。
调查器材准备


1、查螺框 用8号铅丝制成33.33cm正方形的框(框内面积为0.1m2)。 2、镊子或竹筷 镊子为15~20cm医用直镊,竹筷为普通筷子。 3、螺袋 用牛皮纸制成5×8cm螺袋,并印刷以下信息:环境名称、 查螺日期、线号、框号、捕螺只数、查螺员签名等。 4、记录笔 参加查螺人员每人应准备一支笔,用以记录查螺框号和线 号、钉螺数等原始信息。 5、防护用具 防护油、手套、胶靴等用具,作为个人防护使用,以防止 血吸虫感染。
%),山丘地区3151.7万平方米(10.4%)。
安徽省2009年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分布情况
环境
类型 溪河
有 螺
环境数 251 有螺面积 6976239
活螺框现率
(%) 16.09
活螺密度
(只/0.11m2) 0.6204
沟渠
水田 塘洼 旱地 江滩 洲滩 湖滩

2014年查灭钉螺技术

2014年查灭钉螺技术
查灭钉螺技术
南湖区中心医院 盛 震 2015年4月
查螺灭螺

一、钉螺的形态和结构: 钉螺:螺壳和软体二部分组成。呈褐色,外壳 圆锥形,像小螺丝钉得名,长度一般不超过1 厘米,宽度不超过4毫米。
是二栖类动物。

钉螺形态结构



1、螺旋:有6-8旋,旋转方 向从左到右,右旋。顶端尖 而盲,称壳顶,向下依次为 核旋、核后旋、体前旋及体 旋。 2、纵肋,直棱或直梁:是 外表的纵行凸纹,但山区钉 螺并无显著的纵肋。 3、厣: 为封闭壳口的小盖, 呈半透明,卵圆形,上有旋 纹,附于螺足的背石。
有螺面积计算
有螺面积以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结果计算: 该条块在系统抽样有螺段中,故只根据系统抽样调查 结果来计算有螺面积。该条块系统抽样调查结果2段 有螺,但两有螺段之间的距离仅10m,应视为连续有 螺。 实际有螺段长度=有螺段机械框数×5 =(4+2+3)×5=45m 根据有螺面积计算方法,计算有螺段长度以实际有螺 段向两端各延伸20m。 计算有螺段长度=45+20+20=95m 有螺面积=长×宽=95m2≈100m2 本条块开头的30m一段没查到有钉螺,但考虑到可能 存在查漏,应全环境统计有螺,有螺面积=查螺面积 =110m2。
有螺面积计算
1、河道、沟渠、塘壁等线状环境,以实际有螺段向两端各延 伸20m为长度,宽度为环境的高度,高度以1.5m为限。一 般以1.0m计算。 (1)很大的沟渠应同时计算两壁和底部面积: 有螺面积=长×(左壁高+右壁高+底宽) (2)连续多处有螺,其间距虽大于40m,应作连续有螺, 有螺段两端各延伸20m为长度: 2、稻田:仅在田壁或进出水口查到钉螺,只计算田壁并向田 中间延伸1m为有螺面积: 有螺面积=田宽×1或(田壁高+1) 3、长度不到40m的沟渠,面积不到100m2的草地、宅基、天 井、坟墩等环境,即使只查到1只钉螺,应全部计算为有 螺面积。 4、有螺面积=长×宽

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手工捕捉法
使用工具如铁锹、铁耙等, 对钉螺分布区域进行挖掘, 然后收集捕捉到的钉螺。
药物捕捉法
在钉螺分布区域投放药物, 吸引钉螺前来取食,然后 收集捕捉到的钉螺。
陷阱捕捉法
设置陷阱装置,利用钉螺 的趋光性、趋温性等特点, 吸引钉螺进入陷阱中,然 后收集捕捉到的钉螺。
环境监测法
监测水质
通过采集水样,检测水中的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了解水 质状况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根据调查目的和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钉 螺分布区域作为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采用合适的调查方法,如随机抽样、系统抽 样等,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记录数据
详细记录每个地点的钉螺数量、分布情况等 信息,并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证据。
实验室检测要求
1 2
样本处理
对捕获的钉螺进行分类、清洗和整理,以便进行 进一步的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一种基于DNA等分 子标记技术的钉螺检测方法。通过对钉螺 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准确鉴别其种类和 感染状态,同时还可以发现新发和变异病 种。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 速简便的优点,但需要相应的分子生物学 技术和设备支持。
免疫学检测法
总结词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对钉螺进行免疫学检测,以检测其感染状态。
结果报告
撰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相关部门或机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时间序列分析
对钉螺种群数量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
结果解读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钉螺分布、 种群结构、传播风险等进行深入 解读。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格式,撰写钉螺调查报 告,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过程和结论等。

WST 563—2017 钉螺调查

WST 563—2017  钉螺调查

ICS11.020C62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563—2017钉螺调查Survey of oncomelanid snails2017-08-01发布2018-02 -01实施前言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晓农、张世清、许静、刘建兵、李石柱、林丹丹、吕山、杨坤、陈琳、洪青标、黄少玉、鲍子平。

钉螺调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钉螺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钉螺调查。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圆口螺科、钉螺属,为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的淡水螺,在我国通常简称为钉螺。

2.2感染性钉螺infected oncomelanid snail含有日本血吸虫胞蚴、尾蚴的钉螺。

2.3系统抽样调查法 systematic sampling survey每间隔一定距离设调查框,每框面积约为0.1m2(0.33m×0.33m),对框内钉螺进行调查。

2.4环境抽查调查法 environmental sampling survey在钉螺可能孳生的环境设调查框,对框内钉螺进行调查。

2.5全面细查法 comprehensive survey不设调查框,全面调查环境中的钉螺情况。

2.6诱螺法 attracting snail method采用稻草帘等载体等距离放置于调查环境,引诱钉螺附着在载体上,以了解钉螺分布情况。

3 调查方法3.1 现场调查3.1.1方法选择根据调查目的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钉螺调查,包括系统抽样调查法、环境抽查调查法、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调查法、全面细查法和诱螺法等,见附录A。

钉螺调查原则、方法及相关统计20101014

钉螺调查原则、方法及相关统计20101014

3、方法--应确定;
4、时间--应适当; 5、人员--应培训; 6、资料--应齐全; 7、经费--应预算; 8、组织--应建立。
明确调查范围
现有钉螺环境
目前有钉螺分布的环境,原则上每年应调查1次, 对于距离人群居住地较远、环境偏僻的人畜很难 接近的地区每年调查1/3面积。
可疑环境
与有螺水系相连或与现有钉螺环境毗邻、引进有 螺区植物、水生物的环境以及洪水淹没区等可疑 环境,每年查螺1次。

长度(米)=最远点间距+50×2 宽度(米)=(最宽处间距+最窄处间距)÷2+50×2 即有螺片以纵向两端最远点的距离各延长50米为长度,以横向最宽处+最窄处 的距离除以2后各延长50米为宽度。
三、统计分析指标及计算方法

(2)计算公式 面积(平方米)=长(米)×宽(米) (3)感染性钉螺面积 江湖洲滩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的计算方法按以下原则进行:发现1个 孤立感染性螺点,向四周各延伸50米,即按1 hm2计算面积。若2个感
内陆水网地区可按灌溉渠系(河道、主渠、支渠、分渠、毛渠、田块 等)进行设框查螺。

山丘地区现场查螺应遵循”三从、四追“的原则。即从源头到下游、 从平原到山上、从潮湿到积水的原则,追查有螺水系的源头、追查有 螺水系的末尾、追查孤立的螺点、追查螺点扩散面。
三、钉螺解剖

1、器材准备 包括解剖镜、烧杯、滴管、解剖针、平板玻璃(3mm厚度、 8cm×14cm左右大小)。 2、压碎钉螺 分框将钉螺置于平板玻璃上,每块玻片上放置钉螺20只左右, 另用一块大玻片将钉螺轻轻压碎,再用解剖针将粘附在上面玻片上的钉螺软 组织拨到下面玻片上,然后在每个螺体上加一滴清水。在压碎过程中,应同 时观察并记录钉螺死活情况,如压碎后钉螺软组织收缩为活螺,否则为死螺。 3、镜检 将压碎的钉螺置于解剖镜或显微镜下,用解剖针拔开外壳,依次撕 碎软体组织,发现血吸虫尾蚴(双尾蚴)、子胞蚴即为感染性钉螺。解剖针 每拨弄一次螺软组织后,应及时用卫生纸擦干净,防止尾蚴粘混。 4、记录解剖结果 将钉螺解剖结果逐框记录在钉螺解剖登记表上,包括查螺 地点、线号、框号、总螺数、死螺数、活螺数、感染性螺数。 5、废弃物处理 将用过的玻片及解剖的钉螺要用84消毒液或开水浸泡30分钟, 玻片用清水冲洗擦干后使用。

浙江查灭残存钉螺技术方案-浙江血吸虫病防治中心

浙江查灭残存钉螺技术方案-浙江血吸虫病防治中心

浙江省查灭残存钉螺技术方案(修订稿)我省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但部分县还有残存钉螺,存在着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潜在因素。

为消灭残存钉螺,巩固血防成果,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二○○七修订版)》,结合当前我省残存钉螺分布现状,特修订本方案。

1调查钉螺1.1 查螺时间春季查螺为3月初至4月底,要集中力量,全面查螺。

秋季查螺为9月初至10月底,查螺重点为春季漏查及查螺不全的环境,村庄周围等复杂环境,以及当年灭螺和巩固性灭螺环境。

1.2 查螺范围 3年内查出钉螺的行政村,每年春季普查1次; 3~9年未查出钉螺的行政村,每3年春季普查1次;10年以上未查出钉螺的村,每5年春季普查1次。

非流行村分期分批由近及远地进行螺情调查。

历史有螺村应查环境为适宜钉螺孳生的各类环境,包括历史有螺环境和历史无螺环境。

非流行村的查螺重点为村庄周围及水系,特别是与历史螺区毗邻的地区及历史有螺水系下游。

1.3 查螺方法1.3.1 方法历史有螺村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框距5m,环境抽查2框,复杂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

历史无螺乡村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法,框距10m。

每框面积0.1m2,查螺时间2min~3min,每人每天查螺100~150框。

1.3.2 查螺队以乡(或村)为单位组织专业队查螺。

挑选工作认真负责又经查螺培训的中青年为查螺员,根据查螺任务的轻重,组织若干个查螺组,每小组3人。

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并带班查螺。

1.3.3 现场查螺查螺时要随时做好记录,每一条块记录内容有编号、小地名、环境类别、环境长度及宽度、查螺框数,最后统计查螺面积。

如查到钉螺,要将钉螺装入钉螺袋,在袋上记录乡名、村名、编号、小地名、环境类别、日期及首先查到钉螺者,带回实验室解剖,并建好螺点卡。

有条件的地区,对有螺环境可采用GPS定位和面积测量。

1.4 钉螺感染情况及死活的检查方法1.4.1 检查螺数查到的钉螺应全部检查,螺点钉螺较多时,每个螺点至少检查1 000只。

钉螺生态学和控制.详解

钉螺生态学和控制.详解

唇 脊 大多有 厣 有
其 它 假眉金黄色; 体螺旋基部近 阴茎较粗大, 壳口处有3条明 显横纹;纵肋 特 点 呈浅红色 比钉螺稀疏 栖息 习性 水陆两栖多见 水栖,常见于清 于有草处 凉的湖河水中
眼 有 柄 , 能 假眉为白色 , 伸缩 阴茎细长 , 不 呈红色 陆栖,常见 菜园.屋基 水栖,见于山 沟水中小石 上
三、适应性 (四)食物 在自然界钉螺可摄食原生动物和植物,但 以摄食植物性食物为主,其嗜食的种类较 多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草本种子植物 等。从钉螺胃中发现的藻类共有11种,包 括无隔藻属、水绵属、转板藻属、卵形藻 属、舟形藻属、羽纹藻属、茧形藻属、桥 弯藻属、双眉藻属、双菱藻属及色球藻属 等。
三、适应性
四、钉螺的分布、活动与扩散
• 钉螺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北至北 纬36。附近,南至赤道附近。分布的国家 有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钉 螺的分布取决于自然因素。我国大陆钉螺 分布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雨量都有在750mm以上。另外,钉螺分布与 土壤、植被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 钉 螺 并 不是在分布的四周范 围内 普
陆栖,常见 墙脚.树洞 阴湿处
二、栖息习性
作为水陆两栖的螺类,钉螺喜欢在水中生活,成螺 一般在潮湿而食物丰富的陆地上生活。钉螺不能长 时间在水中,也不能长时间在陆地上。常年干旱地 区不适应钉螺生存,水位和气温对钉螺的栖息地影 响较大。水网地区钉螺可以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 而山区钉螺则以陆栖为主。冬季大多躲在草根、泥 缝、松土、叶渣等处陷蔽起来,不食不动,越过 冬天再活动。夏天汛期来临,江河水位上涨,钉螺 可爬到2米多高的芦苇或树上求生,冬天可钻入土层 下14厘米处越冬。
三、适应性
(二)温度 1、温度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我国有钉螺分布的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上。其孳 生生地的最北界为江苏省宝应县。周晓农等认为随着全球气 温变暖,钉螺北移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加。 2、温度对钉螺活动的影响 钉螺生长和活动的适宜温度是20-25 ℃,过冷或过热均不 利于钉螺活动。钉螺在28-30℃时爬行速度最快,达35度时 开始爬行速度很快,但很快衰竭。钉螺在3℃以下极少开厣 ,在13℃时开厣率达90%以上,当温度超过33℃时,随温度 升高,钉螺闭厣率升高,至37 ℃时,钉螺闭厣率达50%以上 ,39 ℃时,全部闭厣。最适应钉螺舐食的温度为10-20 ℃ 。在自然环境中,钉螺活动一般4-6月最多,7-8月减少,910月增多,11月下旬后又开始减少。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钉螺调查及药物、地膜覆盖灭螺工作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钉螺调查及药物、地膜覆盖灭螺工作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钉螺调查及药物、地膜覆盖灭螺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2.02.24•【字号】卫地秘[2012]113号•【施行日期】2012.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血吸虫与地方病防控正文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钉螺调查及药物、地膜覆盖灭螺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地秘〔2012〕113号)血防区各市、县(市、区)卫生局,省血防所: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病唯一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进一步降低我省血吸虫病疫情,有效落实传染源控制工作措施,确保我省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特制定《安徽省钉螺调查及药物、地膜覆盖灭螺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附件:安徽省钉螺调查及药物、地膜覆盖灭螺工作方案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病唯一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进一步降低我省血吸虫病疫情,有效落实传染源控制工作措施,确保我省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目前我省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工作状况,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全面准确地掌握钉螺分布范围,了解和掌握钉螺扩散和复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全面准确地掌握感染性钉螺分布环境,结合近三年来急感发生地和感染螺分布环境确定易感地带范围,为药物灭螺提供依据。

(三)逐年减少阳性螺点数,降低感染螺密度。

2012年,全省阳性螺点数比2011年减少60%。

自2013年起,全省有螺环境查不到阳性钉螺。

(四)遏制钉螺回升趋势,有效压缩钉螺面积。

狮子山区、雨山区、广德县、金家庄区、潜山县、镜湖区有螺面积逐年稳步下降,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达到或力争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二、钉螺调查(一)调查时间:每年3、4、5月和每年9、10、11月。

(二)调查范围和频次1.现有钉螺环境。

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低洼水宕、荒地等密度较高。 5、河岸树木、乱石等复杂环境常有螺。 6、日潮差大于1m、波浪冲刷处、死水塘等很少有钉螺。
-
五、钉螺的知识
二、在土表、土内的分布特点 1、一般土表钉螺约占60%,土层中占40%。 2、但因地区、气候、季节等影响而异。春秋季土表钉螺较
多,而严冬和酷暑则土内较多。 3、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湖沼、水网地区一般在2cm以内最多;
2、周边有螺区域水线以上的草土均要铲入水中浸泡,铲草皮 6cm左右,铲后要清扫1次。露出水面的芦草、树枝等均要 割除并浸泡于水中,四周堤岸以喷洒剂量泼浇药液,以防 止钉螺上爬。浸杀期间须保持水位恒定,浸杀时间不少于 72小时,渗漏严重或蒸发较大时须随时补水加药。投药剂 量为2g/m³。
3、浸杀总药量=- 水容量( m³)×剂量(克/m³)。
每个有螺环境要反复灭杀,每遍相隔两周左右 ,对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环境要反复灭杀巩固。 f、安全用药原则:
氯硝柳胺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所以使用、储存 等过程中要防止鱼类中毒事故。
-
七、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1、药物灭螺钉螺校正死亡率(%)=(灭后钉螺死亡率-灭 前钉螺死亡率)/(100 -灭前钉螺死亡率)
2、近五年内没有查获钉螺的环境,可以以环境为单位查1 /3环境,也可以以村为单位查1/3的村;
3、非疫区与有螺水系相通、养殖来自有螺地区的水生动植 物及场所、以及来自有螺地区的船泊停靠的场所也要组 织开展相应的钉螺调查工作。
-
三、钉螺调查的组织形式
1、村级查螺:以村为单位组织1-2个查螺队伍,每个查螺队 5-6人,必须明确有1名村干部或村医生带队。查螺范围是 该行政村范围内所有应查螺环境。
3、大面积洲滩灭螺可采用出水量大、功效高的灭螺机。大 面积滩地喷洒灭螺时须增加人员移动输水管。因此,一个 灭螺机组通常需6~12人。内陆、山区小面积复杂环境可采 用出水量较小,但机动灵活,移动方便的灭螺机。使用药 物剂量为2g/㎡- 。

49钉螺密度调查规范文档

49钉螺密度调查规范文档

1、查螺时间:钉螺调查一般在上半年3、4、5月和下半年9、10、11月, 3月下旬至4月上半月为最佳查螺时间。

2、查螺方法:2、1、系统抽样调查法(等距离设框调查法)2、1、1、适合于螺较多而散在分布的环境2、1、2、查螺方法(1)每隔一定距离设一检查点,每点检查一框,框的大小为0.11m2(31.7cm ×31.7cm);(2)检查点的间隔距离可根据被查环境的大小,长短来确定,河、沟塘一般采用每隔5m、10m检查一框(3)调查江、湖洲滩,可采用纵横系统抽样(即棋盘式抽样)调查法,即在江滩上设若干平行的检查线,然后沿各检查线等距离设检查点(框),线与线间的距离和各条线上点与点距离,也可以根据江滩的面积大小确定,一般为5-20m,面积较大可以长一些,但最长不宜超过50m,江滩面积特别大的,可以先划分成若干块,然后在每块内纵横系统抽样调查,务必使检查点的颁均匀地贯穿着整个调查面积(4)在检查点内发现的钉螺全部捕捉,以点(框)为单位用纸袋包好,并记录发现钉螺的地点、环境、只数、带回室内检测观察死活,阴性率及阳性钉螺框出现率等,并加以登记。

2、2、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2、2、1、调查时将河、沟、塘及中梗的全部长度,按每5m或10m等距离设框作系统抽样调查,若相邻两点(框)均未查到钉螺,可在两点之间的段,选择钉螺容易孳生环境再抽查两个点(框)。

以系统抽样调查得的框内钉螺,计算密度,以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有螺地段,左右各延伸20m,计算有螺面积。

2、2、2、采用本法在江湖洲滩调查时,先将大片洲滩按自然或人工标记划分为若干块,每块以13.33公顷,即200亩(133 340m2)左右为宜,然后在每一块内,以纵横系统抽样落点,一般每133 340m2落点100-200个;纵横系统抽样中相邻4个点未查到钉螺时,在4个点之间的片。

加查钉螺容易孳生的环境4个点,活螺平均密度按纵横系统抽样落框查得的结果;有螺面积计算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查螺结果。

钉螺调查技术规范

钉螺调查技术规范

钉螺调查技术规范1 调查频次1.1 现有钉螺环境近2年查获感染性钉螺、发生急性感染病例和人畜常到的生产生活区等易感环境,每年查螺1次;其它有螺环境,每年调查1/3面积。

1.2 可疑环境与有螺水系相连或与现有钉螺环境毗邻、引进有螺区植物、水生物的环境以及洪水淹没区等可疑环境,每年查螺1次。

1.3 传播阻断村钉螺监测1.3.1 3年内查出钉螺的村,每年查螺1次。

1.3.2 3~9年未查出钉螺的村,每3年查螺1次。

1.3.3 10~15年未查出钉螺的村,每5年查螺1次。

1.3.4 15年以上未查出钉螺的村,如环境已彻底改变,已不适宜钉螺孳生,原则上可不再定期查螺。

1.4 非疫区钉螺监测与有螺水系直接相通的地区,养殖来自有螺地区的水生动、植物及场所,以及来自有螺地区的船泊停靠码头、船坞等开展螺情监测。

2 查螺工具2.1 查螺框框可用8号铅丝制成33.33cm正方形的框(框内面积为0.1m2)。

2.2 镊子或竹筷镊子为15~20cm医用直镊,竹筷为普通筷子。

2.3 螺袋用牛皮纸制成5×8cm螺袋,并印刷以下信息:环境名称、查螺日期、天气情况、线号、点号(框号)、捕螺只数、查螺员签名等。

2.4 防护用具查螺时用防护剂、手套、胶靴等作为个人防护用具,以防止血吸虫感染。

3 调查时间上半年3、4、5月和下半年9、10、11月。

4 调查方法4.1 现有钉螺环境4.1.1 易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查螺(江湖洲滩环境框线距20~50m,其他环境框线距5~10m)。

检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4.1.2 其他有螺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方法(根据植被、低洼地等环境特点及钉螺栖息习性,设框调查)查螺。

检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4.2 可疑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方法查螺,若检获活钉螺,再以系统抽样进行调查,检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4.3 对与历史螺区毗邻的乡(镇)、村,特别是与原有钉螺水系相通等适宜钉螺孳生的地区,采用4.2方法开展螺情调查。

钉螺鉴别及调查方法

钉螺鉴别及调查方法

钉螺的主要鉴别及调查方法一、钉螺主要鉴别要点1、大小,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4mm。

2、形状,呈宝塔状,螺塔一层一层有规律的逐步缩小。

3、螺旋,为5~8个。

属右旋螺。

4、有唇脊,壳口外唇近边缘有一较厚的脊状突起。

5、颜色,光壳钉螺为棕红色;肋壳钉螺为淡黄色或黄棕色。

6、螺壳:坚硬,用手用力捏,不易碎。

7、有假眉,眼球后方皮下组织内,有淡黄色颗粒聚集成的眉弓(需要在解剖镜下观察)。

唇脊脐孔不同种的螺类的形态钉螺和相似螺类的鉴别要点要点钉螺海蛳烟管螺菜螺拟钉螺长度5~1015 ~2810~177 ~9 3 ~6螺层5~91210~11 6 ~85~8旋向右旋右旋左旋右旋右旋壳口卵圆形有锯齿形近三角形椭圆形脐沟裂状厣有有无无有唇脊大多有无无无无或弱其它假眉金黄色,阴茎呈浅红色壳口处基部有3条横纹;纵肋稀疏壳口有皱褶眼有柄,能伸缩假眉白色,阴茎不呈红色二、钉螺调查1、调查时间一般在3-5月和9-11月。

最佳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半月(南北因气候关系略有差异),此时杂草少,有利于尽早灭螺。

气候温和,钉螺活动力强,出现在土表的钉螺数量多。

2、调查环境丘陵地带钉螺分布是随着水系自上而下地分布在各个不同地形的孳生环境中。

钉螺常呈零星、分散的孤立小片或点状分布。

钉螺孳生环境主要为洼地、草坡、菜地、田埂、小沟、池塘、水坝,堤埂、石芽等处。

3、调查方法设框:隔一定距离设一检查点,每点为一框。

调查河、沟、塘、田埂等一般按5-10米等距离设框;调查江湖洲滩、田地可采纵横系统抽样(棋盘式抽样)。

系统抽样法:等距离设框调查法,适合于钉螺多而散在性分布的环境。

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调查点地域内的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及钉螺孳生的可疑环境进行螺情调查。

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等距离设框调查,若相邻两点(框)均未查到钉螺,可在两点之间的段,选择钉螺容易孳生的环境再抽查两个点(框)。

计算钉螺面积: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有螺的段,左右各延伸20m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钉螺流失造成人为的扩散。 3、要以最快的方式逐级报告螺情。 4、积极配合上级血防机构复核螺情。 5、认真填写有螺环境登记卡、螺点卡。
经验学习
19
十二、有螺面积计算方法
(一)有螺点和条块的概念 在一个行政村范围内,一个环境中只查到一框有钉螺,
称为一个有螺点。一个有螺环境中查到两框以上有螺的称 为一个有螺条块。 (二)各种环境有螺面积的计算方法 1、河、沟、塘、渠: (1)凡一个环境查到一个有螺点,将有螺点左右各延伸20 米作为有螺长度,再乘以岸高作为有螺面积。 (2)凡一个环境查到两个螺点,而两个螺点之间距离不足 100米者,将两点间的距离向左右各延伸20米,计算有螺 长度,再乘以岸高作为有螺面积。
经验学习
1
掌握钉螺分布范围和特点,了解钉螺和感染性钉
螺的密度,为制定灭螺计划、选择灭螺方法、考核灭螺 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经验学习
2
二、钉螺调查的频次
1、江滩、通江河道、近五年内查获钉螺的环境以及与有螺 水质相通或与现有螺环境毗邻、引进有螺区植物、水生 物的环境等每年春季开展一次钉螺调查;
2、近五年内没有查获钉螺的环境,可以以环境为单位查1 /3环境,也可以以村为单位查1/3的村;
2、设置死螺:在每个查螺村选择2-3个环境设置死螺点,每 个环境设置1-2处,每处投放10只死螺(分设3个点)。投 放死螺时可选择水位较稳定和人蓄不易踩踏的河沟、复杂 环境或乡村交界处,要注意设置的保密性,切忌暗示或透 露。
经验学习
18
十一、发现螺情后必须做的工作
1、要标记好有螺区域,并认真做好记录。 2、收集在现场查获的所有钉螺送实验室解剖镜检,严防发
(二)业务培训:要着重讲解钉螺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 查螺方法及安全防范等要求。同时要注重现场练兵和实地 操作,严防“以会待训”或走过场。培训时要采用标本、 图片等加深查螺员对钉螺和相似螺的认识。为了保证培训 效果,提高查螺质量,对查螺员的培训应由乡(镇)卫生 院直接进行,一定要避免采用乡培训到村、再由村培训查 螺员的方式。
经验学习
14
七、钉螺调查工具
1、查螺框:用8号铅丝制成33.33cm正方形的框(框内面积 为0.1㎡)。
2、查螺队伍查螺时必须携带尼龙绳、铅丝框、竹筷或镊子、 螺袋(瓶),以及个人防护用品(手套、胶鞋、防护剂) 等。
经验学习
15
八、查螺人员的组织与培训
(一)人员组织:为了保证查螺质量和安全,除了1名带队 人员外,其他参加查螺的人员要尽可能选用中青年,切忌 超过50岁以上的人员参加查螺。
2、乡(镇)级复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查螺队 伍,必须明确有卫生院防保组长或血防医生带队,主要任 务是复查重点环境(全乡镇查螺总面积数10%以上)。
3、市(区)级抽查:由各市(区)根据情况分片组织有市 (区)级血防专业人员参加的查螺队伍。主要抽查一些可 疑的复杂环境或者有螺地区交界处。
经验学习
10
五、钉螺的知识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 行区钉螺孳生环境
经验学习
11
五、钉螺的知识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 行区钉螺孳生环境
经验学习
12
六、钉螺和其他相似螺类的鉴别
常见的易与钉螺混淆的相似螺类主要有:方格短沟 螺(海蛳)、真管螺(烟管螺)、细钻螺(菜螺)、拟钉 螺(小黑螺)等。
经验学习
13
六、钉螺和其他相似螺类的鉴别
2、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 3、控制了钉螺,就可以控制血吸虫。 4、钉螺繁殖、生存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佳季节为春
季。 5、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 6、钉螺是水陆两栖,多孳生在土壤潮湿、杂草从生的河、
沟、渠、塘、田、滩等自然环境中。
经验学习
7
五、钉螺的知识
一、钉螺的分布: 1、钉螺沿河、沟渠岸的水线上下1米范围内分布,主要分布
在水线上33cm范围内。 2、宏观上随水系交错蔓延而呈网状分布。 3、沿河道和灌溉水系呈线状分布,但不均一。 4、水流缓慢的河道斜坡、沟渠及浅滩、稻田进出口、涵洞、
低洼水宕、荒地等密度较高。 5、河岸树木、乱石等复杂环境常有螺。 6、日潮差大于1m、波浪冲刷处、死水塘等很少有钉螺。
经验学习
8
五、钉螺的知识
4
四、钉螺调查方法
(一)落框方法 1、机械落框法(又称系统抽查法):即按照一种相对固定
的模式落框进行钉螺调查,如内陆河道每5米或每10米查 一框,江滩每100平方米或每400平方米查一框。 2、环境落框法(又称环境抽查法):即根据查螺现场环境 情况选择适宜钉螺孳生之处(潮湿、草地)查螺。 (二)查螺顺序
二、在土表、土内的分布特点 1、一般土表钉螺约占60%,土层中占40%。 2、但因地区、气候、季节等影响而异。春秋季土表钉螺较
多,而严冬和酷暑则土内较多。 3、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湖沼、水网地区一般在2cm以内最多;山源自地区在4cm以内。经验学习
9
五、钉螺的知识
水网型血吸虫病流 行区钉螺孳生环境
经验学习
3、非疫区与有螺水系相通、养殖来自有螺地区的水生动植 物及场所、以及来自有螺地区的船泊停靠的场所也要组 织开展相应的钉螺调查工作。
经验学习
3
三、钉螺调查的组织形式
1、村级查螺:以村为单位组织1-2个查螺队伍,每个查螺队 5-6人,必须明确有1名村干部或村医生带队。查螺范围是 该行政村范围内所有应查螺环境。
落框以后,对每个框内的范围,都应自左而右、自上 而下一处不漏地一看、二拨、三查找,直至全框范围查找 完毕。 (三)每框查找时间一般不少于3分钟。
经验学习
5
五、钉螺的知识
在我国,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 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寄主。
经验学习
6
五、钉螺的知识
1、钉螺呈圆锥形,暗褐色或暗黄色,长度<1厘米,宽度<0.4 厘米,有6-8个螺旋.本地钉螺的特征有纵肋(钉螺表面的纵 向螺纹)。
经验学习
16
九、钉螺调查资料
各地在查螺时要携带应查螺环境图帐资料,以便于 掌握工作进度。整个查螺期间,要明确1名记录员,及时 记录查螺环境名称、查螺环境长度等相关情况,以保证查 螺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
经验学习
17
十、查螺质量控制
1、加强督查:查螺期间,各市(区)疾控机构及乡(镇) 卫生院要安排专业防治人员深入查螺现场了解查螺工作进 度,检查查螺工作质量,发现影响查螺质量的问题及时进 行现场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