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曹明臣

合集下载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作者:曹明臣谢梅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25期摘要在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课题。

救亡与启蒙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救亡唤起了启蒙,救亡深化了启蒙;启蒙的目的是救亡,启蒙也会促进救亡。

关键词启蒙革命救亡1 问题提出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课题。

二者是何关系?1986年,李泽厚在《走向未来》创刊号上发表题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论文。

他在文中指出,五四时期,“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

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再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批判。

王元化认为,“把启蒙和救亡看成全然相克是不对的”。

金冲及指出,“从根本上说,是救亡唤起启蒙,还是救亡压倒启蒙?我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丁守和也谈到:“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

戊戌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

杜文君进一步强调,“救亡压倒启蒙”说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题,改写了中国近代的全部历史”。

彭明认为:“把马克思主义排斥在科学和民主之外,排斥在启蒙运动之外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

”李良玉更是直接指出,“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

”以上这些批评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有的批评也不无偏差。

那么,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明确界定救亡与启蒙本身的内涵。

2 概念解读什么是救亡?李泽厚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

但从概念的使用情况看,李泽厚的“救亡”至少有两种定义:一是指“爱国反帝运动”或“反帝政治运动”;一是指“革命”,或“批判旧政权的政治运动”、“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可见,李泽厚对救亡一词的使用极为随意,他把救亡与革命混为一谈,把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等等统统纳入救亡的范围。

第八讲报刊类史料

第八讲报刊类史料
创刊,双日刊,北京强学会机关报,梁启超、 麦孟华主笔。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 《中外纪闻》(北京): 1895年12月16日(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双 月刊,梁启超、汪大燮主笔。发刊1月又5日, 即遭封禁。
• 《强学报》(上海):
1896年1月12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 八日)创刊,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共出3号。
《邸报》
政府每日重要文件汇编。交由私 人报房印刷,仍由政府发送给各省驻京 之“邸”,传送各地。邸报中有《宫门 抄》的内容。各省驻京人员称提塘官, 隶属兵部。通过沿途驿站塘兵接力传递 邸报,所以又称塘报。
《京报》
又称“报房京报”。京中私人报 房利用印刷邸报的有利条件,翻印每日 内阁发抄的官文书出售。这才是报纸的 前身或雏型。
• 《时务报》(上海):
1896年8月9日(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 创刊,旬刊,汪康年总理、梁启超撰述1897年2月22日(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 日)创刊,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半月 刊。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梁启超、徐 勤等任撰述。停刊时间不详。
• 《国闻报》(天津):
民呼日报馆股东公启
夏晓虹认为:“处于同样的舆论空间, 穷追不舍的新闻记者令成为热点的各类 官私隐情无所遁逃,于是,日日面世的 民营报纸便升格为补正史之阙、正官书 之误的最佳底本。”其史料价值高的根 源在于保留了“社会情状的原生 态。”“晚清社会的基本信息确实完好 地保存在当年的报纸中。要想穿越时间 隧道,拥有回到现场的准确感觉与裁断, 读报纸显然是上选。”
袁世凯政府1914年颁布《报纸条例》和《出 版法》等
(3)连续性的报道,不同报刊的不同说 法,要全面了解,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 余。
(4)对报刊的背景要弄清楚,办报的立 场、方针也应注意。报刊上重要文章的 笔名,要考证出真实姓名,以便了解文 章的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阅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阅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料目录(节选)一、有关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及研究的工具书(一)综合性书目《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1980—1990),徐舸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清史稿·艺文志》,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附索引)。

全二册,章钰、武作成等编。

中华书局1982年。

(二)专题性书目《太平天国资料目录》,张秀民、王会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研究太平天国史著述综目》,姜秉正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教案史料编目》(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丛书第五种),吴盛德、陈增辉合编,1932年。

《辛亥革命资料目录》,南京图书馆编,1981年7月印。

《武汉地区辛亥革命史料联合目录》,湖北省图书馆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1981年印。

《辛亥革命书刊目录》(初稿),上海图书馆1962年编印。

《中国会党史论著汇要》,魏建猷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第一版。

《京津地区所藏有关北洋军阀的书目》,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民国笔记概观》,郑逸梅著,上海书店1991年6月版。

《清季各国照会目录》,张德泽著。

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孙中山著作及研究书目资料索引》,中山大学图书馆等编印,1979年印。

《馆藏广东辛亥革命资料索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1年编印。

《孙中山研究总目》,苏爱荣、刘永为编,团结出版社1990年3月版。

《晚清戏曲小说书目》,阿英编,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三)期刊目录《1833—1949年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史学论文分类索引》,周迅、李凡、李小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2月版。

《太平天国史报刊资料索引》(1949,10—1961,12,1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作者:管笑盈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摘要:报刊是人们了解社会时事的重要渠道,它作为一种记录当时当地所发生的社会事件的传播载体,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环境的缩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学价值。

在不同的时期,报刊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与特点,但无论呈现何种形态与特点,它都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报纸是报刊中的重要分类,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报纸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报纸的发展演变,而且对于学习研究中国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报刊史料;报纸发展;古代;近代1中国古代报纸的溯源发展与分析报纸与期刊合称为报刊,它们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学者们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的重要工具。

报纸是报刊的重要分类,它的演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國历史演变发展的缩影。

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纷纷在京都设立了办事机构,称之为邸或进奏院,在进奏院负责的官吏被称为邸吏或进奏官,他们是最初的“新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报纸便可以追溯到唐朝。

进奏官的职责是把唐朝廷的政治时事的动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发给各藩镇领主,这种书面报告(即官报的雏形)被统称为“唐代进奏院状”。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报纸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报纸还未能称之为完整的报纸,它没有报头并且不定期发放,在内容上也并不具备客观性,它的传发渠道主要是由当时的进奏官直接从都城发给各藩镇地的领主,其中的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己收集并自主筛选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宋代设立的都进奏院的进奏官一般是由地方委派,但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都进奏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进奏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表明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已慢慢进入了共同管理的“时代”,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的官报的政治色彩将会很强烈。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理论著作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学术专著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840-1900年),1955年人民出版社第九版。

2.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修订第四版。

3.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2年、1980年版。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新出各版。

5.肖一山:《清代通史》第一、二、三、四、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新版。

6.(美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二、三卷,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1960年出版。

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7.(美国)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起陆续出版。

8.(前苏联)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年)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第一、二、三册,人民出版社11.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冯尔康《清代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1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4.肖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必读之作)15.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描述近代中国政治史的最明晰的著作)16.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近年来少有的可读之作)历史资料1.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共十二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及丛刊续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由神州国光出版社、上海出版社等陆续出版。

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新 理 论 和新 方 法 。
关 键 词 : 代 报 刊 ; 史 料 ; 中 国近 代 史 研 究 近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K 2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 1 (0 1 0 0 1 0 6 2— 29 2 1 )5— 12— 3
著名史 学 家傅 斯 年 多次提 出“ 学便 是 史 料学 ” 办 的报 刊 主要 是宗 教性 报 刊 。 史 。 对 于 中 国近 代史 研究 而 言 , 料 的作 用 也 是尤 其 的重 史 西 方传 教 士 在 中 国创 办 宗 教 性 报 刊 推 动 产 生 了 发端 于 要 。相 对 于古 代 而 言 , 代 离 我 们 最 近 , 而 近 代 留 中 国人 自己的报 刊 。 中 国人 自办近 代 化报 刊 , 近 因
世俗每月统记传》 C i s M n l M gz e , ( h ee oty aa n ) 揭开了 n h i 府虽 然建 立 了严格 的新 闻 审查 制 度 , 国依 然 有 大 量 全 中国近代 报刊 史上 的第 一 页 3 。 中 国境 内 出版 的第 新兴 报刊 得 以出版 和发 行 。到 1 3 14 6 9 6年时 , 国报 刊总 全

份 中文近代 化报 刊 是 德 国传 教 士 郭 士 立 于 13 83年 数 达到 了 15 4 8种 。 。 。
总 的看来 , 中国近 代报 刊 的发 展 经历 了一 个 由外
在广州创办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2 。西方传教 [” j
性质 上 也 由最 士创 办报 刊 主 要 是 宣 传 宗 教 、 阐发 教 义 , 而 他 们 创 国传 教 士办报 到 国人 自己办报 的过 程 , 因
有外 国人 所办 的 , 有 中 国人所 办 的 ; 有 外 文 的 , 也 既 也 曾说 :革命 成 功 , 仗报 界鼓 吹之 力 。 l “ 全 ”4 有 中文 的 ; 既有 官府 及政 党所 办 的 , 也有 “ 民办 ” 的 。 11 9 1年辛 亥革命 后 , 办报 刊更 是 成 了 人们 宣 传 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述评_曹明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述评_曹明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述评曹明臣(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12)提要: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研究阶段及其具有的研究特点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研究阶段;研究热点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2-0186-04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自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动,至1949年结束,历时15年,在“中华民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然而,在1990年代以前,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除了在一些从总体上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术著作①中有一些论述之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研究。

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中华民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学术争鸣气氛的日趋活跃,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生活运动研究也逐步展开并走向深入。

从成果形式上看,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也出现了一批研究生学位论文,更有相关学术专著的问世。

现将19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概述,以供参阅。

一、研究阶段分析1990年代以来国内的新生活运动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整个1990年代。

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把新生活运动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并对新生活运动研究表示出了一定的热情,并产生了一批成果。

此阶段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有十余篇,另有一部学术专著出现,即关志钢的《新生活运动研究》②一书,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新生活运动的著作,对新生活运动的基本理论、组织与人事、推行等都作了一定论述,并系统考察了新生活运动推行的历史全过程。

总体来说,此阶段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主要是新生活运动的缘起、推行过程、性质与效果等宏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新生活运动这一历史真实。

此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拓性,通过相关学者的开拓性探索,国内学界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生活运动研究,这为此后研究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史教学参考著作目录(一)

中国现代史教学参考著作目录(一)

中国现代史教学参考论著目录(一)精读目录泛读目录浏览目录1、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北京大学历史系主编《中国现代史》1、张同新《中国国民党史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庭湘主编《中国现代史》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2、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彭明:《五四运动史》3、陈平原等《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3、邓星盈等《吴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五十年来五四运动研究概述》4、欧阳哲生《解析胡适》社科文献出版社4、严光辉《辜鸿铭传》海南出版《历史教学》1999、52000。

社,1996。

5王东《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问题辨析》5、欧阳哲生《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5、朱志敏《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哲学研究》1999,4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观新探》人大复印资料《中国6、高峻《五四运动起因新观点综述》6、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现代史》1998、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8,3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6、彭红英《从五四后知识分子的7、倪培强《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开放时代》(广州)1999,4分化看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其影响》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9 1999,28、彭明《关于半个世纪以来五四运动史7、李扬《性灵的奔放:知识价值的自我7、《五四科学思想初探》研究的若干问题》实现(“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者心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8,2的再反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4,79、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1999,98、《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8、《评胡适“大胆假设,小心的求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中国社会科学》1999,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89,91996,510、《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研究的回顾与9、《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9、《顾维钧与巴黎和会的外交实践展望》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8,2活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1991,210、《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史》1997,911、王洪模《关于陈独秀一生活动的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510、《民国两次国家政权更替中的顾价》《中国社会科学》1985,511、《尊重历史,合理评价胡适(胡适维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12、《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性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代史》2000,4和特性研究(李大钊、陈独秀、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211、《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达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比较》年回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12代史》2000,4补充:重点阅读:1、《近年来国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第4期;2、《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运动再评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12期;3、《历史的平衡与选择-----------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8期;4、《对文化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再认识》,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1期;5、《“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书屋》,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8期;6、《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3期;7、《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民主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4期;8、《百年五四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对话》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4年第3期;9、《五四运动文选》;1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2、《胡适自传》第九章:《五四运动--------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华东师大出版社;13、金冲及:《救亡唤起启蒙》,《人民日报》1988年12月5日;泛读:1、《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4期;2、《关于中国近代百年思潮的几点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3期;3、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4、《论蔡元培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问题》,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5、《心里心外的中国世界-----------评费正清的中国文化研究思想》,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6、《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9期;7、《试论五四时期的青年社会化问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青少年研究》,1998年第4期;8、《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2期;9、《〈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文化形态转型》,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3年第6期;10、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年3月;〖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探讨

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探讨

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探讨摘要:学者对于我国近代史在全面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时,必须依靠史料资源用于提供客观事实支撑。

我国近代史表现为演化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性,历史演化的各个环节进程都会保留多种类型史料。

作为研究近代史的关键史料资源种类而言,报刊史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学术地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史与报刊史料之间的关联性,探索近代史研究的完善改进路径。

关键词:近代报刊史料;中国近代史;研究要点浩如烟海的历史研究学术资料可以划分为较多史料种类,其中的报刊史料在现有史料中构成了核心组成部分。

报刊史料本身具有承载内容信息丰富、搜集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以及传播更新速度较快等特征,客观上决定了报刊史料应当成为深入研究我国近代史演化脉络线索的重要资源支撑。

学者对于近代史相关的各类报刊史料应当致力于完整进行收集,确保做到准确判断近代史的内在演化与发展规律,创新运用我国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思路方法。

一、近代报刊史料的演变发展历程(一)近代报刊史料发端近代报刊史料重点包含杂志与报纸,此外还包含记载历史事件的其他刊物类型。

近代报刊史料的诞生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民办性质与官办性质的报刊史料都包含非常珍贵的历史事件探索研究内容[1]。

现存的多数近代报刊史料都表现为中文记载形式,但是某些现存报刊史料可能会表现为外文记载形式,因此需要历史研究人员通过实施语句翻译与转换方法来获取史料信息资源。

早在十九世纪的初期,近代报刊史料就已经在国内某些地区出现。

西方传教士对于外文期刊在进行创办的过程中,很多早期性的报刊史料得以保存,上述报刊史料代表着近代报刊史料的发源与开端。

例如在公元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英文期刊报纸开始在国内出现。

到了1833年,统计传类型的更多期刊报纸陆续发端于东南沿海区域。

对于首先进行刊物创办工作的西方传教士而言,实施报刊创办工作的基本目标宗旨就是开展宗教传播工作。

在此阶段中,带有鲜明宗教色彩的各种类型期刊与报纸陆续被创办[2]。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的中共媒体形象——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全面抗战开始前后的中共媒体形象——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第19卷第2期2017年3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19 No.2Mar.2017全面抗战开始前后的中共媒体形象----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曹明臣(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全面抗战开始前后,《大公报》的大量报道与评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媒体形象经历了重大变化:从一个被国民党政权围剿的“匪”变成了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抗战力量。

中共媒体形象之所以出现从负面到正面的积极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政策的调整。

中共媒体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大公报》代表的中国中间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由不抱同情到认可赞赏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抗战;中共;媒体形象;《大公报》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 (2017)02 4005~09The Media Imag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Just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 - Japanese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 Kung PaoCAO Ming- chen(Political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 China)Abstract :From the communist bandit encircled and suppressed by the Kuomintang to the important anti- Japa­nese force of Chinese nation,the media imag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a Kung Pao had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just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 - Japanese war.The main reason of this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image was the policy adjus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hange also reflected from one aspect that the attitude of Chinas middle class towards the communist party had trans­formed from resistance to appreciation.Key words :Anti - Japanese War;Chinese Communist Party;Media image;Ta Kung Pao中共媒体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大众媒 体中的反映,是经由大众媒体塑造并传播的形象,反映大众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认知情况,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评价和 心理认同。

臣记者与臣教授

臣记者与臣教授

臣记者与臣教授原创2015-08-18张鸣臣记者与臣教授张鸣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名叫薛大可的,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

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免加盖“臣”的印记,稀里糊涂过了几十年。

然而皇帝这个东西,废除其名号容易,要真的将之从国人的心里和文化里消灭,却难上加难。

在没有皇帝的天地里,很可能皇帝更多了,遍地都是。

大小是个头,感觉上就觉得自己像皇帝,像皇帝一样做事。

于是有人惊呼:上级皇帝化,下级奴才化。

在这“两化”的浪潮里,媒体的“臣记者”是否重出江湖我不知道,但教授像“臣”或者说像奴才的却委实不少。

我们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的,在满清王朝里,只有满人才可以自称奴才,而汉人只能称臣,奴才和臣有自己人非自己人的分别。

如此说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教授,也可以分称臣教授和奴才教授,属于领导自己人圈里的,是奴才,圈外的是臣。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现在在大学像衙门,其实我说错了,大学本来就是衙门,不是“像”!而自从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财大气粗,加强管制能力之后,大学变得比衙门还衙门。

大学衙门的表征不仅仅是它的机关多,官多,而且教授争官做,主要是所谓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也完全按行政级别分三六九等,所有事情,包括学术上的事情,一律行政领导说了算,所谓的学术委员会,不过是漂亮的摆设,就连这个摆设,都是首长在办公会上决定的。

跟别的衙门一样,大学衙门也有一套官场文化,这种官场文化跟别个衙门的也没有两样,一言以蔽之,两个字:听话。

听话两个字里面有学问,是木然的听,还是积极主动地听,甚至带着服从的满足感、幸福感去听,效果是不同的,虽然很可能当面听话背后骂娘,但表面的柔顺却是领导之所以为领导所共同追求的东西。

有幸的是,我们的教授,经过党的多年的训练和考验之后,基本上都能很自觉地认同这种文化,上之所是必是之,所非必非之。

试论近现代方志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试论近现代方志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试论近现代方志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张瑞静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地方志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从地方志的现实意义、科研价值、存史功能等方面,论述了近现代方志史料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近现代方志史料价值。

【总页数】2页(P254)
【作者】张瑞静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抗战中心;硕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试论方志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2.地方志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3.方志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4.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
5.地方志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媒眼中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与复职——以《大公报》报道与评论为中心

传媒眼中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与复职——以《大公报》报道与评论为中心

作者: 陈红民[1];曹明臣[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71-7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蒋介石;下野;蒋宋联姻;复职
摘要:从1927年8月到1928年初,《大公报》对蒋介石下野的内幕、下野后蒋介石的行踪、蒋宋联姻以及蒋介石复职的过程均给予了充分的报道与评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与价值取向。

作为民国政治精荚人物,蒋介石也非常注重处理同媒体和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

“历史学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历史学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历史学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在开封召开
作者:
来源:《xx学刊》2015年第09期
2015年8月23日至25日,由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的“历史学的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探索与争鸣》《民国档案》《史学月刊》《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等10余家期刊的主编、编辑汇聚一堂,围绕“历史学的研究与传播”进行了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史学月刊》主编郭常英教授主持。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河南省社科规划办主任李玉中、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张新等先后致词。

《四川大学学报》主编原祖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河南大学教授马小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教授魏文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从兵、《河南大学学报》主编程遂营、安徽大学教授王天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等先后发言。

中州学刊杂志社历史编辑王珂、唐金培应邀参加会议。

(xx)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的事件,报刊通常都会追踪报道,有的会进行深度 的作用。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利用近代报刊研究
的挖掘,将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社会 中国近代史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舆论、影响程度等各方面的内容呈现给读者。著名报
首先,要加强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
学家方汉奇就认为史家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一个时
类型的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从诸多侧面反映了 报》,是近代中国人在广东地区所创办的第一份大型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也可以 中文报刊,也是第一 家 使 用 图 片 进 行 新 闻 报 道 的 报
说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发展和变 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报
2011 年 9 月 第 33 卷 第 5 期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Sep. 2011 Vol. 33 No. 5
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曹明臣
总的看来,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 国传教士办报到国人自己办报的过程,性质上也由最
收稿日期: 2011 - 03 - 22 作者简介: 曹明臣,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112
初的宗教性报刊发展到包括政论、商业、娱乐等各种 考价值。例如,1884 年 4 月 18 日创刊于广州的《述
礼俗、风尚、伦理、道德、建筑、医药、交通、服饰、水文、 年、吴强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天文、气象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8]。因而在 1993) 、卓 南 生 的《中 国 近 代 报 业 发 展 史 ( 1815 -
进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时,充分利用报刊史料,可以 1874)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玉申的《晚清
另外如《香港华字日报》作为目前唯一一种保存 比较完好、且出版发行时间较长、特别关注华南( 尤其 是广东) 的报纸,对研究辛亥革命运动,尤其对研究辛 亥革命 时 期 广 东 的 社 会、经 济、政 治、文 化,研 究 广 东 内地与香港居民对革命的态度,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 价值[10]。
中国近代史研究,可以在熟悉各种类型的报刊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7. [2]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 陈玉申. 晚清报业史[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4] 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 二卷[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5] 史全 生. 中 华 民 国 文 化 史 ( 上) [M]. 长 春: 吉 林 文 史 出 版 社,

报刊包括 报 纸、杂 志 及 其 他 定 期 刊 物,是 报 纸 和 期刊的总称。中国近代早期报和刊没有明确界限,既 有外国人所办的,也有中国人所办的; 既有外文的,也 有中文的; 既有官府及政党所办的,也有“民办”的①。
中国近代的报刊发端于 19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 中国创办的一批中外文报刊。嘉庆二十年( 公元 1815 年) 八月五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刊的《察 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揭开了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页[1]64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 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于 1833 年 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2]13 。西方传教 士创办报刊 主 要 是 宣 传 宗 教、阐 发 教 义,因 而 他 们 创
傅斯年曾提出“史料的发见,足以促成史学之进 妇女教育史、社会发展史以及新闻出版史进行专题研 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11]215 。中国近代 究,相信也会涌现出很多新的成果。
史的研究和古代史研究所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
于对大量报刊史料的利用。报刊史料的广泛利用使 注 释:
得研究者可以发现原来很多在官方档案中所看不到 的重要信息,从 而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中 国 近 代 史 的 研 究, 因而近代报刊史料是进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种重 要史料。但近代报刊史料不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
办的报刊主要是宗教性报刊。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宗教性报刊推动产生了
中国人自己的报刊。中国人自办近代化报刊,发端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时期。最 先问世的是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1873 年 8 月 8 日创办于汉口[3]55 。此后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 刊迅速兴起。
(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 报刊史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种类也极其众多,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报刊史料能
很好地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因而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项史料。利用近代报刊史料研究中国近代
史,需要加强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要将报刊史料和其他史料结合起来利用,此外利用报刊史料也要运用
首先,近代报刊史料种类众多、内容丰富。 就总数而言,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报刊 数量不下 2000 种[7]12 。其种类众多,不一而足,如从 发行周期上看,有日报刊、周报刊、旬报刊、月报刊等; 从影响范围看,有全国性报刊、区域性报刊; 从报刊的 内容上看,不仅有宗教性性报刊、政论性报刊,还有各 种商业性报刊、专业性报刊、娱乐性报刊等各种类型; 从报刊的接受群体来看,有教育报刊、青年报刊、妇女 报刊、儿童报刊等; 从发行者来看,有官办报刊,政党 办报刊,个 人 办 报 刊,还 有 外 国 人 办 报 刊 等 等。 开 展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创办报刊更是成了人们宣传 共和、表达政 治 意 向 的 一 种 方 式 和 时 尚,出 现 了 一 个 空前未有 的 创 办 报 刊 热 潮。 据 统 计,民 国 初 年,全 国 各种报刊多达 500 余种[5]7 。1927 年以后南京国民政 府虽然建立了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全国依然有大量 新兴报刊得以出版和发行。到 1936 年时,全国报刊总 数达到了 1458 种[6]。
史志,2002( 2) . [11] 岳玉玺,等. 傅斯年选集[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2] 陈晓华.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论辛亥革命时期的
运用报刊史料进行中国近代史研究,必须要加强
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 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目前而言,对近代报刊
况,还能从中得到有关民族、社会、哲学、史学、语言、 史料的总体性研究较多,音乐、绘画、书法、雕刻、体育、宗教、婚姻、 的《中国近代报刊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倪延
增强对历史真相的认识程度。
报业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对区域报刊史的
其次,近代报刊能很好地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 研究则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如学术界对近代上
近代报刊因其种类众多、内容广泛、实效性强、辐 海地区报刊史的研究就较为给力,对其他地区近代报
射面广等多种特点,有着其他资料所没有的优势。有 刊的研究就较为薄弱。在报刊个案研究方面的情况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以资产阶级维新派 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万国公报》、《强学报》、《国闻报》 等上百种报刊,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当 时“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②。20 世纪初,中 国近代报刊发展再掀高潮。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 报》为代表的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竞相问世。此时期 维新派和 革 命 派 争 先 办 报,阐 发 主 张,引 导 舆 论。 报 刊对社会政治变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孙中山 曾说: “革命成功,全仗报界鼓吹之力。”[4]495
再次,利用报刊史料也要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对报刊史 料 的 运 用,不 仅 仅 是 为 我 所 用、各 取 所 需的问题。如果在利用近代报刊史料的过程中不断 探索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则经常使用的史料往往会呈 现出新的意义。如辛亥革命时期曾出现过妇女办报 刊的热潮,出现了《女报》、《中国女报》、《女子世界》、 《中华妇女界》等数十种妇女报刊[12]。在研究辛亥革
新理论和新方法。
关键词: 近代报刊; 史料;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K 25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219( 2011) 05 - 0112 - 03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多次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 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而言,史料的作用也是尤其的重 要。相对于 古 代 而 言,近 代 离 我 们 最 近,因 而 近 代 留 下的相关史料也是最多。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史 料多得浩如烟海,种类也是纷繁复杂。不仅有大量的 档案史 料、政 书 史 料、纪 传 体 史 料,还 有 各 种 文 集、丛 书、地方史志和各种报刊史料等。其中报刊史料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研 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史料,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根据相应的研究,对不同种类的报刊加以利用。
近代报刊 一 般 都 会 有 本 地 新 闻、国 内 新 闻、国 外
近代报刊史料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
新闻、官府公告、文艺、广告 等 栏 目,包 含 有 政 治、经 项史料。但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必须合理有
济、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对重 效地利用近代报刊史料,才能充分发挥近代报刊史料
①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27 年初版) 、方汉奇的《中 国近代报刊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等著作对近代中国报 刊的定义、产生和发展背景等问题作了论述。
② 见《中外日报》,1898 年 9 月 20 日.
究的唯一史料,大量的档案史料、资料汇编、个人 文
集、口述史料等等都是需要加以利用的资料。傅斯年 明确指出,“一 分 材 料 出 一 分 货,十 分 材 料 出 十 分 货, 没有材料便不出货”[11]180 - 181 。并提出“上穷碧落下黄 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11]182 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必须将报刊史料和其他史料结合起来利用,充分发挥 各种史料的最大作用,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