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新技术

合集下载

新技术钛夹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新技术钛夹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下一步拟开展金属钛夹标记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患者,男,64 岁,呕血、黑 便1天,ICU住 院3天止血、 输血治疗效差, 仍有持续活动 性出血,转入 消化科急诊胃 镜。
图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内镜金属铁夹止血术
十二指肠球部前臂可见一表浅溃疡,溃疡基底可见一血管断端涌血(黑色 箭头)。.内镜直视下放置金属铁夹,夹闭出血灶。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
金属钛夹治疗适应症
1.止血治疗:内镜金属铁夹技术广泛用于各种急性非 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治疗。
2.息肉摘除: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预防出血、穿孔等 并发症。
3.封闭穿孔:内镜下用金属铁夹及时封闭内镜相关穿 孔,避免外科手术。
4.肿瘤标记:金属钛夹用于消化道肿瘤术前标记。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
图1 内镜下钛夹止血4天后查腹部CT。
十二指肠球部可见金属钛夹影(红色箭头)。患者病情稳定,成功止血, 钛夹未脱落。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
内镜下止血2 周后,复查胃 镜,患者临床 治愈,出院, 无并发症,预 后好。
图1 内镜下钛夹止血2周后复查胃镜
十二指肠球部前可见一环形表浅溃疡,止血钛夹脱落。 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出血灶,由于部位常常不能充分暴露,
2014年新技术
金属钛夹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申报科室:消化内科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报告人:杨雅阁
概述
随着内镜设备和内镜附件发展的日新月异, 内镜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增加,
金属铁夹装置较为精巧,其通过机械力量将 病灶同邻近组织一起夹闭,阻断血供或闭合创面 ,效果与外科缝合相似。
金属夹最早是用于消化道出血治疗, 但在临 床实践中其使用范围不断拓广;金属夹能有效治 疗胃肠道出血、预防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出血 和穿孔并发症,并能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消化内科护理新技术新业务

消化内科护理新技术新业务

消化内科护理新技术新业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科护理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在这个领域,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出现,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消化内科护理的新技术和新业务,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是消化内科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传统的胃肠镜检查需要口服泻剂和洗肠,而现在可以通过无痛胃肠镜检查来取代传统的胃肠镜检查。

无痛胃肠镜检查可以在不使用泻剂和洗肠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疼痛感。

同时,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检出率也比传统的胃肠镜检查要高。

二、胃肠道内镜手术胃肠道内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在胃肠道内直接进行手术。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恢复期。

目前,胃肠道内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早期胃癌、胃肠道息肉和胆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三、消化内科营养支持消化内科营养支持是一种新型的护理业务,它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还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目前,消化内科营养支持已经成为临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肠道微生态调节肠道微生态调节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治疗肠道疾病。

肠道微生态调节可以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目前,肠道微生态调节已经成为治疗肠道疾病的一种新型方法。

五、内镜下消化道外科手术内镜下消化道外科手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内镜技术进行消化道外科手术。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创伤,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恢复期。

目前,内镜下消化道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方法。

六、胃肠道移植胃肠道移植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移植胃肠道来治疗消化道疾病。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和症状。

目前,胃肠道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新型方法。

七、消化内镜诊疗一体化消化内镜诊疗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应用消化内镜新技术提高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

应用消化内镜新技术提高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
血管, 提示 正常 胃窦黏膜 ; B型延 长分支 状小 凹伴规 则 微 血管 , 提示 慢性 炎症 ; C型扩张 小 凹伴 增多 分枝状 微
过性 白化 ( 醋 白反应 ) , 辅以靛胭脂更可清晰地 勾勒出病
灶边界 。
3 . 1 . 2 电子染 色
实为特殊 光学/ 数字处理 成像技术 ,
细胞蛋 白质三级结构发生可逆性改变 , 非 消失 。其 中Ⅳ ~V型 提示 胃 癌存在 。针对我 国幽 门螺杆菌 高感染 率及 胃窦 慢性 炎
症多 于 胃体这两大特点 , L i u等提出 胃窦微细结构分 型 , 观察者 间 K a p p a 值为 0 . 7 1 5 : A型短棒 状小 凹伴 规则 微
Ⅲ型脑 回状 ; 1 V型卵 圆状 、 鳞片状 或 网格 状 ; V 1 型 指状
结构, 增 强病 变 与周 围正 常黏 膜对 比, 指引 靶 向活检 。 目前 胃内探查染 料 以肾上腺 素、 靛胭 脂 、 靛 胭脂 冰醋 酸 混合液最 为常用 。①经 0 . 0 5 g / L肾上腺素溶液喷雾后 , 非 癌组织 由红一 白一无 明显微血管变 化 , 而癌变组织 则
强化 ( t o n e e n h a n c e m e n t ) 。表 面强化 增强黏 膜表 面黑 白 对 比, 对 比强化则 在相对 暗色 区域 增加 蓝色 光 照 , 凸显
e n h a n c e m e n t ) 、 对 比强 化 (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m e n t ) 与 色 调
微血 管 形 态 (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p a t t e r n) 及 微 表 面 形 态
( m i c r o s u r f a c e p a t t e r n ) 染色 内镜 下均 分 3型 : 规 则、 不 规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不断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全胃肠道内镜检查:传统的消化内镜只能检查到一部分消化道,而全胃肠道内镜可以检查到整个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这种检查需要患者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清肠和禁食等,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来增强病变部位的显现度,从而更容易诊断和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技术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和定位,以及胰腺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的黏膜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临床应用图谱》札记

《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临床应用图谱》札记

《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临床应用图谱》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消化内镜技术基础概述 (3)1.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4)2. 窄带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6)3. 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及重要性 (7)三、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 (8)1. 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9)2. 窄带显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10)3. 窄带显像技术与其他消化内镜技术的结合应用 (11)四、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13)1. 典型案例介绍及诊断过程分析 (14)2. 窄带显像技术在案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16)3. 案例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7)五、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18)1. 技术挑战及难点分析 (19)2. 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21)3. 技术推广与应用普及的策略 (22)六、心得体会与总结 (23)1. 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24)2. 对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26)3. 展望未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方向及自我价值体现 (27)一、内容描述书籍的引言部分概述了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开篇往往会提到关于此技术的历史背景和对于改进诊疗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引导读者进入这一话题的核心领域。

引言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为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技术奠定基调。

正文部分会详细介绍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

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理解并掌握该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书中会详细阐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场景和步骤,包括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这些内容对于从事消化内镜工作的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将重点介绍消化内镜窄带显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真实的病例分析、手术实例等方式,展示了该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这些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机会。

消化内镜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消化内镜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晰. 使病人接 受检查 的痛苦 越来越小 。 消化 内镜 的最 新进展
和应用如 下 :
i , 内 镇 的 爵 蔓每 肖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向 .可用于诊 断癌症穿透 度。血管内 的靛 青绿 ( G)可 I C
吸 收 波 长 8 5m 的 红 外 线 所 以 . 膜 下 层 的 血 管 可 通 过 红 0n 黏 外 线 观 察 到 。总 之 电 视 内 镜 仍 然 在 2 世 纪 占有 主 导 地 位 。 1 软硬 可变式结肠 镜和对结肠镜操作 过程的监视 , 低 了 降 检 查 过 程 中 患 者 的 不 适 感 。 大 内镜 可 以 观 察 到 血 管 形 态 学 放 1 胶 囊 内镜 ( asl ed so y 2 C pu no cp ) e 也 名 无 线 胶 囊 内镜 ( i ls C pu n oc p )其 商 W es as l ed so y , r e e 品 名 叫杰 文诊 断 系 统 ( IE i n si i gn ytm) GV N da o t ma i sse 。 g c g
的 变化 .提高 浅表病 变 的诊 断能 力 ,有助 于早期 癌症 的诊 断 。 囊内镜可用 于小肠 疾病 的疹断 , 胶 但存在 不能注气 、控 制移动方 向及 不能取活检组织等 技术问题 。 虚拟 内镜 已被 用
于 胃和 结 肠 病 变 的 诊 断 其 只 能 显 示 病 变 形 态 而 不 能 像 内 但 镜 一样 提 供 良好 的颜 色 信 息 . 无 法 控 制 内镜 。 于 电 视 内 还 对 镜 血 红 蛋 白指 数 ( B I )彩 色 增 强 的 最 新 技 术 已 用 于 临 床 。 H IB彩 色 增 强 技 术 可 捕 获 与 颜 色 相 关 的 血 流 量 变 化 ,而这 种 H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通用课件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通用课件

指导治疗
超声消化内镜技术还可以 用于指导治疗,如确定病 变的位置和深度,为手术 提供参考。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无创检测消化道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是一种无创的 检测方法,通过发射激光束到消 化道表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
光信号,进行分析。
高精度检测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能够检测到消化 道表面的微小变化,如微小隆起、 凹陷等,并且能够测量出这些变化 的深度和形状。
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消 化内镜的操作,减轻医生的工作 负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智能病理分析
人工智能可以对消化内镜获取的 病理组织进行自动分析,帮助医
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
远程医疗技术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1 2 3
远程诊断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在线对消化内镜图 像进行分析和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 高效的服务。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通用课件
• 消化内镜技术概述 • 消化内镜技术新进展 • 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 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的前景展望
01 消化内镜技术概 述
消化内镜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消化内镜
第二代消化内镜
第三代消化内镜
诊断准确性提高
由于图像清晰度的提高, 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 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患者体验改善
高清消化内镜技术能够减 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提高患者的体验。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
观察消化道黏膜细节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可以将图像放大,使医生能够观察到消化道黏 膜的微小细节,如微小血管、表面结构等。
诊断早期病变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 检查方法,通过口服 胶囊进行胃肠道检查。 胶囊内镜具有无痛、 无创、安全、便捷等 优点,适用于不愿接 受传统胃镜或肠镜检 查的患者。

消化内镜新技术及在早期胃癌诊治中的应用

消化内镜新技术及在早期胃癌诊治中的应用
CHE N J i a n
( Di v i s i o n o f G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H u a s h a n Ho s p i t a l , F u d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4 0 , C h i n a )
u l t r a s 0 n O g r a p h y , l a s e r c o n f o c a l e n d o s c o pe , i n t r i n s i c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e x c i t a t i o n e n d o s c o p y ,e l e c t r i c d y e i n g a n d ma g n i ic f a t i o n
e n d o s c o p y ) a n d mi c r o i n v a s i v e t r e a t me n t ( s u c h a s e n d o s c o p i c mu c o r e s e c t i o n a n d e n d o s c o p i c s u b mu c o s a l d i s s e c t i o n )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1 5 3 3 ( 2 0 1 4 ) 0 1 — 0 0 0 8 — 0 5 中图分类号 : R 7 3 5 . 2 ; R 4 7 2 . 9
No v e l e n d o s c o p i c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t h e i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e a r l y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和应用。

一、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医疗技术,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消化内镜检查可通过摄像头系统在屏幕上显示内镜检查的整个过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疾病病变。

消化内镜治疗则是在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包括取活检、病变切除、止血等。

消化内镜诊疗具有创伤小、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消化道内窥镜是由日本医生发明。

随着医学影像学、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先后开展了内镜手术、超声内镜等技术研究,丰富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内容,使其更适应了疾病诊疗需要。

199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相继开展了消化道镜下微创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内镜成像技术、内窥镜设备和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1. 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内镜成像技术是消化内镜诊疗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发展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光学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断层成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

光学放大内镜可以放大数十倍,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形态,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染色内镜则可以通过染色液将病变区域染色,有助于提高病变区域的辨识度,提高了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断层成像内镜可以利用声波或光波的特性,对病变组织进行断层成像,直观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为内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NBI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NBI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色素吸收法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嗜苯胺蓝A(Azurophile) 卢戈氏液(Lugols) 刚果红(Congo red)
0.2~2.0%
0.2% 1.2~3.0% 0.3~0.5%
0.05% 0.05% 10% 0.025% 0.1%
紫蓝色
紫蓝色 赤褐色 青紫色/褐色
黄色/褐色 紫褐色 黄红色 赤褐色 赤褐色
1973:大石等开发了变焦式扩大纤维胃镜,可放大22倍。
1980:电子内镜登台。 1998:富士写真公司推出高分辨率的放大内镜E C450ZH。
1999:奥林巴斯推出高分辨率的放大胃镜GIF-Q240 Z。
目前使用的放大胃镜
Q240Z:最大光学倍数是80倍,像素20万,
电子放大1.5倍以内,实际最大倍数为120倍;
Reduction in the density of regular SECN /no demarcation line
The disappearance of regular SECN/irregular SECN
Demarcation line / irregular SECN
Demarcation line / irregular SECN
结合组合 腹膜
浆膜
表面上皮 (粘液细胞和粘液)
凹间部/小突 胃小凹 表面上皮 (粘液细胞和粘液)
小血管
腺细胞
粘膜固有层
粘膜肌层
小凹和凹间部以及表 层上皮------粘膜形态 和上皮下血管网
大小 毛 细 血 管 粘 膜 形 态
密度
颜色 形状
正常粘膜表面、pit和毛细血管?
类圆形突起,中 间有时可见红点

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超声内镜

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超声内镜

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比如胃炎、结肠炎、胃食管反流、胰腺炎、胃溃疡等,都是目前发病风险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消化不良,减弱患者的食欲,降低其生活质量。

若耽误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可能引起癌症。

因此,早诊断、早干预治疗,把疾病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消化内镜进行诊断,特别是超声内镜技术的出现,在降低误诊率、错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什么是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一种新颖的消化道检查技术,集合了超声、内镜二者的优势,在内镜顶端装置微型的高频探头,进入人体之后,能够直接在内镜的引导之下,全方面观察了解消化道黏膜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同时,在内镜指导下,还可以利用微型高频超声探头进行实时扫描,观察消化道解剖结构,明确组织学特征,了解周围组织脏器的变化,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奠定了基础。

二、超声内镜种类超声内镜有多种,根据扫描检查方式不同分为扇形超声内镜、线阵式超声内镜。

如果根据应用范围,主要有超声结肠镜、超声胃镜、超声食管镜、超声十二指肠镜等。

若根据超声探头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旋转式超声内镜、电子触发式超声内镜。

三、超声内镜适应症根据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超声内镜扫描检查能够进一步明确消化道组织学特征,确定消化道壁中的病灶生长层次,其中任一一层结构发生异常改变,或结构层次中断,都可以准确判断出病灶浸润范围、深度。

胃粘膜下肿瘤、食管黏膜下肿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都能够通过超声内镜技术给予准确诊断,还可以通过病灶直径大小、病灶起源层次、回声强弱程度等特点,鉴别病灶良、恶性。

除此之外,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实施超声内镜观察,可以准确辨别是否为壁外病变压迫所致,还是黏膜下肿瘤压迫所致。

术前分期评估中,超声内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够准确诊断早期胃癌、早期胰腺炎、早期食管癌等,从而确定最佳手术切除时机。

进展期癌症通过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可以提高术前TNM分期准确率,为临床制定可靠的手术方案提供指导。

消化内镜教学培训新技术——机器人模拟训练法

消化内镜教学培训新技术——机器人模拟训练法

消化 内镜 技术经 过百年 的发展 , 已经发展 到诊断 内镜 “ 微 内镜 模 拟器 、腹 腔镜 手术模 拟器 及血管 介入
观化 ” 、治疗 内镜 “ 扩大化 ”的阶段 ,但 是消化 内镜 的教学 手术 模 拟器 等~系 列产 品,在 微创 手术仿真 培训 一直停 留在 传统 的 自 练习、操作示教 或 “ 学 较先 进 ”的 领域 占据重要 的地位 。 手 把手培训 阶段 。随着 国家卫 生部宣 布将 正式在 内镜诊 疗 领
GI Me tr I 采用了人体解剖 视觉重现 no I
域 实施 技 术 准入制 度, 内镜 培训 随 之开始 步入了规范化 管 理 和 力反 馈技 术 ,使 模拟 器 的画面清 晰、脏器
的阶段 。规范化 的管 理 需要规 范化 、标准化 的教学 手段 ,传 逼 真 、器 械真 实,操 作手感 与临床实 际相同。
19 年起 , 该 公司—直 致力 于开发及 生 产基于个 人 算 机 的 97 计 微创手术 训 练仿真 机 ,到今 天 已拥 有消化 内镜模 拟 器、泌 尿
图 1 消化 内镜模拟 器 G M n r1 I eo 1 t
●●
●●


●●
●●
作者简 介 : 彭丽华 (9 2 ) 1 7 一 女 , 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研 究方 向 : 胃肠动 力障碍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 。
维普资讯
[ai ue 培 讲 ] Ti go s・ 训 堂 r nC r n
消化 内镜教学培训新技术
机器人模 拟训练法
彭丽华 杨 云生 ( 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 105 083
P G Li h a YANG EN - u Yu n-s e g hn

消化医疗技术年度总结(3篇)

消化医疗技术年度总结(3篇)

第1篇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不断革新,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消化医疗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回顾2021年度消化医疗技术的亮点,总结其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2021年度消化医疗技术亮点1. 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取得突破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在2021年度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在消化道早癌、息肉及隆起病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的诊疗方面表现出色。

(1)消化内镜检查技术:奥林巴斯290系列高端胃肠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先进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消化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内镜下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支架植入术等,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2. 介入治疗技术不断优化介入治疗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血管介入治疗: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选择性插管操作,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进行动脉造影,精准灌注化疗药物,同时进行动脉血管栓塞,达到阻断肿瘤血供的目的。

(2)支架植入术:针对消化系统高危病变伴梗阻的患者,采用高端“支架”技术,为患者撑起生命通道,解决进食问题。

3.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面,我国医疗技术取得了以下成果:(1)消化道早癌筛查:通过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早期诊断率。

(2)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等治疗手段,降低了出血风险。

(3)炎症性肠病:通过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内镜下治疗等综合措施,提高了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

二、消化医疗技术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消化医疗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消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消化内镜新技术新项目

消化内镜新技术新项目

消化内镜新技术新项目
消化内镜是一种常见的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内镜新技术和新项目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舒适和更精准的医疗体验。

其中,一些比较新的消化内镜新技术包括:
1. 高清内窥镜:采用高清晰度的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更清晰、更精准地观察消化道的病变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

2. 全息式内窥镜: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患者消化道内的图像转化为三维立体影像,医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观察病变部位,提高诊断精度。

3. 磁控胃镜:利用磁力控制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进入胃腔的情况下观察和取材,避免了传统胃镜操作中的不适和风险。

除了以上的新技术,还有一些新项目也在逐渐发展和应用中,例如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超声(ES)、微创胃肠外科手术等等,都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 1 -。

esd治疗课件

esd治疗课件
影响。
ESD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01 消化功能恢复
ESD治疗后,患者消化功能逐 渐恢复,能够正常进食,减少 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
02 疼痛减轻
ESD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 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3 心理状态改善
ESD治疗对患者心理状态也有 积极的影响,减轻焦虑、抑郁 等情绪问题。
0 社会功能恢复 4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能够更
ESD治疗后护理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饮食,逐渐从流质、半 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
药物治疗
根据需要给予抗生素、止血药等药物进行 治疗。
定期复查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预防复发。
04
ESD治疗效果与影响
ESD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
ESD治疗发展历程
ESD治疗发展历程:ESD技术起源于日本,最初用于治疗 消化道平坦型病变,如Barrett食管和早期胃癌。随着技术 的不断发展和完善,ESD适应症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广泛 应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
ESD技术在日本最早被应用于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 并逐渐推广到其他类型的早期消化道肿瘤。随着技术的不 断改进和经验的积累,ESD治疗已经成为消化道肿瘤早期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ESD治疗通过粘膜下注射将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离,然后使用 高频电刀对病变进行逐层剥离,最后将剥离下的整块病变组 织完整切除。
ESD治疗原理
ESD治疗原理:利用内镜和相关器械深入消化道内部,对可疑病变进行精准定位 和剥离。
ESD治疗通过粘膜下注射将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离,使病变更容易被剥离。同时, 高频电刀能够快速、准确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新技术钛夹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新技术钛夹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出血灶,由于部位常常不能充分暴露,铁
夹止血困难,文献报道此部位内镜下止血难度大,成功率低,此例病人
在普通6 胃镜下诊疗,成功止血,避免外科手术,花费低,住院时间短。
.
内镜下粘膜活检后出血钛夹止血
患者,升结肠粘膜可见小片状糜烂,活检1块,局部组 织渗血,给予钛夹止血,关闭创面。
新技术
金属钛夹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
概述
随着内镜设备和内镜附件发展的日新月异, 内镜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增加,
金属铁夹装置较为精巧,其通过机械力量将 病灶同邻近组织一起夹闭,阻断血供或闭合创面 ,效果与外科缝合相似。
金属夹最早是用于消化道出血治疗, 但在临 床实践中其使用范围不断拓广;金属夹能有效治 疗胃肠道出血、预防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出血 和穿孔并发症,并能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患者平均使用金属夹1-5枚, 成功率100%;止血治 疗10例, 即时止血预防性治疗, 无出血和穿孔并发 症发生。
下一步拟开展金属钛夹标记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9
.
10
.
7
.
结肠腺瘤性息肉摘除
图4 横结肠腺瘤摘除术
1.升结肠广基息肉;2.内镜直视下圈套器套住息肉基底部电凝切除;3. 术后予内镜下放置金属铁夹夹闭创面。
8
8.
消化科开展内镜下 金属钛夹治疗总结
我院消化内科在科主任李鸿彬主任医师带领下, 从2013年至今共开展消化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约50 例,为我院创造可观的经济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无 不良反应发生。
2
.
金属钛夹治疗适应症
1.止血治疗:内镜金属铁夹技术广泛用于各种急性非 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治疗。
2.息肉摘除: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预防出血、穿孔等 并发症。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应用趋势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应用趋势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应用趋势什么是消化内镜技术?消化内镜技术是一种常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管道疾病的医学技术。

它通过将一根柔软的、有光源和摄像头的管子插入患者口中,固定在胃肠道内,从而观察和操作内脏。

消化内镜技术的主要用途包括检查胃肠疾病、取样、切除组织等。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历程消化内镜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最开始只能从胃内观察。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需求的增加,消化内镜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疾病诊治工具。

20世纪70年代初,胃肠镜透过的镜头逐渐变得更细,取样工具也进一步改进。

80年代,末端胃肠镜逐渐成为主流,同时开发出了微创治疗技术。

90年代,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检查与操作也趋向于数字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性医疗设备而非单一仪器。

消化内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无痛内镜技术传统的消化内镜检查需要在口腔和咽喉部位局部麻醉,对有些患者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耐受相当大的疼痛。

而今,一项名为无创微创手术系统(NOTES)的新技术正在发展中,该技术不需要穿刺或切口,通过口腔和肛门进入,降低了临床疼痛。

2. 基于人工智能的消化内镜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也有了广泛应用。

对于消化内镜技术而言,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快速判断内镜图像是否异常或者疑似肿瘤等病变,提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3. 联合采样技术尽管消化内镜检测技术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仍然无法确定患者是否患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内镜工具和肠镜工具的联合应用已证明对于一些难以定位的小肿瘤和潜在的胃肠道疾病很有价值。

4. 纳米技术的运用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在微观范围内扫描检测到人体器官中的病变细胞和细菌,通知消化内镜工具进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治疗精度和准确性。

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步并持续不断地得到改进。

消化内镜新技术新项目列表

消化内镜新技术新项目列表

消化内镜新技术新项目列表
1.番茄红素荧光内镜技术:通过注射番茄红素荧光染料,能够提高胃癌和食管癌的检测率。

2. 荧光内镜导引下黏膜剥离术:通过荧光内镜技术,辅助进行黏膜剥离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

3. 热力消融治疗技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利用高温热力消融技术,治疗胃肠道黏膜疾病。

4. 内镜下胃肠吻合技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胃肠道吻合手术,避免传统手术的大量切口和切除。

5. 放射性支架植入技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将放射性支架植入肿瘤组织,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6. 激光消融治疗技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消融治疗,治疗胃肠道疾病。

7. 内镜下胃肠子宫输卵管吻合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进行子宫输卵管吻合手术,提高生育率。

8. 胃肠道微生物治疗技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把特定的微生物种类移植到胃肠道内,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等疾病。

9. 内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避免传统手术的大量切口和切除。

10. 内镜下胃肠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消化内镜技术,进行黏膜下剥离手术,避免传统手术的大量切口和切除。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本世纪将是以电子内镜为中心,发展影像处 理分析的年代。它的特点为:通过微型图像 传感器(CCD)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再经过视频 处理,也就是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加工处理并 通过各种方式将图像贮存和再生,并将图像 显示在电视监视屏幕上。 当前,电子内镜已经成为主流,另外由于内 镜配件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内镜的诊断和治 疗能力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内镜诊断治疗的 适应证。
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

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早期癌的金标准,通 过染色可以提高内镜早期癌的检出率。近几十年来电 子纤维结肠镜是检查结直肠癌最敏感的手段。其最大 优点在于直观,通过它能够用肉眼看到肿瘤的大小、 形状及分布。由于癌肿本身的特点,90%以上的癌 肿可以用肉眼分辨出来,但最终仍要靠病理诊断。 在日本,通过对高危人群的普查,食管早期癌的发现 率占80%,早期胃癌的比例为79%,而目前我国门 诊病人早期食道癌的检出率仅为5%,大医院早期胃 癌的诊断比例也超不过20%。因此,有必要通过色 素内镜的应用和普查高危人群来提高早期食道癌、胃 癌的检出率。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德国的Bozzini医生 于1795首创。追溯消化内镜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是漫长的硬管式内窥镜时期,大约是在 1795~1932年之间。 第二阶段是纤维内镜时期,光导纤维内镜的出现,使 得体内深腔道、细小腔道直视下的诊断与治疗成为可 能。1958年光学纤维胃镜的问世,使消化内镜由单 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重要的微创治疗的手段之一。 第三阶段是电子内镜时期,超声和电子镜的问世并逐 渐发展成为目前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诊断和治 疗手段,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

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

MRI和CT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都不如结肠镜。近年来正电子断层扫描/电 脑断层(PET/CT)不仅可提供身体全身的影像 检查,还可侦探并确定局部糖代谢异常而无 形态学变化的病灶,从而增加检测出早期结 直肠癌和其复发和/或转移情况的敏感性, 显示出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潜力。但和 传统的成像技术相比,对大部分的病人来说 目前PET/CT的成本太过于昂贵。
色素内镜


在内镜诊疗中应用色素等试剂来辅助识别病 变,被称为色素内镜。利用现有的内镜系统, 只需要喷洒管和必要的染料,就能让胃肠道 黏膜呈现出新的色彩,显露隐匿的病变,指 引靶向活检,可以为常规消化内镜检查提供 安全、有用的辅助,对放大内镜更是不可缺 少的必要步骤。 分类及原理 对比法 靛胭脂 反应法 卢戈碘液、刚果 染色法 美蓝、亚甲蓝
消化内镜的发展现状与其新 技术的应用
自贡第四人民医院消化科毕小刚


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几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不 断上升,在中国,根治性手术切除仍作为主要 的手段。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是降 低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消化内镜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内镜下早期 癌的鉴定和内镜下微创治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 个重要的领域。现就目前消化内镜的现状及其 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光电、材料等技术的不断革新, CCD技术的不断改进, 电子内镜也不断改良,出现 了高分辨电子内镜、放大电子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 镜等。这些新内镜又与组织化学、细胞荧光等技术相 结合,发展成更新一代的内镜,如:电子放大内镜、 放大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激光共聚焦显 微内镜( LSCM)、小肠内镜和胰胆管电子内镜等。不 仅具有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取组织活检的优点,而且使 人们的观察范围明显扩大,对粘膜的分辨率也越来越 高,有能力直接观察到细胞形态和亚细胞水平 。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目前超声内镜已成为内镜领域重要的前沿技 术,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超声内镜 影像诊断学以外,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新颖介 入技术不断出现:如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 抽吸活检术(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超声内 镜引导下的引流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 针注射技术、超声内镜指导下的粘膜切除术、 胰腺囊肿穿刺术、淋巴结穿刺术等技术已逐 渐成为临床上的常规诊疗方法 。
超声内镜(EUS)



EUS与CT检查是判断胃癌侵犯深度的影像学诊断金标 准。超声内镜已用于消化道及胰胆管肿瘤的术前分期, 对制定诊疗方案等提供参考资料尤其是对食管癌的 TNM分期意义重大,也为判断肿瘤手术切除可能性、 肿瘤随访、判断预后提供极大的帮助。 EUS能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尤其是粘 膜下的癌病变。 EUS可用于粘膜下肿瘤性质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 有关这些病变的部位、大小、起源和性质(实性或液 性)的准确资料,根据肿瘤与管壁层次及其回声特征 尚可区分胃肠道粘膜下脂肪瘤、淋巴瘤、肌层的平滑 肌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瘤等,并可显示其壁外的肿 物或器官的压迫情况。 EUS可辨认粘膜下肿瘤中的血管结构及血管源性肿物, 而避免进行穿刺或活检。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当超声内镜插入腔道后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 面的病变,又可通过扫描获得腔道壁各层次的结构特 征及其周围重要脏器的超声影像。 由于超声探头接近病变部位且采用高频技术,明显提 高了图像分辨率;同时避免皮下脂肪、肠腔气体和骨 骼系统对超声波的影响和干扰,获得清晰的消化道管 壁的层次结构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影像,发现普通 内镜检查难以观察到甚至无法观察到的细小病变,获 得比体外超声更为精确的病变信息,从而弥补普通内 镜和体外超声的不足,增加了内镜的诊断范畴及适应 范围,同时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超声内镜(EUS)自1 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经 过2O多年的发展,EUS检查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的重 要影像诊断学方法。消化超声内镜可分为超声胃镜 (同时可查食管与十二指肠)和超声肠镜。按扫描方式 分为二维的线阵式、扇型扫描式和三维超声。探查血 管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 常规的超声内镜是将探头置于电子内镜端部,外配水 囊,注入无气水后可直接探查,此类探头直径约 10mm。另一类为微型超声探头,直径仅1.8~ 2.4mm,探头从内镜活检钳道伸至靶器官,可与常 规内镜检查同时进行,且易通过狭窄部位,并可伸入 胆管、胰管等小管道探查,故又称管内超声(ID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