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
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法——“藏景”。通过对“虚静”观的历史文化探究揭示“藏景”的由来。列举“藏景”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具体应用体例,探讨了“藏景”手法对游者的心理层面影响。贯穿全文,笔者尝试联系传播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分析古典园林的布局置景,以期在更深层面上窥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虚静藏景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如上海豫园大假山、万花楼景区的意境都非常含蓄,深有含意;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上海豫园,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九曲桥、茶楼一景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得月楼,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豫园景色的兴趣。进人大门后,仅见三穗堂,而看不到园之美景,经一曲几弯进人仰山堂以后,看到了如此壮观的城市山林,于是游兴大发,使人捉摸不到佳境究竟在多少深处?进去后,首先是鱼乐谢,其次是万花楼,又是点春堂,再会景楼、玉华堂,确是一个景比一个景大,一个景比一个景好,使游人兴趣始终不绝,这就是含蓄所带来的效果。北京颐和园也是如此,颐和园人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正如明代画家唐志契所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这正是含蓄的原由.
第二章藏景的运用和举例说明
一、藏景的概念
藏景是一种含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显露景物。“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藏景一般指园中园,都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北海中的静心斋都是园中园。园林是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一般藏景更富有艺术特色,容易引起游人的神秘感,更能吸引游人。但是藏也不是绝对的,以亭为例,有的宜藏,有的宜露。
二、“藏景”的基本概括
藏景用于较大园林,即在园林之中构建园中园,达到富于变化、别有洞天、大中见小的艺术对比效果的构景手法。藏景多置于园中一隅僻静之处,以小巧精致、构思细腻取胜。如颐和园的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荷池居中,堂榭环绕,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
三、“藏景”手法的具体运用
《红楼梦》第十七回,述其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一干人等入内赏玩,且欲赋诗饮酒,品景题名。刚入门,就见一屏山石叠嶂,将若大园子遮去大半,内中各景亦不得尽览,叫人看不得,偏想看。众人颇感莫名,而贾政却对宝玉说道,这实为大手笔,做的甚妙。他说:“非此一山,进得园来,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一句话点明了“藏”的奥妙,所以园林巨匠计成说:“水必曲,园必隔”,“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如果抛却“藏景”背后沉重的思想文化包袱,“藏景”本身在造园置景的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细分一下“藏景”的具体应用,可从三点观之。
1. 幽深内敛
园林艺术中,常以“幽深”显示藏的效果,曲径通幽,吸引游客层层深入,步步探奇。如著名的苏州留园,占地30余亩,入口就是一条极狭仄的小巷,穿插着几个小小的天井,天井内均陈有嘉木石山,别有佳境。观赏者沿巷而行,心中油然而生探奇寻幽之情,待到出了幽径,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郁郁葱葱,亭台错
落,楼阁有致,好个壶中天,好个桃源胜地!没有前面幽巷的“藏景”,这种感触便无从得来。扬州个园的入园小径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段窄窄的“盲路”,两边密植树木,林叶遮天,使得小巷幽幽深深,而远处的八角门洞泄出天光,一明一暗,引人一探究竟。
园林造景,有主景和配景之分。主景是指一个园林中占最主要地位的景物,它是这个园林的主题和中心,具有统摄全园景色,点出此园别于他园的特征之所在。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等都是各自园林的主景。配景,指衬托主景,与主景呈呼应、转承关系的其他景物。为了表现园景“幽深”,造园者通常在园林入口设置如引文般的配景,前面所述的留园、个园入园小径都是如此。而后再通过曲径、步廊等将游园之人领入主景佳处。此乃欲扬先抑之法。
2. 曲折迂回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路设计上“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有景可寻、可游,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陈从周先生的这段对园路设计的评述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通过曲折游览路线来达到“藏景”的方法手段。
笔者认为可分三层来理解上述引文:首先,对于园路铺设,适宜多取曲折迂回之法。“以曲求其深,以折求其掩,以弯求其奥,以屈求其藏。”④让游者移步换景,在一个由造园者精心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中畅游。其次,园路宜多设小径,一来可以使游客分散,不致拥挤败了游兴;二来则能借由曲折小径,引领游者探幽寻芳,体会“藏”趣,品味“藏”味。再者,古代私园的占地面积多不广,其中既有“芥子纳须弥”的佛家理念,也有园主经济实力的限制因素。要在极有限的空间求“虚静”,获得“模山范水”的景观效果,自然也就少不了在弯曲迂回上下功夫。
3. 分隔有致
“水必曲,园必隔”,园林修造,“隔”是尤为重要的空间布局方式。无“隔”则不成园,“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故假山、廊、桥、花墙、屏、幕、隔扇、书架、博古架等,皆起隔之作用。”⑤可见,善“隔”对于增加园林景致的幽深感至关重要,而隔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则多种多样,可灵活取用。“隔”开一固定空间,相对于被“隔”的一边来说其实就是“藏”起另一边的景物,其间通过花窗门洞等借景手段,使两边景物虽有遮掩但亦不会断了联系。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部在清初一度被八旗奉直会馆占据,西部为张履谦之补园,直至解放后,有关园林部门才将拙政园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