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
藏情之景,寓意之象,美丽之错误
藏情之景,寓意之象,美丽之错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寓意之象——藏情之景。
这个词汇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为隐喻、寓义,将景物与内心的情感巧妙地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含蓄、深入人心的美感。
在诗词中,藏情之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婉转柔情的山水之美,也有苍劲有力的风云之变。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样的豪放壮志之句,将作者坚定的民族复兴情感与广阔的天地自然景观相结合,令人倍感庄严威仪,达到浓郁的寓意之境。
另外,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藏情之景也常被运用于书画作品之中。
在中国画中,山水意境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画家往往通过山水笔墨的表现技法,将自然景物融合到画作中的情感之中。
这种情感在画作中并不是直接的具象表现,而是一种含蓄的生命力,能够引起观者非常深刻的体验。
例如,清代画家郎世宁的山水画作就常常传达出深邃的寓意之境,使得他的画作在艺术和文化上都达到了高度的认可。
可是,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迷失在寓意之中,最终带来一种美丽之错误。
例如,有些人不顾自然规律,将自然景物随意改造为自己想象中的寓意图案,如将一棵老树代表着韧性和顽强,但却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自然美感,使得寓意击溃了现实,导致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局面。
因此,正确的寓意之象应该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通过心灵体验,将自然景物与内心世界相融合,而不是强行将景物所代表的寓意硬套在内心情感之上。
这样才能使得作品既达到了文化精神的升华,也没有破坏了自然景物的美感。
总之,藏情之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它将自然景物与情感意境并置,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内涵。
然而,要想正确地运用藏情之景,就必须坚持以自然为本,注重感受,不断地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在自然和情感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点,才能创造出有真正意义的寓意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藏:中国古典园林强调隐蔽和掩饰,通过布局设计以及植物的运用,创造出一种隐藏和遮掩的氛围。
园林的每个景点都有特定的布局,不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视线中,而是需要游客探索才能发现。
园林中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将景点设置在不同的位置,通过遮蔽和折射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另外,园林中的建筑也经常采用层层叠障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层层深入的感觉,进一步增加了隐蔽的效果。
二、通: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点之间的连通,每个景点都能够与其他景点相互呼应和交融。
园林中的路径通常是弯曲自然的,游人可以顺着路径欣赏景色,同时路径又能够将各个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
园林中的小桥流水、湖泊、假山等景观元素也是用来串联各个景点的重要设施。
这种景点之间的通连,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自然流动和和谐统一的效果。
三、尺:中国古典园林重视空间的尺度和比例的安排,通过不同尺度的设置来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和透视感。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湖泊、植物等都经过精心的布局和安排,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大小相间的主次关系。
园林的局部也体现了尺度的变化,从大至小、从高至矮的递变关系形成了景观的层次感。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也注重利用空间的限制和限定,通过狭小空间和过道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体验。
四、谐: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平和、和谐的氛围。
园林中常用的元素包括水、山、石、树等,这些元素都是大自然中具有生命力和平和能量的象征。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湖泊等景观元素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携手的感觉。
此外,园林中的景点和花草树木的选择也注重充满生机和好感的特点,使得整个园林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感觉。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摘要:中国园林在崇尚自然的同时,还阐释在文化中的深远意境,表现了中国几千年来内涵深厚的园林构造艺术。
本篇主要从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略加描述和阐释。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一山、一水、亭台楼榭,无不包含丰硕的中国文化,园林高超的造园手法、丰硕的文化内涵,给今天的园林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园林爱好者学习借鉴。
在园林设计、园林绿化施工中借鉴,发扬光大。
一、中国园林的意境美“情景者,境界也”,情是主观的,景是客观的。
当情景融合以后,便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很难分开。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言外之意,景外之情,所谓"意境"。
意境,实质上是客观的,存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用以指导人们对好的形象联想,“象存境中、境生象外”是园林艺术中审好心境的主旨。
咱们所同意的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小型园林老是与隐士画上等号,带有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闲趣情调,正如咱们所感受到的,带有一种远离世俗的静谧,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穷丰硕的园景,这也是使我国古典园林走向艺术的关键的地方。
园无水则不灵,石因水活。
无论走到哪个园林都能看到假山,流水,承德避暑山庄更是如此,只有看到山石,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园林之美。
有水,有石。
园林就更显意境;有水,有石,园林更能寄托古圣先贤的的思想;有水,有石园林才能更好的陶冶后来者的心智。
二、意境美创作手法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如果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份是封建的,即园林的周围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冲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穷丰硕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景方法(精品)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夹景
★景点
山或林带
人
六、对景
• 对景: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可以相互欣赏, 而不是独处的,即不管身在园林中的任 何位置,对面都要有景可看。
• 对景手法的运用,使园林景物隔而不断, 互相掩映,常常与借景相表里。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对景
★ A景点
Hale Waihona Puke ★ B景点七、框景:指选择特定的视点,利用门框、窗框、树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借景
远山
★景点
人
• 1、远借:就是借园林以外的景色。
2、邻借:就是借与园林为邻的景色
• 3、仰借:就是 借高处的景物。
• 4、俯借:就是 借低处的景物。
5、应时而借:是在园内设置特殊景点。包括
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 冬借飞雪,乃至山泉流水,燕语莺歌,皆可借之。
• 作用:利用漏窗,可以构建若隐若暗,似
见非见,含蓄雅致,模糊深远的意境。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漏景
★
漏
景
又名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
狮子林:“琴”、“棋”、“书”、“画”
漏花窗
沧浪亭漏窗
九、点景:是指用一词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
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 点景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园林中应该有景 物的地方要点缀出景物来。如水面大,就 要点以山石,构筑小岛,增添桥榭;假山虚 旷,就要点以山亭,叠以蹬道,泻以流泉, 这样使虚实得体,隐现合宜,有无相济。
A 框景 B 抑景 C 借景 D 夹景 3.透过葡萄、老梅、修竹等图案的窗隙,可见园外或 院外的美景,这类窗户的构景作用是( )。 A 框景 B 借景 C 夹景 D 漏景
古典园林类景观及其意义
古典园林类景观及其意义古典园林类景观可是超级有趣的呢!咱先来说说啥是古典园林景观吧。
其实呀,古典园林就是以前的人精心打造的园子,那可不像咱们现在的公园那么简单哦。
它充满了各种巧妙的设计。
比如说苏州的拙政园,那可是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走进拙政园,就好像走进了一幅画里。
里面有亭台楼阁,这些建筑可都是很有讲究的。
亭子呢,造型各异,有的像一把撑开的伞,有的像一朵盛开的花。
楼阁就更厉害了,高高地矗立在那儿,站在楼阁上望出去,整个园林的美景尽收眼底。
再讲讲园林里的水。
水在古典园林里就像是一条灵动的丝带。
你看那池塘,清澈见底,里面还有鱼儿游来游去呢。
池塘的形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有的弯弯绕绕,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蛇。
水面上还会有荷花,夏天的时候,荷花盛开,那景色真是美极了。
荷叶田田,荷花娇艳欲滴,还会有蜻蜓立在上面,真的就像杨万里诗里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还有园林里的石头。
石头在古典园林里可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呢。
那些石头奇形怪状的,有的像狮子,有的像乌龟。
园林的匠人们把石头巧妙地堆砌起来,有的堆成假山,假山就像是真的山一样,有高有低,有陡峭的地方,也有平缓的地方。
在假山上还会有小路,沿着小路走,就像在爬山一样,特别有趣。
那古典园林类景观有啥意义呢?一方面呢,它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从园林的布局到每一个细节的装饰,都凝聚着古人的艺术智慧。
园林里的雕刻啊,绘画啊,都是非常精美的。
这些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在中国很有名,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呢。
另一方面,古典园林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比如说园林里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平衡,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念。
而且园林里的很多植物和建筑的命名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类景观还能让人放松身心呢。
在现代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压力很大。
当你走进古典园林,听着鸟儿的叫声,看着美丽的景色,就会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借景、对景、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而“对景”、“分景”又从不同角度对“借景”进行补充,三者包含内容颇多,极具价值,从而共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组景18法中的重要手法。
本文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借景”、“对景”、“分景”这三种组景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组景手法;借景;对景;分景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
古人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组景共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这三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借景”的定义及其内容2.1借景定义“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2.2借景种类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2.1直接借景①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②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一览无余,一望到边。
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这种构景手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中国古典园林9种构景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9种构景手法:抑景、透镜、添景、灭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借
景
抑景:先藏后露欲扬先抑透镜:开辟新的透镜线障景:移步异景一步一景
夹景: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添景:为求得层次在缺之前背景时在景物之前增加建筑小景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等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2、发展的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
3、我国的四大园林: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颐和园
4、园林按隶属关系分为几类:寺观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浓郁的诗情画意、
深邃高雅的意境
6、园林建筑集中分布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
南京、扬州、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北京、承德以及岭南一带
7、园林建筑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背景
8、计程《园冶》内容: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
掇山、选石、借景10篇。
中国古典园林之构景手法
目录 古典
CONTENTS
一、抑景 二、夹景 三、添景 四、对景
五、框景 六、漏景 七、借景 八、障景Fra bibliotek一、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 蓄,所以园林造景也不会一 走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 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 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 抑”。抑景又有山抑、树抑、 曲抑之分。
二、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如果视线 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 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 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 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 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 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便是夹景。
三、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等,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 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就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 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作添景。
感谢观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园林巧于因借”
近借:苏州沧浪亭不用围墙用假山,巧借了园外的流水
仰借:借空中的飞鸟
俯借:借池塘中的鱼
应时而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
八、障景
任何园林中,总有一些不足之处,或者是必须遮 挡之物。用山、石、花木加以掩盖和处理,也可以形 成一种美景,这叫障景。
上海豫园鱼乐 榭有一上实下空的 墙,遮挡了原来流 水较近的短处,产 生了源远流长的效 果,这是障景的神 来之笔。
四、对景
在园林中,从甲风景 点可观赏乙风景点,从乙 风景点可观赏甲风景点 的构景方法,叫对景。
杭州西湖北面的保俶塔,与南面重建的雷峰塔,就是一组绝妙的对景。
五、框景
中国古代园林的空间分隔和构景手法
目录
• 中国古代园林概述 • 空间分隔手法 • 构景手法 • 空间与构景的结合 • 实例分析
01
中国古代园林概述
园林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
园林初创,以皇家园林 为主,规模宏大,风格
庄重。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园林逐渐发展,皇家园 林与私家园林并存,风
格典雅。
园林艺术成熟,皇家园 林与私家园林风格各异,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留园的建筑与园林空间相互融合,通过廊道、门窗等元素 的巧妙运用,形成了多个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景区。园中 廊道蜿蜒曲折,门窗设计别致,使空间分隔既灵活多变又 富有动态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漏景手法常用于园林中的廊道、花墙等元素的设计中,通过设置透空的结构,使游客可以看到园外的 景色,同时也可以看到园内的景色。这种相互渗透的手法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深度感,使园林更 加富有变化和生动感。
04
空间与构景的结合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
通过合理安排园林中各个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形成有秩序、 有节奏的空间序列,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视 觉变化和心理体验。
详细描述
颐和园以湖泊为主体,辅以山石、建筑等元 素,通过不同的布局和构景手法,形成了多 个主题明确、景色独特的景区。园中湖泊广 阔,山石奇特,建筑精美,使空间分隔既变 化多端又和谐统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留园的空间分隔与构景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重建筑与园林的融合,以廊道、门窗等为媒介,形成流 动的空间体验。
空间渗透的方式
02
通过门洞、窗洞、廊道等元素的设计,使空间相互贯通,形成
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
即“⽣境”、“画境”和“意境”。
⾸先是“⽣境”,⽣境就是⾃然美。
园林的模⼭范⽔,取局部之景⽽⾮缩⼩。
⼭贵有脉,⽔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动。
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即将⾃然和⽣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使其“源于⾃然,⾼于⾃然”。
最后是“意境”,即使⽤多种艺术⼿法,从“⽣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
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1咫尺⼭林,⼩中见⼤——有限的空间创造⽆限的意境计成《园冶》说:“多⽅胜景,咫尺⼭林”;⽂震亨《长物志》也说过:“⼀峰则太华千寻,⼀勺则江湖万⾥”。
咫尺⼭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以追求⽆限的意境。
⼩中见⼤,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反衬等⼿法的运⽤,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有限空间的效果。
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咫尺⼭林,⼩中见⼤的⼿段,这同样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法。
中国⼭⽔画以“咫尺之图,写千⾥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启⽰。
通过把⼤地⼭川等⾃然景⾊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限的意境。
园林中的⼤⼩是相对⽽⾔的,即以有限的⾯积,创造⽆限的空间。
园林中常常利⽤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中见⼤”的错觉,如采⽤园中园的⽅式来创造和扩⼤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植物等分隔空间;利⽤多种题材进⾏组景,使空间愈见其⼤。
陈从周先⽣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园中包⼩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巧妙的把⼤⼩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树⽊,安排的⼗分恰当……耐⼈寻味。
”2.2欲露⽽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的楼台还是⼩巧的亭榭,全部袒露,⼀览⽆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法,反对⼀览⽆余,主张“⼭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法。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方法(九种全)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方法(九种全)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方法1、抑景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
如进门见假山,则为山抑;见树丛,则为树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决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得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2、透景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
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平面规划设计图上表现出来,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
在安排透景时,常常与轴线或放射型直线道路和河流统一考虑,这样做可以减少因开辟透景线而移植或砍伐大量树木。
透景线除透景外,还具有加强“对景”地位的作用。
因此沿透景线两侧的景物,只能做透景的配置布景,以提高透景的艺术效果。
3、添景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
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
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
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
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趣和感染力(如肃穆、深远、向前、探求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而且能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4、夹景当风景点的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他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者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得风景点的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就是夹景。
古典园林之藏与露
古典园林之藏与露狮子林卧云室深藏于石林从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间或从缝隙中隐约可见,幽深莫测。
自留园中部水谷深处看曲谿楼一角,粉墙青瓦若隐若现于由山石形成的夹谷之中,“藏”的意境耐人寻味。
苏州壶园,藏厅堂与茂密的花木深出,园随极小,但景却很深。
所谓“藏”,就是遮挡。
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正面遮挡,这往往为一般建筑所忌讳,但园林建筑却不很在意。
狮子林中的卧云室如从北面看就是属于正面遮挡,而且档的相当严实,但效果甚佳。
另一种是遮挡两翼或次要部分而显露其主要部分。
后一种较常见,一般多是穿过山石的峡谷、沟壑去看某一对象。
例如留园中部水谷深处看曲谿楼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此外,还可以藏建筑于茂密的花木从中。
例如苏州壶园,由于藏厅堂于花木深出,园随极小,但景和意却异常深远。
《后汉书》费长房的故事讲述了一卖药老翁藏福地于壶中。
后这一典故由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纳入为园林修造之理,句云:“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壶中日月长”等等。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比喻园林艺术取自然之精华,于一微中见天地之博大;更为重要的则是凸现中国园林设计讲究隐世避俗,向往世外桃源的意境。
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上,“藏景”作为一种园林设计手法行之有效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切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要诉诸于表现得,但如何表现却大有讲究。
不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率直地、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另一种是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其倾向性也是不尽相同点,大体上讲来西方人多倾向于用前一种方式来表现;中国人则多倾向于后一种方式来表现,特别是在古典诗词和绘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古典诗词、绘画都十分注重含蓄、曲折、隐逸的手法来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论诗中所讲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画论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所向往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传统的造园艺术也往往认为露则浅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欲楼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个性鲜明,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目的,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在造园手法上有其与西方园林所不同的独特构景方法。
中国古人总结出的构景方法总的概括有18种,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这里我们只就对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常用手法作一些分析。
1 对景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
景与距离有关,距离没有处理好,景观也不会让人觉得美。
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
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
那么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
在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觉得并无别扭之感。
正是因为园中有数座峰石,因此两院相互对视时,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在它的北面隔池相望的山上有一个小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则一览无余。
这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2 借景“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园冶》中这样写道:“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得体者也。
”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借景就是突破自身基地范围的局限,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美景,选择好合适的观赏位置,有意识地把园外的自然美景“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同时也通过借景使人工创造的园林空间引伸出去,使园内园外的风景成为一体,溶化在自然景色中。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
浅析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总述培根说:“园林景观是人类一切乐章中最纯洁的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或经过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和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建筑综合艺术。
欣赏、学习、研究园林,应抓住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把握园林景观常见的构景类型和常用的构景手法,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园林的构景类型和手段很多,但无论是庄严雄浑、风格粗犷的北方园林,还是明媚秀丽、淡雅朴素的江南园林,或是畅朗玲珑、简洁轻盈的岭南园林,在微观处理中, 构景基本手法有借景、添景、框景、漏景、对景、抑景、障景等,其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
自然的动人之处, 在于变化与不可重复性。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通过向自然学习,利用各种构景的方法,使得园内景物虚实相生, 真正达到了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我们小组主要以框景、借景、障景这三者为例来总结分析这三种造景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三种造景手法的一些优秀案例,最后我们小组对在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三种造景手法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框景一、释义:1、概念:框景是在园林中用门、窗、树木、山洞等来框取另一个空间的优美景色。
主要目的是把人的视线引到景框之内,故称框景。
2、典籍解说:《园冶》中说“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
3、使用原理和意义效果:框景利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2]的手法,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范围之内,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展现景观的目的。
在古典园林中,主要是通过“框”来观“景”,人们不是直面景物本身,而是通过“框”来进行构景认知,实现具有自然美、建筑美、意境美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我呀,就想跟你们唠唠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
咱先说这园林里的分隔吧。
你瞧,那一道墙,或者是一排竹子,就这么轻巧地把空间给划分开了。
就像我有次去的那个园林,一进去,先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似的地儿,正前方一道白墙,白得晃眼。
墙根下呢,种着几株矮矮的梅花树。
那墙就像一个沉默的巨人,把后面的景色遮得严严实实的,可又让人忍不住想绕过去看看后面到底藏着啥。
这就是空间分隔的妙处,让人心里痒痒的,充满了好奇。
还有那借景。
哎呀,这可真是个聪明的法子。
园林的设计师就像个魔法师一样。
我记得有个园林,站在一个小亭子这儿,透过那亭子的窗户看出去,远处的山就像一幅画似的,和园林里的小池塘、花草树木融合在一起。
那山的轮廓模模糊糊的,像是被一层薄纱罩着。
当时我就想啊,这设计师可太会偷懒啦,直接把大自然的景色给借过来,当成自个儿园林的一部分。
但又不得不佩服,这样一来,园林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得无限大了,人的眼睛和心都跟着开阔起来。
再说这障景。
有一回,我沿着一条小路走,走着走着,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块大石头,那石头长得奇形怪状的,黑黢黢的,把路都给挡了一大半。
旁边呢,是几棵歪歪扭扭的松树,松树枝条伸得长长的,就像在跟那块石头密谋啥似的。
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路咋走啊?结果绕过去一看,哇,后面是一片小花园,各种花儿开得正艳,就像一群小姑娘在争奇斗艳呢。
这障景啊,就像是跟你玩了个小把戏,先给你个小惊吓,再给你个大惊喜。
在这园林里,空间的大小处理也很有讲究。
有时候,你走着走着,会突然进入一个很狭小的回廊,回廊两边的墙壁上刻着一些奇怪的花纹,头顶上的天就剩下窄窄的一条缝,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老鼠似的。
可没走多远,又一下子进入一个大院子,中间有个大水池,水池里还有金鱼在游来游去,那一瞬间,就感觉从一个小笼子里一下子飞到了广阔的天地间。
这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啊,就像是一门神秘的艺术,每一个角落都藏着设计师的小心思。
藏情之景,寓意之象,美丽之错误
藏情之景,寓意之象,美丽之错误
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存在着“藏情”之概念,即通过表象所凸显的景象、形态、色彩等,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感受、思想等。
这种“藏情”之景充溢于中国的建筑、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是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古代建筑中的“黑鸟窝”、“嘉荫堂”等,表面看起来只是一座座美轮美奂的
建筑,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中“荤素不忌”、“甜咸适口”的茶点,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和价值取向。
这种“藏情”之景,在当代中国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比如,在城市建设中,各种寓意
深厚的雕塑、壁画、景观等便是体现“藏情”之景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与此同时,这种“藏情”之景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丽的错误。
一些“藏情”之景
的寓意过于抽象、煽情、牵强,甚至是虚伪的。
“藏情”变形为欺骗的行为,极易误导观众,破坏文化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一些商业广告中,仅仅为了追求生动、新颖、有趣的表现形式,而不考虑
“藏情”之景所应展示的深刻内涵,往往会使得观众失去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在公共艺术中,也存在着一些寓意太过简单、表面化的“藏情”之景。
这些作
品缺乏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和探讨,只是抓住表象,凸显一些简单而朴
素的意象。
总的来说,在“藏情”之景的表达中,既要注意其意义深刻、内涵厚重的特点,也要
杜绝一些美丽的错误,使得文化更加本真、美好、富有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法——“藏景”。
通过对“虚静”观的历史文化探究揭示“藏景”的由来。
列举“藏景”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具体应用体例,探讨了“藏景”手法对游者的心理层面影响。
贯穿全文,笔者尝试联系传播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分析古典园林的布局置景,以期在更深层面上窥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虚静藏景第一章绪论1.1 引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如上海豫园大假山、万花楼景区的意境都非常含蓄,深有含意;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
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
如上海豫园,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九曲桥、茶楼一景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得月楼,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豫园景色的兴趣。
进人大门后,仅见三穗堂,而看不到园之美景,经一曲几弯进人仰山堂以后,看到了如此壮观的城市山林,于是游兴大发,使人捉摸不到佳境究竟在多少深处?进去后,首先是鱼乐谢,其次是万花楼,又是点春堂,再会景楼、玉华堂,确是一个景比一个景大,一个景比一个景好,使游人兴趣始终不绝,这就是含蓄所带来的效果。
北京颐和园也是如此,颐和园人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
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
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正如明代画家唐志契所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
”这正是含蓄的原由.第二章藏景的运用和举例说明一、藏景的概念藏景是一种含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显露景物。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藏景一般指园中园,都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
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北海中的静心斋都是园中园。
园林是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
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
一般藏景更富有艺术特色,容易引起游人的神秘感,更能吸引游人。
但是藏也不是绝对的,以亭为例,有的宜藏,有的宜露。
二、“藏景”的基本概括藏景用于较大园林,即在园林之中构建园中园,达到富于变化、别有洞天、大中见小的艺术对比效果的构景手法。
藏景多置于园中一隅僻静之处,以小巧精致、构思细腻取胜。
如颐和园的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荷池居中,堂榭环绕,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
三、“藏景”手法的具体运用《红楼梦》第十七回,述其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一干人等入内赏玩,且欲赋诗饮酒,品景题名。
刚入门,就见一屏山石叠嶂,将若大园子遮去大半,内中各景亦不得尽览,叫人看不得,偏想看。
众人颇感莫名,而贾政却对宝玉说道,这实为大手笔,做的甚妙。
他说:“非此一山,进得园来,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一句话点明了“藏”的奥妙,所以园林巨匠计成说:“水必曲,园必隔”,“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
如果抛却“藏景”背后沉重的思想文化包袱,“藏景”本身在造园置景的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细分一下“藏景”的具体应用,可从三点观之。
1. 幽深内敛园林艺术中,常以“幽深”显示藏的效果,曲径通幽,吸引游客层层深入,步步探奇。
如著名的苏州留园,占地30余亩,入口就是一条极狭仄的小巷,穿插着几个小小的天井,天井内均陈有嘉木石山,别有佳境。
观赏者沿巷而行,心中油然而生探奇寻幽之情,待到出了幽径,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郁郁葱葱,亭台错落,楼阁有致,好个壶中天,好个桃源胜地!没有前面幽巷的“藏景”,这种感触便无从得来。
扬州个园的入园小径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段窄窄的“盲路”,两边密植树木,林叶遮天,使得小巷幽幽深深,而远处的八角门洞泄出天光,一明一暗,引人一探究竟。
园林造景,有主景和配景之分。
主景是指一个园林中占最主要地位的景物,它是这个园林的主题和中心,具有统摄全园景色,点出此园别于他园的特征之所在。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等都是各自园林的主景。
配景,指衬托主景,与主景呈呼应、转承关系的其他景物。
为了表现园景“幽深”,造园者通常在园林入口设置如引文般的配景,前面所述的留园、个园入园小径都是如此。
而后再通过曲径、步廊等将游园之人领入主景佳处。
此乃欲扬先抑之法。
2. 曲折迂回中国古典园林在园路设计上“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有景可寻、可游,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
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
’”陈从周先生的这段对园路设计的评述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通过曲折游览路线来达到“藏景”的方法手段。
笔者认为可分三层来理解上述引文:首先,对于园路铺设,适宜多取曲折迂回之法。
“以曲求其深,以折求其掩,以弯求其奥,以屈求其藏。
”④让游者移步换景,在一个由造园者精心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中畅游。
其次,园路宜多设小径,一来可以使游客分散,不致拥挤败了游兴;二来则能借由曲折小径,引领游者探幽寻芳,体会“藏”趣,品味“藏”味。
再者,古代私园的占地面积多不广,其中既有“芥子纳须弥”的佛家理念,也有园主经济实力的限制因素。
要在极有限的空间求“虚静”,获得“模山范水”的景观效果,自然也就少不了在弯曲迂回上下功夫。
3. 分隔有致“水必曲,园必隔”,园林修造,“隔”是尤为重要的空间布局方式。
无“隔”则不成园,“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故假山、廊、桥、花墙、屏、幕、隔扇、书架、博古架等,皆起隔之作用。
”⑤可见,善“隔”对于增加园林景致的幽深感至关重要,而隔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则多种多样,可灵活取用。
“隔”开一固定空间,相对于被“隔”的一边来说其实就是“藏”起另一边的景物,其间通过花窗门洞等借景手段,使两边景物虽有遮掩但亦不会断了联系。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部在清初一度被八旗奉直会馆占据,西部为张履谦之补园,直至解放后,有关园林部门才将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统为一体。
中部与西部有一厚墙为“隔”,及至半亭处,可由“别有洞天”通达中西两部。
今日从总体看来,这一“隔”,一“通”甚是巧妙。
就像是行文舞墨,及至一段终了,给观者一个小憩,随后又将是一个新的精彩段落。
“藏”的艺术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中国古典园林中隐藏的“藏景”精品1、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2、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3、怡园,地处旧城区中心人民路中段。
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
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
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
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4、耦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
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
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
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
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第三章结论小结藏景的真正优点在于园中各景有了适当的“藏”方可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也就带来了园景艺术符号的模糊性和可延展性。
园林风景具有这样的属性特征,才多了可“寻”、可“悟”、可“游”的空间。
隐藏的景色勾起游人的寻芳探幽之情,这便是因“藏景”手法所达成的园景与游者心理的互动。
游兴也因之而起,不游不快、欲罢还休。
园中各景有了适当的“藏”方可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也就带来了园景艺术符号的模糊性和可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