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ppt)
合集下载
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叶天士治疗胃阴不足,在甘寒养胃药中,加入咸寒 滋肾阴之品,《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 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思想。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 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 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 曰治已病也。”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于强壮 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 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未病先防
治未病
避免邪气侵害 早期诊断治疗
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传变,有规律可循,“移皆有次”,只有掌握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 变,控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疾病的痊愈。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临床据此传变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运脾 胃之法,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 制定的,对于临床立法、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干也。” 端午节,门挂菖蒲剑,路洒雄黄酒; 用苍术、白芷烟熏避秽; 用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流脑和腮腺炎; 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人工免疫,十六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 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 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 曰治已病也。”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于强壮 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延年 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未病先防
治未病
避免邪气侵害 早期诊断治疗
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 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传变,有规律可循,“移皆有次”,只有掌握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 及时而适当地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阻止病邪的传 变,控制病情的发展,利于疾病的痊愈。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临床据此传变规律,常在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运脾 胃之法,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 制定的,对于临床立法、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干也。” 端午节,门挂菖蒲剑,路洒雄黄酒; 用苍术、白芷烟熏避秽; 用贯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流脑和腮腺炎; 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人工免疫,十六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阴阳失调与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中医学PPT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课件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1]。坚者削之[2],客者除之[3],劳者温之 [4],结者散之[5],留者攻之[6],燥者濡之[7] ,急者缓之[8],散者收之[9],损者温之[10], 逸者行之[11],惊者平之[12],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13], 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既病防变包括: ⒈ 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⒉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 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
一、养生与预防 (二)既病防变
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糖尿病防治:补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 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 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 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 ,肺俞是冬病夏 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 、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 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三伏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2019年伏天时长40天) 2019年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10天
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 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 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 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 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 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 汤加竹沥饮之,竟瘳。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 大论篇 具体内容: 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条)
5中医药学概述_第四章 防治原则-140311
1. 正 治
• ①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的方药来
治疗 • ②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的方药来 治疗 • ③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为虚候,用补益的方药 来治 • ④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的征象,采用攻邪泻 实的方药来治疗。
2. 反 治
• (1)含义: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从 治。 • (2)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 病证 • (3)临床应用: • ①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 ②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适用于病变本 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
(二)治标与治本
• 1、含义: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 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 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 病因是本,症状是标; • 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一)治标与治本
• 2、内容 • (1)急则治其标:标症紧急时,或后发之标病影 响到先发之本病时的一种治则 • (2)缓则治其本 :标症不急的情况下的一种治 则 • (3)标本同治 :标病与本病并重时所采用的一 种治则
附:治法
治法:包括基本治法和具体治法。 基本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 汗法:即解表法。 吐法:即催吐法。 下法:即泻下法。 和法:即和解法。 温法:即去寒法。 清法:即清热法。 补法:即补益法。 消法:即消导法。
课后作业: 1.完成第四章习题集所有习题。
预习: 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2课时)
二、扶正祛邪
• 2、内容 • (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 不盛的虚性病证。 • (2)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 的实性病证。 • (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 病证。 • 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 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防治原则与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
1.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 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 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 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2.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 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 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 ,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 征象。
疾病 感冒 病因病机 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 暑热郁表 气虚邪侵 治疗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
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 药原则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 用药原则 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 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 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 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 ,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 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 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吐
法
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 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 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 ,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 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1)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 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 (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
1.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 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 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 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2.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 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 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 ,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 征象。
疾病 感冒 病因病机 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 暑热郁表 气虚邪侵 治疗 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
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 药原则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 用药原则 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 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 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 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 ,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 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 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吐
法
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 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 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 ,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 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 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1)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 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 (3) 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 (4) 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
中医防治与护理原则
• 反治 又称“从治” 是指在疾病临床 表现的性质与疾病本 质相反的情况下,顺 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的一种方法。 • 从治法:“热因热 用”、“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通 因通用”
(三)病治异同
• 同病异治 – 就是对同一种疾 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所表现出的不 同证候,采用不 同的治法 • 异病同治 – 就是对不同疾 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所表现出 的相同证候, 采取同样的方 法进行治疗。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 实际上,临床治法应用已超出“八法”范围, 如理气法、熄风法、固涩法、开窍法等等,也 都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大法。
五、温 法
•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 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到补益阳气, 驱除寒邪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 主要用于中焦虚寒、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 凝经脉等证。 • 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化痰饮、温经散寒 等法。 • 阴亏、血热等证,不宜用温法。孕妇亦当慎用。
六、清 法
• 清法,又称清热法 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 • 适用于各种里热证。 • 分为清热泄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 阴以及清脏腑热等具体治法。 • 不宜久用。
– 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脘不化 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者。
• 吐法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之得当,收效迅速, 但易伤正气。凡体质素弱、年老体衰或孕妇、 产妇及出血病人,均不宜用吐法。
三、下 法
• 下法,又称泻下法 是运用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 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一种治 疗大法。
• 标本同治 是在标本俱重时, 标本兼治的方法。 –如 身热、腹硬满痛、 大便燥结、口干渴、 舌燥苔焦黄,用增 液承气汤标本兼顾 治之,泻其实热可 以存阴,滋阴润燥 有利于通下,而达 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景岳全书》。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常用 的方法有
①饮食调节(勿使过饥或过饱)
②药物调节(白术 山药 薏苡仁等)
③精神调节(防止思虑伤脾)
④针灸按摩等(摩腹 灸足三里)
精选ppt课件最新
18
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 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 的。
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神即精神活动。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形与神俱“ 形神共养 :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 要注意精神的调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养生的基本原则
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 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达到强身的 目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养生的基本原则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养生的意义
禀受于父母,先天而生
(一)增强体质 决定体质的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出生后受到饮食、起居、 劳动、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先天不足精选pp,t课件最后新 天可补”
5
养生的意义
(二)减少疾病 与发病有关的两个方面
发病的内在依据
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
邪气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九章:防治原则
学习目标
❖ 掌握养生的含义及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 掌握预防、治则、治法的概念 ❖ 了解中医主要治则及其运用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第一节 预 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血分证实证宜以凉血散血为治则,若热盛动风,当予凉肝熄风;虚证则津 枯液竭,虚风内动宜滋阴熄风。
第四节 六经辨证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单击添加标题
返回目录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
现出的证候。 ○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 白, ○ 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 现出的证候。 [证候]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 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 邪热弥漫
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面赤心烦,身大热,
汗大出,口 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证
壹
少阴寒化证是指病邪从阴化
寒,阴盛阳衰
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
冷,下利清谷,舌
淡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贰
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 从阳化热,阴虚而阳 亢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舌红少津, 脉细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 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 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 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 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 当配用补阴药。
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第四节 六经辨证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单击添加标题
返回目录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卫气不固所表
现出的证候。 ○ [证候]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苔薄 白, ○ 脉浮缓。
(二)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表 现出的证候。 [证候]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 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 邪热弥漫
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面赤心烦,身大热,
汗大出,口 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证
壹
少阴寒化证是指病邪从阴化
寒,阴盛阳衰
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
冷,下利清谷,舌
淡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贰
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 从阳化热,阴虚而阳 亢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舌红少津, 脉细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 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 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 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 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 当配用补阴药。
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中医护理护理防治与护理原则
治疗“八法”
• 和法:又称和解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 治法。
--- 主要用于和解少阳,和中益气,调和肝脾,调理 胃肠,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注意: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盛 者,均不宜使用和法。
治疗“八法”
• 温法:又称温阳法
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 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 种治法。
• 三因制宜 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将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 主要用于各种里热证 (2) 控制传变
1. 因时制宜 对阴或阳一方过盛、有余的病症,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
• 消法:又称消导法
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将气、血、痰、食、 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
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肠 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 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方法。
--- 主要用于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水,瘀 血内停,大便不通者。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等 注意:下法易伤正气,应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对 于老年体虚,产后血亏,月经期、妊娠期及脾胃虚弱均应 慎用或禁用下法。
• 扶正祛邪
1. 扶正 “扶正以祛邪”
2. 祛邪 “邪祛以安正”
3.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相互为用
治疗与护理原则
• 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1. 同病异护 同一疾病表现出不同证候,应运用不
同方法进行护理和治疗。 2. 异病同护
不一样的疾病,表现出同一证候, 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
《辨证与防治原则》课件
痛风
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析不同病因、病机,采用中药调理,可以缓解 痛风的疼痛和症状。
失眠
中医辨证辩证发现,失眠多与心血不足、脾胃虚弱等有关,通过中药调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可 以改善睡眠质量。
月经不调
通过辨析月经不调的原因,并结合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恢复月经正常,解决女性朋友的月经 问题。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辨证与防治的核心方 法,通过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调 理机体,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
针灸以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 功能,治疗疾病。是辨证与防治 中常用的非药物疗法。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部 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 身体状况,起到治疗作用。
辨证与防治的实践案例
辨证与防治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通过辨证辩证,中医师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
规范治疗
辨证与防治原则的指导下,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遵循 规范和科学的方法,提高临 床治疗的专业性。
传承发展
辨证与防治原则是中医学的 核心理论,通过对其深入研 究和应用的推广,可以促进 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辨证与防治的基本原则
1
辨证
辩证是辨证与防治的起点,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疾病的 表现,为治疗提供基础。
2
辨证பைடு நூலகம்型
基于辨证的结果,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如病位、病机、病性等,为后续治疗 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辨证论治
根据辨证的分型结果,选择适用的治疗方法和疗程,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辨证与防治的具体方法
辨证与防治具有多种具体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其中,中药治疗是最重要和常用的方法 之一,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析不同病因、病机,采用中药调理,可以缓解 痛风的疼痛和症状。
失眠
中医辨证辩证发现,失眠多与心血不足、脾胃虚弱等有关,通过中药调理,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可 以改善睡眠质量。
月经不调
通过辨析月经不调的原因,并结合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恢复月经正常,解决女性朋友的月经 问题。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辨证与防治的核心方 法,通过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调 理机体,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
针灸以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 功能,治疗疾病。是辨证与防治 中常用的非药物疗法。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部 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 身体状况,起到治疗作用。
辨证与防治的实践案例
辨证与防治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通过辨证辩证,中医师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
规范治疗
辨证与防治原则的指导下,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遵循 规范和科学的方法,提高临 床治疗的专业性。
传承发展
辨证与防治原则是中医学的 核心理论,通过对其深入研 究和应用的推广,可以促进 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辨证与防治的基本原则
1
辨证
辩证是辨证与防治的起点,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疾病的 表现,为治疗提供基础。
2
辨证பைடு நூலகம்型
基于辨证的结果,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如病位、病机、病性等,为后续治疗 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辨证论治
根据辨证的分型结果,选择适用的治疗方法和疗程,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辨证与防治的具体方法
辨证与防治具有多种具体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其中,中药治疗是最重要和常用的方法 之一,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 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2、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 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标本同治——二者兼顾
标本治疗三步骤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 疗——救急措施
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 提
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 血病因病机
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 本病。 《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 反映出本质。
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 之消除。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具体运用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 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 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 节的治疗步骤。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 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 本有多种含义。
从邪正关系而言 从疾病关系而言 从病变部位而言 从发病时间而言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 1、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 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 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中医防治原则(ppt)
中医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 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 病的关键)
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后病为标(继发)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 层次上的概念。
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 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 围,有多种含义。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
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 治标。
例: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 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危及生命 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 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缓则治基本
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 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 义。
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
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总结: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治标与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种治疗原则。
正治法 含义: 正:正规、常规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 进行治疗。 适应: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 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 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 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 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内经》“标本相移”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
临床治疗:
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 分清病证标本缓急, 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先治其标——再治其本
二、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
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
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2、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 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标本同治——二者兼顾
标本治疗三步骤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 疗——救急措施
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 提
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 血病因病机
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 本病。 《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 反映出本质。
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 之消除。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具体运用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 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 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 节的治疗步骤。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 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 本有多种含义。
从邪正关系而言 从疾病关系而言 从病变部位而言 从发病时间而言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 1、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 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 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中医防治原则(ppt)
中医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 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 病的关键)
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后病为标(继发)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 层次上的概念。
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 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 围,有多种含义。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
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 治标。
例: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 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危及生命 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 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缓则治基本
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 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 义。
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
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总结: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治标与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种治疗原则。
正治法 含义: 正:正规、常规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 进行治疗。 适应: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 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 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 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 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内经》“标本相移”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
临床治疗:
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 分清病证标本缓急, 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先治其标——再治其本
二、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
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
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