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讨论一些当前在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前沿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质的突破。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权威和官僚主义的运作方式,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结果导向、竞争性招标、绩效评估等,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新公共管理还强调公共部门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二、治理理论(Governance)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而治理理论关注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等方式来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此外,治理理论还强调网络合作、协商和协调的重要性,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优化。

三、社会创新理论(Social Innovation)社会创新理论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之一。

传统的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决策和行动,而社会创新理论强调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创新。

社会创新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创新,政府仅仅起到一个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社会创新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和社会投资,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价值。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效率,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取得平衡,才能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繁荣。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摘要】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和规范的重要理论分支。

本文首先分析了治理理论的来源及历史背景,探讨了公共管理与治理的区别,以及治理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治理理论应用,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指出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对于提升公共管理效能至关重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总结现有研究成果。

通过对治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 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区别, 影响, 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 重要性, 发展趋势, 研究成果, 公共管理实践1. 引言1.1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引入治理理论的概念和方法,以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有效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更为灵活、开放的治理理论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管理模式,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以有效解决复杂问题。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不仅是对传统公共管理范式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更是一种对公共管理理论的更新和拓展。

通过引入更多的参与主体和灵活管理方式,治理理论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帮助公共管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2. 正文2.1 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政府职能和责任的逐渐扩大,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种种制度性缺陷和局限性。

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理论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更加灵活、民主、参与型的管理模式。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与执行权下放给多方参与主体,通过协商、协调和合作来解决公共问题。

治理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更是对现代社会多元化、复杂性的回应。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治理创新成为了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一、治理创新的理论治理创新是一种基于创新理念和策略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治理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治理理论。

网络治理是一种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治理模式,强调各方参与、协商与合作,以解决公共问题。

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其次是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是治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增加公民对政策决策的参与度,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公众参与理论强调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责任,通过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是创新治理理论。

创新治理是指通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的提升。

创新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创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还有政策网络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为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支持。

二、治理创新的实践治理创新的实践需要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进行。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电子政务的应用。

电子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政府服务和决策全面电子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政府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分发信息,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和满意度。

其次是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度智能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环保、教育等公共服务,创建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效能和透明度。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NPM,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今公共管理的主流范式。

本文将对NPM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优点和缺点。

首先,NPM的核心理念是市场化,以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率为导向。

这一理念使得公共机构在决策时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和资源分配的有效性。

通过将竞争元素引入公共服务领域,NPM激发了公共机构的活力和创新,提高了服务质量。

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强调激励机制和责任制,激发了公共机构内在驱动力,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其次,NPM以绩效为核心,强调量化目标和绩效评价。

这一特点使得公共机构更加注重数据和事实,从而提高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NPM可以评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这种量化和评价的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公共机构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NPM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限制。

首先,市场化导向带来了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可能使得公共服务过度商业化,忽略了一部分弱势群体的需求。

公共服务的本质是为民众提供基本需求,而非简单的货物或服务交换。

因此,需要在市场机制和公益理念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其次,过分强调绩效评价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于注重客观指标和数字化评价,容易忽略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例如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可能过于依赖量化数据,忽视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影响。

因此,需要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此外,NPM也未能解决公共部门治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公共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行使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NPM的理念和方法相对单一,无法全面考虑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在推行NPM的同时,需要注重公共部门的政治性、社会性和人文关怀。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1、新公共管理是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的通称。

2、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政府改革,使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制的、层级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3、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

4、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公共管理十个基本理论

公共管理十个基本理论

公共管理十个基本理论●一般管理的职能战略:确立组织目标和要点;设计操作计划以实现既定目标内部组成因素:人员组织与分配,人事指挥与人事管理制度,控制绩效管理的外面因素:办理组织与外面单位的关系,办理与独立组织的关系,办理与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关系●公共管理一种新式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的公共组织经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公共利益实现有关的宽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使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公共表此刻: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参加性,合作共治性。

●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系统:⒈公共管理主体理论: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理论⒉公共资源管理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估算与公共财政管理,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理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管理,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创新,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⒋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理论: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治理新模式⒌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理论: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伦理,公共责任,公共管理法律和公共管理监察等●公共管理 VS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重申结果和目标,重视管理的外面环境,着重民众意向和要求、与社会互动、竞争与责任,重申来自系统外的监察,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重视履行的过程,关注组织内部运转,重申规则和程序,依赖规则和程序、政府自己威望,关注政府运转和层级关系,依赖自己监察和自我拘束,主体是政府。

管理 VS 行政联系:都是人类社会活动形式,管理为行政供应存心义的营养成分,行政为管理供应必需的环境支持差别:管理比行政外延更宽,历史更长,两者的组织主体不一样,管理波及的是实现结果和对完成的结果肩负个人责任,行政实质上波及履行指令和服务,关注过程,程序和切合规定●公共管理的发展:⒈行政学,威尔逊,古德诺,泰勒,马克斯韦伯,怀特等①公共行政采纳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并以正式政府组织机构(官僚系统)为研究主要领域②政治—行政二分法成为行政学的理论基础③行政学致力于行政管理的一般广泛性探究④行政学重申以效率原则为最高标准⒉新公共行政学,罗伯特,西蒙,沃多尔以公正为核心,行政管理对好的管理与社会公正作出承诺,扔掉了传统的二分法⒊公共管理学, 70-80S ,政府改革与政府再造●传统公共行政模式⒈基本思想: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的正式控制之下并成立在官僚制的严格等级模式的基础之上,由常任,中立,和无个性特色的官员任职,只受公共利益的激励,不偏不倚地为任何政党服务,只是履行被政治官员确立的政策⒉理论根源(七条原理)官僚化的组织原则;以为存在一种最正确工作方式并全力尊崇科学管理原则,严格列出工作细节化程序;经过官僚制供应服务;信仰政治与行政二分,行政仅是履行命令的工具,政策或战略问题是政治领导人的职责范围;假设公事员个体的动力根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忠诚和追求,那么公共服务的供应便是无私的;需要中立的,匿名的,终生制的且有能力为任何政治领导人供应相同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履行由别人供应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肩负个人责任。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全球化已经赋予政治生活的传统问题———即谁统治,怎样统治,为了谁,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以新的意义。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也发生相应改变,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获得灵感。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治理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图式之外,寻求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

简言之,治理是对传统政府统治和管理机制的超越,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

治理理论具有两方面的涵义。

政治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通过此制度安排重新分配资源,建构公共责任;管理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政府组织有效、高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新公共管理是“治理”的管理维度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强调政府组织的管理技术、效率和能力。

治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契合了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甚至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化。

[1]对治理理论的此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公共行政维度的体现,也表明了政治学的管理主义走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和新公共管理的最大不同,在其政治学意义上,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是人类集体行动机制和方式的改变。

因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便是对新的人类集体行动的政府组织和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的追求。

一、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PM),通过将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引入公共行政,引发了公共管理模式的革命性改变。

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是政府运行的最佳方式;二是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三是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这有利于责任制的落实;四是行政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担任。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新兴范式,旨在通过改革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相比,更加注重市场竞争、效率和绩效评估,强调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推崇市场经济和小政府理念,提倡对政府的干预和监管进行减少。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提出改革公共管理的思路,强调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管理机构的认可和应用,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效率导向、绩效评估、公共私营合作等观点。

其中,市场化改革倡导政府将一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职能外包给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效率导向强调公共管理应该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和效率评估,避免过度浪费和资源闲置。

绩效评估则强调对政府和管理机构的绩效进行定量评估和激励,以激发工作动力和提高服务质量。

公共私营合作则鼓励政府与私营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责任,以整合资源和提高服务效率。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通过改革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大力推行市场化改革和效率导向,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政府的运营成本。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也开始学习和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路径,以提高公共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政管理理论实践课题

行政管理理论实践课题

行政管理理论实践课题一、引言行政管理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关于政府和公共组织如何管理和运作的,也包含了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如何与公民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互动。

本课题将探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一个相关的实践课题。

二、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

1. 传统行政管理理论传统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学派”、“人类关系学派”和“结构功能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所倡导的科学方法、标准化、任务分工等理念对组织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类关系学派则注重人的因素,提出了员工满意度和组织文化等问题。

结构功能学派则关注组织结构和职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行政管理理论,它主要包括市场化、去政府化、企业化等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市场机制来进行公共服务,注重效率和绩效评价。

3. 治理理论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它主张多元治理,即除了政府外,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当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实施,进而形成一种共同治理的社会形态。

三、行政管理实践行政管理实践是行政管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具体操作,它主要包括公共组织管理、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服务提供等。

1. 公共组织管理公共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设计、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

在公共组织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公共组织也逐渐采取了更多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2. 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也是行政管理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和公共组织需要按照相关政策来进行各项工作,并且需要做好政策调整、实施评估等工作。

3. 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提供是政府和公共组织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各项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工作。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07403 刘洋长久以来,韦伯的官僚制和科层制牢牢占据着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韦伯的理论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科技的新成果和公民不断变化的新需要上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势在必行。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界的创新成果频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现在十分流行的整体性治理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未免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本文参考大量此方面的理论文献,来梳理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1,背景与产生。

第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然而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发展的高峰跌入危机的深谷,面临一系列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有:(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

第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也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等理论相继出现,他们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 积极借鉴私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些理论便都被划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而这其中由以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的重塑政府理论最为著名。

2,主要理论概论。

“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1。

行政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行政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行政管理理论前沿问题引言行政管理理论是关于政府和组织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它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资源的分配和政策的实施,以实现公共利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行政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行政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包括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强调市场化、竞争性和企业化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采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效率和效益。

然而,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比如,一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过分强调市场化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责任;另一些学者则指出新公共管理容易产生监管失灵和公共责任缺失的问题。

因此,需要继续探讨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和局限,寻求更加合理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

二、治理理论的发展和挑战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社会和市民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强调多元治理和参与式治理。

它认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而应与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市民一起协同合作,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然而,治理理论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比如,如何在多元治理中平衡权力和利益、如何确保公民的参与和民主治理、如何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三、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和组织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手段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提升治理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数据安全、信息不对称、数字鸿沟等问题,需要行政管理者和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结论行政管理理论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领域,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行政管理的发展和改革非常重要。

本文所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和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问题只是行政管理前沿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全球化下的行政管理、跨国治理、社会创新等等。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公共管理(1900年-1960年)
传统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主要以行政法规和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规范化和集中制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就是韦伯的官僚理论。

第二阶段:新公共管理(1960年-1990年)
新公共管理是在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的,它强调市场化和竞争,强调公民参与和服务质量,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提倡公共-私人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奥斯特罗姆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奈特的“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阶段:后新公共管理(1990年至今)
后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治理的网络化和多元化,注重社会资本和公共参与,强调创新和适应性,推崇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德鲁克的“社会企业理论”和奥斯本的“全面质量管理”。

总体来说,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它既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家制度的影响,也受到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启示和引领。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加快,公共管理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一、理论概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和社会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前沿理论的不断涌现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实践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从传统的行政机构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逐步形成,不断迭代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偏重点,但总体来说,前沿理论的引入使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前沿理论介绍1.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管理方法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市场化、产权化和社会化的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2.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治理理论关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作和协调机制,强调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决策。

治理理论强调建立合作性、协商性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强调参与民主、社会参与和合作。

3.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源(社会网络、信任、互惠行为等)对社区和组织效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对组织绩效和社区发展的作用。

4.创新网络理论(Innovation Network Theory)创新网络理论强调社会网络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对创新和知识转移的重要性。

通过组织间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促进创新和发展。

四、未来趋势和挑战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不断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需要更多关注技术创新、社会需求变化、全球化挑战等方面,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推动公共管理、行政管理领域的进步。

五、结语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引入,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好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是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行为。

它作为一门学科,包括公共决策、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服务提供等应用领域。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组织、指挥和推进的一种管理行为。

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公共管理和非政府公共管理两个领域,政府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立法管理等;非政府公共管理包括公共组织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1.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支。

它认为,公共事务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更是多方参与的事务,应该倡导多元参与、自治与共治共生,而不是传统政府集中的掌控与管理。

其主要观点是将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与社会组织、公民等力量相结合,以达成社会效益和多方利益协调。

2.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领域的管理需要运用先进的商业管理方法,以提高效率、优化管理。

其核心思想是市场化导向、竞争性管理、结果为导向和公众参与,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和效率。

3. 公共价值理论公共价值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是实现公众利益和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共管理的方式,可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和效率化,进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与效果。

三、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1. 美国国立公园管理局美国国立公园管理局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佼佼者之一,负责各国公园以及州立公园的管理和运营。

其管理方式包括资源整合协调、公民参与与关怀、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等。

2. 中国城市污染治理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城市环保政策,以促进城市绿化和清洁。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上下联动,涉及到行政管理、市场机制、公民意识等多个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

3. 香港战“疫”2020年全球疫情流行,香港以其快速而有效的应对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行政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引言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行政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传统的管理理论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现代行政管理的一些重要理论,包括新公共管理、领导力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市场化、精细化和民主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注重效率、成本和绩效。

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委托代理关系等方法,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浪费和不必要的干预,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注重市场导向,强调效率和竞争;二是倡导公私合作,鼓励政府和社会组织、企业开展合作;三是推崇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提倡民主参与和市场选择;四是强调绩效评价,注重管理成果和效益。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践中,政府通过改革行政体制、优化治理结构,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市场化和效率,可能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也容易引发管理的虚晃和功利。

二、领导力理论领导力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领导者的行为和特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品质,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领导力理论被广泛应用。

领导者通过激励员工、建立团队合作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了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执行力。

同时,领导力理论也强调了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强调了道德和责任的重要性。

然而,领导力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对领导者素质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对领导风格和行为的看法有所出入。

在实践中,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采取相应的领导方式和策略,而不是僵化地套用某种理论。

三、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组织变革的动力、过程和效果。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公共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

它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传统公共管理方式的批判,并试图引入市场化、私营化和经济效益导向的原则来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NPM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公共利益、削弱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等,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被新公共服务(New Public Service,简称NPS)理论所取代,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则是对NPM和NPS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和公共价值的优先性,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应秉持公共利益,注重公共权益保障和公民参与。

相对于NPM的市场化和经济效益导向,NPS更注重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平等性和可持续性,并强调政府的使命和责任,认为政府应该更注重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

然而,NPS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于强调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忽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等。

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试图通过整合各种治理主体和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整体性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种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各种治理主体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互动、协作、共建的治理格局。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强调效率和市场化。

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一些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逐渐浮现,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价值和公民权益,试图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则更注重公共服务的整体化和整合化,强调各种治理主体的合作与参与。

总之,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公共服务的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一、治理的定义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三、治理理论的失效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理论
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
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
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
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这种治理理论或者说是全球治理理论削弱了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
用,客观上有可能为强国和跨国公司干涉别国内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所以,对于这一危险倾向,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

编辑本段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
针对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善政被普遍认为是减缓贫困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银行,2001)。

西方学者Grindle认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公民,以及国际发展社会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善政不仅已经成为减少贫困的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他的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详细的善治议程。

从政治倾向上看,治理理论虽然主要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治理理论时,必须有所鉴别。

尽管如此,治理理论对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编辑本段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治理理论要想在中国实现其善治的目标,除去其本身理论的不足,同时还要受到我国现有国情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严重,全能政府色彩浓重,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

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

但是治理理论提出的“善治”模式,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参照。

1.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的整合、启蒙作用,增强治理能力。

党的组织、人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一大特色。

首先是党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从行政主体的二元结构中撤出,专门从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监督和调节。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我国这种议行合一的结构决定了人大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既能整合民意,又能监督政府。

再次,政协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其成员是我
国当前公民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能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有利于政策的科学性和回应性。

但现实中人大、政协的作用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对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与市民社会两者关系的整合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促进公民社会成长。

需要政府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建立民主政府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推进政务公开,拓展渠道,使公民更便利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其中,重视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质也是促进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4.培育和完善独立性强的民间组织。

我国的民间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太强,要逐步授权给民间组织,使之摆脱政府的主导,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要用法律对其进行制约,提高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

善治的出现和发展在当今的发达国家显得很缓慢,往往是几代人才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准备好面对长期的、缓慢的、可逆的、令人沮丧的道路来通向更好绩效的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论
求助编辑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

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目录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七大要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
展开
编辑本段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

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

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

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

“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

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

“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

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编辑本段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

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

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

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

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高税收将资源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转移到“消费财富”的公共部门,妨碍经济增长和削减社会福利。

只有让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决定福利的供给和需求,才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繁荣。

于是,市场化成为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

公共企业的私营化、公共服务的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