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理论
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产业转移的测定与机制
1.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间分工、协作及其发展的重要因 素。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转换 与升级,提高了落后区域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推动 了区域间产业分工发展和优化。因此,产业转移是落 后区域经济起步、发展的绝佳契机。它不仅能够提高 转移产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对提高整个区 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总量,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伴随国内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中西部各省均把承接 东部产业转移作为发展省域经济、追赶发达地区、进 入工业化时代的契机,纷纷出台了产业承接的重要政 策,产业转移、产业承接浪潮正在兴起,同时加上经 济全球化进一步推动国际产业转移,这是中西部的一 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为20498.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额为8627.8 亿美元。我国早期的加工贸易以鞋帽、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 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国从事加工贸易,加 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 程看,我国加工贸易不断升级转型,经历了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 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从“三来一补” 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过程。 2.加快产业体系的形成。 产业转移使各区域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也使二者之间的互 动性显著增强。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发达地区获取了产业升级的动力, 落后地区则在较短时间内争取到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外部帮助。
核心-边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四个阶段。
2.产业转移实践理论
产业政策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视角
1.概要本文将讨论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包含五个主要论点。
第一,从理论视角来看,有充分理由相信产业政策可以在促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显然能找到某些案例,证明产业政策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第三,针对所有这些案例,也都能找到其他反例,表明产业政策失败了,甚至阻碍了发展(当然这种反事实论证是很复杂的)。
第四,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之间的区别在于政策的政治角力上。
产业政策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实施政策的当权者自己希望工业化能顺利完成,或者是因为政治体制所产生的激励迫使他们这样行动。
从上述四个论点推论出的第五个论点是,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必须改变他们对产业政策的思考方式。
为真正促进一个社会的工业化,我们需要实证性理论来描述实现社会的特定政策选项所需的政治均衡。
要提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我们必须对这样的政治均衡有清晰的理解,并试图加以改变,或者在其生成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产业政策的思路。
不幸的是,从目前来看我们对于产业政策仅有很好的规范性理论,实证性理论还相当缺乏。
例如,中国台湾地区为什么能采纳并成功实施产业政策,而加纳却造成了灾难性的结果,对此,我们很难给出充分的解释。
我们的研究应该关注构建这样的理论,否则按传统方式倡导用产业政策去解决贫困国家的问题,必然是属于盲目自信。
在深入介绍产业政策的后果和我的看法之前,有必要对产业政策的含义做出某些界定。
我认为,产业政策的含义是政府有意识地促进工业发展。
当然对此可以有多种办法,许多内容都可以视为“产业政策”,从关税和外贸政策(保护),到税收优惠、各种补贴、出口加工区,以及国有制等。
斯大林在1930年代促进苏联工业化的办法,与朴正熙在1960年代对韩国的政策完全不同。
另外,所有这些政策都可能是在无意识地促进工业发展,而非有意为之。
在苏联和韩国并没有此类情形,因为两国政府在当时都明确致力于工业化发展。
然而在其他案例中,政府是否在有意识地推动工业化,我们并不清楚。
《产业政策理论》课件
为了分享我对产业政策的专业知识,我准备了这个精彩的课件。让我们一起 探索产业政策的概述、基本理论、实施原则、具体措施、实例分析、评价和 展望。
产业政策概述
产业政策的定义、目的和种类是我们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起点。
定义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特定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目的
产业政策的目的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国家经济目标。
种类
产业政策包括促进创新政策、竞争政策、支持企业政策等不同类型。
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
了解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
分析政府和企业之间 的关系,理解政府在 产业政策中的角色。
竞争政策理论
探讨如何提高市场竞 争,促进产业的健康 发展。
创新政策理论
研究如何培育创新生 态系统,推动产业的 技术升级。
面向市场的政 策理论
关注市场需求和资源 配置,制定符合市场 规律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实施原则
掌握产业政策的实施原则是确保产业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
1 产业政策的主体
产业政策应由政府、企业 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 与。
2 政策的协同效应
产业政策应与其他政策相 互协调,形成综合效应。
分析产业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挑 战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未来产业政策的发展 方向
展望未来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 如数字化转型、绿色产业发展 等。
产业政策的国际合作 及作用
探讨国际间在产业政策领域的 合作,并研究产业政策在国际 间的作用。
结束语
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政策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
产业政策的规范分析
但是糟糕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政策当局必须要重新评估这一观点并逐渐接
受政策干预的做法。
萨尔瓦多共和国
作者与hausman 和 rodrik 共同提出了,制定产业政策需要评估的一些因素:
(1)对于一个政策项目的绩效评估体系;(2)政策执行机构的行政能力和竞争力;
(3)确定一个制定产业政策的首要原则; (4)政府介入私有部门必须深思熟虑。
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的增长率下滑。
1990 年 代 后 乌 拉 圭
相比另外俩国家有
着更高的增长率。
图1 产出增长率
投资占GDP份额
1980 年 后 , 投 资 占 GDP 的
比例大幅下降到15%左右,
投资不足很可能导致产出
增长无力的重要原因。
即使90年代后这些国家出
台了改革政策,但是投资
占比依然没有明显增长。
在(1)式两边对 求导,得
g , = 1 − 1 − A − ( )
∗ , = − ′ (∗ ) = 0
∗
=
′′ ( )
>
0;
= − 1 − ∗ <
0;从而, ∗
(1)
=
前为止还是不能用实证来验证,而且在产业政策领域中统计桶里的难度过
大,难以通过统计数据来证明产业政策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萨尔瓦多,乌
拉圭和南非这三个非亚洲地区的工业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产业政策数
量以及产业政策的需要情况。工业政策的传统信息和官僚制约因素可以通
过适当的制度设计来塑造和减少约束力。工业政策必须具备的三个关键设
结论
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与实践
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来支持和促进某个产业的发展,以达到增加经济增长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理论产业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课题。
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转型。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依据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和协调为基础,注重结构性调整和实质性转型,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政策理论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
它要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国际竞争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发,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它还要考虑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
另外,产业政策还要避免产业集中和垄断,促进竞争和创新。
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产业政策,但同时也要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避免产业垄断和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支持。
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各国、地区的产业政策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特点是相似的。
中国的“强基计划”和“优势产业培育计划”、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韩国的“创造性经济实施计划”、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政策”、欧盟的“2020战略”等都是在有目的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效经验。
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政府应该对市场经济、产业转型、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及时分析和协调,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
同时还要避免政策失误和制度上的漏洞,加强政策的监管和执行,使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和持久。
总结产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政府要注重市场机制和资源禀赋,重视结构性调整和实质性转型。
既要保护和促进企业的发展,也要避免其过度依赖政府和产业垄断。
实践上,需要加强政策调整和完善,加强政策的监管和执行,使政策的效果更加明显和持久。
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原理
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原理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经济学原理,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通过供需关系自发形成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现实中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即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进行干预,通过产业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产业政策的目标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当明确具体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政策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三、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之一,认为各国应当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国家的比较优势,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提高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来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同一产业内相关企业之间的集聚和互动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来支持和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升级。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五、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当重视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资助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来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产业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发展新结构的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框架,强调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然后分析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接着探讨产业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新结构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在新结构经济学指导下优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新结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产业政策被看作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工具。
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政策应关注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
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政府应当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和实施。
比如,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和技术相对短缺的地区,产业政策可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逐步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政策应致力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提升产业竞争力不仅意味着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意味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为此,产业政策需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产业政策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应当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六讲产业政策理论(纲要)
第六讲:产业政策理论(纲要)一、产业政策的定义及要素(一)产业政策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仍然未能就产业政策的概念达成共识。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英国经济学者阿格拉认为,产业政策是与产业有关的一切国家的法令和政策。
日本经济学家下河边淳和管家茂指出:“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营业、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就是计划,产业政策主要是对各国政府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干预,以通过优化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在欧美经济学界相当流行,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密塔伊·艾特伊奥利认为,产业政策就是计划,无非是采用了一个“温和的、更加悦目的名词”。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由国家采取的补救政策。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
强调“产业政策(狭义的)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效’而进行的政策性干预”。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是后进国家振兴民族经济,赶超发达国家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如日本经济学家并木信义指出,产业政策就是当一国的产业处于比其他国家落后的状态,或者有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时,为加强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就是为了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政策。
如美国学者查默斯·约翰逊在他主编的<产业政策争论)中写道:“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取得在全球的竞争能力而打算在国内发展和限制各种产业的有关活动的总的概括。
作为一个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它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补充。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政府)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
产业结构政策PPT课件
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产业结构
政策目标要
第11页/共71页
•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措施
1.要对落后、薄弱的幼小产业采取资助和保护等政 策措施进行扶植
2.注重对未来新兴主导产业,即战略产业的培育, 重点扶植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3.注重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植,促进传统产业的技 术改造
⑥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性程度、产品的竞争优势和竞
争范围等。
第18页/共71页
• 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目标:
• 在充分考虑现有产业结构状况基础上,利用现有 优势,坚持产业技术创新,坚持体现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明确在一定时期内 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制定和实施适 应新形势的产业结构政策,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技术水平,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17页/共71页
6.立足现状,坚持创新和特色的原则
①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产业水平和结构状况;
②现有资源禀赋状况、各种要素的成本和质量、要 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③市场整体需求水平和由需求特征决定的对特定产 业及市场的需求水平及层次;
④社会性质和经济体制以及国家对经济及社会功能 的定位;
⑤特定环境所形成的对特定产业发展的约束和促进 条件及强度;
2.核心:
• 在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化的同时,提高产业结构转 换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在合乎规律的转换中
第3页/共71页
3.产业结构政策兴起于日本并发展了日本
• 二战后日本,为加快经济的重建和振兴,通过规 划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目标,科学制定 实现途径,确定不同时期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 产业”,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证“主导产 业”的崛起,调整经济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第九章 产业政策分析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 配置。 市场的力量往往是事后调节,因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大 量的资源浪费。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完全可以根 据科学的预见实现事前调节,避免不必要资源源闲置 和浪费 。 4、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 骨干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的 开拓能力基础之上的。产业政策对增强企业刻新能力 和开拓国际市场等都有重要作用 。 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4)供给指向性 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需求总量调整为主要特 征不同,产业政策总是着跟于供给能力的提高 和供给结构的改善,因而被学术界称为供给指 向型经济政策。 5)市场功能弥补性 产业政策的核心功能在于对市场失灵的弥补,而 不是对市场功能的排斥和取代。强调产业政策 的“市场功能弥补性”特征,其本质含义是要 求产业政策的实施应当以间接干预为主。无论 任何时候,政府都应当自觉维护市场功能的正 常发挥,并集中力量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 题。
☆从中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看产业
政策的作用
2009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国家相继出台了汽 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 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十大产 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时间将从2009年至 2011年。 出台的十大规划的产业,预计就业人口超过1 亿,直接关系到3亿农民生计,上市公司接近 六成在这十大产业中,涉及范围之广、政策 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这将 给企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产业政策的手段 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 规制三大类型 。 1)直接干预。包括政府以配额制、许可证制、审批制、 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直接干预某产业的资源分 配与运行态势,及时纠正产业活动中与产业政策相抵 触的各种违规行为,以保证预定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2)间接诱导。主要是指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 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 税等方式,诱导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主决定服 从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 3)法律规制。通常适用于比较成熟和比较稳定的产业 政策,是以立法方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 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预定产 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第三讲农业产业集聚的理论与政策..
(2)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就是伴随着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扩 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 象,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当其规模在一 定区间时,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组织和 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 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经济
提高合作效率
降低谈判费用
降低机会主义行为
有利于相互监督 形成利益共同体
2.生产效率
(1)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主 要动力。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主要来自新技 术、新工艺等的开发及其成果的应用推广。 农业产业集聚作为“农业企业和农户在地理 上集中”的经济现象,某企业或者农户应用 了一项新技术,由于在农业产业集聚区内企 业间和农户间信息交流、人员交流都非常频 繁,该项新技术很快会被其他企业或者农户 应用、推广和改进,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 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 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 业链条,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从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集聚是 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所以它肯 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农业产业集聚并不 完全等同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它比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内涵更“高”。 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集聚一定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组织方式,但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一定都能达 到农业产业集聚的要求,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更加强 调“集聚”的概念。
(5)产业集群
产业政策的独立性、逻辑起点及理论依据
种, 一种是宏 观层攻上的干预 , 为“ 称之 宏观调 控”另 一种 是微 ; 观层 攻上的干预 , 称之为“ 微观规 涮” 。而对于 干预层 面超 出微 观经济主体但又不及宏观经济层 面的所 谓“ 业政策 ” 目 学 产 ,前 术界对此看法不 一 , 主要分歧 在于 : 一是 产业政 策是 否是 一种 独立的经济政策 , 即产业政 策是否像一些学者认 为 的它可 以并 人宏观调控或者微观规制 ; 二是如 果产 业政策能 够成 为一种独 立的经济政 策 , 逻辑 起点 是什 么 ?或者说 其 理论 依 据是 什 其 厶 ,?下面拟就这两个 问题谈一些认识
产业政 策是否 可以并人宏观调 控或微 观规 制?笔 者认为 , 产业 政 策不同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则 , 它应成 为一种独 立的经济政 策 。这主要 表现 在其 与宏观调控 和微观规制 的显著 区别上 , 三 者的区别主要表 现在 目的 、 作用对象 、 用方式 、 作 理论 基础等方
面。
展阶段 、 然与历史条件、 自 国际环境 以及政治经 济形势 不同 , 产 业政策的 内容 和实 现形式也不相 同, 甚至会有 相当大 的差别 。 通 过以上分析找们可以看 出. 产业政策 在许多方 面不 同于 宏观 调控和微 观规制 , 是一种独 立 的经济 政 策。那 么 , 业 它 产 政策存在的逻辑起点及理论基础是什么 呢? 三、 产业政策存在的逻 辑起 点殛理 论基 础 “ 产业政策” 词一经提 出, 一 学术界就 出现 了对 其持肯 定态 度和否定态度 的两 派 . 派争论的焦点就是 产业政 策存在 的依 两 据 是什么。对其持否定态度的学者 认 为. 业政策 是政府对市 产 场的扭曲与 抑制 , 是无效的 , 观点的学者有 美 国的托马斯 ・ 持此 E 彼特 里 , ・ 尤金 ・ 马藏奇 等。另一派 对产业 政 策持肯 定态度 的 学者 则强调 了产业政策在经济发 展中的必要性 , 并枧 产业政 策 为具 有普遍意 义的政 策 , 此观点 的有 日本经 济 学家植草 益 , 持 欧洲学 者雅克 ・ 苏涅 等。而对 于产 业政 策存 在 的逻辑起 点 , 莱 在 对于产业政策持肯定态度的学 者中的看法也 不尽相 同 , 一派 学者将产业 存 在 的逻 辑 起点 放在 经 济发 展 的需要 上 . 简称 为 “ 经济发展论” 另~振把产业政 策存在的逻辑 起点放 在弥补市 ; 场不 足的需要 上 . 称 为“ 场 不足论” 简 市 。经济 发 展论 者认 为 , 产业政 策来 自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 增强经济 实力 和提高竞争力 的需要 上。与“ 经济发展论 同,市场不 足论 ” 不 “ 的学 者则 把产 业政 策形成的 原因解 释为 补充市场 不足 的需 要。他们 首先肯 定市 场机涮是有效 的, 同时也 指 出市场机制 有其缺 陷并 会出 但 现失 败。为 了弥补市场缺陷或纠正市场 失败 . 就有必 要采取产 业政策 笔 者认为 , 为一种独 立 的经济 政策 , 业政 策的存 在有 作 产 其 客观必然性 。但认 识产业 政策 的必然性 不 能像认 识宏 观调 控政 策和微观规制那样 , 其孤 立地放在一 个稳定不 变 的国际 将 环境 中 , 而应将 其放在广 阔的历史发展过 程和世界 上国 与国之 间有 独立的经济利益这~夫环 境下来考 虑。我 们知道 , 国家之
国际贸易结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优化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结构优化,提升贸易竞争力,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贸易结构优化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应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贸易收益的最大化。
2.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指出,国际贸易的结构取决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应根据自身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实现国际贸易结构优化。
3.产业政策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在国际贸易结构优化中的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国内产业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结构调整。
三、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实践1.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结构优化案例: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例,它们在国际贸易结构优化方面表现出以下共同特点:高度发达的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的贸易政策体系等。
2.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结构优化案例:以我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例,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逐步提升,但贸易结构仍待优化,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四、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优化现状与问题1.我国国际贸易规模及地位: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国仍处于中低端环节,贸易竞争力有待提高。
2.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特点: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但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贸易结构不够优化。
3.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贸易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
五、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优化策略1.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贸易结构。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减少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阅读随笔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阅读随笔一、关于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在阅读《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部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之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质上就是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变,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使得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可能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把握技术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是理解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理论的关键。
市场需求也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在理论层面,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等,可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体系,它涉及到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
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在我阅读《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是理解整个产业结构转型过程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转型是指经济体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以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变化为基础的,反映了社会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理解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需要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产业政策理论
研究趋势
杨治教授较早将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年来,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产业政策的 研究上。这似乎说明,促进产业结构本身及地区间的产业协调发展还得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运作来实现,加 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是很有意义的。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变动及周 期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例如周振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一书中对产业结构机理作了系统的分析,他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 应和结构开放效应;孙尚清、魏后凯、郭克莎、李悦、王述英等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 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产生发展
产业政策理论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政策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 此之前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F.Liszt)发表了 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历史的角度对各国的经济与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特别对比了英国的 自由贸易政策与海外扩张政策,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与产业扶植政策,提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 同的经济政策。
此外,从产业角度考察的供给理论,其基本论题是供给如何创造和引导需求,特别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和提 高劳动生产率。供给创造和引导需求,可以从技术进步发展新产品和改变价格结构引导需求两个方面来论证。
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市场机制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产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 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政策 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程度地推行产业政策,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以产业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 要手段,但是,产业政策所依存的理论观点一直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批评。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政策
• 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 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 具有排除 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 明确了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 协调 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五大职能:研究拟订有关竞 争政策;组织调查 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并发 布评估报告;制定 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 行政执法工作;
二 产业组织政策分类
➢ 从政策取向看;各国已有的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两
大类: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
产业竞争政策
经 兼联济 规 并合规 制 政政模 政 策策政 策
策
反 垄 断 政 策
中 小 政 策
1 兼并政策 指间的吸收合并;这种合并过程使得被合并的
资产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成为合并资产的 一部分;从而失去了它原来独立的经营实体的地位 其结果是减少了产业内的数量;扩大了现存的规模 因此;它是政府用来抑制间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 中度;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
1 禁止不公平的竞争方式以及欺诈性经营活动;2 建立独立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并授权FTC制定 和实施有关禁止不公平竞争和欺诈行为的规定
修改了克莱顿法中关于价格歧视的规定:1 将削弱 竞争改为有害于竞争;2 同价格歧视的实施者一样; 其被实行对象也属违法者
二60年代以来美国并购准则的变化趋 势
• 1968年的并购准则;以市场集中度为主要 判据
第二节 反垄断政策
➢ 反垄断法是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令 法规来 限制行为的垄断管制方式
➢具体而言;反垄断法是调整竞争关系;防范和 控制垄断以合谋 滥用经济优势等方式限制 和破坏竞争;以保护和促进竞争的法律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存在 “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
品,典型的公共物品是私人所不能提供 的,因为提供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仅 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共物品的提 供将低于正常的与资源最优配置状态相 适应的供给点。所以,典型的公共物品 供给不能离开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的 有效引导。
三、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
所谓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
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发展 阶段——衰退期的产业。其一般特征是:产品 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下降,技术进步率下降 且创新无望,而由另一新兴产业提供的替代品 却同时出现需求与销售额上升的趋势。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具 有重大显示意义的基本政策,其立足点是帮助 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 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加速设备折旧。
2、市场保护、援助。
3、促进转产。 4、技术与经营支持。 5、转岗培训。
第三节 产业组织政策
3、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的存在 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引起的成
本和收益没有全部由经济行为主体承担。 由于这种外部性是在市场交易活动之外 发生的,外部性不一定能以市场方式解 决,为了使外部性问题不至于影响到资 源优化配置,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 来予以调整。
4、信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 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1、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
垄断的典型形式是产品的生产垄断,当
某种消费品的绝大部分产量由一个生产 者提供时,就会导致垄断。根据效率法 则,效率价格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时的价格,但由于垄断,生产者可以把 价格定得高于边际成本,以期获得更大 的利润。这样,该产品的生产就是没有 效率的,因而从社会角度看,资源配置 就不会达到效率状态,市场机制失灵了。
产业政策理论
第一节 产业政策理论概述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 二、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 2、赶超战略理论 3、国际竞争理论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
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 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 产业政策一词最早出现的标志,是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 在OECD大会上所作的题为《日本的产业政策》的演讲。 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 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实行干预的各种政策,以及个别产业 内部的产业组织对私人企业的活动水平施加影响的政策的 总和”。 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 标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 策的实质,是针对产业活动中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 灵”情况而实行的政策性干预。
二、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也称市场失败或市场失效,它是和市
场效率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缺陷是指市场机制 派生出来的经济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 波动是市场缺陷的典型形式。产业政策主要是 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日 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一针见血地指出:“产 业政策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 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对策。” 市场失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国际竞争理论
该理论强调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
国际竞争的需要。其基本共识是支持产业政策存 续和适度强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出现, 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 的变化,各国经济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 这种形势下,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政府都迫切需要以产业政策为基本工具, 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强本国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持或争取本国产业在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
(二)赶超战略理论
该理论强调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Hale Waihona Puke 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它是总结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成功经验所 得出的理论认识,因而较好地结实了“为什么 后发国家在实现赶超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 运用产业政策”的奥秘。 事实证明,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 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 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 所需的时间。
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有完
善和充分的市场信息,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信息总是不完全、不充分的,买卖双方所拥有 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对称的,交易双方的信息占 有都不完全,这就可能出现互相欺骗、损人利 己的现象。所以,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 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最优地配置社 会资源,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调节。
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是产业结构政策中的主导方面和关键部分。 它的特点是着眼于未来的产业优势,直接服务于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 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的宗旨,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来增强 对战略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再通过战略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来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该政策背后是一种非均衡发展和 争取动态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路。
二、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
战略产业是指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 要成为战略产业就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特征:
一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 生产函数; 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三是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政策类型
一、结构政策的含义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 势,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质在于从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演 进中,求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产业结构政策按照政策目标和措施的不同,可以划 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 调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