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的互动关系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
■本课题通过对股市的牛熊更替、政策的松紧变化及经济增长的波动,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抽象出股市周期、政策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运行特征,然后将重点放在三个周期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上,从而对认识现实股市运行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对政策周期的量化分析,可以提供一套直观的政策量化标准。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对股市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的调整,使监管股市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符合市场本身运行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我国股市稳定发展机制的建立。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股票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三者综合关系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结论。
1、从1990年至1996年初,三个周期同步运行。而从1996年初至1999年政策周期、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走势。
2、背离的情况说明,1996年中国股市的大牛市完全是由政策周期由紧向松的转化支撑起来的,而不是经济周期支撑的。股市周期如果背离经济周期时间过长、空间过大,股市周期就有可能出现向经济周期的合理复归。
3、在未来三个周期运行趋势中,关键是经济周期的运行状况如何,只有经济周期良性运行才能使股市获得真正的支撑。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一般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
政策周期是指宏观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周期性松紧变换的现象。
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通俗地说,即熊市与牛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这里所述的互动关系是指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互动关系的研究
(一)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是客观的,政策是主观的,经济与政策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决定政策,政策引导经济。经济与政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始终贯穿于整个国民经济
的运行之中。政策的制定直接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而经济的发展只有经过不断的政策调控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经济在发展中时快时慢,时冷时热,不断变化;政策在调控中时紧时松,时强时弱,不断变换。这在客观上就出现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和政策周期性转变,而经济与政策之间的辨证关系决定了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经济周期决定着政策周期,而政策周期反过来又引导着经济周期的运行。
在现实中,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存在着一定的时滞现象,因为政策在引导经济运行时往往是一种逆向调节。此外,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运行往往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讲,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变动趋势,从长期看是一致的,从短期看却经常出现背离。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客观的、自发的,在变动中往往是缓慢的,滞后的;而政策周期的变动是主观的、能动的,在变化中往往是快速的、超前的。此外,管理者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逆向调节。因此,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运行方向经常出现背离的情况。
概括地讲,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
(1)经济过热,政策从紧(反向);
(2)政策从紧,经济收缩(同向);
(3)经济收缩,政策放松(反向);
(4)政策放松,经济回升(同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周期决定政策周期,政策周期反过来又引导经济周期。这一互动关系辨证地贯穿于整个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运行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然而,上面所描述的只是这两个周期互动关系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互动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
首先,政策种类的不同使得政策周期发生作用的效果和时滞期有所不同。比如,财政政策较货币政策而言,其作用直接、时滞期短;货币政策作用相对间接、时滞期较长。而在这两种经济政策出现双松、双紧或者松紧搭配的情况下,又会呈现出不同效果和不同长短的滞后期。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差是随着采取政策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其次,政策实施时所处的经济体制不同也会对政策的作用效果和时滞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财政高度集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均由国家直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政策通过行政式传导发生作用的时滞期很短,作用效果也十分明显,经常出现"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的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大大减少,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同时,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各市场主体多元化及其各主体间利益的相互制约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期延长,相应地增加了时滞期。
最后,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变动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经济周期变化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形成趋势需要时间,扭转趋势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由经济周期所决定的政策周期转变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政策周期出现重大转变之前,都有一个政策随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微调的长期积累过程。换句话说,政策体系中各种政策不是一起统一变动,而是有一个各项政策陆续出台,陆续起作用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直到整个政策体系发生周期性的转变。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放缓,而政策由紧变松。从表面上看,这种政策周期运行方向的转变,不是经济周期决定的,但实际上,这一例证恰恰从另一方向证明了政策周期是由经济周期决定的,因为在1996年之后,经济增速下滑时间已较长,下滑幅度已较大,这种客观情况决定了政策必须放松。而且,经济越是收缩,决定了政策越要放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特点。
(二)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们利用经济增长率指标描绘出从1990年至2000年的经济周期运行曲线,同时,利用能够反映政策力度的指标,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求出政策周期运行曲线。将这两条曲线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深化改革十年来,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关系图。(见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90年代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运行的关系的特点是:
1、1991年至1996年,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运行的时滞较小,几乎同步。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比较显著。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刚刚开始,宏观调控的计划性与行政性的本质未有改变。
第二,在宏观调控中,不仅财政政策仍然具有一定效果,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不断加强。
第三,在90年代前半期,我国经济仍然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传统的政策调控效果较为明显。
2、1996年之后,政策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引导作用效果弱化,经济对政策不再有"立竿见影"的反应,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之间出现十分明显的时滞期。从运行情况上看,两者首次出现了时间长、幅度大的背离。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运作所处的体制背景是"传统的计划体制已基本解体,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中央向地方放权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资金在积累中所占的份额大大下降。据统计,个人、企业、国家各自所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分别由1978年的51%、16%、33%变为1995年的69%、17%、14%。二是利益主体及其经济行为多元化的格局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单一的计划管理模式逐渐向"大市场、小政府"的经济格局转变。与此同时,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微观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缺乏灵敏性,难以根据市场信号的变动迅速调整自身的行为。因此,在政策的发出主体权力弱化、政策的传导机制尚不通畅、政策的接受主体反应迟钝的情况下,宏观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