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合集下载

《道德经》品鉴心得与体会(二篇)

《道德经》品鉴心得与体会(二篇)

《道德经》品鉴心得与体会道德经是一部伟大而深奥的古代哲学典籍,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瑰宝。

自从我接触到这本书以来,我一直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道德经的反复阅读和品鉴,我对其中的道德原则和智慧言论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在我看来,《道德经》给我带来了不仅仅是一本经典之作,更是一本指引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首先,道德经以其简洁而深远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每句话都能带给我无尽的思考。

语言简明扼要,却又能触及人心的奥义。

比如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深思人生的无常和无常背后的真理。

而“反者道之动”让我不禁思考事物的变化和运动,以及与之相应的应对之道。

这种简洁而富含哲理的措辞,让我在短短的几个字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智慧。

道德经中的“道”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也是我最为着迷的部分。

道被描述为无形无象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本原则。

人应该在遵循道的前提下追求和谐而自然的生活。

这个观点深深触动了我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我们人类常常追求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却忽视了内在的平和与真善美的追求。

人们应该秉持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以诚信、仁爱和公正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另外,《道德经》还强调了逆境与顺境的转变。

书中提到了“黑武士”与“白武士”的概念,表达了事物的辩证法原则。

正如现实生活中的阴阳相互依存,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与统一体。

人生也是如此,逆境与顺境相互转换,不论处在何种境况中,都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领悟。

因此,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时不气馁,要坚定信念,以泰然处之的态度看待生活的波折和挫折。

此外,《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深深触动了我。

作者提出了道德修养是人最根本的任务,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个人修行与尊重家庭价值观。

只有个人修身齐家,家庭和睦幸福,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个人的修养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名著《道德经》读后感作文5篇

名著《道德经》读后感作文5篇

名著《道德经》读后感作文5篇名著《道德经》读后感作文(篇1)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

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名著《道德经》读后感作文(篇2)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

道德经解读

道德经解读

观看央视《百家讲坛》: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基础部德育组:齐东梅国庆假期观看了台湾著名教授解读《道德经》讲座的视频,该讲座对世人认识老子文化、继承老子文化、提升老子文化、光大老子思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此谈谈收看后的心得体会。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宝藏。

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谦下贵柔”、“以百姓心为心”的学说,25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讲座中曾教授首先从《道德经》的历史地位谈起,他说迄今为止,在中国的思想界,没有哪一本书可以与《道德经》媲美。

《道德经》高屋建瓴的思想体系,一网打尽世间的万物机理。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发展中的困惑几乎都可以用《道德经》有关理念来阐释。

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里给了我们“道”的概念,道法自然,指出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在看来这种思想是多么先进可取啊,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不谋而合,我们现代社会大力提倡宣传的思想,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告诉人们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们要有良好的美德,并且是无处不在的,像水一样。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最近,我在观看百家讲坛,期中有一位嘉宾是姚淦铭教授,他讲述了《道德经》这本书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这让我感触颇深。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心得体会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于《道德经》这本书,姚淦铭教授提出了一些观点,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他认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他通过反思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思考,这些思考和哲学理念,至今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和普遍意义。

在姚淦铭教授的讲述下,我看到了这本书中的深层思想和人性探究。

其次,我想谈到这本书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道德意识和精神追求似乎越来越被淡化。

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肉体上的享乐和物质上的满足,而常常忽视了人性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然而,《道德经》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却是超越时代与制度的,通过对人性和自然的思考,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和生命的意义。

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有价值,也更有意义的人。

最后,我想谈谈姚淦铭教授的讲述风格。

他的讲课语言质朴而深刻,不太会夸张和卖弄,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平实和真诚。

同时,他也注重与听众的互动,让自己的观点与现场的听众充分交流和沟通。

这样的风格很适合这种哲学和思想探究的话题,能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他所传达的思想。

综上所述,《道德经》这本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人性和自然,对于当今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同时,姚淦铭教授的讲述方式也很接地气、质朴和真实,更增加了这个话题的亲和力。

我相信,透过这样精彩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和精神追求。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文/珞熙四月二十四日(一)老子谈成功之道老子《道德经》的第三章便如此表达,“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像是很不确信的存在。

不明白在其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感觉它在于天帝之前。

不管古今中外,达到成功顶峰之心人皆有之。

一人成功,必有其道。

而前人对成功之道也是众口纷纭。

其中,老子谈到成功之道时说,在恍恍忽惚,惚惚恍恍中,走向成功。

更要在觅道中,悟道而后行道。

老子也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讲到,“道,可道,超级道;名,可名,超级名。

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比如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出名,乃是万物化生之全然。

因此,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一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一样深及幽深的二者之间作不断深切的循环运行,确实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有物,有精,有信,人即可悟其道,而行其道。

老子既讲“有为”之道,又强调“无为”。

正如他在《道德经》里讲到,“道无为而无不为”。

永久的大道始终无为,可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功效。

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刻误差,具有永久的客观规律性。

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功效。

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那么的社会法那么,可使社会和平安宁;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那么的人一辈子法那么,可使自我健康长寿。

那个地址,宇宙、社会、人一辈子是“实”、“有”,自然法那么、社会法那么、人一辈子法那么是“虚”、“无”,实与虚、有与无是辨证统一的,欲治实、有,必守虚、无。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简介】本文是本店铺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精彩5篇)供大家阅读。

百家百家讲坛有感文档4篇

百家百家讲坛有感文档4篇

百家百家讲坛有感文档4篇Impressions of 100 lecture halls编订:JinTai College百家百家讲坛有感文档4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百家百家讲坛有感文档2、篇章2:跟古人学家教有感文档3、篇章3:跟古人学家教有感文档4、篇章4:跟古人学家教有感文档篇章1:百家百家讲坛有感文档著名栏目《百家讲坛》拥有最全的百家讲坛专家库。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百家讲坛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于丹《庄子》有感《庄子》心得之所以社会轰动如此广泛,首先、广大百姓缺乏信仰。

百年近现代史,是一部无神论、反封建、反信仰的历史,百姓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踏进小康,一路在向钱进,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不能跟上发展,使得多数人心灵空虚;其次、现实的教育就是一部应试教育的历史,近百年来几乎没有道德教育;再次、人们不明白生活的目的。

国家的基本策略是发展经济,每个人的生活中心就是赚钱。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家如果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生活的目的之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二、于丹《论语》有感人生有太多的缺憾,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的认可你所面对的缺憾,然后尽可能的通过别的事情去弥补,让伤害降低到最小,听了百家讲坛“论语”,感触很深,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不能活在阴影当中,应该学会化解生命的缺憾,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有不同的生活!看了易中天的评三国,真为他的精湛演讲叫好,真正懂得讲课的大师,风趣、幽默、尊重历史、言出有证,而又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把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历史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讲出来听的很有感觉很生动,使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

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范文5篇《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1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_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2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3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4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 ,但是却赢得了精神 ,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5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题记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索,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道德经读后心得体会。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读后感能够提炼出书中蕴含的核心理念和智慧,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的总结,还可以是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和提升,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篇1《道德经》这一本书是老师让我们去读的。

我最近一直在读,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触的还要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让我回味无穷.如第二章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

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万物都很奇妙。

确实,只要我们去无限探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更多不知道的知识,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

又如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东西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也就是指恶)。

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这就产生了恶(也就是指不善)。

确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对应的,如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我很敬佩老子!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德,我在本书里已经读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无穷,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们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道和德都是极为平常的,但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虽然说说是容易的,但做起来是难的!我非常敬佩老子!评语:小小年龄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一点不假。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篇2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作为一本古代的哲学经典,《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和智慧的哲理吸引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道德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还能够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

其次,《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和人的私欲,人们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因此,真正修行的人应该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静。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物质并不是幸福的源泉,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真正带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社会的思考。

这本书反思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政府应该放弃对人民的控制,而是以无为之治的方式来管理社会。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种理想,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也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相信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追求,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一个和谐与繁荣的社会。

我将永远珍视这本书的智慧和启示,努力将其中的道德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我读完了《道德经》,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博大。

这本书是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道德经》以简练的语言和精辟的理论阐述了“道”的概念。

在书中,老子通过对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观察,提出了“道”,并将其视为世界的根源和支配力量。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放弃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读完《道德经》,我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这部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巨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更是一部跨越时空、对全人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之根源和宇宙之真理。

它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解析了事物的阴阳两面,强调了无为而治、自然之道的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老子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所吸引,感受到了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的奥妙。

这部经典让我认识到,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需要静心、寡欲,才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

同时,《道德经》也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保持一颗初心,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物所迷惑。

此外,《道德经》中的许多观点,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它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把握住事物的根本;在内心躁动时,要学会以静制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这些智慧不仅对我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也对我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总的来说,《道德经》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智慧之书。

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人生、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部经典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道德经》有感读书笔记五篇800字范文

读《道德经》有感读书笔记五篇800字范文

读《道德经》有感读书笔记五篇800字范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下面是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明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那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

读《道德经》有感800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基石。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

《道德经》中提到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

这让我深思,道是一种深远而莫测的存在,它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理解和践行道的原则。

在《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意味着在治理社会和处理事务时,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干扰,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传统思维中,我们往往认为应该通过规定和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这往往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而无为而治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尊重自然规律,让事情按照其本来的发展方式进行。

另外,《道德经》中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力量和权力,认为强者才能生存。

但《道德经》告诉我们,柔弱反而能够战胜刚强。

这是因为柔弱的人不会与他人争斗,而是以柔和和平的方式处理问题。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道德经》还提到了“无欲无求”的思想。

人们往往陷入欲望的泥沼中,追求更多的金钱和权力,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而《道德经》中强调要克制欲望,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我们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而经济和环境却在不断遭受破坏。

读完《道德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它教会了我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谦虚和宽容地与他人相处,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同时,我也认识到《道德经》并不是一本简单易读的书籍,其中的思想需要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才能理解和领悟。

每一次读《道德经》,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和启示,这使我对于这本千年经典充满了敬畏之情。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真正伟大的著作,它通过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800字【五篇】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800字【五篇】

关于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800字【五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800字【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800字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

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

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

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

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

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

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

‘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

道德经读后有感4篇读后感精选范文

道德经读后有感4篇读后感精选范文

关于道德经的读书心得1这几日又将?道德经?反复观看数次,觉其精妙之处堪称一绝。

?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

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局部,上局部为“道经〞,下局部那么为“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

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之上篇“道经〞开头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在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可为原理、原那么、真理、规律。

“道〞分有形、无形两种端别。

无形,乃天地浑浊初分之元气。

有形,那么为宇宙众生万物产生之命脉。

“无,观于妙。

有,观于端。

〞宇宙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开展的。

“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微妙,这就需要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下篇“德经〞那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那么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也。

〞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但凡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那么是“无德〞。

诵《道德经》有感

诵《道德经》有感

诵《道德经》有感陶彩云《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

它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的论述组成,聊聊数千言,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阐述了全书的总纲。

“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一种是作为自然之规律的“道”,还有一种就是作为人事之法则的“道”。

这三种含义既有区分,又紧密联系,作为宇宙之本原的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就体现为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事法则之“道”。

反之,人事法则之“道”又体现着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又反映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它是无形无状,是“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的、宇宙唯一的存在。

同时,“道”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故“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那是一时之“道”,非永恒的、无限的、终极之“道”。

任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相较于宇宙的演变,都只是“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价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经》开篇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此句为下部《德经》的总纲,主要讲的是人德。

所谓德,即是人对于天道的顺应,对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顺应。

老子将“德”分为“上德”、“下德”。

“上德”顺应“道”,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样,上德同样不可言说,是自然而然的。

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

具有“下德”的人总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这种能被人感觉到的德其实已经不是浑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级的德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子的纯真无邪之美与一个看上去贤惠温柔而内心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样。

《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作文10篇(2)

《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作文10篇(2)

《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作文10篇(2)《道德经》读后感学习心得范文六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范文5篇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范文5篇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推荐文章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感想5篇热度:初中道德经读书心得五篇热度: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悟5篇热度:《道德经》品鉴心得与体会五篇热度:老子《道德经》读者读书心得五篇热度:《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欢迎大家参阅。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1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

《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

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之道。

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

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

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

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珞熙四月二十四日(一)老子谈成功之道老子《道德经》的第三章便这样叙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

不知道在其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在于天帝之前。

无论古今中外,达到成功高峰之心人皆有之。

一人成功,必有其道。

而古人对成功之道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老子谈到成功之道时说,在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中,走向成功。

更要在觅道中,悟道而后行道。

老子也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有物,有精,有信,人便可悟其道,而行其道。

老子既讲“有为”之道,又强调“无为”。

正如他在《道德经》里讲到,“道无为而无不为”。

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

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性。

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

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可使社会和平安定;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可使自我健康长寿。

这里,宇宙、社会、人生是“实”、“有”,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是“虚”、“无”,实与虚、有与无是辨证统一的,欲治实、有,必守虚、无。

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即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则“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之性体现了无私、无欲、无争、守柔、贵弱、谦恭、纯真、诚信、公平、正义、仁慈等特性,道性既是朴性,体现于人即为“上德”。

人人真朴,社会自然淳朴安定。

著名的国际大数学家陈省身所说,“我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搞数学。

”人的一生说漫长,其实很短,几十个春秋便与世长辞了,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件事,过多我们会无暇顾及,太少我们又会怨声载道,唯独有一件特别之事会让我们终身追求而乐在其中。

成功之道并非你选择得越多,成功的机率就越大,而是当你确认了这一件事后,投入的精力越大和准备越充分,成功的机率才越大。

三心二意终其败;一心一意终其成。

老子还倡导“大器晚成”。

就如一把木剑与一把玉刀,还与一青铜大鼎的制成过程相比,玉刀比木剑的制作过程要长,而青铜大鼎的雕塑过程又要比玉刀的长和精致。

只有经过积年累月的沉淀终可成大器。

然而,在如今物质横流,经济飞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很多人说,大器晚成太不合时宜,而应是大器早成,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紧随时代的脚步。

老子的该思想真的不符合时代发展了?那么文化快餐又该如何解释?众多昙花一现的人才难道就是大器早成?并非矣。

老子的大器晚成讲求的是,经过一步一步的积累和沉淀,悟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并非时下许多文化快餐的人才。

老子在讲述成功之道时,还主张“守柔曰强,弱之胜强。

柔,守柔,贵柔,以柔克刚。

”以一种以柔克刚,以柔达到成功的理念来走向成功。

所谓柔胜刚强,就是不要怕自己柔软,而是要担心自己是否守得住这个柔弱。

正所谓,海啸来了,狂风暴雨来了,大树倒了,而小草依然可以生存下来。

地震来了,高楼大厦倒了,而小平房却依旧在。

这倒也证实了以柔克刚的成功之道。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困难,或许我们的内心非常柔弱,或许会有我们走不下去了,就此放弃的念头。

但是如果我们能一如既往地守住这个柔弱,这就是刚强,终有一时我们会拨开黑云见月明,终有一日会到达成功高峰。

老子还讲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功成身退。

古代有一人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取得成功后,非常聪明地做出了急流勇退,最后他就平平安安地安享晚年。

然而对于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呢,默默地帮助刘邦成功,但是成功后他并不懂得急流勇退,而是选择继续伴君身边。

他并未及时了解一山不容二虎,而伴君便是伴虎。

最后还是栽在吕后的手中。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功成身退还是具有非常深的时代意义。

(二)老子谈现代爱情婚姻在如今多元化开放、物质文明飞速膨胀的大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爱情婚姻上难免不了会心浮气躁。

现代对于爱情婚姻的流行语常常有:早恋、泡妞、网恋、二奶、包二奶、包二爷、小三、一夜情、婚外恋、黄昏恋等等,从中便可以看出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常常有着浮躁心理。

而古语却不然,它是:终身大事、白头偕老、天长地久、山誓海盟、一日夫妻百日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结发夫妻、糟糠之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从中便可以看出古人对待爱情婚姻是以一种爱情与责任并重的态度。

然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讲到如何对待爱情婚姻,而且是对现代人尤其是对现代年轻人的一种忠告。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景象,对于现代来说,则可指现代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欲望也是“色彩缤纷”。

对于男人来说,有了名、权、钱,更加重美色;对于女人来说,则更加重物色,房子、车子、票子,尤其在上海的社会里,如果男方没有这些物质的基础,你想丈母娘同意把女儿交给你,简直比登天还难。

老子所讲的“五色令人目盲”是非常有道理,对美色物色过多的欲望,则会使人蒙蔽雪亮的双眼,则会迷失正确的方向,最后便会一败涂地。

这个道理用在年轻人对待爱情婚姻是再好不过了,有些人的恋爱是以金钱名利为基础的,有些人则是见一个爱一个,这些人都不会得到一份真正的爱情。

同理,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对于美色物色的追求就像打猎一样。

人的野心也是庞大的,当你猎到一个猎物时,便想进一步猎到另一个。

如果没有克制住这种野心,而继续沉溺在欲望之中,终有一日你得到的一切便会终成泡沫。

在多元社会里,许多拥有两份收入的男女朋友选择了结婚,但是在往后的生活中不要孩子。

对于这种丁克家庭,难道就是一件好事儿?非也,男女双方没有共同的爱情结晶,双方自然而然就少了对彼此的一份责任,这种爱情婚姻并不是坚不可摧,而是脆弱不堪。

老子在《道德经》里还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确实,在爱情婚姻面前,人人都需要慎重。

俗语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入行之前务必认真考察市场状况、行业最新动态等信息,而对于爱情婚姻也要慎重考察对方的人品德行等,对于这个问题,老子说了四个字,“涤除玄览”,也就是说要擦亮眼睛,要有玄妙的洞察力。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孔子在这方面也是如此,他的女儿侄女到了嫁人的岁数,孔子为其选对象,就选了自己的学生公冶长为女婿,为侄女也同样选了自己的学生南宫适。

就是因为他们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熟知他们的为人,相信他们是有为之人。

古人还教我们如何观察一个人的品性的方法,即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所谓“视其所以”,就是要了解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便可以看他和哪一类人在一起。

古人讲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观其所由”即是察看一个人为达到某个目的而用了哪种方法手段。

用的是非法之道,还是正义合法之道。

“察其所安”则是指这个人和你在一起,他是安了何心?是为了你的美色还是为了你的物色?简而言之,就是要带着一双雪亮的眼睛看清对方的为人。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现代爱情婚姻,流行着泡沫爱情,泡沫婚姻,泡沫家庭。

而在大学的校园也有着这样一句话,“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乱说乱动,大四分头行动。

”都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时下很多男女对于爱情婚姻那种浮躁之心和一种随波逐流的态势。

而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到“得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则更好地教导我们如何把握一份纯洁的真正的爱情和美好的婚姻生活。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名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婚姻得一,必先得爱情;爱情得一,必先得真情;真情得一,必先得爱心。

爱情婚姻之道终归于爱心。

所谓“道生之,德蓄之。

”就是双方用爱心寻到一份真爱后,再用心去蓄养这份爱情。

德亦可指由真心真情而发的责任。

例如一部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里面的女主角一直深爱着她已经逝去前男友,但是她很幸运,又碰上了一个同样深爱着她的男人,最后被这个男人的爱心真情感动了,最后还是放下了已逝之人而接受眼前这个深爱自己的男人。

总之,老子《道德经》短短五千多字里却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无论是在爱情婚姻上,还是在人生成功之道上,抑或其他各方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如能很好的领悟其中的思想,必定是人生航程上的一盏明亮的灯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