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洞庭湖治理措施
洞庭湖治理措施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污染物排放和湖泊生态系统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洞庭湖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许多治理措施已经采取。
本文将介绍洞庭湖治理的相关措施。
1. 污染物控制洞庭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拟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排污许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控和管理;•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水平;•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减少农业污染。
2. 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采取了以下措施:•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明确湿地保护的范围和限制;•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湿地保护的法治水平;•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重建湿地植被和水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功能和生态效益;•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掌握湿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湿地退化和破坏。
3. 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洞庭湖湖泊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为了修复和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采取了以下措施:•实施湖岸带植被建设工程,恢复湖岸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种植湖区水生植物,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加强湖区水生植物保护,保护和恢复湖区特有的水生植物群落;•加强湖区植被监测和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湖区植被问题。
4.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洞庭湖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之一,为了合理利用洞庭湖的水资源,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洞庭湖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确保向北方输送水源水量;•提高洞庭湖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完善洞庭湖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洞庭湖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四省的交界处。
洞庭湖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1.水资源短缺: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洞庭湖的水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水质受到污染,湖水水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灌溉困难,影响农业生产。
2.湿地退化: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湿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3.土壤质量下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洞庭湖区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洞庭湖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模式,导致了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二、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1.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湖泊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湖泊水质和水量,保障农业灌溉和生产水源。
2.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保护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4.多元化农业产业:政府应该多措并举,鼓励农民开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5.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对洞庭湖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促进农业深加工: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价值提升,推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提质增效。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洞庭湖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
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
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
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
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
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
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
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简介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五大湿地之一,是全球著名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湖南省东部,涉及四个市县,总面积约为63,800公顷。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湿地,是多个河流入湖的交汇处,湖区不仅有四季分明的湿地自然景观,而且有着众多特色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现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严峻,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污染、采矿等问题。
大量的农民开垦湿地用来耕作,导致湿地土地的生态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湖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水质污染、沿岸沙滩严重退化,湖区底泥也受到了污染,导致湖区水质严重超标,不能生产鱼类等水产品。
除此之外,截流系统的设置等因素也影响着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湿地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当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
整治管理措施针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
常规治理措施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地面涂料等多种设施,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2.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湿地蕨类植物、湿地鸟类、湿地动物等重要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湿地自然的恢复和稳定。
3.湖泊生态治理:对湖泊如洞庭湖进行定期排污、定期扫底清泥、定期杀藻等措施,以稳定湖泊营养的循环。
4.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还有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洞庭湖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建立湿地公园,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
2.限制开发权利,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专业湿地保护机构,有意见和举报的居民或组织可向机构提交申诉。
3.茶园综合治理:对洞庭湖湿地边缘茶园进行治理,通过工程技术控制地下水位、引入人工降雨等来改善土地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结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其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洞庭湖污染整治工程方案
洞庭湖污染整治工程方案为了改善洞庭湖的水质,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污染整治措施。
本文将针对洞庭湖的污染问题,提出一套污染整治工程方案,以期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有效地解决洞庭湖的污染问题,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
一、洞庭湖的污染问题分析洞庭湖的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洞庭湖周围有许多工业园区和化工厂,这些工业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湖中,导致湖水中出现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湖区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破坏。
2. 农业污染:洞庭湖周围是湖南省的农业重要产区,农业活动产生的化肥、农药和农业废水都会流入洞庭湖,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产生水华,对湖区的生态平衡和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城市污染:洞庭湖周边城市的工业和生活废水也会通过排放口排入湖中,导致湖区水质受到污染。
4. 生态破坏:长期以来,洞庭湖周边的湿地和沼泽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了湖区的水质和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城市以及生态破坏等方面,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湖区的生态修复,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
二、污染整治工程方案1. 工业污染整治(1)加强监管:对于排放重金属和有机废水超标的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达标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不达标企业给予处罚。
(2)建设污水处理厂:在洞庭湖周边的重点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应该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减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3)推动企业转型:鼓励和扶持传统化工企业向集约化和清洁化的方向转型,减少或者彻底清除对环境的污染,推动企业实现绿色生产。
2. 农业污染整治(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对洞庭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减量和治理工作,减少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废水等农业污染物的排放。
(2)推广生态种植:鼓励农户采用生态种植模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水体的农业污染,提高土壤和水体的生态安全。
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概述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湖北、江苏和安徽四省区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周边地区人类和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洞庭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破坏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环境保护形势也日益严峻。
为了保护洞庭湖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方案。
二、保护目标1.保护洞庭湖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保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
2.实现洞庭湖水质达到国家AA级或以上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保护洞庭湖景观和文化特色,提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三、保护措施1.综合治理水污染通过加强水污染物排放监管,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措施,实现洞庭湖水质达到国家AA级或以上水平。
2.生态修复与保护采取措施保障湿地、林地、湖泊等自然湿地资源的完好性,防止非法开采、非法觅食、捕猎等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湖区草原、林区、山区的土地保护及森林防火等措施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
3.生态旅游开发发挥洞庭湖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等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4.促进科技创新加强洞庭湖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完善现有管理和监测体系,通过传统水文数据采集、微生物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形成高效精确的环境监测评估方法和技术。
5.加强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洞庭湖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湖泊环境监管和督查,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提高湖泊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实施方案1.加强方案宣传加强方案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环保事业,形成全社会环保氛围。
2.制定保护计划根据保护措施,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切实保障方案实施。
3.加强督导和评估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定期总结和分析方案实施中的成效和问题,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确保方案实施效果。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面积约为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湖南省和江苏省交界处。
我校生态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洞庭湖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洞庭湖的水体质量整体较好。
我们对湖水进行了采样和检测,发现湖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氮磷含量等指标均在国家水质标准的允许范围内。
这说明洞庭湖的水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其次,洞庭湖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我们在湖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湖区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其中,湖区的浮游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包括浮游藻类、浮游动物等。
鱼类的数量也比较多,有不同种类的鱼类在湖中生活和繁殖。
这些生物的存在表明洞庭湖的生态系统相对健全,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服务。
然而,洞庭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水质量整体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污染物超标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其次是湿地退化的问题。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湿地的面积和质量出现了下降。
最后是物种濒危的问题。
洞庭湖的物种多样性很高,但是也有一些物种濒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研究报告表明湖泊的整体水质较好,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湿地退化和
物种濒危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
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
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
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洞庭清波问题整改措施洞庭清波问题是指洞庭湖水质的恶化和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建立和完善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制体系,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农田面源污染治理进度。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监测、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和整治。
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
第二,需要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建立并完善洞庭湖流域水质监测云平台,实现水质数据实时监测和共享,提高水环境监管的效果。
建立湖泊水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事件,预警和预防可能导致湖泊水质恶化的因素。
第三,要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质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严禁破坏湿地,加强湿地监测和管理。
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进行修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的持续水质净化能力。
第四,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生态受益者受益、资源受益者贡献”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第五,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提升。
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
鼓励公众参与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湖泊保护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综上所述,要解决洞庭清波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污染防治、完善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实现洞庭清波的目标。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一.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1. 公共服务功能
洞庭湖湿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重要的水质改善和水量控制服务,地源航空复合热带雨林作为本地气候保护屏障,关键性渔港湿地及湿地控制、维护潮汐差及回收等工程。
2. 共享生态资源
洞庭湖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中以水生为主,包括湖泊、河流、湿地和海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也很高,已有多种重要的珍贵陆生动物和水面动物;土地资源主要有林地、草场、田地和承载洞庭湖生态系统中直接和间接的社会经济活动;空气资源包括重要的空气净化及湿地环境调节功能;遗产资源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体验民族特色。
二.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整治管理措施
1. 科学决策
根据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整治管理方案,结合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持续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系统进行调整。
2. 完善监测管理
加强水土样本抽查,增加水土重要污染指标管理,建立现场水土监测分中心、水质监测网络,实现洞庭湖湿地的有效监测管理。
3. 开展系统治理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及护理技术,建立综合管理坐标系、发展农牧养殖技术,开展综合调控、渔政经济调控、湿地及排涝治理及扼流湖湿地保护等工程。
4. 加强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参与财政投入、政策设想、水域保护、湿地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
参与,建立规范的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系统。
5. 加强研究
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修复研究技术体系,运用有机技术、天然法、生物技术、蔬菜技术等现代技术,进行杰出的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湿地整治管理技术,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于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关于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近年来,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治理洞庭湖,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保护与治理机制。
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洞庭湖生态保护和治理规划,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需要对洞庭湖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实行水资源节约和水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加强污染源的治理和减排。
需要对洞庭湖周边的污染源进行严格管控,实施减排和治理措施,防止废水和废气的直接排放,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保护洞庭湖的水质。
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和个人参与洞庭湖保护和治理事业。
五、推广环保技术和理念。
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引导广大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理念,积极参与洞庭湖保护和治理的行动。
总之,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洞庭湖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初步辨析
145
6. 85
142
4. 42
由表 1可见 ,洞庭湖区洪 涝灾害 频繁 ,损失严 重 ,防洪 压力
较大 。
1. 2 原因分析
根据统计资料 ,在 1825~1989年的 164 a间 ,洞庭 湖面积以 每年 20. 67 km2 的速率递减 , 其中 1949~1977年的面 积缩小 最 快 ,达 57. 5 km2 /a。萎缩 是导致洪 涝灾害频繁 的主要原因 。洞 庭湖萎缩主要由自然淤积 和人类 围垦造 成的 ,围垦对 洞庭湖 萎 缩的影响大于自然淤积 。
合计
32 60
115
收稿日期 : 20 08 - 0 9 - 01 作者简介 :王晓媛 ,女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工程师 ,硕士 。
©
106
人 民 长 江
2008年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 发生后 ,湖区各 地政府 根据 洞庭湖区的洪水治理规划 ,积极实施退田还湖 、平垸行洪和移民 建镇等工程 ,湖区堤垸并为 228座 ,但并未根本改变洞庭湖 区的 水系格局 。总之 ,建国后 ,通过各种 方式 洞庭 湖湖泊面积被围垦 约 1 700余平方千米 ,面积由建国初期的 4 350 km2 减少 到 1998 年的 2 396 km2 ,减少了 44. 9% 。
表 1 洞庭湖区近年来洪涝灾害情况统计
年份
1949 1952 1954 1980 1983
溃渍堤垸 / 溃渍面积 /座源自万 hm 2821
28. 4
84
3. 21
356
25. 67
10
2. 57
15
1. 92
年份
1988 1991 1996 1998
洞庭湖生态安全状况及保障措施
根 据洞 庭湖 生 态环境 监 测 中心 的监 测 . 庭 湖 洞 湖 区2 0 — 0 9年 常 规 断 面水 质 均 达 到 或 优 于 I 0 2 20 I I 类 水质 标 准 ( 不包 括 氮磷 指标 ) 整体 水质 状况 为 良 , 好 。但 在 2 0 — 0 7年 水质 呈 变劣 趋势 , 区各 断 0 22 0 湖 面 I类 水 质 的 比例 由 2 0 I 0 2年 的 1 0 0 %下 降至 2 0 07
大 水 湖相 ,小 水河 相 ” 的景 观 特 点 ,水位 变 幅达 1m。洞庭 湖在 维护 流域 生态 安全方 面发 挥着 重要 0 的作 用 , 其生态 环 境安 全状 况 对长 江 中下游 地 区具
有 重要 影 响。
类 7种 , 国际濒 危 鸟类 4种 。 ) 副渔 业 生产 功能 。 4农 20 0 9年 。 区 岳 阳 、 阳 和常 德 三市 人 口 1 3 湖 益 6 5万
占我 国 国际名 录湿 地 的 65 . %。洞庭 湖 湿 地物 种 包
括 植 物 3 5种 , 4 鱼类 2 3科 l 7种 , 类 5 l 鸟 0科 3 6 0
种 , 中珍 贵 国家一 级 保 护 鱼类 5种 , 级 保 护 鸟 其 一
收稿 日期 : O 1 0 - 7 2 1 — S 1
程运 行 引发 的洞庭 湖 生态环 境 变化 ,分析 由此 产 生的湖 泊生 态安 全 问题 的特征 及 原 因 ,并针 对性 的提 出 “ 强外 源 污染控 制 、 加 合理 调 配 水资 源 、 强化 自然保 护 区的 建设 与 管理 、 开展 生 态监 测 与研 究 ” 综合 性 生 等
4 5
镇 居 民生 活污 水排 放 量快 速 增 长 , 致 洞庭 湖水 体 导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_问题及保护措施
湖区生态环境及水质量的恶化。据统计, 每年约有 8 亿 t 未经
49.2%。其中在 1930s—1950s, 1950s—1978s, 1978s—1989s 和 处 理 的 废 水 直 接 排 入 湖 中 , 随 着 入 湖 污 染 负 荷 增 加 , 湖 泊 富
1989s—1998s 期间分别减小了 19.1%, 20.7%, 8.0%和 1.4%。平 营养化问题呈发展趋势。根据近 10 年来洞庭湖 水 体 富 营 养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275( 2007) 06- 0677- 05
Evolution, Pr oblems and Pr otection Measur es of Ecological Envir onments in Dongting Lake Ar ea XIE Yong- hong1, WANG Ke- lin1, REN Bo1, 2, YANG Gang1, 2, LI Feng1
洞 庭 湖 位 于 湖 南 省 东 北 部 、长 江 中 游 荆 江 段 南 岸 , 东 经 111°40′~113°10′、北 纬 28°30′~29°31′, 总 面 积 18780km2, 其 中 湖 南 省 境 内 15200km2, 占 80.9%, 是 目 前 长 江 出 三 峡 进 入 中下游平原后, 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连的吞吐型大湖, 不但维 系着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 也是广大湖区 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包括国 际 湿 地 公 约 局 、世 界 自 然 基 金 会 ( WWF) 、联 合 国 开 发 计 划 署 ( UNDP) 、全球 环 境 基 金 ( GEF) 等 , 以 及 挪 威 、德 国 、澳 大 利 亚 等国使馆及相关援助机构, 都积极参与洞庭湖洪水治理和湿 地保护工作。WWF 和 GEF 还相继把东洞庭湖湿地作为项目 点。然而,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重大工程干扰等, 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如水域面积不断缩 减 、洪 涝 灾 害 加 重 、渔 业 等 生 产 资 源 下 降 、水 体 污 染 、自 然 生 境破坏和生物灾害频频暴发及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因 此, 研究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深度剖析当前 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洞庭湖湿地保护及其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012 3 /4/4 ( 4550 ) 56 3 5/// 3 52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存在 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杨珊 ,胡利梅 ,高瑞 ,刘琴
" $ ! 1
( " - $ - !- 1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1!%%20)
摘 . 要: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资源丰富。由于泥 沙淤积, 洞庭湖 区调蓄容积减少、 洪水 位不断抬升、 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的防洪负担、 造成严 重的洪涝 灾害的同 时, 也降低 了湖泊水 体对各种 污染物的 稀释 自净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 湿地生态系统的 功能, 找出了导致 洞庭 湖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以期恢复其原有功能。 关键词: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 退化 中图分类号: 3"2" 文献标识码: 4
.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杨珊 ( "0#" / ) , 女, 湖南省岳阳市人,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
" ""
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向您汇报洞庭湖治理工作情况。
自从2015年开始推进的洞庭湖治理工作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稳步推进洞庭湖治理工作,实现湖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湖区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治理。
截止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质监测体系,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监测工作。
同时,我们还对湖区周边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详细排查,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消减和治理措施,有效减少了湖区的污染源排放。
二、生态恢复工作
在生态恢复工作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和湖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
通过重新植被、修复湿地、清理湖底淤泥等措施,加强了湖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目前,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湖区生态环境开始逐渐得到改善。
三、社会参与和宣传工作
在推动洞庭湖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加强了与当地居民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座谈会、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洞庭湖的重要性和治理进展,增强了公众对于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总体来说,洞庭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湖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希望得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共同为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
谢谢!
【6,000字】。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道论》,杨京平主编,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7
2,《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李跃龙等著,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3,《环洞庭湖研究 : 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董明辉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4
4,《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生态修复研究.》,周金星著,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三;带来的危害
洞庭湖的破坏给生态带来的灾难主要有蓄洪能力下降、湿地破坏、野生动植物减少。
1,蓄洪能力下降
据调查统计,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间隔由十年减少为三年,这就意味着整个长江流域的蓄洪能力在减弱。由于水面的抬高增加了水流漫滩的机会,造成了下游河道的滩槽同步淤泥,占据行洪断面,使得泄流能力下降,相应洞庭湖的吐洪量也就减少。资料显示,城陵矶与螺山站在1954年的流量分别为43400、78800立方米/秒,而到了1998年下降为28800、64000立方米/秒,可见洞庭湖的泄洪能力有所下降。
2,湿地破坏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一块十分重要的湿地,也是亚洲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之一,总面积为13736平方千米,占中国亚热带湿地的1/4。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湖区进行了几百年的过度开发使得洞庭湖湿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洞庭湖湿地破坏的人为因素有:泥沙淤积、水量减少、环境污染。泥沙淤积造成了四大破坏:一是影响洞庭湖的调蓄能力,二是抬高了水位,三是造成垸高田低,地下水位升高,四是河、湖洲滩不断扩大,使得‘湿地’向‘陆地’的天然转化加快。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主要是受到了三峡工程的影响,三峡关闸蓄水使得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流量从2000立方米/秒减少到380立方米/秒左右,水量减少使得浅水湿地面积缩小。环境污染使得大片湿地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也导致了很多生物的减少。
洞庭湖区淤泥治理措施
洞庭湖区淤泥治理措施一、淤泥危害的认识。
1.1 洞庭湖区的淤泥那可是个大麻烦。
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湖区有点喘不过气来。
淤泥太多,湖水就变浅了,原本能跑大船的地方,现在小船都得小心翼翼的,这对湖区的航运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1.2 而且啊,淤泥里面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就像一锅大杂烩,把湖水搞得脏脏的。
这湖水脏了,鱼啊虾啊这些水生生物就像住在垃圾场旁边一样,生存环境变得恶劣,数量也开始减少,这对湖区的渔业那可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啊。
二、治理淤泥的传统措施。
2.1 挖泥呗。
这就像是给湖区做一场大扫除,把那些淤泥从湖底挖出来。
可是啊,这挖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就好比是在给一个巨人挠痒痒,得小心翼翼的,不然很容易破坏湖区的生态平衡。
而且挖出来的淤泥往哪放也是个头疼的问题,总不能随便找个地方一丢就了事吧,那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嘛。
2.2 利用水生植物来改善淤泥状况。
种上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就像是湖区的清洁工,它们能吸收淤泥中的营养物质。
不过呢,这也是个慢功夫,就像小火慢炖一样,得等上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而且如果遇上洪水之类的自然灾害,这些植物可能就会被冲得七零八落,那之前的努力就可能“付诸东流”了。
三、创新治理淤泥的措施。
3.1 淤泥资源化利用。
这可是个好点子,把淤泥当成宝贝来对待。
可以把淤泥加工处理,变成建筑材料,这就像是变废为宝一样。
淤泥里的一些成分经过处理后,可以制作成砖块之类的东西,这样既解决了淤泥的去处,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简直是“一举两得”。
3.2 微生物治理法。
在淤泥里投放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就像一群小小的战士,它们会分解淤泥中的有害物质。
不过这就像在培养一支特殊的部队,得精心照料,要控制好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是一不小心放多了或者放错了种类,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但如果成功了,对改善湖区淤泥状况那可是有着巨大的作用的。
洞庭湖区的淤泥治理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把传统的措施和创新的方法结合起来,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样,才能让洞庭湖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它继续成为我们的“鱼米之乡”,成为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颗璀璨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生态学的弹性思维对洞庭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并根据导致洞庭湖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Abstract: The Dongting Lake is one of China's largest freshwater lake-wetland landscape ecosystem,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Due to land and sediment, volume reduction, flood storage in Dongting Lake continue to uplift, rivers and changed. In increased Lake District flood control burden, and caused serious of flood disaster of while, also reduced has lake water on various pollutants dilution capac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 hosted capacity, led to Lake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serious degradation; due to climate drought of, coupled with TGP reservoir water effect, led to Dongting Lake into Lake water seasonal reduced, Lake District water level declined, drought period extended, while TGP engineering of screws also on Dongting Lake of water caused effect; 43 species plant invasion, caused Dongting Lake wetl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declined,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The same time,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flooding are a range of other factors such as damag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 the results sounded the alarm for us, strong-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 is immin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elastic mind on Dongting Lake ecosystem ecology, and causes degrada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made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环境、三峡、围湖造田、外来生物、治理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the three gorges、the land、and exotic creatures governance从广义和理论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相互依赖并相互制约,内部结构保持相对动态平衡和没有边界的复杂系统。
宇宙可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态系统,而一滴自然降水亦可称之为小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外部条件改变或内部结构变化都会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城市排放的生活类污水,24小时内发生的微生物突变达6×106次,若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多因素改变,其微生物突变次数则呈级数递增,甚至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变异。
近1O年来,世界各国爆发多种类的微生物变异给人类生存安全造成威胁,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改变或内部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结果。
所以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需同时保持原有外部条件(或环境)和内部结构。
由此而知,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对我们影响深刻,我们应加大对洞庭湖神态环境的研究与保护。
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洞庭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处于湖南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之间。
湖区面积2820平方千米,天然湖面40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至今都是东洞庭湖的写照。
湖北和湖南之称,即来源于洞庭湖。
(图1-1)(图1-2)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2、1生态服务功能洞庭湖湿地是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栖息地。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湖泊.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多种珍稀动植物.尤其是湿地水禽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据现有资料统计.区内有维管植物1428种.鱼类114种,鸟类217种。
洞庭湖也是我国最早被列入国际重要水禽生境名录的七处湿地保护区之一。
洞庭潮特有的水热条件.为期区农业的发展奠定T良好的条件,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自古就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同时.洞庭湖湿地可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如造纸用材料——芦苇和杨树等。
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洞庭湖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湿地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其作用类似于海绵,能将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地释放,达到削减洪峰,分化洪水的作用。
从地理联系上分析,洞庭湖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的重要任务.其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持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改变,可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索,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土壤抄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状况。
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其他一些与环境使用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今后可逐渐开发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
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系统和开敞水面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健康状态与两者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起若重要的作用。
(图2-1)(图2-2)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受三口来水减少影响,洞庭湖区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上世纪5O年代,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超过1 400亿m ,到了9O年代已不足700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入湖水量进一步减少,2003~2008年入湖流量约为498亿立方米。
同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2006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总入湖水量仅为15.3亿立方米。
,比同期多年平均情况减少93 。
2009年10月,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水文站水位一度降至21.62米,为1960年以来罕见的低水位,同期蓄水量已不到丰水期平均水量的1/10。
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洞庭湖可谓经历了沧桑的变化,泥沙淤积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利用等导致洞庭湖的水域面积由以往的全国第一退缩到现在的全国第二。
魏晋南北朝时,洞庭湖区湖泊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左右;唐宋时期减至3300平方千米左右,元明时期.洞庭湖面积有所扩大,清朝末年进一步萎缩,至2003年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平方千米。
遥感图像研究表明:1930~1998年的近了7O年,洞庭潮的湖面面积在不断减小,斑块数量在不断增加,湖泊退化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