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7课汉字与书法分析
高中历史_第7课 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展示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深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点击出图)同学们,学习历史一定要关心时势,锻炼历史敏感性,学以致用。
鼓励学生分享所知的时事。
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由教师引出日本换年号的新闻—“令和”二字是汉字,还有日本每年票选的年度汉字也是汉字。
(提问:日本为什么用汉字?)由此带领学生回顾遣唐使的历史知识——日本在公元七世纪进行大化改新,引进了中国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假名,从而构成了日语字库。
引出问题:“这是日本汉字的来源,那我们的汉字是从何而来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本课的重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立足课本,利用pad上的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总结。
然后上讲台通过白板和展示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点评。
1.汉字的发展历程:1)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演变: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思维引申】通过观察图片(详情见课件),得出生产力的进步带动文字发展的结论。
3)书同文:①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减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过程:到秦朝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③意义:文字的改革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课堂小结】通过图片题。
带领学生总结汉字发展趋势。
【环节过渡】由明星字体进字库引出古代价值千金的有些书法作品,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书艺历程【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高中历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1(岳麓版必修3)PPT课件
2,由于处于象形文字到表意
文字的过渡,所以字形变化
非常大,常常一个字就有很
多种写法且象形意味比较大,
带有较明显的图画意味。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 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1、有了较系统的造字方法—六书(象形、会 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
2、字形结构基本固定。
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
1.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可信史料; 2.对研究汉字的形成有历史价值。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
2.文具的发展改进。
汉 隶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
(303-361)
王献之(344-386)
作品:中秋帖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为羲之第七子。幼时 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 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 “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 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 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 书以《鸭头丸帖》、《中秋帖》最著。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 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 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 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 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 地位和声望。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楷书代表人物:
柳 公 权
书法家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楷书特点 险劲瘦硬 肥硕丰润 骨力遒劲
欧阳询《化度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④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整理【导语】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
以数学为例,除去不同学校教学进度的不同,我们会在高二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函数,也将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复数、圆锥曲线等题型。
作者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整理》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整理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发展历程:(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显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全部系。
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情势。
3、代表人物及特点:(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奉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众人爱好。
2.高二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整理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年龄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建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惜,和谐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前预习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第7课汉字与书法 Word版含解析
目标导航③商周:“________”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________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________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________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________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________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________: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_______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________,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________,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3)宋代:追求________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四大家为代表。
(4)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________的创造。
3.书法特点术门类是()A.汉字B.中国书法C.中国画D.中国戏剧答案:B解析:汉字不是艺术,A错误;由“无图的画”可知C错误;由“无行的舞”“无声的乐”可排除D。
答案为B。
2.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
”下列关于中国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汉字起源于甲骨文B.汉字在商朝时形成成熟体系C.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D.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答案:B解析: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刻画符号,A错误;到商朝,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甲骨文体系,故B正确;汉字的发展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故C表述错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D错误。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下列作品体现了秦朝官方字体的是()答案:A解析:根据几种字体的特征可知,《泰山刻石》为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采取的字体,A正确;《曹全碑》是汉隶,《颜勤礼碑》是楷书,《兰亭序》是行书,B、C、D三项皆排除。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和书法教案岳麓版必修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展历程;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发展历程;掌握篆该艺术的发展历程。
能力与方法:学会欣赏汉字的独特的特征,能辨认中国各种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度赏析名人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
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请你猜一猜仓颉卖字——打一成语谜底“自作自受(售)”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
讲授新课:平,他决定穿越时空,到历史的长河领略一下中国汉字与书法的奥妙无穷的魅力。
第一站新石器时代追寻原始汉字何处是?展示: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提问: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
看看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们的原始字形都是图画性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些符号就是原始汉字吗?第二站:晚清时期王明听说有人在中药里的有了惊世发现,发现了一种文字,你知道这种文字是什么吗?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第三站:商周时期王明听说有一种文字被称为“铸造出来的文字”,这是什么文字?展示西周时期的铭文即“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
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第四站春秋战国时期王明发现这个时期文化繁荣,但文字也繁杂,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高中历史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件
篆 书
行 书
草 书
a
隶 书 楷 书
31
中国的印
章篆刻与
书法并称
为姊妹艺
术,秦汉
时以小篆
为基础,
融合隶书
风格。到
明代与书
法、绘画
a
合为一体32 。
1.(09广东)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 方文献中的是
D
A
B
C
D
2、(09山东)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 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 东晋王羲之, 博采众长,书风独特;集书法之 大成,被后人称为“书圣”。
• 《兰亭序》被历代书家推a 为“行书第一” 。 19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高峰,草书代表人物:
唐 张旭 《肚痛帖 》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
欲服大黄汤/冷热俱a有益。
20
唐刻怀书苦法临特写句素家池点流美,(零,:畅感7陵采3结 、 。(蕉7构快-湖叶简速南7练9长便,字9沙,不),)秃笔易《人笔划识自。成纠 别叙自冢连,帖幼。。但》出好书极家饮为酒僧,,
魏晋 ①社会危机 南北 ②士人借书法表达自我
朝 ③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隋唐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颜真卿、柳公权、
宋 ①市民阶层兴起
②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
明
社会进步
祝枝山、文徵明
平民化、世俗化
a
小篆汉隶
发展为自觉的 书法艺术
草书、楷书 书法理论趋成熟
宋体 有意无法
强调个性化 30
火眼金睛:以上向大家介绍了各种书法,你们 能辨别出来吗?试试看。
D
a
33
3.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
历史必修三 第七课 汉字与书法
明 祝允明 手札 明· 唐寅 联句诗
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
文 征 明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什么 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 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用刀“写”的汉字:篆刻
篆刻,就是镌刻印章,也就是用刀在硬质材料上“写”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术。 玉玺,又称“传
国玉玺”“传国 玺”,为秦以后历 代帝王相传之印玺, 乃奉秦始皇之命所 镌。其方圆四寸, 上纽交五龙,正面 刻有李斯所书“受 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篆字,以作为 “皇权神授、正统 合法”之信物。
宋 明 清
自我测评 1.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 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 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隋唐一统,国家繁盛,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发展的巅 峰,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 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 宋代时文化极为繁荣,文风很盛,市民阶层兴起,社 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 明代则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一方 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强调个性 化创造。
金文特点:字形长圆,线条肥粗,体势雍容, 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匀称
石鼓文(战国时期)( 属于大篆)
大篆特点:笔势圆整,线条匀圆; 结构整齐,形体趋向方正; 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 打下方块汉字的基础。
铸 有 小 篆 文 字 的 秦 虎 符
秦《泰山刻石》邮票
峄山刻石
小篆特点:①起笔收笔浑圆,转角处成弧形,线 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②线条代替图形,脱 离了图画。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
祝枝山 作品
文徵明 作品
明书法 文征明小楷
关于清代“馆阁体”
“馆阁体” 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 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 由于康、雍、乾三朝 皇帝对其的钟爱,遂成为当时书法的主流。
欧阳询、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 都留下千古绝墨。楷书、行书、草书发展 到唐代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 起到规范和楷模的作用。
张旭 《肚痛帖 》 释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千金帖》
怀素(737-799) 中国唐代书法家,史称 “草圣”。俗姓钱,字 藏真,零陵(今湖南长 沙)人。自幼出家为僧, 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 秃笔成冢,经禅之馀, 从事艺文,喜好草书。 好饮酒,酒酣与发,於 寺壁裹墙,衣裳器具, 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 “颠张狂素”。
二、书艺历程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 “字所如谓其书人法”,,从大字抵面不上诬看。是如书果写每的个法字则都, 方写方字正的正艺,术其,人准大确都地拘来谨说。书如法果是伸以胳汉膊字拉 腿为的基,础都的逸线出条格艺外术,,其是人中必国定文豪化放乃,至字东瘦 如方柴文,化其的人一必种定典排型骨的。表字现如形墨式猪。,其人必 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 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 气概相称。”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 《玄秘塔碑》
颜真卿 《多宝塔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
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 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 子所作,此帖本是稿本, 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 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 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 神采飞动,笔势雄奇, 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 书”。
书法艺术的发展
2022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后篇巩固探究岳麓版必修3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后篇稳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有人说:“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开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
〞以下说法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D.文字最能表达人类的创造力
,文字是文明的象征。
应选C项。
2.以下图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这种符号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你认为其
出现的时代是(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新石器时代
D.春秋战国时期
,故C项正确。
3.某人从文物市场购置了一张发黄的宣纸,上边用甲骨文印制了一首词。
对其年代大家有不同的猜想,你认为以下哪个最准确( )
A.商代文物
B.汉代文物
C.唐代文物
D.当代臆造文物
,材料中的“宣纸、甲骨文、词〞明显不是同一朝代的,故这一文物最有可能是
当代人臆造的。
历史必修三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叙 帖 》
张旭是草书圣手,他的狂草“伏如虎卧, 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了盛 唐时期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怀素继承和发展 了张旭的草法,书法笔势飞动,“骤雨狂风”, 把草书艺术推向高峰。
颜真卿其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 被誉为“颜体”;柳公权其书遒劲森严,另创新意, 被誉为“柳体”。二人合称“颜筋柳骨”。
隶书的出现可以 说是秦代书法发展的 结果,由于小篆的复 杂,烦索。相传是一 位当时的狱吏程邈所 改进的,他把大小篆 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 折。这个变化使得书 写速度提高,后这种 字体在公文中广泛使 用,因当时写公文的 小官叫“徒隶”于是 这种字体就被称为 “隶书”。
二、书艺历程
(三)发展历程:
2、魏晋南北朝——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代表:东晋王羲之 “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特征:虚玄灵动 3、隋唐:达到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代表:草书—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特点:狂放不羁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颜筋柳骨”) 特点:注重规范法度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 的极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 下 第 一 行 书 《 兰 亭 序 》
隋唐时期书法达到新的高峰,一统盛世,书法既 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 理论也日趋成熟,可谓“书至初唐而盛”。唐代墨迹 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 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峄山石刻(李斯 )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 样式。从后人的眼光看来,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 的美感,但无论从刻石、简牍,还是从碑刻来看,它 们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浑 厚深沉。秦汉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1)讲解
汉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 新石器时代
隶书 秦朝
甲骨文 商代
小篆 秦朝
金文 商周
丰富发展 春秋战国
二、书艺历程
艺术性出现的原因: 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
自发阶段
实用性
魏晋
自觉阶段
2.文具的发展改进。
3.汉字字形丰富、数
艺术性 量庞大,便于个性化 Nhomakorabea的艺术再创造。
布圆 局润 均纤 匀细
浑雄 厚放 深洒 沉脱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成熟的
文字)、金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小篆
廿六年皇帝尽 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立号 为皇帝乃诏丞 相状绾法度量 则不壹歉疑者 皆明壹之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金文(籀文)
1、有了较系统的造字方 法—六书(象形、会意、形 声、指事、假借、转注);
牛
骨 2、字形结构基本固定。
刻 辞
铸造出来的文字—金文
“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形 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 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 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 鼎》铭、《大盂鼎》铭、《散氏盘》铭是金文中的上 乘之作。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汉字与书法》参考学案2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解读】掌握汉字和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A级基础知识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商周时期:商代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3)春秋战国: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后推广书写简便的,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3)文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__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_____________审美情趣。
3.发展历程(1)实用性文字:①秦小篆_______________②汉隶_________________(2)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原因: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绘画之中。
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③造纸术的传播,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东晋___________,其书法理论是。
(3)新的高峰:隋唐原因: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
特点: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书法_________日趋成熟。
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
宋
明
商品经济 生活丰富
尽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显 虚 飘 若 玄 浮 灵 云 动 、 的 矫 时 若 风 惊 王羲之的行书飘逸潇洒,
龙 浸透了诗文、绘画、雕 ” 塑的神韵,达到了追求 美的极致。 “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怀素《自叙帖》
张旭的《终年帖》
合称“颠张狂素”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如果说,唐 代尚“法” 的代表是欧 阳询,那么, 代表欧阳询 瘦劲险绝之 书风的,就 是此碑。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导入
仓颉
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 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 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 汉字可用可赏。“用”在于它的实用性,是一种传播 和交流的工具;“赏”在于它的艺术性,是构成东方书法 艺术和篆刻艺术的基本要素。
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社会危机 魏晋 士人群体形成 南北朝 文具改进
朝代
社会状况
书法名家
艺术风格
王羲之
曲尽其妙
隋唐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草 国家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欧阳/颜/柳 规范法度 楷 重文;市民 阶层;社会 生活丰富 追求个性 (苏、黄、 忽略法度 米、蔡) 有意无法 “四大才子”平民化世俗化 强调个性化 四大家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3、下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骨文②小篆③金文④楷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4、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对促进了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民 族心理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是( ) A、灭六国,完成统一 B、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文字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历史必修一第7课汉字与书法资料
东汉《曹全碑》(隶书)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一景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 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 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 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 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 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 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 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 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 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 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 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 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 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 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 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 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 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 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 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 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 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 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 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 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 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 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 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历史必修三 第7课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发展历程
•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刻划符号 ——汉字雏形
图画文字 “斧”或锛
图画文字 “旦”
观察右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从“鱼”字的 演变可以推断汉字 演变的过程;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社会存在的反映。
朝代 秦汉
发展 阶段 自发 阶段
时代背景(经 济、政治) 国家统一, 文字统一 社会危机,士 人群体形成, 工具的改进。
书法家 书 体
艺术特色
小篆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隶书 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王 羲 之 张旭 怀素
柳 颜欧 公 真阳 权 卿询 、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自觉 阶段
5、明代书法
1)时代背景对书法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 化,政治上专制强化,思想控制严密。 书法艺术更强调个性化创造。
祝枝山楷书《东坡记游》卷局部
祝枝山草书《陋室铭》
书法艺术的特点:
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 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 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变现士人追求自 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①汉字特质:
②人才因素:
③物质基础:
2、魏晋书法成就
1)时代背景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在对社会危机进行深 刻反省的同时,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 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成就:东晋 王羲之 行书
东晋时期:
王羲之 《兰亭序》 虚玄灵动——“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张旭 《草书古诗四首》(局部)
历史: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件6(岳麓版必修三)
政 。 其 书 法 体 势 严 谨 , 字 形 , 布 局 都 十 分 质 朴 平 实 ,
兴 , 命 盂 一 定 要 尽 力 地 辅 佐 他 , 敬 承 文 王 , 武 王 的 德
王 告 诫 盂 (人 名 ) , 殷 代 以 酗 酒 而 亡 , 周 代 则 忌 酒 而
长 达 291 字 , 为 西 周 青 铜 器 中 所 少 有 。 其 内 容 为 : 周
铸 有 小 篆 文 字 的 秦 虎 符
秦《泰山刻石》邮票成弧形,线条更 匀称圆转,字形长圆②线条代替图形,脱离了图画。
乙 瑛 碑 石 门 颂
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 此碑是汉隶碑刻高度成熟的代表作。其书法厚重 酣畅,方整谨严。在早期碑刻中占重要地位。
宋 黄庭坚 送四十九诗帖
宋 黄庭坚 李白亿旧游诗
宋 黄庭坚 伏波神祠诗
宋 米 宋 米 芾 蜀 素 帖 宋 米 宋 米 芾 吴 江 舟 中 诗 卷 卷 诗 县 虹 芾 帖 瑚 珊 芾
宋 蔡襄 自书诗帖 宋 蔡襄 尺牍
⑤明代——呈现平民化、 明代——呈现平民化 呈现平民化、 世俗化、 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二、书法发展历程
1、书法艺术形成的条件
①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便于个性化 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的艺术再创造。 的艺术再创造。 知识群体的形成。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 ③书法有利于抒情达意
2、发展历程
①秦汉——自发阶段 秦汉——自发阶段
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字形长圆,线条肥粗,体势雍容, 金文特点:字形长圆,线条肥粗,体势雍容, 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匀称 结构日趋方正,
历史必修三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汉字孕育了中国书法艺术,书法 又凸显张扬了汉字的魅力,具有天然 的艺术特质,放射着强烈的文化磁力, 汉字书写已成为世界上独特的艺术, 大概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和汉字媲美。
宋
明
苏轼 、黄庭 坚 米芾、蔡襄
唐伯虎、祝枝山 文征明、徐祯卿
东晋时期:
王羲之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草 书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局部)
怀素 《千金帖》
“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 字体。楷书把扁形、方形的隶书变成竖长方形,并且把 波折的笔法变为平直。写楷书时得一笔一笔、整整齐齐 地写。
• 1、魏晋时期发展到自觉阶段:对汉末社会 动乱的深刻反思,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 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 2、隋唐时期达到新高峰:一统盛世,书法 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 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 3、宋元时期书法的市民化趋势:宋代重文,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追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 4、明代书法的市民化趋势加强:社会进一 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书法,是借助文字的书写 来陶冶性灵、抒发情感的 艺术,是汉字独有的艺术, 也是深受中国和世界人民 喜爱的艺术。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 1.汉字发明的意义: 工具、基本要素 • 2.汉字的发展演变 刻 画 符 号
甲 骨 文
金 文
小
篆
隶
高一历史教案:《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必修3)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落实课标
一、文字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二、主要书体概要
三、重点问题突破
1、文字的重要意义:
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传播交流和传承人类文化;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
2、秦朝统一文字历史意义:
克服了广阔帝国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魏晋书法成为自觉艺术的条件
①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前提条件;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形成是把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内在动力;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基本条件。
4、时代特征与书风的形成
①唐代国家统一,繁荣强盛,开拓奔放,书法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洒脱;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注重法度规范,雍容遒劲;②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盛,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书法追求个性与韵味,忽略法度与规范,尚意轻法;③明朝商品经济繁盛,市民文化发展,书法艺术进一步世俗化、
平民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腐朽,皇权专制走向顶峰,思想文化专制强化,一方面出现僵化呆板的馆阁体书法;另一方面,反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出现“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个性化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泰山刻石》邮票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碑,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 刻。1956年藏入陕西省博物 馆碑林。此碑独树一 帜,娟
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 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 行,长短兼备,实为汉隶中 的奇葩。
东汉《曹全碑》(隶书)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发展的历程?
1、过程 (1)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 (2)商代甲骨文 (3)商周金文(籀文、大篆) (4)秦小篆、隶书 (5)汉草书、晋行书 (6)魏晋隋唐楷书
陶器上的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甲骨文
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 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 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 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鹅池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现存建 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 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 在这里书写的。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长风帖》
隋唐时期的书法
张旭《十五日帖》
张旭《肚痛帖》
《肚痛帖》,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 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
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 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 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 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北京奥运会会徽
福闽 囚 男我 打
1、山石____上古木____ ,此木是
___。
(岩、枯、柴)
2、____泉边____好____更妙。
(白水、女子、少女)
3、____是柴山山____。 (此木、出)
4、因火生____夕夕____。
(烟、多)
仓颉
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固堆坡村)
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 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 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 特的东方书法艺术、篆刻艺术。
西晋时期,当时是司马炎当政,有一
位郄姓大臣要为自己女儿找女婿,当时 王家是一大家族,王导时任丞相,家门 显赫,就先到王家,当时王家同辈的听 说要找女婿,都一反常态,表现得规规 矩矩,只有王羲之躺在东床上,袒胸露 腹,一点都不避嫌,那位大臣一见,大 喜:“这人正好做我的快婿!”东床快婿的 出处即在此。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
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 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 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 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 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一景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 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 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 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 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 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 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
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
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 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 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 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
商代狩猎甲骨文
这是一块完
整的牛胛骨。牛 骨长32.2厘米, 宽19.8厘米,正 面刻辞四条,背 面2条,花160余 字,字内填朱。 刻辞所记内容为 商王武丁狩猎、 祭祖和当时的天 象。这片卜骨巨 大完整,是研究 商代社会历史和 天文气象的重要 资料。
甲骨文
甲骨文字体现的刑罚举例
金文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
西周宣王时制作。陕西岐山出土 。鼎高 53.8 厘米 ,口径 47.9 厘 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 32行、共497 字。它是现存铭文最 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同文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书同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 (部分)隶书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 研究隶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 了重要资料。
书同文
甘肃《武威汉简》(隶书)
秦朝为什么要统一 文字?
汉字的演变
从“鱼”字的
演变可以推断汉字 演变的过程。
2、汉字的作用?
二、书法艺术 1、产生时间
2、发展历程:人物、特点、时代 特征
(1)秦汉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 (4)宋朝
秦小篆和汉隶书
秦绎山刻石(小篆)
秦小篆和汉隶书
秦《泰山刻石》(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