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
长恨歌诗句赏析
长恨歌诗句赏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诗句的赏析: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这两句诗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通过对比宫中其他妃嫔,突出了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姿。
诗人使用了“回眸”和“百媚生”等词语,让人们感受到了杨贵妃的娇媚和魅力。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
这两句诗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为她提供了华清池的温泉浴。
诗人通过描绘温泉的细腻和舒适,突出了杨贵妃的娇嫩和柔美。
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这两句诗描述了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廷中的享乐生活被打破。
诗人通过“渔阳鼙鼓”和“霓裳羽衣曲”等词语,描绘了动荡的时局和宫廷中的繁华生活。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这两句诗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蜀地的山水之美,暗示了唐玄宗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同时,“朝朝暮暮情”则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痴情和不舍。
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
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
长恨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它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
题材,通过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杨贵
妃是他的宠妃,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备受后人传颂。
长恨歌通过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思之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和不幸遭遇。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在长安城中思念杨贵妃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在长安城思念杨贵妃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在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表现得深情缱绻,令人感慨万分。
长恨歌通过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不仅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也反映了唐朝社会政治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在长安城中思念杨贵妃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长恨歌通过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感慨和怀念之情。
《长恨歌》中的爱情悲剧与历史沉思
《长恨歌》中的爱情悲剧与历史沉思《<长恨歌>中的爱情悲剧与历史沉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这首诗不仅是一段凄美爱情的写照,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中的爱情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起初充满了甜蜜与浪漫。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描绘出了杨贵妃的娇美与受宠。
然而,这种爱情却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中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与幸福。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唐玄宗却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人。
他们的爱情在权力、战乱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
这段爱情悲剧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导致了他荒废朝政。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整日沉迷于情爱之中,不理国事,使得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杨家的得势和飞扬跋扈,引起了众多朝臣和民众的不满。
杨国忠等杨氏家族成员凭借杨贵妃的关系,在朝中作威作福,加剧了政治的混乱。
再者,安禄山等节度使的拥兵自重,野心膨胀,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而这场战乱,最终成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终结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长恨歌》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段爱情的悲剧,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
唐玄宗前期,唐朝经历了开元盛世,国家繁荣昌盛。
但在他后期,由于种种原因,政治逐渐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国力大不如前。
这场动乱标志着唐朝的辉煌不再,从此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长恨歌》也让我们思考爱情与权力、责任的关系。
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本应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但他却因为爱情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无常和脆弱。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当时诗人正在今天的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游览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篇幅很长。
抒情成份很浓,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它的悲剧结局。
诗人从批判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
诗人将爱情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全诗荡气回肠、情节曲折,散发着浪漫主义的光彩,不愧为千古绝唱。
(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白居易《长恨歌》简介
白居易《长恨歌》简介白居易《长恨歌》简介《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简介《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最著名的长篇歌行之一,对后世诗歌文学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作者时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有感而发,陈鸿作《长恨歌传》,白居易作《长恨歌》。
传世的《长恨歌》就这样诞生了。
白居易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这些观点充分反映在《长恨歌》的李杨爱情传奇中。
《长恨歌》的第一部分:由‚汉皇重色‛起笔,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写一代君王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起因。
第二部分:描述由‚安史之乱‛引起的‚马嵬事变‛,这是爱情悲剧的高潮。
第三部分: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痛苦感受,包括单身入蜀与孤守长安宫殿两个情景。
第四部分: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下,玄宗、贵妃重新团圆,这是神话传奇般的结局。
《长恨歌》的主题反映在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中。
这个主题充分反映了李杨二人悲剧的命运与永恒的爱情。
在《长恨歌》中,杨贵妃一出现就成为悲剧式的主人公,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之下,‚一朝选入君王侧‛,她被迫入宫,她的命运不能由自已作主。
白居易对贵妃寄予了极大的同情,成功地在开篇就塑造了女性的悲剧,还原了历史的原形。
白居易一反古代史学家们的‚女人祸水论‛的谬论,如陈鸿《长恨歌传》就直白其写作目的在于‚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而白居易却不这样持有偏见,他将唐玄宗的`误国与杨贵妃的得宠分开来谈。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译文鉴赏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译文|鉴赏《妖猫传》已经在国内正式上映了,电影中白居易为了写长恨歌而来探索出杨贵妃的身世之谜。
这《长恨歌》写的正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下面我们一起透过这首《长恨歌》,来看看唐玄宗与杨贵妃千年前的爱情故事吧!白居易《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长恨歌》古诗解析
《长恨歌》古诗解析《长恨歌》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记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结构、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从结构上看,《长恨歌》共有九十九段,每段四个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这种结构严谨而规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另外,整篇诗以宫廷为背景,通过描写宫墙、梨园、玉树等元素,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为诗中的爱情悲剧增添了更多戏剧性和对比效果。
接着,从意境上来看,《长恨歌》以宫廷爱情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思之苦为核心,穿插了各种宫闱纷争和帝王寂寞等元素,展现了唐朝宫廷生活的辉煌和虚幻。
诗中贯穿了对爱情的追求、痛苦、幸福等复杂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梦幻般的仙境。
此外,在艺术手法方面,《长恨歌》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该诗采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整篇诗歌韵律和谐,旋律流畅。
其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使诗情更为丰富多样,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再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意象,如“罗幕轻寒”、“月华如练”等,通过形象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长恨歌》是一首意境深远,艺术技巧高超的古诗。
白居易以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长恨歌》虽然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但在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存在一些片面和夸大的倾向。
此外,诗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欣赏《长恨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对待其中的艺术表达和历史看待。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古老而优美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结构的严谨、意境的深远以及艺术手法的独特,展现了唐代宫廷爱情的辉煌与悲剧。
正因为如此,《长恨歌》在我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永远珍藏。
唐玄宗杨贵妃的诗歌
唐玄宗杨贵妃的诗歌一、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此诗中直接描写杨贵妃美貌的诗句有:“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出皮肤的白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的形态美、姿态美,美压群芳,美到无与伦比;还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等也是能看出她的美。
二、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你如同那艳红的牡丹花,叶满浓露,花凝清香,巫山的神女和汉宫的飞燕均是绝色美女,但她们和国色天香的贵妃比较起来,仍稍显逊色。
三、杜甫有《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
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明眸皓齿今何在”,用“明眸皓齿”以杨贵妃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形容她容貌的美丽。
《长恨歌》翻译赏析对比许渊冲版和杨宪益版
《长恨歌》翻译赏析傅晓霏《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诗共120句,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典故和人物。
《长恨歌》流传度光,知名度深,流传至今,有些诗句已成经典名句。
在文学界有众多版本的《长恨歌》翻译,而其中最有代表性,流传度广,得到读者认可的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版本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另一个则是许渊冲版本的翻译。
这两个版本的翻译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杨氏夫妇的翻译风格是“忠实,清晰”。
许渊冲的翻译则主张“翻译不一定是对等方式,尽可能发挥语言优势”,他的文学翻译主张“三美论,三之论,优化论”。
其中“三美论”指:“意美,形美,音美”;“三之论”指:“知之,乐之,好之”;“优化论”指:“浅化,等化,深化”。
他们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都有很明显的风格体现。
从全诗的整体翻译结构上讲,杨宪益和戴乃迭版的疑问共有208句。
这比原诗多了88句,而许渊冲版的译文正好为120句,与原诗句数相同。
杨氏夫妇的译文更加注重对原诗句的翻译,真实反映原诗文,整篇诗文大部分是两句译文来解释一句原文。
这样的翻译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
这样的翻译可以使读者更好的比较完整的理解白居易的原诗,但是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意译。
许渊冲的翻译则更注重形美,音美和意美。
他的译文都是一句译文对应一句原文,这样的翻译更具有形式,结构美,虽然有些句子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翻译的意思全面,但是重在他注重意译,能更好的表达原文的思想。
如原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是:“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urless .”许渊冲的译文是“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原诗中的百媚,杨氏夫妇翻译为charm ,许渊冲则翻译为grace 。
白居易长恨歌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理解
白居易长恨歌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理解
“长恨歌”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记录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之路。
诗中描述了玄宗从不惧艰辛初相识到爱心相牵,但最后却因宦官政敌的特权而不得不作罢。
“长恨歌”反映出不被社会尊重、政治上受种种束缚而撕裂的两颗无奈被迫放弃的爱情。
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令人不寒而栗,显示出古代女子拥有的事实朝政权力受限,个人的感情经常受政治权力的剥夺。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把情碎的悲伤和深深的愤慨抒发得娓娓不休,营造出清新的叙事诗诗风。
表达了它的宿命论观点,阐释了爱情的注定,也缓解了悲伤情歌的痛苦。
这首又凄凉又感人的诗歌,已经流传千百年,今天仍然如此动人。
长恨歌起始于杨贵妃,临别时她百感交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首诗使人们从人性和古代文化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总要学会去感恩和珍惜眼前的爱情,不被重重的政次牵绊引起的对爱情的绝望和悲哀。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
《长恨歌》赏析白居易《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赏析_白居易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诗歌: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一宠一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
论《长恨歌》之主旨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我认为,杨贵妃对唐玄宗并没有多么深的爱。
而且杨贵妃不太可能是因为爱情才进入皇宫的,更可能是为了权势和富贵,亦或者是为了她的家族。
试问有多少青春正好,德才兼备,并且已为人妇的女子能对一个能当自己父亲的男人会动心动情呢?更何况对方已经拥有万千佳丽。
《长恨歌》一开始就说唐玄宗好色,想寻找一个“倾国”女子来安慰自己的暮年。
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多年不得,杨玉环却恰好出现了。
在我看来,杨玉环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难自弃”三个字是她主动的最好说明。
虽然“为尊者讳”作者隐去了杨玉环是玄宗儿媳的历史事实,但是“难自弃”却暴露了蛛丝马迹。
“难自弃”是杨玉环成为贵妃的关键。
有人说,皇帝选妃子,女人没有拒绝的权利。
这话不对。
一般的女人的确没有权利拒绝,但是,杨玉环完全有权利拒绝,因为她是玄宗的儿媳,是玄宗亲封的寿王妃。
她如果拒绝玄宗,玄宗会强迫吗?可能性不大。
问题是杨玉环没有拒绝,而是主动迎合。
这说明在“难自弃”的动力之下,杨玉环忘记了伦理大节。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
小编这里整理了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长恨歌》原文:作者:白居易【唐朝】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注释:1.汉皇:指汉武帝。
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重色:爱好女色。
倾国:绝色女子。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2.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3.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17岁(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
后被唐玄宗看中,22岁时,玄宗命其出宫为道士,道号太真。
27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
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丽质:美丽的姿质。
4.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
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
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
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5.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
《长恨歌》的历史典故与创作背景
《长恨歌》的历史典故与创作背景
概述
《长恨歌》是一首由杜牧创作的古文诗,以章回小说《长恨歌话》为主题。
这首诗在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
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是中国唐朝(618年-907年)的第七位皇帝,享有盛名的文人皇帝。
而杨贵妃则是他最宠爱的妃子之一。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广泛传颂,并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
杜牧及其《长恨歌》
杜牧(803年-852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对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有着独特洞察力。
在他所写下来的许多诗歌中,《长恨歌》可以说是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杜牧在其流亡期间创作的。
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同情。
在这个背景下,杜牧以自己独特的文艺手法,通过《长恨歌》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深情厚意、相互思念的描写。
《长恨歌》中的历史典故
《长恨歌》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以丰富作品内涵,并展示作者卓越的才华与广博的学识。
例如,《长恨歌》中引用了孟母三迁、秦穆公遭襄助等与主题相关的典故,并将其融入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挫折和悲伤的爱情中。
结语
《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感人故事的诗篇。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还可以领略到杜牧优秀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其中融入的历史典故,也更能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其生动细腻的描写和宽广深远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本文将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内涵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长恨歌》写作于唐玄宗时期,是白居易为了纪念与其有着深厚感情的杨贵妃而作。
杨贵妃是当时唐玄宗身边的宠妃,她美丽而聪明,深得玄宗的宠爱。
然而,唐玄宗因为政治上的不当处理,导致了十数年的安定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在这个背景下,白居易忍痛书写了《长恨歌》,旨在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深深的忧虑以及对杨贵妃的怀念之情。
《长恨歌》以七言律诗形式表达,富有音乐感和韵律感。
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意象运用,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将杨贵妃的美貌、智慧、才艺展现得栩栩如生。
例如诗中描述了她的美丽眉目、姗姗细腰、春风一曲唤起的婀娜身姿,以及她的琴棋书画、歌舞才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同时,白居易还通过对杨贵妃的心情变化描写,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忧虑,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思想的独立和情感的真挚。
《长恨歌》还通过对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内涵意义。
诗中揭示了杨贵妃与玄宗之间的爱情和悲剧,以及权力和欲望对爱情的摧毁,呈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揭示。
白居易通过描写女性在权力之下的无奈和无辜,以及男女之间情感的挣扎和痛苦,对读者提出了一系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否可以超越地位与权力?爱情是否能够抵挡住世俗的诱惑和现实的考验?作为一个国家的宠妃,她如何在权谋纷争的政治局势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智慧?《长恨歌》作为一部唐代叙事诗的杰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感情纠葛,而且在思想内涵上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它将美与思想、情感与社会相结合,使作品既有观赏性,又有启迪性。
它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命运。
通过《长恨歌》的阅读,我们能够不仅领略古人智慧和艺术成就,也能够从中汲取人生哲理与启示,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所思考和借鉴。
《长恨歌》人物故事
《长恨歌》人物故事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对主要人物故事的概述:
1. 唐玄宗:在位期间,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荒废政务,导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在叛乱中,唐玄宗被迫逃往西南,最终在马嵬坡与杨贵妃生离死别。
此后,唐玄宗郁郁寡欢,最终孤独地度过余生。
2. 杨贵妃: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但她的美貌却引来了安禄山的觊觎。
在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3. 安禄山:安禄山是唐朝的叛将,他以清君侧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
在叛乱中,他攻占了长安,并自称大燕皇帝。
但最终,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了他,继承了他的皇位。
4. 安庆绪: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儿子,他在杀死安禄山后继承了皇位。
但他的统治并不稳定,最终被史思明所杀。
5. 史思明:史思明是唐朝的叛将,他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安庆绪被杀后,他继承了安禄山的皇位,并继续领兵向大唐的都城进军。
以上是《长恨歌》中主要人物的故事概述。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赏析
从内容方面赏析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长诗,全文共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段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第三段写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从内容方面赏析《长恨歌》,可以看到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这首诗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中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揭示了专制统治者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和政治腐败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道德正义和人性尊严的关注和呼声。
其次,这首诗在叙事上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情节、人物和环境等文学手段,将爱情、政治和神话等多个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序、生动有趣。
再次,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排比、夸张等,使得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得诗歌具有了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最后,这首诗也表现出了作者白居易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剧爱情故事,表达了人生短暂、爱情永恒的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强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从内容方面赏析《长恨歌》,可以深刻感受到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爱情和道德等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骊山语罢清宵半的典故
“骊山语罢清宵半”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长恨歌》中的一句,描绘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的爱情故事。
这句话中的“语罢”指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呢喃情话,“清宵半”则是指晚上半清醒半迷糊的状态。
这个典故的背景故事源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次政治危机,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领发动的叛乱(755~763)。
这场叛乱造成了唐朝的国力大衰,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唐玄宗因为种种原因在叛乱爆发后逃往四川,留下太子李亨在长安平乱。
然而,李亨在平乱过程中却谋杀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并即位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无奈,只能接受现实,回到长安后被尊为太上皇,过起了清闲的生活。
然而,玄宗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他暗中与杨贵妃联系,希望她能帮助自己重新夺回皇位。
杨贵妃为了爱情和国家的未来,决定协助玄宗复位。
她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向李亨的皇后示好,以换取李亨对玄宗的信任和支持。
最终,在杨贵妃的帮助下,玄宗成功地复位了。
然而,这段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杨贵妃因为协助玄宗复位而受到了李亨及其党羽的忌惮,最终被迫自尽。
这个典故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的复杂。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爱情也成为了人们追求权力和利益的一种手段。
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这个故事却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题材,影响深远。
除了在文学中的运用,这个典故还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骊山的华清宫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成为了著名的景点,吸引着历代游客前来观赏。
在音乐领域,有《长恨歌》的曲目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骊山语罢清宵半”这句诗通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的复杂。
这个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它在文学、建筑和音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题材。
唐玄宗杨贵妃诗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的诗句:
1.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2. 《过华清宫其一》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 《龙池》唐·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4. 《骊山有感》唐·李商隐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长恨歌》之主旨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我认为,杨贵妃对唐玄宗并没有多么深的爱。
而且杨贵妃不太可能是因为爱情才进入皇宫的,更可能是为了权势和富贵,亦或者是为了她的家族。
试问有多少青春正好,德才兼备,并且已为人妇的女子能对一个能当自己父亲的男人会动心动情呢更何况对方已经拥有万千佳丽。
《长恨歌》一开始就说唐玄宗好色,想寻找一个“倾国”女子来安慰自己的暮年。
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多年不得,杨玉环却恰好出现了。
在我看来,杨玉环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难自弃”三个字是她主动的最好说明。
虽然“为尊者讳”作者隐去了杨玉环是玄宗儿媳的历史事实,但是“难自弃”却暴露了蛛丝马迹。
“难自弃”是杨玉环成为贵妃的关键。
有人说,皇帝选妃子,女人没有拒绝的权利。
这话不对。
一般的女人的确没有权利拒绝,但是,杨玉环完全有权利拒绝,因为她是玄宗的儿媳,是玄宗亲封的寿王妃。
她如果拒绝玄宗,玄宗会强迫吗可能性不大。
问题是杨玉环没有拒绝,而是主动迎合。
这说明在“难自弃”的动力之下,杨玉环忘记了伦理大节。
有人又说,是玄宗首先乱了伦理的。
当然,乱伦理大节的责任首先应该是玄宗。
但是,玄宗老昏了,玉环却没有老昏。
一个巴掌拍不响。
玉环如果拒绝了,玄宗就不一定终于乱伦。
玉环主动迎合,乱伦就不可避免了。
玉环为什么主动背上乱伦的骂名呢富贵和权势的欲望支配了她。
追求最高权力和享受最高荣华富贵是杨玉环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成为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玄宗对她的宠爱是她实现目的的最好的手段。
知道了这一点,杨玉环就主动迎合了。
在思想上说玉环主动迎合的证据是“难自弃”,即追求富贵与权势。
而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刻苦练习《霓裳羽衣曲》这个舞蹈。
作为寿王妃,她没必要跳舞,即使是爱好,也没有必要刻苦练习。
她刻苦练习这个难度极大的舞蹈也是有目的的,就是投玄宗所好。
《霓裳羽衣曲》是玄宗修改过的他最喜爱的舞曲。
作为妃子,如果能把这个舞曲跳得出神入化,那获得玄宗的宠爱就基本不成问题了。
杨玉环在作寿王妃的时候就做到了出神入化,说明她早就在准备着。
因为杨玉环明白,要想得到玄宗的宠爱,只有“天生丽质”是远远不够的。
在“天生丽质”的基础上,加上“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加上出神入化的舞蹈技艺,玄宗就成了囊中之物了。
杨玉环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到投玄宗所好上了,岂有不成为贵妃的道理成为贵妃也就有了富贵,但还缺少权势。
于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就成了进一步追求的目标,而且以杨贵妃的聪明才智这一目标很快就实现了。
有人说,这不是杨贵妃的错,而是玄宗的错。
这种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
姊妹封了国夫人,堂兄当了宰相,而且是奸相。
姊妹兄弟胡作非为,路人侧目,没有杨贵妃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总之,玄宗因为美丽、聪明和高超的舞技而爱上杨玉环,是正常的。
而要说杨玉环是为了爱情而爱上玄宗,是缺乏根据的。
因此,我觉得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批判,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有人说,《长恨歌》的后面部分描写了杨贵妃在仙界对玄宗的思念,说明杨贵妃对玄宗是有爱情的。
在我看来,并不尽然。
其一,世界上是没有仙界的,这个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杜撰的,所以杨贵妃的思念是乌有的。
其二,贵妃对于玄宗不可能一点怨都没有。
因为如果她并不爱玄宗,却如此被逼死,怎么可能一点都不怨。
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有一句话“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
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意思是:皇上知道难以改变,可又不忍心看见贵妃死,就扯起袖子挡住脸,让人把她拉走。
贵妃慌张挣扎,最后死在三尺白绫之下。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贵妃不是自愿死的,那么她怎么可能没有怨呢如果说《长恨歌》应该是以讽劝君王“不惑”为主要目的的。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诗歌后半部分李、杨缠绵爱情描写的理解。
这也是历代学者矛盾集中的所在。
因为,此部分与前部分的主旨似乎不太相符。
是白居易创作至此时被李、杨的爱情故事所感,而转变了诗的主题吗这正是双重主题说的观点。
然而,如果对白居易的创作特点进行一下研究,就可以发现,双重主题说是站不住脚的。
白居易在创作上,主题有单一性和单纯性的特点,所以在写《长恨歌》时也不大可能会违背自己的习惯,因此《长恨歌》也不应是双重主题的。
作者写的好像是杨贵妃非常思念玄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曲折表达批判的手法。
“回头下望人寰出,不见长安见晨雾。
”这一句是作者批判意识的明显表露,是说长安城看不见了,只看见晨雾,就是指战争的晨雾,批判了玄宗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错误。
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边境危机,吐蕃贵族趁机入侵,回鹘也在制造摩擦,国家一直动荡不安,而藩镇割据让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导致宦官专权。
在德宗即位时,各镇已经不听朝廷号令,武力也无法解决。
唐朝廷的疆域缩小至长安附近,顺宗即位后王叔文改革失败,顺宗被废。
唐宪宗被宦官扶植上台,对宦官很信任,但他很厌恶节度使,于是从淮西下手打仗。
虽然胜了几次,但是根本没有解决藩镇割据,不久宦官内讧,一派杀死了宪宗,此时藩镇割据恢复。
到文宗时,甘露之变除宦官的计划失败,文宗被软禁,朝中大臣也搞朋党,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朝名存实亡。
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烜赫一时的大唐帝国宣告灭亡。
下面,作者的批判意识通过杨贵妃的恨来表现。
“但令心思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说的是杨贵妃埋怨玄宗没有“金钿坚”。
正因为没有金钿坚,所以他们现在不能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八句是最著名的,有人认为它表达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其实,我认为表达的是对玄宗对爱情不坚贞的埋怨。
或者说,表达的是对玄宗缢死贵妃的“恨”,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
为什么恨呢因为玄宗违背了自己的爱情誓言缢杀了贵妃,贵妃不愿意死而被迫死了,岂能不恨反过来说,玄宗对死后的杨贵妃的思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责。
他思念得越深,说明自责也越深。
因为玄宗对当年的爱情誓言是牢记着的,是准备牢守这个爱情誓言的。
不想在生命和皇位面前,他最终放弃了爱情誓言。
前面说过,玄宗在心里是爱杨贵妃的,因为爱,所以才会自责:因为自责,所以才更思念。
作为一位皇帝,对妃子宠爱到不分清红皂白的地步,是绝对不应该的。
更何况唐玄宗是一个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
却因为一个女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批判的句子,例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等,几乎句句都含有批判的意味。
所以,作者写《长恨歌》的真实用意在于批判不合常理的爱情。
皇帝与妃子之间应该有真正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不应该超出常理。
如果杨玉环真的爱唐玄宗,她便一定会为玄宗着想,不可能让玄宗因为她抛弃他的国家,让他的一世英名毁于自己。
由“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以看出杨玉环并不爱玄宗,甚至她的出现很可能是为了毁灭唐玄宗。
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他们的爱情明显是不赞同的,是批判的。
唐宪宗元和初,白居易任盩厔县尉,陈鸿与王质夫居该县,三人同游,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白居易遂作《长恨歌》,而陈鸿作《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陈鸿、王质夫是和他在一起的,所以可以从《长恨歌传》中揣摩白居易当时的感情。
自居易的好朋友陈鸿在《长恨歌传》末尾说过:“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这段话的意思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读懂的人不但被这事所感动,还警告了特别漂亮的女人,是阻塞皇帝视听、祸乱朝廷的祸根,留传给后人。
诗写好后,让我作传。
世上的人不知道,我不是开元年间人,不知道这事,世人所知道的,都是《玄宗本纪》上的那些事,现在作《长恨歌》以传世。
这段话的意思有两点,其一,自居易是在批判杨贵妃的,其二,为《长恨歌》里被掩盖的历史事实作传。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表达一种讽刺的主旨,但作者表达讽刺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曲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呢我认为其原因在于讽刺玄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自居易应该考虑到。
如果自居易直接讽刺玄宗荒淫误国,政治冒险太大,所以他选择了爱情的角度。
因为爱情而宠幸贵妃,就委婉多了。
极力铺写玄宗的因自责而思念,就塑造了玄宗的重情的形象,批评的意味就更委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