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苏轼》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读苏轼的旷达人生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背所选苏轼的三首诗,增加学生的诗词语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整理苏轼的诗词,从初中到高中,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背诵、讨论、对比、解读赏析,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三首诗作体悟苏轼在逆境中旷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策略和方法:

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透过苏轼典型诗词的复习与学习,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体会感悟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逆境人生中如何以宠辱不惊、超然自适的旷达心态化解苦痛。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2:30--2:32)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到:一个记者问他一个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他回答:“苏东坡。”其实,在当代,苏轼不仅拥有很多像余秋雨先生这种重量级的粉丝,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比如我就是他的最忠诚的粉丝。

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横空出世,成为大宋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苏轼,以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一个个传为佳话的谜团。

苏轼,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巨人,让我们走近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品读出他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

二、温故知新(3分钟2:32--2:35)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迅速梳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苏轼的名篇

佳作。

1、学生回顾已学苏轼诗词文的名篇目(3个学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

点评:很好,看来苏轼的作品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2、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件展示名句。

这些同学们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有个共同点,都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呢?

(生齐答:旷达情怀)

过渡2:(对,旷达一直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共同探究苏轼的旷达的心路历程,更深刻领悟其旷达的原因,那么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三、知人论世(2分钟2:35—2:37)(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诗歌)

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宦海沉浮,三迁三贬,“乌台诗案”是其逆境人生的开始,在之后20多年人生中,大起大落,曾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之位,也遭到三次重大的贬谪,即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总结自己的后半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确实,正如诗中所言,被贬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但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因此,曾有文学专家这样高度评价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也无风雨也无晴”--------------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幻灯片展示)

过渡3:同学们,苏轼的达与智全都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黄

州、惠州、儋州各一首诗作来进一步真切感受苏轼的“达者”与“智者”的独特魅力!

四、新诗学习(黄州、惠州、儋州各一首)(30分钟)

(一)、品味解读(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37—2:58)

师:黄州,是诗人被贬的第一站,请大声齐读感知第一首《初到黄州》。

第一首初到黄州(2:37—2:45)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1、全班大声齐读。(点评:很好,整齐有力,有没有读出苏轼当时的心

情呢?)

2、思考:“诗言志”,请结合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品味诗人的人

生态度。(师:黄州,是诗人被贬的第一站,仔细品味,告诉我,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字眼中感悟出来?)

①“自笑”“荒唐”蕴含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苏轼少年成名,21岁参加科举考试,就以惊人的才华被朝廷器重,被视为宰相之才!然而20年后,不但没有功成名就,反而落魄至此,怎能不自笑“老来荒唐”呢?

自我嘲笑、自我调侃、自我安慰,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国家的栋梁之才,曾经满腔报国热情,如今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能不荒唐吗?此时的苏轼真的毫无怨气,心平气和吗?

③颔联中“知”“觉”突出诗人丰富的联想、想象,如果改为“长江绕郭烹鱼美,好竹连山煮笋香”好不好,为什么?

————“知”“觉”更突出富有想象力,诗人看到长江清波迅速地联想鲜美的鲈鱼、看到满山的翠竹想到让人垂涎三尺的鲜嫩的竹笋。此时不为自己的贬谪处境所羁绊,跳出这个愁苦的牢笼而想象着享受自然的美味,这不是旷达的外在流

露吗?这就是他超越常人的豁达!

④颈联中“不妨”“例作”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不妨”:没什么妨碍:“例作”:照例担任。颈联用典自况,自古就有被贬之人虚设官衔,就有诗人担任水曹郎的例子,梁代何逊、唐代张籍、宋代孟宾子都是诗人,不都曾任水部郎吗?这样的官衔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我还有什么不平衡的呢?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一种自我慰藉的正当理由!苦中作乐,不能不说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人生挫折,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⑤尾联中“只惭”“尚费”又饱含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只惭”,只是惭愧不能为朝廷做任何贡献,“尚费”,还白白浪费了你们的薪水呀?

你们我贬到黄州当散官,我得着空闲还拿了薪水,这种优待还只有我苏轼才能享受呢?别人还轮不上。聊以自慰,安之若素,自我调侃的心态很鲜明,但在牢骚中兼带旷达诙谐之意。

3、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诗歌)

小结1:诗人在旷达中兼有诙谐牢骚之意,还带些许的怨气,苦中作乐。难怪林语堂先生说他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达士高人”!

大家知道,苏轼被贬黄州四年期间,创作很多优秀的作品,最经典的要数“三咏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这口枯井中,流淌出了滋润自己、滋润他人、滋润后世子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甘露。

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过渡4:苏轼的一生,麻烦、风波不断,黄州归来,苏轼曾一度东山再起,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之位。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八年后,59岁的苏轼又一次大难临头,由显赫的三品官直降至九品芝麻官,被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