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苏轼》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苏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高中群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和论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a. 苏轼简介:出生、成长、才华等b. 苏轼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等2. 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和论文a. 选择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阅读b. 分析苏轼作品的题材、风格和意义c. 听读苏轼的作品,理解语言之美和表达之深3. 理解苏轼作品的意义和特点a. 探究苏轼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主题b. 分析苏轼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c. 理解苏轼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a.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b. 教授苏轼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c.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评论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a. 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训练机会b. 鼓励学生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c. 提供写作素材和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和论文,结合作品内容展开讨论。

3. 分析与理解分析苏轼作品的意义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度鉴赏,分析其语言艺术和文学解读。

5. 写作训练提供写作素材和题目,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和创作实践。

6. 总结与展示总结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展示他们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作文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3. 互动参与: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度;4. 个人成长: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拓展延伸:1. 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遗址和纪念馆,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环境;2. 组织苏轼作品解读的研讨会或演讲比赛,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3. 设计苏轼作品的创意展览,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激情。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下学期第2周《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一、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体味作者在《念奴娇》词中表现出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3、领悟作者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重点难点1、体味苏词的豪放风格2、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X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某某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贬到某某,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某某,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某某,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某某,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某某)人。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某某、某某。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某某。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某某、某某,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某某、某某。

最后北还,病死某某,追谥文忠。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散文方面: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

诗歌方面: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现存诗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X 景文》等。

词方面: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2:第5课 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2: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及虚实映衬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体味豪放派词的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2.感悟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生如梦”的感慨。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华发..(huá fà)酹.(lèi)(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样子)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借喻、对偶)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②借代、夸张)2.每日成语:和苏轼有关的成语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教学设计(共4篇)

苏轼教学设计(共4篇)

苏轼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走近苏轼》教学设计《走近苏轼》教学设计高年级语文小课题组吴元清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对苏轼及其诗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指导,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与豪迈的性情。

教学重点:联系诗人生活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诗人的豁达、豪迈与多情。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同学们,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的古诗词,认识了许多诗人,你能根据提示,猜猜他是哪位诗人吗?这是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作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字是子瞻,号为东坡居士;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2、回忆一下,你学过或读过哪些苏轼的诗或词,听过哪些他的故事?《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几首词,对苏轼东坡做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三、自主阅读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一)学生自由阅读这三首词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放声朗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说说读了这三词,你对苏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学习《临江仙•夜归临皋》体会诗人的豁达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统编本三上《苏轼》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苏轼》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苏轼》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2. 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苏轼的诗词作品,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 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

3. 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播放苏轼的相关短片,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 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家庭背景和成就等。

2. 讲授(20分钟)- 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重点强调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 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解读其文学风格和艺术写作追求。

3.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苏轼的诗词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其意义。

-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表达对苏轼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4. 创作实践(20分钟)- 针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追求,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写出符合苏轼风格的作品。

5. 展示与交流(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分享写作过程和感受。

-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相互评价和借鉴。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

- 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资源1. 苏轼相关短片。

2. 苏轼的诗词作品。

3. 创作用纸、笔等文具。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集体和个别评价。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

2. 布置苏轼相关的研究作业,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作品和思想。

七、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以苏轼为主题,通过讲授、阅读与理解、创作实践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创作实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教案标题:苏轼人物赏析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使学生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文学赏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苏轼的作品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一些苏轼的名言,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讲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文学赏析(2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篇或多篇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艺术特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第四步:模仿写作(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苏轼的作品片段,并要求学生根据苏轼的风格和技巧进行模仿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写作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轼的重要性和他的作品特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苏轼作品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展示自己的模仿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3. 苏轼的名言和画像图片4. 苏轼的作品模仿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赏析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模仿和写作评估。

3. 学生对苏轼的影响和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家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模仿写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苏轼的其他作品的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3. 学生可以组织文学沙龙或朗诵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赏析和模仿作品。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分析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3. 掌握苏轼作品的基本解读方法和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3. 苏轼作品的文学解读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1. 苏轼的生平概述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政治时代。

简要介绍苏轼的出生、成长、仕途、流放等重要的人生经历。

2. 苏轼的代表作品介绍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江城子·密州出猎》、《题西林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第二课: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1. 苏轼的文学风格分析苏轼作品的文学风格,包括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等特点。

通过对具体诗词的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苏轼作品的独特魅力。

2. 苏轼的艺术价值讲解苏轼作品的艺术价值,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洞察力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课:苏轼作品的文学解读方法1. 词句的字面理解教授学生如何从字面上理解苏轼词句的含义,包括词句的形象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

2. 寓意和隐喻的解读教授学生如何从苏轼作品中寻找隐藏的寓意和隐喻,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引导学生结合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解读他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1. 导入:介绍苏轼的名字和重要身份,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述苏轼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成就和代表作品。

3. 展示苏轼的代表作品的相关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

4. 辨析苏轼的代表作品的文学特点,让学生能够品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苏轼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1. 回顾苏轼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回忆他的文学风格。

苏轼 教案

苏轼 教案

苏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

3.培养学生对苏轼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学会分析苏轼的作品,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

三、教学准备
1.苏轼的相关资料和作品选段。

2.多媒体设备。

3.教学课件和教学参考书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轼的经典诗词或吟诵苏轼的诗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15分钟)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经历和家族背景等。

3.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20分钟)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包括他的叙事技巧、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等。

4.朗读和欣赏苏轼的作品(15分钟)
选择苏轼的经典作品进行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感受。

5.讨论和评价苏轼的作品(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苏轼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并评价他的创作成就。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
总结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激发学生进一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并学会了欣赏和评价苏轼的作品。

同时,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分析,
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探讨苏轼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速度和内容安排。

必修三苏轼诗三首《攀登》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必修三苏轼诗三首《攀登》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必修三苏轼诗三首《攀登》公开课优秀教
学设计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解读苏轼的三首《攀登》诗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攀登精神,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朗读和朗诵。

以下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1. 理解苏轼的《攀登》诗歌所蕴含的攀登精神
2. 借助语言表达,使学生对诗歌有深刻的领悟
3. 帮助学生提高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时间安排
1. 上课时间:2学时
2. 上课时间与地方:见教学计划
教学流程
时间 | 内容 | 方法
----|----|----
5min|引言|简要介绍教学目的和内容,预热学生情绪
15min|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攀登高山过草地》、《赤壁怀古》、《寻隐者不遇》中体现的攀登精神,解读难句
30min|自由讨论|学生围绕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攀登精神展开讨论20min|朗诵实践|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朗诵,老师进行点评
10min|结尾|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展望对未来的启示
教学手段
1. 幻灯片演示
2. 多媒体设备
3. 个人讲解与朗诵
教学要求
1. 学生自己阅读《攀登高山过草地》、《赤壁怀古》、《寻隐者不遇》这三篇文章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讨论、点评)
2. 作业(朗诵、写作)
教学计划
希望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理解攀登精神并加以实践,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苏轼诗三首 优秀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苏轼诗三首 优秀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苏轼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实用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 研究苏轼的三首著名诗歌,并了解其主题和意义- 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1. 苏轼介绍-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分享苏轼的诗歌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诗歌一:《赤壁怀古》- 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诗歌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抒情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4. 诗歌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哲理思考- 解读诗歌的抒情表达和意象塑造-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展示苏轼的诗歌朗诵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教学评估- 课堂听觉评估:观察学生对苏轼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课后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苏轼诗歌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学生表现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资源- 苏轼的诗歌选集和相关研究资料- 音频或视频展示苏轼的诗歌朗诵或演唱- 课堂展示材料和多媒体设备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展对他的了解和欣赏- 组织苏轼诗歌朗诵、诗歌分享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 邀请专家学者或诗词爱好者来校进行苏轼文学讲座或工作坊---以上是对苏轼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教案的概述,希望能帮助您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苏轼》教案设计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苏轼》教案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读苏轼的旷达人生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背所选苏轼的三首诗,增加学生的诗词语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整理苏轼的诗词,从初中到高中,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背诵、讨论、对比、解读赏析,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三首诗作体悟苏轼在逆境中旷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透过苏轼典型诗词的复习与学习,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体会感悟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逆境人生中如何以宠辱不惊、超然自适的旷达心态化解苦痛。

教学设计与过程一、激情导入:(2分钟2:30--2:32)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到:一个记者问他一个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他回答:“苏东坡。

”其实,在当代,苏轼不仅拥有很多像余秋雨先生这种重量级的粉丝,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比如我就是他的最忠诚的粉丝。

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横空出世,成为大宋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苏轼,以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一个个传为佳话的谜团。

苏轼,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巨人,让我们走近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品读出他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

二、温故知新(3分钟2:32--2:35)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迅速梳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苏轼的名篇佳作。

1、学生回顾已学苏轼诗词文的名篇目(3个学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

点评:很好,看来苏轼的作品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2、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件展示名句。

这些同学们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有个共同点,都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呢?(生齐答:旷达情怀)过渡2:(对,旷达一直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共同探究苏轼的旷达的心路历程,更深刻领悟其旷达的原因,那么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古诗中的苏轼课程设计

古诗中的苏轼课程设计

古诗中的苏轼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首苏轼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诗意、诗境和表现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苏轼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对古诗文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对苏轼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诗歌,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学生能够理解苏轼诗歌中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学生在感受苏轼诗歌美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本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代文学部分。

2. 第一部分:苏轼诗歌鉴赏- 《赤壁怀古》:分析诗歌的意境、用词和艺术特色。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 《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歌的写景技巧和寓意。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宋代诗歌部分。

3. 第二部分:苏轼诗歌的文化背景- 探讨苏轼诗歌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 分析苏轼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理解其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化史》- 宋代文化部分。

4. 第三部分:苏轼诗歌的创意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背诵,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 小组讨论:分析苏轼诗歌中的创新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材章节:《创意写作》- 古诗词创作部分。

5. 总结: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诗歌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苏轼优秀教案

苏轼优秀教案

苏轼优秀教案标题:苏轼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 分析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 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苏轼作品的欣赏和鉴赏。

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苏轼的相关资料和作品;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轼的相关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苏轼有了解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包括他的成就和影响;2. 分析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如其对自然的描写、情感表达等;3.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三、文学鉴赏(20分钟)1. 选择苏轼的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其诗句结构、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苏轼作品,如文学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要求他们以苏轼作品为灵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2. 分组互评,学生相互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3. 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点评。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重要性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2. 组织学生开展苏轼作品的朗诵或表演活动;3. 布置苏轼相关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3. 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探究苏轼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2. 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3. 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4. 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肖像画或简要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20分钟)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以及他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

重点强调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和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3.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苏轼的生平事迹,归纳出他的主要贡献和他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课时: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代表作品的诗词或段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分析与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东坡肆赋》、《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分析其艺术特点、意境和思想内涵,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总结,归纳出苏轼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思想。

第三课时: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联系。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重点关注苏轼文学在宋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通过现场讨论总结苏轼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四课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影响力图表,引导学生对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思考。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分析苏轼文学在元明清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教案B篇章导读:《苏轼》课文教学教案

教案B篇章导读:《苏轼》课文教学教案

教案B篇章导读:《苏轼》课文教学教案。

本篇章关注怎样通过《苏轼》这篇文本教学来建立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归纳思维力,让学生在感受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中体味中华文化的精髓。

从内容到形式上,本教案紧密围绕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结合章节内容和教学方式,沿着“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实践练习”的轨道,以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启迪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优良的教学资源和引导,教师们需要下许多苦功才能做到深细入理,共建校园文化氛围。

一、预热:学生阅读和感受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苏轼这一文化名人的背景和影响力。

教师可以通过图像介绍苏轼的形象,让学生在感性的层面上对他进行了解。

同时教师要简单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成就,让学生在理性的层面上对苏轼有更深的认识。

接着,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读课文,以此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个人风貌、思想和作品。

课文的概括、翻译让学生可以看懂苏轼的意思,学生也可以略读第二部分的谈话,了解课文教学的画龙点睛。

二、拓展:深入探究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作品。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苏轼的诗歌和散文,并掌握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苏轼的书画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以此引导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感受。

三、巩固:提升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归纳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学习本章节中的新词词组,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进行拆解、组合,并用于构建新句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四、实践:促进文化交流,提高综合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教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生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和答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兴趣。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

2.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的胸怀,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定风波》中,苏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二、自练自测1.根据要求默写课文中的相关诗句。

(1)描写“江山如画”的诗句是。

描写赤壁之战中周瑜形象的诗句是。

(2)与“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旨趣相同的诗句是,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是。

(3)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

”东坡为之绝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时..。

..多少豪杰。

(2)遥想公瑾当年(3)樯橹灰...飞烟.灭。

(4)一尊.还酹.江月。

(5)料峭..春风吹酒醒。

(6)回首向来..萧瑟处。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

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自主认知]整体感知1.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洒酒江月的豪举,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2.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就照样可以吟啸徐行。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

2.掌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向词人学习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三、重点难点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体味豪放派词的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2.感悟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生如梦”的感慨。

四、预习新课(一)文化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声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2.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教案[新]

苏轼教案[新]

苏轼教案一、教学背景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画作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苏轼的作品也是必修内容之一。

本教案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以苏轼的《赤壁怀古》为例,探讨如何教授苏轼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赤壁怀古》的文化内涵;2.掌握《赤壁怀古》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苏轼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赤壁怀古》的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为后续的诗歌分析打下基础。

3. 分析《赤壁怀古》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解《赤壁怀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4. 阅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阅读《赤壁怀古》,并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以采用分段阅读、逐句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5.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苏轼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练习。

可以让学生仿写苏轼的诗歌,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进行自由创作。

7.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讲解法: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3.分析法:通过分析《赤壁怀古》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创作法: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否得到激发;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赤壁怀古》的文化内涵和诗句的意思;3.学生是否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4.学生的创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胸怀。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准备]一、作者简介:1.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

二、其他材料:1.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2.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蓑烟雨任平生——解读苏轼的旷达人生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背所选苏轼的三首诗,增加学生的诗词语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整理苏轼的诗词,从初中到高中,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背诵、讨论、对比、解读赏析,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三首诗作体悟苏轼在逆境中旷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透过苏轼典型诗词的复习与学习,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体会感悟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逆境人生中如何以宠辱不惊、超然自适的旷达心态化解苦痛。

教学设计与过程一、激情导入:(2分钟2:30--2:32)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到:一个记者问他一个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他回答:“苏东坡。

”其实,在当代,苏轼不仅拥有很多像余秋雨先生这种重量级的粉丝,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比如我就是他的最忠诚的粉丝。

的确,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横空出世,成为大宋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苏轼,以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一个个传为佳话的谜团。

苏轼,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巨人,让我们走近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品读出他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

二、温故知新(3分钟2:32--2:35)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迅速梳理一下我们已学过的苏轼的名篇佳作。

1、学生回顾已学苏轼诗词文的名篇目(3个学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

点评:很好,看来苏轼的作品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2、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件展示名句。

这些同学们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有个共同点,都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呢?(生齐答:旷达情怀)过渡2:(对,旷达一直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共同探究苏轼的旷达的心路历程,更深刻领悟其旷达的原因,那么苏轼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三、知人论世(2分钟2:35—2:37)(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诗歌)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宦海沉浮,三迁三贬,“乌台诗案”是其逆境人生的开始,在之后20多年人生中,大起大落,曾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之位,也遭到三次重大的贬谪,即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总结自己的后半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确实,正如诗中所言,被贬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但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因此,曾有文学专家这样高度评价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也无风雨也无晴”--------------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幻灯片展示)过渡3:同学们,苏轼的达与智全都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黄州、惠州、儋州各一首诗作来进一步真切感受苏轼的“达者”与“智者”的独特魅力!四、新诗学习(黄州、惠州、儋州各一首)(30分钟)(一)、品味解读(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37—2:58)师:黄州,是诗人被贬的第一站,请大声齐读感知第一首《初到黄州》。

第一首初到黄州(2:37—2:45)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1、全班大声齐读。

(点评:很好,整齐有力,有没有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呢?)2、思考:“诗言志”,请结合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品味诗人的人生态度。

(师:黄州,是诗人被贬的第一站,仔细品味,告诉我,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字眼中感悟出来?)①“自笑”“荒唐”蕴含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苏轼少年成名,21岁参加科举考试,就以惊人的才华被朝廷器重,被视为宰相之才!然而20年后,不但没有功成名就,反而落魄至此,怎能不自笑“老来荒唐”呢?自我嘲笑、自我调侃、自我安慰,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国家的栋梁之才,曾经满腔报国热情,如今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能不荒唐吗?此时的苏轼真的毫无怨气,心平气和吗?③颔联中“知”“觉”突出诗人丰富的联想、想象,如果改为“长江绕郭烹鱼美,好竹连山煮笋香”好不好,为什么?————“知”“觉”更突出富有想象力,诗人看到长江清波迅速地联想鲜美的鲈鱼、看到满山的翠竹想到让人垂涎三尺的鲜嫩的竹笋。

此时不为自己的贬谪处境所羁绊,跳出这个愁苦的牢笼而想象着享受自然的美味,这不是旷达的外在流露吗?这就是他超越常人的豁达!④颈联中“不妨”“例作”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不妨”:没什么妨碍:“例作”:照例担任。

颈联用典自况,自古就有被贬之人虚设官衔,就有诗人担任水曹郎的例子,梁代何逊、唐代张籍、宋代孟宾子都是诗人,不都曾任水部郎吗?这样的官衔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我还有什么不平衡的呢?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一种自我慰藉的正当理由!苦中作乐,不能不说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人生挫折,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⑤尾联中“只惭”“尚费”又饱含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只惭”,只是惭愧不能为朝廷做任何贡献,“尚费”,还白白浪费了你们的薪水呀?你们我贬到黄州当散官,我得着空闲还拿了薪水,这种优待还只有我苏轼才能享受呢?别人还轮不上。

聊以自慰,安之若素,自我调侃的心态很鲜明,但在牢骚中兼带旷达诙谐之意。

3、再读一遍。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诗歌)小结1:诗人在旷达中兼有诙谐牢骚之意,还带些许的怨气,苦中作乐。

难怪林语堂先生说他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达士高人”!大家知道,苏轼被贬黄州四年期间,创作很多优秀的作品,最经典的要数“三咏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这口枯井中,流淌出了滋润自己、滋润他人、滋润后世子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甘露。

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过渡4:苏轼的一生,麻烦、风波不断,黄州归来,苏轼曾一度东山再起,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之位。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八年后,59岁的苏轼又一次大难临头,由显赫的三品官直降至九品芝麻官,被贬到了更偏僻、自然环境更恶劣的瘴疠之地惠州。

此时的苏轼该何去何从?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首。

第二首食荔枝二首•之二•苏轼(2:44—2:51)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个别朗读。

2、思考:北宋瘴疠之地惠州,在诗人眼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他是如何面对的?①诗歌中写景往往寄情或衬情,这里的景物描写寄寓苏轼怎样的情感?(作者写食荔枝,为什么要写卢橘杨梅?)———在诗人眼中惠州的景物很美,四季如春,又有令人喜爱的美味水果,(同时写卢橘杨梅也衬托诗人对荔枝的特别喜爱,)衬托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都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愁苦之时,普通之人往往“食不知味,寝不安眠”。

他却相反,他的处境虽艰难,但心境却很阳光,所以看到的是满眼的喜悦,这就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旷达。

②有人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此时的苏轼正遭受人生最沉重的打击,他的内心如何呢?————第二次人生的磨难,由显赫的三品官直降到九品芝麻官,冰火两重天,精神摧残打击何其猛烈!岭南如此偏远,人人避而远之,苏轼想到却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饱尝鲜美荔枝的快乐!愿意成为岭南的普通一员。

这不是他的虚假做作,而是他的人生境界达到足够高度时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此时的苏轼已有吟啸风雨的坦荡胸怀!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正如他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小结2: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大师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何等的淡定与豁达!3、再读一遍。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诗歌)过渡5:第三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2:51—3:0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全班大声齐读。

2、思考:凝练含蓄是诗歌的特点,诗中运用了比喻、化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委婉地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仔细品味。

(师:凝练含蓄是诗歌的特点,善读诗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

请思考,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委婉地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能拨开枝叶,见其根本吗?)①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怎样的心情?A、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仅写诗人离开的时间吗?有衬托诗人当时的心情吗?B、“苦雨终风”单指自然界的风和雨吗?有言外之意么?C、“解晴”“云散月明”仅只天气放晴吗?————比喻,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刮个不停的大风叫“终风”,用“苦雨终风”比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

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比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结束、终结。

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犹如暴风雨之后的天空依然蔚然,表达遇赦北返的喜悦心情。

D、“谁点缀”在此含义深刻,委婉含蓄表达“谁替我在朝廷求情,让我早些遇赦北返呢”?E、颔联,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比喻诗人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谁点缀”言外之意,用不着别人帮我洗刷污垢。

一种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是苏轼的真本色!②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运用了什么典故?————巧妙化用孔子和黄帝的典故。

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即:我的道(思想主张)在海内无法实行,就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实现吧!诗人本想学孔子“乘桴”退出政治舞台,如今用不着了。

已听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意即政局转为平和了。

苏轼虽然历经九死一生的重重灾难挫折,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足见其乐观豁达的心态!③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卒章显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