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笔记及习题(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

15.1 复习笔记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

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

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

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

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

(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2.求知动机

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3.受教动机

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4.批评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5.借鉴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

(三)接受心境

1.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1)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称作接受心境。

(2)分类

文学接受心境有三种情况:欣悦、抑郁与虚静。

①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②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③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2.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1)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

(2)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3)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1.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2.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文学接受的发展,并不在隐含的读者那儿,而是在现实的读者之中。

3.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填空、对话

(1)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并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

(2)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空白”。这样,读者就被文本的结构所召唤,并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出再创造的才能。

(3)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2.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已包含着与英伽登的“填补不定点”、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它们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原因

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

(1)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对象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

(2)与其他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

(二)还原与异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