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导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现有研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疾病密切相关。

为了引导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中国高血压学会与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控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一、高血压概述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

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不同组合,高血压分为不同的级别,即正常、正常高值、高血压一级、高血压二级和高血压三级。

二、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早期预防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包括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限制饮酒和戒烟等。

此外,降低钠盐的摄入也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及分类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是根据血压测量结果和患者的病史进行判断。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形式,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

四、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治疗高血压的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限制饮酒和戒烟等。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并遵循适宜的用药原则。

五、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并发症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环节。

除了正确的药物治疗,患者还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

六、高血压的长期管理与随访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随访,以保持良好的血压控制。

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评估疗效,并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

此外,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支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ABPM 还可以评估血压测量读数之间的变异 ,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估血压风险 。 ➢ ABPM 还可用我于国评人估群大高动血压脉患的病弹率性、功发能病和率盐及敏其流感行性趋等势。
诊室外血压测量----HBPM
➢ HBPM可以显著提升高血压的控制率 ,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 ➢ 对正常血压者可以通过HBPM及时发现高血压 ,从而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 式等多方面。 ①我国高人钠群高、血低压钾患膳病食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② 超重和肥胖 ③ 增龄 ④ 吸烟、过量饮酒 ⑤ 空气污染、高海拔 ⑥ 心理社会因素 ⑦ 肿瘤治疗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 2018年我国年龄≥18岁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 27.5%,1958—2015年进行过的 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相比 ,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 断 标准不完全一我致国人,但群患高病血率压总患体病率呈、增发高病的率趋及势其。流行趋势
预后密切相关。 ➢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 ➢ 高血压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
痴呆等。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诊室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 诊室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 ➢ 诊室收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呈连续、
➢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 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1-07-05 22:35:39| 分类:中国疾病防治指南|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由我国21 位著名心、肾、内分泌、妇产、预防和管理专家组成的起草委员会历时一年余编写完成。

本指南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1999 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JNC VI) ,而我国80-90 年代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长足进展也为指南中的防治指导性意见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指南主要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以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制定本指南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高血压的危害性一方面与患者的血压水平正相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其同时具有的其它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与WHO/ISH 提出的标准一致。

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 、2 、3 级高血压,同时根据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结合血压水平又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 类,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 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危、很高危组病人,血压应。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降压治疗策略
(1)降压治疗的目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
中、心肌梗死、心 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 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发生。
(2)降降压达标的方式: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
病情,在 4 周内或 12 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Ⅰ,C)。
诊室血压
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是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 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诊室自助血压测量(automated office blood pressure,AOBP)可以减少白大衣效应。
如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需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在桡动脉搏 动消失后再升高 30 mmHg,然 后以恒定速率(2 mmHg/s)缓慢放气。
③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 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应尽可能向医 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④精神高度焦 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评估靶器官损害
心脏:左心室肥厚(LVH)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
肾脏: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或尿白蛋白排
③症状及既往史:询问目前及既往有无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
动、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症状及治疗情况。
④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例如肾炎史或贫血史;肌无力、发作性软瘫等;阵发性头痛、心
悸、多汗;打鼾伴有呼吸暂停;是否长期应用升高血压的药物。
⑤生活方式:盐、酒及脂肪的摄入量,吸烟状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睡眠习惯等情况。

202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我国医学界制定了《2023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该指南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了高血压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管理等内容。

下面将系统地介绍这份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高血压的定义: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者正在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

还对血压分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便于临床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2.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介绍了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逝去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使医生和公众更清楚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对高血压的重视。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诊断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指南列举了诸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芳龄、性别、遗传、饮食、体重、体育锻炼等,为医生提供了预防高血压的参考依据。

2. 高血压的诊断: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检查方法和评估流程,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三、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1.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以及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等建议,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2. 药物治疗:详细介绍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适应症和使用原则,包括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病情的治疗选择,帮助医生更科学地进行处方。

3. 并发症的防治:着重介绍了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防治方法,提醒医生和患者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四、高血压的防范与宣教1. 高血压防范:强调高血压的预防和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建议,督促公众树立健康意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 患者宣教: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相关的宣教内容,包括药物使用、生活方式调整、并发症监测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妊娠期高血压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 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等,确保母婴安全。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适当的 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05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健康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
吸烟可能导致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从而增加血压 。
其他可能的病因
内分泌失调
其他疾病的影响
如绝经后妇女、嗜铬细胞瘤等患者可 能出现继发性高血压。
如糖尿病、肥胖症、慢性肾脏病等也 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避孕药等可 能导致血压升高。
0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和指导 ,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 计划。
组织健康活动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组织各种健康活动,如健康讲座、健身活 动、义诊等,以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
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社区居民提 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 压等疾病。
06
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解读与实施 建议

02
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性
高血压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现 象,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 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增加。
基因变异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与高血 压的发生有关,这些变异可能影 响个体的血压调节机制。
环境因素
01
02
03
饮食
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摄 入过多的脂肪和糖分等不 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压 升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高血压概述 • 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 高血压的治疗与管理 •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 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解读与实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1999年10月部徽盟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委员方圻王海燕吴锡桂张维忠诸骏仁钱贻简刘国仗纪宝华周北凡林善锬陶寿淇盖铭英余国膺吴兆苏姚崇华洪昭光游凯葛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孔令芝方圻孙明孙宁玲吴兆苏吴锡桂林善锬武留信郭静萱钱贻简惠汝太游凯王海燕王蕾礼孙梅励朱鼎良张廷杰张维忠金宏义姚崇华陶寿淇顾复生葛洪谢晋湘刘力生刘伊丽池芝盛纪宝华杨虎生沈潞华洪昭光胡大一盖铭英黄峻潘长玉戴闺柱刘国仗向红丁余国膺吴可贵陆宗良周北凡徐成斌诸骏仁龚兰生龚兰生目录一·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1.1 国外高血压病流行趋势 (1)1.2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基础、策略和任务 (2)二·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4)2.2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5)2.3 心血管病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6)三·临床评价3.1病史 (9)3.2体格检查 (9)3.3血压测量 (10)3.4 实验室检测 (11)四·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4.1 按病人的血压水平分类 (12)4.2 按病人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 (13)五·治疗5.1 治疗目标 (15)5.2 治疗策略 (15)5.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用健康的生活习惯 (18)5.4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20)5.5 治疗随访 (26)六·特殊人群6.1 老年高血压 (28)6.2 妊娠高血压 (28)6.3 同时患脑血管或心脏病 (30)16.4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 (31)6.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6.6肾脏损害 (33)七·高血压的社区防治7.1 健康教育 (33)7.2 人员培训 (34)7.3 改变不良环境 (34)7.4 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随访 (34)7.5 疾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34)7.6 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 (34)7.7 生活方式的指导 (35)八·指导的实施8.1政府和卫生部门在控制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36)8.2学术团体在推广指南实施中的作用 (37)8.3开展全国性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 (37)8.4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以贯彻实施指南 (38)8.5建立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作关系,以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 (38)8.6评价全国高血压预防、检出、评价和治疗指南的实施 (38)九·今后的研究2一、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基 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 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中 国和日本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作用强度为西 方人群的1.5 倍 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 史者的心力衰竭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 6 倍。舒张压 每降低5mmHg,可使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减少1/4。 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 弹性差的指标。60 岁以上老年人基线脉压与总死亡、心 血管性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 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 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 者
防 治 高 血 压 的 非 药 物 措 施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 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 效。 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 小时内血压稳 定于目标范围内,如此可以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 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猝死、卒中或心脏病发作。要达到此 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 小时作用的药 物。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 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事实上,2 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 治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全文
MRFIT:34万35-57岁男性白人 随访15年,冠心病额外死亡中SBP 120mmHg-139mmHg的占 31.6%, 140mmHg-159mmHg的占 42.9%, 160mmHg者只占24.1%。
血压水平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 影响是连续的。
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 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之中。 在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病的发病 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如采取全人群 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以降低整个人 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 管理和治疗,必将对预防心血管病产生更 大的效果。
第4期 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
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是公共卫生 问题,号召全社会防治其危险因 素。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率降至 50%以下,且多发生于65岁以上 人群,目前北欧、西欧和澳、新 等地区和国家正处于此一阶段。
2.发展中国家面临心血管病流行
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人口迅速 增长和老龄化,使出生率与平均寿命 同步增长;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 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紧
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 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
Syst-China:60岁以上老年收缩 期高血压随访4年,降压治疗组比安 慰剂对照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 表明有效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 卒中的发生。
2.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危 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连续、 逐步升高、强的关联。
第2期 上述疾病发病率下降,
饮食结构改变,盐摄入量增高, 以致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损害 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加。人 群中10-30%死于上述心血管疾病, 如目前的非洲、北亚和部分南美 地区。
第3期 生活逐渐富裕,食物中
脂肪和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 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出现 于55-60岁和人群,动脉粥样硬化 的死亡占35-65%,如东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3.4.1. 诊室血压
• 血压测量的步骤: • 要求受试者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后开始测量。 • 选择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 计。 • 测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 至少间隔1-2分钟测量两次,若两次测量结果差别比较大 (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 • 首诊时要测量两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 上臂血压。 •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 •
• •
• •
5.4.5.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 联合用药用的适应证:Ⅱ级高血压和(或) 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 患的高危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即需要应用 两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如仍不能达到目标 水平,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 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
6.4. 高血压伴脑卒中
• 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前血压应控制在<185/110mmHg。急性缺 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除非收缩压 ≥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 层、高血压脑病者,一般不予降压,降压的合理目标是24小时内血压 降低约15%。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如神经功能平稳, 可于卒中后24小时开始使用降压药物。 急性脑出血患者,如果收缩压>20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50 mm Hg,要考虑用持续静脉滴注积极降低血压,血压的监测频率为每 5分钟一次。如果收缩压>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 并有疑似颅内压升高的证据者,要考虑监测颅内压,用间断或持续的 静脉给药降低血压;如没有疑似颅内压升高的证据,则考虑用间断或 持续的静脉给药轻度降低血压(例如,平均动脉压110 mm Hg或目标 血压为160/90 mm Hg),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6页】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6页】
Ia类,二氢吡啶类 可扩张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 Ib类,地尔硫卓类 介于Ia类Ic类之间,主要治疗心绞痛
Ic类,维拉帕米为代表 对房室传导、心率、心肌收缩力抑 制作用较强 Ib类 二氢吡啶类 Ia类 非二氢吡啶类 Ic类
(一) 利尿剂
(3)
11
(二) β受体阻滞剂
(1)
抗高血压
抗心肌缺血
抗动脉粥样硬化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减慢心率减少心排出量
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 血管紧张素II的心血管作用
抗心律失常
减慢心率,心肌收缩力及耗氧量
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高血压所致心血管事件
12
(二) β受体阻滞剂
(2)
心绞痛心梗后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颤等)充血性心力衰 竭妊娠
30
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不同类别降压药除降低血压外,有不同的其他作用同一类药物有其共同的作用,即类作用,同一类药的各药物之间作用有不同,即个体作用。对于不同病人药物的疗效或耐受性会有差别
针对不同临床情况选用不同作用药物
31
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
相对优势
预防卒中 ARB﹥b阻滞剂 , 钙拮抗剂﹥利尿剂预防心衰 利尿药﹥其他类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 ACEI或ARB ﹥其他类改善左心室肥厚 ARB ﹥ b阻滞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 钙拮抗剂﹥利尿药或b阻滞剂
禁忌症
妊娠,高血钾 双侧肾动脉狭窄
不良反应
血钾升高,血管性水肿 (罕见)
23
(4)
(五)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代表药 氯沙坦(科素雅)25-100 mg/日 1次/日 缬沙坦(代文)80-160mg/日 1次/日 厄贝沙坦(安博维)150-300 mg/日 1次/日 坎地沙坦(必洛斯)8-32mg/日 1次/日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怀疑是单纯性诊所高血压患者
有低血压发作症状患者
顽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
常规 尿常规 血糖、血胆固醇、血钾、血肌酐 ECG 血LDL-C、HDL-C、TG 血尿酸 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 尿儿茶酚胺 心脏超声、血管超声、肾脏超声 动脉壁弹性指标
选择
并存的临床情况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指南的目的
指导临床医师防治轻、中度高血压, 其原则也适用于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一 级预防。 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 制率,降低高血压患者以及全人群的血 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死 亡率。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分类 理想血压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1级高血压(轻度) 亚组:临界高血压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亚组:临界高血压 收缩压(mmHg) <120 <130 130-139 140-159 140-149 160-179 ≥180 ≥140 140-149 舒张压(mmHg) <80 <85 85-89 90-99 90-94 100-109 ≥110 <90 <90
限制钠盐 每人每日<6克 减少脂肪 占总热量的30%以下 增加蔬菜、水果和鲜奶 控制饮酒 每日酒精量<20克
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 保持心理平衡 戒烟
一线降压药物
利尿剂
β- 阻滞剂
钙拮抗剂
ACE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α- 阻滞剂
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影响降压药物选择的主要因素
• 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下降及分叉异常,扭曲变形
• 冠脉阻力上升和阻力小动脉血管外压上升(左室压 上升) 冠状血流储备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为了迎接这一严峻挑战,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技含量,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行政管理、预防医学、心血管、肾脏、内分泌和妇产科专家,共同讨论、总结、分析近年来国际、国内高血压病的防治经验及流行病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研成果,参考《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撰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我国的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自1959年以来的第五次全面修改。

目的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条件和国际上的共识,指导内科及心血管专业医生防治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

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

在高血压的诊断和分层方面,本指南采纳了《1999年WHO/ISH指南》的标准,使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既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又与国际接轨。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

本指南仅供原则性指导,非指令性规定。

国外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
回顾国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规律,有助于我国制定防治方针。

发达国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学的演变历程
发达国家中,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随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1期又称瘟疫期。

在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人群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

第2期随着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染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改进,上述疾病发病率下降。

人口平均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盐摄入量增高,以致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损害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加。

因高血压病未能有效控制,人群中10%-30%死于上述心血管病,如目前的非洲、北亚和部分南美地区。

第3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生活逐渐富裕,食物中脂肪和热量增加,交通发达,体力活动减少,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出现于55-60岁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占35%-65%,人群平均寿命下降,如东欧。

第4期由于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是公共卫生问题,号召全社会防治其危险因素,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进步,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降至50%以下,且多发生于65岁
以上人群,目前北美、西欧和澳、新等地区和国家正处于此一阶段。

发展中国家面临心血管病大流行
多数发展中国家亦基本上按上述四阶段发展。

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使出生率与平均寿命同步增长;加之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增加,足以购买各种食物,但平衡膳食,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知识不够普及,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吸烟、饮酒无节制,遂使心血管病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

预测心血管病将在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大规模流行。

印度1990年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因的29%,据预测至2020年将升至57%。

中国将由58%升至2020年的79%,其中心血管病占首位。

20年后,心血管病将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其中主要是脑卒中和冠心病。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基础、策略和任务
1959、1979、1991年我国卫生部、医科院三次组织全国性血压普查,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流行趋势,为不同时期制定防治方针提供了依据。

1969年阜外医院在首钢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

7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能够经受长期、动态监测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防治基地,为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流行趋势的监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方案的探索建立了良好基础。

其后在改革开放之初中美合作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比研究和中国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研究,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80年代至90年代初,作为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国内20个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发现近10年间多数队列人群平均血压、血清胆固醇和体重指数上升,认定影响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因素是:基线血压偏高、超重和饮酒;血清胆固醇偏高为脑出血发病危险因素之一;肯定了钠与血压的正向相关关系,还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此期间,还在7个城市开展了控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和增加运动等危险因素的干预。

5年后,干预队列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约50%,死亡率下降约45%。

在儿童时期开始预防成人高血压的战略研究当时已提上日程,经北京、上海的8个地区共2万余名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调查,初步提出小儿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家族史、高盐摄入量和肥胖,并对近二万名易患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了历时5年的早期干预和一级预防研究。

90年代初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在北京、上海、长沙和北京房山区农村和首都钢铁公司的二个分厂进一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治。

4年后,研究证明以控制高血压为主要手段,以及经常性强化健康教育,可以改变社区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水平,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为“九五”攻关课题“我国心血管病发病趋势预测及21世纪预防策略研究”,继续监测我国不同地区1991年以后的变化趋势。

此研究尚在进行中。

值此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这些反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疾病谱变迁的宝贵资料,不但丰富了心血管病随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发展而变化的规律,而且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据此制定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更为发展中国家的心血管病的控制提供了借鉴。

90年代,我国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1997年起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正式确定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
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治高血压宣传活动的高潮。

在科研方面,60年代初提出的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的快速综合治疗,已充分认识到高血压是身心疾病,是医学领域内实行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成功范例。

80年代起,我国围绕高血压的防治,组织了“上海硝苯地平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中国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卒中后降压治疗临床试验”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与新西兰和日本合作完成了“血压、胆固醇与东亚的脑卒中”研究,为我国心血管学的循证医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20余年建立的高血压防治基地和队伍,将为下世纪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提供有力的保证。

目前的严峻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

按年死亡率每10万人口分别为138和113,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500-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造成个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明,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

如前所述,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10年间,人群的体重指数、血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全面上升,冠心病死亡率已呈现上升趋势。

1991年普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1.26%,较1979-1980年10年间增高25%,即90年代初,我国已有高血压患者9500万。

据1996年调查,这种升高的势头仍在持续。

1991年的普查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城市36.3%,农村13.7%;治疗率城市17.4%,农村5.4%;控制率(经治疗收缩压1980年与1994年两次全国成人糖尿病及糖耐量减退普查,后一次患病率为前一次的2.6倍(两次年龄范围不完全相同)。

1984年及1996年两次普查的成人吸烟率亦明显增高。

从1982-1992年城市人口超重率增高53.6%,农村人口增高4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如不加以有效干预,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仍将继续增高。

我们的对策
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

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人的同时大力开展一级预防,因地制宜地进行群众宣教,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自觉改变行为危险因素,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降低全人群的血压水平。

我们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努力在下一世纪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降低心血管病的威胁,遏制心血管病的上升趋势。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