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魏碑切翻笔法创始人李松先生,分解动作示范魏碑与唐楷之区别

合集下载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魏碑和楷书的主要特点

魏碑和楷书的主要特点

魏碑:公元4~6世纪北魏时期的铭石楷书
魏碑的著名作品:
晋代《爨宝子碑》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
用笔特点:横画隶书蚕头燕尾
北魏《龙门二十品》之《牛撅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张猛龙碑》用笔特点:《杨大眼造像记》书法笔体浑厚
北魏《汝南王修治古塔铭》
《张玄墓志》馆藏于上海博物馆
魏碑书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方:魏碑字形多为方形魏碑比划方棱较多
密:字体较为粗壮比划间的空隙较密
起笔和收笔多有露锋
第二个特点:笔画主要部分中锋运笔
第三个特点:刀刻成分比较重
唐楷的主要特点:
用笔讲究点画定型提按顿挫分明
结构匀称规整法度严谨顺序稳定
唐楷的主要作品
欧阳询《化度寺铭》唐贞观五年
欧体和魏晋时期小楷一起练习最佳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初唐大臣
颜真卿《颜勤礼碑》字体横细竖粗字向外鼓
柳公权《玄秘塔碑》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墨迹初唐大臣起笔空运笔灵线条流畅
王之敬《卫景武公碑》馆藏于陕西省字过于硬朗
徐浩《不空和尚碑》字过于拘谨缺少变化转折较为生硬。

李松点评

李松点评

一、点评作品:这位朋友曾经练习过魏楷,里面有不少魏楷的元素,这些元素表现在结字方面,并且也有不错的味道。

存在的问题就是魏楷的基因不够纯正。

当然,说基因的时候,主要指笔法方面,有方笔基因、有圆笔基因,看自己是如何来确定创作方向。

如果以圆笔为主,也是可行的,比如,《石门铭》、《张玄》等等,还有一个叫《姬静墓志》的,魏楷圆笔的味道也非常浓烈。

如果是这个思路,这位朋友可以在这几个帖中发掘,也能写出不错的规格。

二、李老师好,预祝龙年吉祥。

老师的热身帖粗拜读过,老师本栏目《张猛龙笔法分析》也学过。

但有个问题,我不能驾驭魏碑那种方棱,倒喜欢张玄的中和笔法,本帖20楼老师也提及这类碑帖。

烦请老师指点一下我近期的几个字,说说今后的努力方向。

不胜感谢。

回复:这位朋友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有的人驾驭不了方笔,不善于方笔,甚至不太喜欢方笔,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认为,魏楷的特色虽然是主要表现在方笔上,但是它圆笔的表现力也是非常高妙的。

那个时期有许多这样圆笔风格的作品留存。

比如:《李谋墓志》、《元略墓志》、《姬静墓志》、《山徽墓志》,还有我们熟悉的《张玄墓志》,都属于魏楷圆笔的代表性作品。

这类作品的表现力往往趋于古朴、温婉、古丽的方向。

其实,这种风格格调是很高的。

如果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艺术的品格是非常好的。

这位朋友可以从这里去发掘。

三、回复:川石网友提问“李老师,您好,如何从透过刀锋看笔锋,怎么才能体现出“碑”的书写性呢,盼复,谢谢~~”这是两个话题。

一个是辨别魏楷笔法,一个是书写魏楷笔法。

辨别笔法就要剔除那些非真实的笔法信号,比如:有的斑驳、有的朦胧,这样就存在着一些不精确的信号。

辨别魏楷之笔,就要剔除这些不真实的信号。

我理解这就叫“通过石花辨笔法”、“通过刀法辨笔法”,这是学习魏楷的很重要的环节。

如果辨别不准,把不真实的信号也模拟出来,就容易走偏。

再有,书写性的问题,是在精确点画基础上进行的,其实并不繁琐,只要把握两点就很有书写意味:第一,提高笔速;第二,出现墨色变化。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魏碑笔画解读魏体书法浅谈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

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

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

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

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

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

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

“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

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

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

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

魏碑方笔用笔地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地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李松:这几件魏碑入展作品写得很“聪明”

李松:这几件魏碑入展作品写得很“聪明”

李松:这几件魏碑入展作品写得很“聪明”入展作品入展作品入展作品小编按:这是李松老师曾经为十一届国展写的评论文章。

当前魏碑楷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可喜的提升期。

近几年各种展览魏楷的来稿量、入选率包括获奖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魏碑楷书是一个非常有特质的品种,尤其是古朴茂美、浑穆率真、骨傲气壮、孤高不羁的审美品格,更为现代人所青睐。

可喜的是,十一届国展有些大字魏楷入选(我们所言及的所谓大字,不是榜书,是指十至十五公分大小的字),主要是大幅中堂和对联。

笔者仅就这几件大字作品谈些拙见。

从这几件作品我们看到,首先,几位作者在风格的选择上非常聪明,都是选择雄强、劲健、峭拔一路,也就是这类风格很适合大字创作。

其次,他们都将魏楷的基本元素、独特特征化入字里行间,所以魏楷的基因比较纯正,既不“含唐”,更避“加草”,这一点相当关键,说明这些作者对魏楷本体及技巧元素的理解与驾驭比较纯粹。

再是,这些作品都表现出浓厚的书写意味,提升了作品的节奏感、韵律感。

以上三个方面,是这几位大字作者非常可贵的品质。

一、魏楷风格的驾驭雄强、劲健、峭拔一路风格非常适合书写大字。

古代魏楷中属于这类风格的作品很多,精品不少,如:《龙门廿品》、《张猛龙碑》、《爨龙颜碑》、《元祯墓志》、《元绪墓志》、《于仙墓志》、《李颐墓志》、李璧墓志》、《吐谷浑矶墓志》、《冯熙墓志》、《元鉴墓志》等等,还有许多。

审视这几件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上罗列的数品中窥见他们的法源所在,也可以窥见他们整合这类风格语素的意图与思路。

他们的作品能够入选,正是比较合宜地把握了这些要素。

反之,如果以《元晖墓志》、《常季繁墓志》、《元倪墓志》、《元珍墓志》、《刁遵墓志》等等非常整伤一类,或者以《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慕容鉴墓志》、《李谋墓志》、《元略墓志》、《崔景播墓志》等等非常瘦劲、温婉一类为依托进行大字创作,将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大字必须要有开张的外势,筋骨一定洞达,必须有视觉冲击力。

那些浑穆、野逸、奇崛、稚拙的风格似乎更加适合大字创作。

李松的碑体书法该怎么评价?

李松的碑体书法该怎么评价?

李松的碑体书法该怎么评价?
李松的魏楷风格,就如李松的健身一样,大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之意。

李松的书体,取自于魏碑,更忠情于墓志,笔法又深受孙伯翔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劲健有力,流畅潇洒的书风,其作品在国内屡斩大奖,受到了多人的喜爱。

李松在谈自己书法历程的时侯,特意说明了他对“临帖取上”的不同意见和自己对中锋,侧锋用笔的研究,临帖练习要造择自己喜欢的风格,侧锋翻转变成方笔的心得,在这里推荐他的一篇文章《技巧与风格——我的碑学之路》,喜欢学魏碑的可以寻来认真读一读,看一看一个魏碑书法家是怎样逐步养成的。

再附一张李松的墨迹欣赏,直观的去感受一下他明显的个人风格吧。

书法家李松讲书法

书法家李松讲书法

---------------------------------------------------------------最新资料推荐------------------------------------------------------书法家李松讲书法书法家李松讲书法(魏碑的临摹与创作) 返回时间: 2009-02-27 李松石一郑燮张扬任意主讲人:李松(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八届国展获奖作者)主持:倪文东教授大家好:很愿意和年轻朋友一块儿玩书法,倪文东先生让我来给大家探讨一下魏碑的话题:如何把魏碑写得很到位,它的技巧是什么?有哪些关键的地方?怎样控制毛笔?怎样控制副毫?这将是我要给大家探讨的问题,那是留在后半节,前半节从魏碑的宏观理解把握上给大家聊一聊,当代应该怎样对待魏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魏碑在历史上曾一度被遗忘,清代出现了一批碑学大家,但他们的最大成就在汉隶而不在魏碑,清代人在魏碑理论上的建树是不错的,可是在实践上出让人满意成的不多,和隶书篆书比起来说根本比不上,成就最高的是赵之谦、李瑞清和张裕钊等人,他们对魏碑的发掘的深度还存在着问题,比如赵之谦应该是成就最高的人,他的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纯碑还没有达到人们对他评价的高度,清道人更不用说完全是模式,张裕钊同样也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低,艺术表现力比较单调,这样的探索就不能认为是纵向发展了。

回头来看魏碑这个领域是一个复框。

1/ 3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的成就极高,他的成就远远超过清人,我之所以学写魏碑就是在孙先生的诱惑下学习的。

现在有人提出楷书体系,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些东西就是《魏碑楷书体系研究》,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它是包罗万象的,从审美意识系统里去分析、去衡量、去对照的话都能一一找到相应的东西,才可称之为体系,唐楷实在是和魏碑没法相比。

魏碑可分为分五大块儿:墓志、石刻、造像、其他类别以及清代和当代人对魏碑的研究和创作成果。

李松魏碑书法_李松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李松魏碑书法_李松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李松魏碑书法_李松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李松,又名木公,男,1950年生于天津。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李松魏碑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
魏碑书法名家系列——李松
李松,又名木公,男,1950年生于天津。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

作品参加第三届、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05年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

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录象、光盘。

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

楷书教学:魏碑结体与唐楷法度

楷书教学:魏碑结体与唐楷法度

(五)《神策军碑》 (图121)
(七)智永《千字 文》(图123)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楷书教学:魏碑结体与唐楷法度》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楷书教学:魏碑结体与唐楷法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03
(七)《爨 宝子碑》 (图95)
04
(八)《爨 龙颜碑》 (图101)
06
(十)《广 武将军碑》 (图107)
05
(九)《张 黑女墓志》 (图106)
(一)《九成宫醴泉 铭》(图113)
(二)《孔子庙堂碑》 (图114)
(三)《雁塔圣教序》 (图115)
(四)《麻姑仙坛记》 (图118)
(六)《龙藏寺碑》 (图122)
楷书教学:魏碑结体与唐楷法 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整体
墓志
教学
经典
碑图
唐楷
现代
魏碑
楷书
字体 图
九集
唐楷
楷书 字 碑
名家
方法
神策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楷书教学:魏碑结体与唐楷法度》即是在综述楷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选择魏碑和唐楷作为楷书学习的初 入之阶,同时又分别选取魏碑和唐楷中的经典佳构数种进行分析讲解,书中的解析着眼于作品具体特征的详尽描 述,从作品的整体气息到运笔结字的细节特点均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试图引领读者深入到这些经典杰作中去感 受各种楷书风格的生动变化。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楷书在东汉末年逐渐从隶书字体进一步的发展中分化演变而 来,至魏晋时期渐趋成熟,形成魏晋南朝潇洒灵动的楷书体势和北朝刚猛方硬的整体楷法意象。至此因字体发展 终结,篆、隶、楷、行、草五体俱成,后世就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字体。

魏碑到唐楷书法史

魏碑到唐楷书法史

魏碑到唐楷书法史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指的是从北魏时期到唐朝初期的书法风格和字体演变。

在这个时期,魏碑和唐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主要字体,而它们的书法风格和特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魏碑时期,书法风格以朴拙、雄浑为主,字形方整,笔画刚劲有力。

而在唐楷时期,书法风格则以端庄、秀美为主,字形修长,笔画婉转流畅。

同时,唐代书法家还注重墨法和章法的运用,使得唐楷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魏碑到唐楷书法史是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粗犷到端庄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李松老师点评魏楷共46页

李松老师点评魏楷共46页

一、李松点评作品5
这是一件临张猛龙的作品,临的基 本守帖.原碑的意味大体展示出来 了.只是作品临的不够细腻,临的甜 了.这样对原碑重要的风格没能准 确展示.可以做如下调整:第一,专门
寻找张猛龙风格特征特别突出的字 来临,不必贪多,选出50字足矣;第二, 可以一字一字的攻,更有必要一笔 一笔的攻.要知道如果一天获得一 笔,那你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超 级聪明的人.
李松点评作品12
由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很用功,只用功不 得法,可能是无用之功.魏楷的笔法核心 是方笔.不会写方笔很难入魏楷之门.我 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爱好魏楷的人,都犯 有一个共性的毛病,就是用唐楷的手法 写魏楷.这好比用勾股定律解圆周率一 样,永远也解不开.魏楷笔法是切翻技巧, 唐楷笔法是藏顿技巧,两者根本就不是 一回事.这是我多年的教训和体会.具体 讲解切翻之法,在这里很难,请参考我工 作室里有关主题帖子内容.那里有专门 的讲解.
李松点评作品11
从作品看,作者有较高的艺术素 质,作品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很自 然,这都是搞书法绝不能缺少的 资质.如果作品需要好好的调整 的话请注意一个关键部位,就是 用笔的方向问题.通篇作品左低 右高的笔势含量太多,造成整幅 作品有"柳"的现象,这样给人的 视觉感觉就不舒服了.人们的眼 睛不喜欢同类的东西,而喜欢变 化的东西.如果这一点能纠正,字 很可人.
李松点评作品10
这件作品临的不是很到位,如果要作 得到位,抓住两点:第一用笔,第二字形. 说它不到位,就是用笔不对.魏楷的用 笔与唐楷有很大的差异,虽然魏楷有 圆笔存在,但是与唐楷的圆笔仍旧存 在很大的反差.此临,"形"还可以,"笔" 不精准.建议:可以暂时不临此志.理由 是,他属于比较烂漫一类,在用笔上尤 其缺少魏楷典型的笔法技巧.可以选 择中性风格的墓志临习.这里的中性 指张猛龙一类.也有必要直写张猛龙 一段时间,以期获得正法,然后再找其 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临习,也是一个不 错的思路.

唐楷与魏碑的区别

唐楷与魏碑的区别

唐楷与魏碑的区别
唐楷与魏碑的区别
唐楷与魏碑同属楷书体系。

魏碑产生在北魏时期,唐楷产生于唐朝时期。

先有魏碑后有唐楷,两者之间有递进关系。

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并将汉字用于日常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

留存下来的文字主要用在墓志、造像和刻石之中。

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的,并不是原生态的字形字样,所以,就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

以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字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与刻石也是有这样的特征。

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

其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

唐代书法家学习了魏碑并将其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创造,形成了法度森严、风格严谨、体势端庄且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

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

唐楷与魏碑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它们最大的差异和区别也就是在笔画的形态和笔画的造型上。

下面,我们把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字,进行双钩,然后再以魏碑的笔法来进行重新书写,看看区别。

分别是《九成宫》三字、《勤礼碑》二字、《大字阴符经》三字。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唐楷与魏碑,到底哪个才是学楷书的“正道”?

唐楷与魏碑,到底哪个才是学楷书的“正道”?

唐楷与魏碑,到底哪个才是学楷书的“正道”?哈喽,墨姐又和大家见面啦!一些同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想要临习楷书,不知道从魏碑开始比较好呢,还是从唐楷开始比较好?呐,墨姐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主观性还是比较强的。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每个人的欣赏水平、欣赏角度不同,偏好自然也就不同。

所以,与其从书体本身出发,不如结合两种书体出现的时期背景来进行一个分析,可能更有助于各位了解两者的异同风格。

接下来,墨姐就粗浅的说一说个人拙见吧~不喜勿喷哦~魏碑与唐楷,可以说是一种上下承接式的关系。

正如题主所言,唐楷从魏碑当中吸取了大量养料,但这并不代表唐楷不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下面墨姐就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魏碑与唐楷。

魏碑魏碑的出现,其实具有一种时代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大一统之后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民族的融合,等等一系列的变故,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文人士族阶层,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影响既包含思想方面,又包含于审美方面。

当时很大一部分文人,开始了思想上的初级解放,字型呆板、僵化的汉隶,开始难以被时人接受,于是,一波文字变迁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将原本的汉隶字体进行了新一轮的改变、简化,减少笔画波折,化圆为方,最初的“楷体”就这样出现了。

当然,由于处于初变时期,文字的书写并没有普遍的约定规范,所以自曹魏至隋唐,三四百年间,南北朝各地出现了大量风格不同、书写各异的早期楷体。

而这类楷书流传至今,所存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就是北魏时期的石刻书体。

基于这一原因,后人将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石刻楷书统称为“魏碑”。

“魏碑体”的出现,标志着隶书的衰落。

从历史背景下来看,纷争乱世,王权体系的衰落期,往往是文化思想的上升期。

这一时期,书法的生命力格外活跃,再加上钟繇、卫觊、二王这些当世名家的不断涌现,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书法大发展时代。

所以说,结合时代特点来分析,魏碑的风格,自然是独具个性,且超乎法度,凝重多变,这是时代赋予人的一种性格,又由人赋予到了书法文字上。

李松学魏碑选什么贴好?

李松学魏碑选什么贴好?

李松学魏碑选什么贴好?学习书法一定要注意选帖,不是所有的法帖都可以任意拿来学习的。

都是经典,都是好字,这么就不能学呢?这一点往往被误判。

比如刚刚学习魏楷,上来就临《姚伯多造像》肯定会练坏的。

比如有的人练习中出现偏差,字越来越俗了,反倒强攻《元倪墓志》,就会越写越俗。

总之,选帖是件复杂的事,大体的思路是,根据需要择帖,根据目的择帖,根据时机择帖等等。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依据学习的阶段性择帖的问题。

仅就初级与中级两个阶段谈谈择帖的思路。

(一)初习阶段初学魏楷,“开手之帖”很重要。

所谓“开手之帖”,实际就是“取法乎上”的话题,更是“取法乎当”的问题。

我认为:开手之帖,取法乎当,显得尤其重要!如果选帖不当,往往会干扰关键方法技法的学习和掌握。

比如,有的朋友开手就写《爨宝子碑》、《石门铭》之类,很难驾驭其技法与风格。

这类的东西,不是开手之帖,应该是学习魏楷有一定基础的人发掘某些东西的帖。

诸如《汝南王修塔铭》、《姚伯多造像》、《嵩高灵庙碑》、《郑长猷》、《吐谷浑墓志》、《杨儿墓志》、《元彬墓志》等等,都不属于开手之帖,都是学习魏楷某个阶段,根据需要临拟之帖。

比如,有的开手临《元倪》、《元怀》、《元珍》等墓志,或者是《郑文公》、《等慈寺》之类。

(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说它们不好,只是因为这类字与唐楷接近或相似,还有一些虽然是北魏时期的东西,如《元晖墓志》、《常季繁墓志》、《元珽妻墓志》、《司马昞墓志》,把它们放入唐楷都属上品。

)很明显,这类东西中魏楷的特征很不明显,所以,以这类东西训手训眼和写唐楷区别不大,重要的是获得不到魏楷笔法的关键技巧。

选哪些开手之帖比较适宜呢?我们的判断是:1、选最具魏楷笔法特征的帖2、选风格相对“中性”味道的帖3、选技巧含量比较高的帖下面分别描述一下:1、选最具魏楷笔法特征的帖这种帖要有鲜明的方笔特征,最好是具有典型的“标准型方笔”特征。

2、选风格相对“中性”味道的帖所谓“中性”是指既不呆板机械单调,又不跌宕野逸狂狷。

魏碑与唐楷的区别

魏碑与唐楷的区别

魏碑与唐楷的区别魏碑与唐楷的区别魏碑泛指魏晋南北朝碑楷。

唐楷即指楷式完全成熟定型的隋唐主流书体,从书法角度则为通俗或者大众书体。

然唐楷多的后人取法对象,亦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颠峰。

一:风格取向的区别:南北朝碑楷多古朴稚拙,烂漫天真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

亦有楷式比较严格多方劲峻丽之感,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

摩崖刻石多显静穆宽和,气象宁静,如《泰山金刚经》。

亦有萧疏开张,如《石门铭》,然《张黑女墓志》的典丽秀雅则可与汉隶《曹全碑》的典丽静雅相伯仲。

至隋唐,楷式业已成熟,基本消除魏碑带有的篆隶意。

形式趋于规正,唐楷则走入通俗。

虽有欧书严正静和;虞书的宽和灵穆;遂良的灵动多姿;颜书的宽博雄厚;柳书的紧密刚劲。

较之以魏碑则少自然之意,多拘于法度。

求结构相对平稳,少奇岖之意。

然唐楷用笔精熟,一丝不苟,法度严密,非后有来者。

二、结构上的区别:魏碑结字多近乎自然,有“孩儿相”,但其简拙朴素,岂“孩儿体”可及之万分之一。

相比之下,唐楷结构臻于完美,视觉审美达到大众化。

有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智果《心成颂》,张怀瓘《玉堂禁经》等书法理论著作专析结字之妙。

也许正是因为法则的约定才使后人尊唐法,不敢越雷池半步。

三、线条上的区别:魏碑点画质朴雄厚中有柔韧感,表现为线的涩动。

也有以方劲峻丽,曲涩飞动,又与汉刻迥然不同。

兼之有圆融祥和。

风貌之万千此处难以列举。

唐楷则有欧之精致娟秀,遂良飘逸潇洒,颜之浑厚饱满,柳之筋骨劲挺。

二者相比之则唐楷远不及。

四、章法上的区别:魏碑多以随意布局,信手而刻,率性而为,多天真自然之趣,少造作之意。

唐楷由楷则固定成熟,每一字格成一致。

看一字便知全碑,多成算子。

与南北朝碑楷相去远也。

魏碑到唐楷是书法发展的历史必然,也符合一切事物从出现再逐渐成熟到趋于完美的自然现象。

学习楷书的福利来了,魏碑和唐楷的差异化都在这

学习楷书的福利来了,魏碑和唐楷的差异化都在这

学习楷书的福利来了,魏碑和唐楷的差异化都在这很多朋友学习书法都是从楷书入门,但有很多人却忽略了楷书的范围是非常大的,现在指的楷书一般就是指的唐楷(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虞世南临学者较多),赵孟頫为元代人,不列入唐楷之中,在现代书家眼中被看作法度非常严谨的楷书。

除了唐楷之外还有一个普遍都能接受的字体——魏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字体发展脉络魏碑第一眼看上去就显得很丑,其实魏碑体的趣味性很浓。

那么,怎么去看他的趣味性呢?首先可就是从字体发展去看,从篆书到汉朝的隶书,从隶书(从隶书同时期还产生了行书和草书)最后演变成楷书。

整个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就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隶变,它是在秦汉时期完成的,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主要原因有几个,第一个就是篆书写起来太过繁琐,必须要提高书写效率,第二为书写工具的变革,在秦汉之前,特别是秦之前,笔毛是绑在笔杆的周围的,所以毛笔中间是空的,这种毛笔在往下按的时候笔毛就会散开,他写出来的笔画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笔画,他会是很多的细细的线条,所以在书写的时候就只用了笔头的一点,这也就是为何他写出来的笔画都是粗细均匀的原因;在秦代的时候蒙恬造笔,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工艺,他将笔杆呈十字形分开,在笔的中间绑一个笔头,他的笔头就是从里边伸出来的他的笔头中间就从之前的中空形发展成了实心的,这样的笔就能够写出很粗的笔画了,提和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就是隶变的主要原因。

隶变之后不久又出现了楷变,楷变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在变一直到隋唐时期,在唐朝的时候,开始达到了巅峰时期,也就是法度最为严谨的时期,魏晋建立是在公元220年,隋朝建立是公元581年,经历了三百多年,才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

张猛龙碑蒙恬造笔: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

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

李松:我怎样用二十年解决魏碑的一些问题

李松:我怎样用二十年解决魏碑的一些问题

李松:我怎样用二十年解决魏碑的一些问题李松谈碑学的技巧与风格我学习魏碑大概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

总结起来,解决技巧问题和个性风格的确立与完善问题,是我多年苦心经营的两大课题,或者说是两大难题。

我的碑学之路,主要是技巧之轮,风格之毂驱动的。

解决技巧问题是首要的基础课题。

我首先是从北碑笔法技巧和塑字技巧两个点切入的。

北碑技巧之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字。

北碑往往是“一碑一格,一石一貌”,“笔无常形,字无常态”。

用笔和结字都存在极大的变异性,其变异之大之奇让人眼乱,以至令习碑者无从下手。

李松讲《李璧墓志》01习碑必须首先要解决方笔的问题。

孙伯翔先生有“习碑必学《始平公》”的提法。

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

我理解孙先生此语之要义在于,北碑笔法之首法,当属方笔笔法,方笔不能为,也就无从谈习碑。

《始平公造像》的笔法技巧堪称“方笔之极则”,对《始平公》笔法领略了,方笔技巧的难点就解决了。

在实践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奏效的。

于是,我开始强攻方笔。

主临《始平公造像》和《张猛龙碑》。

对方笔的猜解感觉十分困难,当时所用的方法是,以唐楷笔法套用碑法,用的是藏顿之法。

此方法可以将笔形刻画得比较准,觉得能将笔画写准的方法就应该是“正法”了。

于是,就进入了第一个误区。

这种方法虽可将笔画写准,但是用笔的动作繁琐复杂,笔致死板,满纸浑黑,了无生气。

(五届国展和五届中青展的入选作品就存在这一严重的问题。

李松讲《李璧墓志》02认识到这一点后,又重新对方笔技巧问题进行反复研究。

发现康有为有:“圆笔用绞,方笔用翻”的说法。

之后,在不断地反复揣摩和体会中,终于发现用“切锋和翻锋”之法最为简洁便利,笔形能准,笔意也足,动作简单,干净利落。

“切翻”的用笔技巧关键是用侧锋,对侧锋笔法的研究,是我当时的一个重点课题。

于是,我将中锋与侧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各自的要领与方法法则。

李松八届国展获奖作品我认为:“用笔关键是控制锋变。

魏碑、唐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魏碑、唐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魏碑、唐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内容摘要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晋朝楷书和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和历史价值,下面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以及其之间的关系。

Abstractwei rubbings are a WeiJie script,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UN dynasty and tang said three regular script font. Wei rubbings from official script to typical of som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The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below and their relationship.关键词Keywords魏碑唐楷魏碑与唐楷之间的关系《九成宫醴泉铭》TangJie wei rubbings TangJie wei rubb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9 into the fountain of Ming feels ashamed palace前言魏碑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方劲有力。

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一个范本。

隋代的书法上就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下启唐楷。

兼有南朝的书风疏放妍妙~又有北朝书法的方整遒劲。

魏碑按其类型来说分为四种,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一、魏碑1.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魏碑常见的一种。

人们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板,或石壁,或木板上~然后雕刻而成。

后人可以欣赏和观摩、临池。

它的保存一般都为良好。

其代表的碑刻有:《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和《敬使君碑》等等。

其特点为:书势险峻~气势雄强。

其用笔、结构极为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边】魏碑切翻笔法创始人李松先生,分解动作示范魏
碑与唐楷之区别
中央四套关注以后进入查看历史消息,您会发现精彩每天都在上演!期待你们——与中央四套同生活、共欢乐!
唐楷与魏碑之区别
李松
唐楷与魏碑统属楷书体系。

魏碑产生在北魏时期,唐楷产生于唐朝时期。

二者皆以产生的时期而命名。

先有魏碑后有唐楷,两者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

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并将汉字用于日常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

留存下来的文字主要在墓志、造像和刻石之中。

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的,并不是原生态的字形字样,所以,就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

以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字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与刻石也有这样的特征。

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

(充满正能量的公众号:zyst010)
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饬,体势端庄的具
有庙堂之气的楷书。

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

唐楷与魏碑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它们的最大差异和区别也就在笔画的形态和笔画的造型上。

下面,我们把三个代最具表性的唐楷各选出几个字,进行双钩,然后,再以魏碑的笔法来进行重新的书写,看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分别是:《九成宫》三字、《勤礼碑》二字、《大字阴符经》三字。

九成宫三字颜勤礼二字
阴符经三字我们用方笔将这些字进行改造,先从“点”的写法开始……短竖\横的写法撇的写法竖钩的写法心钩的写法折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