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单选题1.我国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
(3.0分)A.合理、有效的利用有效资源,走城市现代化道路B.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道路C.大力发展城市地产经济,带动经济增长D.城乡逐步统一发展,走城市化经济社会道路我的答案:A、D ×答错答案:B2.现代化城市最基本的条件是()。
(3.0分)A.具有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配备,充分满足城市人口的各种不同居住需求B.具有现代化的生产力和先进合理的经济社会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需求C.具有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体系、道路体系以及各种交通设施,充分满足城市各种交通需求D.具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充分体现城市现代化的形象和文化元素我的答案:A、B×答错答案:D或C3.现在国际上一般是()来表示城市化发展的程度。
(3.0分)A.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楼宇数量占其总楼宇数量的比例B.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占其总人口数量的比例C.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企业数量占其总企业数量的比例D.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收入占其总经济收益的比例我的答案:B√答对4.( )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基地。
(3.0分)A.城镇B.农村C.中小城市D.大城市我的答案:D√答对5.()是国家重要的战略。
(3.0分)A.发展农村密集地区B.增加农村人口的数量C.发展大城市密集地区D.合理化消减农村地区我的答案:C√答对6.日本城市化的显著特点是()。
(3.0分)A.出现了郊区化的城市B.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C.城市密集地区大发展D.加剧了区域发展的失衡我的答案:C√答对7.()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3.0分)A.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B.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C.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降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D.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我的答案:C、D×答错答案:A或B8.国际上,伴随工业革命,最先发展起来城市化的国家是()。
我国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化进程当中各类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和人口向局部地区集中并且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一个过程。
工业化、城市化应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轮子走得好可以是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就会促进一个国家现代化健康的向前推进。
2近代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发展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致从1996年后开始。
实行改革开放后(1978—1996年)的18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高速城镇化作了积累。
这个现象呈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S”形曲线。
1996—2008年连续12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率从29.4%(1996年)提高到45.7%(2008年)。
年均增长1.36个百分点。
城镇总人口从3.59亿增加到6.06亿。
3近代中国城镇化的成就虽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但是3 0 年来,我国城镇化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城镇化进程在迅速的发展,城镇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镇化率由1 9 7 8 年的1 7 .9 %,到2 0 0 8 年4 5 .7 %,年均提高0 .9 3 的百分点,这个速度高于同期世界城镇化水平速度。
由于这样快速的推进,使得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在迅速地缩小。
可以预计,在“十一五”末可以实现城镇化4 7 ~ 8 9 目标,在“十二五”期间突破5 0 %的大关,实现人口以农业为主向城市为主的历史性的转变。
第二个方面,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 b ' l ' f L B 较强的城市群。
第三个方面,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4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挑战面临的挑战1城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体制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构成了最大障碍,当前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制度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
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初探二、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演变三、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四、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互动影响五、建议与措施,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现代化建设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初探城市化与现代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现之一。
城市化可以促进现代化进程,同时现代化也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在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城市不断涌现。
因此,如何将城市化与现代化相互融合,实现人与城市与环境的和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演变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1949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形成了许多现代化城市。
三、中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城市化也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外部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城市化造成的城乡差距过大,贫富差距加大。
第三,城市化的进程也受到了人口逐渐下降,老龄化加剧导致的负面影响。
四、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互动影响城市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及其他先进生产力得以落户城市。
这方面反过来,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则改善了城市的市政设施和劳动力工作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五、建议与措施,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现代化建设为了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乡发展的平衡。
通过加强城市经济适配性的能力,优化城市集约化,推进优质高效的经济转型。
2. 严格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
打好环保、生态优先的牌子,把环保问题作为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中心工作,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12个战略举措归类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12个战略举措归类整理中国式现代化12个战略举措归类整理中国式现代化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举措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析其重要性。
我将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经济现代化:- 扩大内需:通过鼓励消费和改善收入分配,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国内市场的活力。
- 促进创新: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努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政府鼓励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
2. 政治现代化:- 推进法治建设:中国政府倡导依法治国,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体系建设,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 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中国政府力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
3. 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通信、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以促进农村发展。
4. 教育现代化:-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改进教育体制,中国政府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政府努力缩小城乡、贫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5. 科技现代化:-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鼓励科技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研究。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6. 文化现代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倡导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输出。
7. 社会现代化:- 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
贺雪峰: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2014-03-03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讨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路径选择问题。
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有与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中关键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新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形成的基本制度安排既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又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进入中心国家的制度红利。
充分利用新中国基本制度安排的优势,走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城乡二元结构三轮驱动的现代化当前,学界和政界关于城市化的讨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总体来讲,政界希望以城市化作为抓手,拉动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的奇观。
然而,如果对中国城市化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摆正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将迷失方向,中国的发展奇迹将止步于中等收入,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城市化本身不是最终目标,现代化才是最终目标。
而从整个20世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发展来看,真正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大国仅有韩国——一个孤独的背影。
而韩国以及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所谓“亚洲四小龙”的另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发展都得益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力扶持。
其他所有人口大国,虽然经历了20世纪一百年的赶超,而无一个国家真正实现了赶超从而步入发达国家的目标。
这就说明,20世纪以在这样一个发展锁定格局下,要赶超从而实现现代化,同样,经历一百年赶超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离现代化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
中国目前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能否真正突破现代化中的发展锁定格局,真正成为发达国家一员,困难极多,不确定性极大。
加快城市化就是加快现代化
还是从城 市化与工业化 的 “ 互
是 县 级 城 市 及 县 域 经 济 , 上
“ ” 贝 是 中 心 城 市 。 加 入 WT 点 l j O
动 ”关 系 来 看 ,加快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 已经 成 为 加 快 中 国 经 济 现代 化 的 当务 之 急 ,是 加 快 中 国 经 济 现 代 化 的 主 导 环 节 ,是 促 进
这 个 根 本 任 务 是 否 完 成 , 这
中 国 农 民 将 从 农 副 产 品 的 价 格
回 升 中 , 得 到 收 益 , 同 时 , 更
多 地 从 附 加 值 高 的 非 农 产 业 中 得 到 收 益 。 这 种 多 元 化 的 就 业 方 式 与 “ 收 益 ” 机 制 , 将 真 双 正 促 进 中 国农 村 经 济实 现 “ 跨 越 式 ” 发 展 ,将 真 正 使 中 国 农
是 要 看 九 亿 农 民 是 否 实 现 康 , 并 沿 着 更 加 富 裕 的 道 路
,
进 。 这 里 涉 及 到 一 个 重 大 理 问 题 , 即 为 什 么 中 国 农 民 增
不 增 收 , 连 续 七 年 农 民 收 入 降 , 生 活 比 较 贫 困 。 究 其 原
4 国土 经济 20 0 2年 第 八 期
但 从 最 根 本 上 制 约 着 上 述 原 因 的 原 因 , 就 在 于 中 国 农 民 的 数 量 太 多 , 在 中 国 所 占 的 比 重 太 大 , 这 么 多 的 农 村 人 口 , 为 相 对 如 此 少 的 城 市 人 口 提 供 农 村 产 品 , 农 村 产 品 供 大 于 求 的 局
维普资讯 查王 壁 Nhomakorabea问题 和 农 民 问 题 的 根 本 途 径 ,
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
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1 城市化与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内涵1.1 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不同译法。
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都属于Urban Place(城镇地区)[1]。
根据城市的发展历史,现代城市由Hamlet(小村)、Village (村庄)、Town(镇)、City(城市)、 Metropolis(都市)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所以Urban Place(城镇地区)既包括City,也包括Town,因此将Urbanization译做城镇化更全面。
对于城市化的涵义,不同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集约大生产的过程[2]。
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
1.2 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的英文是Modernization,根据《牛津英汉大词典》注译有两个含义:①现代化,②现代文明。
现代化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是在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中。
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3]。
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发展方针的客观分析
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并不天然地存在绝对 优劣,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规定限制谁、鼓励谁。 这是因为:
·从空间角度看,各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千差万别,应走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从时间角度看,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 发展阶段不同,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战略;
·从城镇体系的结构完整性看,不同规模层级的 城市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优位经济效益
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额外”经济 效益。其表现形式有: o 依托区域交通干线(如铁路、高速公路、江 河水道)或重要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 火车编组站); o 邻近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是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o 拥有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藏资源、 旅游资源)。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响 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即: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于重 工业为主的城市。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素 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 o 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o 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 o 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 农村地区传播推广。
3.中国城市化道路分析
(1)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基 础和前提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城 市群)的核心作用,辐射和带动区域的发展 (3)完善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合理增长 (4)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小城镇,打破传统的 “二元结构”,从城乡统筹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
四、城市现代化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
中国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异同
中国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异同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新的城市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市化进行理解,可知道从概念上讲传统城市化是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劳动力非农化的过程,而新型城市化是指以人为本,以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主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中国传统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虚拟高水平的城市化和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受阻,收入差距扩大。
社会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犯罪增加。
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现代秩序难以形成。
城市化质量低,存在城市中的农村问题,两栖状态致使入城居民对未来缺乏预期、长期低收入、缺乏保障、生活质量低、长期被边缘化,亲人长期不能相聚,伦理约束减弱,犯罪低成本。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四步走”战略第一,城市通过新型工业化扩大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流”的问题。
第二,通过城市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配套创新和改革,使进入城市的人口及其家属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积累人力资本,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
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
第三,“三个集中”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谋求社会资本、财政资金和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这是统筹城乡高效有序发展的关键。
解决富余劳动力及各类生产要素往“哪里流”的问题。
第四,为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立足点。
解决“不入城留乡”居民的发展问题。
产业基础是指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与社会条件,同时又是构成关注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新型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地方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以标准化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城市新型工业化扩大就业;全面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建立基层民主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等路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以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发达的社会基础设施、积累基于教育与培训的丰裕人力资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公共住宅建设与实施(与民间协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构建基于诚信的社会网络资本、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深化中央层面改革积极推进全国新型城市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城市化背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城市化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此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不断加速。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已经超过8亿。
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表明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资源紧张、城市环境污染等。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首先,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改革,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
第三,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把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解决城市人口问题。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制度,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城市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城市化的定义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市化含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以及环境角度,探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一、经济角度城市化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资源等要素逐渐向城市集聚,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种集聚效应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还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其次,城市化能够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城市化不仅意味着人口的集聚,也意味着人口的增加。
城市的规模扩大,市场规模也相应增长,带动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
这对于中国的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最后,城市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资源配置更加集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还有助于带动就业增长,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角度城市化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更具备发展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能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城市化进程中,不仅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也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定居。
这样的人口流动和转变使得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社会的多样性增加,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融合。
最后,城市化有助于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如道路、水电供应、垃圾处理等,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城市化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多机制和手段,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管理的改进。
三、环境角度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推动了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城市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六个方面:
(1)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与协作。
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2)城市生产、交换过程和活动的高效化、现代化。
(3)基础设施高能化。
包括道路、交通(国内与国际)、通讯、供排水、供电、供气等现代设施极为灵敏、便捷和通畅,公用服务设施充足齐全,方便高效。
(4)生态环境优质化。
污染得到防治,绿化面积有保障,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市民生活在一个清洁、优美、舒适、宁静和无害于健康的空间环境。
(5)城市管理工作高水平化。
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市政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电脑管理。
(6)高尚的精神文明。
城市现代化,就是实现城市物质、管理和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三、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几点认识
(一)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之路。
(二)要积极稳妥。
态度要积极,步伐要稳妥。
(三)辩证认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城市·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作者:安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董兵亮目前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猛增至5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1%。
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主体,经济发展的载体,人才与社会提高和进步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城市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因此,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会城市、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关系,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对城市、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关系的基础性理论探讨,对我们理解和落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城市一“城市”的起源在中国文字史上,“城市”之词由“城”和“市”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历史上的城指的是城墙围起来的地方,《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
”筑城墙主要是为了防卫,出于军事目的。
城墙高筑起来首先是达官贵人入住,接着是希望有更安全生活条件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迁移进来,于是就有了“市”,“市”即商品买卖的场所。
军事目的的“城”和商业目的的“市”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这就是“城市”这个词的起源。
二城市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城市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根据以上论述,城市的定义可以综述为: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第一讲 城市化概论答案完整版
第一部分 ;判断题1. 工业革命的开始意味着现代城市化阶段的到来。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2. 城市化就是大城市化、城市行政辖区的扩展。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3. 过度城市化是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城市化水 平的城市化模式。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4. “线型城市”源于有机疏散理论,是为缓解城市过度集中 而提出的。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5. 离心型城市化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低级阶段。
A. 正确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6. 农村劳动力转移法是指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能转移量的 计算,来预测相应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数值。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7.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 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8.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化。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9. 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的发展层次越高。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10. 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 正确 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相对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过程。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11. 城市化的过程不都是集中过程,也包括分散,集中和分散 正确 是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12. 总的来看,我国还处在向心型城市化的阶段,但一些较发 正确 达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离心型城市郊区化的现象。
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性探究
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性探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全国各地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不断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城市化和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一、城市化对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使城市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场所和生活空间。
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低效产业不断被淘汰,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
通过城市化,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得到支持和带动,进而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
二、现代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和引领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
现代化要求城市具有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高效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娱乐、安全的居住环境、多元的社会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同时,现代化也在不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先进的科技、高效的管理、严格的法制、智慧的城市等等不断被推广和应用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相互影响城市化和现代化不仅有着互为支持的关系,同时也在不断互相影响。
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更涉及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这些方面的变革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现代化对于城市化进程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包括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等等。
这些方面的优化都需要城市化进程的支撑和带动。
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联性不仅是现在的问题,更是未来的挑战。
未来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智慧和绿色的理念,同时也需要更多现代化手段的支持和引领。
现代化的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产业和智慧城市的支持和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 区不断扩散和推广。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肇始于18世纪 中叶的产业革命。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 着以下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
农业先导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农业先导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化进程的快慢总是由一个国家的农业生 产力所决定,并在那些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 兴盛起来。 这是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才 能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才能为城市工业提供 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才 能为城市工业产品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 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劳动 力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并在集聚效 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导致城市规模的
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在 30% 以下为初期,或称 起 步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30%--70%为中期,或称加速 阶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 70% 以上为后期,或称 成 熟阶段,发展速度再次低落, 直至基本停滞。
5.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慢—→快—→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农村地域转化
为城市。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扩散
型城市化是主要趋势。
就地型城市化
它是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的情况下,
由于某种资源的开发,或由于对外交通地
位的突变,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
生产,农村地区迅速转化为城镇。它是城
市化的一种特例。
7.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集聚经济效益
正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一个城市中集聚, 才使城市的职能更为完备、市场更为丰富、经济 更为强大,从而对区域内的辐射力大为增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投入 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大约 为1∶100∶1000,可见第二、三产业发达 的城市,其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从而 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经济类型影响城市化水平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资本对劳力的 吸收能力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 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 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一、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1.城市化的涵义
所谓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
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大规模改变
的过程,它表现为:
城市化的涵义
o o o o
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区演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经济效益
优位经济效益
外部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
亦称聚合经济效益, 是指由于劳动和资 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它有 两种表现形式:
o
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 相互促进、加强联合;且有助于平等竞争、 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
集聚经济效益
o
多类企业的集聚: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 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且彼此之间互为对 方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减少流通环 节和流通成本;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 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
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 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它创造了大量的就 业机会,吸引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并使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拓
展,从而给城市化带来质的提高。
3. 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
共进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 贝利指出:“一个国 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 在着某种联系”。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 这种联系不仅存在、而且十分有规律。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表1 198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应关系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 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 异。即: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 于重工业为主的城市。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 素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
o
o
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一”→“二”→“三”
(3)动力机制的变化: 农—→工—→商
(4)空间形态的变化:
点—→线—→面
6.城市化的基本形式
集中型城市化
扩散型城市化
就地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
不断向城镇聚集的导地位。
扩散型城市化
它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
5---19 20---29 30---39 40---49 50---59
372 374 820 1087 3621
60---69 70---79 80---89 90以上 --
6424 9960 8569 10757 --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1989.12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 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 农村地区传播推广。
o
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R· M· 诺瑟姆发现,世界城市化的轨迹可 以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 , 城市化的
之所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客观相关性,是 因为:
*在众多的商品中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每单位
收入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的幅度)较低,人们对农产品的 实际需求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 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增长引起对它们的需 求更快地增长,从而带动投入结构(资本、劳力、土地) 相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城市化 步伐得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