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发生。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效应 • 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越容易成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


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 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 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 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 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两 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 种情感、两种利益的基点。
•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 在相似性、临近性等基础上建立起的一般感情, 怎样进入到深层次的友谊中,阿特曼(I.Altman) 等对人们逐渐相互接近、变得亲密的过程进行了 研究,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既包括外在的、明 显的人际行为之间的发展,也包括内在的、主观 的情感上的发展(渗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 察人际关系的发展(渗透),一是广度,指个人 的生活范围,包括工作、家庭、经济生活、私生 活等,二是深度,指所涉及到的亲近程度,或指 对人们生存核心的亲近程度。
• 阿特曼等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从表面的交往逐 渐发展到亲密的交往,交往的领域逐渐扩展,并 且亲密程度也逐渐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1)、定向阶段。人们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彼此审 视对方,在肤浅的程度上互相收集一点信息资料。 在这一阶段,人们尽力给别人以一种正面的自我 表达,并避免批评任何其他人。 • 2)、感情探索阶段。所涉及到的个性程度仍然很 肤浅,但是交往开始扩展到新的领域,并且变得 具有自发性,人们变得友好、轻松、随便了,当 交往发展到接触个人生活中的一些较深层次的问 题时,交往仍固定在老一套的反应上。
• 受尊重的需要:如果喜欢来自于他人的回报,那 么,喜欢就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这些回 报的需要,比如,需要受到称赞、爱和支持的人, 更容易喜欢那些称赞他们的人。一般说来,具有 较低自我尊重的人更需要称赞的回报。 • 得失现象:阿让森的研究结论:人们最喜欢那些 喜欢自己的程度不断增强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喜 欢程度不断减少的人。对此的解释:1、否定评价 增加了对肯定评价的需要;2、持否定评价的人显 得有批判力。 • 迎合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影响和关联的学科。

它探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作用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和交流。

一、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通过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的社会认知也容易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二、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采取从众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心理现象来解释,比如赫尔扎伯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和阿什的“顺从实验”。

了解这些社会影响的理论和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调节和影响管理。

三、情感与亲密关系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情感的发生、发展和表达,以及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了解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冲突与解决策略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是难免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成因、类型和解决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指导。

例如,托马斯-科尔曼提出的“互动平衡理论”和沃尔夫冈·帕斯克等人开发的“冲突解决技巧”等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五、社交心理学与交际技巧社交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认知和行为。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一、引言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1.定义人际关系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个体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

2.特点(1)双向性:人际关系是双向性的,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的影响,也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2)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同的。

(3)动态性: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所面临的环境和情境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三、为什么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1.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3.促进职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资源,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积极沟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他人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保持真诚保持真诚、坦率、诚信地与他人相处,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隐私。

4.培养同理心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5.建立信任建立信任,不断地维护和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1.沟通及时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倾听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理解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需要。

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支持。

3.控制情绪在处理冲突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出过激的行为或言语。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阿龙森与林德的研究:受到夸赞的被试,倾向
于选择原来的伙伴;受到抱怨的被试,倾向于拒 绝选择原来的伙伴。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三、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中,吃亏是福吗?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福阿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回报:金钱、物
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

增值交换 or 减值交换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幸福是什么?

《心理医生》的调查:
关系密切的朋友 稳定的社会交际圈 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 的幸福感!!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 互联系。 社会关系 ≠ 人际关系
对陌生人 对熟悉者
自 我 表 露 深 度
最深
非亲密区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自我的分层
最表层:兴趣爱好及相关内容 第二层:真实的态度 第三层: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第四层:个人隐私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一、真诚原则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的解释 :
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从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个 方向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 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复杂的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和社交圈子,这些关系间的互动可以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行为和决策。

作为一个学科,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际关系中一些重要的现象。

本文将从亲密关系、人际认知、互惠性和归属感四个方面来介绍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建立信任、理解和支持。

社会心理学认为,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护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人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拥有共同特点、偏好和价值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可以增强双方间的亲近感和共鸣。

此外,人们通常会对那些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的人产生更深的感情,同时也更容易对这些人产生信任和依赖感。

因此,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需要双方都能够体察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彼此间的共情和情感连接。

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指人们如何观察、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和性格。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认知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例如,在一个初次见面的交流中,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话语和行为给出自己的评价。

这些评价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彼此的交往意愿和方式。

此外,人际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支持。

互惠性互惠性是指以同等程度的帮助或资源为代价来交换利益的行为。

例如,在朋友、家人和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中,人们通常会以互惠的方式来获得对方的支持和快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互惠性是许多人际关系的基础,而一旦互惠关系被打破,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因此,人们通常会积极地维护互惠关系,从而保持彼此间的稳定和互信。

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属于某种群体或关系的感觉。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例如,在家庭、工作和社交圈子中,人们通常会建立受欢迎和受尊敬的形象,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自我肯定。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涉及到情感、态度、信任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例如,人际吸引力理论指出,个体在选择朋友和伴侣时,会考虑到对方的外貌、个性特征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而认知一致性理论则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缓解个体的压力和孤独感。

研究表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研究发现,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三度人际关系”的现象,即个体与他人之间通过三个中介人就可以建立联系。

这种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高效,社会资源的共享更加便捷。

此外,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规律和机制,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A.朋友关系 B.雇佣关系 C.法官与罪犯的关系 D.顾客与商家的关系
练习题
六.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 的是【 】
A.社会性 B.个人性 C.间接性 D.功利性
七.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将人际关系 归纳为八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最牢固的关系类型是【 】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 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特点:
一. 个体性
角色因素退居到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
二. 直接可感性
是在人们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
练习题
三.社会心理学家舒兹【W.C.Sxhuts】把人际关系的需 求分为三类!!其中主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A.主动与它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B.喜欢控 制它人!!能运用权力 C.期待它人引导!!愿意追随 它人 D.表现对它人喜爱、友善
四.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 关系的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 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一.爱情的行为 Swensen!!一九七二!!区分出七种爱情行为:
爱情的口头描述 表达爱情的身体语言 言语上的自我暴露 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感情 有形的爱情表征 无形的爱情表征 表示愿意容忍对方的一些缺点!!原为维持关系做出一些牺牲

举例
迷恋 有


之爱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从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以社会角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学科,而人际关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空间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包括亲密关系、同伴关系、工作关系等等。

两者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下探讨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相关问题。

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社会心理学可以产生很多影响。

例如,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社会心理学对于交流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了解文化、语言、社交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有效地进行沟通,否则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冲突。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对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态度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看法的影响。

那么,在人际关系中,社会环境和他人意见将会影响到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选择及决策方式。

二、人际关系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人际关系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人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从家庭、学校、职场到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有所贡献,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其次,人际关系的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多切入点。

例如,人际关系中涉及到的互动、沟通、决策等方面的问题,也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并且通过观察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需要和行为模式。

三、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以下是本文总结的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1.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注重文化的差异和交流。

2.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很多个体、群体、组织机构和文化环境等元素。

因此,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里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

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如何认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的重要领域。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认知过程对我们与他人的相处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往往会根据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来评价对方,并在后续的互动中将这些印象作为参考。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探讨了注意力、记忆、推理、情感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性格特点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常常会受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境下。

这种社会影响可以是直接的,如他人的建议或指令;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他人的期望和评价。

人们往往会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部分: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关注和帮助他人的目的而展现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在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习惯性地展现出亲社会行为会引发他人的感激和回报,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而在不亲社会行为展示和互动中,人际关系会变得脆弱和不稳定。

第四部分:冲突解决和人际关系冲突解决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冲突应对的方式和策略会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积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如妥协、合作和倾听对方的观点,能够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加强人际关系。

而消极的冲突解决方式,如攻击、回避和报复,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恶化。

结论: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紧密相关。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家庭和社交场合中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因此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相互联系,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改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影响人行为、思想和情感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很大程度上涉及了这些因素。

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而人际关系恰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情境。

此外,人际关系还涉及到人的意愿、需要和希望等方面,而这些也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些社会心理学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

首先,有效的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在实现有效沟通方面,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技巧。

例如,积极倾听、表达感情、确认对方感受等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问题,增强人际互动的质量。

第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误解或偏差。

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发生的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误解。

这种误解有时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过去经验、价值观或偏见等因素。

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内在因素,从而减少误解和偏差,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提高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共情能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替他人着想、共情和理解他人,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为其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因此,通过加强自身的共情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这个环境中的一种典型情境。

通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问题、减少误解和偏差,提高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共情能力。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8章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够和 谐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那么双 方会感到更加融洽。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此种人际关 系的双方,时而呈现出竞争关系,时而呈现出合 作关系,如此反复循环。 这种关系类型比较适合朋友之间,而对夫妻关系来 说则不甚适合,这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 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二)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1.容纳的需要 2.控制的需要 3.情谊的需要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表现 需要 容纳 控制 情谊 主动性 被动性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引导自己 对他人表示亲密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霍尼的三类型说 (1)逊顺型
其特征是“朝向他人”。这种类型的人无论遇到什 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想到的是“我受人喜 欢吗?”在得到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自 己认为适当的行动。
这种寻求自我价值确立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会引 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愿意表现自己,对吸引别人 的注意感兴趣,并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 喜欢自己。
(二)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保持自身与别人保持某种关系 的适当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及与别人的关系。 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 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望别人做出 相应的友好应答。
小测试
1.在两栋房子之中,你会画些什么? A. 太阳 B. 河流 C. 草坪 D. 白云 2.假如某天你在屋外散步时, 一不小心跌个四脚朝天, 你很狼 狈的站起来后, 发现有个人一直盯着你, 害你羞愧不已, 请问你, 对方会是怎样的人呢? A. 捧着课本的学生 B. 英俊的男士或漂亮的女子 C. 运动场上 的健儿 D. 年长的老师 E. 戴耳机,穿牛仔裤的酷哥酷妹 3. 假如你在屋外散步, 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玩篮球, 当他用力 把球丢向前方时, 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A. 球撞到墙壁又弹回来 B. 球打破窗户上的玻璃 C. 球只是掉到地上 4. 如果你家的庭院要造一座水池, 你会选择哪一种水池? A. 大水池 B. 小水池 C. 弯曲型的水池 D. 周围添加装饰品的 水池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关系
方式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 会影响到子女的社会化、人格形成及人际关系、 会影响到子女的社会化、人格形成及人际关系、 学业等方方面面,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 学业等方方面面 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 身心健康及将来社会生活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促进 作用。父母对子女投入的理智的关爱、呵护、 作用。父母对子女投入的理智的关爱、呵护、尊 理解、信任越多, 就会使子女形成外向, 开朗, 重、理解、信任越多 就会使子女形成外向 开朗 悦纳自己, 充满自信, 愿意与人接触的性格特征, 悦纳自己 充满自信 愿意与人接触的性格特征 这 有利于他们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利于他们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 从而更少体验到 孤独。反之, 如果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或拒绝、 孤独。反之 如果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或拒绝、否 认、惩罚、过分干涉等, 那么子女则可能会出现各 惩罚、过分干涉等 种人格偏差, 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评价, 缺乏自信, 种人格偏差 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评价 缺乏自信 在社交中过分敏感, 害怕负性评价和胆怯, 在社交中过分敏感 害怕负性评价和胆怯 害怕被 拒绝, 因而回避交往, 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 拒绝 因而回避交往 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关系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 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自我延伸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 依恋 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 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筹赏
• • • • • • 依恋 社会整合 价值保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 受教育机会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广泛涉及个人思维、情感、行为以及群体互动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问题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来改善人际关系。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 个体心理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都会影响其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2. 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规范等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互动模式: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常常受到社交技巧、沟通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二、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2. 人际互动:研究人们在互动中的态度、彼此印象、相互依赖以及冲突处理等方面的行为。

3. 社会支持:研究人们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满足需求、减轻压力和应对困难。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1. 积极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可,使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2. 控制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冲动和攻击性的言行,以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3. 建立共同利益:寻找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互信和团队精神。

4. 提升沟通技巧:学习良好的言语表达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需求。

5. 培养同理心: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处境,增加对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6. 解决冲突:在冲突出现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式,善于妥协和寻找双赢的方案,以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认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探索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我们能够学到许多有益的技巧和策略来促进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交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爱情的体验 卡宁等(Kaninetal.,1970)让679名大学生评定 他们在现在或最近爱情关系中体验到的不同感受及强度, 结果发现: 79%的人有强烈的幸福感,37%的人注意力难以集中, 29%的人有飘飘然的感觉,22%的人想狂奔、尖叫, 22%的人在约会前感到紧张,20%的人“感到眩晕、无 忧无虑”。 还有一些强烈的躯体感受,如20%的学生报告说他们感 到手发冷、心慌、脊背发麻,还有12%的学生说他们 有失眠体验。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第二节 人际吸引 •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 、什么是人际关系 • 定义: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 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即人与 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 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 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4、接近,熟悉 5、有利人际吸引的人格特征: 尊重关心他人,善于理解,乐于助人, 富有同情心;热心集体活动,工作认真负 责;稳重,耐心,宽厚,真诚,热情,开 朗等。
二 、 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 1 为人虚伪 2 自私自利 3 不尊重人 4 报复心强 5 嫉妒心理 6 苛求于人 7 过于自卑 8 猜疑心强 9 骄傲自满 10 孤独固执
4、爱情的类型 加拿大的社会学家李(Lee,1973)根据人们在爱情中的 不同行为表现,区分了6种不同的爱情类型。 (1)浪漫式爱情: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一见钟情是这 种爱的典型,外表吸引力则是关键。浪漫爱情的人 可能会同意下面的话:“我和他(她)之间有那种奇妙 的生物化学反应。” (2)占有式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紧张忌妒, 完全被对方迷住。他(她)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伴侣,所 以害怕被拒绝。他可能同意下面的话:“如果爱人 不注意我的话,我会感到这个人没有活力。” (3)最好朋友的爱情: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逐步 自我展露而慢慢成长起来的令人愉快的亲密关系。 这种爱是深思熟虑的、温暖的、富于同情心的。处 于这种爱情中的人可能会认为“我最满意的爱情关 系是从友谊中发展出来的”。
三 、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1、 亲和需要——人们有需要与他人相伴的 倾向 • 个体恐惧感越强,亲和需要越高。 • 当一个人与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给他安慰, 反而使他显得尴尬时(高焦虑状态),亲 和需要降低,宁愿单独经历尴尬场面。
2、人际关系的报酬 (魏斯,1974) • 依恋: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 社会融合:产生团体归属感 • 价值确定:产生自己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 • 可靠的同盟感:在需要时会有人帮助我们 • 得到指导:获得有价值的指导 • 照顾他人的机会:在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 现,照顾某人给个体一种被需要及自关系可以是亲密的也可以是疏远的甚 至是敌对的。那种个体之间在情感上相互 亲近的状态叫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中的 肯定形式。
一、 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1、 能力与特长 能力与特长可以增进人际吸引,但是十全 十美容易使别人产生人际压力,造成疏远。 2、外貌 在交往之初作用大,随后作用逐渐减少 3、相似,互补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似 个性,人格因素互补,互相羡慕
3、摆脱寂寞 •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特 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缺陷可能是 数量上的,我们可能没有朋友或朋友比我们 期望的要少;也可能是质量上的,我们可能 感到关系肤浅或达不到期望的程度。 • 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 • 社会性寂寞:缺乏团体归属感
四、 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 (奥尔特曼、泰勒,1973)
心理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五 、人际关系的原则 1、 交互原则 不能一味地被动等待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功利原则(交换原则)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社会交换,是交往双方 都得到满足的过程。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 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则倾向于排斥。
二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心理上的关系,是从心理方面显示了社 会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1 、情感性 联合情感—--接近 疏离情感----排斥 2 、个人性 人际关系是具体常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 心理距离,是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 础,极具个人性。 例如:从工作关系上讲,对方是领导要经常汇报工作,但 在人际关系上却与之十分疏远。 3 、直接性可感性 正是由于人际关系是在具体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 形成的,以情感为基础。情感具有渲染性,有信誉功能。 因此,人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密/疏远/敌对 程度。
2.爱情的行为 Swensen(1972)要求不同年龄的人回答什么样的行为和 爱人的联系最紧密,区分出了7种爱情行为: ①爱情的口头描述,如说“我爱你”或其他表示爱情的 话语; ②表达爱情的身体语言,如拥抱或接吻; ③言语上的自我暴露,把自己的秘密和感受告诉对方; ④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感情,比如当爱人出现时,尽管 与对方并无直接交往,仍表现出轻松和快乐; ⑤有形的爱情表征,如送礼物给对方或帮对方做一些事 情; ⑥无形的爱情表征,比如关注对方的活动,尊重对方的 想法,并鼓励对方; ⑦表示愿意容忍对方的一些缺点,愿意为维持这种关系 做出一些牺牲。
三 、 爱情
广义的爱情:指存在于各种亲密关系中的爱, 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 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 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 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
1、喜欢与爱情的区别: (1)喜欢是中等强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高度的人际 吸引。 (2)爱情的三个基本特征: A 依恋:卷入爱情的恋人在感到孤独时,会高 度特意地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与宽慰,而别人不能有 同样慰藉的作用。 B 关怀与奉献:恋人之间会彼此高度关怀对方 的情感状态,感到使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 并对对方的不足表示出高度宽容。 C 亲密: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虽然这种 身体接触最终会自然地卷入性的意味,但是恋爱之初, 这种身体接触却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映。在一 定意义上,它很象高度依恋母亲的幼儿对母亲爱抚的 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